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經濟學類 考研《西方經濟學》提綱
微觀經濟學部分考研復習大綱
復習參考書:
《微觀經濟學》(第17版)(中文版)
原作者:保羅.薩繆爾森 威廉.諾德豪斯
譯者:蕭琛
出版者:人民郵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4年1月
注意:在各章具體要求中,有少量內容是上列參考書中沒有的,請自己找一本中級微觀經濟學的書進行學習,比如平狄克或者曼斯費爾德的《微觀經濟學》(均為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考試重點內容:
一 供給和需求理論及其應用(第3和第4章)
二 消費者理論(即第5章)
三 成本理論(第7章),特別是根據生產函數求解成本函數
四 市場結構理論(第8-11章),特別是四種市場的短期和長期決策,包括博弈論的基本概念及其應用
考試題型(可能包括但不一定在一次考試中全部出現):
概念解釋題、選擇題(單選或多選)、填空題、判斷題、簡答題、計算題、分析論述題
各章具體要求:
第1章 經濟學基礎知識
一、了解經濟學的歷史演進和標志性作品以及重要經濟學家的經濟著作
二、了解經濟學的主題
三、理解經濟組織的基本問題,
四、掌握經濟學做圖的基本技巧
第2章 現代經濟中的市場與政府
一、理解市場的運作機制
二、正確理解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的原理
三、熟悉市場的環流圖
四、理解市場經濟的三個特徵:貿易、貨幣和資本
第3章 供給和需求的基本原理
一、理解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的概念
二、能夠從個人需求曲線推倒出市場需求曲線
三、理解供求均衡的含義
第4章 供給和需求的應用
一、掌握需求價格彈性和供給價格彈性的概念和分類何計算,了解需求交叉彈性和收入彈性
二、了解恩格爾系數
三、了解Giffen品和炫耀性物品的特徵
四、能夠計算線性和指數函數型需求函數的彈性,分析廠商總收益與需求彈性的關系
五、掌握政府行為(稅收、補貼等)對市場價格和數量的影響,能夠分析稅收的超額負擔
六、能夠運用彈性原理分析經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第5章 需求和消費者行為
一、掌握總效用和邊際效用的概念,了解邊際效用論的歷史
二、掌握邊際效用遞減法則
三、掌握消費者實現效用最大化(均衡)的條件
四、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概念和計算
五、替代品和互補品的概念和判斷
六、掌握消費者剩餘的概念並能應用
七、掌握無差異曲線的特徵和邊際替代率概念,理解邊際替代率遞減原因
八、掌握預算限制線的概念
八、掌握序數效用論下消費者最優的條件,理解價格-消費線與需求曲線的關系
九、能運用拉格朗日方法,從效用函數等推倒出需求函數
第6章生產和企業組織
一、掌握生產函數、總產量、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概念
二、理解邊際收益遞減規律
三、理解短期和長期的概念
四、掌握等產量曲線和邊際技術替代率的概念和生產者投入要素最佳的條件
五、理解規模報酬概念
六、了解幾個主要的經驗生產函數
第7章 成本分析
一、各種短期總成本和單位成本概念,了解顯性和隱性成本,能夠正確畫出各種成本曲線
二、把握機會成本和會計成本,經濟利潤和會計利潤的區別
三、了解長期平均成本曲線和邊際成本曲線的概念
四、掌握廠商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必要條件(公式和推倒)
第8章 完全競爭市場的行為
一、掌握完全競爭市場的含義
二、完全競爭下廠商短期和長期均衡條件(圖示和計算)
三、會求完全競爭下廠商的供給曲線
四、企業停止營業的條件
五、掌握完全競爭市場在產量和資源運用效率上的優點
第9章 壟斷
一、理解壟斷市場的含義和成因
二、理解並能夠計算壟斷廠商的邊際收益曲線
三、壟斷市場均衡的條件及其圖示
四、理解為什麼壟斷廠商沒有供給曲線(圖示)
五、壟斷和完全競爭在效率上的比較
六、了解價格歧視的概念
第10章 寡頭和壟斷競爭
