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經濟學中的外部性是什麼意思
外部性的概念是由馬歇爾和庇古在20世紀初提出的,是指一個經濟主體(生產者或消費者)在自己的活動中對旁觀者的福利產生了一種有利影響或不利影響,這種有利影響帶來的利益(或者說收益)或不利影響帶來的損失(或者說成本),都不是生產者或消費者本人所獲得或承擔的,是一種經濟力量對另一種經濟力量「非市場性」的附帶影響。意思就是說不論我做什麼,都是你買單。比如我買了一隻小狗,鄰居就要承受小狗的噪音和拉的滿地的狗屎。
B. 西方經濟學的含義
西方經濟學指產生並流行於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學範式,狹義指西方資產階回級政治經濟學范答式,廣義包括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範式。西方經濟學與東方經濟學是不同的經濟學範式。西方經濟學主要是範式概念,而不僅僅是地域慨念。改革開放以來流行中國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也屬於西方經濟學。
西方經濟學即被運用於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學,即目前所稱的「主流經濟學」,因特別注重對市場機制的研究,而又有市場經濟學之稱。以1776年亞當·斯密《國富論》 的出版為標志,經濟學歷經200多年的風雨滄桑。在這個不長不短的歷史進程中,從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薩伊、穆勒、馬爾薩斯、馬歇爾到凱恩斯、米爾頓·弗里德曼、薩謬爾森、盧卡斯、斯蒂格利茨,經濟學大師輩出;從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經濟學流派林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帶來經濟學的不斷創新和發展,以致於文獻上有「經濟學帝國」之稱。
C. 什麼是外在性問題,並舉例說明! 最好能用西方經濟學的理論解釋,謝謝!
所謂外部性是指並不直接反映在市場中的生產和消費效應,他分為專正的外部性和負的屬外部性,舉例來說,養蜂人附近的果園,因為養蜂人的養的蜜蜂給果園的果樹采蜜而增加了果園的產量,但是這種好處養蜂人並不能分享,這屬於正的外部性;造紙廠附近的水域受到污染,但是造紙廠並不因此承擔責任,這屬於負的外部性。
外部性的存在會造成效率損失,從而使市場的效率不能最大化。
D. 幫忙解決這些西方經濟學問題啊
1。長期就是因為時間很長會使之工廠能調節本身,短期就是無法調節咯。。對於品均總成本來說,由於許多成本在短期中是固定的,但在長期中是可變的。。如果是短期的話就是U字形,如果是長期的話,就是中間很平坦的U字形,中間那段稱之為規模收益不變。還有就是關於利益問題,如果是短期,則利益有可能是正或負,如果是長期,最後都會趨向於0。
2。利潤最大化原則就是所有廠商利潤最大化原則都是mr=mc(就是邊際收入=邊際成本的時候),不過這個是說在現有規模中最好的選擇,可能獲得最大利潤,也可能得到最小的虧損。
3。AP和TP應該是一樣的趨勢,只不過TP在AP之上,因為TP=AP*Q,MB?應該是MC(marginal cost吧)他的趨勢類似耐克的形狀,是勾。當MC與ATC(average total cost )接觸的一點時一定是ATC的最低點,該點稱為efficent scale有效規模。
4.絕對地租和級差地租.絕對地租是國家土地所有權的實現形式,與農業地租來源不同,城市絕對地租來源於產業部門創造的剩餘產品價值,但不同行業也有所不同。具體來說,工業用地地租來源於產業工人直接創造的剩餘產品價值的一部分;商業用地地租來源於產業部門勞動者創造後轉移過來的,商業部門本身並不直接創造地租;城市服務業和銀行保險業來源與商業用地基本相同;住宅用地地租來源於工資,是必要勞動部分創造的價值部分絕對地租一般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5.外部效應其實就是社會的一種反應。指的是企業或個人向市場之外的其他人所強加的成本或利益。有正有負。對經濟影響就是:當外部性引起市場到達一個低效的分配系統是,政府會採取行動,比方說法規,庇古稅,補貼之類的。。
6。通貨膨脹(Inflation)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供遠小於求)。就是貨幣貶值或購買力下降。宏觀經濟學就是說價格和工資普遍上漲。
7。8.9.10我就不回了。是宏觀的吧。。不過幫你找了些。
