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生活中的經濟學心得

生活中的經濟學心得

發布時間:2021-02-12 11:36:54

A. 博弈論與生活中的經濟學趣味經濟學心得

趣味一定要有趣的么
那個找個智豬博弈就可以了,然後說明搭便專車就可以了。
http://ke..com/view/150851.htm?fr=ala0_1 超一下就好了屬

B. 求《生活中的經濟學》心得體會3篇,800字左右

我也想要啊 大哥 如果可以介紹下啊

C. 生活中的行為經濟學有何感想

每個人每天都在面臨選擇和決策,但這些選擇並非全都是「理性」的,恰恰相反,人們過去的經驗、滿足的假想、不精確的參照系等因素的影響,時常會做出有損最大利益的「非理性」選擇。行為經濟學更深地洞悉了人們思維深處的奧秘,指出生活中「荒唐」決策的本質,探究非理性行為的規律,這也是為什麼這些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會連續授給行為經濟學家的原因。
人們很多看似荒誕的經濟行為,其實背後都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操縱,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比起亞當·斯密那隻著名的「看不見的手」,這只手更加敏感、細膩,帶著濃濃的人情味兒。研究人的行為規律,本來就是經濟學永恆不變的主題,所以。行為經濟學跟每個人相關,跟每個企業相關。它有時候像那個說出皇帝沒有穿衣服的孩子,雖然道明了真相,但是人在面對真相的時候多少有點尷尬。

D. 生活中的經濟學學習體會幫助及對我們生活的

那會讓你很好地管理你的生活規律,並培養你理性的一面,對思想的開闊有很大作用。在生活中你能很快地看出當下經濟走勢,找到機遇,成為富人中的一個。在處里問題的時候也會變得很有主見和理性。總之好處很多。

E. 舉一個生活中的經濟學案例並談一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給你個方向,為什麼多出的牛奶/麵包要扔掉而不送給別人?非常經典的問題

F. 寫一篇《生活中的經濟學》論文

就寫經濟學在社會科學中的地位吧

經濟學在社會科學中的地位
社會科學是研究人類各種社會活動和各種社會關系的理論和歷史的多種學科的總稱。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除了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之外,還有政治、法律、軍事、教育、道德、語言、藝術、民族、宗教、家庭等方面的活動和關系。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說,在所有的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中,具有決定性作用的是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經濟活動是其他一切活動的物質基礎,經濟關系也是其他一切社會關系的物質基礎。因而,除了哲學之外,經濟學,特別是作為理論經濟學的政治經濟學,就成為社會科學中的基礎科學,成為人們認識社會、改造社會必先掌握的思想武器。
任何階級或學派的經濟學,都自覺或不自覺地以某種哲學作為自己的方法論基礎或指導思想。如前所述,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自己的方法論基礎的。當然,經濟學各個學科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生動、具體的材料,對各種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之間辯證關系的研究,也能豐富後者的內容,推動後者的發展。
經濟是社會的基礎,政治、法律等是社會的上層建築。一個社會的政治、法律等,歸根結柢都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都是為維護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的。資產階級的國家制度、法律等,是根據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要求而確定的,是以維護整個資產階級的私有制財產和經濟利益作為任務的。社會主義的國家制度和法律等,則是根據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要求而確定的。就是以維護人民的整體利益,維護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導地位和促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作為任務的。這種經濟基礎與作為上層建築的國家制度、法律等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使研究人類社會的經濟基礎的經濟學和研究國家制度、法律等的政治學、法學等緊密聯系起來。經濟學要聯系國家制度、法律等上層建築來研究各種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政治學、法學等要聯系所要維護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來研究各種國家制度、各種法律等。這種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也同樣適用於經濟學與以其他的社會上層建築作為研究對象的社會科學學科之間。
經濟學與社會學、心理學等也有密切的聯系。人們的經濟活動與經濟關系是決定一個社會結構的基礎;而經濟活動又以相互間結成一定經濟關系的個人作為生產的基本成員,以家庭為消費和生活的基本單位,由此結成錯綜復雜的社會活動網路。人們的生產活動和消費行為都有一定的心理動機,並受行為習慣的影響。但是人們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狀態,也往往是以一定經濟利益的考慮為基礎

G. 生活中的經濟學論文

生活中的經濟學論文

經濟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在西方可以追溯到亞里斯多德時代,在我國則可追溯到孔夫子那裡。但如果以亞當·斯密1776年《國富論》的發表作為經濟學誕生的標志,則經濟學至今也不過只有200多年的歷史。

