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方經濟學,微觀經濟計算題,替代效應,我覺得看起來應該很簡單的,可能我概念不太明白,請各位老師同學
min(2x1+2x2)=min[2(x1+x2)]=min[2(x1+200/x1)]大於等於2(2*根號x1*200/x1)=4*根號200=40根號2
實際上就是運用了高中學的a+b≥2根號ab
⑵ 從五位同學中選4人參加4個座談會,每會各一個,有多少種選法
設五位同學分別為A、B、C、D、E。當A確定時,用樹形圖法可以算出有24種。依次類推,共5個人,就用5x24等於120種。
⑶ 學西方經濟學應具有什麼樣的思想
成為好的經濟學家要過三關
經濟學家有好幾類,類類不同,我只能告訴你我走的是解釋現象那類,其它我不是專家。要成為一個有分量的經濟解釋學者,要過三關,缺一不可。
其一是要絕對客觀。看來非常困難,因為一百個經濟學者中找不到半個。經濟學者是人,對人的行為你可以毫無成見,可以完全不管自己的切身利害嗎?一個人不可以沒有主觀,但主觀與客觀要分清楚,作經濟分析時要絕對客觀從事。天生使然吧,我做來容易,但我平生遇上真能做到的只三幾個。要練習嗎?學做火星人吧——把自己作為火星人到地球看人類。
其二是要掌握需求定律與局限的種種變化。這也困難,因為大學教的與書本說的,大半以上的理論不管用。世界復雜,理論以簡單為上。概念要掌握得通透,要有明師指導,而自己要日思夜想,不斷地考慮,才能淘汰不管用的而充分地掌握不可或缺的。
其三是要多到真實世界跑,到處觀察。讀書有助,但幫助不大。幾天前我對一位同學說,熟讀一本關於某市場的書,寫得詳盡的,不等於你知道那市場,因為如果你到該市場走走,身歷其境地觀察,你有很大機會發覺與書本說的很不一樣,或起碼在感受上與書本說的很不同。是的,你要做一個「好事之徒」,不斷地關注在真實世界見到的大大小小的現象,也要不斷地以簡單的理論試作解釋。實證科學如物理、化學、生物學等,從事者一般在實驗室操作學習。經濟學也是實證科學,但實驗室是真實世界,不是課室,也不是書本的敘述與數據資料。
⑷ 我要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的答案
微觀經濟學復習與思考題參考答案
備注:本參考答案僅僅包括選擇題和計算題。而名詞解釋和問答題在書上大部分可以找到答案,所以沒有給出參考答案,請同學們對照課本。部分思考題沒有標准或參考答案,需要同學們自己思考。
第二章
2、選擇題
(1)4 (2)3 (3)2 (4)2 (5)3 (6)2
3、(1)根據公式Qd=Qs ,可得 PE=6,QE=20
(2)PE=7,QE=25
(3)PE=5.5,QE=22.5
(4)1為靜態分析,2、3為比較靜態分析,二者的聯系與區別如下:
從數學模型的角度, 聯系:二者都是根據外生變數求內生變數,且都不考慮時間因素;
區別:靜態分析是根據既定的外生變數求內生變數;
P 比較靜態分析是根據變化了的外生變數求內生變數。
從均衡的角度, 聯系:都是考慮均衡狀態的特徵(數值);
區別:靜態分析是考察既定條件下個變數達到均衡是的特徵;
比較靜態分析是比較新舊均衡點的分析方法。
P
(1) (2) Q (3)
4、(1)根據公式,弧ed=-(100-300)/200÷(4-2)/3=1.5
(2)根據公式,點ed=-(-100)×2/300=2/3
(3)相同。
如圖:ed=OC/CB=2/3
5、(1)根據弧彈性的計算公式,有弧Es=(7-3)/5÷(5-3)/4=8/5
(2)點供給彈性為:Es=2×4/5=8/5
(3)相同(圖略)
第三章
2、(1)2 (2)3 (3)1 (4)2 (5)3 (6)2
5、均衡時:MRS12=MU1/MU2=P1/P2=1/4
肯德雞對襯衫的替代率為1/4
6、(1)I=P1X1=60
(2)預算線的斜率=-P1/P2=-2/3,得P2=3
(3)根據I=P1X1+P2X2,預算線的方程為2X1+3X2=60
(4)預算線的斜率=-P1/P2=-2/3,
(5)MRS12=MU1/MU2=P1/P2=2/3
7、(1)均衡條件:MU1/MU2=P1/P2 3X22/6X1X2 = 20/30 (1)
20X1+30X2=540 (2)
由(1)、(2)式的方程組,可以得到X1=9,X2=12