7。1:保持經濟穩健的增長,即增長速度不高不低。
2:減少失業
3:維持國內價格水平的穩定。
8。貨幣效用的乘數理論 1. 乘數指自發性支出增加一倍所導致的均衡國民收入增加的倍數。 2. 投資乘數指投資增加一倍所導致均衡國民收入增加的倍數。 ki =Δy/Δi 3. 乘數原理:投資增加引起的國民收入的增加量是投資增加量的若干倍 。
9。流動性陷阱是凱恩斯提出的一種假說,指當一定時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時,人們就會產生利率上升而債券價格下降的預期,貨幣需求彈性就會變得無限大,即無論增加多少貨幣,都會被人們儲存起來。發生流動性陷阱時,再寬松的貨幣政策也無法改變市場利率,使得貨幣政策失效。 凱恩斯認為,當利率降到某種水平時,人們對於貨幣的投機需求就會變得有無限彈性,即人們對持有債券還是貨幣感覺無所謂。此時即使貨幣供給增加,利率也不會再下降。 流動性陷阱的現代解釋: 流動性滯存主要包括:⑴、居民和企業的現金窖藏;⑵、銀行的存差。
10。我簡要說一下農產品支持價格的政策對農民實際收入的影響
政府實行最低限價也叫支持價格,這個支持價格往往是高於市場均衡價格的,農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往往是小於1的,即當農產品的價格發生變化時,農產品的需求往往是缺乏彈性的,所以當農產品豐收的年份,供給曲線向右移動,在缺乏需求彈性的作用下,農產品的均衡價格下降的幅度大於均衡產量增加的幅度,最後會使農民的收入減少,這叫「谷傷殘農」,在歉收的年份里,農民的收入會增加,所以為了保護和支持農場品的發展,執行支持價格政策,通過減少農產品的種植面積,來減少農產品的供給,從而將農產品的價格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保證農民的收入。
E. 西方經濟學 考題求解··
凱恩斯理論是如何解釋西方國家20世紀30經濟大蕭條原因的?
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的原因:
以下摘自[美國]吉爾伯著《美國經濟史》699-702頁
經濟學界有各種各樣的商業循環理論,在分析大蕭條的原因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對於蕭條原因最好的說明,也許就是一個或幾個社會集團支出減少的幅度超過了其它社會集團支出增加的幅度。1929年,消費者購買了國民生產總值的72%,工商業者投資消費了18%,聯邦、州和地方政府使用了略少於10%,其餘的用於出口。
在1929—1930年,由於投資者和消費者減少了大約一百五十億美元的支出,國民生產總值的支出約減少了一百四十億美元。政府支出雖稍有增加,但其影響微不足道。反映投資和消費支出有所減少的是:勞動力市場上解僱和失業增多了,工商業的銷售額和利潤降低了。根據上述分析,可見只要查明消費者支出和企業投資所以減少的來由,既能確定這次大蕭條的產生原因了。
今天,通過歷史剖釋,可以清楚看出:在二十年代已經存在著當時被人忽視或漠視的若干不利於經濟發展的趨向。上面已經指出,農業一直沒有從戰後蕭條中完全恢復過來,農民在這個時期始終貧困。而且,所謂工業部門工資水平較高,其中不少是假象。在這十年內,新機器的應用把大批工人排擠掉了。例如,在1920-1929年,工業總產值幾乎增加了50%,而工業工人人數卻沒有增多,交通運輸業職工實際上還有所減少。在工資水平很低的服務行業,工人增加最多,其中毫無疑問也包括了許多因技術進步而失業的技術工人。因此那些表示工資略有提高的統計數字,看來沒有把真實情況反映出來。由於工農群眾是基本消費者,這兩類人遇到經濟困難對消費品市場一定會有影響。
在這些情況下,二十年代廣告的擴大和分期付款賒銷的增加就會產生不良後果。分期付款賒銷竭力膨脹消費品市場。在1924—1929年,分期付款銷售售額約從二十億美元增為三十五億美元,由此可見其增長率大得驚人了。無庸置疑,採用分期付款的賒銷辦法,增加了小汽車、收音機、傢具、家庭電氣用具等耐用消費品的銷售額。然而分期付款銷售辦法的推廣使用,也表明這樣一個事實:不增加貸款,消費品市場就不可能容納工業部門生產出來的大量產品。而且,從經濟觀點來看,這種銷貸方式本身孕育著某種危險性;只要削減消費信貸即分期付款賒銷,消費者的購置就很可能減少。看來,1929年就發生了這種情況。
