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需求」的概念
對牛奶產生需求,又稱「引致需求」。
派生需求是由阿弗里德·馬歇爾在其《回經濟學原理》一書中首次答提出的經濟概念,是指對生產要素的需求,又稱「引致需求」。
derived
demand:
demand
for
instrial
procts
that
stems
from
demand
for
consumer
procts,則商家就會轉變為買家而對奶源產生需求,或是對加工牛奶的機器產生需求.
(派生需求:源於對消費品的需求的工業產品的需求。)
比如對咖啡的需求,如果您愛喝加了糖的咖啡,則會對糖產生派生需求即派生需求,是指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意味著它是由對該要素參與生產的產品的需求派生出來的,若您愛喝加了牛奶的咖啡,意味著它是由對該要素參與生產的產品的需求派生出來的,則對牛奶就產生了派生需求。接著咱們從牛奶角度看,這樣就由一位消費者的需求延伸為眾多生產者對不同生產要素的需求,最重要的是生產要素(奶源
參考資料:ke..com/view/544079.htm
『貳』 需求對供給的牽引作用和供給對需求的引致作用
有效需求有效需求是指預期可給僱主(企業)帶來最大利潤量的社會總需求,亦即與社會總供給相等從而處於均衡狀態的社會總需求。在19世紀20年代已出現有效需求的概念。1820年,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發表《政治經濟學原理》,提出由於社會有效需求不足,資本主義存在產生經濟危機的可能。1936年,凱恩斯發表《就業、利息、貨幣通論》,重提有效需求不足,並建立起比較完整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論。在19世紀20年代已出現有效需求的概念。1820年,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發表《政治經濟學原理》,提出由於社會有效需求不足,資本主義存在產生經濟危機的可能。1936年,凱恩斯發表《就業、利息、貨幣通論》,重提有效需求不足,並建立起比較完整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論。這一原理是凱恩斯就業理論的出發點,是凱恩斯理論的核心。也被譽為西方經濟理論的「凱恩斯革命」。凱恩斯經濟學的核心是就業理論,而就業理論的邏輯起點是有效需求。凱恩斯認為,企業僱傭一定的就業量,總要求達到一個最低的預期收益,即收回成本和取得最低利潤。這就是企業對這個就業量所生產的全部商品擬索取的價格。從全社會來看,這就是商品的總供給價格。[編輯本段]有效需求原理的主要內容總就業量決定於總需求;失業是由於總需求不足造成的。由於總需求不足,商品滯銷;存貨充實,引起生產縮減;解僱工人,造成失業。當就業增加時,收入也增加。社會實際收入增加時,消費也增加。但後者增加不如前者增加那麼多,這就使兩者之間出現一個差額。總需求由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兩者組成。因此,要有足夠的需求來支持就業的增長,就必須增加真實投資來填補收入與這一收入所決定的消費需求之間的差額。換言之,在消費需求已定的情況下,除非投資增加,人為地增加社會需求,否則就業是無法增加的。(1)資本家在經營生產時,既要考慮商品的總供給價格,又要考慮商品的總需求價格。如果總需求價格大於總供給價格,資本家就有利可圖,增僱工人,擴大生產。反之減僱工人,縮小生產。直至兩者相等,資本家預期獲得的總利潤達到最大量,生產和就業都達到均衡狀。此時的社會總需求,就稱為「有效需求」。(2)有效需求包括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由於邊際消費傾向的作用造成消費需求不足,也造成投資需求不足,即社會總需求的不足,必然導致社會總就業量的不足和經濟危機的產生。三大基本心理規律凱恩斯試圖用三大心理規律解釋有效需求不足: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所謂邊際效用消費傾向遞減,是指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最末一個貨幣收入單位中用於消費的比例在減少。