(2)U=3X1X22=3888
8、(1)A消費者的需求表為:
P 5 4 3 2 1 0
QAd 0 4 8 12 16 20
B消費者的需求表為:
P 6 5 4 3 2 1 0
QBd 0 5 10 15 20 25 30
市場的需求表為:
P 6 5 4 3 2 1 0
Qd 0 5 14 23 32 41 50
(2)圖略。
第四章
2 (1)
可變要素的數量 可變要素的總產量 可變要素的平均產量 可變要素的邊際產量
1 2 2 2
2 12 6 10
3 24 8 12
4 48 12 24
5 60 12 12
6 66 11 6
7 70 10 4
8 70 8.75 0
9 63 7 -7
(2)是。從第五單位可變要素投入開始。
9、解:(1) ,
時,在既定成本條件下,可以實現產量最大。代入勞動和資本的邊際產量,有L=K
等成本線為 ,得到K=1000,L=1000,Q=1000。
(2)在產量既定的情況下,成本最小的條件與前面相同。由上面的L=K代入生產函數,可以得到K=800,L=800,C=2400
第五章
2、選擇題
(1)2 (2)3 (3)3 (4)2 (5)4 (6)1 (7)1 (8)1
3、(1)
短期生產的產量表
L 1 2 3 4 5 6 7
TPL 10 30 70 100 120 130 135
APL 10 15 70/3 25 24 130/6 135/7
MPL 10 20 40 30 20 10 5
(2)圖略
(3)
短期生產的成本表
L Q TVC=w*L AVC=w/APL MC=w/MPL
1 10 200 20 20
2 30 400 200/15 10
3 70 600 60/7 5
4 100 800 8 20/3
5 120 1000 100/12 10
6 130 1200 120/13 20
7 135 1400 1400/135 40
(4)\(5)略。
5、(1)可變成本部分為VC=Q3-10Q2+17Q;不變成本部分為66
TVC(Q)= Q3-10Q2+17Q
AC(Q)= Q2-10Q+17+66/Q
AVC(Q)= Q2-10Q+17
AFC(Q)= AVC(Q)
MC(Q)=3Q2-20Q+17
6、AVC(Q)= 0.04Q2-0.8Q+10
令上述函數的一階導數為零,可以得到0.08Q-0.8=0,Q=10
AVC(10)=0.04*102-0.8*10+10=6
或者MC=AVC時,AVC 最小,有0.04Q2-0.8Q+10=0.12Q2-1.6Q+10
得到Q=10,結果一樣。
第六章
2、(1)2 (2)4 (3)2 (4)4 (5)3 (6)4 (7)4
9、(1)根據利潤最大化條件:SMC=MR,而MR=P,
SMC=0.3Q2-4Q+15,代入上面的利潤最大化條件,得到0.3Q2-4Q+15=55
求解上面的方程,可以得到Q1=-20/3和Q2=20,由於產量為非負,所以均衡產量QE=20。
π=TR-TC=55*20-(0.1*203-2*202+15*20+10)=790
(2)停產點:虧損(-π)=FC=10
??在停止營業點有?P =MC=AVC
即0.3Q2-4Q+15=0.1Q2-2Q+15
解上面的方程,可以得到Q=10或Q=0,
由於Q=0是不生產的條件,因此停止營業點的產量為Q=10
代入P=0.1*102-2*10+15=5
(3)P=0.3Q2-4Q+15 (Q≥10)
??、(?)根據題意,LMC=3Q2-24Q+40,?P??MR=LMC=100,得Q=10,或Q=-2
由於產量不能為負數,所以廠商實現的產量Q=10
LAC=LTC/Q=Q2-12Q+40=2O,π=TR-TC=100*10-20*10=800
(2)根據完全競爭市場的長期均衡條件=LAC=LMC,得
Q2-12Q+40=3Q2-24Q+40,求解方程得到Q=6或Q=0
因此長期均衡時,單個廠商的產量Q=6,
P= LMC=3Q2-24Q+40=4
(3)有需求函數可得到,在供需均衡時,由於價格為P=4,
所以行業的需求量Qd=660-15*4=600
廠商的數量N=行業需求量/單個廠商的產量=600/6=100
11、(1)D=LS,即5500+300P=8000-200P,得P?=5,Q?=7000
(2)D』=LS, 即5500+300P=10000-200P得P?=9, Q?=8000
