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邊際主義經濟學原理

邊際主義經濟學原理

發布時間:2021-02-14 08:06:01

⑴ 邊際主義的興起在經濟思想史上的作用和意義

經濟學中,邊際復主義指由邊際效制用和邊際成本發展而來的經濟學理論。邊際效用理論是在1870年左右,是由英格蘭的威廉姆·斯坦利·傑文斯、奧地利的卡爾·門格爾和瑞士的利昂·瓦爾拉斯各自獨立發展起來的,他們最終使邊際主義廣泛流傳,但是赫爾曼·海因里希·戈森(HH Gossen)早就指出了交換價值和邊際效用之間的關系。經濟學思想的這次變革被稱作新古典主義革命或邊際革命。邊際革命是經濟學發展史上的重大變革。這次變革使邊際效用價值論代替了古典經濟學所堅持的勞動—生產成本價值論,促成了經濟學研究對象的根本轉變。

⑵ 經濟學 邊際革命的影響

首先談三架馬車,然後新古典主義占據主流,後期涌現大師馬歇爾 庇古 這幾個人一談內容就豐富了,其實邊際革命對於微觀經濟學的影響主要是工具的革新

⑶ 邊際主義是什麼意思

邊際主義(marginalism)是以邊際效用價值論為其理論基礎的經濟學流派,起源於李嘉圖的地租理論,主要形成於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其奠基者是三位幾乎同時提出邊際效用價值論的經濟學家:英國的傑文斯、奧地利的門格爾和法國的瓦爾拉。
根據目前可獲得的文獻資料顯示,邊際效用價值論最早由比方道爾夫在1675年發表的《人與市民的義務》中提出,後來被比爾拉馬基所轉述,發表在他死後才出版的《自然法的基本原理》(1754)一書中,並由此影響到瓦爾拉有關邊際分析的思想。
1738年,瑞士數學家伯努里在《測定風險新理論之解說》中也提出了邊際效用的概念,此後還有義大利經濟學家加利阿尼和傑諾維西、法國哲學家孔狄亞克、德國經濟學家杜能以及愛爾蘭經濟學家朗菲爾德、英國經濟學家西尼爾和勞埃德、法國數學家古諾、法國工程師杜布依和德國經濟學家戈森等邊際分析的先驅者。
19世紀70年代的「邊際革命」為新古典經濟學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分析基礎,在瓦爾拉、傑文斯、門格爾之後,對邊際主義做出重要貢獻的還有維塞爾、龐巴維克、埃奇沃思、威克斯蒂德、帕累托、巴羅尼、克拉克、費雪、陶西格、奈特等人。

邊際效用價值論與邊際分析
邊際主義學派在方法論上反對德國歷史學派,他們主張抽象演繹法,認為經濟生活反映人們無限的需求與有限的資源之間的矛盾及其選擇關系。認為人在經濟方面的行為及其後果是由需求決定的,並假定每個人行為的最高目標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即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滿足。
邊際主義認為個人是社會的基本單元,從個人的需求以及如何滿足這些需求出發,就能夠解釋整個社會經濟現象。個人為了追求需求的滿足,就要適當地處理同周圍有限資源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發生的主觀心理活動和行為,就成為該學派進行理論分析和數學論證的依據和典型模式。
邊際效用學派的理論基礎是邊際效用價值論。根據這個理論,商品的價值是一種表示人對商品的感覺和評價的主觀心理,主要關注於商品給人帶來的滿足程度。商品首先要能給人帶來效用,否則沒有人會需要;同時也必須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否則就沒有必要用其他物品來進行交換。
價值的尺度是邊際效用,即使是不能直接帶來效用的生產資料,其價值也由其參與生產的最終消費產品的邊際效用來決定。價格則是買賣雙方對物品的效用進行主觀評價、彼此競爭和均衡的結果。因此,各種商品的價格之比就應該等於他們的邊際效用之比。

邊際生產力論與分配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克拉克系統地闡述了邊際生產力論,為現代經濟學中的分配理論奠定了基礎。他還提出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的差別,這一區分大大豐富了現代經濟學的分析工具。克拉克以邊際生產力論來分析和論證工資與利息,他的邊際生產力論是「生產要素論」、「邊際效用論」和「報酬遞減規律」理論的混合。克拉克斷言:不僅土地報酬是遞減的,而且勞動力和資本的報酬也是遞減的。並且強調「最後生產力」決定工資和利息。
克拉克的邊際生產力論可簡略概括為三點:(1)在靜態條件下,自由競爭(生產要素無阻礙地流動)將使工資趨向勞動力要素的邊際生產力(他稱之為「最後生產力」),利息則趨向於資本要素的生產力;(2)由於資本和勞動力的邊際生產力遞減,因此當勞動力(或資本)在資本(或勞動力)不變時逐漸增加,導致工資(或利息)的下降;(3)在靜態條件下,資本邊際生產力決定的利息乘以資本要素的總收入,勞動力的邊際生產力決定的工資乘勞動量等於勞動力要素的總收入,兩種要素收入之和等於兩種要素在一起所生產的收入總和。
克拉克還認為,產品的價值是由社會來決定的,因此,財富的分配狀況自然也會影響商品的價值,而商品的價值和價格是沒有區別的。克拉克認為,價值裡面完全沒有勞動的因素,價值是市場上雙方競爭並達到均衡時的結果。換言之,克拉克認為價值並不是自然的或者先定的,而是隨著市場上買賣雙方情況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由於價格和價值是一致的,我們又無法直接去觀察或者測量到價值,那麼只能將商品的價格作為價值。
邊際主義對新古典經濟學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邊際效用論和邊際生產力論是以馬歇爾為代表的英國劍橋學派的理論支柱之一,又是現代微觀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凱恩斯接受了包括邊際生產力分配論在內的邊際分析原理和方法,並將它推廣應用到宏觀經濟分析范疇,從而使邊際分析原理成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主要工具之一。

