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經濟學當中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替代效應+收入效應=總效應,這個總效應是什麼
這個總效應應該理解為需求的總變動。假設購買x和y兩種商品,x價格的變動導致最終的需求的總變動,可以分解成兩種變動,也就是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
㈡ 經濟學. 收入效應 和 替代效應,分別是什麼意思 通俗點解釋
收入效應就是物品價格下降,使你能夠買更多的物品,從而使你的實際收入水平升高回;反之亦然。
替代答效應,就是一種物品的價格下降,你就會更多的選擇這種物品,而放棄另一種物品。
舉例來說,一個人月收入為800元,市場上有2種食品:方便麵和餅干,方便麵一袋10元,餅干一包20元。這個人每個月分別用400元買40袋方便麵和20包餅干。後來,餅干降價,每包也是10元。則這個人因為餅干降價,原來用於餅乾的400元可以買40包餅干,多買了20包,這個就是收入效應。同時,因為餅干降價,他覺得原來和方便麵相比昂貴的餅干變得便宜了,所以他會把一部分買方便麵的錢比如說50元用來購買餅干,就又多買了5包餅干。這就是替代效應。
希望幫到了你,滿意請點擊「選為滿意答案」及時採納,謝謝。
㈢ 微觀經濟學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
這里說的是實際收入,在你貼的圖中,由於X價格下降了,所以你的實際購買力其實是提升了,所以要研究替代效應,就必須把由於價格下降而帶來的實際收入的增加部分剔除掉。剔除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斯勒茨基的,一種是希克斯的,在圖中是希克斯效應分解。由於CD與價格未發生變化時的無差異曲線相切,這就說明價格變化前後的效應不變,也就是實際購買力沒有變化,這樣就剔除了由於價格變化而對購買力產生的影響,這樣才能對替代效應進行分析。注意點:實際購買力。價格下降,其實就是實際收入的增加,研究替代效應不能受這部分的影響,所以把AB2移動到CD,使消費的效應沒有發生變化,也就說明實際購買力為變。
㈣ 經濟學中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計算
收入效應是1.5,替代效應是1.5
㈤ 微觀經濟學中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具體計算
這道題一點都不簡單,中級微觀經濟學中才會涉及具體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計算。
需要用斯拉茨基方程。
斯拉茨基方程是一個恆等式,需求的總變動等於替代效應加收入效應。
某種商品價格的上升可能會產生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使該商品相對於其替代商品而言變得更貴了,這會導致消費者減少對該商品的消費量,而增加對該商品替代品的消費量;另一方面,使得消費者的實際收入(或購買力)下降,這也會導致該消費者減少(或增加)對商品的消費量。前一種影響即為價格變化的替代效應,而後一種影響即為價格變化的收入效應。斯勒茨基方程的作用在於它可以分解出某商品價格變動所引起該商品需求量的變動中有多少是替代效應所導致,而又有多少是收入效應所導致的。
具體的推導需要利用反需求函數進行計算。
對商品1的需求的總變動Δx1,是在收入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由價格變動引起的需求變動:
Δx1 = x1(p1』,m)- x1(p1,m)
我們看到,這個變動可以分解為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
Δx1 = Δx1s +Δx1n
x1(p1』,m)- x1(p1,m)≡[x1(p1』,m』)- x1(p1,m1)] + [x1(p1』,m1)- x1(p1』,m』)]
上面這個恆等式被稱為「斯拉茨基方程」。它表達的是:需求的總變動等於替代效應加上收入效應。
供你參考。
㈥ 經濟學的 替代效應
比如你要去娛樂,你可以選擇看電影,也可以選擇旅遊,對於看電影來說,旅遊就是替代效應,而對於旅遊,看電影就是替代
㈦ 微觀經濟學的問題(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分析)