二十年代工業生產之所以能擴大,是由於對新工廠、新設備的巨額投資。這項投資使建築業、機床製造業以及鋼鐵工業等有關部門僱用了大批工人。因此,資本支出或投資一減少,各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的工人就會大批失業。到1929年,消費品市場容納不了增產的商品,也就不再需要擴充廠房和設備了。例如,據估計1929年美國整個工業的開工率只達到80%。在這些條件下,無怪乎投資額(用1958年美元計算)從1929年的四百零四億美元降為1930年的二百七十四億美元,進而減少到1932年的四十七億美元了。投資的縮減則導致了生產資料生產企業的破產和工人的失業。這個問題因住房建築的減少而更加嚴重起來。住房營造在1925年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此後就江河日下了。1929年動工興建的住房只有五十萬幢(1925年約有一百萬幢)。1927年以後,汽車工業也急劇衰落。
我們不想回答究競生產資料的生產先下降還是消費品的生產先減少達樣一個問題;顯然,兩者互有影響。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的工人失業,會使消費品的銷售額減少,從而導致消費品生產部門工人的失業。而消費品銷售額的減少又反過來使投資進一步縮減,這兩大部類愈演愈烈的相互作用驅使生產日益下降,失業率不斷上升。
甚至諸如低稅率和高利潤等有利因素也可能助長了危機自爆發。現在看來,那個時期增加的收入大半落入少數人或少數家族的腰包了。1934年布魯金斯研究所發表的一篇研究二十年代經濟問題的論文這樣寫道:
「美國呈現出了收入分配日益不均的趨勢,至少在二十年代前後是如此。這就是說,這個時期人民群眾的收入有所增長,而上層階層的收入水平提高得更快。由於隨著上層階層高額收入的實現,他們的收入中節約部分增加得比消費部分快,也就出現了大富豪及其家族把積累的收入越來越多地作為投資的趨勢。」
從經濟觀點來看,二十年代收入的分配有緊縮消費來增加投資的趨向。回顧這一段歷史,可以看出消費者手頭錢多些,投資者手裡錢少些,國民經濟也許會穩定些。1929年在某種程度上由銀行信用造成的股票市場的繁榮也反映了資金過剩,使資本家投資於購建廠房設備無利可圖。
二十年代的繁榮,主要歸因於自然資源充裕,工農業生產增長,技術進步,勞動生產率提高,消費擴大和對外貿易興旺。然而,許多美國人的貧困處境和國民經濟之存在某些薄弱環節,導致了大蕭條的爆發。盡管如此,直到二十年代未,大多數美國人還盲目樂觀地相信繁榮仍將繼續下去。
評論:
一
美國1920年代是一個繁榮的時代,由於繁榮,所以消費需求是旺盛的。正是由於這種消費需求的旺盛,刺激了投資,並且借著旺盛需求的東風,生產者的投資與產品促銷行為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就出現了規模驚人的廣告促銷與分期付款賒銷行為,這種使消費者「先花未來錢」的做法潛存著非常大的風險,一個是它刺激抬升了資本投資的規模,另外一個是消費者能否最終付清賒銷款。如果不能付清款項,那麼投資就不能獲得合理補償,巨大的投資規模就有可能導致經濟陷於巨大的危機。
在這里要強調的是:分期付款賒銷的廣告促銷等手段進一步造成了旺盛的消費需求,而這種需求又必然刺激投資的迅速增長。而當這種消費需求最終衰弱下來時,這些被消費需求抬舉進場的資本,就必然陷於危機的困境。反過來說,如果沒有這些旺盛的消費行為,就不可能有這么大的投資行為,也不就可能產生1929年的危機。
市場經濟的每次危機,都是這樣,由高度的消費旺盛而引起,沒有這種消費旺盛,就沒有資本投入,也就沒有危機可言。
資本以追求利潤為唯一目的,但資本的這種目的及由此而引發的行為,必須要藉助於一定的外在條件才能實現出來,這個外在條件,就是消費需求旺盛的拉動。因此,當社會經濟以消費為目的而形成一個熱潮時,資本則在這個熱潮中實施著自己的目的---利潤積累。在此,消費為社會整體的目的,而逐利則是資本方面的目的---這是局部目的。
二
這個道理應該給當今的我們提供一個深刻的教訓:消費需求切不可人為抬升得太過頭。比如,中國的「擴大內需」政策切不可搞過頭。凡是超出社會與個人經濟能力而擴大的消費需求,必定包含著危機的因素,因為這種消費需求是不可能長久維持下去的,這樣,在它的刺激下所形成的更大的投資就有可能變成危機的因素。就象美國1920年代,通過信貸消費所刺激起一個龐大的投資,最終演變為大危機、大蕭條的因素。
試述外部性(外部經濟影響)對效率的影響及矯正外部性的政策。
(一)外部經濟影響
外部經濟影響或外在性的含義
外部性是指某一經濟單位的經濟活動對其他經濟單位所施加的非市場性影響,非市場性是指一種活動所產生的成本或利益未能通過市場價格反映出來,而是無意識強加於他人的,外部性有正的外部性,有些稱之為外部經濟,這是指一個經濟主體對其他經濟主體產生積極影響,無償為其他人帶來利益。相反,產生負向外部影響的經濟活動。(外部不經濟)給其他經濟單位帶來消極影響,對他人施加了成本。
外部性的例子很多,如一個養蜂的人和裁種果樹的農場主之間相互施加了正的影響,他們的行為為典型的外部經濟,農場主為蜜蜂提供了蜂源,提高了養蜂生產者的產量。同時,峰蜜采蜜過程中加速果樹的授粉,提高水果的產量,雙方互相無意識地為對方帶來好處,企業排放污染源的例子是典型的外部不經濟。