一、把握寡頭和壟斷競爭市場的特點
二、壟斷競爭下廠商的短期和長期均衡條件及圖示,了解廣告的作用
三、寡頭市場的折彎需求曲線及其均衡條件,了解古諾模型的含義
四、為什麼壟斷競爭和寡頭廠商沒有供給曲線
五、壟斷競爭和壟斷在效率上的比較
第11章 不確定性和博弈論
一、了解風險和不確定性的概念
二、了解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三、掌握納什均衡,占優均衡的概念,並能初步應用
第12-14章要素市場理論
一、理解要素價格決定基本理論
二、理解工資、地租和 利息的決定
三、了解經濟租的概念
四、了解古典資本和利息理論
第15章 比較優勢何貿易保護主義
掌握比較優勢的基本原理
第16-19章
掌握帕累托效率和一般均衡的概念
一、理解並掌握一般均衡的條件
二、理解效用可能性邊界概念並能夠用之分析競爭市場的有效性
三、理解市場失靈的概念
四、理解信息不對稱
五、掌握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概念
六、掌握矯正外部性的手段,了解科斯定理及自願交易在矯正外部性中的作用
七、理解稅收歸宿概念
八、了解管制理論
理解收入和財富不平等的原因
宏觀部分考試重點內容
復習參考書: 《經濟學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 曼昆著
考試重點內容
一、宏觀經濟的理想狀態與運行目標。
二、總需求、商業周期與財政政策
三、貨幣的基本概念與貨幣政策
四、新古典增長理論
五、失業、通脹與總供給
六、匯率的決定與國際收支
七、開放條件下的宏觀經濟政策
各章具體要求:
第一章——第四章 宏觀經濟學概述
理解經濟學的一般問題,理解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區別與聯系,了解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問題、研究方法和宏觀經濟的運行目標。
第五章 經濟活動的衡量
理解宏觀經濟學的變數體系,理解經濟增長、失業和通貨膨脹等基本概念,了解自然產出、充分就業等概念,掌握國內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價格指數、國民收入折算數等指標的經濟學意義和統計方法。
第六章——第八章 商業周期與總需求
了解總體經濟的循環流動,理解簡單國民收入決定論,掌握家庭消費需求與儲蓄、企業投資需求、政府支出的相關概念與決策原理,掌握乘數原理,掌握利率概念和意義,理解兩部門、三部門經濟的IS-LM模型以及理論意義。理解經濟周期的概念,了解現代經濟周期理論的基本觀點。掌握總需求函數概念。
第九章——第十章 貨幣政策
理解貨幣的職能、形態與價格,掌握貨幣的創造過程,掌握貨幣政策的實施要點與掌握中央銀行調節貨幣供給的基本手段與貨幣傳導機制。
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經濟增長與發展
理解經濟增長的源泉,掌握技術進步與人力資源開發的對於經濟增長的決定性意義,了解主要經濟增長理論的基本模型,理解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對於中國經濟增長的意義。
第十三章——第十四章 失業與通脹
了解失業統計和失業類型,掌握奧肯法則,理解勞動力市場價格—工資率的決定方式、工資剛性與粘性對於失業狀態的意義。掌握通貨膨脹的基本類型和經濟影響,理解菲利普斯曲線及其變異,了解理性預期的概念、預期通貨膨脹的作用,理解治理通貨膨脹的措施與局限性。
第十五、十八、十九、二十章 匯率與國際經濟
理解國際收支帳戶體系以及平衡的概念,了解匯率制度,理解匯率理論;了解國際貿易的經濟學基礎,掌握比較優勢原則;了解開放條件下宏觀經濟政策的效果和宏觀經濟均衡。
第十六章——第十八章 宏觀經濟政策與宏觀經濟流派
理解宏觀經濟政策的意義和基本類型,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掌握實施要點,了解混合政策的實施策略,了解極端凱恩斯情形與極端古典情形的政策效果,理解各種宏觀經濟政策組合的局限性。掌握兩部門、三部門經濟的IS-LM模型,理解其理論意義。了解主要宏觀經濟學流派的基本觀點。
作為大家參考參考!!!
