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經濟學偽科學

經濟學偽科學

發布時間:2020-11-25 19:46:19

1. 經濟學是不是偽科學啊為什麼不能靠經濟學富民強國經濟學家為什麼不能讓經濟健康高速發展

我會計專業的,也學經濟學,經濟學看的是市場,換句話說就是錢生錢。

2. 經濟學是科學還是偽科學

經濟學是科學。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相應的經濟關系及其運行、發展的規律的科學。
經濟活動是人們在一定的經濟關系的前提下,進行生產、交換、分配、消費以及與之有密切關聯的活動,在經濟活動中,存在以較少耗費取得較大效益的問題。經濟關系是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在各種經濟關系中,佔主導地位的是生產關系。

3. 如何理解經濟學的科學性

按:「科學」一詞首先源於自然領域,傳統的觀點強調知識的客觀性,而這種客觀性又由可還原性和可實證性來保障;顯然,經濟學並不符合這一特性,甚至經濟學也不符合波普爾證偽主義要求。那麼,經濟學是否是一門科學呢?如果把經濟學視為一門科學的話,又如何理解呢?是以重拾舊文一篇以究其理。――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反思(十二)自從經濟學從古典的「政治經濟學」話語體系轉向了「經濟學」的話語體系之後,由於受牛頓革命和物理學發展的影響,基於新古典範式的主流經濟學開始把自然科學視為經濟學的發展之路,試圖構建像「physics」(物理學)等自然科學那樣一種關於人類經濟社會運行內在法則的帶有「ics」詞綴形式的「economics」的「科學」;為此,大多數經濟學家一方面盡量避開倫理判斷,另一方面則公開聲言要盡量做到「價值中立」。例如,芝加哥學派的弗里德曼就公開表明,要把經濟學構建成一門實證科學,其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套理論或假說,來對尚未觀察到的事物作出有效且有意義的推測;同樣,奧地利學派的米塞斯公開聲言「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對價值判斷是中性的」。正是在極端強調客觀和中立的情況下,20世紀30年代以來,西方經濟學就極力模仿自然科學而加速走上了數量化的道路,試圖運用一些一般工具和原理來演繹分析絕大部分的經濟學問題;特別是,國內一些自稱從事「主流」經濟學研究的人士往往強調經濟學的科學性,強調實證,並大肆宣稱,他們所從事的就是Science,是客觀的。果真如此嗎?要對此作一解答就需要弄明白以下一系列問題:經濟學的學科特性如何?它是否屬於科學?而這又需要進一步搞清楚「科學」的內涵是什麼?一、如何理解「科學」之內涵現在我們理解的「科學」往往是來自於西方的主流社會,而西方主流社會所理解的科學是建立在實證論和還原論的基礎之上:其中,實證論就是指理論必須可以經受起實踐的實證檢驗,而還原論則意味著理論所依賴的條件可以復原。正是基於這兩個基礎,數學往往是科學理論的基本的邏輯分析工具,數據資料則成為科學理論的基本支撐,這在自然科學領域是根本性的;也正因如此,主流經濟學為了強調經濟學的科學性,也強調經濟學的數量化。一方面,基於實證論的要求,經濟學強化了實證主義,並逐漸走上了計量化道路,這種傾向移植到國內後就發生了進一步的蛻變:沒有數據的就不是研究,當然也就談不上「科學」性;另一方面,基於還原論的要求,經濟學強化了抽象主義思想,並逐漸走上了數理化道路,這種傾向也納入到國內後也發生了蛻變:沒有數學模型就不會是經濟學的專業文章,當然也就談不上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問題是,經濟學「科學化」所基於的實證論和還原論果真與自然科學的基礎相一致嗎?