凱恩斯旨在通過消費解決生產問題,他一反傳統經濟學認為生產很重要的觀點,把消費提到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在他看來,一切生產之最後目的,都在於消費。他詳細考慮了影響消費的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例如他所講的客觀因素包括所得的改變,資本價值的不能預料的變化;主觀動機則如建立准備金,預防不測,使以後開支逐漸增加而不致下降。從事投機或發展事業的本錢,遺留財產給後人等。在此基礎上,他的總體的結論和系統的見解是:①在人們收入增加的時候,消費也隨之增加,但消費增加的比例不如收入增加的比例大。在收入減少的時候,消費也隨之減少,但也不如收入減少的那麼厲害。富人的邊際消費傾向通常低於窮人的邊際消費傾向。這是因為窮人的消費是最基本的消費,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在窮人的收入中基本生活資料佔了相當大的比重,而富人之所以富,在於富人早已超越了基本需求層次,基本生活資料在其收入中所佔比例不大。②邊際消費傾向取決於收入的性質。消費者很大程度上都著眼於長期收入前景來選擇他們的消費水平。長期前景被稱為永久性收入或生命周期收入,它指的是個人在好的或壞的年景下平均得到的收入水平。如果收入的變動是暫時的,那麼,收入增加的相當部分就會被儲藏起來。收入不穩定的個人通常具有較低的邊際消費傾向。③人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對邊際消費傾向影響甚大。邊際消費傾向的降低,使得蕭條更為蕭條。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所謂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是指人們預期從投資中獲得的利潤率(即預期利潤率)將因增添的資產設備成本提高和生產出來的資本數量的擴大而趨於下降。凱恩斯在用邊際消費傾向規律說明消費不足之後,接著用資本邊際效率崩潰去說明投資不足。給人們形成深刻影響的是凱恩斯似乎更著重於消費理論和消費政策。其實不然。在凱恩斯看來所謂的消費問題,只是由於資本邊際效率崩潰,投資不足引起的,後者是因前者是果。在《通論》具有總結性的「略論商業循環」一章中,凱恩斯認為,發生商業周期的原因,恰恰在於資本邊際效率,以及人們對資本邊際效率遞減的預期引發了經濟周期。凱恩斯寫道,對於商業循環的說明,「其尤著者,當推消費傾向,靈活偏好狀態,以及資本之邊際效率。此三者之變動,在商業循環中各有作用。但我認為商業循環之所以可以稱為循環,尤其是在時間期限長短上之所以有規律性,主要是從資本之邊際效率的變動上產生的」。凱恩斯詳細描述了對資本邊際效率,即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是如何引致了經濟周期的。凱恩斯寫道:「繁榮期之特徵,乃一般人對資本之未來收益作樂觀預期,故即使資本品逐漸增多,其生產成本逐漸增大,或利率上漲,俱不足阻礙投資增加。但在有組織的投資市場上,大部分購買者都茫然不知所購為何物,投機者所注意的,亦不在對資本資產之未來收益作合理的估計,而在推測市場情緒在最近未來有什麼變動,故在樂觀過度,購買過多之市場,當失望來臨時,來勢驟而奇烈。不僅如此,資本之邊際效率宣布崩潰時,人們對未來之看法,亦隨之黯淡,不放心,於是靈活偏好大增,利率仍上漲,這一點可以使得投資量減退得非常厲害:但是事態之重心,仍在資本之邊際效率之前崩潰——尤其是以前被人非常垂青的資本品。至於靈活偏好,則除了由於業務增加或投機增加所引起的以外,須在資本之邊際效率崩潰以後才增加」。這就是說,愈是預期資本的邊際效率崩潰,愈是不敢投資,不敢消費,從而有了對靈活偏好的偏好。靈活偏好規律靈活偏好規律是指人們願意保持的貨幣,而不願意保持其他的資本形態的心理法規。凱恩斯認為,靈活偏好是對消費不足和投資不足的反映,具體而言是由以下的動機決定的:①交易動機,指為了日常生活的方便所產生的持有貨幣的願望;②謹慎動機,指應付各種不測所產生的持有現金的願望;③投機動機,指由於利息率的前途不確定,人們願意持有現金尋找更好的獲利機會。這三種動機,尤其是謹慎動機,說明面對諸多不確定性時,人們通常不敢輕易使用自己的存款。
『叄』 運用微觀經濟學的原理說明雙十一是引起需求變動還是需求量的變動,多謝大佬!
