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當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資本家寧願把牛奶倒進河裡也不願低價出售
符合經濟規律,不符合人性,從人性角度來說是非常險惡的。
B. 為什麼發生經濟危機時,資本家「寧可把牛奶倒掉,也不廉價賣給窮人喝」
我個人認為資本家傾倒牛奶和房地產開放商的商品房空置不是一回事。
資本家傾倒牛奶是因為供給嚴重大於需求,而普通窮人的購買力非常低,如果按你說的辦法,廉價出售確實可以收回一部分成本,但是這是有條件的,即價格要降至相當低的程度才可以實現市場出清。如果這樣的話,所有的在售牛奶只能以這樣的價格出售,將會遭受重大虧損。另一方面,還可以考慮預期因素。如果資本家廉價出售牛奶,則會形成降價預期,會對他以後的牛奶銷售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
而如果資本家傾倒部分牛奶,減少供給,將會使均衡產量減少而均衡價格上升,這樣來說,雖然已經傾倒的牛奶是完全虧損的,但是尚未傾倒的牛奶仍可以以較好的價格出售,獲得較好的收益。
因為牛奶屬於非耐用消費品,有一定的保質期,完全從需求的角度解釋顯然是不全面的。
而建造商品房在經濟學中是投資范疇而不是消費品范疇。
1.中國由於投資渠道較為狹窄,金融市場不發達,所以房地產投資是普通居民的重要投資渠道。但是因為商品房投資的特殊性(單價高、按套出售),所以居民的購買決策將更為謹慎。如果開發商大幅降價,商品房將失去其保值增值的功能,將導致投資需求大幅萎縮,甚至導致房地產市場價格的進一步下降。
2.購買商品房不是買白菜冬瓜,今天買了明天還可以買。如果房地產開發商廉價銷售的話,他以後開發出的房子就沒人買了。但是如果他不願意按照現價銷售,即使他現金流緊張,只要國家不收緊銀根,他就可以通過房產抵押獲得貸款。公眾的住房需求特別是剛性需求(如婚房需求)是客觀存在並且較為緊迫的,你可以推遲一年兩年卻不可能一拖再拖,所以開發商卻可以捂著房子等到你出手。
3.同樣,開發商的廉價銷售商品房又將導致預期的改變。個人認為商品房的需求曲線類似於股票,價格與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正相關,無論在股票市場還是在房地產市場都存在追漲殺跌的現象。2008年下半年房地產市場價格的下跌並沒有導致成交量的提高;而2009年房價飛漲卻出現了一波波的瘋狂購買行情。
4.由於開發商開發成本特別是土地成本的剛性約束(一般認為土地成本約佔4成左右),即使房地產開放商降價也只可能是適度浮動而不可能是大規模降價。
C. (經濟學達人進!)大蕭條時期,資本家為什麼將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而不是降價以求抵消一定的成本
1,生產牛奶屬於長期成本,生產周期長,供給彈性小,對市場感應不靈敏。
2,因為牛奶的需求彈性非常小,降價增加的銷售收益彌補不了降價的損失。
3,用我們學過的彈性理論分析,無論是美國還是我們現在的中國,牛奶是生活必需品,彈性小,降價增加的銷售收益,彌補不了降價的損失。因為養奶牛畢竟不是做服裝,生產周期長,供給彈性小,對市場感應並不靈敏。3年前,成都地區乳業發展看好,所以很多企業(在政府的鼓勵下)紛紛從事乳業生產,這樣奶源偏緊,曾經出現鮮奶短缺。牛奶價格上升,由於需求彈性小,提高價格增加了奶牛養殖量和華西乳業公司的收入和利潤。因此,市場調節(加上政府鼓勵)的結果是,使奶牛養殖量的增大,大大小小奶牛飼養戶加起來,1天的產奶量便達1000噸。其中,80噸鮮奶潮水般涌進了四川乳業三強之一的華西乳業有限公司。3年後的今天,在大大小小各家乳業公司的參與下,市場這個蛋糕在目前的技術水平已經被挖到極至,換句話說,市場供給量增加而消費者的需求根本就沒有消化這么多牛奶的能力。反映在華西乳業公司,只能按照每天處理60噸鮮奶的規模運作,過剩了整整20噸。這20噸怎麼處理,和奶農定的合同是長期合同,不能隨便毀約,否則就會喪失奶源,無論是降價收購還是拒絕收購都會斷掉未來的業務聯系。在如今乳業諸強以規模優勢爭奪市場和資源的時候,如此做法,就是把自己的貨源拱手下滑,最後的損失不是倒掉這些牛奶能比擬的。即便目前倒了部分牛奶,市場也有了反映,300毫升的華西奶售價已從春節前的2.20元驟降至1.50元;每件華西奶也由50多元降至39元,比可樂、中檔純凈水還要便宜。由於牛奶缺乏彈性降價的結果是減少收入和利潤。
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中國人也開始逐步能對這樣的事情不太怎麼吃驚了,不會像過去一樣問出「弱勢群體還買不起牛奶,你們卻把它倒掉,怎麼可以?」這樣對市場經濟完全陌生的問題了。美國30年代的大蕭條時把牛奶倒到河裡是由於缺乏政府宏觀調控,無政府經營的惡果,那麼中國造成傾倒牛奶這一現象則是什麼原因?這足以引起我們的思考。
D. 為什麼資本家寧可把牛奶倒掉也不給窮人喝
從經濟學角度講,牛奶的儲存、運輸需要資金成本和時間成本。即便是白送也要花錢,資本家從成本上考慮,倒掉比其他任何方式都劃算。
E. 資本家寧願把牛奶倒掉也不分給窮人喝,是因為壞嗎
從08年金融危機暴發以來,我們在思考市場機制失衡問題時,即便不是左派人士也很自然會聯想到馬克思學派在批判自由市場經濟時提到的一個故事情節:那就是,危機暴發時一邊是貧民的孩子忍受著飢餓沒有足夠的食物供給,另一邊是大量的牛奶生產出來後卻銷售不了而被倒掉!