(3)其他條件不變,當D增加,導致均衡價格上升與均衡量增加
12、(1)D=SS,即6300-400P=3000+150P,得P?=6,Q?=3900
(2)若市場均衡,則廠商一定也達到長期均衡,二者的均衡價格相同。
廠商均衡時,P=MinLAC,得P=6
因此,市場均衡。
行業內廠商數量為:N=3900/50=78
(3)D』=SS』,得Q?=5600,P?=6
(4)市場長期均衡,N=112
(5)該行業為成本不變行業(產量增加時,產品價格不變)
(6)112-78=24
第七章
2、(1)2 (2)4 (3)1 (4)3
11、短期均衡條件:MR=SMC
MR=TR』=(P·Q)』=150-6.5Q,SMC=STC』=0.3Q2-12Q+140
得Q=20或者Q=-5/3
由於產量不能為負數,所以均衡產量為Q=20
P=150-3.25*20=85
第八章
7、廠商利潤最大:要素的邊際收益=要素的邊際成本
即:VMP=W, VMP=MQ·P,MQ=dQ/dL=-0.03L2+2L+36
代入可以得到:0.1*(-0.03L2+2L+36)=4.8
得L=60或者L=20/3
當L=60小時的時候,AQ=-0.01*602+60+36=60
當L=20/3小時的時候,AQ=-0.01*(20/3)2+20/3+36=42
由於L=60小時的時候,具有更大的平均產量,因此,僱傭60個小時的勞動。
(可以驗證,當L=60, 利潤=72美元,當L=20/3小時,利潤=-4美元)
或者,計算 ,當L=20/3時,>0,當L=60時,<0,即L=60時有極大值。
第九章
8、(a)DL=SL,100W=60000-100W,得W=300(美元)
(b)S』=100(W-10)
DL=SL』100(W-10)=60000-100W,得W=305(美元)
(c)由廠商和工人共同支付
廠商:征稅前,按300美元支付工資 多支付5美元
征稅後,按305美元支付工資
工人:征稅前,可得300美元工資
征稅後,可得 305美元工資,但要支付10美元的稅, 少了5$
實際得295$
(d)勞動的供給為100*(305-10)=29500
TAX=29500*10=295000(美元)
9、准租金=TR-VC=100*10-100*5=500(元)
經濟利潤=TR-TC=准租金-固定成本=500-100*4=100(元)
第十一章
7、A?8、D 9、D
第十二章
7、B?8、B 9、A 10、B
11、解:MC=2X MR=2*10=20
MC=MR X=10(只)
2005-10-11 10:22 往事隨風
高鴻業宏觀經濟學課後習題答案(3-9章)
第三章 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均衡
⑸ 西方經濟學題目
畫圖不方便,計算太麻煩,說說分析吧。
1.毒品的需求可以說是無彈性的,那麼打擊毒品走私,使得毒品供給減少,從而使價格升高,為了滿足需求,吸毒者只有花費更高的代價購買毒品,甚至為了籌措資金去犯罪。但另外一方面,沒有吸毒或者說嘗試吸毒的人會因為毒品的高價格而放棄去嘗試,從而減少吸毒人員數量的增加。所以打擊毒品是有利的。
2.是價格歧視,即對不同的人收取不同的費用。
價格歧視前提是要充分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和購買意願。用此法定價能最大程度獲得利潤減少無謂損失,或者說使得社會總剩餘增加(盡管消費者剩餘全部轉移到了生產者身上)。原則就是根據不同消費群體的購買能力不同而制訂不同價格。比如學生收入少,因此高價使得學生無法買票進入,而價格歧視下,學生與普通遊客價格的差異(較便宜)使得價格低於或等於學生群體的支付意願從而加大了生產者的利潤。
至於畫圖題,自己畫畫相信不難,而計算題,對照書本公式不是很難誒,注意微分注意變數關系就好。
⑹ 西方經濟學中的5個w一個h
5W表示:
(1)Why——為什麼干這件事?(目的);
(2)What——怎麼版回事?(對象);
(3)Where——在什麼地方權執行?(地點);
(4)When——什麼時間執行?什麼時間完成?(時間);
(5)Who——由誰執行?(人員)。
1H表示:
(1)How——怎樣執行?採取那些有效措施?(方法)。
⑺ 西方經濟學幾個判斷題,請幫幫忙!
