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管理經濟學中的替代效應怎麼理解
子看看吧,其實很好理解的:
一種商品的名義價格(nominal price)發生變化後,將同時對商品的需求量發生兩種影響:一種是因該種商品名義價格變化,而導致的消費者所購買的商品組合中,該商品與其他商品之間的替代,稱為替代效應(substitution effect)。另一種是在名義收入不變的條件下,因一種商品名義價格變化,而導致消費者實際收入變化,而導致的消費者所購商品總量的變化,稱為收入效應(income effect)。
圖-1描述了當其他商品(用y表示)價格不變,x商品降價(預算線斜率改變)後的總效應、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
替代效應是指當工資率上漲時,單位時間所獲得的收入增加,勞動者為獲得更多的收入,寧願犧牲閑暇,增加勞動量以多獲得工資收入。收入效應是指隨著工資率的提高,勞動者可以用減少的工作時間獲得同樣的收入,因此當工資率提高時勞動者的供給反而減少。這兩種效應的相對強弱就決定於勞動供給曲線的特殊形狀,當替代效應大於收入效應時提高工資率會使勞動供給量增加,供給曲線上各點切線的斜率為正,向右上方延伸,當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時,提高工資率反而會使勞動供給減少,所以勞動的供給曲線向後彎曲。
替代效應是當價格的變化使得消費者沿著無差異曲線移動到不同的邊際替代率的某一點時所產生的消費變化
Ⅱ 經濟學中opportunity cost的定義是什麼
機會成本。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也可以理解為在面臨多方案擇一決策時,被舍棄的選項中的最高價值者是本次決策的機會成本;還指廠商把相同的生產要素投入到其他行業當中去可以獲得的最高收益。機會成本又稱為擇一成本、替代性成本。對商業公司來說,可以是利用一定的時間或資源生產一種商品時,而失去的利用這些資源生產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機會。
例句: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capital should depend on market risk.
資本機會成本應取決於市場風險
資源利用率低。從經濟運行的本質來看,資源利用率的數據應該來自於產品生產的實際消耗。在理論上,生產的技術和管理水平決定了資源利用率的高低。然而結合實際情況,要想解決資源利用率偏低的問題,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比如能源開采、資源消耗、廢棄物產生等等。
例句:
Assists with developing and managing manpower budgets and schemes to avoid under-utilisation of resources.
協助規劃和管理人力資源預算及安排,以避免資源的低利用率
Ⅲ 管理經濟學問題
數碼相機的價格將下降12%——15%
價格為400時的需求價格彈性為0.25
C. 單位彈性
需求的交叉彈性是衡量兩個商品的替代的比率
D. 在消費者預算中的重要程度
Ⅳ 速求關於經濟學的解答題名詞解釋:GDP CPI 完全競爭市場 實證分析與規范 分析:規模經濟 替代品 低檔物品
GDP: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ct,簡稱GDP)國內生產總值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常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它不但可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更可以反映一國的國力與財富。一般來說,國內生產總值共有四個不同的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費、私人投資、政府支出和凈出口額。用公式表示為:GDP = CA + I + CB + X 式中:CA為消費、I為私人投資、 CB為政府支出、X為凈出口額。
