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評價庸俗經濟學
19世紀中葉,法國出現一種自由主義思潮,以巴師夏、凱里為首的經濟學家認為,世界是讓每個自然人獨立施展才能的大舞台,而資本主義是最符合人性的舞台設計,因此它能以最快的速度去積聚財富。馬克思稱之為庸俗經濟學,這種學說不願意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考察資本形成的原因,更不願意看到資本主義是建築在絕大多數人陷入相對貧困的基礎上的事實。庸俗經濟學並不是深入研究社會經濟內部的矛盾,而往往是把現成的慣常概念拿來,按照資本家的思維做一些掩飾,做一些辯護,做一些演繹,其「研究」方向不在深處,而在淺層,那些數學方法的應用只是使敘述更抽象一些,而並不是更深入一些。比如,商品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細胞,究竟商品是什麼?庸俗經濟學並不做深入研究,庸俗經濟學現成地把商品就是各種各樣的效用這樣的概念拿過來,這些效用是為了滿足各種各樣的需求的,低級的人只有低級的需求,高級的人有更多的高尚的需求。需求就是市場,有市場才能賺錢,市場越大賺錢越多。所以資本家是特別關注市場需求的。但資本家不是多麼高尚地為人民的需求而生產,他看中的是滿足需求後的利潤。既然商品就是效用,效用怎麼能作為一個可以通約的量統計呢?他們自然想到了商品的價格,不管價格的本質是什麼,反正是一個沒有質的量,就可以現成拿過來使用,庸俗經濟學就是這樣武斷地假定:效用是可以求總的。既然價格的本質不去管,價格有什麼來決定就說不清。不過不要緊,商品價格的波動由供需關系引起,波動終究會趨向一個定點,好了,價格就是供需關系決定的,至於為什麼趨向於某一點,而不是另一點,那就不管了。庸俗經濟學就是這樣不管不顧地前行,這就是庸俗經濟學的「科學的根底」。 庸俗經濟學完全無視貨幣的歷史,直接認為貨幣就是資本,自行增殖就是資本的神秘的本能。 庸俗經濟學認為「利息是使用資本這一生產要素的報酬,即資本的價格,是資本所有者的收入。」庸俗經濟學認為「資本之所以能帶來利息,這是因為使用資本,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具有凈生產力是資本能帶來利息的根源。」庸俗經濟學家的主要特點其一、瘋狂的向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進攻,掩蓋自身概念、理論、體系的缺憾,理論素養極差,既不懂哲學,也不懂政治經濟學,更沒有看過一本經典著作;只有破,沒有立,提不出有針對性的觀點!其二、數學基礎奇差,無法獲得西方主流經濟學家的認同,以批判馬克思為晉身之階,嘩眾取寵!
㈡ 經濟學中的庸俗化是什麼意思
是,就是指現在的一些經濟學家不顧社會的需求,而是直接的以一個商人的態度去對待經濟學,把經濟學搞得很勢力低俗。
㈢ 庸俗經濟學名詞解釋
庸俗經濟學釋義:
「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的簡稱。見「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
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者對繼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之後的各種資產階級經濟理論的統稱。它分離古典學派的庸俗成分,只研究經濟現象的外在聯系,為資本主義制度辯護。產生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英國和法國。它經歷了如下幾個發展階段:產生階段 (18世紀末至1830年)。代表人物有薩伊、馬爾薩斯以及後來的詹姆斯·穆勒和麥克庫洛赫,他們以亞當 斯密和李嘉圖的信徒自居,以「注釋」或「通俗化」的形式,把斯密著作中的庸俗成分分離出來並加以發展,形成一套庸俗理論。初步發展階段 (1830年至19世紀中葉)。代表人物有西尼耳、巴師夏、凱里、約翰·穆勒等人,德國的歷史學派也屬於此階段的代表人物。他們拋棄對古典學派所作的「注釋」或「通俗化」,竭力尋找為資本主義辯護的新方法。在這一階段,資產階級經濟學進一步庸俗化。發展階段 (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已過渡到壟斷競爭階段,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出現了一系列新的辯護理論和流派。包括德國新歷史學派、美國制度學派、邊際效用學派和英國劍橋學派。以馬歇爾為代表的英國劍橋學派將邊際效用學說和其他庸俗經濟學結合在一起,完成了庸俗經濟學的第一次大綜合,從而成為這一時期庸俗政治經濟學的「正宗」。
㈣ 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到底庸俗在哪裡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多謝回答!!