5、D。
在IS曲線不變的情況下,貨幣量減少會導致LM曲線左移,從而收入y減少,利專率r提高。屬
6、B。
充分就業,是宏觀經濟政策的第一目標,它在廣泛的意義上是指,一切生產要素都有機會以自己願意的報酬參加生產的狀態。失業分為三類:摩擦失業,自願失業和非自願失業。結構性失業可以認為是摩擦失業的極端形式。
凱恩斯認為,如果,非自願失業已經消除,僅摩擦失業和自願失業的話,可以認為是充分就業。
判斷題:
1、對。在LM曲線水平的時候,財政政策完全有效,貨幣政策無效。在LM曲線垂直的時候,財政政策無效。
2、對。
3、錯。稅收的自動變化體現了自動穩定器的功能。而不是單方面的提高。
4、錯。兩部門經濟中,Y=C+I。
5、錯。凱恩斯認為,消費由收入決定。c=a+by。
6、錯。IS-LM曲線的相交,表示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同時達到了均衡。
7、錯。由於經濟蕭條造成的事業屬於周期性失業。
8、對。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增加政府購買或者減稅,則IS曲線向右上方移動。
PS:我是剛剛學過這部分,一道一道想好了,才給你回答的。
⑻ 請評述微觀經濟學基本假設,謝謝大家!!!
(1)西方經濟學有三個基本前提假設:第一個基本前提假設是理性人假設,又稱經濟人假設,或最大化原則,是西方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前提假設。第二個基本前提假設是信息完全假設。價格機制是傳遞供求信息的經濟機制,信息完全假設具體體現在自由波動的價格上。最大化原則加上完全競爭假設才能推導出信息完全假設。第三個基本前提假設是市場出清假設,它與前兩個基本前提假設具有明確的因果關系,是前兩者的邏輯推論。現代經濟學的發展圍繞著對這三個基本前提假設的反思而展開。西方經濟學從以上三個基本前提假設出發,通過數學演繹推理,得出結論。
例如,關於「理性人」假設。這一假設條件認為:經濟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其行為均是利已的,他在做出一項經濟決策時,總是深思熟慮地通過成本——收益分析或趨利避害原則來對其所面臨的各種可能的機會、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手段進行比較,都力圖以自己最小的經濟代價去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按理性人的假設,市場中的每一個人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最小的經濟代價去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無論是買者還是賣者都是如此。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就是買者和賣者(我們稱之為微觀主體)對自身資源進行有效配置的過程,更進一步地說,就是市場機制通過對微觀主體的誘導進而引起對資源配置的過程。供求雙方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結果就會形成市場的動態均衡——我們稱之為市場均衡。於是,以均衡過程為核心就形成了微觀經濟學教材的基本分析思路(以教材的圖2-1為例):
1、在既定的假設條件下,生產者與消費者在完全競爭的產品市場上相遇,雙方都力圖以自己最小的經濟代價去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最後形成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結果——產品市場局部均衡;在生產要素市場上相遇,雙方也都力圖以自己最小的經濟代價去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也形成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結果——要素市場局部均衡;
2、靜態分析基礎上所形成的局部均衡既然是供求雙方都能接受的結果,那麼,第一,這種均衡就是一種最佳均衡,任何一種改變對於供求雙方的利益格局都會帶來再調整,這種狀態經濟學稱之為帕累托最優狀態;第二,此時的人力、財力、物力的配置就是資源配置的最佳配置,整個資本主義經濟也就實現了有效率的資源配置。第三,既然是最有效率的、最佳配置,那麼這種資源配置的制度基礎——以私人產權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就是最好的財產組織制度。
3、最好的制度不等於能夠解決資源配置中所有的問題。——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通過市場機制來解決。為了保持市場經濟效率,對於市場機制不能解決的問題,就需要政府的政策來修補。
(2)