什麼是經濟學呢?對這一概念的界定有各種各樣的回答。如經濟學探討生產什麼物品,如何生產這些物品和為誰生產這些物品。在名著《經濟學》中薩繆爾森寫道:「經濟學研究社會如何使用稀缺資源來生產有價值的商品,並把它們在不同的人之間進行分配。」我在《管理經濟學》一書中從公平與效率、生產與分配的角度出發,指出「經濟學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經濟資源和如何公平分配國民財富,以滿足個人或社會目的的一門社會科學。」種種說法歸結起來,總離不開這樣一種思考,即經濟學是使有限的資源被用於最合理的方面以便增加社會總的財富,使社會變得越來越富裕。

這種對經濟學的理解,大致具有三方面的含義:第一,個人或社會的目的或慾望是永無止境的,而經濟資源在絕對量上來說是有限的,稀缺的。由於人口的急劇增加,工農業的調整發展,污染的日益嚴重,森林和地下水等可再生的資源及礦產等不可再生資源日漸匱乏,甚至就連以往認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空氣和江河之水也因污染而變得稀缺起來。第二,稀缺資源雖然有各種各樣的用途,但一旦用於某一用途就不能再用於其他用途。因此,人們的各項經濟活動都牽涉到選擇問題。在這里,效率意味著一國經濟應將它的生產和消費單位組織得使社會能夠得到最大數量的所需要的物品和勞務,而且,在現行習慣、法律和制度的范圍內,經濟資源應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第三,在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目標下,可通過「機會均等」或「結果均等」等制度來尋求公平分配方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機會均等的公正游戲規則,將實現由競爭帶來的繁榮。

在短暫的200多年中,經濟學按照科學的規范建立了自己的語言、文字的邏輯系統。一組初始概念,一套公理體系,精確的定義,嚴密的邏輯,以至如果沒有受過專業訓練,很少有人能夠讀懂經濟學論文,特別是如果沒有一定的數學功底,人們不要指望能看懂那些權威的經濟學學術刊物上的論文。經濟學已成為人類社會的「陽春白雪」而難以普撒尋常巷陌人家。

世紀之交,經濟改革成為全球性流行思潮。而隨著原計劃經濟國家大幅度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這一思潮日益成為廣泛的社會行動。學習、研究、傳授和應用經濟學則成了這一社會行動的一個重要方面。經濟學人認真鑽研經濟學、大膽實踐經濟學、不遺餘力地傳播經濟學,為經濟建設提供了大量經濟管理人才,他們已經或正在成為跨世紀的市場經濟主體。國內近百所大學開設經濟管理專業,為市場經濟建設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各級各類的研究機構對經濟理論的潛心研究和深入探討,極大地豐富了經濟理論寶庫,為我國經濟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論依據。

然而,漫步街頭巷尾的大小書肆,以經濟命名的「大全」、「讀本」、「叢書」擠滿書架,大有泛濫成災之勢,然而對這些出版物中所述種種,即便是著作者本人,心中也是不大有把握的。人們在百忙之中,選中幾本去讀以使自己的生活質量更上一層樓,可讀後常大失所望。用抽象理論來闡述簡單事實的做法往往是著作者為評定職稱而加重砝碼。這類書籍文章通常是寫給學者們和校園里的莘莘學子看的,而不是寫給大眾百姓看的。即使硬著頭皮耐心地看過了,對實際工作和生活也毫無幫助,除了花費時間幾乎別無所獲。經濟學的發展需要學術研究,但更需要對社會公眾的啟蒙教育和應用。縱觀世界各國,國民的經濟學素養高低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活力的重要標志。揭開經濟學的神秘面紗,讓經濟學從經濟學家的書齋里走出來,這是時代的呼喚,也是社會發展的一種迫切需要。

