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區域經濟學的基本任務是什麼
關於區域經濟的研究對象尚未形成統一的觀點,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
(1)區域經濟學是研究特定地理范圍的經濟學,它與一般經濟學並無什麼差別,只是其研究范圍是區域而不是國家,持此種觀點的多為初學者。
(2)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地理分布和空間組織規律,所以又將其稱為空間經濟學,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有諾斯、里查森、胡佛等。
(3)研究區域的主要問題,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有諾斯、里查森、胡佛等艾薩德(被譽為西方區域經濟學的創始人)、周起業和劉再興等。
(4)研究區際差異和聯系,持此種觀點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杜貝。
(5)研究區域與經濟相互作用規律和相互關系,持此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是張敦富。
(6)從宏觀角度研究國內不同區域經濟發展及其相關關系的決策性科學,持此種觀點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陳棟生、李京文、郝壽義和安虎森等。
『貳』 區域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有哪些
區域經濟學基本理論
一、區域經濟發展梯度理論
這種理論認為區域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處於不同的階梯上,高收入地區處於高梯度,低收入地區處於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區和低收入地區之間,還有幾個中間梯度。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間上的轉移,高梯度地區首先應用新技術,先發展一步,而後隨時間推移,逐步有序的從高梯度地區向處於二級、三級的低梯度地區推移。隨著經濟發展,梯度推移加快,區域間差距可以逐步縮小,最終實現經濟分布的相對均衡。
二、區域經濟發展輻射理論
(一)現代化與經濟發展中的輻射理論 輻射是一個物理學的概念,是指能量高的物體和能量低的物體通過一定的媒介互相傳送能量的過程。輻射有這么幾個特點:(1)輻射是一個雙向的過程;(2)輻射的結果是隨著能量的傳遞而逐漸拉平物體之間的能量;(3)一個物體的能量只要高於周圍其他物體,凈輻射出去的能量就大於自然吸收的能量;(4)兩個物體距離越近,能量輻射越大;(5)兩個物體的能量落差越大,輻射越強烈;(6)輻射的速度和程度與輻射媒介有關,輻射媒介越有效,輻射越充分。
經濟發展與現代化進程中的輻射是指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地區(輻射源)與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程度相對較低的地區進行資本、人才、技術、市場信息(輻射媒介)等的流動和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傳播。通過流動和傳播,進一步提高經濟資源配置的效率,以現代化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取代與現代化相悖的舊的習慣勢力。我們把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地區稱為輻射源。輻射的媒介是交通條件、信息傳播手段和人員的流動等。 原理:
(1)輻射源和被輻射地區間是雙向輻射,現代化和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的技術、人才、資金、思想觀念、思維習慣和生活習慣等向現代化和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擴散,前者對後者產生強有力的影響,而後者也會對前者產生一定的影響。兩者之間的差距是擴大還是縮小,取決於輻射的媒介和輻射方式。 (2)輻射從輻射源向周邊城市或地區逐步推開,范圍大小取決於其現代化和經濟發展水平。水平越高,輻射范圍越大,帶動能力越強。如在輻射中實現優勢互補的話,輻射源也能夠得到增強。
(3)輻射媒介包括道路、交通、通信等,它們所決定的市場一體化水平,直接決定著輻射的有效性。當市場一體化水平較高,市場分割現象不顯著時,地區間的經濟交易和其他交流就會高效率的進行,輻射效率就高。反之,亦然。