首先,要分清楚需求的變動和需求量的變動的區別。前者是由於價格之外的因素的變動影響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變動,後者是由於價格因素的變動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變動。
雙十一是一個社會現象,不能單純的歸屬於二者中的某一種。雙十一節日中,各類商品網站通過降價的方式來吸引顧客,這是需求量的變動。同時,不乏由於顧客自身對某種商品的偏好程度上升或其它各種因素,這是需求的變動。
當然,如果作為單純的題目,那就選需求量的變動。
『肆』 西方經濟學名詞解釋需求的供給彈性
供給彈性
供給量變動和引起這個變動的價格量變動之比,用以衡量供給量變動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供給的價格彈性」的簡稱。影響商品供給彈性大小的因素在短期內主要取決於某種商品生產規模變動的難易程度、生產周期的長短,以及是否具有經濟效益。其計算公式為:
Es=(△Q/Q)÷(△P/P)=(P/Q)×(△Q/△P)
式中,Es為供給彈性,Q為供給量,△Q為供給變動量,P為價格,△P為價格變動量。由於供給量與價格呈同方向變動,供給彈性取正值。
商品不同,其供給彈性的大小也各不相同:
1.供給完全無彈性,無論價格如何變動,供給量不發生變動。此時,供給彈性等於0;
2.供給缺乏彈性,即供給量變動的幅度小於價格變動的幅度,此時,供給彈性大於0小於1;
3.單位供給彈性,即供給量變動的幅度與價格變動的幅度相同。此時供給彈性等於1;
4.供給富有彈性,即供給量變動的幅度大於價格變動的幅度。此時,供給彈性大於l;
5.供給彈性充分,即在價格既定的情況下,供給量無限。此時供給彈性趨於無窮大。
需求彈性的概念:影響需求量的某因素(自變數)的值每變動百分之一,所引起需求量變化的百分率。即:
案例:有人說,氣候不好對農民不利,因為穀物歉收,會減少農民的收入。但也有人說,氣候不好反而對農民有利,因為農業歉收後穀物價格會上漲,農民因此而增加收入。試運用所學經濟學原理對這兩種說法給予評價。
分析:評價氣候不好對農民是否有利,主要看農民的農業收入在氣候不好的情況下如何變動。氣候不好對農民的直接影響是農業歉收,即農產品的供給減少,這表現為農產品的供給曲線向左上方移動。如果此時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狀況不發生變化,即需求曲線保持不變,那麼農產品供給的減少將導致均衡價格的上升。
一般來說,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是缺乏彈性的,由需求的價格彈性與銷售總收入的上升之間的關系可知,此時農民的農業收入將隨著均衡價格的上升而增加。因而在需求狀況不因氣候不好發生變化並且對農產品需求缺乏彈性的情況下,氣候不好引致的農業歉收對農民增加收入是有利的。
當然,若需求狀況也同時發生變化,或者需求不是缺乏彈性,那麼農民將不因氣候不好而得到更多的收入。由上述分析可知,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應該首先對農產品的需求彈性及需求狀況做出假定,而不能籠統地下判斷。
『伍』 造成我國目前總需求不足的原因有哪些結合相關的宏觀經濟學理論分析我國當前實行的宏觀調控政策的理論依據
一、我國目前總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有:
1、消費不足是總需求不足的一個原因,而導致消費不足的原因則在於投資不足所導致的需求不足。我們國家實施的積極的財政政策,主要是政府在進行投資,這是有效的,但不能長久地用這一招。所以需要啟動民間投資。投資是一個關於現在和將來做交易的契約,一個長期合同如果沒有信用,就不可能實現。同時,投資的本質是借貸,可目前,因為信用問題的制約,銀行不願向民間中小企業貸款,這樣,大筆資金就只能在銀行里沉澱下來。這是當今總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2、居民收入增加緩慢。多年以來,居民收入增長速度明顯低於GDP的增長速度,特別是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長速度更慢,並遠低於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長速度。
3、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這突出表現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據統計,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改革前的1978年為2.57:1,2001年達到2.9:1,2002年達到3.1:1。如果按城鄉居民實際生活水平計算,有人估計差距為5:1~6:1。此外,城鄉居民內部富裕家庭與貧困家庭之間的收入差距和東西部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都在明顯加大。收入差距的擴大,必然帶來全社會消費傾向的下降。
4、居民減收增支的預期仍未緩解。這是由於我國目前失業人口大量增加,教育、養老、失業、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尚在建設之中,職工工資制度改革滯後於住房商品化和教育投資制度的改革等。
5、產品供給結構與消費需求結構的不一致。多年來來在低水平重復建設下形成的過剩生產能力、無效供給形成的供給剛性限制了需求對供給的導向作用,也限制了供給本身創造需求的空間,這也是導致總需求不足的原因之一。