CPI: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縮寫為CPI,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商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一般說來當CPI>3%的增幅時我們稱為Inflation,就是通貨膨脹;而當CPI>5%的增幅時,我們把它稱為Serious Inflation,就是嚴重的通貨膨脹。 另有,CPI清廉指數(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電腦中的CPI(Characters Per Inch)、衡量計算機性能的CPI(cycles per instruction)、管理學中的CPI(Common Performance Indicator) 等。
完全競爭市場:英文(perfect competitive market) 定義:競爭不受任何阻礙和干擾的市場結構。在完全競爭市場,買賣人數眾多,買者和賣者是價格的接受者,資源可自由流動,產品同質,買賣雙方擁有完全的信息。 完全競爭市場的特點完全競爭市場(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又叫作純粹競爭市場,是指競爭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礙和干擾的一種市場結構。在這種市場類型中,買賣人數眾多,買者和賣者是價格的接受者,資源可自由流動,市場完全由「看不見的手」 進行調節,政府對市場不作任何干預,只起維護社會安定和抵禦外來侵略的作用,承擔的只是「守夜人」的角色
實證分析:所謂實證分析是指只對經濟現象、經濟行為或經濟活動及其發展趨勢進行客觀分析,得出一些規律性的結論。其特點為:回答 「是什麼」的問題;分析問題具有客觀性;得出的結論可以通過經驗事實進行驗證。其中實證分析是重要的。
規范分析:規范分析法(Normative analysis)是在20 世紀60 年代後期美國管理心理學家皮爾尼克(S. Pilnick)提出的一種方法,作為優化群體行為、形成良好組織風氣的工具。是團隊建設中經常用到的一種工具。規范分析涉及已有的事物現象,對事物運行狀態做出是非曲直的主觀價值判斷,力求回答「事物的本質應該是什麼」。與之相對應的是實證分析法,實證,就是講是什麼,比較客觀,就是我不做任何評價,只給你一個客觀道理,客觀描述事物現在存在的一個狀態。 規范,就是做評價,有自己的主觀觀點,描述事物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
規模經濟:英文名稱:economies of scale 定義:由於生產專業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業的單位成本下降,從而形成企業的長期平均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遞減的經濟。
替代品: 對於兩種物品,如果一種物品價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種物品需求的增加,則這兩種物品被稱為替代品(Substitute Goods) 。 互為替代品的交叉價格彈性大於0。戰略管理中的替代品是指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產品。如:公交車和私人轎車、洗衣粉和肥皂。
低檔物品:低檔物品是指需求量與收入呈反方向變化的商品。對於低檔物品來說,替代效應與價格呈反方向變動,收入效應與價格呈同方向變動,而且,在大多數場合,收入效應的作用小於替代效應,所以,總效用與價格呈反方向變動。相應的需求曲線是向右下方傾斜的。
Ⅳ 管理經濟學最基本的假設
誰最喜歡的角色很多別說什麼?這什麼?現在進去檢查一些比較常用的右腳車隊,99%。
Ⅵ 高一政治對互補品和替代品的理解
一、互補品、替代品的定義:
1、互補品:
互補品指兩種商品必須互相配合,才能共同滿足消費者的同一種需要,如照相機和膠卷。膠卷的需求量與照相機的價格有著密切關系,一般而言,照相機價格上升,膠卷的需求量下降,兩者呈現反方向變化。所以,如果X 和Y 是互補品,X 的需求量就與Y 的價格成反向變化。
2、替代品:
對於兩種物品,如果一種物品價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種物品需求的增加,則這兩種物品被稱為替代品(Substitute Goods)。互為替代品的交叉價格彈性大於0。戰略管理中的替代品是指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產品。如:公交車和私人轎車、洗衣粉和肥皂。
二、兩者的聯系:
兩種商品有可能既是互補品同時又是替代品。對於需求來講,替代品是同向,互補品是反向;對於供求來講,替代品為反向,互補品為同向。在經濟學里,有替代品和互補品。比如說左鞋和右鞋是互補物品,而麵包和饅頭就是替代品,麵包貴了,消費者對饅頭的須求就上升,而左鞋貴了,消費者對右鞋的須求會隨著下降。
三、兩者的不同:
替代品與互補品是不同的,替代品是從使用功能角度考慮的,而互補品則是從發展角度著眼的。互補品生產對企業之間的競爭強度和整個行業盈利潛力有著重大影響。一個企業所銷售的產品常常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其他一些產品在滿足顧客需求方面互為補充。如汽車與汽油即為典型的互補品,如果汽油價格上漲,必然會影響汽車的銷售。
在現實中,一些產品銷售不暢,也與互補品(包括配套產品或服務)不能很好地滿足顧客需求有關,如電腦普及率低或操作要求較高等原因,使電腦軟體業的發展緩慢,等等。互補品與企業的產品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作用關系。因此,企業要圍繞顧客價值尋求企業競爭新途徑,密切注視其產品與互補品的關系,使自己的行為能適應競爭各方的發展,擴展顧客的需求,增加顧客的價值,從而建立一種自覺不自覺的使用關系,共同開拓市場。否則,企業與互補品生產之間就會相互制約,甚至相互損害。
Ⅶ 政治互補品和替代品的點動和線動如何區分
一、互補品、替代品的定義:
1、互補品:
互補品指兩種商品必須互相配合,才能共同滿足消費者的同一種需要,如照相機和膠卷。膠卷的需求量與照相機的價格有著密切關系,一般而言,照相機價格上升,膠卷的需求量下降,兩者呈現反方向變化。所以,如果X 和Y 是互補品,X 的需求量就與Y 的價格成反向變化。
2、替代品:
對於兩種物品,如果一種物品價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種物品需求的增加,則這兩種物品被稱為替代品(Substitute Goods)。互為替代品的交叉價格彈性大於0。戰略管理中的替代品是指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產品。如:公交車和私人轎車、洗衣粉和肥皂。
二、兩者的聯系:
兩種商品有可能既是互補品同時又是替代品。對於需求來講,替代品是同向,互補品是反向;對於供求來講,替代品為反向,互補品為同向。在經濟學里,有替代品和互補品。比如說左鞋和右鞋是互補物品,而麵包和饅頭就是替代品,麵包貴了,消費者對饅頭的須求就上升,而左鞋貴了,消費者對右鞋的須求會隨著下降。
三、兩者的不同:
替代品與互補品是不同的,替代品是從使用功能角度考慮的,而互補品則是從發展角度著眼的。互補品生產對企業之間的競爭強度和整個行業盈利潛力有著重大影響。一個企業所銷售的產品常常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其他一些產品在滿足顧客需求方面互為補充。如汽車與汽油即為典型的互補品,如果汽油價格上漲,必然會影響汽車的銷售。
在現實中,一些產品銷售不暢,也與互補品(包括配套產品或服務)不能很好地滿足顧客需求有關,如電腦普及率低或操作要求較高等原因,使電腦軟體業的發展緩慢,等等。互補品與企業的產品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作用關系。因此,企業要圍繞顧客價值尋求企業競爭新途徑,密切注視其產品與互補品的關系,使自己的行為能適應競爭各方的發展,擴展顧客的需求,增加顧客的價值,從而建立一種自覺不自覺的使用關系,共同開拓市場。否則,企業與互補品生產之間就會相互制約,甚至相互損害。
Ⅷ 管理經濟學的主要理論
需求理論主要分析不同價格水平的產品的需求量,以及在價格、收入和相關商品的價格發生變化時,及國民經濟水平發生變化時的需求改變率。它的作用是支持企業的價格決策和市場預測,幫助企業確定需求量和價格之間的關系。
包括規模經濟的選擇和最佳產量的選擇。 均衡是指獲得最大利益的資源組合和行為選擇。企業的行為必然要受多種因素的約束,而這些因素往往是相互制約的。均衡分析方法就是在考慮這些制約的條件下,確定各因素的比例關系,使其最有利於企業的發展。制定價格。
公式:銷售收入=價格×銷售量
◆ 價格的高低直接影響銷售收入,價格太高,必然會降低銷售量,銷售收入不一定就高;同樣,為了達成更多的銷售量,企業必然要以較低的價位來刺激購買力,如果價位過低,也不能達到較高的銷售總額。所以,企業在定價的時候,總是要面對這樣一個矛盾:提高價格可能會減少銷售量,擴大銷售量就必然要降低價格。如何既保持一定的市場佔有率,同時又能使企業獲利?這就涉及到「均衡」問題。肯定有一個價格水平,能夠使銷售總收入達到最大。在這個價格之上或之下,都會使企業的收益減少。管理經濟學就為企業提供了均衡分析的方法,幫助企業制定合適的價格。
◆ 產量(規模)決策。企業規模的大小會影響其生產、銷售及各種成本,進而影響投入和產出的關系。小規模生產的企業,可能致力於產品的質量,以較高的價格獲得盈利。而大規模的企業則以較低的成本和較低的價格取勝。如何選擇一個適合自身發展的規模,就要用到均衡分析的方法。
◆ 要素組合。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需要投入各種要素。其中有些要素可以相互替代。由於各種要素的價格不一樣,組合起來的要素的成本是有差異的。選擇哪一個方案,也需要利用均衡分析的方法。