⑵ 跪求高中經濟學提綱。(要豪華版的,不要敷衍了事)
第一課 商品和商品經濟 豪華版(抄的時候注意詳略)
一、商品和商品經濟的含義
1、商品的含義:商品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
(1)商品必須把握兩個條件
①商品必須是勞動產品
②勞動產品必須用於交換
知識理解:辨析:農民生產的糧食是商品
①商品是指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②農民生產的糧食如果用於交換,則是商品;③農民生產的糧食如果不用於交換,如留給自己消費,則不是商品,而只能是勞動產品。
(2)商品反映的是一種生產關系,是商品生產者相互交換勞動的關系。
2、商品經濟的產生
(1)商品經濟產生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分工;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於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經濟的產生過程
①農業與畜牧業的分工→偶然的勞動產品交換→出現商品和商品交換
②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商品生產→以交換為目的進行的生產(先有商品交換,後有商品生產)
(3)商品經濟的含義: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總和,就是商品經濟。
知識理解: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商品經濟三者的區別
①商品生產是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生產。②商品交換是商品生產者相互讓渡和買賣商品的行為。需指出的是:出現在原始部落間、由部落首領出面進行的剩餘產品的交換,是最初的商品交換;商品生產出現以後經常出現的商品交換,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商品交換。③商品經濟是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態,它包括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
知識擴展:經濟有自然經濟、商品經濟、產品經濟三種類型。
知識擴展: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的三種類型):小商品經濟(簡單商品經濟);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二、商品的基本屬性
1、商品的使用價值→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
(1)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反映的是人與物的關系,不反映社會的生產關系。
(2)商品必須具有使用價值,否則就不可能得以交換,使用價值是不同商品需要交換的物質基礎;但有使用價值的不一定是商品,因為其他勞動產品也有使用價值,因此,使用價值不是商品特有的屬性。
(3)同一種商品可以具有多方面的使用價值。商品的使用價值是隨著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逐漸被人們認識和利用的。
2、商品的價值
(1)含義: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就是商品的價值。
①生產商品的勞動
A、不同:工具、方法、過程、結果不同→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
B、相同:人類體力和腦力的耗費→抽象勞動→創造價值
②只有凝結在商品中的這種勞動才叫做價值,否則就不具有價值。價值是商品的特有屬性,只有商品才有,因此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是商品。
③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商品、價值代表的是一種生產關系,一種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換勞動的關系→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
④價值是商品的共性,凡是商品都有價值,它們在本質上相同,不同的商品只是價值量不同。因此,價值是千差萬別的商品可以互相比較,並按一定比例進行交換的基礎。
知識理解:辨析: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一定有價值,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有使用價值。
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一定是商品,如果不是商品,它就沒有價值,價值總是和商品交換聯系在一起的;價值是商品的特有屬性,有價值的東西就一定是商品,作為商品,它必定具有使用價值。
(2)表現形式:交換價值:
①含義:一種商品同另一種商品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
②商品的價值不能自我表現出來,只有和其他商品進行交換,由另一種商品表現出來。
③在貨幣產生以前,一種商品的交換價值表現在多種商品上,換句話說,一種商品有許多種交換價值;貨幣產生後,商品的交換價值一般由貨幣來表現。
④交換價值與價值的關系: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
3、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
(1)對立(互相排斥、互相矛盾):作為商品生產者或商品消費者不可能同時佔有使用價值和價值。(2)統一:商品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體,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重視產品質量→"質量就是生命"
知識理解:辨析:商品生產者關心商品價值,商品消費者關心商品的使用價值。
