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葯物經濟學與葯物經濟學評價之間是怎樣的關系
這個小組的名稱叫葯物經濟學,但從大家的發言來看,對於該學科的概念和范圍,還是有些地方需要澄清的。
葯物經濟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我們目前經常說的葯物經濟學,是狹義的概念,指的是葯物經濟學評價。我看到這里有些帖子裡面,其實講述的更廣義的概念,這樣容易使新入門者產生混淆。
以我個人的理解,范圍最廣闊的概念,應該是衛生經濟學(或說健康經濟學,即:Health Economics)。這指的是將經濟學理論應用於衛生領域,研究衛生資源配置、技術選擇、人員激勵等廣闊的研究領域,最終目的,是促進衛生資源(包括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激勵。
廣義的葯物經濟學,是衛生經濟學的一個子領域,是專門研究葯品相關的經濟學問題,包括葯品研發、生產、流通、使用、保險給付、產業競爭等方面的內容。
狹義的葯物經濟學,也就是國內常說的葯物經濟學,是指葯物經濟學評價(PharmcoEconomics Evaluation),即以經濟學評價技術,通過對葯品治療的成本和產出的全面分析,探討葯物的經濟性,以優選經濟性好的葯品。這是醫葯廠商最需要的技術,因為可以用於市場推廣和與政府、醫保協商定價和目錄准入。
上述三個概念,是逐步縮小的關系。
所以,講述葯物經濟學,應該說清楚是廣義的經濟學分析,還是狹義的經濟學評價,否則會導致誤導和混淆。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事實上,有很多的衛生經濟學、葯物經濟學專家,他們擅長的是廣義的經濟學分析,通常活躍在宏觀衛生政策領域,而對狹義的葯物經濟學評價技術,他們其實是很不了解的,因為兩者的技術內容差別巨大。所以,在選擇葯物經濟學專家合作或者去考研的時候,一定要搞清楚他們是做什麼的。
2. 葯物經濟學專業哪些學校考
目前只有中國葯科大學葯物經濟學專業。
葯物經濟學專業是葯學下設的自設二級學科,自設專業代碼的第五位為「2」或「Z」。自設專業是學校自主開設的專業,所以大部分自設專業全國招生院校較少,具有學校培養特色。
中國葯科大學
中國葯科大學(ChinaPharmaceuticalUniversity)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一所以葯學為特色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高校之一,是「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入選高校,是中國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等學校。
中國葯科大學葯物經濟學專業2016年考研招生簡章招生目錄
中國葯科大學官網http://yjsy.cpu.e.cn/s/68/t/129/main.htm
葯物經濟學(Pharmaco economics)
葯物經濟學是一門應用經濟學原理和方法來研究和評估葯物治療的成本與效果及其關系的邊緣學科。葯物經濟學的研究任務主要是通過成本分析對比不同的葯物治療方案或葯物治療方案與其他治療方案的優劣,設計合理的臨床葯學監護方案,保證有限的社會衛生保健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用。
3. 葯物經濟學的發展前景
◆疾病知識,醫學知識,臨床知識,健康科普知識,為您疾病康復提供幫助葯物經濟學研究的主要目的不是片面地追求葯物資源的最大節約,而是確保占社會全部資源合理比重的葯物資源能夠得到充分的利用,以實現健康狀況的最大限度改善。主要研究對象有以下幾方面。①研究葯物資源利用的經濟效果,對葯物資源利用程度的現有水平進行評價,選擇一葯物經濟學評價,也即對葯物資源利用的客觀經濟性進行評價,從而選用經濟性好的葯物以及葯物資源利用程度較高的途徑與方法。②研究提高葯物資源利用程度的途徑與方法,從深層次上能動地提高葯物資源的利用程度,進而提高葯物資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③研究醫葯和經濟的相互關系,探討醫葯與經濟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途徑。來源:浙江省醫學會資料提供,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4. 什麼是葯物經濟學評價