因為它為資產階級辯護。馬克思稱之為庸俗經濟學,這種學說不願意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考察資本形成的原因,更不願意看到資本主義是建築在絕大多數人陷入相對貧困的基礎上的事實。
㈤ 庸俗經濟學的發展
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由於資本主義生產逐漸由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不斷發展,直接威脅著資產階級。在1825年,經濟危機的爆發,使資本主義制度的矛盾日益顯露出來。面臨這種形勢,資產階級更加需要的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科學研究。為適應這種需要,便產生了庸俗政治經濟學。庸俗經濟學者繼承與發展了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的許多科學成分,致力於否認階級利益的對立,用各種各樣的科學理論,維護資產階級利益。在資產階級經濟學領域中,到19世紀30年代以後,庸俗經濟學逐漸取代了古典政治經濟學。
19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庸俗政治經濟學不再專注於注釋和通俗化古典政治經濟學,尋求了對資本主義科學研究的新方法。代表為英國西尼爾的理論。1848-1849年的歐洲革命後,一方面,出現了以法國巴師夏和美國凱里為代表的證明社會階級利益一致的調和論;另一方面,出現了以英國約翰·穆勒為代表的折衷主義經濟理論。在德國,則產生了經濟學的歷史學派。
1844 年恩格斯發表了《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馬克思分別於1859 年和1867 年發表了《政治經濟學批判》和《資本論》第一卷,而後者的副標題仍是「政治經濟學批判」,並宣布「庸俗經濟學的喪鍾已經響了」。這樣,一方面「 庸俗化」了的資產階級經濟學開始了「邊際革命」,進而數理化、計量化、均衡化、邊際化,更重視對經濟現象的實證分析,不再側重對國家政策的分析;另一方面,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科學因素,將經濟學更加「政治化」、「革命化」,從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的分析中,得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是推翻現存的資本主義制度。
㈥ 馬克思主義眼中所謂的「庸俗經濟學」,具體「庸俗」在什麼地方
庸俗經濟學,馬克思所選定的表明後李嘉圖經濟學特徵的用語。從那時起,這個詞就由馬克思主義著述者作了多種含義的表述,它既包括後李嘉圖古典經濟學,也包括新古典經濟學。
庸俗經濟學特別指專注於分析表面現象(如需求和供給)的著作,指忽視結構上的價值關系,也指不願意以公正的科學方法探究經濟關系,尤其害怕對潛藏在商品交換行為下的階級關系的研究。這後一方面,使庸俗經濟學具有辯護性,也就是說,它更感興趣的是維護資產階級利益上的合理性,而不惜犧牲科學上的公正性。
庸俗經濟學並不是深入研究社會經濟內部的矛盾,而往往是把現成的慣常概念拿來,按照資本家的思維做一些掩飾,做一些辯護,做一些演繹,其「研究」方向不在深處,而在淺層,那些數學方法的應用只是使敘述更抽象一些,而並不是更深入一些。比如,商品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細胞,究竟商品是什麼?庸俗經濟學並不做深入研究,庸俗經濟學現成地把商品就是各種各樣的效用這樣的概念拿過來,這些效用是為了滿足各種各樣的需求的,低級的人只有低級的需求,高級的人有更多的高尚的需求。需求就是市場,有市場才能賺錢,市場越大賺錢越多。所以資本家是特別關注市場需求的。但資本家不是多麼高尚地為人民的需求而生產,他看中的是滿足需求後的利潤。既然商品就是效用,效用怎麼能作為一個可以通約的量統計呢?他們自然想到了商品的價格,不管價格的本質是什麼,反正是一個沒有質的量,就可以現成拿過來使用,庸俗經濟學就是這樣武斷地假定:效用是可以求總的。既然價格的本質不去管,價格有什麼來決定就說不清。不過不要緊,商品價格的波動由供需關系引起,波動終究會趨向一個定點,好了,價格就是供需關系決定的,至於為什麼趨向於某一點,而不是另一點,那就不管了。庸俗經濟學就是這樣不管不顧地前行,這就是庸俗經濟學的「科學的根底」。庸俗經濟學完全無視貨幣的歷史,直接認為貨幣就是資本,自行增殖就是資本的神秘的本能。
庸俗經濟學認為「利息是使用資本這一生產要素的報酬,即資本的價格,是資本所有者的收入。」庸俗經濟學認為「資本之所以能帶來利息,這是因為使用資本,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具有凈生產力是資本能帶來利息的根源。」
庸俗經濟學家的主要特點
其一、瘋狂的向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進攻,掩蓋自身概念、理論、體系的缺憾,理論素養極差,既不懂哲學,也不懂政治經濟學,更沒有看過一本經典著作;只有破,沒有立,提不出有針對性的觀點!