(二)外部經濟影響對效率的影響
外部性對經濟效率的影響在於它使得私人行為與社會需要的數量出現差異,這一點可以由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加以說明。
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的含義
私人成本是指一個經濟單位從事某次經濟活動所需要支付的費用,一項經濟活動的社會成本是指全社會為了這項活動需要支付的費用,包括從事該項經濟活動的私人成本加上這一活動給其他經濟單位帶來的成本。如果一項經濟活動產生外部不經濟,則社會成本大於私人成本,如果一項經濟活動產生外部經濟,則社會成本小於私人成本。
同樣地分析可以用於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外部經濟帶來的利益)
外部經濟影響對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
在存在外部不經濟的條件下,私人廠商的最優產量大於社會最優產量,在存在外部經濟的條件下,私人廠商的最優產量小於社會最優產量。
因此,無論一個經濟單位對其他經濟單位的影響是正或是負,私人自主決策所決定的最優產量是缺乏效率的。
(三)矯正外部經濟影響的政策
由於外部性造成資源配置缺乏效率的原因是由於私人部門用於決策的成本與社會實際付出的成本之間出現偏差,因此矯正外部性影響的指導思想是:外部經濟影響內在化,為決策者提供衡量其決策的外部性的動機。主要措施有稅收,補貼,企業合並以及明確產權。
稅收和補貼
迫使廠商考慮外部成本或外部利益的手段之一,是政府採取稅收和補貼政策,即向施加外部不經濟的廠商徵收恰好等於外部邊際成本的稅收,而給予提供外部經濟的廠商等於外部邊際來收益的補貼,以便使得廠商的私人邊際成本與社會邊際成本相等,誘使廠商提供最優的產量。
但是這種方法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准確地以貨幣形式衡量外部性的成本收益,如污染環境所造成的社會成本到底說有多大,所以有時政府只是近似地估計這些成本。
企業合並
將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經濟單位合並是解決外部性的第二種手段,如果外部性的影響是小范圍的,如一家小餐館對一家洗衣店造成了污染,則由政府出面,則適合的價格把洗衣機賣給這家餐館,通過合並,外部成本內部化。
明確產權
流行於西方的產權理論提出了解決外部性的影響的市場化思路。
科思定理的內容:只要產權定是明確的,則在交易成本為零的條件下,無論最初的產權賦於誰,最終效果都是有效率的。
例:張三、李四同住一宿舍,張三喜歡安靜,而李四喜歡聽音樂,雖然,李四的行為對張三造成了外部不經濟,方案一:假定了張三忍受,或者李四不聽音樂,他們都無法忍受,假設損失是100元。方案二:李四購買耳機,價格為10元,根據科斯定理,假如學校規定張三有權享受安靜,他可以向學校有關部門的報告,要求李四不幹擾他,這時,李四為了能繼續聽音樂,只好花10元購買耳機。
進一步,最初權利的規定對最終結果並不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學校規定,李四有權聽音樂,那麼張三在不堪忍受噪音的情況下,要麼忍受,要麼與李四談判,如果張三是理性的,他會選擇花費10元錢給李四買一個耳機。
科思定理在解決外部經濟影響問題上的政策含義是:政府無須對外部經濟影響進行直接的調節,只要明確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當事人雙方的產權,市場談判可以解決問題。
其局限性是科思定理的隱含條件限制了科思定理在實踐中的應用,首先,談判必須是公並且無成本的(交易成本=0)其次,外部性影響有關當事人只能是少數幾個人。
F. 外部性的含義。
外部性又稱為溢出效應、外部影響、外差效應或外部效應、外部經濟,指一個人或一群人的行動和決策使另一個人或一群人受損或受益的情況。經濟外部性是經濟主體(包括廠商或個人)的經濟活動對他人和社會造成的非市場化的影響。
即社會成員(包括組織和個人)從事經濟活動時其成本與後果不完全由該行為人承擔。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益,而受益者無須花費代價,負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損,而造成負外部性的人卻沒有為此承擔成本。
(6)西方經濟學中外部性的含義擴展閱讀
1、生產中的負外部性
