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華中科技大學除了工科還有哪些專業比較好.
好吧,我復說,首先,華中科技大學制除了工科還有經濟管理、新聞傳播學、公共管理學等比較好,在全國也是前列。
就建築學與同濟醫學,都是老華工合並的學校,一個原來建設部一個衛生部的,都很不錯,樓主很有眼光。
兩個比較的話,實力上肯定同濟醫學更強,因為同濟醫學是國內醫學領域的第一梯隊,在醫學是有極高的口碑與聲譽的;建築學雖然是目前國內為數不多的能授予建築學學士的學校,但其是該領域的第二梯隊,前面有建築老八校,而且華科的建築學沒有城市規劃力量強,師資雄厚。
生活條件上,同濟醫學院在漢口,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在武昌主校區西邊,由於漢口是商業區,武漢高校幾乎都在武昌,所以要看你喜歡哪一種生活。
❷ 陳文科的出版著作
1978─1999
1、湖北農村合作制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7.7,副主編)
2、中國縣經濟的改革與發展(經濟管理出版社 1987.11,副主編)
3、新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典型剖析──巨變中的鄂州(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 1988.5,副主編)
4、中國農村生產關系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9.5,總纂)
5、中國農村經濟學概論(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9.2,副主編)
6、中國現階段家庭經營研究(經濟管理出版社 1990.9,獨著)
7、水體經濟原理(中國經濟出版社 1991.12,與廖丹清等合著)
8、面臨嚴峻挑戰的思考──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比較研究(海天出版社 1992,與廖丹清等合著)
9、當代資本主義新發展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2.8,與廖丹清等合著)
10、改革·發展·希望(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2.3,副主編)
11、經濟改革的縱橫思維──中國十年改革論集(中國經濟出版社 1993.10,論文集獨著)
12、改革與發展中的老工業基地(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10,論文集主編之一)
13、中國國情叢書──百縣市經濟社會調查·洪湖卷(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1994.6,主編)
14、大國發展的十大困惑──大國發展經濟學難點探索(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8,與李享章、熊維明等合著)
15、走出「怪圈」──大國改革的變形與矯治(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8,獨著)
16、改革:大國通向發展之路(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8,與夏振坤等合著)
17、古老而年青的課題──大國農民問題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8,與朱建中、熊維明等合著
18、金燦的曙光──大國中小城市發展模式與城鄉關系趨向(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8,與夏振坤等合著)
19、獨特的農業微觀機制──中國湖北30個村雙層經營個案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8,與方濤共同主編)
20、軍工大趨勢──湖北軍轉民問題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 1994.7,主編顧問)
21、湖北農村改革與發展研究(內部出版 1995,主編)
22、中國政府消除貧困行為(湖北科技出版社 1996.12,副主編)
23、《湖北老區脫貧模式研究》(湖北科技出版社 1997.6,主編顧問)
24、農業產業化及其運作(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8.1,與秦宏燦共同主編)
25、農業災害經濟學原理(山西經濟出版社 1999.12,與熊維明等合著)
26、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中國(內部出版 1999.4,研究生教材,獨著)
27、湖北21世紀特色經濟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3,論文集常務副主編之一)
28、中國農民問題(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7,熊維明、朱建中等合著)
三、近年主要科研成果目錄 1.農業結構調整的戰略缺陷與對策 光明日報 2000.1.18
2.農業基礎設施與可持續發展 中國農業觀察 2000.2
3.如何理解「有進有退」 經濟學家 2000.1
4.美國「新經濟」的兩大潛在危險 經濟學消息報 2000.4.21
5.西部大開發與武漢經濟區的戰略對策 學習與實踐 2000.4
6.國有企業制度創新芻議 學術論壇 2000.5
7.加快西部大開發需要重視五個關系 中國社科院《要報》 2000.5.9
8.制度創新:湖北老工業基地國有企業發展的關鍵 現代經濟 2000.5
9.綠色經濟戰略:適應全球化市場性競爭和生態競爭的第一位戰略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 2000.4
10.論21世紀初期湖北經濟的跳躍式發展 湖北經濟 2000.12
11.「中西部發展經濟學」的幾個問題 江漢論壇 2000.12
12.對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層思考 經濟學動態 2000.7 1.論綠色經濟 江漢論壇 2001.1