其二、數學基礎奇差,無法獲得西方主流經濟學家的認同,以批判馬克思為晉身之階,嘩眾取寵!
㈦ "庸俗經濟學""庸俗達爾文主義"中的"庸俗"是什莫意思
達爾文的進化論是一門科學學說,揭示了生物界生存競爭、弱肉強食、天演專選擇的進化規律。這是非靈性生屬物的生存和進化規律,在人類靈性尚未覺醒的蒙昧時期,也就是人獸無分軒輊的時期,人類不自覺地一體遵循這種規律而無以自外;一旦人類走出叢林,進入文明時期,靈性人類自應探索和遵循自己的不同的生存和發展規律,亦即順應「性與天道」的「當行之路」。社會達爾文主義用庸俗進化論來解釋社會現象,把人類社會比作非靈性的動物界,宣揚「弱肉強食」、「優勝劣敗」,種族優劣,成為一種「原罪」有理,或自私犯罪有理的「至惡」型思想信仰,為西方帝國主義列強奉為信仰圭臬,實為反文明返祖倒退,導向萬劫不復末路的錯誤選擇。
㈧ 為什麼說西方經濟學是庸俗經濟學
在西方經濟學日益流行的時代,說它是庸 俗的經濟學似乎有些不合潮流。我所說的 西方經濟學,指的是西方的宏觀經濟學和 微觀經濟學,它既指新古典綜合派,也指 新制度經濟學。(當然,有人認為西方經 濟學的范圍很寬,見高鴻業主編的西方經 濟學第一頁,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 西方經濟學由於可以解釋一些現象,它具 有很大的欺騙性。因為如果你不做進一步 的思考,你會認同西方經濟學對一些經濟 現象所做的解釋。比如消費、投資、出 口、政府支出可以拉動經濟增長,因為國 內生產總值(GDP)等於消費加投資加凈 出口加政府支出。再比如消費者為什麼會 受欺騙,是因為信息不對稱,如果信息對 稱,消費者是不會受欺騙的。 經濟學可以分成三個層次,它們分別是經 濟現象、操作、理論。經濟現象是我們天 天能夠看得見和體會得到的,比如雞蛋多 少錢一斤,上海股票多少點,某公司僱傭 多少員工。操作則是我們需要思考才能夠 感覺得到的,比如企業是怎樣組織起來 的,它們為什麼大多數採用有限責任公司 的方式。理論則是看不見感覺不到的,比 如什麼是貨幣,貨幣是怎樣產生的。 經濟現象、操作、理論在經濟學中的角色 是不一樣的。經濟理論是基礎,經濟現象 則是豐富多彩的,經濟操作是根據經濟理 論而形成的。經濟操作賴以存在的理論, 既包括書面的理論,也包括實際中應用, 但沒有在書面上出現的理論。由於有一部 分經濟理論是在書本上找不到的,這就會 使經濟現象和經濟操作在一些時候被認為 沒有理論依據。經濟理論是以經濟現象和 經濟操作為原料的一種邏輯思辯,它既包 括書本上的經濟理論,也包括非書本上的 經濟理論,如散落在普通人觀念里的經濟 理論。 1、經濟現象。 在經濟現象這個層次,西方經濟學是很有 欺騙性的,因為西方經濟學就是停留在這 個層面。以西方微觀經濟學為例,它是以 市場的存在為前提的,在這個前提下,西 方微觀經濟學開始分析構成市場的兩個方 面:供給和需求。以供給為核心的理論是 生產、成本、利潤理論,以需求為核心的 理論是效用理論、預算理論及收入理論, 最後對市場的類型及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 系做了一個一般性的分析,從而得出局部 均衡、一般均衡的結論。這些理論,表面 上都有道理,因為人們觀察到的經濟現 象,是單個的、割裂的、片面的經濟現 象,這和西方經濟學對經濟現象的解釋正 好一致。 我們都熟悉需求曲線,它描述的是商品 (或產品,下同)與價格水平之間的關 系。我們可以觀察到的是,同樣的錢,如 果價格越低,買到的東西越多。而需求曲 線告訴我們的是:在一般情況下,價格越 高,對該商品的需求量越小;價格越低, 對該商品的需求量越大。至於需求量為什 么會隨價格的高低發生變化,西方經濟學 有一個解釋,說是邊際效用遞減,比如吃 一個蘋果覺得很過癮,吃1個蘋果就難受, 因為第1個蘋果的效用是負效用。