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城市經濟學城市增長

城市經濟學城市增長

發布時間:2021-02-11 14:11:12

⑴ 城市經濟學中怎樣定義城市規模的

按城市聚居人口大小可以區分城市規模大小,各國的具體分級標准不盡一致。我國以城區常住人口為統計口徑,將城市劃分為五類七檔。城區常住人口50萬以下的城市為小城市,其中20萬以上50萬以下的城市為Ⅰ型小城市,20萬以下的城市為Ⅱ型小城市;城區常住人口50萬以上100萬以下的城市為中等城市;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大城市,其中3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Ⅰ型大城市,100萬以上300萬以下的城市為Ⅱ型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城市為特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城市為超大城市。
城市規模包括兩個內容:城市總規模和單個城市規模。

總規模
城市總規模是指一個國家城市的數量,城市人口總量及佔全國總人口的比重,它反映的是一個國家的城市化水平。
單個城市規模
單個城市規模是指每個城市的人口數量、用地面積和社會經濟實力。
密切關系
城市總規模與單個城市規模之間的密切關系可用以下函數表示:城市總規模=城市數量×單個城市規模。
城市規模指城市人口規模和用地規模。但因用地規模隨人口規模而變,故通常以城市人口規模(人口總數)來表示。關於制約城市發展規模的因素,松巴特(W.Som- bort)在分析資本主義經濟進程時,運用遞進分析方法研究了決定城市發展規模的因素為:①取決於生活資料供給區域產品數量和剩餘產品數量;②若生活資料供給區域大小和總產品數量一定,則取決於剩餘產品所佔的比率;③若生活資料供應區域大小和剩餘產品比率一定,則受土地肥沃程度和農業技術水平制約;④若剩餘產品比率和土地條件一定,則受生活資料供給區域廣度的制約;⑤生活資料供給區域的廣度受交通技術條件制約。該理論的核心是:農村區域所能提供剩餘農產品的數量,是城市人口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農村能養活多少非農業人口,城市就可能發展到多大規模。在現代生產水平下,農業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人類的食品結構更加復雜,食品生產技術不斷提高,城市人口規模不再完全依賴於農村所能提供的農產品數量。即使世界上某個城市發生糧食短缺,現代市場信息和運輸手段也會很快從其它地區運來進行調劑。故松巴特的理論失去了現實意義。以後又有人用「門檻」理論來解釋城市發展規模。近年西方和蘇聯一些學者從經濟效益和人均勞動生產率出發,認為城市規模越大,效果愈佳,主張發展大城市,從根本上否定城市合理規模的存在。而另一些學者認為,城市合理規模是客觀存在的,是指有利於發揮城市職能作用,便於安排生產、生活及各項設施,並能收到最佳效果的城市人口規模。從技術經濟角度(如城市市政設施基建投資或建設造價與經營費用)以及行為心理和社會學因素考慮,人口為5~7萬和10~20萬是中小城市兩個最佳規模。世界各國提出的城市合理規模的人口指標為:5~7萬人到20~30萬人(蘇聯),25~35萬人(美國),15~30萬人(日本),25萬人左右(英國),30~50萬人(法國)。上述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在中國學術界也有所反映。但從中國具體情況看,大力發展中小城市,控制(或限制)大城市及特大城市的發展,是今後相當長時期內的一項基本國策。
按城市聚居人口大小可以區分城市規模大小,各國的具體分級標准不盡一致。聯合國將2萬人作為定義城市的人口

下限,10萬人作為劃定大城市的下限,100萬人作為劃定特大城市的下限。這種分類反映了部分國家的慣例。中國在城市統計中對城市規模的分類標准如下:市區常住人口50萬以下的為小城市,50萬~100萬的為中等城市,100萬~300萬的為大城市,300萬~1000萬的為特大城市,1000萬以上的為巨大型城市。

⑵ 歷史上城市的產生和發展有哪些經濟學的解釋

根據隨機遊走理論,如果一個城市受到了短期的沖擊,那麼其影響將是永久性的。沖擊內前後的增長速度容將不存在相關關系。如果城市的發展是由地點基礎稟賦決定的,那麼經歷過轟炸破壞之後的地區,由於基礎稟賦並未改變,因此受的破壞越嚴重,則恢復時的速度越快,換言之,歷史沖擊與隨後增長速度是負向關系。