工廠在生產中所排放的污染物就是一種負外部性。它所造成的社會成本包括政府治理污染的花費,自然資源的減少,以及污染物對人類健康造成的危害。
2、生產中的正外部性
教育是一種正外部性。完善的教育系統培育出的人才,會對社會建設作出貢獻,這是對所有人都有益的。建設一棟造型美觀的建築,讓這個地區的所有人都可以欣賞到這一道風景線,也是一種正外部性。
3、消費中的負外部性
某人養了一隻狗,這只狗喜歡每天夜裡不停地叫。這個人由於習慣於夜生活,所以並不會對此感到困擾。可是他的鄰居習慣於早睡,每天就會被狗的叫聲弄得失眠,於是不得不花錢買安眠葯。在這里養狗對於這個鄰居就是一種負外部性。
4、消費中的正外部性
以最近的例子來說,某人去注射了甲流疫苗,這場消費不僅對於他自己有好處,對他周圍的人也有一定的好處,即接觸到病毒的傳染源減少。這也是一種正外部性。
G. 西方經濟學
不全會做,會做幾道如下:
一、
1 D 2 B 3 B 4 C 5 C 6 ? 7 C 8 B
二、
H. 如何理解守法的外部性,用外部理論解釋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經濟學意義
許多經濟學家對外部性理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經濟學家卻不多見。論及外部性理論,三位經濟學家的名字是不得不提及的,而且可以提到里程碑意義的高度。這三位經濟學家的名字就是馬歇爾、庇古和科斯。(一)第一塊里程碑——馬歇爾的「外部經濟」理論馬歇爾是英國「劍橋學派」的創始人,是新古典經濟學派的代表。馬歇爾並沒有明確提出外部性這一概念,但外部性概念源於馬歇爾1890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中提出的「外部經濟」概念。在馬歇爾看來,除了以往人們多次提出過的土地、勞動和資本這三種生產要素外,還有一種要素,這種要素就是「工業組織」。工業組織的內容相當豐富,包括分工、機器的改良、有關產業的相對集中、大規模生產、以及企業管理。馬歇爾用「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這一對概念,來說明第四類生產要素的變化如何能導致產量的增加。馬歇爾指出:「我們可把因任何一種貨物的生產規模之擴大而發生的經濟分為兩類:第一是有賴於這工業的一般發達的經濟;第二是有賴於從事這工業的個別企業的資源、組織和效率的經濟。我們可稱前者為外部經濟,後者為內部經濟。在本章中,我們主要是研究了內部經濟;但現在我們要繼續研究非常重要的外部經濟,這種經濟往往能因許多性質相似的小型企業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說的工業地區分布———而獲得。」他還指出:「本篇的一般論斷表明以下兩點:第一,任何貨物的總生產量之增加,一般會增大這樣一個代表性企業的規模,因而就會增加它所有的內部經濟;第二,總生產量的增加,常會增加它所獲得的外部經濟,因而使它能花費在比例上較以前為少的勞動和代價來製造貨物。」「換言之,我們可以概括地說:自然在生產上所起的作用表現出報酬遞減的傾向,而人類所起的作用則表現出報酬遞增的傾向。報酬遞減律可說明如下:勞動和資本的增加,一般導致組織的改進,而組織的改進增加勞動和資本的使用效率。」從馬歇爾的論述可見,所謂內部經濟,是指由於企業內部的各種因素所導致的生產費用的節約,這些影響因素包括勞動者的工作熱情、工作技能的提高、內部分工協作的完善、先進設備的採用、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管理費用的減少等等。所謂外部經濟,是指由於企業外部的各種因素所導致的生產費用的減少,這些影響因素包括企業離原材料供應地和產品銷售市場遠近、市場容量的大小、運輸通訊的便利程度、其他相關企業的發展水平等等。實際上,馬歇爾把企業內分工而帶來的效率提高稱作是內部經濟,這就是在微觀經濟學中所講的規模經濟,即隨著產量的擴大,長期平均成本的降低;而把企業間分工而導致的效率提高稱作是外部經濟,這就是在「溫州模式」中普遍存在的塊狀經濟的源泉。馬歇爾雖然並沒有提出內部不經濟和外部不經濟概念,但從他對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的論述可以從邏輯上推出內部不經濟和外部不經濟概念及其含義。所謂內部不經濟,是指由於企業內部的各種因素所導致的生產費用的增加。所謂外部不經濟,是指由於企業外部的各種因素所導致的生產費用的增加。馬歇爾以企業自身發展為問題研究的中心,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考察影響企業成本變化的各種因素,這種分析方法給經濟學後繼者提供了無限的想像空間。