一方面,自然科學強調被抽象的條件在實踐或試驗中是可以還原的,正因如此,自然科學中的理論和結論才可以得到檢驗;但是,經濟學被抽象的條件在實踐或試驗中根本上無法還原,從而經濟學的理論和結論無法得到檢驗。另一方面,影響經濟現象的因素是如此之多,如此不可分離地糾合在一起,但經濟學真實的還原取向卻是:把具體的社會人還原為孤立的原子人,把人的社會行為還原為動物的本能沖動,從而可以在幾個簡單假設的基礎上進行數學建模;但顯然,經濟學中對還原的這種理解和運用實際上是對現實世界進行的扭曲,這與自然科學中的還原方法很不一致。顯然,經濟學並不符合西方主流社會所理解的科學含義,與自然科學的科學特性也根本不同,也「無法滿足一個或多個流行的實證主義或波普爾主義的評價『某一理論是否是科學』的標准」;例如,考德威爾就寫道,「經濟學家們提供的用以檢驗他們自己的理論的數據還不足以產生令人信服的檢驗結果。經濟學家們通過嚴格界定他們學科的范圍來對此做出反應。比起被局限在這個范圍內的內容來說,真實世界要豐富得多。因此,經濟學又是『不精確』的科學」。不過,盡管如此,主流經濟學卻依然把自然科學視為自己追慕的對象,並大言不慚地宣稱其理論和觀點的客觀性和科學性,並以此來誤導社會大眾和政策決策;也正是基於這種宣言和事實之間所存在的巨大差距這一點,筆者以為,當前主流的經濟學是地地道道的「偽科學」。事實上,我們很少聽到有學者探討法學或社會學是不是一門科學,因為這些學科的每個流派都認識到自身的缺陷,都不會把自己的主張看成是客觀、普遍的,從而也就不存在像經濟學界那樣的「正」、「偽」之辨。那麼,經濟學是否是一門科學呢?這就取決於對科學的理解。熊彼特認為,「如果我們規定使用與數理物理學相類似的方法是科學的特點的話,那麼,整個經濟學就不是一門科學。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學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科學的』。再說,如果我們按照『科學就是計量』這句話給科學下定義,那麼經濟學中有些部分是科學的。其餘部分就不是了」;即使如此,熊彼特還是強調,「這里不應該有『等級』之分或『尊嚴』等感情方面的因素:一門學問被稱之為科學並不意味著抬高它或者相反」。事實上,盡管長期以來人們以實證標准來解決科學和玄學的分界問題:科學的理論是可以被經驗證實的,因而是有意義的,而玄學不能被經驗所證實,因而是沒意義的。但是,波普爾對這個標准提出了質疑,他認為,可證實性並不能用來對理論的科學性進行確認,因為科學的理論是對事實的解釋,而每一種解釋都與一系列關於絕對普遍的特徵的假設有關,但絕對普遍的命題是從來不會被經驗觀察所證實;相反,每個命題都可以被經驗觀察所證偽,為此,波普爾提出了其替代方案:科學的顯著特徵在於它的經驗的可證偽性。顯然,根據波普爾的證偽主義思想,科學的發展歷史就不能被視為經證實的理論的積累,而是由於錯誤的理論不斷被經驗所拋棄而造成的理論的進化和變遷過程;也即,科學的知識僅僅是證偽的嘗試失敗後的殘余物,是一些可能被證偽的、但尚未被拋棄的、猜測性的理論的集合體。顯然,按照證偽主義標准,任何理論要被認為是科學的,就必須能夠被經驗所證偽;但顯然,經濟學也不滿足可證偽性的要求,因為任何經濟學家在提出它的理論時都設計了種種防止遭到反駁的「免疫策略」,而這正是波普爾大力攻擊的。那麼,經濟學是否可歸屬為一門科學呢?