2.防災減災:大國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大難題 天津社會科學 2001.2
3.中國轉軌經濟學論綱 改革 2001.3
4.論中國經濟轉軌模式的特色 社會科學研究 2001.3
5.論中國經濟轉軌中過渡階梯的特色 廣東社會科學 2001.6
6.關於湖北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與改革問題 鄂州大學學報 2001.3
7.新闡發新概括新貢獻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1.9 第二主編
8.發展經濟學與21世紀中國中西部發展 山西經濟出版社 2001.9 主編
9.在實踐中深化認識勞動價值論 湖北日報 2001.9.24 1.21世紀大武漢發展戰略問題 紅旗出版社 2002.1 載《長株潭 經濟論壇》
2.從根本上消除體制性障礙 湖北日報 2002.7.25
3.大國轉軌最容易忽視的六大問題 學習月刊 2002.9
4.論「十五」湖北經濟發展的若干關系 湖北經濟 2002.3
5.發展「大武漢」集團城市的構想 學習與實踐 2002.1
6.論我國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江漢論壇 2002.3
7.論中國經濟轉軌目標的特色 學術論壇 2002.1
8.論中國經濟轉軌攻關的特色 轉軌通訊(中文版) 2002
9.武漢城市群的戰略定位與創新發展 學習與實踐 2002.6
10.關於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的幾點思考 江漢論壇 2002.11 1.中國縣域經濟轉軌的四大矛盾 轉軌通訊(中文版) 2003.1
2.深刻認識勞動價值論的若干問題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 2003.1
3.中國縣域經濟轉軌中的矛盾與成因分析 廣東社會科學 2003.2
4.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研究的新視角,《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3.1
5.中國縣域經濟轉軌的矛盾與成因分析,《廣東社會科學》,2003.3
6.資本結構:家族企業治理結構的「來龍」與「去脈」,《中國農村觀察》,2003.3,(與劉平青合作)
7.城市圈(帶)發展的當代蘊含與階段分析,《江漢論壇》,2003.8
8.完善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幾個問題,《河北學刊》,2003.5,
9.完善基本經濟制度: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湖北日報》理論版,2003.10.23
10.兩位專家認為我國經濟出現中部凹陷現象,新華社《國內動態清樣》,2003.12.9
11.專家認為我國經濟出現中部凹陷現象,《湖北內參》,2003.46(與秦尊文合作)
12.抓住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關鍵,《學習月刊》,2003.1
13.湖北氣象災害與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研究》,2003.1
14.論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轉變,《湖北宣傳》,2003.1
15.中國縣域經濟轉軌的四大矛盾,《轉軌通訊》(中文版),2003.1
16.深刻認識勞動價值論的若干問題,《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3.1
17.論實現全面小康的三大轉變,《鄂州大學學報》,2003.2
18.破除「官本位」,樹立「企業為本」思想,《學習月刊》,2003.3
19.在區域分化中壯大中部增長極,《學習與實踐》,2003.9
20.推進全面小康:中國改革與發展的系統工程,《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3.5(與熊維明合作)
21.大武漢城市圈戰略與周邊城市定位,《學習與實踐》,2003.6(與秦尊文、郭慧伶合作)
22.在創新中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湖北宣傳》,2003.11
23.武漢城市圈亟待研究的解決的三個問題,《湖北經濟》,2003.9
24.武漢城市圈一體若干思考,《企業導報》,2003.12,(與秦尊文、郭慧伶合作)
25.武漢市在全國城市中的經濟地位演變及發展趨向分析,《學習與實踐》,2003.5,(與秦尊文、郭慧伶合作)
26.對我省破除「官本位」,樹立企業為本思想的再思考,《要文摘報》,2003.2
27.武漢經濟圈破題三議,《要文摘報》,2003.8
28.中部凹陷現象的成因與對策建議,《要文摘報》,2003.36(與秦尊文合作)
29.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要文摘報》,2003.41(與秦尊文合作)
30.特色立市,錯位發展,《要文摘報》,2003.14(與秦尊文、郭慧伶合作)
❸ 張培剛的基金會設立
華中科技大學設立了以張培剛先生命名的非公募基金會「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研究基金版會」。基金會的兩項重要公益活權動就是設立「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簡稱張培剛獎) 和舉辦中國經濟發展論壇。設立張培剛獎,旨在表彰為發展經濟學及其相關研究做出突出貢獻的學者,促進經濟學研究的繁榮,推動中國經濟發展,並讓中國的發展經濟學研究成果走向世界。該獎每兩年評選一次,第一屆優秀成果獎已於2006年評出,由何煉成、林毅夫、史晉川三位教授獲得。舉辦中國經濟發展論壇,目的在於匯聚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研討,總結中國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尋找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良策,並將中國的發展經驗推向世界。