⑶ 如何利用城市經濟學五個原理做城市布局

1.通過調整價格實現區位平衡
一般來說,通過可以使人們在不同環境下獲得相同的效果水平,並在各自滿意的和不滿意的區位居住。土地價格的調整可以使廠商間達到區位均衡。

2.自我強化效應產生極端後果(城市集聚效應)
自我強化效應是指出示易經發生變化的事物朝著相同的方向產生額外變化的過程。
所以可以利用自我強化效應,生成CBD等。

3.外部性導致非效率
消費者想從產品的消費中獲取收益,如果交易參與者之外的人承接了一部分交易成本或利潤,產生了外部性。即這部分人承擔了交易的外部性。城市內部存在多類的外部成本和收益,政府通常採取征稅或給予補貼的方式來時外部性內部化。

4.生產受規模經濟影響
當生產的平均成本下降二產出上升時,便產生了規模經濟。規模經濟主要有兩個方面引起,一是投入要素的不可分割性;二是專業化的因素。如果沒有規模經濟,城市就不會存在,規模經濟在城市經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5.競爭導致零經濟利潤
如果廠商進入市場不受限制,我們預期會有更多的廠商進入市場,知道市場的經濟利潤為零。在城市經濟學中,競爭有一個空間維度。伴隨著空間競爭的展開,每個廠商在自己公司的周圍都會形成區位壟斷性,但是市場的非壁壘性使廠商保持了競爭的狀態,而其他廠商直至經濟利潤下降為零時才停止進入市場。

以上。

⑷ 對城市經濟學的認識

1城市經濟的作用及其運行問題

經濟學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這是人類社會的共識。經濟的發展帶動全局的發展。城市經濟是指城市空間范圍內,以非農人口和非農產業為主體的經濟形式、經濟活動或經濟體系。城市經濟的作用①城市經濟是各部門經濟在城市空間范圍內的重要紐帶。②城市經濟是國民經濟和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核心支柱。③城市經濟的發展,加深了社會分工,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進步。④城市經濟對其經濟腹地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扶持、引導和推動作用。

現代經濟的主要特徵①空間上的集聚性與規模性。空間集聚性是城市的本質特徵,也是城市經濟的本質特徵。②系統上的綜合性與網路性。現代城市經濟系統通常都包括工業、建築、房地產、金融保險以及信息等系統。城市經濟系統是這些系統的綜合。這些系統之間、各系統內部各單位之間都存在種種經濟關系,他們相互關聯與交融,使城市經濟又具有網路性的特點。③運行商的開放性與外部性。④績效上的高效性與裂變性。城市的人均投資低於農村,而投資取得的效益卻比農村高。城市經濟的高效性,使得城市經濟以較高的速度不斷增長和發展。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質的飛躍,呈現裂變性的特徵。

城市經濟運行的問題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空間集聚與城市化的問題。②城市空間規模增長管控問題。③城市經濟空間與城市經濟空間的合理配置問題。④城市空間范圍內產業結構問題。⑤城市空間范圍內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問題。

對上述城市經濟運行問題的分析探討,是城市經濟學的主要任務。城市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包括空間集聚與城市化經濟、城市空間規模經濟與增長管控城市空間的合理配置、城市空間內的產業結構、城市經濟增長與發展、城市土地經濟、人口經濟財政金融經濟、管理經濟、住宅經濟、福利經濟、基礎設施經濟、交通經濟、物流經濟、環境經濟以及城市與區域經濟等。

2城市經濟學學科的發展

城市經濟學是隨著現代城市及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而逐漸產生和發展的。多數學者認為,1965年美國人威爾帕·湯普森編寫的《城市經濟學導論》的問世標志著城市經濟學的誕生。西方城市經濟學發展非常迅速。在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為適應城市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形勢的需要,城市經濟學才被介紹到我國,並且發展迅速,很快確立了它的學科地位,成立了研究城市經濟學的學會及系所,取得了相當數量的研究成果,培養了大批城市經濟學科理論與實際人才。我國城市經濟領域的權威性學術團體——中國城市經濟學會的宗旨包括:開展城市經濟理論前瞻性理論研究,總結城市發展經濟經驗,傳播城市現代化建設理論信息,推動全國學術研究成果交流,繁榮城市經濟,促進城市發展。