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因為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決定價格
三、商品的價值量
1、商品價值量的含義:商品價值的大小
2、價值量的決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1)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2)它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自發地形成的一個平均必要勞動時間。因此,同種商品只有一個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具有一樣的價值量。
(3)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關系→商品生產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徑是縮短個別勞動時間,使其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時間就是金錢"
①個別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時所耗費的勞動能完全得到補償
②個別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時所耗費的勞動有一部分得不到補償(無效勞動)
③個別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時所不僅全部得到補償,還可以獲得額外的收入
(4)結論:商品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與個別勞動時間無關。
(1)勞動生產率
①含義:勞動者的生產效率。
②兩種表示方法:產品數量/單位時間;勞動時間/單位產品
③勞動生產率分為個別勞動生產率和社會勞動生產率
(2)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單位商品價值量減少→產品越來越便宜→結論: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成反比。
(3)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商品生產者在同一時間創造商品的數量增加→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不變→商品生產者創造的價值總量增加→盈利→"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商品生產者創造的價值總量與個別勞動生產率成正比。
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知識理解:
價值量→(正比)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反比)社會勞動生產率
(1)三組概念:價值量與價值總量;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與個別勞動時間;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個別勞動生產率
(2)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單位商品價值量減少→商品越來越便宜
如果這一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快,這一部門產品就會出現越來越便宜的趨勢;如果這一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提高慢,這一部門產品就會出現越來越貴的趨勢。
(3)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個別勞動時間縮短→產品數量增加(單位商品價值量不變)→價值總量增多→獲得額外的收益:商品生產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徑:提高勞動生產率,縮短個別勞動時間。
(4)勞動生產率提高→單位產品耗費的勞動時間減少→單位時間生產的產品數量增多→商品的使用價值增多。
四、貨幣的產生和本質
1、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
(1)偶然價值形式(2)擴大價值形式(3)一般價值形式
(4)貨幣價值形式:金銀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就是貨幣
①金銀能夠充當貨幣是因為金銀本身也是商品,具有價值,它才能與其他商品相交換。
②金銀適宜成為貨幣→具有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優點:體積小,價值大,便於攜帶;久藏不壞;質地均勻,容易分割
2、貨幣的含義: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1)貨幣也是商品,有使用價值和價值,使用價值是可直接購買任何商品,價值是生產金銀耗費的人類無差別的勞動。
①一般等價物與貨幣主要區別在於前者是不固定的,後者是固定的。
②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可以和一切商品相交換:在貨幣產生以前,一種商品可以和另一種商品相交換,甚至和幾種商品相交換,但不能和一切商品相交換。自從貨幣產生以後,一切商品都必須和貨幣相交換,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在商品交換中才大顯神通。
③作為一般等價物,貨幣是財富的象徵:由於貨幣可以用來購買一切商品,它自然也就成了財富的象徵。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年度內的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的多少,可以顯示出其經濟實力和富裕程度,一個企業擁有產值利潤的多寡可以看出其規模和經濟效益如何。公民個人擁有貨幣量的多少,可以判斷出其富裕或窮困的程度。
五、貨幣的職能
貨幣的職能就是指貨幣在人們的經濟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貨幣的職能是貨幣本質的體現。
1、價值尺度(第一種基本職能)