均衡分析方法主要應用方向:制定價格、確定產量、確定要素組合。 在經濟學上,邊際是指每單位投入所引起的產出的變化。邊際分析方法在管理經濟學中有較多的應用。它主要分析企業在一定產量水平時,每增加一個單位的產品對總利潤產生的影響。可以用以下的公式來說明。 公式:邊際值=△f(x)/△X其中,X代表投入,f(x)代表產出,表現為X的函數;△表示變數。假設基數X處在變化中,那麼,每增加一個單位的投入,這個單位所引起的產出的增量是變化的。
邊際分析方法的兩個重要概念:邊際成本:每增加一個單位的產品所引起的成本增量;邊際收益:每增加一個單位的產品所帶來的收益增量。企業在判斷一項經濟活動對企業的利弊時,不是依據它的全部成本,而是依據它所引起的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的比較。若前者大於後者,這項活動就對企業有利,反之則不利。
邊際分析方法應用的主要方向:
◆ 確定規模。上文提到,規模的大小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產效益。當一個企業要擴大規模時,它就要分析每增大一個單位的規模,所可能帶來的產出的增量,這就是邊際分析。科學的邊際分析方法可以使企業的規模確定在一個最合理的范圍內。公式:π=MR-MC 其中,π代表邊際利潤,MR代表邊際收益,MC代表邊際成本。
◆ 當π>0時,增加一個單位的產品,獲得的收益增量比引起的成本增量大,說明企業還沒有達到能夠獲得最大收益的產量規模,此時,企業應該擴大產量。
◆ 當π<0時,增加一個單位的產品,所引起的成本增量比所能獲得的收益增量要大,說明企業應該減小產量。
◆ 當π=0時,企業達到最優的產量規模。
◆ 價格決策。每提高(或降低)一個單位的價格,對總收益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這實際上也要用到邊際分析方法,它可以幫助企業制定具有競爭力的價格戰略。
◆ 確定合理的要素投入。在確定生產中需要投入的各個要素的量時,我們需要分析每增加一個單位的某種要素時,對總的收益會產生什麼影響。這也是邊際分析。
◆ 產品結構分析。多數企業都不只生產一個產品,各個產品生產的比例就是產品結構。確定各個產品生產多少的比例關系就可以運用邊際分析方法——對各個產品的邊際效益進行分析。所謂邊際效益,就是對一個產品的生產增加一個單位的資金投入所引起的收益的變化量。如果把資金增量投入到各個產品,所能產生的邊際效益是相等的,那麼這個企業的產品結構就是合理的;否則,其中必定有某種產品值得擴大規模,以帶來更多的收益。針對產品結構進行邊際分析,可以明確哪些產品需要增加投入,哪些產品需要縮小生產規模。
邊際分析方法主要應用方向:確定企業規模、制定價格策略、確定要素投入量、產品結構分析 在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發展中,越來越多地應用到計量分析的方法。數學模型就是一種計量分析工具,在管理經濟學中大量應用。數學模型本質上是對復雜現實的抽象,使問題簡單化和直觀化,以便准確把握事物之間的聯系,認識事物的本質,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在實踐中,數學模型在用於管理決策和經濟分析時是一個極為有效的方法。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數學是一個非常有限的量的關系,現實經濟中有很多復雜的問題,是單純的數學模型不能表現的,還需藉助於定性的分析方法。
數學模型主要的應用方向:
◆ 需求預測。企業在確定某種產品的生產規模之前,需要對市場的發展潛力進行預測,可以創建相關的數學模型,來表現影響市場發展的各種因素在量上的變化,進而分析這些變化對需求所產生的影響的大小。
◆ 生產分析。生產要素的投入,生產組織形式的選擇,以及產品結構的確定,都可以通過創建數學模型,進行分析和決策。
◆ 成本決策。成本是直接影響利潤的因素,是企業發展最為關注的一個焦點。當企業改變生產經營方向或者擴大規模時,在其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標下,應該確定一個什麼樣的成本水平,可以應用數學模型進行科學分析。
◆ 市場分析。市場是經濟學的一個基礎概念,在實踐中表現為多種多樣的形態。創建數學模型,可以分析不同性質的市場條件下,企業所可能選擇的規模、價格和競爭策略。
◆ 風險分析。風險分析是對未來狀態的預測。可以通過創建數學模型來表現在一項投資中,各種相關因素的量的大小以及量的變化所可能產生的對效益的影響。
數學模型主要的應用方向:需求預測、生產分析、成本決策、市場分析、風險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