推薦閱讀書目:
(1)《經濟學中的邊際主義》晏智傑,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2)《邊際革命與新古典經濟學》晏智傑,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1870年以來的西方經濟學說》胡寄窗,經濟科學出版社,1988

⑷ 邊際主義的馬克思主義

卡爾·馬克思逝世後,邊際主義成為普遍的經濟價值解釋理論,而新古典經版濟學取代了政治經濟學。權他的理論的基礎是勞動價值說,將效用和使用價值區別開來。一些經濟學家深受馬克思思想的影響,比如奧斯卡·蘭格,W.布魯斯和米歇爾·卡萊茨基,他們試圖將傳統的政治經濟學的洞見和新古典經濟學結合起來。這么做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馬克思缺乏成熟的價格理論,而新古典經濟學缺乏對社會活動的社會框架理論。
馬克思主義者批評資本主義的「商品崇拜」和「競爭引發的幻想」,說資本家佔有工人階級並剝削他們。在馬克思的理論中,個人的經濟視角和決策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理解整個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全貌是更有必要的(《資本論》第一卷),這樣才能去理解個人的覺悟和行為(《資本論》第三卷)。一些馬克思主義者認為邊際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沒有沖突:可以在理解了資本家剝削勞工的大背景下,使用供給和需求的邊際主義理論。

⑸ 什麼是邊際主義

邊際主義指出了在決策中最重要是邊際,即最後一單位的消費品或是產品回。例如,有一輛車可答以方便出行,假如它要維修或作為備用車,第二輛車也相當有用,但不如第一輛車有用,第三輛車就更加不如前面的兩輛車了。給定汽車的價格,沒有人會相信會有人去購買三輛車,因為第三輛車的收益可能低於其價格。
約翰·霍布森在《工業與財富》(1914年)一書中首創「邊際主義」一詞,用以概括經濟學家們所接受的邊際效用論和邊際生產力論。它首次出現在「『邊際主義』在學術界已被普遍接受」這句話中。當然,接受的是思想而不是「邊際主義」這個詞。從上下文來看,霍布森是在貶義上用這個詞的,因為他發現這個概念有缺點,而且其政治結論也不受歡迎。他在《工業與財富》中用了7次「邊際主義」這個詞。霍布森在1909年曾把使用邊際分析的經濟學家叫做「邊際主義者」。

⑹ 邊際主義的的三大代表人物

在經濟學中,邊際主義指由邊際效用和邊際成本(參看:邊際)發展而來的經濟學理論.代表人物:英格蘭的威廉姆·斯坦利·傑文斯、奧地利的卡爾·門格爾和瑞士的利昂·瓦爾拉斯.

⑺ 邊際主義革命對於馬歇爾集大成的新古典經濟學有怎樣的影響

馬歇爾在他的《經濟學原理》中將古典經濟學、馬爾薩斯和薩伊的學說、約翰.穆勒的學說內以及龐巴維容克為代表的奧地利學派、傑文斯為代表的數理學派、瓦爾拉為代表的洛桑學派等的理論兼收並蓄,集中了其中的所有精華。
在融合了供求理論、生產費用理論、邊際效用理論、邊際生產力理論等的基礎上,建立了以均衡價格論為核心的完整的經濟學體系,從而建立了西方微觀經濟學的完整體系,至今仍占據主要地位,後面介紹的微觀經濟學的基本體系和理論都源於此。

