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全集

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全集

發布時間:2021-02-13 03:36:36

Ⅰ <<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的讀後感

假 如 馬 克 思活 到 今 天 ···
——讀《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有感

馬克思在其不朽著作《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提出了許多深刻的觀點,這些光輝的思想有如煜煜晨星,穿越百餘年的歷史雲煙,至今仍在指導著我們的前進方向。然而,我讀《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卻被以下這段話所感動:

「自從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經濟學范疇的天才大綱(在《德法年鑒》上)發表以後,我同他不斷通訊交換意見,他從另一條道路(參看他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得出同我一樣的結果,當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魯塞爾時,我們決定共同鑽研我們的見解與德國哲學思想體系的見解之間的對立,實際上是把我們從前的哲學信仰清算一下。這個心願是以批判黑格爾以後的哲學的形式來實現的。八開本兩厚冊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里亞的出版所,後來我們才接到通知說,由於情況改變,不能付印。既然我們已經達到了我們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問題,我們就情願讓原稿留給老鼠的牙齒去批判了。」

人一生的思想就像一條蜿蜒流淌的河流,它總是隨著地形、降雨量等外界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如果非要說有什麼不變的話,那就是它永遠向前奔流的內在特性了。只有變,才是永恆不變,偉大如馬克思者,在其一生中,也免不了要時時清算自己的哲學信仰,在不斷的自我否定當中探索真理;而一旦在探索真理的路途中又向前邁出一步,他就更加堅定地向前走去,無暇顧盼身後的足印,不論這些足印多麼輝煌,多麼深刻,多麼令人嘆服。因為他知道,河流一旦停止了它匆匆向前的腳步,就不會再翻滾出晶瑩的浪花,也不會再發出恢宏的濤聲,即使這條河流再浩瀚,再寬廣,它也不能夠再被稱作河流,而不過是一潭死水而已。

然而,有多少馬克思主義的所謂忠實信徒,卻不能理解這樣一個最樸素、最簡單的道理。他們畢恭畢敬從這條思想的大河中舀出水來,當作聖水,奉為圭臬,小心翼翼供奉於神壇之上。他們不知道,脫離了歷史的地形、時代的氣候,脫離了瞬息萬變的水文而舀出的河水,對這個現實的世界沒有任何指導意義。僵化的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正如截斷的河流不再是河流。

回顧中國的現代歷史,有多少事件在今天可以當作笑話來看。如在我的家鄉蕪湖,就曾出過一個「年廣九事件」。當時中國正處在轉軌時期,要將人們的思想從禁錮當中解放出來十分艱難。為了發展經濟,人們從馬克思原著中找出一句話:僱工在6人以下不算剝削,便以6人作為個體戶僱工的上限。年廣九卻因為雇了二十來個人替自己炒瓜子,被定為走資本主義道路而琅璫入獄,最終還是小平同志出來說了話,解了圍。我不知道如果馬克思聽說了這件事,是該啞然失笑,還是啞口無言。不幸的是,類似的事情在今天的中國還在不停地上演,人們在提出新的理論之前,也還總是習慣於翻箱倒櫃地找尋「理論依據」,看看若干年前馬克思如何說,列寧怎樣講,找到只言片語便如獲至寶,奉為尚方寶劍,找不到也要挖空心思湊上前去。比如前些年每當我們提及「兩個先鋒隊」理論時,都要在後面加上毛主席的原話來為自己「正名」,好象沒有了「依據」撐腰壯膽,說話便覺底氣不足,這種小心翼翼的心態,不知究竟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恭敬、忠誠,還是背叛。

人的生命總是有限,而探索真理的道路卻是無窮。馬克思他老人家探索真理的腳步,終究在無法違背的自然規律面前終止了。但假如馬克思活到了今天,他是否還會繼續清算自己的哲學信仰,是否還會毫不吝惜地將自己那些被一代代學者拿著放大鏡研讀,並且一個字眼也改動不得的經典著作,交付給老鼠的牙齒去批判呢?答案幾乎是不言自明的。有勇氣又有能力時時清算自己的哲學信仰,在不斷的自我否定當中探索真理,這才是馬克思的偉大之處。而每一個自稱的馬克思主義者,也都應該不時地問一問自己,是否有這樣的勇氣及能力吧。
參考:http://blog.sina.com.cn/zy99

《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學習後的感悟
馬克思的《資本論》,全面的闡述了資本主義的出現、發展、衰落和必然走向滅亡的整個過程,而《導言》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即從抽象到具體的科學方法第一次做了說明 。闡述了在認識過程中,歷史考察和邏輯分析相互關系的重要方法論問題。