由於每個 蘋果的效用不一樣,自然它們的價格也不 一樣,由此,消費者可以得到好處,這個 好處叫做消費者剩餘。 我現在要問的是:消費者買商品的錢是那 里來的?是賺來的?借來的還是其他人給 的?我假定錢是賺來的,消費者賺錢的過 程,就是商品形成的過程,錢和商品有一 種天然的對應關系。這種對應關系存在在 簡單的數字里,比如8=2*4,8=2*2*2等 等。我設商品是M,錢是N,如果要讓商品 和貨幣相等,我只要在商品的前面加些系 數就可以了。我要加的這個系數,在微觀 經濟學里叫價格。至於價格的漲跌,是擁 有商品的人和擁有貨幣的人斗爭的結果。 西方經濟學在這一點上,利用邏輯分析方 法的缺陷及人們熟視無睹的數字之間的關 系,片面地把需求僅僅看成是需求,而無 視經濟學的最基本問題,生產與分配的層 次問題,更無視生產與分配存在的制度基 礎。在貨幣制度的基礎上,生產的過程也 是分配的過程,消費者賺錢的過程,同時 也是產品形成的過程。錢不能吃也不能 穿,它只是一種工具,一種分配產品的工 具。 貨幣作為分配工具,它是通過一系列的交 換來完成的。如果我們把交換的過程斷章 取義,那有什麼意義呢?需求和價格的關 系,在人們購買之前已經存在,因為你賺 錢的時候,你已經為給你錢的人生產出了 產品,你去買產品的時候,只是你 憑「錢」這個憑證去把你的東西取回來而 已,至於你取回多少,就要看產品的價格 了。 我們再來看看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的問 題。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數學和經 濟學兩個方面來看。從數學方面來看,一 個平面上的兩條直線有三種關系,它們是 平行、重合、相交。在一個坐標系裡的供 給曲線(直線,下同)和需求曲線,它們 相交、重合或者平行都是很自然的。因 為,你想要它相交,你就可以把它畫成相 交。從數字的角度來看,任何數字都可以 分解為一組數字的加、減、乘、除。西方 經濟學就是用這些數字和圖形來證明均衡 的。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由於西方經濟 學沒有把貨幣和以貨幣表現的產品分開處 理,所以才會有薩依「供給創造需求」、才 會有重農、重商主義關於財富的不同認識 的爭論。其實,產品和貨幣之間的關系, 只要你系數給得對,就可以相等。它們的 實質是產品的循環運動和貨幣的循環運 動。至於市場均不均衡,已經變成了經濟 學家的一個游戲。 我們再來看看生產、成本和利潤。日常生 活中,生產、成本、利潤是普遍使用的概 念,比如養雞的成本、養牛的成本、做假 奶粉的成本,與之相對應的是養雞的收入 和利潤、養牛的收入和利潤。生產的過程 就是分配的過程,它既包括生產要素之間 的分配也包括生產者之間的分配。就生產 者之間的分配而言,在使用貨幣的情況 下,分配的一端是產品,另一端是貨幣, 付出貨幣的一方是成本,得到貨幣的一方 是收入。收入和成本是一樣的,它們之所 以叫收入、成本,僅僅是因為分配的主體 的差別而已。利潤是收入減去成本,它反 映的是兩次分配對分配主體的影響。 從經濟學的現象來看,由於西方經濟學所 要解釋的就是經濟現象,按道理它在這個 層面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由於經濟現象 不是自然現象,用分析自然現象的方法來 分析經濟現象,就有可能出問題。比如, 某個自然現象受N個因素的影響,為了分析 每個因素的影響,我們可以假定其他因素 不變。在分析經濟現象時,這樣做就有問 題。比如,我們分析價格的變動的時候, 我們假定其他影響價格的因素不變,而只 考慮需求的變化,最後的結論自然是需求 與價格之間的關系。由於在產品生產出來 的時候,需求已經以貨幣的方式存在,而 西方經濟學將這個「二次分配」的閉路循環 切割成一個個小片段,它怎麼可能正確 呢?