我國經濟學泰斗陳岱孫教授說過「經濟學是經世濟民的致用之學」。但如何廣泛傳播經濟學,使和寡的高曲成為流行的音符?這是我在從事經濟學教學和研究時常常浮現在大腦里的一個問題。在我評上教授職稱之後,這一問題更是困擾著我,影響著我。特別是在我主持主講的「西方經濟學」課程被評為江蘇省級一類優秀課程之後,我產生了撰寫一本通俗經濟學啟蒙讀物的沖動。作為一個經濟理論工作者,來不及陶醉於燙金的證書之中,顧不上多呼吸幾口悠閑的空氣,便准備投入緊張的「業余」創作工作之中。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開始了這項工程的規劃設計,試圖結合身邊的事例,用通俗的語言向讀者普及現代經濟學思想理論和方法等基礎知識。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經濟學的眼光,以經濟學的思維方式進行觀察和思考,而並非象教課書那樣做系統的灌輸。為了使我的研究生能將所接觸和學習到的理論應用於實際,而不是將其束之高閣,自我欣賞,並成為經濟學的精神貴族,在制訂出詳細的工作計劃和寫作大綱之後,我便安排他(她)們進行寫作內容的研討和初稿的執筆。在初稿的基礎上我進行了修改、統稿和定稿,並將其命名為《生活中的經濟學》。本書由許長新、劉俊等編著,參加編著的還有宋敏、郝琳、徐杏、王甲、庄惠娟、趙國蓉、尚靜、金雯飛、張自斌、張孟碩。他(她)們的具體工作在相關篇章的後面都有明確的執筆者署名。

好友張軍來電邀我將本書在中國知識經濟出版社出版,考慮到普及經濟知識也是知識經濟的重要方面,於是我欣然應約。

本書定稿之時,日歷已悄然指向1999年元旦,我也有了一定的解脫感。本書從寫作到出版,得到多方面的協助與支持,謝意難以言表。由於初次涉足經濟學啟蒙讀物的寫作,書中定有多處缺陷,但我們希望能給讀者多一些回味,少一些遺憾。當讀者在百忙之中靜下心來,讀過本書以後,掩卷回首反思,但願能豁然開朗:

「哦,這就是經濟學。」

H.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後感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後感]

《生活中的經濟學》講述的是茅先生當年留學美國時,發現美國市場經濟下一些值得學習和研究的經濟現象:例如美國人為什麼喜歡搬家,美國最大的賭博城市,美國人的存錢方式等,《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後感。把淺顯易懂的生活片段展現給我們,潛移默化地灌輸經濟學思想,讓我們用經濟學的視角來分析社會,解讀社會現象。這本書共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經濟體制。

在微觀經濟學中,例舉了美國一直以來的一些現象。根據美國政府發表的統計,全美國每年有 17%左右的人搬了家。搬家的人中有約 60%是就地遷居,其餘的是搬往外地。這個比率從 70 年代以來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對比之下,中國人跨市鎮流動比車遠遠低於美國人。這其中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作者發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工作變動。新能源的開發,工業重心的改變,經濟實力的增強,這都促使了人們就業的改變,而選擇職業的靈活性使美國的經濟富於適應性,而這一切往往伴隨以居住地點的遷徙。因此凡是經濟繁榮的地方,招聘的廣告比較多,從外地遷入的人口也較多,因而住房的需求也比較活躍。並且,在美國搬家沒有任何限制,沒有戶口限制,無需向任何人或機構報告。在政府政策的鼓勵下,居民們更喜歡買房而不是租房。由此證明,就業的靈活性使經濟結構易於調整,但這必將引起人口的流動,如果沒有住房市場,人口的流動將受阻。談了租房和買房的區別,強調了市場分配住房與計劃分配的重大差別。另一個現象就是美國的企業一般以效率高、服務態度好著稱,可是郵政卻是例外。究其原因,一是缺乏競爭,二是國家補貼虧損,從業人員拿著鐵飯碗,容易造成效率低服務差。在這個方面,和中國的現象就很一致了,只不過是中國把這種風氣暴露的更加露骨。但是兩者中又有區別,我國的郵箱口十分狹窄,往往厚一點的信就誤服放進去,而在美國,郵箱是可以裝下一個小包裹的,這就減少了前往郵局郵遞的居民的數量。並且美國成立了多家私人郵局,這是在惜時如金的美國人的呼聲中成立的。私人郵局的辦事效率很高,服務也大大好於政府郵局,只不過收費很高,約為普通郵資的
10 倍。我們常有一種習慣信念:只要企業是政府辦的,多賺一些錢也無妨,因為這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因此,不許私營業壟斷是天經地義的,不許政府企業賺錢則有悖於公益。可是嚴格的經濟分析證明,即使賺的錢用之於民,壟斷仍會降低社會經濟效益。因為將政府企業以低效率賺的錢用之於民,還不如取消壟斷,發揮競爭使百姓得到的好處來得大,讀後感《《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後感》。百姓在競爭中獲益,而政府和私企也通過薄利多銷得以發展壯大。