二、針對我國宏觀經濟中出現的社會總需求不足、物價總水平持續下跌、經濟增長速度放慢的通貨緊縮現象,我國果斷採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實現兩大政策的有效配合,以擴大社會總需求,促進經濟增長。這是我國第一次開始重視財政政策的重要作用和兩大政策的配合運用,這種配合現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擴張財政政策的實施。這些政策的實施有效地促進了儲蓄向投資的轉化,擴大了社會總需求,保證了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
2、穩健貨幣政策的實施。從1998年開始,中央銀行開始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擴大貨幣供應量、改善信貸結構、促進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發展直接融資等等。近幾年來,貨幣供應量得到大幅度的增加,直接調控手段逐步向間接調控手段轉化,三大貨幣政策工具得到較大的發展。
消費信貸、農村信貸、中小企業貸款等有了很大的增長;貨幣市場也在逐步健全和成熟。貨幣政策的效果正在得到逐步的顯現,貸款規模有了很大增長、消費物價水平也已止跌回升、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也得到了較大的增加。可以說,穩健的貨幣政策還是比較有效的。
3、兩大貨幣政策的配合。一方面,積極財政政策本身包括對貨幣政策的大力支持,財政增發國債,有銀行購買,這本身是運用銀行資金,就是發揮貨幣政策的作用;而且,國債發行數量的增加和種類的多樣化也為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業務提供了操作工具。另一方面,國債資金作為資本金投入基礎設施項目,也為銀行增加貸款創造了條件。另外,財政部還發行了2700億的特別國債增加國有商業銀行的自有資本金,增強其資本充足率。
4、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了我國的出口需求,而經濟體制改革和供給結構的失衡又導致了內需的嚴重不足,這兩方面的綜合作用造成了我國目前的通貨緊縮現象。在這種宏觀經濟背景下,財政部和人民銀行果斷採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近兩年的實施結果表明,這種政策配合還是比較有效的。
它較好地擴張了社會總需求,並在加大政府投資的同時降低利率水平減少「擠出效應」的抵消作用;同時物價總指數也於2000年開始止跌回升,國有企業和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機制開始得到徹底的轉換;宏觀經濟得以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兩者的配合也較好地起到了取長補短的效果。貨幣政策為財政政策的實施提供了較為寬松的金融環境,減少了「擠出效應」的消極影響;同時財政政策為貨幣政策提供了有效的政策工具,也為擴大貨幣供應量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由於社會總需求仍未得到有效地滿足、公眾的消費意願仍不夠強烈、信貸結構還未得到合理的調整等原因,我國仍然會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以保持物價水平的穩定,拉動經濟的穩定增長。
(5)經濟學原理引致需求擴展閱讀:
中國經濟能夠保持當前總體良好的發展勢頭,與中央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各項政策措施密不可分。面對復雜嚴峻形勢,中央一方面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另一方面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針對性和靈活性,根據形勢變化,適時適度預調微調,打出一套穩增長「組合拳」。
國務院指出,要堅持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四季度要前瞻性地調節社會融資總規模,制定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總體方案,抓緊研究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體系。
『陸』 引致需求是什麼
引致需求(Derived demand)是由阿弗里德?馬歇爾在其《經濟學原理》一書中首次提出的經濟概念版,是指對生產要素權的需求,意味著它是由對該要素參與生產的產品的需求派生出來的,又稱派生需求。 對一種生產要素的需求來自(派生自)對另一種產品的需求。其中該生產要素對這一最終產品會作貢獻。例如:消費者為什麼需要麵包?因為麵包能夠提供直接的效用。麵包商為什麼需要麵粉?顯然,他並不期望從麵粉中得到直接的效用,他盤算的是,用麵粉來生產消費者需要的麵包以獲取收益。正是消費者對麵包的需求引致了麵包商對麵粉這樣的生產要素的需求。因此,經濟學家就把對生產要素的需求稱為引致需求。
『柒』 如何運用供求理論,分析經濟現象,尤其是價格如何調節經濟。