馬克思說「:「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根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去解釋。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是當代最主要的兩種價值觀,也是當代最基本的兩種社會制度。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並且對人類社會形態作出了科學劃分。這兩種劃分對應關系在於: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對應於「人的依賴關系」;資本主義社會對應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共產主義社會對應於「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 由此發現一個問題:我們今天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包括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制度,在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中沒有給出相應的位置。那麼,它們應該屬於哪一組對應關系呢?這很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關於五種社會形態的劃分是具體的,是實際社會制度的歷史反映和理論推斷。

從總體上看人類社會今天的發展狀況,所有國家都已經超越了「人的依賴性」階段,都遠未達到「人的全面發展和自由個性」的階段,各國同屬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這一階段消除了原始的、奴隸的、封建的人對人的依附關系,勞動者獨立了。但這種獨立性由於物的不豐富而必須以物的依賴性為前提。人的社會權利基本表現為以物的形式佔有。這兩種劃分對應關系在於: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對應於「人的依賴關系」;資本主義社會對應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共產主義社會對應於「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
我們知道,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在19世紀的中葉。在此之前,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思潮,是人類批判資本主義、幻想代替資本主義的一個美好理想。在此之後,世界各國的無產階級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斗爭。但直到他們去世之前,還沒有形成任何現實的、真正意義上的、由無產階級作為統治階級的社會制度。資本主義以當時先進的社會制度,為共產主義准備了相對發達的生產力和豐富的物質條件。這樣一來,實現人的「自由個性」的任務,就歷史地落在了資本主義制度的肩上。

人類社會目前處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中國也不例外。如果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關於社會狀態的劃分,中國社會現階段的發展狀態應該對應於資本主義社會。但這是不符合事實的。事實是,中國歷史上雖然出現過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但並沒有真正形成資本主義制度。中國社會的發展演進,的確出現了特殊形式。封建社會沒落之後,中國沒有按照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而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奪取了國家政權,開始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應該是在中國特殊的國情條件下,在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二大形態中,具體社會制度演進的一種特殊形式。它在本質上不同於經典的資本主義,完全有理由承擔起為人類社會向第三個階段——共產主義邁進創造十分發達的生產力和極為豐富的物質財富的一部分任務。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具有巨大的包容性。資本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創造的、諸如市場經濟體制、先進的科學技術、社會化大生產、現代企業制度等等,都是人類文明的先進成果。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理應吸收和繼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關系具有明確的「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和終極目標。這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內生弊端的覺悟,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揚棄。因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有兩個最顯著的特徵:一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落後生產方式中脫胎出來的。它相對於不發達的物質生產,不可能完全超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二是在人類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深刻認識、理性把握的基礎上產生的。它通過自己的發展、壯大而揚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把發展生產力和消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弊端當作己任。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整個歷史過程中的初始階段。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分析,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運動,同一性表現為合作、借鑒、發展,斗爭性表現為對抗、摩擦、代替。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最終會使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成為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但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同當代資本主義制度的關系而言,我們既要清醒地認識到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長期對抗的客觀必然性,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它們之間暫時的、有條件的同一性。它們之間存在著平等競爭、互相借鑒、長期共存的歷史機遇。一個社會形態能夠長期穩定並不斷發展,其中必然有符合自身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在起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發展。有什麼樣的生產方式,就有什麼樣性質的社會。我國現階段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生產方式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佔有為基礎的。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社會既區別於資本主義社會,又不同於共產主義社會,這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歷史演進的特殊性決定了中國共產黨要領導一個嶄新的社會制度,去完成在西方國家由資本主義制度完成的歷史任務。這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但這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 這段話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說的。
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只能是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但這種代替必須體現在社會制度上,而社會制度的變革又依賴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都是人類進步的社會歷史產物。它們的性質根本對立,但在當代同處於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第二大形態,具有共同的「社會存在」——「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 當人類進入20世紀以後,社會主義的價值觀終於獲得了自己的制度載體——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需要經過一個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用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擺脫對物的依賴性,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創造條件。而中國共產黨的國家,就稱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能夠獲得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規律的如下感悟:
第一,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都是人類進步的社會歷史產物。它們幾乎同時產生,又同時在社會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
第二,社會主義是對資本主義的揚棄。它反對剝削,但繼承人類一切美好的價值追求:自由、民主、人權、平等。