我國城市經濟學學科發展的新形勢:(1)學科理論基礎和理論體系研究將會進一步加強。(2)城市經濟學研究將會更加註重實踐性並將直面重大問題。當今城市社會的城市化規律與方針政策問題城市經濟增長中經濟組織結構、社會政治制度結構的作用及其對策、城市經營與管理問題、城市競爭力問題以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等實踐實踐中迫切需要研究解決的難題,都是目前的研究熱點。(3)研究方式、手段以及方法將有大的變革。①個性化研究開始出現,「群體化的跨空間協作研究」也正在興起,出現了跨地域乃至跨國界的全球同步合作研究。②計算機應用更加頻繁和突出。建立城市經濟學數量經濟模型,採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進行大量的數據統計分析。③由專門化研究走向綜合研究趨勢明顯。在中觀層次和空間范疇上對城市經濟問題進行跨學科、跨部門的綜合研究將成為必然選擇。(4)城市經濟比較研究也將成為一個趨勢。城市經濟研究將逐步擺脫對單一城市的研究,開始注重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不同城市的比較研究,尤其是發達國家經濟增長與發展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研究。

⑸ 城市經濟學

城市經濟學是研究城市在產生、成長、城鄉融合的整個發展過程中的經濟關系及其規律的經濟學科。城市經濟學以城市的產生、成長,最後達到城鄉融合的整個歷史過程及其規律,以及體現在城市內外經濟活動中的各種生產關系為研究對象。
城市經濟學用經濟分析方法,分析、描述和預測城市現象與城市問題。其研究重點為探討城市重要經濟活動的狀況,彼此間的互動關系,以及城市與其它地區和國家的經濟關系等。
20世紀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世界各國,大量農村人口轉入城市,城市規模迅速擴大,城市經濟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變化帶來了城市的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如住宅、交通、環境、公共設施不足等,一些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為了探索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源,尋求解決的方法,開始把城市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系統的分析研究,於是產生了城市經濟學。
其研究內容主要有:①城市經濟結構與城市成長。包括城市產生、城市化、郊區化、都會化、城市衰退、城市發展結構、城市特性、城市規模、城市更新、新城建設等;②城市內部結構。包括土地利用、住宅、交通等;③城市公共服務及福利設施。包括城市財政、公共服務設施(如水、電,公園等)的供需狀況;④城市人力資源經濟。包括就業、消費、遷移、貧民、人力資源、投資等;⑤環境與城市生活質景。包括公害預防及處理、防範犯罪、舊城改造等;⑥城市發展政策。

城市經濟學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是與經濟理論從微觀經濟學到宏觀經濟學再到中觀經濟學這一發展歷程一脈相承的。1965年美國湯姆遜的《城市經濟學導言》問世,標志著城市經濟學在美國首先誕生。雖然城市經濟學作為中觀經濟學的重要學科之一隻是經濟學體系中的後來者,但它一經產生就體現出蓬勃發展的生機和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指導意義。此後,城市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歐美各國、日本、前蘇聯得到較快發展。20世紀80年代,城市經濟學在我國興起和傳播,經過20多個年頭的風雨歷程,城市經濟學在我國已經得到長足發展,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是,從總體上說,我國城市經濟學理論的發展還遠不能滿足改革開放後我國城市迅速發展的需要,這與社會各界對城市經濟學這一學科缺乏全面、深入的認識是分不開的,因此,認識城市經濟學的性質,有助於我們揭開城市經濟學的廬山真面目。
http://ke..com/view/24514.htm

