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5周失業人數共計2650萬人,美國經濟衰退到底有多嚴重
最近公布的美國初請失業金人數達到了442萬人,這個數據被市場同時解讀為兩個不同的方向。首先是美國連續三周初請失業金人數下降,證明疫情對經濟的沖擊最嚴重的時期可能已經過去;但同時5周累計2650萬人的失業人數已經抹消掉,大蕭條以來所有的就業增長,可見經濟已經進入了非常嚴峻的時刻。
一、美國經濟下行速度創歷史最快記錄。4月23日美國同時公布了兩組重磅的數據,第1組數據就是剛才提到的初請失業金人數,第2組數據則是markit PMI指數。眾所周知,PMI指數是投資者對未來經濟的預期,這個指數被看作是未來經濟走向的前瞻性指標,而這一次的PMI數字非常糟糕,如圖。
雖然美國的債務市場與金融市場存在更多的風險,但在美聯儲即時的行動之下,這樣風險惡性爆發的概率已經大大減少了,問題更多出現在企業部門,而非家庭部門或金融部門,這樣註定了風險擴散的范圍非常有限。
因此就像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所說,在疫情結束之後,美國經濟的復甦速度可能非常之快,這與美國經濟的下滑速度,可能可以媲美。
不過為了應對這一次經濟危機,美聯儲和聯邦政府釋放了過大的流動性,將美國的企業債務危機和金融泡沫推高到了新的層期,在這輪危機結束之後,這些流動性如何回收成為了一個巨大的難題,也許這將為下一輪經濟危機更早的到來,埋下種子正如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之後,次貸危機接踵而來一樣。圖為歐美市場的企業債高風險債務不斷攀升。
綜上,美國經濟在疫情的沖擊下創造了歷史最快的跌幅,不過目前經濟下滑的速度已經暫時出現了拐點,以後經濟增速放緩的幅度會平坦化,但這不意味著美國經濟觸底。雖然這一次經濟危機的深度並不算嚴重,但未來美國經濟將繼續下行,而復甦仍然需要一定時間。
⑵ 國際經濟學計算題,求教~
貿易的復政策工具這一章制中,關稅的成本和收益計算,出口補貼的成本和計算,畫圖看起來很復雜要分很多區域計算各種社會集團收益損失。在規模經濟那一章,壟斷競爭的市場一體化後的廠商數、價格和產量的計算,還有另一種考法是用數學證明這三者之間的聯系,不過老師應該不會這么變態。前面比較優勢那一章有一些小計算,主要是機會成本的計算,知道哪個除哪個就行,會畫圖,知道比較優勢下的貿易模式。後面的政治經濟學里也有一點點計算,不過都不是難的。總而言之,經濟學的計算其實基本是代數運算,是人都會算,但是背後的經濟學意義就難理解了,先看懂模型,計算也就迎刃而解。
⑶ 微觀經濟學,無謂損失
1、已知條件下來,如果自由貿易,需求為自6,國內生產2,進口4。消費者剩餘9,生產者剩餘1
2、進口配額為5?有點怪!這時配額沒有意義哪,大於自由貿易下進口額,對消費者和生產者沒有影響,沒有無謂損失。
3、進口配額為2,價格提高為1.5,需求為5,國內生產3,進口2,相當於徵收50%關稅。此時,消費者剩餘為6.25,減少2.75,生產者剩餘為2..25,增加1.25,如果進口許可證能夠拍賣最高價格1,則無謂損失為0.5(=2.75-1.25-1)。
參考《國際經濟學》第九版,薩爾瓦多,清華大學出版社,第206、236頁。
⑷ 國際經濟學題求解答。
在10美元的條件下,需求量是300 供給量是100 配額50當每單位花生的價格為10美元時,且該國專不設置配額時的進屬口量為:
D-S=(400-10*10)-(50+5*10)=200
當該他把進口200單位花生限制在50單位的配額時會產生以下的影響:
(1)該國國內花生的價格上漲為:400-10P=50+5P+50,P=20
(2)配額租金為:(20-10)*50=500
(3)消費扭曲為:0.5*100*10=500 生產扭曲為:0.5*50*10=250
-----Elliott
⑸ 國際經濟學有哪些主要內容