以「理性人」的假設為例。「理性人」的假設是約翰·穆勒提煉、由帕累托最先引進經濟學的,其實,理性人的假設一開始就不斷受到各種各樣的挑戰。其中,最主要的挑戰來自以下五個方面:一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說。馬氏認為人的需求可以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交往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這五個層次的需求具有由低級向高級演進、由物質向精神深化的特點。而且,精神層次的需求是很難用理性來分析與衡量的,自然也做不到完全理性化;二是西蒙的有限理性說。西蒙認為:「理性是指一種行為方式,它第一,適合實現指定的目標;第二,而且在給定的條件下和約束的限度之內。」[1]通俗地說,人的自身理性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窮盡一切精力去尋求最佳決策,而只是尋求滿意決策便罷了。例如圍棋對弈,你不可能在對方出一招出窮盡所有的應招,也沒有這個必要窮盡所有應招,只要能戰勝對方,那怕是多一點成本也認了;三是威廉姆森的機會主義說。威廉姆森說:「理性的有限性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現實問題,因此就需要我們正視為此付出的各種成本,包括計劃成本、適應成本,監督成本」。[2]他還說:「我說的投機…既包括主動去騙人,也包括不得己去騙人,還有事前及事後騙人。」 他認為:經濟中的人都自利,只要能夠利已,便不惜損人;正是由於人的理性有限,才使得有的交易者可以利用信息不對稱環境或利用某種有利的討價還價地位欺詐對方。四是萊賓斯坦的X低效率理論說。萊賓斯坦認為:人是有惰性的,往往不盡全力去工作,人們往往很難按照接近於完全的計算程序來做出決策;人在順利的環境下不會激情努力,只有當變化的環境引起的外部壓力變得充分巨大時,人們才會改變他的行為;許多市場的競爭是不完全的,這就提供了免於競爭壓力的庇護所。在得到庇護的環境中,企業沒有必要使成本極小化。由加強庇護性引起的產品價格提高也許會伴隨著生產成本的增加,但投入成本增加的百分率與產出成本增加的百分率之間沒有必然聯系。五是諾思的意識形態說。諾思認為:意識形態是決定個人觀念轉化為行為的道德和倫理體系,它對人的行為具有強有力的約束,它通過提供給人們一種世界觀而使行為決策更為經濟。每個人的個人行為受一整套習慣、准則和行為規范的協調,「如果每個人都相信私人家庭『神聖不可侵犯』,那麼,可以在室內無人而門不閉戶的情況下不用擔心房屋會被毀或被盜。如果一個美麗的鄉村被認為是公共物品,個人就不會隨便扔雜物。如果人們相信政治民主的價值,他們就會把投票當做一項公民的義務來履行。為了所有者的利益,勞動會勤勤懇懇,管理會兢兢業業,契約就會像法律上那樣,同樣在精神上受到尊重」。[3]
(3)
對於理性人假設條件局限性的認識對於我們正確地組織好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有助於我們認識清楚西方經濟學課程學習的層次性。我們認識清楚這些局限性並向同學講清楚這些假設條件的局限性,正是要告訴同學們,西方經濟學的學習是有層級性的。在初級版的教學中我們只是從最簡單的問題入手,用的是約束條件比較清楚的假設,這些來學習,有助於我們抓住主幹、扔掉枝節,迅速掌握西方經濟學主流框架結構;當我們掌握了這些主流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後再來延伸知識框架,學習起來就會比較輕松,這絲毫不等於忽視西方經濟學理性人假設條件的局限性;
其次,有助於幫助同學認清楚實證分析法的約束條件,從而形成辯證的思維與分析方法。實證分析法是建立在假設條件基礎之上的,而任何假設條件都不可能窮盡一切變數並達到盡善盡美的,既然達不到如此地完善地步,作出的邏輯推導就只能是「參考資料」,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我們也不必對於基於實證分析方法而建立起來的模型分析盲目崇拜。因此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方法就極為重要,它是我們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極其重要途徑。
再次,西方經濟學中的任何假設都是進行實證分析的平台,而實證分析方法只是其中的一種分析方法,並不是唯一的分析方法;其實所有的假設都是靜態分析的表現。作為靜態分析,就有一個分析角度的選擇問題,而分析角度的選擇——進而所有的假設都帶有分析立場的痕跡,因此,實證分析方法中的所說的沒有主觀色彩也只是相對而言的,並不是絕對真理。
⑼ 五位同學有同樣多的存款,在「抗震救災」捐款中,每人捐出16元後,五位同學剩下的錢正好等於原來3人的
⑽ 五位同學參加四項不同的活動,每項至少一人,其中甲乙恰好參加同一活動的概率等於
設某一個活動甲參加,概率是1/5,則乙參加這個活動的概率是1/4,所以,甲乙一起參加的概率是1/20,若,同時甲乙的先後可調換,所以,兩人同時參加的概率是(1/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