❹ 武漢大學出過哪些名人
1、吳倩
吳倩,1992年9月26日出生於湖北武漢,畢業於武漢大學藝術系2010級本科班,中國內內地影視女演容員。2012年,憑借在饒雪漫的長篇小說《雀斑》中擔任書模而受到關注。2013年,簽約浙華策影視。2014年,因出演傳奇劇《隋唐英雄4》而嶄露頭角,隨後,憑借金庸劇《鹿鼎記》被觀眾熟知。
2、雷軍
雷軍,男,漢族,1969年12月16日出生,湖北仙桃人,無黨派,大學學歷,理學學士學位,高級工程師。中國大陸著名天使投資人。
雷軍作為中國互聯網代表人物及全球年度電子商務創新領袖人物,曾獲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及十大財智領袖人物、中國互聯網年度人物等多項國內外榮譽,並當選《福布斯》(亞洲版)2014年度商業人物。
❺ 林正義資料
林正義即林毅夫。
林毅夫,男,原名林正義(到大陸後改名),原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八、九、十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於2005年獲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8年2月,被任命為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2012年6月,世界銀行副總裁的任期已屆滿。2013年5月28日台當局防務部門表示,林毅夫是「敵前叛逃的罪犯」,對於他的返鄉不予放行。
1987-1990年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
1990-1993年,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副部長;
1993年升任北京大學教授;
1994年2008年,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2008年出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兼主管發展經濟學的資深副行長;
2005年獲選第三世界科學院(現名發展中世界科學院)院士。
「自生能力、經濟發展與轉型:理論與實踐」, 第五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獎,2007年10月
北京大學首屆蔡元培獎,2006年;「自生能力、經濟發展與轉型:理論與實踐」榮獲教育部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06年;
「自生能力、經濟發展與轉型:理論與實踐」榮獲北京大學第十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06年;
北京市第二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2006年9月
首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研究基金會優秀成果獎,2006年4月
全國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2005年;
《Development Strategy, Viability, and Economic Convergence》榮獲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4年;
《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榮獲教育部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02年;
《中國的財政分權與經濟增長》榮獲北京大學第八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02年;
威廉.戴維森客座教授,威廉.戴維森學院,密西根大學,2002年;
《中國的財政分權與經濟增長》獲第五屆北京大學學報優秀論文獎,2001年;
《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中第四章「價格雙軌制與供給反應:理論與來自中國農業的經驗證據」榮獲第九屆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獎,2001年;
首場講座,芝加哥大學經濟系迪.蓋爾約翰遜年度講座系列,2001年5月;
「為四化建設和祖國統一大業作出突出貢獻先進台胞」榮譽稱號,2001年;
1992年發表於《美國經濟評論》「中國的農村改革及農業增長」一文被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評為1980至1998年內發表於國經濟學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數最高的論文之一,獲頒經典引文獎,2000年;
《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獲北京大學第七屆科研著作獎一等獎,2000年;
《技術變遷與收入在農戶間的分配:理論和來自中國的證據》獲《澳大利亞農業與資源經濟學雜志》1999年度最佳論文獎;
國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1999年;
世界經濟論壇,傑出學者(Fellow),1999年;
林毅夫(圖2)
美國杜克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院尼克拉斯傑出演講系列,主講人,1999年;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跨世紀優秀人才,1998年;
國際小麥和玉米研究所(綠色革命發源地)1998年年度傑出經濟學家講座;1998年;
《充分信息與國有企業改革》獲1998年北京市第5屆哲學、社會科學科研著作二等獎;
澳大利亞農業與資源經濟學會1997年約翰·克勞夫爵士獎(每兩年從各國農業經濟學家中選出一位獲獎);
《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獲1996年北京市第四屆哲學社會科學獎科研著作獎一等獎;
