① 企業資源稟賦是什麼
資源稟賦又稱為要素稟賦,指一國擁有的各種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的方面。俄林早期師承瑞典著名經濟學家赫克歇爾而深受啟發,故他的要素稟賦說也被稱為赫--俄模式。該模式是現代國際貿易理論的新開端,與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說模式並列為國際貿易理論的兩大基本模式。

(1)經濟學中的資源稟賦理論擴展閱讀
要素稟賦論
要素稟賦論指狹義的赫克歇爾一俄林理論(Heckscher-Ohiln theory),又稱要素比例學說(factor proportions theory)。該學說由赫克歇爾首先提出基本論點,由俄林系統創立。
它主要通過對相互依存的價格體系的分析,用生產要素的豐缺來解釋國際貿易的產生和一國的進出口貿易類型。
根據要素稟賦論,一國的比較優勢產品是應出口的產品,是它需在生產上密集使用該國相對充裕而便宜的生產要素生產的產品,而進口的產品是它需在生產上密集使用該國相對稀缺而昂貴的生產要素生產的產品。
簡言之,勞動豐富的國家出口勞動密集型商品,而進口資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資本豐富的國家出口資本密集型商品,進口勞動密集型商品。
理論分析
俄林認為,同種商品在不同國家的相對價格差異是國際貿易的直接基礎,而價格差異則是由各國生產要素稟賦不同,從而要素相對價格不同決定的,所以要素稟賦不同是國際貿易產生的根本原因。俄林在分析、闡述要素稟賦論時是一環扣一環,層層深入,在邏輯上比較嚴謹。
1、國家間的商品相對價格差異是國際貿易產生的主要原因。在沒有運輸費用的假設前提下,從價格較低的國家輸出商品到價格較高的國家是有利的。
2、國家間的生產要素相對價格的差異決定商品相對價格的差異。在各國生產技術相同,因而生產函數相同的假設條件下,各國要素相對價格的差異決定了各國商品相對價格存在差異。
3、國家間的要素相對供給不同決定要素相對價格的差異。俄林認為,在要素的供求決定要素價格的關系中,要素供給是主要的。
在各國要素需求一定的情況下,各國不同的要素稟賦對要素相對價格產生不同的影響:相對供給較充裕的要素的相對價格較低,而相對供給較稀缺的要素的相對價格較高。因此,國家間要素相對價格差異是由要素相對供給或供給比例不同決定的。
通過嚴密的分析,俄林得出了結論:一個國家生產和出口那些大量使用本國供給豐富的生產要素的產品,價格就低,因而有比較優勢;相反,生產那些需大量使用本國稀缺的生產要素的產品,價格便貴,出口就不利。各國應盡可能利用供給豐富、價格便宜的生產要素,生產廉價產品輸出,以交換別國價廉物美的商品。
② 經濟學中稟賦的含義是什麼
經濟學中稟賦就是指一個國家的資源呀,包括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
赫克歇爾-俄林的資源稟賦理論被稱為新古典貿易理論,其理論模型即H-O模型。
在赫克歇爾和俄林看來,現實生產中投入的生產要素不只是一種—勞動力,而是多種。而投入兩種生產要素則是生產過程中的基本條件。根據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在各國生產同一種產品的技術水平相同的情況下,兩國生產同一產品的價格差別來自於產品的成本差別,這種成本差別來自於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價格差別,這種生產要素的價格差別則取決於各國各種生產要素的相對豐裕程度,即相對稟賦差異,由此產生的價格差異導致了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
這種理論觀點也被稱為狹義的生產要素稟賦論。廣義的生產要素稟賦理論指出,當國際貿易使參加貿易的國家在商品的市場價格、生產商品的生產要素的價格相等的情況下,以及在生產要素價格均等的前提下,兩國生產同一產品的技術水平相等(或生產同一產品的技術密集度相同)的情況下,國際貿易取決於各國生產要素的稟賦,各國的生產結構表現為,每個國家專門生產密集使用本國具有相對稟賦優勢的生產要素的商品。生產要素稟賦論假定,生產要素在各部門轉移時,增加生產的某種產品的機會成本保持不變。
新古典的H-O要素稟賦理論,從要素稟賦結構差異以及由這種差異所導致的要素相對價格在國際間的差異方面來尋找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克服了李嘉圖模型中關於一種生產要素投入假定的局限,取得了相當的成功。新古典的H-O定理仍然建立在一系列的假定條件之上。
要素稟賦:一國所擁有的兩種生產要素的相對比例。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與生產要素的絕對數量無關。(相對於國家而言的概念)
例如,美國無論在資本存量,還是在勞動絕對數量上,都遠遠高於瑞士和墨西哥這兩個國家。但與瑞士相比,美國的人均資本存量低於對方,因此相對於瑞士而言,美國屬於勞動豐富的國家。如果拿美國與墨西哥相比,則美國的人均資本存量高於墨西哥的水平,因此美國與墨西哥相比,屬於資本豐富的國家。由此可見,當我們說某國在要素稟賦上屬於哪種類型時,必須注意看與誰相比。
A、B兩國在貿易前由於要素稟賦的不同,導致了供給能力的差異,進而引起商品相對價格的差異。根據比較優勢原理,一國出口密集使用其豐富要素的產品,進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產品。
③ 資源稟賦理論認為兩國要發生貿易,必須具備什麼條件