⑻ 邊際主義的起源

約翰·霍布森在《工業與財富》(1914年)一書中首創「邊際主義」一詞,用以概括經濟學家們所接受的邊際效用論和邊際生產力論。它首次出現在「『邊際主義』在學術界已被普遍接受」這句話中。當然,接受的是思想而不是「邊際主義」這個詞。從上下文來看,霍布森是在貶義上用這個詞的,因為他發現這個概念有缺點,而且其政治結論也不受歡迎。他在《工業與財富》中用了7次「邊際主義」這個詞。霍布森在1909年曾把使用邊際分析的經濟學家叫做「邊際主義者」。
該詞得以流傳,完全是霍布森獨自一人之功,他在自己的著作《社會科學中的自由思想》(1926年)中,插入了題為「新古典經濟學中的邊際主義」一章。兩年後,《國家學說袖珍詞典》第四版的整個索引中,在「邊際主義」主題條目下只有一處提到霍布森。「邊際主義」和「邊際主義者」這些詞在《社會科學網路全書》(1930-1935年)中很少見到。
邊際成本、邊際收益、邊際替代率以及邊際消費傾向等概念在1930年代的廣泛使用,引起理查德·萊斯特的抱怨,他在1946年的一篇文章中說:「邊際主義的詳情細節」充斥著美國教科書的1/3到1/2。他的抱怨標志著「邊際主義」這個詞再次作為貶義詞被使用。翌年,萊斯特在一篇文章的標題中用了「邊際主義」一詞,使它更顯突出。麥克洛普為反邊際主義者准備了最長的答復,他在答復的第一部分採用了這個詞,從而接受了它。 萊斯特在1946年發起的那場邊際主義論戰,到1961年告一段落。「邊際主義」一詞經此論戰而有了新的含義。例如,在美國經濟協會編制的《經濟論文索引》(其前身是《經濟刊物索引》)的主題索引中,「邊際主義」只限於指研究邊際成本或邊際生產力在經濟分析中的作用,此項索引在「邊際主義」項下沒有列出1925-1945年間的任何一篇文章,卻大量列舉了1946-1961年間關於萊斯特論戰的文章,從1962-1966年在「邊際主義」項下又沒有列出任何文章。但至少有兩位作者指出,「進際主義」是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精髓。
「邊際主義」一詞之新穎,從詞典中可以明顯看出。這個詞首次進入普通的英文詞典是在1966年,當時《韋伯斯特詞典》第3版把「邊際主義」解釋為「一種經濟分析,它強調邊際特性在決定均衡中的作用」。在其他文種的詞典中,只有葡萄牙文詞典不是僅僅用其「特性」之一來解釋「邊際主義」。
公認的和連續的邊際主義史,是隨著現今被稱為「邊際效用」的這種「特性」的出現而開始的。已經有了若干有關邊際效用起源(從而有關邊際主義的諸種起源之一)的研究著作問世。按照一般的說法,以後來經濟學家可以接受的形式來說,邊際效用學說是在1862-1874年間,由傑文斯、門格爾和瓦爾拉斯首次成功地和各自獨立地提出來的。人們一般也都同意說,1871年是這些年中最富有成果的一年,在這一年傑文斯和門格爾分別發表了他們關於這個問題的著作。
邊際生產力是霍布森的「邊際主義」所包含的第二種「特性」,它也有許多的先兆。然而直到1890年以後它才被人們完全發現和認識,也就是說,直到邊際效用已被眾多的有潛在影響的經濟學家接受了以後,邊際生產力理論才受到有系統的考慮。
這種接受是極為重要的。邊際主義的第一種「特性」並沒有很快被人們接受,它需要傑文斯、門格爾和瓦爾拉斯有意識的努力以爭取支持者,但遭到相當多人的冷遇和一些人的反對。現在,也許最終成功的時機已經到來。1870年以後,在以往作為流行邊際主義的惟一場所的大學,邊際主義得到了迅速發展,而且被接受為經濟學研究的一項課題。

⑼ 邊際主義的介紹

邊際主義 在經濟學中,邊際主義指由邊際效用和邊際成本(參看:邊際)回發展而來的經濟學答理論。邊際效用理論是在1870年左右,是由英格蘭的威廉姆·斯坦利·傑文斯、奧地利的卡爾·門格爾和瑞士的利昂·瓦爾拉斯各自獨立發展起來的,他們最終使邊際主義廣泛流傳,但是赫爾曼·海因里希·戈森(HH Gossen)早就指出了交換價值和邊際效用之間的關系。經濟學思想的這次變革被稱作新古典主義革命或邊際革命。

⑽ 邊際主義的邊際效用


邊際效用或者邊際收益,指的是消費者從一單位新增商品或服務中得到的效版用(滿意度權或收益)。這個概念是從19世紀的經濟學家們解決價格的基本經濟意義發展而來。奧地利學派的弗里德里希·馮·維塞爾定義了這個術語。奧地利經濟學家奧爾根·馮·龐巴維克對於邊際價值理論給了一個很精彩的描述,經常被經濟學教科書所引用。 簡單地翻譯為:
一個農民開拓者擁有五大袋的穀物,不能賣掉,也買不來更多。他有五個可能的用途:做主食,長力氣,喂養小雞來改善伙食,釀造威士忌和喂養鸚鵡娛樂。然而他丟了一袋穀物,他不會減少每一個用途的量,而是讓鸚鵡少吃點,因為它相比其他的用途帶來的效用小,換句話說,這就是邊際。正是基於邊際,人們做出經濟決策,而不是其他的什麼美妙東西。
邊際效用遞減指每一新增的貨物的邊際效用要低於前一個的。例如每一塊新增麵包的效用給擁有很少麵包的人來說很大,當他擁有的麵包很多時,效用就小了。
邊際效用遞減是經濟學中的基本假設,但並不總是要這么假設,這取決於無差異曲線的凸度。

閱讀全文

與邊際主義經濟學原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