費耶阿本德寫道:「那種認為科學能夠且應該依據一些固定的法則來發展,認為理性是由這些法則所構成的觀點,是不現實的,也是有害的。說它不現實,是因為它把人類的才智以及促進或者導致這些才智的發展的環境條件看得過於簡單了。說它有害,使因為強化這些法則的努力毫無疑問會阻礙人類對自由的追求,會在提高我們的職業素質的同時降低了我們的人性」。在博蘭看來,上述證偽主義是一種為布勞格等強加其上的較為流行的通俗波普爾觀點,而波普爾另一種更為重要但不太為人所知的是蘇格拉底式觀點,它強調理性的批判作用而不是將科學等同於理性以及理性選擇,而批判就是批判性的辯論,從而強調理論的思辨性;這種觀點強調問題的中心性,為了理解任何一個經濟學家的思想,我們必須知道他所關心的問題,每一種思想的出現可以被視為對問題的解決或對提問的回答的事後結果。正因如此,波普爾提出,社會科學一概採用「情境分析」和「環境邏輯」的方法:當一個行為者沒有按預期的那樣表現時,經濟學家往往會改變對環境的描述,直至他們看到了通常作為理性的當事人對一系列目標與限制的反應的預期行為的出現。顯然,根據蘇格拉底式的波普爾主義觀點,科學應該被視為一個過程,一個從本質上來說是處於經常變化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建立在不可動搖的穩定真理的過程;因此,非但科學本身就是天然不穩定的,而且,科學就是沒有科學方法的科學的思考。實際上,科學之所以發生了強調客觀性和穩定性而排除主體性和變動性的因素,根本上在於啟蒙運動以後所形成建構理性主義和實證主義思潮。當時,隨著人類理性的發展和膨脹,科學開始取代神學,人們普遍相信,如果科學是合理的,那麼它就是穩定的;正是理性產生了普遍性,而普遍性又產生了穩定性,其中最明顯的證據就是牛頓力學。正因如此,在18世紀以後漫長的整個兩個世紀里,人們更多地認為科學史學家或科學哲學家的任務在於解釋科學的成功,以致人們很少看到科學的不穩定性;如胡塞爾所說,只是到了19世紀後半葉,「現代人才讓自己的整個世界觀受實證科學支配,並迷惑於實證科學所造就的『繁榮』。這種獨特現象意味著,現代人漫不經心地抹去了那些對於真正的人來說至關重要的問題。只見事實的科學造成了只見事實的人。這種的價值判斷的轉變,特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已是不可避免的了」。然而,20世紀初愛因斯坦理論的崛起對牛頓理論以及歸納法優越論者的科學方法的充分性提出了挑戰,它公開表明,科學也可試錯的,科學的正確性並不必然是一個不可錯的科學方法的結果。因此,正如胡塞爾指出,「科學」一詞是一個歷史的概念,它不等同於現代物理學和以現代物理學為藍本的科學,只是由於近代實證科學不斷取得成功而形而上學一再遭到失敗,人們才誤以為惟一真正的科學是實證科學,但一個以理性的方式認識全部存有的普遍的科學的觀點並不因為形而上學迄今沒有獲得成功而表明是錯誤的。當然,從某種角度上講,自然世界具有客觀性和可抽象性,從而便於科學化的分析,胡塞爾就指出,「單純的關於物體的科學對此顯然是無話可說,它們完全舍棄主觀方面的問題」;也正因如此,自然科學也以揭示事物之間內在的因果機理為鵠的,並充分利用數學公式進行嚴格的和定量的分析。但是,經濟學領域的實證要難得多,正如豪斯曼指出的,「由於缺少數據(與經濟知識狀況有關),我們對於哪些理論將得到更好的證實幾乎一無所知。考慮到經濟學基本的行為假定的初始可信性,即使面對的是明顯的否定,也要保持對這些假定的認可,這種做法是明智的」,盡管「這樣一種保護的結果是使經濟學不能從典型的經濟數據中學到什麼東西」。為此,豪斯曼建議,「第一,經濟學家應該參與越來越多的不同現實的經驗性工作:他們應該努力從『典型的經濟數據』中學到更多的東西。