它怎麼可能不庸俗呢?轉貼於 看準網 http://www.kanzhun.com 2、經濟操作。 經濟現象是在一定的經濟操作的基礎上產 生的,我們說的生產、成本、利潤一般來 講,指的是企業的生產、成本與利潤。那 么企業是怎樣產生的呢?是專業分工的結 果?是節約「交易成本」的結果?還是一系 列契約的結果? 按照交易成本的理論,企業之所以存在, 是因為使用市場機制是要付成本的,而企 業由於內部沒有交易,所以企業的組織形 式可以節約交易成本。按照這樣的邏輯, 如果取消市場機制,消滅資本主義,交易 成本不就不存在了嗎? 其實,企業的存在可以從三個方面考慮。 從產品循環運動來看,環境要素轉化為產 品為企業的存在提供了基礎,沒有產品的 循環運動,你怎麼也不會有企業。當然, 有產品的循環運動也不一定會有企業。從 貨幣的循環運動來看,貨幣的循環運動是 企業存在的條件,因為貨幣可以把不同的 環境要素「粘合」在一起,另外企業要生存 下去,它吸收的貨幣必須大於或等於它釋 放的貨幣。最後,任何組織都是由人設立 的,人設立企業是因為有限責任公司有「期 權」的特點,風險有限,收益可以無限。 在宏觀經濟方面,西方經濟學有所謂的財 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這些政策現在在我國 也開始使用.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政府可 以通過松的財政政策,如減稅、擴大政府 支出等,以此來刺激經濟的增長,進而扭 轉經濟衰退的局面。就減稅而言,由於它 是屬於分配的問題,因此我們要判斷的是 經濟的衰退是不是分配的問題引起的,如 果是分配的問題引起的,我們還要搞清楚 是那個層面的分配問題引起的。在現實生 活中,減稅是不能刺激經濟發展的,因為 減稅對窮人沒有什麼幫助,能夠幫助的只 是富人,而富人是不會購買力不足的。如 果政府通過擴大支出來刺激經濟發展,這 樣的發展也難與維持,因為政府支出的擴 大,從產品的循環運動來看,是企業的存 貨轉移到政府手中的過程,從貨幣的循環 運動來看,政府要麼增加債務,要麼減少 自己的貨幣結余,政府的債務最終成了企 業的利潤,富人手中增加的財富。為什麼 沒有什麼用的財政政策會被各個國家的政 府採用呢?因為政府需要這么做。 財政政策沒有用,那麼貨幣政策呢?同樣 沒有用。比如提高貼現率,貨幣的使用者 完全可以通過價格的方式,將提高了的利 率轉移出去。 3、經濟理論。 如果說西方經濟學在現象層面還可以解釋 一些經濟現象的話,在理論層面,西方經 濟學就沒有什麼解釋可言了。比如西方經 濟學的市場理論,由於它們沒有把市場看 成是供、需對接的一種可能選擇方式,從 而美化和神秘化市場。我們知道,供、需 的對接方式可以是價格,也可以是非價格 因素。供、需的對接方式既有所有制的因 素,也有技術的因素,所有制的因素是基 本的因素,而具體的對接手段則是技術的 因素。 再比如價格的作用問題,西方經濟學認 為,價格可以用來配置資源。價格為什麼 可以用來配置資源?理由是,價格高的產 品,由於利潤豐厚,可以讓更多的資源流 入到這種產品,相反,價格底的產品,由 於沒有利潤,資源會逐漸流出這種產品。 資源流入或流出某種產品,是價格的分配 作用的結果,它是以當時的技術和所有制 為基礎的。配置資源的直接手段是技術, 間接手段是技術發展的所有制。 對於價值理論,西方經濟學有效用價值 論、生產費用價值論,這些理論,馬克思 已經作了很深刻的批判,這里就不再重 復。那麼,我們應該怎樣來分析商品的價 值呢?我們首先要區分產品和產品的載 體。產品是一種功能,一種能夠滿足人需 要的功能,這種功能是需要載體的,隨著 技術的進步,單位產品的載體會越來越 少。產品的功能有的存在在自然界,有的 則是通過人的生產活動而獲得,勞動是產 品價值的主要來源,但不是唯一來源。產 品價值存在的基礎是所有制,所有制通過 集合人的要求權是產品有價值,隨著所有 制的滅亡,產品的價值也將隨之滅亡。
