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 簡述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經濟行為的必要性 2、 簡述經濟心裡學的主要研究領域
從經濟學與心理學的互涉關系,試從如下方面展開具體論述:
(1)心理學與經濟學互涉的歷史淵源:二者共同發軔於近代英國經驗主義哲學,隨後經歷了一個從相互分離到再度結合的過程。
(2)心理學與經濟學的相互「越界」:隨著經濟學的發展,經濟學自身的研究領域逐漸擴張,從而與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產生了日益增多的交疊,而心理學的發展也使得心理學家逐漸關注經濟學領域的課題。
(3)心理學與經濟學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的跨領域應用:心理學中的實驗方法給經濟學帶來了重大的方法論革命,功能性腦成像技術的成熟也促成了神經經濟學的出現;另一方面,經濟學中的博弈實驗範式對於心理學家有著高度的借鑒意義,經濟學家對心理學實驗方法的改造也值得引起心理學家的注意。
(4)心理學與經濟學研究成果的共享:認知心理學的進步為經濟學帶來了作為「有限理性的圖譜」的行為經濟學和優秀的建模工具——人工神經網路,而經濟博弈論作為一種針對人類交互決策行為的優秀分析框架,於心理學家對人際沖突與合作領域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大有裨益。
(5)心理學與經濟學互涉的積極意義:二門學科互涉的意義表現為,推進二門學科的協同發展、促進二者理論定位、思維方式的差異互補、有助於深化對特定主題的探討。
(6)心理學與經濟學互涉的前景展望:近年來,心理學和經濟學表現出共同的「後現代」轉向、「文化」轉向和「快樂」轉向,從而產生了更多的理論共識,也出現了制度研究、復雜系統研究等二者皆大有可為的新興跨學科研究領域;更進一步地,二者有望在以生物學為理論基礎、以博弈論為建模、以理性行為者模型為通用工具的背景下達到整合,並進一步匯入行為科學學科群整合的洪流。以上供參考。
② 經濟學和心理學,有什麼聯系
經濟學是抄研究人類社會經襲濟活動規律的學科,是一門社會科學。而社會科學都脫離不了人,然後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動的學科。所以,從定義上就可以看出來這兩門學科是緊密聯系的。
在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裡面,馬歇爾就已經提到過經濟學人的假設會因為心理學對於人的研究的深入而發生巨大改變,這種變化甚至會影響到所有社會科學的學科。實際上,自從人本主義萌芽開始,無論是管理學、法學、還是經濟學和政治學都受到了巨大的影響。經濟學不再是從前僅僅是研究財富增長的學科,現在已經將研究方向轉變為了物質的合理分配,而其分配的目的是在有限物資的情況下達到最大的合理性,即個體的心理上的滿足。心理學的加入,使得經濟學有了手段可以分析那些情緒消費的經濟活動,根據深刻的理解市場活動的規律。
③ 經濟學,社會學和心理學之間的關系
事實上我已經從協同生存和發展的角度,完全重構了整個社會學。社會是由多個團體構成,來共同完成社會中個體生存發展所需要的全部協同任務的一種個體集合。馬克思和我們傳統的社會制度分類方法其實問題很大,社會生產是由生產資料、生產者、消費者三者構成,沒有理由單獨以生產資料的歸屬作為社會制度劃分依據。 社會制度指的是社會管理權力的掌控方式,與經濟發展水平並無關系。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關的是社會分工的精細度,而社會分工決定階級成分。階級是有相同或類似社會地位的人群。這里的社會地位實際上就是社會分工,也就是在協作任務中承擔的主要角色。經濟地位實際上是由社會地位決定的,政治態度基本由經濟地位決定。 也就是說階級最本質的東西是社會分工,也就是在社會協同生產中承擔的主要角色。
團體是為完成一類協同任務,而聯合或正式組織起來的一群個體的集合。對一個團體來說,完成協同任務所需要的資源並非都是稀缺的,但是總是存在稀缺的資源?否則任務就成為可以無限執行下去,任務執行規模就可以無限擴張,當擴張或者無限執行後總會達到邊界。此時,要麼原材料是稀缺的,要麼人力是稀缺的,要麼資金是稀缺的,要麼技術是稀缺的,要麼消費者是稀缺的。經濟學是現代的一個獨立學科,研究的是一個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完成協同任務獲得物品和勞務,並將它們在不同的群體中間進行分配,所以經濟學的基礎是社會學。決定群體行為的是個體行為。決定個體行為的是個體的心理活動。所以社會學的基礎是心理學。經濟學最本質的基礎是心理學,是人的行為決策理論和模型。而心理學的本質基礎是生物學和不確定信息處理方法。不確定信息處理方法的基礎之一是概率統計學。
歸納一下:從技術層面說,概率統計學=》不確定信息處理方法=》個體行為學(心理學)=》群體行為學(社會學,經濟學),這才是正確的一個遞進關系。從學科角度來說,物理->化學->地質學,氣象學,生物->心理學->人文科學:藝術(音樂,美術,文學等),經濟學,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
④ 丹尼爾·卡尼曼把心理學研究引入了經濟學的意義是怎樣的
丹尼爾·卡尼曼把心理學研究引入了經濟學,因此奠定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的基礎,他的主要研究成果在於不確定狀況下的決策過程,他認為人類決策可能與標准經濟理論的預測有系統性差別,他和1996年病逝的阿莫斯·特維爾斯基一起提出了探查理論,這一理論更好地解釋了人類的觀察行為。卡尼曼還發現人類對快速試探的判斷過程與基本概率原理有系統性偏差,他的研究啟發了新一代經濟學和金融界研究人員,通過採用認知心理學研究人類的動機,從而豐富了經濟理論。
