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經濟學的短新聞

經濟學的短新聞

發布時間:2021-02-11 03:15:39

『壹』 有關微觀經濟學的新聞

《微觀經濟學》的內容大致可以分成六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消費理論,包括第2、3、4章,它們探討需求的基本規律。第二部分,包括第5、6、7章,是生產理論,研究供應的基本規律。其中第7章關於企業本質的討論,對研究體制改革和企業治理會很有啟發。第三部分即第8章,研究交換規律,特別探討了價格的形成問題。第四部分包括第9章到第13章,討論各種市場結構和企業不同市場結構里的行為和效率。其中第13章的對策論是分析不完全競爭中企業的戰略和策略手理論基礎。第五部分介紹信息經濟學和激勵。這些內容反映了現代經濟理論和、在最近二三十年裡的新發展。第14章介紹不對稱信息和經濟激勵的理論,此後第15和16兩章是信息和激勵經濟學在勞動市場中的具體應用。最後第17和18章構成第六部分。這部分探討在有外部經濟效應的條件下,市場機制失效以及相應的被救方法。這里涉及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這本《微觀經濟學》語言簡明通俗,結構科學嚴謹,適合各大專院校經濟管理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具有同等文化程度的自學者。

『貳』 用經濟學常識評論一則新聞

可以評論的不只是經濟類的新聞,主要是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來分析。目前西方經濟學的大廈無所不包,甚至婚姻、愛情、醫療保險、生兒育女、公共管理、行為選擇都可以拿來用經濟學的分析工具去分析。當然,最直接的還是經濟類問題。比如當前的最近關於房子問題,深圳的房價下跌、斷供;物價水平7月比6月份有所緩解都可以評價分析。用供求規律分析是最簡單也是最無可爭議的分析方法。說道評論則要加上自己的觀點,比如政府的政策選擇及走勢等。

『叄』 經濟方面的新聞

1、傳媒經濟學(MediaEconomics,又稱媒介經濟學),傳媒經濟學構建於不同的經濟學理論和版分析方法之上,致力於研究經權濟和金融力量如何影響傳媒體系和傳媒組織。傳媒經濟學的研究最早開展於20世紀50年代,早期的學者主要致力於研究報業競爭和廣播電視結構及管制。相關圖書《傳媒經濟學》中,作者既著眼理論又觀照實踐,以嫻熟的筆端,扎實的學理和對業界精深的理解,為人們展現了一幅美國傳媒經濟的全景式理論畫卷。2、新聞學是研究新聞事業和新聞工作規律的科學。新聞學是以人類社會客觀存在的新聞現象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研究的重點是新聞事業和人類社會的關系,探索新聞事業的產生、發展的特殊規律和新聞工作的基本要求的一門科學。它研究的內容是新聞理論、新聞史和新聞業務。

『肆』 體現經濟學原理的新聞

、換季大甩賣,就是因為供大於求,故價格降低。2、作業本比書本便宜,這是因為作業本包含的必要勞動力少於書本。3、現在的手機比十年前的手機價格下降了很多,因為社會總體的生產效率上升。4、十年前買一個麵包2元,現在買一個相同的麵包需要4元,這是因為人民幣輕微通貨膨脹。5、中央出台一系列政策調控房價,這就是我國政府的宏觀調控。
我已經丟掉高一的政治好幾年了,不知道說的是不是對的,你可以結合教材再思考一下~~

『伍』 有關宏觀經濟學的短篇新聞(新聞出自哪個網站或者雜志也要註明)的感想,越多越好

看看是哪一方面的餓呢

『陸』 微觀經濟學新聞

雅虎財經新聞里好多 http://news.yahoo.com/business/us-economy只要是關於企業的新聞就是微觀方面的,自己隨便找吧! http://news.yahoo.com/s/nm/20090710/bs_nm/us_usa_economy_housing關於個體消費的,很典型的微觀經濟新聞。 http://news.yahoo.com/business/instries/automotive 汽車產業的 http://news.yahoo.com/business/instries 工業的 http://news.yahoo.com/io/1187 個人的都是微觀方面的你自己隨便看著找,文章的長短我不知道多少合適.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7-11 02:00 1 http://news.yahoo.com/s/afp/20090710/ts_alt_afp/autouscompanygmbankruptcy2 http://news.yahoo.com/s/afp/20090708/bs_afp/ http://news.yahoo.com/s/afp/20090708/bs_afp/ http://news.yahoo.com/s/nm/20090619/bs_nm/us_aig_bonuses5 http://news.yahoo.com/s/nm/20090622/bs_nm/us_aviva_nab