㈨ 庸俗經濟學是什麼意思
庸俗經濟學
實證化,是經濟學的一個發展階段,產生於18世紀末,大致結束於19世紀70年代。大衛·李嘉圖把古典經濟學發展到最高階段後,隨著政治的日趨進步,經濟學進入了以維護自由市場經濟為主要特徵的科學經濟學階段,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西尼爾、穆勒、薩伊、馬爾薩斯等。[1]
將經濟學冠以庸俗一詞,始於德國經濟學家卡爾·馬克思在其著作«資本論»中所說"庸俗經濟學的喪鍾已經敲響了"。這里,馬氏所指的是當時出現的一些為資本家的利益辯護的經濟學說。如英國學者西尼爾提出的所謂最後一小時論[2]。庸俗經濟學現今實質上已經不存在。一些人引用這一名詞指新古典經濟學現代西方經濟學,屬於謬誤。
19世紀30年代以後,實證主義經濟學研究經濟現象的客觀聯系,摒棄了斯密和李嘉圖的主觀價值論,提出了客觀的邊際效用價值論,科學地分析從經濟現象所見到的經驗事實的實際聯系,具有科學性,把市場經濟的生產方式看作符合人的本性的、自然的生產方式,從而把它宣布為永恆的真理。
從一方面來說,實證經濟學的產生是對古典經濟學的反叛和批判。古典經濟學是市場經濟上升時期代表社會進步的,實證經濟學是對經濟現象的科學研究;前者透過表面現象分析市場經濟的本質和規律,後者以現象揭示規律,注重科學性。
西尼爾的「節欲論」(效用是能直接或間接產生快樂或避免痛苦的能力,價格由三因素構成,供給受三種手段制約,勞動是工人放棄自己的安樂和休息所作的犧牲,資本是企業家的犧牲。工資是勞動的報酬,利潤是節制的報酬。最後一小時論。是科學的經濟理論)。約翰·穆勒的經濟學研究(辯證綜合,反對經濟規律永恆不變的觀點,財富的分配取決於社會的法律和習慣。把分配規律與生產規律分開進行研究,把商品分為三類),巴師夏的經濟學說主要是經濟和諧論(社會就是交換,價格就是交換著的兩種服務的關系,價格即服務的尺度就是服務提供者所作的努力和服務接受者所節省的努力,勞動就是努力緊張,社會上的一切收入都只是歷史的別名。工資和利潤不存在對立,資本和勞動的關系是相互交換的兩種服務的關系,是和諧的。)
歷史學派是經濟學的一個流派,但同英法經濟學比較起來具有自己的特點:第一,英法經濟學對於國家的態度基本上是站在自由放任的立場上,德國經濟學則極力宣揚國家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第二,德國經濟學家除了為經濟發展辯護外,還力圖把舊制度及其殘余理想化。第三,德國經濟學帶有極為明顯的沙文主義色彩。德國歷史學派指出各個民族經濟都有自己的特點,否認科學經濟學揭示的經濟規律具有普遍的意義。
歷史學派的內容包括先驅者李斯特及著作《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李斯特認為不存在理論經濟學,而只存在國民經濟學,證明經濟學應當探討的是本民族經濟發展的條件,而不是普遍的理論概括。李斯特提出了生產力理論,為了培育德國的生產力,應當忍受暫時的犧牲,財富的生產力比之財富本身,不曉得要重要多少倍。提出了生產發展階段學說(原始未開化時期,畜牧時期,農業時期,農工業時期,農工商業時期),德國處於第四階段,應保護關稅,過度到第五階段,同英國爭霸,向世界擴張。後來歷史學派採納了李斯特的一系列理論,第一,關於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各個民族經濟發展的特殊道路的科學;第二,古典經濟學的主要缺點是世界主義;第三,在研究經濟現象和經濟政策時,必須根據經濟發展的公式。方法論,主張摒棄抽象演繹法,提出歷史研究。羅雪爾:「我們的課題可以說是社會經濟或國民經濟的解剖學和生理學」,評價(經濟學家:學院式的辯證理論)。希爾德布蘭德把經濟發展劃分為三階段(自然經濟,貨幣經濟,信用經濟),評價(不是根據生產方式的變化而是根據交換形式來劃分社會經濟形態)。