(1)含義:貨幣作為價值尺度,就是以貨幣作為尺度來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的大小。
(2)貨幣為什麼能夠成為價值尺度:貨幣也是商品,也有價值。
(3)貨幣怎樣執行價值尺度:把商品的價值表現為一定的價格。
①價格與價值的關系: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商品價格的高低,一般地說與商品本身的價值大小成正比。但價格也受其他因素影響,從而使價格與價值不一致。
②價格與交換價值的關系:交換價值的載體可以是普通商品,也可以是貨幣;價格的載體只能是貨幣。交換價值包括價格,價格從屬於交換價值,是交換價值的一種形式。
(4)貨幣執行價值尺度時,並不需要現實的貨幣,只是觀念上的貨幣
2、流通手段(第二種基本職能)
(1)商品交換分為兩個階段:
貨幣產生前:商品——商品:物物交換
貨幣產生後:商品——貨幣——商品:商品流通(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
(2)流通手段的含義: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叫做流通手段
(3)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不能是觀念上的貨幣,必須是實實在在的貨幣。
3、貯藏手段
(1)含義:把貨幣作為社會財富的代表貯藏起來
(2)作為貯藏的貨幣,必須是實實在在的貨幣,又是足值的貨幣
4、支付手段
(1)含義:貨幣被用來清償債務或支付賦稅、租金、工資等。
(2)支付手段是隨著賒帳買賣的產生而出現的。
5、世界貨幣
(1)含義:貨幣具有在世界市場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職能。
(2)貨幣在國與國的經濟關系中的作用
①作為一般的購買手段,用來購買外國的商品;
②作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來平衡國際收支差額;
③作為社會財富的代表,由一國轉移到另一國,如國際貸款、轉移財產、戰爭賠款。
(3)一般說來,只有金銀才能作為世界貨幣,鑄幣和紙幣都是不行的。因為鑄幣有成色不同或不足值的問題,紙幣只在本國范圍內才具有法定意義。但是隨著貨幣的發展,一些國家的紙幣也具有某種世界貨幣的職能。
六、紙幣的產生和發展
1、紙幣的產生
金銀→鑄幣(磨損)→不足值鑄幣(名義含量與實際含量分離)→紙幣
知識擴展:實物(商品)貨幣→符號(紙幣)貨幣→電子(信息)貨幣
2、紙幣的含義:由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
(1)紙幣只是貨幣符號,本身沒有價值,不能執行價值尺度職能。只能在商品交換中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屬貨幣的價值執行流通手段等貨幣的某些職能。
(2)紙幣成為貨幣符號的前提條件:
①國家發行:國家統一印製紙幣,規定紙幣的面值,決定一定時期內發行多少紙幣,每種面值的紙幣發行多少。
②強制使用:國家權力范圍內現在正在強制使用:國家以前強制使用而現在不再強制使用的,則不能在市場上流通。這兩個方面缺一不可。
(3)紙幣與鑄幣相比的優點:成本低;防止無形流失;避免流通不暢;容易保管、攜帶、運輸
(5)人民幣
①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人民幣的發行權集中於國家,國家授權中國人民銀行負責發行事宜,並以穩定幣值為首要目標,同時對各金融機構實行監管。
②人民幣的主幣單位是元,輔幣是角、分,採用十進位制。
③愛護人民幣:人民幣的流通,是我國國民經濟、人民生活賴以維持、發展的血脈,人民幣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愛護人民幣是公民義不容辭的職責。
(6)世界上主要國家和地區所使用的紙幣名稱:美國→美元;英國→英鎊;日本→日元;俄羅斯→盧布;歐盟→歐元
3、紙幣的發行量→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
(1)貨幣作為流通手段時,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取決於三個因素:待銷售的商品量;價格水平;貨幣流通速度即單位時間內貨幣流通的次數。
(2)貨幣作為流通手段時,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次數
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同商品的價格總額成正比,而同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貨幣流通規律)
(3)紙幣發行量的限度:紙幣是貨幣符號,無論發行多少紙幣都只能代表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因此,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為限度,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一個國家待售商品總量增多,紙幣應該每年相應增加。
4、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1)通貨膨脹
①含義:紙幣的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從而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叫做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的實質: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②導致通貨膨脹的因素:A、紙幣發行量超過待售商品總量的增長;B、待售商品總量和貨幣發行量都沒有增加,但人們懼怕物價上漲,把貨幣盡快出手,貨幣流通速度加快
③通貨膨脹的危害:勞動者的實際收入減少,生活水平下降,購買力降低,商品銷售困難,使價格信息失真,破壞社會正常經濟秩序,造成經濟混亂和效益低下,危害社會穩定。
④控制通貨膨脹的方法:首先要控制紙幣發行量,使之與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相符;最根本的辦法是發展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商品數量增加,價值減小,價格降低。