《中國農業科研優先序》獲1996年北京大學第五屆科研著作獎一等獎;
「中國的農村改革及農業增長」,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國際糧食與農業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度最佳政策論文獎(每年一位);
《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獲1992年度孫冶方經濟科學獎;
中國經濟學會,傑出會員(Fellow),1993;
香港中文大學林大衛經濟學家獎,1993;
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有特殊貢獻專家津貼;
個人小傳被收入《世界名人錄》、《世界科學與工程名人錄》、《國際名人辭典》、《國際年度名人》等書。享譽國際的學術大家
國際著名出版發行公司「General Books LLC」於2010年5月編輯出版了《中國學者傳記》。漢學家錢德明、民族學家黃現璠、經濟學家張風波、國學家余英時、科學家路甬祥、《淮南子》作者劉安、經濟學家林毅夫等一批為世界學術研究作出卓越貢獻的享譽國際的學術大家被精選入書。
❻ 胡必亮的人物簡介
北京師范大學新興市場研究院院長兼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能源與戰略資源研內究中心主容任、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學士、亞洲理工學院-多特蒙德大學聯合理學碩士、德國維藤大學經濟學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曾先後任中國社會科
學院農業經濟研究所(後更名為「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實習員、美國東西方中心人口研究所研究實習員(3個月)、亞洲理工學院研究助理(1年)、世界銀行駐中國代表處經濟官員(2年半)、法國興業證劵亞洲公司副總裁兼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和該公司駐北京首席代表(4年)、美國DoubleBridge Technologies, Inc.聯合創始人兼財務總監(3年)、哈佛大學高級研究員(2年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1998年起)和博士生導師(2006年起)、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副院長和院長。
代表作曾分別於1995年和2007年兩次獲得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第六屆和第十二屆),1997年獲第三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2009年與譚崇台、吳敬璉、劉遵義、蔡昉、姚洋一起同獲第二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優秀成果獎。
❼ 林毅夫是誰
林毅夫,男,於1952年10月15日出生於台灣宜蘭縣,籍貫:福建省漳州市。原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八、九、十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並於2005年獲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現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
學歷:台灣大學農業工程系肄業,1971;台灣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1978;北京大學經濟系政治經濟學專業碩士,1982;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博士,1986;美國耶魯大學經濟發展中心博士後。
工作簡歷:1987-1990年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1990-1993年,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副部長,1994年2008年,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領域:發展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制度經濟學。
2008年2月4日,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正式任命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林毅夫為世行首席經濟學家兼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世行的首席經濟學家在擬定研究計劃及發展方向上扮演相當重要的決策角色,林毅夫出任世銀首席經濟學家將更進一步轉變世銀與中國的關系。林毅夫是首位在世界銀行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獲得如此高職位的中國人。
妻子:陳雲英,是一位特殊教育專家。
「自生能力、經濟發展與轉型:理論與實踐」, 第五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獎,2007年10月
北京大學首屆蔡元培獎,2006年;
「自生能力、經濟發展與轉型:理論與實踐」榮獲教育部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06年;
「自生能力、經濟發展與轉型:理論與實踐」榮獲北京大學第十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06年;
北京市第二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2006年9月
首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研究基金會優秀成果獎,2006年4月