首先,如上所述,有內部經濟必然有內部不經濟,有外部經濟必然有外部不經濟,從最簡單的層面可以發展馬歇爾的理論。其次,馬歇爾考察的外部經濟是外部因素對本企業的影響,由此自然會想到本企業的行為如何會影響其他的企業的成本與收益。這一問題正是由著名的經濟學家庇古來完成的。第三,從企業內的內部分工和企業間的外部分工這種視角來考察企業成本變化,自然會讓我們想到,科斯的《企業的性質》與《社會成本問題》這兩篇重要文獻是不是受到馬歇爾思想的影響。(二)第二塊里程碑———庇古的「庇古稅」理論庇古是馬歇爾的嫡傳弟子,於1912年發表了《財富與福利》一書,後經修改充實,於1920年易名為《福利經濟學》出版。這部著作是庇古的代表作,是西方經濟學發展中第一部系統論述福利經濟學問題的專著。因此,庇古被稱為「福利經濟學之父」。庇古首次用現代經濟學的方法從福利經濟學的角度系統地研究了外部性問題,在馬歇爾提出的「外部經濟」概念基礎上擴充了「外部不經濟」的概念和內容,將外部性問題的研究從外部因素對企業的影響效果轉向企業或居民對其他企業或居民的影響效果。這種轉變正好是與外部性的兩類定義相對應的。外部性理論庇古通過分析邊際私人凈產值與邊際社會凈產值的背離來闡釋外部性。他指出,邊際私人凈產值是指個別企業在生產中追加一個單位生產要素所獲得的產值,邊際社會凈產值是指從全社會來看在生產中追加一個單位生產要素所增加的產值。他認為:如果每一種生產要素在生產中的邊際私人凈產值與邊際社會凈產值相等,它在各生產用途的邊際社會凈產值都相等,而產品價格等於邊際成本時,就意味著資源配置達到最佳狀態。但庇古認為,邊際私人凈產值與邊際社會凈產值之間存在下列關系:如果在邊際私人凈產值之外,其他人還得到利益,那麼,邊際社會凈產值就大於邊際私人凈產值;反之,如果其他人受到損失,那麼,邊際社會凈產值就小於邊際私人凈產值。庇古把生產者的某種生產活動帶給社會的有利影響,叫做「邊際社會收益」;把生產者的某種生產活動帶給社會的不利影響,叫做「邊際社會成本」。適當改變一下庇古所用的概念,外部性實際上就是邊際私人成本與邊際社會成本、邊際私人收益與邊際社會收益的不一致。在沒有外部效應時,邊際私人成本就是生產或消費一件物品所引起的全部成本。當存在負外部效應時,由於某一廠商的環境污染,導致另一廠商為了維持原有產量,必須增加諸如安裝治污設施等所需的成本支出,這就是外部成本。邊際私人成本與邊際外部成本之和就是邊際社會成本。當存在正外部效應時,企業決策所產生的收益並不是由本企業完全佔有的,還存在外部收益。邊際私人收益與邊際外部收益之和就是邊際外部收益。通過經濟模型可以說明,存在外部經濟效應時純粹個人主義機制不能實現社會資源的帕累托最優配置。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庇古的「外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概念是從馬歇爾那裡借用和引申來的,但是庇古賦予這兩個概念的意義是不同於馬歇爾的。馬歇爾主要提到了「外部經濟」這個概念,其含義是指企業在擴大生產規模時,因其外部的各種因素所導致的單位成本的降低。也就是說,馬歇爾所指的是企業活動從外部受到影響,庇古所指的是企業活動對外部的影響。這兩個問題看起來十分相似,其實所研究的是兩個不同的問題或者說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庇古已經對馬歇爾的外部性理論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既然在邊際私人收益與邊際社會收益、邊際私人成本與邊際社會成本相背離的情況下,依靠自由競爭是不可能達到社會福利最大的。於是就應由政府採取適當的經濟政策,消除這種背離。政府應採取的經濟政策是:對邊際私人成本小於邊際社會成本的部門實施征稅,即存在外部不經濟效應時,向企業征稅;對邊際私人收益小於邊際社會收益的部門實行獎勵和津貼,即存在外部經濟效應時,給企業以補貼。庇古認為,通過這種征稅和補貼,就可以實現外部效應的內部化。這種政策建議後來被稱為「庇古稅」。庇古稅在經濟活動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採用的「誰受益,誰投資」的政策、環境保護領域採用的「誰污染,誰治理」的政策,都是庇古理論的具體應用。目前,排污收費制度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環境保護的重要經濟手段,其理論基礎也是庇古稅。