☆知識理解:物價上漲就是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會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但不能說凡是物價上漲都是通貨膨脹。因為,影響物價上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通貨膨脹能引起物價上漲外,還有諸如以下因素:①商品的價值。商品的價格由價值決定,與價值成正比,如果商品價值增加,則商品價格就會上漲。②供求關系。商品供求關系的變化會引起商品價格的變化,如果供不應求,則商品價格上漲。③貨幣的價值。如果生產貨幣的社會勞動生產率發生變化,勞動生產率提高了,貨幣本身的價值減少,表現商品價格的貨幣量增多,商品的價格就會上漲。④其他。如國家的政策性調價、流通秩序的混亂,商販的哄抬物價等也可以導致物價上漲。
:多發行紙幣一定會引起通貨膨脹。
:沒有多發行紙幣就一定不會引起通貨膨脹。
:紙幣是國家發行、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因此,國家可以多發行紙幣來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
(2)通貨緊縮
①含義:商品和勞務總需求小於總供給所引起的物價總水平在較長時間內持續下降的一種經濟現象。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
②原因:宏觀經濟環境由商品短缺轉為相對過剩;貨幣供應量增長乏力;國外經濟危機傳導的物價下降→有效需求不足,物價持續低迷,消費不振,固定資產投資放慢,最終導致經濟增長乏力
③影響:商品價格下降,產品積壓,導致企業經營困難,影響企業生產和投資的積極性;強化居民"惜購"心理,導致市場銷售不振;下崗職工增加,影響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抑制社會總需求,制約國民經濟增長。
④措施:國家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擴大國內需求,開拓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以保持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
七、價值規律
1、基本內容:商品經濟:(1)商品生產: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價值量
(2)商品交換:等價交換→基礎:價值量
2、表現形式:
(1)等價交換是商品經濟的基本原則
商品生產者交換勞動:互利、雙贏→貨幣產生後,價格與價值相符→現實生活中,價格與價值經常不一致→供求影響
(2)價格與供求的關系(價格與供求的雙向制約)
供求影響價格:供不應求→價格上漲(賣方市場)
供過於求→價格下降(買方市場)
價格影響供求:價格高於價值→生產擴大→供求平衡
價格低於價值→生產縮小→供求平衡
(3)價格上下波動→中心:價值
3、作用
(1)調節作用→市場價格→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各生產部門的分配→使資源在社會各部門之間實現優化配置→市場觀念
供不應求→價格高於價值→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流入
供過於求→價格低於價值→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流出
價值規律通過價格信號,就像一根無形的指揮棒,指揮著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流向。
(2)刺激作用→改進生產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內在動力:獲得額外收益;外在壓力: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競爭→促進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使資源在企業內部實現優化配置→效率觀念
(3)優勝劣汰:生產條件好,經營管理水平高→優勝;生產條件差,經營管理水平低→劣汰→使資源在企業之間實現優化配置→競爭觀念→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強市場競爭力;國家:依法治國,規范市場行為,保護下崗職工的基本權益;職工:提高自身素質
從資源配置的角度看,價值規律的調節作用就是使資源配置到社會最需要的環節,刺激作用和優勝劣汰就是使資源配置到更能充分利用的環節。因此,價值規律的三大作用可以歸結為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額 第一課就到這里了
⑶ 宏觀經濟學知識點總結
宏觀經濟學知識點總結
第一章 國名經濟統計與收入流量循環
1. 名義、實際、潛在GDP、GNP的含義。
2. 六種總量之間的關系(五種收入總量+GDP)。
3. 三種統計方法(它們從哪些方面統計的)。
4. 分清個人儲蓄、企業儲蓄、政府儲蓄、國外儲蓄、總儲蓄、經濟體內部的儲蓄。
5. 事前平衡與事後平衡。
第二章 消費、凈出口與投資需求理論
6. 簡單消費函數、邊際消費傾向與消費函數之謎。
7. 恆久性收入說、生命周期說的主要內容。
8. 實際利率與現期消費之間的關系(分借款者、儲蓄者)。
9. 消費理論中,什麼是李嘉圖等價;
投資理論中,什麼是資本邊際效率、投資引誘、托賓的q、簡單的投資函數與投資陷阱。
10. 什麼是邊際進口傾向;什麼是實際匯率。
第三章 總需求分析之一:商品市場均衡
11. 國民收入乘數理論的主要內容(區別:投資乘數、財政乘數、對外貿易乘數)。
第四章 貨幣市場均衡:貨幣供給與需求
12. M0、M1、M2、M3的含義。
13. 中央銀行的只能&資產負債表結構。
14. 貨幣乘數。
15. 中央銀行直接、間接調控貨幣供給量的主要手段。
16. 貨幣需求理論:
凱恩斯的流動偏好理論;
鮑莫爾交易性「平方根法則」;
貨幣需求的三個命題。
第六章 總需求分析之二:開放經濟的IS-LM曲線模型
17. IS-LM曲線模型。(//考試按封閉經濟下的模型)
18. 兩種曲線的特例:
①IS曲線垂直(投資陷阱、消費陷阱)
②LM曲線水平(流動性陷阱)
19. IS-LM的位移因素。
20. 封閉條件下,單獨採用擴張性的財政支出政策、稅收政策、貨幣供給量政策對經濟活動影響的結果、傳導機制、有效性。(//大題!)