全國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2005年;
《Development Strategy, Viability, and Economic Convergence》榮獲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4年;
《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榮獲教育部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02年;
《中國的財政分權與經濟增長》榮獲北京大學第八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02年;
威廉.戴維森客座教授,威廉.戴維森學院,密西根大學,2002年;
《中國的財政分權與經濟增長》獲第五屆北京大學學報優秀論文獎,2001年;
《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中第四章「價格雙軌制與供給反應:理論與來自中國農業的經驗證據」榮獲第九屆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獎,2001年;
首場講座,芝加哥大學經濟系迪.蓋爾約翰遜年度講座系列,2001年5月;
「為四化建設和祖國統一大業作出突出貢獻先進台胞」榮譽稱號,2001年;
1992年發表於《美國經濟評論》「中國的農村改革及農業增長」一文被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評為1980至1998年內發表於國經濟學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數最高的論文之一,獲頒經典引文獎,2000年;
《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獲北京大學第七屆科研著作獎一等獎,2000年;
《技術變遷與收入在農戶間的分配:理論和來自中國的證據》獲《澳大利亞農業與資源經濟學雜志》1999年度最佳論文獎;
國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1999年;
世界經濟論壇,傑出學者(Fellow),1999年;
美國杜克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院尼克拉斯傑出演講系列,主講人,1999年;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跨世紀優秀人才,1998年;
國際小麥和玉米研究所(綠色革命發源地)1998年年度傑出經濟學家講座;1998年;
《充分信息與國有企業改革》獲1998年北京市第5屆哲學、社會科學科研著作二等獎;
澳大利亞農業與資源經濟學會1997年約翰·克勞夫爵士獎(每兩年從各國農業經濟學家中選出一位獲獎);
《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獲1996年北京市第四屆哲學社會科學獎科研著作獎一等獎;
《中國農業科研優先序》獲1996年北京大學第五屆科研著作獎一等獎;
「中國的農村改革及農業增長」,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國際糧食與農業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度最佳政策論文獎(每年一位);
《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獲1992年度孫冶方經濟科學獎;
中國經濟學會,傑出會員(Fellow),1993;
香港中文大學林大衛經濟學家獎,1993;
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有特殊貢獻專家津貼;
個人小傳被收入《世界名人錄》、《世界科學與工程名人錄》、《國際名人辭典》、《國際年度名人》等書。
❽ 經濟學獎,但是發展經濟學之父張培剛先生為什麼沒得
張培剛先生確實是發展經濟學的開創者之一,但是在寫完了《農業與工業化》這本書後,張培剛先生對於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停頓了很長時間,以致於當國外同行特地從國外來中國與張培剛先生交流學術時,張培剛先生無發展成果可以交流,無不失望而歸,當然這也跟當時的十年事件有關。而且發展經濟學大概在五六十年代是比較熱門的,現在發展經濟學並不算是主流的經濟學。所以某種角度講張培剛先生沒有得諾獎其實是情有可原的。
❾ 林毅夫的人物榮譽
「自生能力、經濟發展與轉型:理論與實踐」, 第五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獎,2007年10月
北京大學首屆蔡元培獎,2006年;「自生能力、經濟發展與轉型:理論與實踐」榮獲教育部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06年;
「自生能力、經濟發展與轉型:理論與實踐」榮獲北京大學第十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06年;
北京市第二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2006年9月
首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研究基金會優秀成果獎,2006年4月
全國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2005年;
《Development Strategy, Viability, and Economic Convergence》榮獲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4年;
《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榮獲教育部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02年;