《國際經濟學》內容精要:《國際經濟學》是論述國際經濟學理論的一本權威性著作。包括26章、9個附錄,主要內容如下:第1章,國際經濟學的研究。此章實際上是該書的引子,在此章中,作者對20世紀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發生的四大件事即美元浮動、美國的進口侵入與保護貿易主義、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勝利、管理跨國公司進行了探討,認為這些大事構成了該書的探討方法與內容,在此基礎上,對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區別作了分析。
第一編,國際貿易論。包括第2至第5章,提出了貿易是怎樣進行的。特別是第5章對關於不平衡發展、貿易條件惡化的加劇以及國際上的技術領先地位何時與何故更迭這個引起人們興趣的問題的論述作了改進。他指出:「如果一國的生產要素增長是由於擴大了出口貿易,那麼貿易與生產相比就會擴展,貿易條件可能會變得對該國不利。在貿易條件變壞的增長這一極端情況下,擴大出口的增長使貿易條件嚴重地下降,以致使這個國際的實際經濟境況惡化。」他還強調「技術領先國之可能衰落,是由於與技術領先地位無關的力量,或是由於最初的技術領先地位可能造成的,但並不是一定會造成的態度或機構方面的缺陷」。
第二編,貿易政策。包括第6至第12章,提出了什麼樣的貿易政策會帶來利益和給誰帶來利益。尤其是,第8章對出口補貼、抵消關稅、傾銷和社會主義國家的貿易等提出了新看法;第9章從范圍較廣的農業計劃的政治經濟學這一角度來分析歐洲共同體的共同農業政策;第11章對正在進行的南北對話中的一些問題採用了一種有條有理的新見解,第10章重點論述了石油輸出國組織。
第三編,外匯及國際收支調查過程。包括第13至17章,根據當時發生的一些世界大事與理論上取得的一些進展來闡述各國的貨幣匯率是這一篇的中心內容,其中第13章和第17章概述了目前公認的匯率升降原因的精髓。即「決定即期匯率的方式受到各種匯率制度的影響」、「關於匯率怎樣變動的任何解釋都集中在各國的貨幣供應量和貨幣需求上」、「匯率的短期變動主要取決於投資者對匯率的預期和他們對新聞的反應」。
第四編,開放經濟的宏觀政策。包括第18至22章,作者在第19章(固定匯率下的對內平衡與對外平衡)和第20章(變動匯率和對內平衡)兩章中採用一種新穎而簡潔的方式來考慮如何穩定一種開放的宏觀經濟這個主要經濟問題;在第22章(世界貿易的變動性)中闡明了國際貨幣從商品(黃金)本位演變到今日自由流動的境外歐洲貨幣這個變化過程。
第五編,生產要素的流動。由第23章至26章構成。作者在本編中改進了關於國際間生產要素移動的論述,使之適合新的要求。在第23章關於與國際間移民有利害關系的政策的論述中指出,移民接受國不僅通過一般的勞動力市場影響,而且通過公共預算影響成了一個凈獲益者,移民輸送國則在這兩方面都受到了損失,據此,徵收那種補償移民輸送國為其出境移居的所作出的各項公共投資的「人才外流」稅是言之成理的。
在九篇附錄中對正文中一些關鍵性理論和公式的來龍去脈進行了補充。
⑹ 國際經濟學計算題
解:(1)由Qd=Qs得50-5P=-10+5P,解得P=6 (2)當P=2時,Qd=50-10=40,Qs=-10+10=0 進口=Qd-Qs=40 (3)小國徵收關稅使得出口商品的價格上升幅度等於全部關稅額,即P'=4 Q'd=50-20=30,Q's=-10+20=10 進口=Q'd-Q's=20 由生產導致的福利損失=(Q's-Qs)(P'-P)/2+(Qd-Q'd)(P'-P)/2 =(10-0)(4-2)/2+(40-30)(4-2)/2=20 (4)進口配額與關稅的區別就是政府沒有了收入進口國的無謂損失=20+20*(4-2)=60
⑺ 國際經濟學
貶值能促進出口,升值不利於出口,那麼菲律賓的香蕉會大增,中國的會大減,零售業發展非常不好好像對香蕉的貿易沒啥作用?!感覺關系不大!