第二,對於理論框架的選擇而言,這個學科應該更加開放,不應堅持認為它是一個『獨立的科學』的現狀」。事實上,後面將要指出的,社會現象本身就是錯綜復雜地聯系在一起,而且,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本身是以研究者對社會現象的親身理解為基礎的,對社會事物內在本質的認知也是以對目的和意義的理解為目標的;而且,由於沒有任何已知的方法來衡量社會現象的度,因而社會科學的研究更為凸顯出定性的特點。一般來說,要理解一個社會現象必須這樣三個認知層次:首先,要探究促使社會事件產生的各種力量,弄清有關的個人或集體、他們的目標或利益以及他們所能掌握的勢力;當然,對利益的理解往往是主觀性的,也就是說,社會科學的研究往往被設想為是朝著某些鵠的的理性或非理性的行為定向的一種想像性的重建。其次,除了單從目的論上了解事件如何發生以及為何發生之外,還必須了解事件出現的意義和重要性,它是如何影響其他事件的;也就是說,為了理解社會現象,我們必須超出單純分析事實的因果,即分析動機、利益關系以及由行動所造成的反應,而是必須把每一事件理解為是在整體之中扮演某種特殊性的角色。最後,要理解一個社會事件的意義和重要性,還必須在分析它的起源、結果和局勢價值之外,進一步分析支配著所論述的時代的客觀的、基本的歷史趨勢和傾向,分析所論述的事件對歷史進程的貢獻等等。例如,要理解當前中國社會收入分配的現狀,就必須從中國當前的社會文化、權力結構以及特定的時代背景中探求,而不僅僅是依靠幾個統計數據;實際上,衡量收入分配狀況的指標如基尼系數等本身就不具有普遍的意義,因而單純根據這種指標是無法進行合理的決策的。正因如此,我們說,科學並非是自然學科的專有名詞,那些以科學化為目標的學科也並不一定要以自然科學為模具。要理解這一點,我們首先要認識科學的目的,而傳統上對科學的目的存在兩種不同的理解:是為了發現有用的原則,抑或只是為了尋求解釋和真理?「科學實在論者」認為,科學不但使我們能夠做出准確可信的預測,而且能使我們發現關於這個世界的新真理,按此對現象作出解釋,只要一個理論得到充分的支持(即使還存在不可觀察的現象)就是科學的;而「工具主義者」則懷疑發現真理和作出理論解釋的可能性,而是認為科學的目標就是要發展一套工具以使人們藉此作出可靠而有用的預測。盡管這兩個流派在對不可觀察的事物所作出的論斷的解釋上存在差異,但它們一致認為科學家應當發展出清晰的描述不可觀察事實的理論,使不熟悉的現象變得令人熟悉,通過發現某一現象背後更基礎的規律來解釋現象;正因如此,從廣義上理解,任何一個人們努力加以完善並提高自身認知的知識體系都可以被看成科學。這也意味著,邏輯實證主義並非是評判科學的根本性標准,事實上,隨著實證主義的衰落,「哲學家也已經達成了共識,即:我們沒有一個好的標准來衡量某個理論是否是科學」;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需要對「科學」的內涵和外延重新進行界定。事實上,經濟學的辯護者就宣稱,「既然經濟學不存在邏輯上或概念上的不一致,那它就是一門關於人類行為和/或其綜合效率的值得尊重的科學」。為了使經濟學可以進入所謂科學的殿堂,熊彼特就提出了一個很寬泛的定義:「一門科學就是任何一門知識,是人們努力加以完善的對象,這種努力產生了思維的習慣――方法或『技巧』――以及掌握由這種技巧發掘出來的事實,而這些事實都超越了日常生活中思維習慣與實際知識的范圍」,換句話說,「一門科學是任何一種知識,它發展了尋找事實和解釋或者推理(分析)的專門技巧」。然而,熊彼特這個具有很大包容性的定義卻似乎過於寬泛了,就連熊彼特本人也承認,這個科學概念甚至可以將巫術、占星術等也包含在內;不過,如果沿著熊彼特的這一思路作一些變通,那麼,我們可以提出對科學更為一般的理解:所謂科學就是「能夠實現我們為此研究所追求的目的」的理論體系。