852 宏微觀經濟學微觀部分考試內容一.供求理論1.需求、需求函數及需求曲線.供給、供給函數和供給曲線3.均衡價格的決定和變動4.需求彈性與供給彈性5.供求理論和彈性理論的運用二.效用論1.效用論概述2.無差異曲線3.預算線4.消費者的均衡5.價格變化和收入變化對消費者均衡的影響6.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三.生產論1.生產函數2.邊際收益遞減規律3.總產量、平均產量、邊際產量的關系4.等成本線5.規模報酬 四.成本論1.成本的概念2.短期總產量和短期總成本3.短期成本曲線4.長期成本曲線5.規模經濟與規模不經濟6.外在經濟與外在不經濟五.市場論1.不同類型市場的特徵2.完全競爭市場的條件及廠商的均衡3.壟斷市場特點及均衡4.壟斷競爭市場特點及廠商的均衡5.寡頭市場特點及分析模型6.不同市場的經濟效率的比較六.生產要素價格決定1.引致需求2.完全競爭廠商使用生產要素的原則3.生產要素的供給曲線 4.生產要素的價格決定5.洛倫茲曲線和基尼系數 七.一般均衡與福利經濟理論1.一般均衡理論2.生產和交換的最優條件3.帕累托最優狀態八.市場失靈和微觀經濟學政策1.市場失靈及主要表現2.克服外在性的對策、收入均等化政策宏觀部分考試內容 一.國民收入核算理論1.國內生產總值和國民生產總值的含義和相互關系2.國民收入的核算方法3.國民收入構成的基本公式 二.國民收入決定理論1.均衡產出2.凱恩斯的消費理論3.乘數理論4.兩(三、四)部門經濟中國民收入的決定理論 三.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一般均衡理論1.投資的決定2.IS曲線的含義及其形成3.利率的決定4.LM曲線的含義及其形成5.兩個市場同時均衡:IS-LM 求解、調整6.IS-LM模型與宏觀經濟政策 四.宏觀經濟政策1.宏觀經濟政策目標2.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工具及影響3.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運用效果4.兩種政策混合使用五.經濟增長理論和經濟周期理論1.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2.新古典增長理論及模型3.內生增長理論及模型4.乘數-加速數模型5.經濟周期的含義與特徵六.通貨膨脹理論 1.通貨膨脹及其成因2.通貨膨脹的經濟效應3.菲利浦斯曲線的含義4.不同學派對菲利浦斯曲線的不同解釋及政策含義推薦教材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第四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高鴻業主編,2007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四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高鴻業主編,2007考試題型名詞解釋、選擇或判斷題、簡答題、計算題、分析論述題 853 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一、政治經濟學1.考試內容①導論 : 政治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性質與意義。 ②商品經濟 : 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商品與貨幣 ( 商品的二因素。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二重性。商品的價值量。價值規律。價值形式的發展和貨幣的產生。貨幣的職能和貨幣形式。貨幣流通規律和通貨膨脹。信用。地租及土地價格。 )③經濟制度 :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 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發生。資本主義僱傭勞動制度。剩餘價值的分配。資本主義積累和兩極分化 )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演化 ( 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新特徵)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社會主義的本質。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 ) 。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④經濟運行 : 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運行中的市場機制和市場制度。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 ( 市場經濟運行與微觀經濟活動主體。財產所有制和微觀經濟運行。企業制度。企業資本循環和周轉。企業經營方式和經營機制 ) 。對外經濟開放和生產要素國際間流動。經濟運行的宏觀調控。⑤經濟發展:社會再生產和經濟增長。經濟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2、考試要求全面了解本大綱所包含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 准確理解大綱所涉及的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專業術語。運用所掌握的政治經濟學有關原理 , 比較、分析和評價某些社會現象或實際問題。3、參考書目《政治經濟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逄錦聚、洪銀興、林崗等(2002年出版)二、西方經濟學1.考試內容微觀經濟學:供求與局部均衡。 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理論。成本理論。不同市場條件下的廠商均衡。博弈論的類型。生產要素定價理論。一般均衡理論與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與政府調節。宏觀經濟學:國民收入核算。簡單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產品—貨幣市場的一般均衡。宏觀經濟政策分析。總需求曲線和總供給曲線。貨幣主義學派、供給學派和理性預期學派。國際經濟部門的作用。經濟增長理論。通貨膨脹理論。2.考試要求全面了解本大綱所包含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准確理解大綱所涉及的西方經濟學原理、專業術語。運用所掌握的西方經濟學原理 , 比較、分析和評價某些社會現象或實際問題。3.參考書目《西方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高鴻業主編(2005年出版)