宏觀經濟學的章節中講述了美國人是如何存錢的。別看美國很富裕,人民的工資高,其實美國人的儲蓄率很低,是世界各大國中最低的。人們之所以從事儲蓄,其動機有二。一是為了防老、防意外,在美國還要防失業;二是為了贏利。雖然有超過百分之八十的美國家庭在銀行里存錢,但這並不是儲蓄養老的唯一辦法,甚至也不是主要的手段。買房子才是他們的主要的手段。大多數美國人從結婚組建家庭開始就存錢買房子,一半是採取貸款,分為三十年還。買房子作為儲蓄的一種方式有其獨特的優點,既存了錢又有了住處,一舉兩得。而且房子是實實在在的資產,不像鈔票、股票等有價證券只是一張紙,所以購置房地產比較安全。然而買黃金也是一種儲蓄手段。在美國黃金是自由買賣的,非商業性的進出海關也沒有限制,這種流通的自由使得黃金成為一種靈活、方便、可靠的儲蓄手段。另外為了獲取港大利益,企業投資和金融投機也是很好的選擇。由於風險較大,人們選擇這兩種方法不會用來養老而偏向於生利。由此看來儲蓄有兩種目的,目的不同選擇的儲蓄方式也不同。儲蓄如果以投資的方式進行,風險大的獲利也可能更豐厚。

最後我要說的就是這本書的最後一個部分——經濟體制。人類或許有些許共同的是非觀,例如殺人偷盜是壞事,樂善好施是好事。但是集中到某些細節上,例如在經濟體制中的是非觀,各個民族就有各自的特點了。書中給我深刻印象的區別就是對於「拾金不昧」的看法。作者去休斯頓開會,因天氣炎熱,來到一家小雜貨鋪買飲料,忽然見到地上有一張 5 美元的鈔票。按照中國人的習慣,作者很自然地拾起來交給掌櫃的。可是掌櫃的拒絕接受,他回答作者:誰拾到歸誰所有。再有一次在哈佛大學的一間教室里,作者見到課桌上留有一支精緻的鋼筆,肯定是前一堂課的同學遺忘的。新進來坐在這個座位上的同學隨手就將這支筆插進了襯衫口袋,繼而他忽然想起什麼,又將這支筆拿出來欣賞了一番,並用它往筆記本上做記錄。其神態之自若,絕不像做了什麼不應該做而需要隱瞞他人的事。而與此同時,一個售貨員因為少找了顧客30元錢,而花了80元錢登報紙尋找顧客,這種在中國會受到大加贊賞的行為卻受到了美國人的批評。在他們的觀念中,道德的原則是犧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顧他人的利益,如果到頭來社會並未得益,那麼這種行為就會變成了損己不利人。這正是道德上也不值得稱頌的事。市場經濟的道德標准與傳統觀點,有一些細微的,然而又是極重要的不同。這種不同主要是突出全社會的利益。誠實與守信能給市場經濟帶來整體利益。
以上的這些例子僅僅是極少數的幾個,書中的很多例子我還是無法深刻理解,所以摘選了幾個比較有趣而淺顯的表達了自己的看法。美國的許多政策確實有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地方,所以我們要學會根據自己的具體實際去接受那些有利於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這才可以更大程度的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發展我國的經濟。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I. 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眼中的經濟學

