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經濟學主要講的是什麼
著名經濟思想史專家海爾布魯納認為,盡管人類的歷史很長,但經濟學不過才一百多年的歷史。他的論據是,因為只有市場經濟的需要才產生經濟學家。他認為自然經濟下經濟秩序的安排靠的是世襲制,計劃經濟下經濟秩序的安排靠的是政府,只有市場經濟下經濟秩序的安排才需要經濟家。他講的這些道理是對的,譬如中國,不正是因為搞起了市場經濟,才使經濟學迅速走紅並成為顯學,同時也涌現出了那麼多的經濟學家,而且越來越成為現今這個社會中地位最高的階層之一。所以,有人戲言是市場經濟給了經濟學的飯碗。
Ⅱ 哪本書籍中講到了經濟學與管理學的關系
經濟學與管理學的學科精神都是一致的,致力於解決資源的利用和配置,致力於研究社會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為社會的發展服務。從這一點上說,經濟學與管理學是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談論經濟必須結合管理,研究管理必須掌握經濟基本知識,兩者密切聯系。
(一) 經濟學作為基礎學科,而管理學是建立在經濟學基礎上的應用學科。從學科之間的關系來講,管理學研究用到的學科理論基礎可以有很多,比如統計學、心理學等,而經濟學是最主要的基礎。經濟學是管理學的基礎科學,許多管理理論都是以經濟學為基礎的,但要知道,無論兩者之間聯系如何緊密,經濟與管理還是界限比較明顯的。管理學再研究,依然還是管理學。要知道,學科交叉和融合是很正常的。從這個意義講,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分工,經濟學與管理學密切聯系。
(二) 管理學對於經濟學的實用化起到巨大的作用。從前面的區別看出,經濟學研究why的問題,而管理學研究how的問題,從兩者與現實世界的作用關系來說,管理學直接與實際生產生活聯系,而經濟學更重要地具有指導作用。宏觀經濟學提供了市場經濟的藍圖,政府的市場管理職能促進了市場經濟制度的建立;微觀經濟學提供了企業的利益最大化理論,指導企業的生產管理的方法,企業管理更直接地作用於企業的日常生產管理,為企業的利益最大化起到直接的管理作用。從這個角度上說,管理學對經濟學的實用化起到巨大的作用。
(三) 管理學為經濟學向其他學科領域的拓展起到橋梁作用。現代的學科發展是系統的,是全面的,是綜合的。在經濟學的理論指導下,經過管理學理論和方法的實踐,能夠促進其他學科的應用發展,比如經濟學中的資源有限,而現代社會的資源緊張,環境破壞嚴重,經過管理學的實踐,促進了其他環境學科、新能源領域的發展,更加促進社會的綠色和諧發展。
(四) 經濟學為管理學提供了分析方法借鑒。如費用效益分析法等,這種分析方法要求對特定費用與效益進行比較,旨在優化行為,以最低限度的支薪獲得最大限度的收入,這就是管理學的「經濟原則」。又如計量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統計學、數學的綜合統一體,已越來越多地被運用於管理科學的分析當中
Ⅲ 與經濟學有關的熱點問題
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學性質。首先,要理解高質量發展概念的動態性。其基本的經濟學意義可以表述為:高質量發展是能夠更好地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真實需要的經濟發展方式、結構和動力狀態。系統性地創造發展優勢,走符合實際和具有特色的道路,以各種有效和可持續方式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多方面需要,這是高質量發展的本質性特徵。其次,要理解高質量發展對創新性的要求。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不僅是一個社會行為方向的巨大轉變,而且要有思維方式的適應性改變和引領性革新。因此,新發展觀,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成為對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也是對是否實現了高質量發展的評價准則。
2.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學界普遍認為,高質量發展包括經濟發展、改革開放、城鄉發展、生態環境、人民生活的高質量五個方面。高質量的經濟發展應在結構和動力上更加合理完善,同時其經濟體制和分配製度也將更加健全,區域發展更加協調;高質量的對外開放不僅要求我們繼續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擴大與各國的雙向投資與貿易往來,共建更加開放的世界經濟體,還要求我們通過共同打造互聯互通的人文環境與物理條件擴大全球的有效需求,為全球經濟的復甦做出貢獻;高質量的城鄉發展應以城市建設為依託,帶動農村發展,實現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從而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做到城鄉經濟發展建設、城鄉總體規劃建設和土地利用建設的融合,建立打造城鄉信息共享平台,實現城鄉空間布局合理化;高質量的生態環境要求人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以保障自身生存與發展的同時盡量消減對自然環境破壞和污染所產生的危害人類生存的各種負反饋效應。