『捌』 經濟學需求定理給政府的啟示是什麼給消費者的啟示是什麼
CPI:消費者物價指數PPI:生產者物價指數GDP:國內生產總值GDP即英文(grossdomesticproct)的縮寫,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它是對一國(地區)經濟在核算期內所有常住單位生產的最終產品總量的度量,常常被看成顯示一個國家(地區)經濟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定義:一定時期內一國生產的最終產品和提供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值。註:一定時期一般指一年一統計的期限;最終產品區分於中間產品;勞務也是一種服務性產品。市場價值就是該年度的貨幣價值。CPI這個詞最近比較火,尤其是在我們在新聞中常常可以聽到。CPI即英文(ConsumerPriceIndex)的縮寫,也就是消費者價格指數,是對一個固定的消費品籃子價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費者支付商品和勞務的價格變化情況,也是一種度量通貨膨脹水平的工具,以百分比變化為表達形式。CPI的意義(參考BAIDU)CPI物價指數指標十分重要,而且具有啟示性,必須慎重把握,因為有時公布了該指標上升,貨幣匯率向好,有時則相反。因為消費物價指數水平表明消費者的購買能力,也反映經濟的景氣狀況,如果該指數下跌,反映經濟衰退,必然對貨幣匯率走勢不利。但如果消費物價指數上升,匯率是否一定有利好呢?不一定,須看消費物價指數"升幅"如何。倘若該指數升幅溫和,則表示經濟穩定向上,當然對該國貨幣有利,但如果該指數升幅過大卻有不良影響,因為物價指數與購買能力成反比,物價越貴,貨幣的購買能力越低,必然對該國貨幣不利。如果考慮對利率的影響,則該指標對外匯匯率的影響作用更加復雜。當一國的消費物價指數上升時,表明該國的通貨膨脹率上升,亦即是貨幣的購買力減弱,按照購買力平價理論,該國的貨幣應走弱。相反,當一國的消費物價指數下降時,表明該國的通貨膨脹率下降,亦即是貨幣的購買力上升,按照購買力平價理論,該國的貨幣應走強。但是由於各個國家均以控制通貨膨脹為首要任務,通貨膨脹上升同時亦帶來利率上升的機會,因此,反而利好該貨幣。降低通貨膨脹率的政策會導致"龍舌蘭酒效應",這是拉美國家常見的現象。PPI生產者價格指數(PPI),或者說是產品價格指數。如鋼鐵、木材、電力、石油之類引致需求的生產要素價格現期與基期的價格和不變的商品種類和權數乘積之比。PPI是產品或服務提供者所提供的產品及服務價格變動的相對數,是衡量通貨膨脹的潛在性指標
『玖』 生產要素的需求是一種( )
生產要素的需求來是一種派生需求自、引致需求和聯合需求。
生產要素,指進行社會生產經營活動時所需要的各種社會資源,是維系國民經濟運行及市場主體生產經營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基本因素。
生產要素,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基本范疇。現代西方經濟學認為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企業家才能四種,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技術、信息也作為相對獨立的要素投入生產。這些生產要素進行市場交換,形成各種各樣的生產要素價格及其體系。生產要素需求是經濟生活的直接體現。
生產要素的需求的影響因素:
1、市場對產品的需求以及產品的價格;
2、生產技術狀況;
3、生產要素的價格;
4、邊際生產力(marginal proctivity) 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每增加一個單位生產要素的投入所增加的產量。
『拾』 引申需求的概念是什麼
即派生來需求,是指對生產要素的需求自,意味著它是由對該要素參與生產的產品的需求派生出來的,又稱「引致需求」。
派生需求是由阿弗里德·馬歇爾在其《經濟學原理》一書中首次提出的經濟概念,是指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意味著它是由對該要素參與生產的產品的需求派生出來的,又稱「引致需求」。
Derived Demand: Demand for instrial procts that stems from demand for consumer procts.
(派生需求:源於對消費品的需求的工業產品的需求。)
比如對咖啡的需求,如果您愛喝加了糖的咖啡,則會對糖產生派生需求,若您愛喝加了牛奶的咖啡,則對牛奶就產生了派生需求。接著咱們從牛奶角度看,對牛奶產生需求,則商家就會轉變為買家而對奶源產生需求,或是對加工牛奶的機器產生需求,這樣就由一位消費者的需求延伸為眾多生產者對不同生產要素的需求,最重要的是生產要素(奶源、牛奶、糖、抑或咖啡豆)對最終產品(加糖的咖啡或加奶的咖啡)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