《中國的財政分權與經濟增長》榮獲北京大學第八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02年;
威廉.戴維森客座教授,威廉.戴維森學院,密西根大學,2002年;
《中國的財政分權與經濟增長》獲第五屆北京大學學報優秀論文獎,2001年;
《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中第四章「價格雙軌制與供給反應:理論與來自中國農業的經驗證據」榮獲第九屆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獎,2001年;
首場講座,芝加哥大學經濟系迪.蓋爾約翰遜年度講座系列,2001年5月;
「為四化建設和祖國統一大業作出突出貢獻先進台胞」榮譽稱號,2001年;
1992年發表於《美國經濟評論》「中國的農村改革及農業增長」一文被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評為1980至1998年內發表於國經濟學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數最高的論文之一,獲頒經典引文獎,2000年;
《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獲北京大學第七屆科研著作獎一等獎,2000年;
《技術變遷與收入在農戶間的分配:理論和來自中國的證據》獲《澳大利亞農業與資源經濟學雜志》1999年度最佳論文獎;
國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1999年;
世界經濟論壇,傑出學者(Fellow),1999年;美國杜克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院尼克拉斯傑出演講系列,主講人,1999年;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跨世紀優秀人才,1998年;
國際小麥和玉米研究所(綠色革命發源地)1998年年度傑出經濟學家講座;1998年;
《充分信息與國有企業改革》獲1998年北京市第5屆哲學、社會科學科研著作二等獎;
澳大利亞農業與資源經濟學會1997年約翰·克勞夫爵士獎(每兩年從各國農業經濟學家中選出一位獲獎);
《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獲1996年北京市第四屆哲學社會科學獎科研著作獎一等獎;
《中國農業科研優先序》獲1996年北京大學第五屆科研著作獎一等獎;
「中國的農村改革及農業增長」,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國際糧食與農業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度最佳政策論文獎(每年一位);
《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獲1992年度孫冶方經濟科學獎;
中國經濟學會,傑出會員(Fellow),1993;
香港中文大學林大衛經濟學家獎,1993;
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有特殊貢獻專家津貼;
個人小傳被收入《世界名人錄》、《世界科學與工程名人錄》、《國際名人辭典》、《國際年度名人》等書。享譽國際的學術大家
國際著名出版發行公司「General Books LLC」於2010年5月編輯出版了《中國學者傳記》。漢學家錢德明、民族學家黃現璠、經濟學家張風波、國學家余英時、科學家路甬祥、《淮南子》作者劉安、經濟學家林毅夫等一批為世界學術研究作出卓越貢獻的享譽國際的學術大家被精選入書。
2014年,林毅夫入圍2014年度華人經濟領袖。
2015年10月26日,中國經濟理論界的最高獎——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揭曉:以林毅夫研究組、張軍、樊綱為主要貢獻人的過渡經濟學理論,高票獲得第七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
❿ 吉林財經大學面積是多少畝平方米
校園佔地面積108萬平方米。約為1620畝。1080000平方米。
因為畝=666.6666667平方米,所以108萬平方米÷666.7平方米=1620畝(近似等於)。
吉林財經大學是吉林省重點大學,是吉林省人民政府與國家稅務總局共同建設的學校。
學校起步於1946年7月東北銀行總行舉辦的銀行幹部訓練班,經歷了東北銀行幹部學校、東北銀行專門學校、長春銀行學校、吉林財貿學院、吉林省財貿學校等幾個歷史時期,1978年5月恢復吉林財貿學院,
1992年5月更名為長春稅務學院,2010年3月更名為吉林財經大學。學校曾是新中國創建的第一所金融高等學校、國家較早成立的普通本科財經院校之一、國家第一所稅務本科大學。
2005年,學校整體搬遷至被譽為「亞洲第一大人工林海」的凈月潭畔,校園佔地面積108萬平方米,校園建設以「自然、典雅、厚重、博大」為理念,現已完成建築面積30多萬平方米。
(10)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獎獲獎擴展閱讀:
學校現有中宣部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研究中心1個,吉林省「2011計劃」重大需求協同創新中心1個,吉林省社會科學重點領域研究基地2個,吉林特色新型高校智庫2個,吉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7個,吉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3個,吉林省高校創新團隊2個。
學校主辦的《當代經濟研究》《稅務與經濟》兩個學術期刊均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
學校為首批「吉林省2011計劃」重大需求協同創新中心立項建設單位、首批「吉林省高校創新團隊」立項單位;近年來,科研成果豐碩,多項科研成果榮獲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項科研成果獲第五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優秀成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