⑹ 歷史上城市的產生和發展有哪些經濟學的解釋

城市的產生,兩種理論:
1. Classical Location Theory (古典選址理論)
最簡單的模型:假設廠商的生產函數長期穩定(即個投入要素的比例不變),勞動力平均分布,生產要素集中度高,運輸成本很高,運輸單位生產要素和單位產成品的成本相同,都和運輸的距離成正比。舉個例子:生產1t 鋼需要 鐵礦石 + 煤炭,鐵礦石只有從地點A可得,煤炭只有從地點B可得,鋼材的市場在地點M, 那這個鋼材生產廠商的選址應該在三角形ABM的重心G,才能使運輸成本最小化。假如所有鋼材生產廠商都選址在G,G就成了一個煉鋼城市。這個模型很簡單,也可以假如運輸線路、要素替代率等等因素,但這個模型無法同時解釋所有人的行為,因此不能分析一般均衡,也不能在一般意義上解釋聚集經濟。
2. Theories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聚集經濟理論)
按照聚集區域的大小,分為廠商內部規模經濟,行業地域化經濟(Localization Economies), 城市化經濟(Urbanization Economies),區域聚集經濟
這其中形成城市的因素主要是三個優勢(Marshallian Factors)
1) 人的聚集(Proximity to People),有三種優勢
第一,Labour Market Pooling
從勞動者的角度講,因為每個廠商的周期是不同的,如果你在一個有很多廠商的大城市,你的失業可能性遙遠小於只有一個廠商的小城市,這叫保險動機(Insurance Motive)。另外,多家廠商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會提高你的工資水平。
從廠商的角度而言,在自己面臨搞市場需求,需要很大的勞動力投入時,在一個有很多勞動力的大城市,你可以按照市場工資水平僱用到足夠的工人,這種優勢大於在由你獨自控制的小城市通過調整工資水平所獲的的優勢。詳見Krugman(1991)。
第二,專業化。這是一個動態過程,專業分工效率越高的地方工資水平高,引效率高的專業勞動力,這又吸引了專業化的廠商……
第三,人的學習因素。大城市居民有更多機會和其他人接觸,有更多機會獲得經驗,利於學習提高勞動力質量。
2)商品和要素的專業化。簡單來說,在大城市消費者有更多消費品的選擇,廠商有更多專業化要素投入的選擇(比如零部件),也有更大的市場。
3)知識溢出(Knowledge Spillovers)Jaffe et al (1993)用美國專利引用的地區分布數據說明了Knowledge Spillovers在小范圍地區才有顯著性(highly localized)。這種信息的正外部性不僅存在於行業內部,更來源於其它行業,其帶來的技術創新促使城市形成。
關於這三個優勢的實證,見Rothensal and Strange (2001),在不同區域范圍內支持了全部理論。另有Ciccone and Hall(1996), 結論是如果城市人口密度加倍,城市單位勞動力生產效率提高6%,全要素生產效率提高4%。

城市的發展,主要是城市的動態增長(growth),有三種理論:
1. Marshall-Arrow-Romer 或 MAR理論。這種理論主要是說一個行業的在一個城市專業化、壟斷化有利於這個行業/城市增長。認為壟斷能使創新的正外部性內部化,從而鼓勵創新促進增長。
2. Porter理論。同意專業化對增長的貢獻,但不同意壟斷的貢獻。認為一個行業中的廠商在某城市的激烈競爭會使不創新的廠商破產,因此鞭策廠商不斷創新,促進增長。
3. Jacob理論。認為一個城市的行業多樣化(diversity)有利於城市增長。一個是因為很多創新的靈感來源於其他行業,另一個因為其他行業的發展提高了城市居民的收入,從而擴大本行業在這個城市的市場需求。
關於這三種理論的實證,Glaeser et al(1992)和Henderson et al(1995)提出了相反的結論。Glaeser et al支持Jacob的行業多樣化理論和Porter的競爭理論,反對了MAR。但是這篇文章的實證方法有些問題,比如只考慮了每個城市六個最大的行業,沒有區分成熟、新興行業,沒有加入某些控制變數等等。Henderson et al對這個問題再次進行了研究,認為成熟行業MAR理論成立,Jacob理論不成立,而新興行業兩種理論都部分成立,即:一個城市的多樣化有利於吸引新興行業的入駐,但對這個行業在這個城市的發展沒有顯著作用(起作用的是專業化)。