《中國葯物經濟學》(雙月刊)創刊於2006年,是由農工中央委員會主管,中國中醫葯研究促進會主、國家相關部門給予政策指導、全面介紹葯物經濟學理論知識與實踐案例的專業性學術期刊,刊宗旨是:促進葯物經濟學在葯政管理部門和醫療保險、新葯研發與定價、臨床合理用葯、葯品資源合理配置、臨床葯學等方面的應用。直接去雜志社投稿吧,雜志社的編輯也是經常流動的。
5. 葯物經濟學的評價方法
(1)最小成本分析(CMA):
最小成本分析又稱為成本分析,是成本效果分析的一種特例,它是在臨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況下,比較何種葯物治療(包括其他醫療干預方案)的成本最小。它首先必須證明兩個或多個葯物治療方案所得結果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即P>0.05,然後通過分析找出成本最小者。由於它要求葯物的臨床治療效果,包括療效、副作用、持續時間完全相同,所以應用范圍較局限。
(2)成本效果分析(CEA):
成本效果分析是較為完備的綜合經濟評價形式之一,主要比較健康效果差別和成本差別,其結果以單位健康效果增加所需成本值(即成本效果分析比值)表示。其特點是治療結果不用貨幣單位來表示,而採用臨床指標,如搶救病人數、延長的生命年、治癒率等。成本效果分析的比值通常採用兩種表示方法:①成本與效果比值法,即每產生一個效果所需的成本。②增量成本與增量效果比值法,是指如果給予一增量成本,是否能產生增量效果呢?成本效果分析雖然受到其效果單位的限制,不能進行不同臨床效果之間的比較,但其結果易於為臨床醫務人員和公眾接受,是葯物經濟學研究的常用手段。
(3)成本效用分析(CUA):
成本效用的分析是成本效果的發展,與成本效果有許多相似之處。成本效用分析是在結合考慮用葯者意願、偏好和生活質量的基礎上,比較不同治療方案的經濟合理陛。從某種程度上講,兩者均用貨幣來衡量成本。並且測量結果也都採用臨床指標作為最終結果的衡量參數。所不同的是成本效果為一種單純的生物指標(如延長壽命時間、增加體重量等),成本效用分析的結果卻與質量密切相關,注意到病人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採用效用函數變化[常用單位是生活質量調整年(QALY,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s)],而非健康結果變化。其可以進行不同疾病葯物治療措施的比較,是近年來受到推崇的葯物經濟學研究方法。然而,不同疾病影響病人生活的不同方面,通用的生活質量指標不能反映疾病的特殊性,因此,葯物經濟學研究界對於成本效用分析的合理性尚有爭議。
(4)成本效益分析(CBA):
成本效益分析是比較單個或多個葯物治療方案之間或其他干預所耗費的成本和由此產生的結果值(效益)的一種方法,它要求成本和效益均用貨幣來表示。效益可是多方面的。
6. 葯物經濟學就業方向
( 1 )葯品定價通過對新葯和已上市同類葯品的經濟學評價研究,制葯廠家可以戰略性地確定新葯的價格範圍,這是葯物開發過程中很重要的內部戰略研究。
( 2 )葯物補償或共付水平除了英國有國家醫療服務體制補償幾乎所有的上市葯品以外,大多數歐洲國家或者指定葯品報銷范圍,或者對不同種類葯品採用不同的共付水平,或者是採用參考定價體系來限制葯品的公共補償。
( 3 )制定醫院用葯目錄或診療常規很多國家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來促進各個獨立的醫療服務決策者(包括地方醫療行政管理部門、醫院、醫師)有效地利用醫療資源。
( 4 )促進合理用葯葯物經濟學研究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是促進合理用葯,有效利用葯品資源,葯品合理使用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為「使病人獲得臨床需要的葯物,採用滿足個人需要的劑量,服用適當的期限,並具有最低的成本。」
( 5 )控制葯品費用隨著經濟和人口增長,疾病譜改變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醫療高新技術和新葯被廣泛地使用,醫療費用特別是葯品費用的急劇增長日益受到越來越多國家政府的關注。
7. 葯物經濟學研究與評價的兩大要素是
成本和收益是葯來物經濟學研究源與評價的兩大要素。
正確識別並計量成本和收益是進行葯物經濟學研究與評價的基礎。成本和收益的識別與計量的准確、合理與否,直接關繫到葯物經濟學研究與評價結果的准確性、合理性。