此外,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綠色產業發展,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人民生活的高質量是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社會保障、社會安全和生活勞動環境的協調發展。
Ⅳ 從根本上將經濟學與什麼有關
D試題分析:該題考查社會公平,③觀點錯誤,生產決定分配,題干說它在道義專上將是不得人心屬的,而且是有風險的,因為它註定會威脅到社會的穩定,說明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助於協調人們的利益關系,收入分配要注重公平原則,故①④符合題意,②觀點正確但是材料中沒有體現,沒講到公平對生產的作用,故排除,故答案應選D。點評:本題考生可以分二步走,第一步要注意排除錯誤選項,③觀點錯誤,生產決定分配,第二步是對比題干選出最適合題意的選項,這樣選出答案應該不難,本題難度一般。
Ⅳ 從根本上講,經濟學與()有關。
選C
因為,政府、企業以及家庭都只是經濟體系中的一部分而已。
而經濟學研究的就是稀缺資源如何配置的學問。
Ⅵ 經濟學主要講什麼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及如何將有限或者稀缺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社會科學。
在階級社會里,經濟學是一門具有階級性的科學。一般來說,持有不同階級立場的經濟學家,對同樣的社會經濟現象,往往持有不同的觀點,研究時也有不同的目的和側重點。對於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之間,就有不同的定義。例如,對於作為整個經濟學科的基礎的理論經濟學,在資產階級經濟學界比較流行的一個定義,認為它研究人們既定的目的與具有不同用途供選擇的手段之間的關系,即認為人們要滿足的慾望是眾多的,而一定時期作為滿足慾望手段的資源總是有限的,用於某個目的就不能用於其他目的,經濟學就是要研究人們在以有限的資源滿足眾多的慾望時怎樣作出合理的選擇。在這里,人們之間的剝削關系,資本剝削勞動的本質,就被掩蓋了。當然,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對理論經濟學的對象還有其他種種說法,但是它們具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強調經濟學是「超歷史」、「超階級」、「超政治」的,從而,它適用於任何社會和任何歷史時期。這類定義的主旨,顯然是要把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說成是永恆的、普遍的。盡管在資產階級經濟學中,有時也揭露以至譴責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性質及其矛盾,但其目的還是企圖經過各種改良的、修修補補的辦法,使它永存下去。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經濟學,一般稱為政治經濟學。關於它的對象,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中間,雖然也有一些不同看法,但多數認為它是研究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生產關系體系,即在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前提下包括生產、交換、分配、消費諸關系在內的經濟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在階級社會里,政治經濟學的任務是在於揭露各個階級社會的階級剝削。有的則認為它研究人類社會各個階段上生產方式的發生、發展以及滅亡的規律,因此,它既要研究生產關系,也要研究與之相結合的社會生產力的性質、狀況及其發展規律。事實上,就是主張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產關系的經濟學家,也不把生產關系作為孤立的研究對象,而是同社會生產力結合起來研究。同時,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認為,政治經濟學既然是以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生產關系(或生產方式)作為研究對象,那麼,它既是一門理論的科學,也是一門歷史的科學。