一、寒假回校,要先坐汽車到A縣,然後坐火車到重慶。
本來要等9點的公車,等了一個多小時才等到一輛昌河(私車)。
司機要價10元,公車只要6元司機說現在春節時段,公車每天只有一班,還不知道什麼時候發。我當時站在路上凍了一個多小時了,也顧不得那麼多,就上車了。
汽車途經B鄉時有人招手上車,司機停車。
那人問,到A縣多少錢,司機說5元。那人說公車才2元,最多給你3元。司機說現在春節時段,公車每天只有一班,還不知道什麼時候發。那人還要等公車。4元你上不上?那人還要等公車。司機無奈,說:你就慢慢等2元的公車吧。說罷就慢慢將車開走了。
我在車上沒事做,仔細分析了一下,按經濟學理論,司機的邊際成為幾乎為0,可以說是凈收益為3元。那麼為什麼沒能成交?這與生活中的一般商品的買賣不太一樣,比如一件商品批發價為10元,賣價為15元,當出價13元時,賣主可能不賣,雖然此時有凈有益3元,(假設此時邊際成本也為0),因為賣主還會考慮一個機會成本,即下一位買主可能出價15元。
但乘車不一樣,因為那時還有好幾個空坐,機會成本幾乎不存在;且快到終點站了,路邊可能出現隨機乘客的概率很小了。
為什麼哪?晚上仔細想了,覺得可能有以下兩個原因:
1、信息不對稱
司機對公車是否來這一信息掌握比較充分,而等車人則不,他可能根據以往的經驗,認為等到公車的可能性比較大。
2、過分自信(Overconfidence)心理
有了第一條的信息不對稱,司機即自信等車人會後悔,相信司機的話,在車子慢慢發動時再叫住司機。
二、一個無效制度的典範
在校園里呆久了,常會發現一些感覺可笑的事,於是在空閑時就拿相機照了下來。面對這些照片,應該有話說,我們和他們。
在制度經濟學中,常會提到一個這樣的話題,一個初衷好的制度卻導致了一種相反的結果,不僅制度得不到執行,而且產生了破壞作用。在照片中的那條石板鋪成的路就一個典型的案例。這一塊草場最開始建好時沒有石板,也沒有行人踏成的「小徑」。但是,久而久之,按照「幾何學原理」和魯迅的「路的行成原理」,這塊草場的三角地帶就行成了一條天然小道,這是相當不雅觀的。於是為了改善此狀況,政策制訂者在天然小道上鋪就一些石板,於是,形成了一條「人工小道」。這樣一來,凡欲抄捷徑的同志都走石板路了,這樣於外觀,於路人都有了一定的改善,看起來是一種「帕累托改進」。但久而久之,卻成了圖上所顯示的格局,天然小道和人工石板路並存!人們在石板路的旁邊又開辟了一條魯迅式的路。呵呵,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制度變遷的案例,公共選擇理論中的「用腳投票」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原因何在?我想這裡面的玄機各位非常容易得解,就不在贅述。
其實,說到底,我認為出現這種無效制度的原因在於政策制定者缺乏那種「以人為本」的理念。既然是鋪路,就應該首先為過路人考慮,然後再考慮外觀和鋪路成本,因為路是讓人走的,如果「行走成本」較高,路人很自然選擇用腳投票。另外,很多政策制訂者都不是政策的受眾,他們制訂的政策或制度與他們自身的生活無關,即「鋪路人不走自己鋪的路」,那麼照片上出現的結果應該是可以理解的了。我想在日常生活中類似的案例也非常多。比如「交通緊張--增設動車組(票價過高)--交通仍然緊張」,「環境污染--必須引入排污技術或設備(成本過高)--環境依然污染」等等。

J. 茅於軾的生活中的經濟學的讀後感

1、 為什麼一本非原理類書籍可以流傳16年之久,翻版14版而經久不衰?——不論多深奧的理論,如果透徹地理解了它,必定可以還原為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小事情反應大道理。 這個問題一直盤旋在我心中很久,因為書中大多講述的美國一些先進的市場經濟體制,例如超市中自動掃碼的高效,電梯靠右站給人帶來的便捷。這些種種也許在16年前90年代的中國,看上去非常新鮮轟動,但是對於今天的我們,很多便捷的運作形勢已經採用,為什麼這本書還會受到這么多人的追捧?! 後來我漸漸明白,我們學習的是這種做學問學以致用的方法,再深奧的原理,如果透徹理解融會貫通,應用於日常現象,那才真的實現了知識的價值。在生活中,要有敏感性,遇到事情多思考,把自己學到的知識來解釋現象,從現象中獲得知識,形成知識儲備運用的良性循環。 2、 節約時間創造財富,社會道德促進發展 書中提到的許多現社會存在的問題,現實依然存在,例如節約時間,提高效率問題。書中講到:有次作者看到馬路上交通事故,只用了三分鍾,當事人交換了駕駛執照,清理了事故現場,馬路又恢復了平靜。他們有很完善的保險制度,更重要的是雙方尋求可以接受的妥協辦法,把是非放到次要地位。這讓我不禁想起前幾個月在三環上兩輛汽車的刮蹭事件,為了保持事故現場,兩輛車足足停了4個小時,造成三環交通大癱瘓。如果兩位司機可以放下是非,協商妥協,那麼節約的不僅僅是四個小時,還有這四個小時整個三環帶個社會的財富。 社會道德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強大,良好的社會道德與秩序,可以減少糾紛,節約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可以節省社會監督成本,可以促使資本和勞動結合生產出更多財富。所以,「社會成員自覺程度越高,整個社會就越富裕」。 以上是讀罷《生活中的經濟學》感受很深的兩點,尤其佩服茅先生數學、經濟與哲學的綜合素養,以及敏銳獨特的視角。這是一個研究人員最應該具備的兩個素質,以茅老為目標,學習,學習,再學習。

閱讀全文

與生活中的經濟學心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