每個人的時間可以分為兩部分:工作以及閑暇。一個人把多少時間用於工作,多少時間用於閑暇取決於工資。(2)工資的變動通過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來影響勞動供給。閑暇是沒有收入的,享受閑暇就必須放棄工作所能得到的工資。替代效應指工資增加引起的工作對閑暇的替代。因此,隨著工資的增加,替代效應使勞動供給增加。另一方面,隨著工資增加,人們的收入增加,收入的增加引起人們對各種物品與勞務的需求增加。閑暇也是一種正常的物品。因此,隨著收入增加,對閑暇的需求也增加。增加閑暇必定減少勞動時間,這就是工資增加引起的收入效應,收入效應使勞動供給隨工資增加而減少。(3)工資增加引起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對勞動供給起著相反的作用,如果替代效應大於收入效應,則隨著工資增加,勞動供給增加。如果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則隨著工資增加,勞動供給減少。工資作為勞動的價格決定了勞動供給決策。
㈧ 經濟學中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計算題
原題目是 x,y 開始價格都是 4元,樓主漏了x的原價格吧
這個思路就是 總效應好算,前後兩次求極值後對比下
中間一般是求替代效應,就是維持效用不變,達到原有的效用水平,需要的收入,以及x的數量了
然後總效應-替代效應=收入效應了
過程我復制別人的,他答的比較清晰的哈
----------------------------------------
(1)預算約束為 4X+4Y=144
將Y=36-X代入效用函數得:U=X(36-X)
效用極大化條件為dU/dX=-2X+36=0, 故X=18
代入預算約束得Y=18, 代入效用函數的U=324
(2) X的價格變化後的預算約束為9X+4Y=144
簡化後, 得Y=36-2.25X, 代入效用函數得
U=X(36-2.25X)
效用極大化條件為dU/dX=-4.5X+36=0, X=8
分別代入預算約束 和效用函數, 得 Y=18, U=144
(3)假設X的價格變化後,要維持最初的效用水平U=324所需的收入為m
那麼其預算約束為 9X+4Y=m
與已知的 XY=324 兩式聯解,得
m=9X+ =9X+1296/X
m的極小化條件為 dU/dm=9-1296X-2=0, 所以X=12
代入效用函數與 預算約束條件, 分別得 Y=27, m=216
也就是說,價格發生變化後, 若能將收入提高到216,分別購入12單位X和27單位Y, 便可恢復到最初324的效用水平。
(4)總效應:△X=8-18=-10
替代效應為:△X1=12-18=-6
收入效應為:△X2=△X-△X1=-4
註:參見《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同步輔導》(第4版)配高鴻業第四版 P49
------------------------
首先感謝stzfe的補充了
計算替代效應就要維持效用水平不變,因為圖形上,替代效應是繞著無差異曲線轉動的,收入效應是平移的(不過計算的時候用總效應-替代效應=收入效應)
再次至於為什麼效用極大化條件為0
數學上,求極值的必要條件就是一階導數為0
當然,你也可以用拉格朗日求極值,原理一樣
因為這是個現實問題,所以求出來肯定是極值,就直接用了~~ 如果在數學里,求出導數為0的駐點,還需要進一步檢驗才行的
㈨ 微觀經濟學,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急急急
每個人的抄時間可以分為襲兩部分:工作以及閑暇。一個人把多少時間用於工作,多少時間用於閑暇取決於工資。(2)工資的變動通過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來影響勞動供給。閑暇是沒有收入的,享受閑暇就必須放棄工作所能得到的工資。替代效應指工資增加引起的工作對閑暇的替代。因此,隨著工資的增加,替代效應使勞動供給增加。另一方面,隨著工資增加,人們的收入增加,收入的增加引起人們對各種物品與勞務的需求增加。閑暇也是一種正常的物品。因此,隨著收入增加,對閑暇的需求也增加。增加閑暇必定減少勞動時間,這就是工資增加引起的收入效應,收入效應使勞動供給隨工資增加而減少。(3)工資增加引起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對勞動供給起著相反的作用,如果替代效應大於收入效應,則隨著工資增加,勞動供給增加。如果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則隨著工資增加,勞動供給減少。工資作為勞動的價格決定了勞動供給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