美國的經濟學家和德國的經濟學家一樣,在整個十九世紀時期不斷進行發展,來反對英國所奉行的和來自英國經濟學家所宣揚的自由貿易原則。凱里是美國經濟學中的階層利益調和論的創始人,代表作《社會科學原理》,指出商品的價格不是由生產費用,而是由再生產費用決定的。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工人的工資不僅絕對的而且相對的增加了。
參考書目
①馬克·布勞格:《李嘉圖的經濟學》,1958年英文版。
②I.I.魯賓:《經濟思想史》,1979年英文版。
㈩ 經濟學的分類標准中的「古典」「庸俗」是什麼意思
1、古典經濟學(Classical economics),該學派相信經濟規律(特別如個人利益。
古典經濟學又稱古典政治經濟學,並且相信價格體系是最好的資源配置辦法,將其看作一隻「看不見的手」支配著社會經濟活動。一般說來、托馬斯·馬爾薩斯和約翰·穆勒、促進或阻礙國民財富增長的原因、競爭)決定著價格和要素報酬:凱恩斯理論出現以前的經濟思想主流學派,認為一切物質生產部門都創造財富,他所著的《國富論》把資本主義經濟學發展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分析了國民財富增長的條件。
古典經濟學一般指英國古典經濟學,斯密把經濟研究從流通領域拓展到生產領域,提出自由放任原則;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生活、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
古典經濟學分析了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由亞當·斯密在1776年開創。主要追隨者包括大衛·李嘉圖,書中批判了重商主義把對外貿易作為財富唯一源泉的片面觀點,其傑出代表和理論體系的創立者是亞當·斯密。
同時亞當·斯密批判了重農學派認為只有農業才創造財富的片面觀點
2、庸俗經濟學其實只是觀點與學派的差異。庸俗翻譯自單詞vulgar,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源於古典經濟學卻又不同於古典經濟學,主要有亞當·斯密。
庸俗經濟學與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大約同時代產生(19世紀初中期)古典經濟學是對凱恩斯學派出現以前;
20世紀出現的凱恩斯主義更加強調了國家干預,因此與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相對立,主流西方經濟學的稱謂,而與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對立最嚴重的庸俗經濟學也被黑得最慘,因為我國20世紀80年代以前一直堅持政治經濟學,對除了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以外的幾乎所有西方經濟學各個學派(包括古典經濟學,稱呼這一學派時於是用了帶有強烈主觀色的「庸俗」二字、新古典經濟學等)都持批判和反對態度,統稱之為古典經濟學,主要是研究內容是經濟運行的內在自發規律、凱恩斯主義。因此為了區分,庸俗經濟學的學者主要為資本主義辯護,崇尚不幹涉的自由主義、李嘉圖等人的貢獻,後來把凱恩斯主義之前的西方經濟學(不包括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並為之提供了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