在這個故事模型里,左派學者看到的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利潤至上的弊端!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資本家寧願把牛奶倒掉,也不願給窮人喝!
當然,盡管Lz本人以前也是這樣認為。但這里確實有一個誤解必須提出來!也是為支持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右派人士平個反!並且也有助於大家認識事物本質,對思考解決現實問題做點貢獻!
"資本家倒牛奶"對於我們可能有點遙遠了,這很難理解!那麼我們來找找身邊的事例,用最近山東的菜農來說明問題!
最近山東的大白菜迎來了豐產,可農民豐產卻不豐收,大白菜價格一路暴跌,最低批發價才五分錢一斤!而且還出現了很多白菜直接被扔掉的現象、而城市市民在市場上買菜仍然要每斤一元以上!這種現象雖沒有「倒牛奶"那麼極端,但現象的本質卻是一樣的!一邊產品"過剩";另一邊產品「不足「!這是典型的市場失靈!有人說此時市場機制不靈了,需要政府進行干預調控!暫且不說政府該不該調控,因為承認了政府調控就意味著承認了市場的無效,也就相當於承認了馬克思學派對自由市場的定義!這都是後話!
我們今天只探討為什麼要"扔白菜"的問題!如果可能,當然是能找到一個辦法不讓農民扔白菜那自然更好!
這里需要提示一下,農民扔白菜的現象雖是出於對利潤最大化的考慮,但和書本中「萬惡"的資本家追求利潤最大化有所不同,至少「可惡性"要少很多!另一方面也證實了,在資本主義社會,倒牛奶的現象也不是資本本身想要的結果,在這里,資本家和貧民一樣都是無辜的!
現在說山東農民,山東農民種了很多白菜!去年白菜價格高,今年白菜價格低!這里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去年價高可白菜都銷完了,今年價格低到每斤五分錢,可白菜卻依然滯銷!這是為什麼呢?學過市場經濟學的人都知道價格引導市場進入供求均衡的理論!按照這套理論,當白菜價格下跌到一定程度時,其需求應該會接近甚至超過供給!這樣就不會出現白菜被扔掉等市場浪費現象!當然有人會提出,供給量過大,已遠遠超過了市場需求。這也正是社會的主流認識,然而這種說法是相當無知的!因為中國有十三億人口,而且中國人的消費滿足率並不高!也就是說,在現階段不管中國農民種多少蔬菜養多少生豬,對於中國人的實際消費需求還遠遠不夠!所以說供給大於需求是不合理的!
另外,如果供給真大於需求了,那麼市場零售價格也應該會大幅下降!而事實是,城市市場零售價依然較高,市民實際消費量並沒有增加!而農村農民批發價即便低致五分錢一斤,甚至是白送人都沒人要!這里明顯可以感受到市場分割的存在,也就是一個市場被某種力量硬生生的分割成了二個市場!在零售市場上白菜實現了局部的市場價格下的供求均衡!而在農村收購市場供給遠遠大於市場需求,即便價格為零,其市場需求也難以增長。此時便出現了白菜被扔也沒人要!我們在想,為什麼農民不把菜送到城裡去賣呢?
問題的關鍵就在這里,白菜從菜地到消費市場中間物流必須支付的所謂固定成本!
因為物流成本基本是固定不變的,當零售市場的零售價格低於或略等於物流成本時!該商品就失去了交易意義!即便是市場真實需求依然巨大,但供給商供給商品的動力也會消失!此時,便會出現一邊商品過剩成為垃圾,另一邊人民需求仍然被壓抑!這與資本家的良心無關!而是屬於市場不完全競爭的後果!