⑺ 城市經濟學的發展歷程

城市經濟學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是與經濟理論從微觀經濟學到宏觀經濟學再到中觀經濟學這一發展歷程一脈相承的。1965年美國湯姆遜的《城市經濟學導言》問世,標志著城市經濟學在美國首先誕生。雖然城市經濟學作為中觀經濟學的重要學科之一隻是經濟學體系中的後來者,但它一經產生就體現出蓬勃發展的生機和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指導意義。此後,城市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歐美各國、日本、前蘇聯得到較快發展。20世紀80年代,城市經濟學在我國興起和傳播,經過20多個年頭的風雨歷程,城市經濟學在我國已經得到長足發展,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是,從總體上說,我國城市經濟學理論的發展還遠不能滿足改革開放後我國城市迅速發展的需要,這與社會各界對城市經濟學這一學科缺乏全面、深入的認識是分不開的,因此,認識城市經濟學的性質,有助於我們揭開城市經濟學的廬山真面目。 城市經濟學是應用經濟學而不是理論經濟學。城市經濟學的研究是為了把握城市系統經濟運行、經濟關系及其規律,並以此來指導城市經濟和城市管理的實踐。研究城市發展規律,是通過對城市化基本規律的揭示,探尋城市發展的一般條件、動力及過程,這對於制定城市發展戰略是有意義的;研究城市經濟結構,是通過對城市三次產業結構、產業技術結構和組織結構以及空間結構的分析,以期對城市經濟結構進行不斷的調整和優化,這對於確定城市的發展方向、規模以及城市功能的定位是有意義的;研究城市經濟環境,是通過對城市人居環境、人文環境和生態環境全面、系統的闡述,提高人們對人與自然、經濟與自然協調發展的認識,這對於城市規劃和建設以及城市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是有意義的;研究城市經濟效益,是通過對城市經濟整體效益、城市土地效益、城市規模效益或定量或定性的分析,來探索提高城市經濟效益的途徑和方法,這對於提高城市的綜合效益是有意義的;研究城市經濟區域,是通過對城市經濟區域形成與發展的剖析,尋求城市與區域共同發展的機制,這對於區域經濟的發展和建設是有意義的;研究城市經濟管理,旨在探索城市政府管理和社會管理的職能、方法、途徑,這對於提高城市的水平和效率是有意義的;研究城市文化,旨在通過對城市文化與城市經濟、城市管理之間關系的梳理,實施有效的城市文化發展戰略,這對於提高城市的競爭力是有意義的。綜上所述,城市經濟學是為城市經濟和城市管理服務的一門應用學科。

⑻ 城市經濟學中影響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城市發展必定受到資源因素的影響。自然資源的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社會資源也是有限度的。人多粥少時,必然會引起社會的不穩定,當然會制約城市的發展。

⑼ 城市經濟學的的發展要求論文

城市經濟學是研究城市在產生、成長、城鄉融合的整個發展過程中的經濟關系及版其規律的經權濟學科。城市經濟學以城市的產生、成長,最後達到城鄉融合的整個歷史過程及其規律,以及體現在城市內外經濟活動中的各種生產關系為研究對象。我國目前把城市經濟學作為二級學科區域經濟學下面的三級學科。
涵蓋方面
1、城市經濟的基本理論,如城市概念,城市化,城市規模、類型、性質、功能、地位和作用;
2、城市經濟產生和發展的基礎、條件、過程、特點,以及在各種生產方式下的表現;城市經濟的外部關系,城鄉對立運動及其規律;
城市經濟學相關書籍
3、城市經濟的內部結構、空間結構和經濟關系;
4、城市中的公共經濟、市政建設和城市財政;
5、其他城市經濟問題,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就業等。
研究內容
城市經濟結構與城市成長
包括城市產生、城市化、郊區化、都會化、城市衰退、城市發展結構、城市特性、城市規模、城市更新、新城建設等;
城市內部結構
包括土地利用、住宅、交通等;

閱讀全文

與城市經濟學城市增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