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從經濟學的角度,如何理解這句話
「牛頓為工業革命創造了一把科學的鑰匙,瓦特拿著這把鑰匙開啟了工業革命的大門,那麼亞當斯密則是揮動一直看不見的手,為工業革命的推進締造了一個新的經濟秩序?」
個人理解這句話應該是牛頓的三大定律理論為英國工業革命發展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而瓦特的蒸汽機的發明則直接為英國工業革命發展提供了先進的生產工具,生產力是否先進主要體現在生產工具的先進程度;而作為英國「經濟之父」的亞當斯密則為英國工業革命經濟發展提供了先進的古典經濟學理論指導充分發揮了自由經濟發展方向,上述種種說明了英國的崛起是和牛頓的三大定律,瓦特的蒸汽機發明和亞當斯密的經濟理論有著必要的聯系的。
Ⅱ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隨大流」通常是理性的嗎
王安石變法的根基是皇帝的信任,而不是中下層官員和地主階級的對他理念的支持,他高估了宋朝的執行力,在現在貪污腐敗都這么嚴重,古代肯定更勝之.像宋朝這樣積弱已久而不思變的話,滅亡只是遲早的事。其實在古代變法尤其是宋朝這種皇帝軟弱,下層又腐敗的朝代如果無法讓統治階級得到好處,尤其是中下層的階級的利益更是不能被傷害。王安石經濟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推行《市易法》。據《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三十一熙寧五年三月丙午條載:從熙寧三年(1070)陝西沿邊設「市易務」,至熙寧五年在東京開封正式推行《市易法》。朝廷設立的「市易務」最後淪官府的市場壟斷機構。所謂《市易法》就是國家低價收購滯銷貨物,讓商賈貸款或賒貨,國家按規定收取息金和牙錢(即交易費)。其經營過程大致是:市易務根據行戶的需要收購物貨,再賒貸給行戶分銷。行戶以田宅、金銀等財產為抵押,從市易務賒貸錢款或物貨,半年付息一分,一年二分。另納相當於利息10%的「市例錢」用於吏祿開支。逾期不能還本付息,每月加罰息錢2%。行戶賒貸錢物的數量不得超過抵押財產的價值。拖欠市易務本息不能償還者,其抵押產業就要被沒收拍賣,一時賣不出去就先出租,以租抵欠。《市易法》還規定,市易務從事商品的「賤買貴賣」,其批零收入不歸國家財政,而由市易務官吏支配。市易務為了實現多贏利,就先動用市易務本錢,從各地客商處「賤買」物貨,再「貴賣」給零售商人。市易務官吏為了獲取批零差價,擴大賒貸額,就強迫商戶「必買於市易」,這樣就使「市易務」成了官家的市場壟斷機構。市易務為了獲取高利潤,還實行了「結保賒請」、「抵保賒請」等極不合理的法規。據有關資料:最早施行「結保賒請」的是東京果子行。從市易務賒貸的果子行人都是無產業抵押的貧窮行戶,他們按照《市易法》規定,借貸官錢,承擔利息,以現錢交易的形式購買客商果子。市易務對果子行戶與客商的交易進行監督,每日派胥吏收受牙錢。御街乃東京繁華之地,只有從市易務賒貸的果子行人才能在這里營業。市易務牙人都是官牙,牙利同市例錢一樣,作為市易務胥吏的俸祿支出,這就是王安石所說的「合納官錢」。牙錢並不計入政府的財政收入,而由市易務支配,結果,這筆牙錢就落入官員胥吏的腰包。由於市易務以收息多寡為官吏賞罰標准,市易務為提高政績,以多收息錢為能事,故強買強賣的現象是很普遍的,引誘民戶賒貸的事件也時有發生。例如,沿邊州郡屯集大批紬絹,作為糴買軍儲糧草的本錢,後因紬絹「陳腐」,就強制賒賣給民戶,百姓大受其害。市易務賒貸的物貨或因質價不符,「物貨損惡」;或因脫離市場需求,「滯而不售」;或因市易務官吏抬高價格,「賤買貴賣」,都會給賒買者造成損失,最終造成商戶破產,賒貸本錢無法收回。在市易息錢根本不可能全額回收的情況下,市易務仍要足額上繳息錢,這樣就只能將其他收入(如罰息、賤買貴賣的營運收入)充為息錢,這樣,市易務除了提高賣價外,又加大了罰款的力度。市易本錢始終處於全額出貸狀態,雖有流失,卻仍掛在帳上。為了提高政績,得到酬獎,那些無法追回的呆帳、死帳,帳面上並不顯示。這樣,上坑害國家,下坑害商戶,卻肥了市易務的官吏牙人。市易務是一個龐大的國家商業壟斷集團,需要大批牙人、倉庫管理、催欠等大大小小的管理人員。
Ⅲ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應怎樣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資產階級金錢觀有兩個特徵,一是「金錢至上」,一切向錢看;版二是「金錢萬能」,信奉權「有錢能使鬼推磨」。
馬克思主義認為,金錢作為物質財富,是人類創造的,並為人類服務,人類應當是金錢的主人,而不是金錢的奴隸。
人們依靠自己的勞動創造財富獲取金錢,是光榮的,而那種用剝削、掠奪欺詐的手段不勞而獲,則是可恥的。
金錢在促進商品交換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金錢並非萬能,世界上有比金錢更重要、更寶貴的東西。
金錢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條件,但金錢並不等於幸福,因為人類不能沒有精神生活。物質生活富裕而精神生活空虛的人,不會有真正的幸福。
Ⅳ 一個案例,應該怎麼從經濟學角度進行分析,可以的話希望順便解釋下什麼叫做經濟學分析
就要看是注重哪一方面了,如果但從收益等數據型分析,就應該把案例中的收益啊收益率算出來直接分析好壞,或是沒有具體數據,可以從外部效果和結果來分析
Ⅳ 從經濟學角度我們把資源分哪幾類
經濟資源可分為三大類
1.自然資源
2.人力資源
3.人工製造的生產設備
Ⅵ 思考題: 1、你怎樣來分析該案例 2、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上面哪一種方案是合理的
利用價格-利潤曲線分析,按照消費者最有消費能力取價格,即曲線的拋物線頂點。此時的利潤最大。
兩者都不完整。
Ⅶ 如何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問題
1、改革開放初期到九十年代中期。本階段義務教育規模迅速普及,中等教育發展迅速並取得一定成就,高等教育發展比較緩慢。
2、九十年代中期以後到二十一世紀頭十年。九年義務教育普及並成熟,中等教育由盛轉衰,高等教育大發展,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學前教育開始興起。
3、二十一世紀近幾年。九年義務教育雖然普及,但問題重重,並有日趨嚴重之勢;部分中等教育轉向職業教育,但發展緩慢;部分中等教育通過合並等方式擴大規模,轉向高等教育,但畢竟是中等教育水平;少數中等教育轉向高中教育;高等教育進一步擴大規模,但教育質量參差不齊,高質量教育仍佔少數;學前教育快速發展,但發展之初便問題重重,就像一出生就有先天疾病的嬰兒。
如果僅從教育規模和一些數據來看,我們教育事業的發展速度和成果足以讓人歡欣鼓舞,但我們著實高興不起來,廣大教育界同仁在各種成就和各種問題之間迷茫、思考、探討,從教育理論到教學方法不斷尋求改革嘗試,然而問題卻更多更棘手。需要舉例子嗎?德育缺失、教育資源不均衡、城市班額過大、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幼兒教育步應試教育後塵、教師厭教、學生厭學、上學無用論興起、高考指揮棒下的應試教育如火如荼……