『柒』 用經濟學分析20篇新聞 300字左右 高一政治作業 謝謝

《政府經濟學》形考作業1答案參考
學習完教材第一、第二章之後。
題目:聯系實際討論政府經濟活動中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以及公平與效率的選擇。
考核形式:小組討論(個人事先准備與集體討論相結合)。
考核要求:每一位學員都必須提交討論提綱,提綱包括以下內容:
1、聯系實際的例子。(30分)
2、個人的討論提綱。(30分)
3、小組討論後形成的提綱。(40分)
教師根據每一位學員的討論提綱以及小組討論後形成的提綱給每一位學員評分。要求能夠全面、准確地指出政府經濟活動中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公平與效率的選擇,聯系實際的例子能夠證明其觀點。
答題題示:
個人提綱:政府經濟活動中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以及公平與效率的選擇。(簡略)
(可以從小組提綱中選出一部分)
聯系實際的例子:找一個案例,並對案例進行點評。
小組提綱:政府經濟活動中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以及公平與效率的選擇。(詳細)
字數要求在1000字以上。
答案1
個人題綱:(從小組提綱中選出一部分出來)
案例1:城市化過程中失地農民的權益損失及其保障
一、失地農民的產生和現狀:
(一)城市化必定向農民征地,因而導致失地農民產生。隨著我國經濟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大批農民的田地被徵佔。據國土資源部統計,1987~2000年,全國非農建設佔用耕地226.44萬公頃(3395萬畝),其中通過行政手段征地160萬公頃(2400萬畝)。這些僅是依法審批的徵用數,尚沒有把那些違法侵佔、突破指標和一些鄉村私下賣地包括在內。據統計,違法佔地佔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達80%。這意味著1987~2000年實際征佔耕地數為4000萬畝以上,按人均佔有耕地0.8畝計算,那麼建設佔用耕地導致失地農民有5000萬之多。按照我國目前城市化進程和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今後每年需徵用農民土地280~300萬畝,若按照城效農民人均佔耕地0.8畝計算,就意味著每年新增加420萬失地農民,十年後失地農民總數將達到1億。由此可見,失地農民的產生是城市化進程的必然結果。
(二)失地農民的現狀。城市化進程中產生失地農民是正常現象,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幫助失地農民解決面臨的問題,消除他們的後顧之憂。隨著我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市場經濟建設帶來了企業用工方式的市場化,政府傳統行之有效的失地農民安置方式逐漸失靈,於是失地農民問題開始呈現。目前對失地農民安置雖有貨幣補償、就業安置、住房安置、劃地安置、建立社會保險等形式,但最主要還是採取貨幣化安置方式。由於對失地農民貨幣安置只能解決失地農民近憂,難以化解遠慮,從而導致部分農民失地又失業。由於我國目前大多數地方對失地農民採取以貨幣安置為主的「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模式,失地農民處境艱難,他們的基本生活、就業、子女入學、養老和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問題缺乏解決的有效途徑,他們的長遠生計更是得不到制度保障。福州市2000年征地安置人員為例,其貨幣安置比例高達82%。浙江省對10個建設用地項目進行抽樣調查表明,在安置的3379人中,除172人進入社會保障體系外,其餘均為貨幣安置,其比例高達94.1%。然而,由於征地制度的缺陷和現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導致補償標准過低,補償安置費的剋扣和分配使用的不合理、安置方式簡單和責任不明造成農民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許多失地農民處於種田無地、上班無崗、低保無份的「三無遊民」狀態,有些地方的失地農民已到了面臨「無路可走,無地生存」的困境。
二、失地農民權益損失分析
(一)農民所擁有的諸多權利和利益,都是附著在他們賴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之上,直接或間接地與土地相關聯。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著失去了他們那些與土地關聯的權利和利益存在的基礎和實現的條件,因而導致那些權利和利益的損害或完全流失。失地農民失去了生活保障、就業機會,失地農民失去了一項重要的財產土地。 還會失去與土地相關的其他一系列權益。土地是農民集體賴以存在的物質載體,農民的諸多權利都是直接或間接地與所擁有的土地相關。如政府對農民的技術、資金、農資等方面的支持都是以土地為基礎的,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獲得這種支持的機會。