第三,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社會生產力相對發達的條件下,資本主義表現出存在的合理性;在社會生產力相對不發達的條件下,社會主義也表現出存在的必要性及其理想的價值。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都會共存於人類社會。它們之間既對抗又傳承。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運動雖然錯綜復雜,但兩者的共存占現實主導地位。它們的存在都是現實的,都有其合理因素。不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發展水平都還遠遠沒有達到人們期望的那種高度發達的程度,貧富差別是目前所有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因此,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完全戰勝資本主義還不可能上升到現實主導地位。
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只能是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但是,馬克思的科學論斷也一再的被歷史的實踐所證明「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 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人類社會一定會實現共產主義,但是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幾代、十幾代人不懈的努力和奮斗,甚至是流血犧牲。

參考:http://www.unjs.com/ahistory/ls/ahistory_30040.html

摘錄摘錄,再改改吧
希望可以幫到你哦(*^__^*)

Ⅱ 誰有《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電子版幫忙找一下啊,謝謝啦

《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卡爾.馬克思

我考察資產階級經濟制度是按照以下的順序:資本、土地所有制、僱傭勞動;國家、對外貿易、世界市場。在前三項下,我研究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分成的三大階級的經濟生活條件;其它三項的相互聯系是一目瞭然的。第一冊論述資本,其第一篇由下列各章組成:(1)商品,(2)貨幣或簡單流通,(3)資本一般。前兩章構成本分冊的內容。我面前的全部材料形式上都是專題論文,它們是在相隔很久的幾個時期內寫成的,目的不是為了付印,而是為了自己弄清問題,至於能否按照上述計劃對它們進行系統整理,就要看環境如何了。

我把已經起草好的一篇總的導言壓下了,因為仔細想來,我覺得預先說出正要證明的結論總是有妨害的,讀者如果真想跟著我走,就要下定決心,從個別上升到一般。不過在這里倒不妨談一下我自己研究政治經濟學的經過。

我學的專業本來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學和歷史之次當作輔助學科來研究。1842——1843年間,我作為《萊茵報》的編輯,第一次遇到要對所謂物質利益發表意見的難事。萊茵省議會關於林木盜竊和地產析分的討論,當時的萊茵省總督馮·沙培爾先生就摩塞爾農民狀況同《萊茵報》展開的官方論戰,最後,關於自由貿易和保護關稅的辯論,是促使我去研究經濟問題的最初動因。另一方面,在善良的「前進」願望大大超過實際知識的當時,在《萊茵報》上可以聽到法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帶著微弱哲學色彩的回聲。我曾表示反對這種膚淺言論,但是同時在和《奧格斯堡總匯報》的一次爭論中坦率承認,我以往的研究還不容許我對法蘭西思潮的內容本身妄加評判。我倒非常樂意利用《萊茵報》發行人以為把報紙的態度放溫和些就可以使那已經落在該報頭上的死刑判決撤銷的幻想,以便從社會舞台退回書房。

為了解決使我苦惱的疑問,我寫的第一部著作是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性的分析,這部著作的導言曾發表在1844年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鑒》上。我的研究得出這樣一個結果:法的關系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於物質的生活關系,這種物質的生活關系的總和,黑格爾按照18世紀的英國人和法國人的先例,概括為「市民社會」,而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我在巴黎開始研究政治經濟學,後來因基佐先生下令驅逐移居布魯塞爾,在那裡繼續進行研究。我所得到的、並且一經得到就用於指導我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可以簡要地表述如下: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在考察這些變革時,必須時刻把下面兩者區別開來:一種是生產的經濟條件方面所發生的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一種是人們藉以意識到這個沖突並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簡言之,意識形態的形式。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根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中去解釋。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所以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後一個對抗形式,這里所說的對抗,不是指個人的對抗,而是指從個人的社會生活條件中生長出來的對抗;但是,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胎胞里發展的生產力,同時又創造著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因此,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就以這種社會形態而告終。