(4)輻射的內容是所有影響現代化和經濟發展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包括技術、資金、人才、自然資源、市場信息、文化、環境和法律制度等意識形態方面的因素。 形式:
(1)點輻射:以大中城市為中心輻射源向周邊地區輻射擴散,逐步擴散到較遠的地區。 (2)線輻射:以鐵路、公路干線、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邊航道和瀕臨沿海的陸地帶為輻射的帶狀源,向兩翼地區或上下游地區推開。這里,這些鐵路、公路干線和河湖航道及陸地帶稱為輻射干線,處於輻射干線上的城市和地區是輻射源。線輻射不同於點輻射的重要特點是不僅包括輻射干線向兩翼的輻射,而且包括輻射干線上下游之間的輻射。上下游的縱向線輻射和向兩翼的橫向線輻射同時向兩個方向推開,形成了一個有效的線輻射體系,輻射的范圍和程度都比點輻射寬廣。
(3)面輻射:點輻射和線輻射形成以中心城市或輻射干線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區域,這些地區形成的輻射源,進一步和周邊落後地區進行相互輻射,稱為面輻射。面輻射又分為攤餅式輻射和跳躍式輻射兩類。攤餅式輻射是現代化和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與周遍地區進行資金、技術、人才、市場信息的交流。這種輻射導致的發展時間是漸進的,空間是連續的,先進地區和落後地區沒有出現盲點。跳躍式輻射是各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相對較高的地區跨過一些地區直接與落後地區相互輻射,使後者的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這種輻射從空間上來看是跳躍的,先進地區和落後地區之間出現盲區。
『叄』 1.1什麼是區域經濟學
經濟系統是動態的實體,並且在這些系統中發生的種種變化的性質及結果相當重要。這種變化影響著個體福利,並最終會影響社區和國家的社會與政治結構。作為社會成員,我們不得不對觀察到的變化做出反應。對一些人來說這種反應非常被動:當經濟狀況改變,他們立即發現他們所處的環境不同了,於是迫使自己做出調整以適應新環境。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說,經濟體制的改變代表了一種挑戰;他們想辦法理解那些引起變化的因素的本質,並根據這方面的知識來校準他們的行為模式或試圖把這種變化帶入他們生活、工作的地方的經濟,政治,社會制度等方面。 在這個意義上,區域經濟學代表了一種可以理解經濟體制的空間特徵的理論框架。我們想辦法找出制約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的因素,以及隨著這種分布變化,了解它給個人和社區帶來的重要的影響。 因此,區域或「空間」經濟學可以歸納成以下問題:何事在何地,為什麼,以及應該如何?第1個「何事」指的是經濟活動的每種類型:不僅包括工廠、農場、礦山等狹義的生產、建設活動,還包括其它各類企業、家庭、私人和公共機構的生產活動。「何地」指的是相關經濟活動的區位;它包括空間接近、集中、分散和空間模式的相似或相異,「何地」還可以在更寬泛的意義上討論,例如就地帶、地段或地點而言,討論地區或者微觀地理單位。「為什麼」和「應該如何」的意義參考經濟學家在其能力和膽量的某種彈性限度內對問題所作的種種解釋。 區域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個相對年輕的分支。它的遲到的出現表明了一個令人遺憾的趨勢:即以前的傳統專業領域原則失去相互之間的聯系,並且忽略了一些亟需應用綜合研究方法去解決問題的重要的問題領域。直到最近,傳統的經濟學家仍然忽視「何地」問題,在他們研究的許多問題中沒有考慮任何的空間因素。傳統的地理學家,雖然直接涉及「何事在何地」,但是他們僅僅憑借描述現象和繪圖,缺乏解釋人類行為和機構活動原因的任何真正的技術。傳統的城市規劃者,具有類似的局限性,他們只專注於理想化的都市布局的外形和審美方面。 這種不幸的形勢在最近幾十年內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被扭轉。那些以各種各樣的專業標簽稱呼自己的個人,如:經濟學家、地理學家、生態學家、城市和區域規劃專家、區域科學家和城市學家,已經參與發展分析的工具和技巧,並把它們應用於解決一些最緊迫的問題。 20世紀40年代以來,沃爾特·艾薩德(Walter Isard)以其堅持不懈的開創性工作和在思想及組織方面的領導能力,對從各種各樣的理論中獲取支持,從而創立這門新學科過程中起了關鍵的作用。他建立的的「區域科學」的領域極其寬廣。(胡佛)