(二)現有政策、法律的缺陷導致了失地農民應得的權益補償受到侵害。當前,我國現行的征地補償標准還是計劃經濟的產物,並且在實際征地過程中,農民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導致的直接惡果是農民的權益受到極大的損害。
(三)法定安置途徑的缺陷,導致失地農民失去了再次就業機會。
(四)社會保障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健全,使失地農民喪失了基本的「國民」待遇。
三、體現政府的效率和公平,失地農民權益保障的對策建設。
(一)明確土地是農民神聖不可侵犯的財產,強化農民對土地的所有權和處置權。
(二)合理提高征地補償標准,保證被征地農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
(三)完善就業保障機制,妥善安排失地農民就業,保證被征地農民長遠生計。
(四)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失地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機制,解決失地農民後顧之憂。
(五)改革徵用土地的收益分配機制,加強征地補償安金費的監管。
案例2:構建和諧社會與收入分配合理化
收入分配是當前社會經濟生活中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我國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已進入分配不公平區間。又因為收入分配差距擴大是在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所以還要通過改革和發展加以具體解決。現階段的基礎性收入分配製度是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社會整體的分配體系構築原則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為此就需要按照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制定和調整現行收入分配政策,將收入分配差距調節到社會可容忍的區間。
各國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標準是根據國際慣例所計算的基尼系數。它的經濟含義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於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綜合各方面的資料測算,我國在1978年以前城鎮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是0.16,屬於絕對公平;20世紀80年代末基尼系數達到0.28;1995年達到0.39;1996年是0.42;1997年是0.43;1998年是0.46。自1999年到2000年底,基尼系數平均為0.45,已超過國際公認的0.4的警戒線。2001年至2003年基尼系數稍有回落,到2004年又超過0.4。這標志近年來我國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已進入了分配不公平區間。
我國自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城鄉居民之間的投入就一直存在較大的差距。雖然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的收入在增加,但遠低於城鎮居民收入的增加。城鄉居民相對收入差距由1981年的2.92擴大到1995年的3.02,目前這種差距還在繼續擴大,例如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當於城市居民的40%。這種城鄉差距大大高於國際標准。國際上的城市與農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於1.5,極少超過2。統計資料顯示,在我國最貧困的20%的家庭佔有全部收入的4.27%,而最富有的20%的家庭佔有全部收入的50.24%。可見,隨著收入差距的擴大,業已出現一定程度的相對貧困現象。
導致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歷史上城鄉收入的差距就很大。近年來還由於以下原因加劇了此情況的發生:
1、大部分國有企業通過深化改革剛剛脫困,效益不高,下崗和失業的職工還比較多。
2、由於市場化發展不平衡,某些行業仍存在壟斷強勢,因而一些人收入過高。
3、國家稅收杠桿調控不力,對高收入者徵收個人調節稅力度不夠;而國家轉移支付能力不足,致使在提高城鎮居民住房等各項補貼的同時,對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方面出現明顯滯後。
4、行政干預不當使勞動力和資本長期分別扭曲地集中於農村和城市。由於勞動力和資本缺乏統一的市場配置,在城鄉經濟二元結構存在的情況下,城鄉經濟效率差距很大,必然引起收入上的巨大反差。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的短新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