庇古理論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第一,庇古理論的前提是存在所謂的「社會福利函數」,政府是公共利益的天然代表者,並能自覺按公共利益對產生外部性的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然而,事實上,公共決策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第二,庇古稅運用的前提是政府必須知道引起外部性和受它影響的所有個人的邊際成本或收益,擁有與決定帕累托最優資源配置相關的所有信息,只有這樣政府才能定出最優的稅率和補貼。但是,現實中政府並不是萬能的,它不可能擁有足夠的信息,因此從理論上講,庇古稅是完美的,但實際的執行效果與預期存在相當大的偏差。第三,政府幹預本身也是要花費成本的。如果政府幹預的成本支出大於外部性所造成的損失,從經濟效率角度看消除外部性就不值得了。第四,庇古稅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尋租活動,會導致資源的浪費和資源配置的扭曲。(三)第三塊里程碑———科斯的「科斯定理」科斯是新制度經濟學的奠基人,因他「發現和澄清了交易費用和財產權對經濟的制度結構和運行的意義」,榮獲了1991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科斯獲獎的成果在於兩篇論文,其中之一就是《社會成本問題》。而《社會成本問題》的理論背景是「庇古稅」長期以來,關於外部效應的內部化問題被庇古稅理論所支配。在《社會成本問題》中,科斯多次提到庇古稅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講,科斯理論是在批判庇古理論的過程中形成的。科斯對庇古稅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外部效應往往不是一方侵害另一方的單向問題,而具有相互性。例如化工廠與居民區之間的環境糾紛,在沒有明確化工廠是否具有污染排放權的情況下,一旦化工廠排放廢水就對它徵收污染稅,這是不嚴肅的事情。因為,也許建化工廠在前,建居民區在後。在這種情況下,也許化工廠擁有污染排放權。要限制化工廠排放廢水,也許不是政府向化工廠征稅,而是居民區向化工廠「贖買」。第二,在交易費用為零的情況下,庇古稅根本沒有必要。因為在這時,通過雙方的自願協商,就可以產生資源配置的最佳化結果。既然在產權明確界定的情況下,自願協商同樣可以達到最優污染水平,可以實現和庇古稅一樣的效果,那麼政府又何必多管閑事呢?第三,在交易費用不為零的情況下,解決外部效應的內部化問題要通過各種政策手段的成本———收益的權衡比較才能確定。也就是說,庇古稅可能是有效的制度安排,也可能是低效的制度安排。上述批判就構成所謂的科斯定理:如果交易費用為零,無論權利如何界定,都可以通過市場交易和自願協商達到資源的最優配置;如果交易費用不為零,制度安排與選擇是重要的。這就是說,解決外部性問題可能可以用市場交易形式即自願協商替代庇古稅手段。科斯定理進一步鞏固了經濟自由主義的根基,進一步強化了「市場是美好的」這一經濟理念。並且將庇古理論納入到自己的理論框架之中:在交易費用為零的情況下,解決外部性問題不需要「庇古稅」;在交易費用不為零的情況下,解決外部性問題的手段要根據成本———收益的總體比較,也許庇古方法是有效的,也許科斯方法是有效的。可見,科斯已經站在了巨人———庇古的肩膀之上。有的學者把科斯理論看作是對庇古理論的徹底否定,這是一種誤解。實際上,科斯理論是對庇古理論的一種揚棄。隨著70年代環境問題的日益加劇,市場經濟國家開始積極探索實現外部性內部化的具體途徑,科斯理論隨之而被投入到實際應用之中。在環境保護領域排污權交易制度就是科斯理論的一個具體運用。科斯理論的成功實踐進一步表明,「市場失靈」並不是政府幹預的充要條件,政府幹預並不一定是解決「市場失靈」的惟一方法。科斯理論也存在局限性第一,在市場化程度不高的經濟中,科斯理論不能發揮作用。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市場化改革過程中,有的還留有明顯的計劃經濟痕跡,有的還處於過渡經濟狀態,與真正的市場經濟相比差距較大。例如,在上海市蘇州河的治理過程中,美國專家不斷推銷他們的污染權交易制度,但試行下來效果不佳。第二,自願協商方式需要考慮交易費用問題。自願協商是否可行,取決於交易費用的大小。如果交易費用高於社會凈收益,那麼,自願協商就失去意義。在一個法制不健全、不講信用的經濟社會,交易費用必然十分龐大,這樣,就大大限制了這種手段應用的可能,使得它不具備普遍的現實適用性。第三,自願協商成為可能的前提是產權是明確界定的。而事實上,像環境資源這樣的公共物品產權往往難以界定或者界定成本很高,從而使得自願協商失去前提。任何一種理論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科斯理論也不例外。盡管如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科斯奠定了外部性理論發展進程中的第三塊里程碑,而且其理論和實踐意義遠遠不是局限於外部性問題,為經濟學的研究開辟了十分廣闊的空間。