葯物經濟學是經濟學原理與方法在葯品領域內的具體運用。廣義的葯物經濟學(pharmaceuticaleconomics)主要研究葯品供需方的經濟行為,供需雙方相互作用下的葯品市場定價,以及葯品領域的各種干預政策措施等。狹義的葯物經濟學(pharmacoeconomics)是一門將經濟學基本原理,方法和分析技術運用於臨床葯物治療過程,並以葯物流行病學的人群觀為指導,從全社會角度展開研究,以求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現有醫葯衛生資源的綜合性應用科學。
8. 葯物經濟學評價的原則
葯物經濟學評價的理論基礎為福利經濟學,由英國經濟學家霍布斯和庇古於20世紀20年代創立,這一時期的福利經濟學被後人稱為舊福利經濟學。20世紀30年代,卡爾多、希克斯、勒納等人對舊福利經濟學理論進行了批判,並從帕累托的理論出發創立了新福利經濟學。新福利經濟學和舊福利經濟學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研究框架,它是一個新體系而不應僅僅被認為是理論上的改進。此後薩繆爾森、伯格森繼續在新福利經濟學的框架內研究並提出社會福利函數理論。二戰後,阿羅不可能定理的提出否定了社會福利函數理論,結束了新福利經濟學時代。20世紀70年代以來,福利經濟學進入了新發展時期,提出了許多新理論、新學說,其中包括社會選擇理論、非福利主義、超福利主義等[1,2]。由此可見,福利經濟學的發展並非一脈相承,而是由多種福利學說鬆散組成的。
從評價方法角度分類,葯物經濟學評價的理論基礎可以分為福利經濟學中的福利主義與超福利主義,二者有著截然不同的理論框架[3,4](見表1)。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方便與超福利主義對應,本文中的福利主義是指廣義上的福利主義,代表新福利經濟學觀點,而不僅僅是新福利經濟學的基本原則之一(新福利經濟學有四個基本原則[3]:效用原則,個人主權,結果論和福利主義)。福利主義觀點是通用領域經濟學評價的理論基礎,是在固定預算的前提下嘗試最大化個體效用的總和,其分析方法為成本-效益分析,通常用支付意願來測量效用指數,成本和收益都用貨幣計量; 超福利主義觀點主要應用於健康領域,其目的旨在通過選擇比某一標准更具經濟性的健康產品來最大化健康產出,而這一標准必須由政策制定者來選擇,其分析方法主要是成本-效果分析與成本-效用分析,成本用貨幣計量,而結果用生命年(Life Year,LY)、質量調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QALY)、傷殘調整生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等效果、效用指標來測量。
效用是消費商品或服務的相對滿意程度或欲求的測量手段,效用函數是偏好的數字化表現形式。福利主義認為健康是在一個經濟體制中可以被生產出來的眾多商品之一,是可以產生效用的消費,它與人們的能力和期望有關,允許不同個體有不同的偏好,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意願支付法 超福利主義不是根據健康與其他商品頭對頭比較的偏好來進行定義,是通過健康產品對健康本身的貢獻,而不管其是否產生效用[5,6]。
福利主義的觀點視一些人的個體健康價值在與其他商品比較時比其他人要多;超福利主義的觀點則排除任何收入、社會群體的變化,認為所有患同類疾病的個體健康價值都是一致的。福利主義的觀點在健康領域里很難實現,因為在實踐中很難測量每個個體增加一個健康水平的支付意願。超福利主義觀點看似天真,但是它用一個統一的標准來衡量所有個體的健康價值,因此在實踐中很容易被執行。此外,將阿瑪蒂亞森的非福利主義觀點引進健康領域並發展為超福利主義的著名健康經濟學家Culyer也認為,健康產品不同於其他商品,有著較強的特殊性,基於效用的福利主義觀點應用於健康領域的經濟學評價是不合適的,並支持使用QALY來測量健康。大多數國家的健康管理部門也特別願意接受超福利主義的觀點,例如英國健康和臨床療效國家研究院(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NICE)就是超福利主義觀點的忠實實踐者[7]。
福利主義有著理論完備性的優點,而超福利主義易於實踐,因此一些超福利主義者常常試圖將兩種觀點的優勢結合起來,建立一種既有理論完備性又易於在實踐中執行的方法[8]。Johannes-son[9,10]認為,如果成本-效果分析使用一個外設的評價標准,它就可以被解釋為成本 - 效益分析。由此可見,在有人為設定評價標准干預下的超福利主義,同樣也具有與福利主義相似的理論完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