第八章 總需求與總供給模型
21. 總供給曲線不同學派的觀點。(//簡述而不需要解釋)
什麼是工資剛性、工資粘性、貨幣幻覺、理性預期。
22. 什麼是貨幣中性。
第九章 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
23. 什麼是顯性失業、顯性通脹、隱性失業、隱性通脹。
24. 失業的類型:
什麼是周期性失業、結構性失業、摩擦性失業、自願失業、非自願失業、自然失業。
25. 奧肯法則。
26. 凱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論,有效需求管理理論。
27. 通貨膨脹的成因、類型:
需求拉上型、成本推進型、結構型。
28. 需求拉上型和成本推進型分別採用什麼樣的治理措施。
29. 通貨膨脹的收入與財富的再分配效應。
30. 通貨緊縮的危害。
31. (薩繆爾森的)菲利普斯曲線的理論內容與政策含義。
32. 貨幣主義關於菲利普斯曲線的觀點。
33. 供給學派對滯脹的原因看法和醫治措施。
34. 拉弗曲線。
第十章 經濟周期理論
35. 經濟周期階段劃分。
傳統:危機,蕭條,復甦,高漲。
現在:衰退,擴張。
36. 什麼是增長性衰退
衰退不一定表現為產出絕對量的下降,只要經濟增長率下降,即使不是負數,也可以稱之為衰退。
37. 經濟周期的期限與類型。P260
①朱格拉周期(法國經濟學家),9~10年周期波動,主周期(漢森),設備周期(波動與設備投資有關),中周期(長度中等);
②基欽周期(美國經濟學家),40個月左右,小周期(漢森),短周期,庫存周期,二三個短周期合成一個中周期;
③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前蘇聯經濟學家),50~60年,長周期(長波運動);
④庫茲涅茨周期(美國經濟學家),平均長度20年,長周期,與漢森17~18年的建設周期相仿。
38. 乘數-加速數模型。P265
39. 熊皮特的創新理論如何解釋經濟周期。P262
40. 貨幣主義如何解釋經濟周期。P262
第十一章 經濟增長理論
41. 新古典增長理論。P285
42. 丹尼森的經濟增長因素分析。
①就業人數及其性別、年齡結構;
②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工作的工人的工時數;
③就業人員的教育年限(勞動力素質、技能等提高);
④資本存量規模;
⑤資源配置的改善(如勞動力等要素從低效率向高效率部門轉移等);
⑥規模經濟(企業產出規模擴大形成成本節約、當然以市場規模擴大為前提);
⑦知識進展(科學教育發展、知識經驗積累和技術進步等)。
43. 經濟增長極限論。P300
⑷ 大一政治經濟學提綱
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經歷了簡單協作、工場手工業、機器大工業三個歷史階段。這三個階段,一方面是社會生產不斷發展和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過程,另一方面又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斷發展、資本對僱傭勞動的剝削不斷加強、相對剩餘價值生產不斷擴大的過程。
在剩餘價值規律的作用下,資本家竭力榨取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並把剩餘價值的一部分轉化為資本,進行資本積累,從而使資本主義再生產在擴大的規模上進行。隨著資本主義積累的增長,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相對過剩人口增加,其結果,在一極是資產階級財富的積累,在另一極則是無產階級貧困的積累。同時,隨著資本的積聚和集中,一方面使資本主義生產日益社會化,另一方面生產資料則日益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形式之間的矛盾趨於尖銳,生產的盲目增長同勞動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尖銳化的結果,引起了周期性的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這就表明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同在這種生產關系下發展起來的社會化的生產力,存在著深刻的矛盾,暴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局限性。
在剩餘價值規律的作用下,資本家之間為攫取剩餘價值展開你死我活的競爭,資本主義競爭必然是大資本排擠和吞並中小資本,引起生產和資本的集中,而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引起壟斷。這樣,資本主義就從自由競爭階段發展到了壟斷階段。
壟斷沒有改變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基礎,沒有改變資本家唯利是圖的本性。剩餘價值規律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整個歷史時期都發生作用。但在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時期,由於經濟條件發生了某些變化,剩餘價值規律獲得了新的表現形式。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由於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競爭,資本在各部門之間的自由轉移和各部門商品價格的漲落,使各個部門不同的利潤率趨於平均,形成了平均利潤率,剩餘價值規律表現為平均利潤率規律。進入帝國主義時期,壟斷阻礙了資本在不同部門之間的自由轉移。壟斷資本憑借其對生產和市場的壟斷,通過規定壟斷價格,攫取大大超過平均利潤的高額壟斷利潤。壟斷利潤同平均利潤一樣,都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都是反映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的剝削關系的。攫取壟斷利潤是壟斷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是剩餘價值規律在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具體表現形式。
為了追逐高額壟斷利潤,壟斷資本不僅要加緊剝削本國的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群眾,剝奪中小資本,而且還要掠奪和奴役其他國家人民,特別是殖民地和落後國家的人民,並同其他國家的壟斷資本爭奪世界市場、原料產地、投資場所、殖民地和勢力范圍,從而使資本主義世界的各種矛盾極大地尖銳起來,以致引起世界戰爭,加速資本主義制度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