它不僅要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或生產方式),揭示資本主義發生、發展和必然為社會主義所代替的規律;而且要研究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或生產方式),特別是要研究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或生產方式),揭示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性質及其運行的規律,以及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或生產方式)的發生、發展及其走向共產主義的必然性,為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服務。
至於以理論經濟學為基礎的應用經濟學,它的研究對象是國民經濟各個部門的經濟活動(如農業、工業、商業等)、或涉及各個部門而帶有一定綜合性的專業經濟活動(如經濟計劃、財政、貨幣、銀行等)、或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活動(如企業的經營管理)及其相應的經濟關系。應用經濟學就是要研究這些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的特殊規律性。由於各種經濟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經濟關系中進行的,在資本主義社會里有資本主義的應用經濟學,在社會主義社會里有社會主義的應用經濟學。由於所有應用經濟學都以一定的理論經濟學為基礎,或多或少地要受到經濟學家的階級立場和觀點的制約,這樣,就有資產階級的應用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的應用經濟學的分野。但是由於資產階級經濟學主要研究在社會化大生產和商品經濟支配下的經濟活動,因而它們的某些分析內容和分析方法,撇開其資本主義剝削內容,也有可資吸取和借鑒的地方。
經濟學作為多種經濟學科的總稱,除了理論經濟學與應用經濟學外,還包括其他許多門類和分支,它們也都各有自己的研究對象。
Ⅶ 與經濟學有關的小故事
故事1一個城裡男孩kenny移居到了鄉下,從一個農民那裡花100美元買了一頭驢,這個農民同意第二天把驢帶來給他。第二天,kenny卻發現他得到的是一頭死驢。kenny很不高興,但是農民拒絕把錢還給他,他說:「我並沒告訴你這是一頭活的驢子呀」。一個月以後,農民遇到了kenny,農民問他:「那頭死驢後來怎麼樣了?」kenny說,「我靠它賺了499美元」。農民覺得很驚訝。kenny說:「我舉辦了一次幸運抽獎,並把那頭驢作為獎品,我賣出了600張票,每張1塊錢,就這樣我收了600塊錢」。農民好奇地問:「難道沒有人對此表示不滿?」kenny回答:「只有那個中獎的人表示不滿,所以我把他買票的錢還給了他,最後扣除成本100元,我賺了499美元。」許多年後,長大了的kenny成為了安然公司的總裁。故事2從前有一個小孩,與媽媽一起到一個叔叔家去玩,叔叔看到這個小孩很漂亮、可愛,就對他說:「你抓一把糖帶回去吧!」小孩害羞地低下了頭,不響。後來,快回家時,叔叔看小孩還是沒有拿糖,就又說道:「你抓一把糖帶回去吧!」小孩還是低頭不響,害羞地看著叔叔,沒有拿糖。於是叔叔就抓了一把糖給他,放在了小孩的口袋裡,小孩很高興地回去了。回到家,媽媽問這個小孩,為什麼你自己不肯拿糖,而當叔叔抓糖給你時,你就要了呢?小孩說:「因為叔叔的手比我大!」這個小孩長大後成為了IBM的總裁。故事3從前在美國的葡萄鎮上,經常有旅遊者來訪問,他們有時會扔一些零錢給小孩,然後小孩們就會搶著去揀。有一個小孩卻很特別,他每次都對那些十元、五元的大鈔票視而不見,很認真地只揀1元的硬幣,揀完後就背著書包走了。大家都覺得很奇怪。一晃六年過去了,小孩已經長大了,可他依然只揀1元的硬幣,揀完後就背著書包走了。隨著葡萄鎮名氣的增大,來遊玩的旅遊者也越來越多。這個小孩也成了當地的一大旅遊景點,遊客們都想看看這個小孩,扔錢給這個小孩,而小孩依然只揀他的1元的硬幣,絕對不碰其他的錢。終於有一天,他的媽媽忍不住了,就問他:「為什麼你只揀1元的硬幣,你去商店買西時,還是認識錢的大小的呀?這個小孩說,「如果我拿了其他的錢,以後就再也不會有人向我扔錢了!」這個小孩長大後成為了美國金融界的大亨。——————————名人真實故事——————————————1. 曾經是美國首富的保羅·蓋蒂年輕時很窮,僅有一塊收成很差的旱田。為解決灌溉問題,他在地里打水井,結果冒出了石油。於是他把水井改油井,農田改油田,從銀行里貸了款,添了設備,雇了工人,搞起了石油開采。後來他在現場巡視時發現,那些油田監管人員都沒有盡力,而是鬆鬆垮垮,漫不經心。於是他請教一位經濟學家,一句話就點醒了他:「因為那是你的油田而不是他們的。」蓋蒂頓時明白了,他把各位工頭召集起來宣布:「從今天起,油田交給你們負責經營,收益的25%由各位全權支配。」從此,工頭們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了,再沒有了偷懶和浪費現象,油田欣欣向榮,財源滾滾而來,蓋蒂也成了石油大王。如果你以為保羅·蓋蒂之所以能成為美國的石油大王,是因為他家地里挖出了石油,那你就錯了。