然而,在世界上不可能存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經濟體,因為交易成本的難以下降,所以當零售價格低於該商品的交易成本時,該商品就會喪失交易意義!
而避免市場分割造成浪費的方法,要麼降低市場交易成本!要麼防止價格下跌至交易成本以下!
F. 當年資本家倒掉牛奶,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要理清楚一點,咱們出門在外奔波的目的都是為了賺錢養家,在這一點上資本家和勞工的想法是一樣的,司馬遷早在2000多年前就指出:「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你不能總是讓別人為你做貢獻,這不實際。
1929年至1933年之間,以美國為中心 爆發了資本主義世界有史以來首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場金融危機起因是多樣性的,簡單總結一下,由於此前的一戰大大刺激了美國國內的生產,給美國帶來了一波繁榮。
(美國農場主倒牛奶)
對此有人批評美國資本家沒人性,寧可把牛奶倒了也不給老百姓免費喝。
至於為什麼不把牛奶送給窮人喝?這個想法太天真了。
首先,農場主倒掉牛奶本身就是因為牛奶價格跌破成本價,農場主希望通過減少牛奶供應量來提高牛奶價格,一旦送給別人免費喝,就更不會有人去買牛奶了。
再者,把牛奶送出去也需要花錢,奶牛場一般都是建在郊外,要把牛奶送到城裡需要運輸費用,本身牛奶的不掙錢了,還要再賠錢運輸,這買賣誰會干?
那如果讓市民自己過來取呢?這些想法也不現實,當時汽車沒有普及,市民跑到農場取牛奶也很艱難,況且人太多了會出亂子,萬一把農場搶了呢?所以說就地銷毀農產品是最省錢的辦法。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農產品都被銷毀了,農場只是主銷毀部分糧食、牛奶等產品,目的是減少社會供給,保證價格,都銷毀了他不賠死了。
美國經濟大蕭條徹底改變了資本主義世界對經濟管控的態度,在羅斯福上台後,美國政府徹底放棄了對經濟的不幹預政策,開始利用行政手段介入經濟危機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事實上金融危機的爆發是人類貪欲與現實生財富之間的矛盾,現有的社會總財富是固定的,但大家都瘋狂的渴望賺錢,於是就出現盲目投資,過度投資,自然會出問題。
G. 資本家為什麼寧願把牛奶倒掉也不分給窮人喝
因為公平性。
H. 金融危機時,為什麼資本家把牛奶倒進河裡,也不便宜賣給人們
因為在經濟危機的時候,生產過剩,資本家,東西賣不出去,如果把東西給別人的話,資本家既沒賺錢,又賠了東西,這樣的話他們有錢也不會買了,資本家為了不讓產品降價,不得已把產品賣掉。
I. 資本家為什麼會把牛奶倒掉,而不分發給窮人
課本里所謂的「資本家」大多都是獨立的奶農。
根據供求規律,當需求一定的時候,商品供給的增加會降低產品的價格。
市場經濟中參與者,總是會遵從一個簡單的規律,那麼就是在進行市場活動時,其獲得的收益必須要大於付出的成本。對於大蕭條時期的農民來說,隨著牛奶價格的降低,他們逐漸發現似乎沒有在進行牛奶交易的必要了。
在市場中,想要完成一筆交易的所花費的成本不僅僅是商品的生產成本,而且還需要付出運輸、搜尋信息、時間等成本,在經濟學中,我們把這些為了達成交易所花費的成本稱之為交易費用。我們將用這個概念來解釋這個問題。
誠然,牛奶已經產出,而且不易儲存,如果賣不出去的話就會壞掉。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奶農可以接受牛奶的任何價格。因為,在交易的過程當中存在著交易費用。具體到牛奶的交易當中,牛奶的運輸費用、奶農找收購商花費的時間等都可以計入到完成牛奶交易的成本中去,而且這個成本並不是固定的或者說一勞永逸的,而是每進行一次交易都需要花費的。
所以,當奶農發現把牛奶全賣了所獲取的收入都比運輸牛奶花的費用少的時候,奶農理所當然地失去了交易的動力。另外,奶牛也不是想產奶就產奶,想停止泌乳就停止泌乳的,到點兒了奶農就得給奶牛擠奶,否則對奶牛身體還有傷害。而且牛奶儲存又需要付出額外的成本,所以這時候奶農除了傾倒牛奶似乎也沒有別的辦法了。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當市場上商品的價格低於商品的物流成本時,對生產者來說,該商品就失去了交易的意義。因為交易費用的存在,才會導致一面是窮人喝不起牛奶,而奶農還會同時把牛奶給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