『肆』 區域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由哪幾個部分組成
區域就是一定的地理空間。區域內的自然資源狀況、人口分布狀況、交通狀況、教育水平、技術水平、工農業發展水平、消費水平、政治制度等等,對於該區域的社會經濟活動和生產過程的影響極大。如何使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達到整體最優效果呢?區域經濟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
區域經濟學與經濟地理學密切聯系的一門學科。它一方面對區域的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進行經濟評價,對區域的經濟、社會因素進行分析,更主要的是制定區域發展綱要提出科學的依據,並為區域經濟建立起計量經濟模型。
區域經濟學是20世紀50年代在宏觀區位論的基礎上逐漸演變發展起來的。最初興起於西方國家,東歐和原蘇聯在60年也掀起了區域經濟學研究的熱潮。我國則直到80年代後才開始這方面的工作
研究的主要范疇包括:區域經濟理論、生產力布局理論、生產力布局的經濟調節機制、新地域的經濟開發戰略和經濟規劃等。區域經濟學是20世紀50年代在宏觀區位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經濟學科。早期有屠能的《孤立國》(1850),韋伯的《工業區位論》(1909)等代表著作。1978年,前蘇聯經濟學家涅克拉索夫的著作《區域經濟學》出版後,標志著這門學科發展到一個新水平。
杜能的農業區位論
古典區位論的區位是指廠商經營生產活動的位置,如何確定最佳位置就是古典區位理論所關心的問題。德國經濟學家杜能最早注意到區位對運輸費用的影響,是在19世紀初葉他所出版的《孤立國對於農業和國民經濟之關系》 (1826)一書中。杜能指出距離城市遠近的地租差異即區位地租或經濟地租,是決定農業土地利用方式和農作物布局的關鍵因素。由此他提出了以城市為中心呈六個同心圓狀分布的農業地帶理論,即著名的"杜能環"。
韋伯的工業區位論
德國經濟學家韋伯繼承了杜能的思想,在20世紀初葉發表了兩篇名著《論工業區位》(1909)《工業區位理論》 (1914)。韋伯得出三條區位法則--運輸區位法則、勞動區位法則和集聚或分散法則。他認為運輸費用決定著工業區位的基本方向,理想的工業區位是運距和運量最低的地點。除運費以外,韋伯又增加了勞動力費用因素與集聚因素,認為由於這兩個因素的存在,原有根據運輸費用所選擇的區位將發生化。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論
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培勒的中心地理論最具代表性,在其名著《德國南部的中心地》一書中,克里斯塔勒將區位理論擴展到聚落分布和市場研究,認為組織物質財富生產和流通的最有效的空間結構是一個以中心城市為中心的、由相應的多級市場區組成的網路體系。在此基礎上,克氏提出了正六邊形的中心地網路體系。
廖什的市場區位理論
德國經濟學家廖什則在1D9年出版的《經濟空間秩序》一書中,將利潤原則應用於區位研究,並從宏觀的一般均衡角度考察工業區位問題,從而建立了以市場為中心的工業區位理論和作為市場體系的經濟景觀論。
『伍』 區域經濟學是學什麼的
區域經濟學在中國起步不早,所以目前發展速度很快,有的學校紛紛增加了區域經濟學碩士點,但是碩士的就業情況目前還不能給出明確答案。從國家政策來看,區域經濟學的作用在加強,比如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東部等等,還有長三角、珠三角以及天津濱海新區等等,都是十一五規劃重點。
區域經濟學是應用經濟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是研究區域經濟的形成發展規律和區域經濟聯系以及與此有關的政府決策的科學。區域經濟學產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尚未形成自己獨立的學科體系,但其理論與方法發展十分迅速,在各國解決區域問題,縮小區際差異,促進區域之間協調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我國的應用前景也十分廣闊。
區域經濟學是應用經濟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是研究區域經濟的形成發展規律和區域經濟聯系以及與此有關的政府決策的科學。區域經濟學產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尚未形成自己獨立的學科體系,但其理論與方法發展十分迅速,在各國解決區域問題,縮小區際差異,促進區域之間協調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我國的應用前景也十分廣闊。