他挖出了比石油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員工的生產熱情,而員工的熱情是靠向他們讓利激發出來的。可見,個人利益才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經濟學研究經濟問題,就必須從這里開始。2. 某電視台請蒙牛集團老總牛根生談他的成功經驗,他講了一個他小時候的故事。他小時候很調皮,但小朋友都圍著他轉,他叫幹啥就幹啥,甚至他叫打誰就打誰。小朋友們為什麼聽他的呢?不是因為他個子大、拳頭硬,別人怕他,而是他仗義疏財,常把家裡好吃的、好玩的拿出來分給大家。所以他從小就明白一個道理:財散人聚,財聚人散。他創辦蒙牛集團時大家都願跟著他干,因為知道他有分錢的習慣。蒙牛集團成為中國乳業的龍頭老大以後,他仍然保持這種習慣:工資不是最高的,房子不是最大的,車子不是最好的,還把很多股票捐出去。所以大家信服他,不好好乾覺得對不起他,心裡有愧。這樣蒙牛集團就具有了很強的凝聚力,形成了一個以他為核心的團結戰斗的集體。這是牛根生成功的重要原因。牛根生和蒙牛集團成功的經驗也說明,作為一個經濟組織,要想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就必須滿足他們的個人利益,經濟人假設對他們是適用的。3.經濟選擇的幾個故事蘇理請他的女朋友西餐。「就這個吧!」她用小指頭輕輕一點,「全餐」。開胃小菜上來了,她一掃而空;湯上來了,立刻見底;色拉上來了,她一一吞下:主菜的前菜上來了,她慢慢吃,吃了一半;主菜正盤上來了,她已經摸著胸口喘氣:「太飽了,吃不下了。」辛疆也請他的女朋友吃西餐,也是全餐。她每樣都吃一點,只挑她喜歡的入口,不僅主菜上來時仍然有胃口,就連最後一道甜點和餐後的美酒,她也沒有放過。臨走時還微微一笑:「謝謝!」輕盈地離開人生也像一場盛宴,你如果不想留下遺憾,就應該懂得選擇。法國巴黎大學校長讓·布里丹(1300—1358)講述一頭驢子的故事。說是有一頭驢子,它非常餓,到處找吃的,終於看到了前面有兩堆草。它迅速跑過去,卻為難了,因為它不知道應該先吃哪一堆。它猶豫不決,,在兩堆草之間徘徊不定,最終因沒辦法選擇而被活活餓死。這頭陷入兩難困境的驢被後人稱之為「布里丹之驢」。選擇有時很容易,有時很難,難就難在一種資源可能有多種用途,而不像乾草對於驢子來說只有果腹一種選擇。由於有多種選擇,用於某種用途就得放棄其他用途。機會成本就是因選擇行為而產生的成本,也稱為選擇成本。比爾·蓋茨於1973年進入哈佛大學法律系學習。他不喜歡法律,但對計算機十分感興趣。19歲時他。面臨兩種選擇:是繼續學習直至畢業,還是輟學創辦軟體公司?繼續學習會失去創業的最佳時機,而輟學辦公司又拿不到多少人嚮往的哈佛大學畢業文憑。蓋茨義無反顧地放棄了學業,創辦了自己的軟體公司。他終於成功了,1999年《福布斯》雜志評選,比爾·蓋茨以凈資產850億美元榮登世界億萬富翁的榜首。1999年3月27日,蓋茨應邀回母校哈佛大學參加募捐會,當記者問他是否願意繼續學習以拿到哈佛大學的畢業證時,他向那位記者笑了笑,沒有回答。看來比爾·蓋茨是不願意回到哈佛大學繼續學習了,因為那樣的話機會成本太大——失去世界首富的地位。中國也有一個不願上大學的例子,那就是姚明,因為他有到美國NBA打球的機會。姚明同休斯頓火箭隊簽了5年7000萬美元的工作合同,加上做廣告,據說年收入早突破1億美元。如果他上了大學,這些收入都將失去。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而放棄的東西。機會成本不是會計學意義上的成本,它純粹是經濟學意義上的概念。選擇也是一個思維方法的問題,不過經濟學的思維方法和一般思維方法有所不同,它主要思考在一定約束條件下如何選擇最佳的要素組合。很多人都知道田忌賽馬的故事:齊威王經常要大將田忌與他賽馬,賽馬的規則是這樣的:每次雙方各出三匹馬,一對一比賽三場,每一場的輸家要賠一千斤銅給贏家。齊威王的三匹馬和田忌的三匹馬按實力都可以分為上、中、下三等,但齊威王的上、中、下三匹馬分別比田忌的上、中、下三匹馬更勝一籌,因為總是同等次的馬進行比賽,所以田忌連輸三場,輸了3000斤銅。那時銅非常昂貴,3000斤可是一筆巨款了。後來田忌的謀士孫臏出了個主意,讓田忌把資源重新組合,不要用上馬去對抗齊威王的上馬,而是對抗他的中馬;不要用中馬去對抗齊威馬的中馬,而是對抗他的下馬;不要用下馬去對抗齊成王的下馬,而是對抗他的上馬。這樣.雖然田忌會輸一場,卻會贏兩場,二勝一負,最後勝利還是田忌的。田忌重新整合了資源,果然贏了1000斤銅。同樣是三匹馬,由於選擇的配置方法不同,效果就不同。田忌的三匹馬都不如齊威王的三匹馬,這就是田忌選擇的約束條件。如果沒有這個約束條件,就用不著選擇。所以約束條件是選擇的前提,也是經濟學的前提。經濟學家思考問題時首先要考慮這個約束條件,不能研究了半天,倒把前提給丟了。
Ⅷ 經濟學跟金融學有關系嗎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及如何將有限或者稀缺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社會科內學;
金融容學從經濟學分化出來的,是研究公司、個人、政府、與其他機構如何招募和投資資金的學科。傳統的金融學研究領域大致有兩個方向:宏觀層面的金融市場運行理論和微觀層面的公司投資理論。
從概念來理解,兩者的知識面有很大的區別。