自從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經濟學范疇的天才大綱(在《德法年鑒》上)發表以後,我同他不斷通信交換意見,他從另一條道路(參看他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得出同我一樣的結果,當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魯塞爾時,我們決定共同闡明我們的見解與德國哲學的意識形態的見解的對立,實際上是把我們從前的哲學信仰清算一下。這個心願是以批判黑格爾以後的哲學的形式來實現的。兩厚冊八開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亞的出版所,後來我們才接到通知說,由於情況改變,不能付印。既然我們已經達到了我們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問題,我們就情願讓原稿留給老鼠的牙齒去批判了。在我們當時從這方面或那方面向公眾表達我們見解的各種著作中,我只提出恩格斯與我合著的《共產黨宣言》和我自己發表的《關於自由貿易問題的演說》。我們見解中有決定意義的論點,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為反對蒲魯東而寫的著作《哲學的貧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學的、雖然只是論戰性的概述。我用德文寫的關於《僱傭勞動》一書,匯集了我在布魯塞爾德意志工人協會上對於這個問題的講演,這本書的印刷由於二月革命和我因此被迫離開比利時而中斷。

1848年和1849年《新萊茵報》的出版以及隨後發生的一些事變,打斷了我的經濟學研究工作,到1850年我在倫敦才能重新進行這一工作。不列顛博物館中堆積著政治經濟學史的大量資料,倫敦對於考察資產階級社會是一個方便的地點,最後,隨著加利福尼亞和澳大利亞金礦的發現,資產階級社會看來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這一切決定我再從頭開始,批判地仔細鑽研新的材料。這些研究一部分自然要涉及到似乎完全屬於本題之外的學科,在這方面不得不多少費些時間。但是使我所能夠支配的時間特別受到限制的,是謀生的迫切需要。八年來,我一直為第一流英文的美國報紙《紐約每日論壇報》撰稿(寫作真正的報紙通訊在我只是例外),這使我的研究工作必然時時間斷。然而,由於評論英國和大陸突出經濟事件的論文在我的投稿中占著很大部分,我不得不去熟悉政治經濟科學本身范圍以外的實際的細節。

我以上簡短地敘述了自己在政治經濟學領域進行研究的經過,這只是要證明,我的見解,不管人們對它怎樣評論,不管它多麼不合乎統治階級的自私的偏見,卻是多年誠實研究的結果。但是在科學的入口處,正像在地獄的入口處一樣,必須提出這樣的要求:

「這里必須根絕一切猶豫;
這里任何怯懦都無濟於事。」

Ⅲ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序言"包含到"馬恩選集"中了嗎在哪一卷中

這本書的內容部分應該包含到《資本論》了
導言內容建議看一下《馬恩選集》第16卷:「資本論」第一卷提綱,內容有部分是重合的;
本書的後兩章作為《馬恩選集》第23卷:資本論-第一卷 資本的生產過程,其中第一章和第三章出現,《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二章商品與《馬恩選集》第23卷,第二章-勞動,這章有相當大的內容重合,建議up讀一下《馬恩選集》第23卷:資本論-第一卷當中第一章至第四章的內容。
如果有興趣的話,建議讀完《資本論》三本書吧(至少是卷一),會讓你對「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理論-資本原始積累-資本流通」整個理論框架有更全面的理解,希望能幫到你。

Ⅳ 求《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的作者,出版社和出版時間!

《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寫成於1857年9月,它是馬克思為計劃要撰寫的一部經專濟學巨著所作的屬《總導言》的草稿。這個草稿在當時並沒有完成,也沒有公開發表,《導言》的手稿,是1902年才在馬克思的遺稿中被發現,1903年在柏林的《新時代》雜志上首次發表。

Ⅳ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和序言有什麼區別

從《資本論》結構的源起、成型的過程看,《資本論》邏輯實際上是《<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流變」的結果,因此,在二者之間客觀存在有必然性的「結構」的繼承和發展關系。這些結構形式的共同點是立足歷史和邏輯的統一把握「什麼是生產關系」,於是,《導言》文本構成對「歷史」和「邏輯」以及「歷史」和「認識」的統一規定性的「探源」。總的來說,《導言》的貢獻是革命性的:既是理論方面的,也是方法論方面的;它釐清了對象和研究對象的不同規定性,鎖定對象轉化為研究對象的「事的邏輯」和「事的科學」。由《導言》定格的實質性的工作內容生產了「勞動二重性規定」,由此也就確立了「生產方式」(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上的生產)和「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的內部聯系。這種內在結構在於把握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動規律的客觀邏輯,或者說是它的一個客觀基礎,因此,不能把它直接說成主觀批判的工作產物或認識形式的工作程式,比如「科學抽象法」。

結論: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是「序曲」,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是初創大綱,《資本論》是大綱的內容上的落實。

參考文獻:

許光偉:《導言》的革命:事的科學和研究對象的確立——兼析「科學抽象法」的反思問題,江漢論壇2015年第9期。

閱讀全文

與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全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