『陸』 什麼叫區域經濟學啊
老大 說白點 經濟學嘛 大項目分為
宏觀經濟學-就是討論國家社會這些大結構上的經濟觀點 比如宏觀調控 糧食 油價 這些大的方向對經濟的影響
微觀經濟學-就是討論小范圍上的經濟規則 比如你家裡人領工資 無數個家庭領工資就是微觀經濟學的一部分
西方政治經濟學-就是以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觀點來分析經濟問題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和上面那個正好相反,但是二者是相同的
然後小分區 你說的區域經濟學 其實就是宏觀經濟學的縮小 和微觀經濟學的集合 一般來說 經濟學上喜歡建立一個模型來分析經濟問題
比如 先建立一個球 然後添加一個個的條件 人口 物質 政治 區域經濟學就是討論一個區域的經濟 一個放大的模型
『柒』 區域經濟學研究的內容
區域就是一定的地理空間。區域內的自然資源狀況、人口分布狀況、交通狀況、教育水平、技術水平、工農業發展水平、消費水平、政治制度等等,對於該區域的社會經濟活動和生產過程的影響極大。如何使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達到整體最優效果呢?區域經濟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
區域經濟學與經濟地理學密切聯系的一門學科。它一方面對區域的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進行經濟評價,對區域的經濟、社會因素進行分析,更主要的是制定區域發展綱要提出科學的依據,並為區域經濟建立起計量經濟模型。
區域經濟學是20世紀50年代在宏觀區位論的基礎上逐漸演變發展起來的。最初興起於西方國家,東歐和原蘇聯在60年也掀起了區域經濟學研究的熱潮。我國則直到80年代後才開始這方面的工作
『捌』 經濟學研究的任務是什麼
經濟學研究的任務:一是要建立一整套「准確合理地解釋和正確有效專地指導市場經濟屬實踐」的經濟學「基礎」理論體系,用以解釋和揭示各種經濟現象和指導經濟實踐活動。我們把這種經濟「基礎」理論,叫做經濟學的「學說」,或是叫「理論經濟學」。 二是為政府、企業等各層級組織提供一整套「組織管理、規劃計劃、調節控制、監督約束『市場經濟運行』」的「應用」經濟理論、思想理念、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等。我們把這種經濟「應用」理論,叫做經濟學的「學技」,或是叫「實證經濟學」。 三是要能與時俱進地不斷吐故納新,以適應經濟政治社會等的發展變化的客觀要求,並努力「架構」出完整的世界經濟學大廈,以便在經濟運行實踐過程中供人類選擇應用。
『玖』 到底什麼是區域經濟學
區域經濟學(Regional Economics,也稱地區經濟學)是經濟學與地理學交叉而形成的應用經濟學。空間經濟學一詞常作為區域經濟學的同義詞。當區域經濟學的課題特別涉及到城鎮時,則使用城市經濟學一詞。區域經濟學是從經濟學角度研究區域經濟發展與區域關系協調的科學。 其與區位理論既有聯系,也存在區別。區域經濟學隸屬於一級學科應用經濟學。
區域經濟是一個國家經濟的空間系統,是經濟區域內部社會經濟活動和社會經濟關系或聯系的總和,是經濟區域的實質性內容。
1、區域經濟學是運用經濟學的觀點,研究國內不同區域經濟的發展變化、空間組織及其相互關系的綜合性應用科學。
2、區域經濟學是研究和揭示區域與經濟相互作用規律的一門學科。主要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力的空間分布及發展規律,探索促進特定區域而不是某一企業經濟增長的途徑和措施,以及如何在發揮各地區優勢的基礎上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提高區域整體經濟效益,為政府的公共決策提供理論依據和科學指導。
3、具體分析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規律性問題(包括區域特徵分析,目標系吮與政策、手段,產業結構演進,人口增長與移動,城市建設與布局,區域國土規劃,區域聯合與區際利益的協調,區域比例關系。學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與城市經濟問題、空間結構理論、區域生產力布局、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農村經濟、區帶規劃及管理、區域投融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