⑤ 心理學與經濟學的研究對於項目有什麼聯系
這一研究項目從兩個重要方面背離了傳統的理性行為者模型。首先,涉及顯性知識。因為人類認知能力是有限的,我們經常以不同於那些在理性行為者模型中被假定的方式來評估不同選擇。「拇指判斷法則」或我們所依賴的直覺在許多背景下都發揮良好,因而增加了從理性行為者模型中預測到的系統性背離。許多人感覺有激勵促使他們採取不同的行為方式。比如說,一方面傳統的理性行為者模型預測決策者應忽略沉澱成本,但大多數人實際上受到沉定成本的影響。其次匯集了對人類動機更為豐富的說明。理性行為者模型以其最廣泛的應用形式,假定個人僅僅由狹隘的自我關注所驅動。此類人被預測為與我們通常所觀察到的行為大相徑庭的方式行事。比如說典型的「經濟人」不會參加諸如總統選舉的投票,在飯店用餐之後也不給服務小費。然而成百上千萬人定期投票,大多數人在飯店用餐後給服務小費。我們把上述源於不同動機背景的事例稱為「貌似非理性但無遺憾的行為」。1979年,卡尼曼與阿莫斯·特沃斯基合作,共同提出了「期望理論」。該理論是行為經濟學的重要基礎,能更好地說明人的經濟行為。他們通過實驗對比發現,大多數投資者並非是標准金融投資者而是行為投資者,他們的行為並非總是理性的,也並不總是迴避風險的。投資者在投資賬面值損失時更加厭惡風險,而在投資賬面值盈利時,隨著收益的增加,其滿足程度速度減緩。期望理論解釋了不少金融市場中的異常現象:如阿萊悖論、股票溢價之謎等。
⑥ 我覺得心理學與經濟學的各個方面都有關系
我首先要肯定的來說有聯源系,不僅是這兩個有聯系,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有 聯系的,道理是想通的,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學理論的一門學科,經濟學,研究國際金融 貨幣銀行學 經濟法 統計學 數量經濟學 財政學 會計學 政治經濟學等,你看不管是那個首先里不開人,有人就有經濟,有人就有心理,這兩個是同時存在,也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兩者本身就是結合的,經濟,一方要靠市場,而市場是以人為主體,你知道了每人的心理,你就不知道市場的趨向了嗎?你知道心理,你就學會站在別人的面前考慮,你考慮了別人你就會變的寬容,你寬容就會有人靠近,有人靠近你不是又有了市場嗎,等他們是相互聯系的啊,人在 變.市場在變,市場在變.人在變.
⑦ 學習心理學,哲學,經濟學對生活有什麼影響
學習心理學可以幫助你更好的了解人的心理,分析人的性格。哲學使人明白一些抽象的道理,然後有許多事物都可以用哲學的道理來解釋。至於經濟學,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發展離不開經濟,所以,對生活有很大的影響。
⑧ 心理學在商業中的作用
當然有作用咯。對關系戶、合作夥伴、市場趨勢、客戶走向的研究,回無不是一些心理的預測和引導答過程!
比如我們的一個案例,就是幫某公司,做客戶滿意度的調查。通過問卷,顧客購買後到走出商店的行為、表情、多方面因素,去考察。所謂滿意度.是顧客在購買了商品以後的滿意程度.作為一個買家,除了得到商品的使用權,也要求得到一種歡愉的購物心態.這種購物後的滿意度,賣家不能忽略.這是影響評價和擴大聲譽的重要因素.
口碑,就是商家的信譽,有合作信譽,也有經營信譽。所以商務心理研究是未來很有潛力的探索方向!
⑨ 心理學對國民經濟的積極影響
外匯儲備是指一國貨幣當局所持有的、可以用於對外支付的國外可兌換貨幣。並非所有國家的貨幣都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只有那些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且能自由兌換其他儲備資產的貨幣才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我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在對外貿易與國際結算中經常使用的外匯儲備主要有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等。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當然這並不是說外匯儲備越多越好,因為持有外匯儲備是要付出代價的。第一,外匯儲備表現為持有一種以外幣表示的金融債權,並非投入國內生產使用。這就產生了機會成本問題,就是如果貨幣當局不持有儲備,就可以把這些儲備資產用來進口商品和勞務,增加生產的實際資源,從而增加就業和國民收入,而持有儲備則放棄了這種利益。因此,持有外匯儲備,要考慮機會成本問題。第二,外匯儲備的增加要相應擴大貨幣供應量,如果外匯儲備過大,就會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增加貨幣政策的難度。此外,持有過多外匯儲備,還可能因外幣匯率貶值而遭受損失。因此,外匯儲備應保持在適度水平上。
適度外匯儲備水平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應根據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成本比較和這些方面的狀況把外匯儲備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