I. 西方經濟學中 外部性及其主要影響是什麼
外部性指由於市場活動而給無辜的第三方造成的成本。或者換種說法:外部性就是指社會成員(包括組織和個人)從事經濟活動時,其成本與後果不完全由該行為人承擔,也即行為舉動與行為後果的不一致性。
外部性的主要影響是市場失靈。存在外部性的情況下,市場不能自發實現帕累托最優,影響配置效率。
J. 能否講解一下西方經濟學的外部性
外部性理論主要是現代西方經濟學針對環境污染問題提出來的一個概念,指廠商污染了環境,等於佔用了一定的環境資源,但廠商卻並不為此支付任何費用。後來這個概念推廣了,一般指,廠商生產經營活動給外部環境帶來了某種影響,但廠商卻並不為此承擔任何經濟責任,既不能從中獲益,也不能需要為此支付費用。
不但廠商生產經營外部性,消費者行為也有外部性。如有人從事一些公益活動,對大家都有好處,但並不能因此從市場上獲得經濟報酬;反過來,有人做一些有違公德的事,如亂扔垃圾等,市場上也沒有人能向他收取相應的排污費。
概括起來,外部性有兩個關鍵,一是外在於經濟行為人(個人或廠商),即一項經濟行為對外部環境造成了影響;其中有好的影響,也有不好的影響;二是外在於市場機制,市場機制對於這些經濟行為失去了調節作用。
作為經濟學來講,目前研究的焦點問題主要是廠商的負的外在性,即類似環境污染這樣對外部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而廠商卻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為此,經濟學家提出了產品的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的概念。私人成本是指廠商負擔的產品成本,大體上等同於產品的經濟成本,社會成本則是產品私人成本再加上外在成本的總和,是全社會負擔的產品成本。外在成本是指廠商以外的社會負擔的產品成本。
顯然,外在性的存在,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導致了市場失靈。為此,西方經濟學家提出了種種對策措施:
一是征稅,即向污染環境的企業收取類似排污費性質的稅收。這種方法最早由英國經濟學家庇古提出,又名「庇古稅」。
二是津貼,即由政府向有污染行為的企業提供津貼,幫助企業完善相關環保設施,減少污染,以至消除污染。不過,這種方法遭到了大多數經濟學家的反對,因為這種做法等於由社會承擔了企業污染的成本。
三是合並企業。如假定一條河流上游的企業污染河道,下游的企業受害,現把上下游的兩家企業合並起來,這樣通過外在經濟內在化,將負的外在性消除。不過,這樣做恐怕很難做到。一條河流兩岸成千上萬的企業,如何合並?事實上做不到。
四,規定產權與協商。這是根據科斯定理,只要明確產權,並且交易成本可以忽略不計,在這兩條前提下,一旦有污染行為,則受害者就會與污染企業協商談判或提起訴訟,來解決問題。這個方案因不需要政府主動干預,基本上是通過市場途徑解決問題,迎合了上個世紀80年代全球性的自由化思潮,因而曾一度大受追捧。但現在看來,事實上也很做到,也不過是書獃子式的空想罷了。首先,產權很難完全明確,如一條河流的產權應該歸誰?清潔的空氣的產權又該歸誰?諸如此類,無法回答;其次,交易成本絕非可以忽略不計,一次次的協商談判,以至訴訟,常常需要巨額的成本費用。
五、政府直接管制。目前,一般的觀點,認為大多數外在性行為,還要靠政府主動的強制干預。
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以前,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外在性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現象,社會主義社會實行計劃經濟,全心全意為人民造諫,是不會存在外在性現象的。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外在性問題在我國已經成為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政府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也需要國民觀念上普遍重視起來,還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支撐,需要科學技術的進步。應該說消除外在性是一個長期艱巨的任務,短期內很難一下子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