與此同時,很多教育界同仁,教育學者們,各級門,都在積極探索解決問題之道,然而形勢並不樂觀,很多問題還未得到解決,新問題又層出不窮。似乎我們永遠追不上時代的步伐,以至於很多教育工作者感到力不從心,從而失去信心,變得得過且過,這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
就像本文開頭講的,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各行各業就得到迅速發展,出現問題也是不可避免的,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也是客觀存在的。但我們不應失去信心,我們只有一條路——抱著必勝的信念去追趕時代的步伐,所以本文將從經濟學角度去討論我們的教育發展,是不是真的如字面上這樣成就斐然,有沒有發展的必然和人為的失誤。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一方面一些經濟學理論是體現物性和工具性的,然而教育學更多的是研究人,本文一些地方並非把人等同於工具,僅僅是因為經濟學理論的表述方式是這樣的,而我們也沒有必要因為這個問題再造一種表述方式或進行過多的解讀;再者,從一定程度上來講,人也是工具的,因為一個社會人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工具性;而實際上,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財富的學問,同時也是一門研究人的學問。」(《經濟學原理》馬歇爾)「如果說倫理道德代表了我們心目中理想的社會運行模式的話,那麼經濟學就是在向我們描述這個社會到底是如何運行的。」(《魔鬼經濟學》史蒂芬·列維特)
Ⅷ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因素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其中自然因素、人口數量、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等四大因素對一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1、自然因素 自然資源的特點和在人類生產與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一個國家所擁有的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和構成及其分布狀況,對經濟發展關系極大。自然資源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或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自然資源是影響勞動生產率高低的重要因素。 第二,自然資源是形成產品實體的物質源泉,其質量決定著社會產出品的效用,數量決定著社會產出品的規模。 第三,自然資源是制約產業結構的重要因素。 第四,自然資源制約著生產力布局。 2、人口數量 人是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統一,人口發展必須與物質資料生產發展相適應。一方面,人作為生產者,是社會生產力的主體,另一方面,人作為生產者又是有條件的,不僅要同生產資料相結合,還要受年齡、體質和技能的限制。而人作為消費者又是無條件的。 3、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不僅是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其他方面也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這些作用主要表現在: 第一,它是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的強大武器。 第二,能夠促進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和高度化。 第三,能改變勞動者的就業結構和勞動力的構成,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 第四,它是促進生產關系變革和制度創新的有力杠桿。 第五,它是促進文化教育知識的不斷更新,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培養人才,開發人力資源的強有力的手段。 第六,為領導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程序化奠定了基礎。 第七,能促進人們生活方式的現代化。 第八,能引起世界格局的深刻變化,使世界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日趨國際化。 第九,它還是一國國防現代化的基礎,是維護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強大力量。 4、文化教育 對人力資源的開發是通過人力投資實現的,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體力投資,一是智力投資。教育是對人的智力投資,是提高人力資源質量的各種途徑中最重要的途徑。教育雖然不能直接提供產品,但能提高生產產品的勞動者的智力素質和思想素質,從而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和源泉。 教育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教育能夠提高普通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術素質。經過教育形成的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術的存量越大,越來越成為當代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現代經濟增長有兩個趨勢,一是從資本——收入比率的長期變動來看,資金相對於收入而言使用得越來越少;二是國民收入相對於國民資源(用於生產收入的土地、實際勞動量和再生產性基金的數量)而言增長得越來越快。產生這兩個趨勢的根源是人力資源的增長,人的能力的改進,這最終是教育的作用。 第二,教育是培養科技人才的惟一途徑。為加強綜合國力,世界各國在高新技術領域展開了激烈的角逐。發展高新技術的競爭,其實質是知識和人才的競爭,是人們掌握和運用最新技術能力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