其實這兩者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就是:金融學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所以可以這樣說:經濟學知識包含金融學知識。
從他們的概念上你可以理解到金融學是學些什麼樣在一個大體的內容,經濟學的概念中就沒有金融學的那麼明顯列出所學知識。
Ⅸ 介紹幾本有關經濟學方面的經典書籍
1、《政治經濟學概論》是2002年1月1日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元璋。本書分為上下編,分別主要闡明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二卷中對資本的直接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作抽象研究所揭明的理論內容。
本書理論內容,是馬克思撇開自由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的具體特徵而揭示的,完全適用於整個資本主義各個發展階段的一般理論原理。下編由抽象研究上升到具體研究,即上升到對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進行具體研究。資本主義迄今為止經歷了自由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和當代資本主義三大發展階段。
2、《經濟學原理》是美國經濟學家N·格里高利·曼昆創作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98年。《經濟學原理》主要介紹了經濟學十大原理,這十大原理貫穿於書中始末,並運用它們對貿易,供求關系,消量與生產,企業行為和行業組織,勞動力市場以及宏觀經濟學理論進行闡述。
該書分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上、下兩分冊,上冊為《微觀經濟學分冊》,下冊為《宏觀經濟學分冊》,遵循了從微觀到宏觀的敘述線路。
3、《經濟發展理論:對於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的考察》是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得創作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12年。
該書共6章,第1章和第2章論述了從靜止狀態的「循環流轉」到經濟發展的根本現象,包括了企業家的特點和功能、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創新的含義和作用,以及資本主義的產生。第3章、第4章和第5章則進一步闡述了信貸與資本、企業家利潤及資本的利息等問題。第6章運用創新理論分析了經濟周期的形成和特點。

4、《經濟成長的階段》美國經濟史學家、發展經濟學先驅之一。被譽為:經濟現代化經典理論的代表作、戰後非小說類最暢銷著作。
書名被稱作非共產黨宣言,是因為該書試圖取代馬克思將人類社會的發展分為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六個階段的主張。社會由低級至高級,從一個階段進入另一個階段,並由此不斷攀升,向前發展。
5、《財富的分配》是美國第一代經濟學家約翰·貝茨·克拉克創作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899年。《財富的分配》以靜態經濟學為研究對象,以邊際生產力論為基礎,提出了勞動和資本的邊際生產力各自決定工資和利息的分配理論,說明社會財富的分配是如何受自然法則支配,每種生產要素是如何取得其應得的財富的。
《財富的分配》是克拉克的代表作,該書奠定了美國經濟學的理論基礎,被譽為「以現代方式出現的第一部主要的美國著作」。這部著作開創了「美國學派」,同時也使克拉克成為邊際學派在美國的創始人。
Ⅹ 經濟學與經濟史的關系
經濟學史和經濟史的關系是既相似而又有所區別。經濟學史和經濟史都是屬於歷史的研究。其研究的方法相同,但研究的對象不同。經濟學史以經濟理論之發展為主要對象,而經濟史則以經濟現象之事實或歷史為研究對象。經濟學史是理論和思想之史的研究,而經濟史則是說明事實的沿革。
經濟理論和思想是被一定社會的經濟條件所決定的,是一定時代的產物。反之,一定時代的生產關系,雖不是根本決定於經濟理論和思想,但亦受其影響,有時甚至會被其左右。所以經濟學史和經濟史的關系非常密切,就象地租的演變(經濟史)和地租理論的歷史(經濟學史)之間的區別與關聯那樣。

(10)根本上講經濟學與有關擴展閱讀
經濟史描述再現人類社會的經濟歷史;分析解釋經濟活動的規律;
經濟史研究方法的特徵:以經驗歸納法與歷史分析法研究人類活動和歷史經濟發展。經濟史學綜合採用歷史的、統計的方法並應用經濟學理論分析歷史現象和組織制度。 研究課題包括商業史、財政金融史和社會歷史的交叉方面,例如人口史和勞動史。數量的(計量的)經濟史也指歷史計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