資源稟賦理論;又稱赫克歇爾—俄林理論,也稱,H-O 模型,是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 。版 在他的論文』《對外權貿易對收入分配的影響》中提出來的,其學生俄林在此基礎上又有所 發展。 赫克歇爾認為兩國資源比例的差異是引起貿易的決定因素 0 耜對優勢是一個中間環節, 決定性的因素是形成這些相對優勢的原因。如果兩國生產資源的相對稀缺程度相同、生產 效率相同。即在所有產品生產上具有相同的比較成本,則兩國就不會迸行貿易。兩國要發 生貿易,必須具備兩食基本條件:是兩國間資源稟賦不同,即生產要素相對稀缺程度有差 別;二是資源密集程度不同,即生產不同產品有不同的生產要素組合比例。 俄林以一般均衡理論為依據,認為同一產品在不同區域價格不同是建立貿易關系的必 要條件,而產品價格是由所耗生產要素價格決定的,要素價格則由要素的供求狀況決定。 假定生產同樣彥品,的要素組合比例在各區域是相同的,,只要生產要素的供給差別不為需 求差別所抵消,擁有豐富資源的區域便有較低的成本。成本優勢帶來的價格差別必然導致 貿易關系的建立,區際貿易如此,國際貿易亦然。
④ 自然資源稟賦論的理論基礎
區域農產品比較優勢的理論基礎來源於國際貿易理論中的比較優勢理論體系。比較優勢理論最早可追溯至亞當·斯密。斯密認為一國在國際貿易中應出口生產成本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進口生產上佔劣勢的產品, 一理論被後來的經濟學家總結為絕對比較優勢理論。李嘉圖發展了斯密的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即使一國在生產所有產品上都具有較他國的絕對優勢或劣勢,也會通過國際貿易來實現更多的利益。他的理論被稱為相對比較優勢理論,並且由於其理論關注資源稟賦的配置狀況,又被稱為外生比較利益說。以後的比較優勢學說的發展主要是沿著斯密和李嘉圖這兩條相互聯系又具有差異的思路進行。其中外生比較優勢理論由赫克歇爾和俄林進一步發展,總結成稟賦比較優勢說,或簡稱為H1-O定理。比較優勢理論盡管最早源於國際貿易領域,但對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起著很大的指導作用,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格局,特別是在計劃經濟時代更是起著主導作用。這種慣性對今天的區域發展,特別是對農業經濟的發展影響仍是深遠的。顯然,比較優勢理論體系在產生正面作用的同時也帶來了負面影響。導致有些人談區域農業發展必稱比較優勢,有時沒有優勢就乾脆自封優勢,似乎到了一切從優勢出發、沒有優勢就不能發展的地步,而結果並不讓人滿意。於是人們開始反思比較優勢理論。
20世紀90年代波特提出了競爭優勢理論,指出比較優勢不一定是競爭優勢,只有競爭優勢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加快發展一國的競爭優勢是當務之急。這一理論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同樣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20世紀末,楊小凱在批評新古典主流理論的基礎上,從專業化和分工的角度拓展了對內生比較優勢的分析。他們認為,內生比較優勢會隨著分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由於分工提高了每個人的專業化水平,從而加速了個人人力資本的積累。這樣,對於一個即使沒有先天的或者說外生比較優勢的個人,通過參與分工,提高自己的專業化水平,也能獲得內生比較優勢。他們分析了經濟由自給自足向高水平分工演進的動態均衡過程,並闡釋了斯密和揚格的思想:經濟增長源於勞動分工的演進。他們的研究認識比較優勢、開發競爭優勢很有啟示。

⑤ 比較優勢和資源稟賦論的異同
要素稟賦,是指一個經濟中,資本、勞動以及自然資源的總量。要素稟賦結構,則版指資本、勞動力權和自然資源的相對豐富程度,可簡單理解為勞資比,即平均每個勞動者所能佔用或利用的資源及資本的多少。勞資比越高,資本和自然資源相對豐富程度越大,意味著要素稟賦結構越高級。一般來說(尤其在如今的世界),自然資源和勞動力(人口)是很難在短時間內有意識的大幅度提升的,由此可見,一個經濟的要素稟賦結構很大程度上決定於資本的積累。而資本的積累速度源於經濟中剩餘的多少(經濟的競爭能力)以及積累的意願高低。這兩者都直接或間接地與比較優勢和自生能力正相關。
⑥ 資源稟賦理論認為兩國要發生貿易,必須具備什麼基本條件
資源稟賦理論;又稱赫克歇爾—俄林理論,也稱,H-O 模型,是瑞典經濟學家赫回克歇爾 。 在他的論文』《答對外貿易對收入分配的影響》中提出來的,其學生俄林在此基礎上又有所 發展。 赫克歇爾認為兩國資源比例的差異是引起貿易的決定因素 0 耜對優勢是一個中間環節, 決定性的因素是形成這些相對優勢的原因。如果兩國生產資源的相對稀缺程度相同、生產 效率相同。即在所有產品生產上具有相同的比較成本,則兩國就不會迸行貿易。兩國要發 生貿易,必須具備兩食基本條件:是兩國間資源稟賦不同,即生產要素相對稀缺程度有差 別;二是資源密集程度不同,即生產不同產品有不同的生產要素組合比例。 俄林以一般均衡理論為依據,認為同一產品在不同區域價格不同是建立貿易關系的必 要條件,而產品價格是由所耗生產要素價格決定的,要素價格則由要素的供求狀況決定。 假定生產同樣彥品,的要素組合比例在各區域是相同的,,只要生產要素的供給差別不為需 求差別所抵消,擁有豐富資源的區域便有較低的成本。成本優勢帶來的價格差別必然導致 貿易關系的建立,區際貿易如此,國際貿易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