⑻ 國際經濟學問題
第一,使用兩個國家(A、B)、兩種要素(勞動與資本)、兩種產品(X、Y)的模型。
第二,兩國在生產同一產品時,方法相同,技術水平一樣,投入系數相同,即具有同樣的生產函數,產量只是要素投入量的因變數。
第三,商品、要素市場屬於完全競爭市場,要素在一國內可以完全流動,在國際間完全不流動。
第四,兩個國家中一個是資本存量相對豐富的國家,因而利息率相對較低;一個是勞動存量相對豐富的國家,因而工資率較低。
第五,影響貿易的一些其他因素如運輸、需求、貿易壁壘等被排除。
三個命題。
第一,每個國家以自己相對豐富的生產要素從事商品的專業化生產和國際交換,就會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相反,如果以自己相對稀缺的生產要素從事專業化生產和國際交換,就會處於相對不利的地位。因此,在國際貿易體系中,一國出口的總是那些以自己相對豐富的要素生產的產品,進口的則總是那些需要用本國相對稀缺的要素生產的產品。
第二,如果兩個國家要素存量(如勞動和資本)的比例不同,即使兩國相同生產要素的生產率完全一樣,也會產生生產成本的差異,從而使兩國發生商品流動,即貿易關系。
第三,國際貿易的結果是使各貿易參與國之間的要素報酬(工資、地租、利息)國際差異縮小,出現要素價格均等化趨勢。
基本內在邏輯關系編輯本段回目錄 同樣產品的價格絕對差是國際貿易的直接基礎。價格絕對差是由成本絕對差決定的;成本絕對差是由要素的價格絕對差決定的;要素價格絕對差是由要素存量比率不同決定的;要素存量比率的差異是由要素供求決定的;要素的供給則是由要素稟賦決定的。
評價 編輯本段回目錄 (1)與比較利益說的異同 相同點:均建立在相對優勢基礎上;要素流動假設基本一致。
不同:H—O模型則將勞動生產率一致作為分析的出發點,李嘉圖則認為勞動生產率差異是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H—O模型認為一種要素(勞動)無法進行生產,至少應為兩種,國內、國際貿易均為不同區域間的商品貿易,本質是相同的,交換的原則也是相同的,李嘉圖則認為國內等量勞動相交換的原則不能用於國際貿易。
(2)政策含義與案例分析 發揮一個國家固有的優勢,從優勢出發進行貿易,是各國在進行對外貿易時必須考慮的。馬來西亞出口錫,中東國家出口石油,中國和東南亞出口勞動密集型的服裝、輕工產品等便是發揮自己優勢的典型案例。
(3)評從 一國基本經濟資源優勢解釋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從實際優勢出發決定貿易模式(產品結構、地理格局),從貿易對經濟的影響分析貿易的作用,是該理論有益的方面。但稟賦並非貿易發生的充分條件,同時比較強調靜態結果,排除了技術進步的因素以及許多實際存在的情況,影響了理論的廣泛適用性;另外對於需求因素並未予以充分的重視,也影響了該理論對於實際情況的分析
⑼ 國際經濟學計算題(需寫出計算步驟)
解:(1)由Qd=Qs得50-5P=-10+5P,解得P=6
(2)當P=2時,Qd=50-10=40,Qs=-10+10=0
進口=Qd-Qs=40
(3)小國徵收關稅使得出口商品的價格上升幅度等於全回部關稅額,即P'=4
Q'd=50-20=30,Q's=-10+20=10
進口=Q'd-Q's=20
由生答產導致的福利損失=(Q's-Qs)(P'-P)/2+(Qd-Q'd)(P'-P)/2
=(10-0)(4-2)/2+(40-30)(4-2)/2=20
(4)進口配額與關稅的區別就是政府沒有了收入
進口國的無謂損失=20+20*(4-2)=60
⑽ 國際經濟學計算題
解:(1)由復Qd=Qs得50-5P=-10+5P,解得P=6
(2)當P=2時,Qd=50-10=40,Qs=-10+10=0
進口制=Qd-Qs=40
(3)小國徵收關稅使得出口商品的價格上升幅度等於全部關稅額,即P'=4
Q'd=50-20=30,Q's=-10+20=10
進口=Q'd-Q's=20
由生產導致的福利損失=(Q's-Qs)(P'-P)/2+(Qd-Q'd)(P'-P)/2
=(10-0)(4-2)/2+(40-30)(4-2)/2=20
(4)進口配額與關稅的區別就是政府沒有了收入
進口國的無謂損失=20+20*(4-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