當然,這種目的可以是人們努力改變現狀以求實現的,也可以是僅僅對一些現象的解釋;因此,根據目的不同,科學本身的理解也存在外延上的層次問題,也即存在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兩個目的層次。不過,兩個層次本身也往往是相通的:譬如,人們看到鳥會飛,就希望探究它會飛的原因,探究了這個原因之後,就可以實現人類飛翔的理想;再如,在經濟學中我們可以探究人們在市場上進行交換的原因,基於原由的認識又可以通過設立一系列的制度來實現私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和諧的目的。一般來說,科學的目的首先是要提高人們的認識,例如,波普爾就認為,「科學的目的是:為所有那些給我們印象深刻而又需要解釋的東西找到令人滿意的解釋。所謂的一種解釋(或是一種因果性的解釋),就是指一組越來描述有待解釋的事態的陳述,而其他的解釋性的陳述,則構成有關『解釋』這個詞的更狹義的『解釋』」;同樣,韋伯也強調,「任何一門關於人類文化生活的科學,其最根本的任務之一就是使人們對這些部分現實地、部分自以為是地追求著的『觀念』達到精神上的理解」。顯然,從這個角度上講,如果占星術是天文學的初級階段,體現了當時人們對星象的認知水平,因而它在當時也可以被視為科學,盡管其認知已經為更完善的知識被證偽了;同樣,經濟學本身也可以被視為是一門科學,因為經濟學目的是為了提高我們對現實中經濟現象(乃至其他非社會現象)的理解,並且,由於提高了我們的理解,從而我們可以更好地實現我們生活中的目標,如增進我們自身或者社會的福利等。當然,我們必須清楚,經濟學本身應該歸屬於科學范疇是一回事,但現實中出現出的經濟學研究是否是科學的則又是另一回事;究其原因在於,現象往往與本質要求並不保持一致,當前的經濟學研究也許不能實現我們認知和實踐的目的。不過,只要研究者本著求知的態度,即使現在的認知還存在很多不足,但終究是在朝科學的方向邁進;從這個角度上講,目前的理論錯誤僅僅是特定時代的認知不足,而不構成主觀上的欺騙,這是任何學科的發展必然經歷的,因而即使理論具有局限性也不能構成「偽科學」的條件。波普爾指出,一項科學為了使解釋令人滿意需要滿足這樣的條件:「首先,必須在邏輯上承擔待解釋項。其次,解釋應該是真的,盡管一般來說,都不知道它是真的;但無論如何,必須不知道它是假的,即使在經過最具批判性的考驗之後。如果不知道它是真的,就必須有贊成它的獨立證據」。顯然,主流經濟學的很多結論都已經被現實和邏輯證偽,然而,當前的主流經濟學家明顯明白其理論存在重要缺陷,甚至自己也根本不相信自己所得出的結論;但是,他們卻試圖通過各種包裝來使人相信其理論的客觀性、科學性,並由此牟取大量私利,這也正是筆者將當前主流經濟學特別是國內那種「主流經濟學」稱作「偽科學」的原因。其實,阿萊曾指出,「每一個科學的模型都有三個截然不同的階段:先是作明確的假設;然後從這些假設推論出它們的全部含義,而且僅僅推論出這些含義;最後將這些含義與觀察到的數據進行對照比較。在這三個階段中,只有第一和第三階段――作假設和用現實驗證結果――是經濟學家感興趣的。第二階段是純粹的邏輯和數學階段,是統一反復,只有數學意義」;而且,「一個模型和它代表的理論被接受,至少是暫時接受,或是被拒絕,取決於觀察到的數據與模型的假設和含義是否相符。若一種理論的假設或含義與現實世界相沖突,這種理論就毫無科學意義。純粹的邏輯或數學推理,若與現實沒有明顯的聯系,對於理解現實世界來說,就沒有價值」。二、如何理解經濟學科之特性也正是由於科學中所潛藏的個人認知、信念以及由此帶來的主觀性的差異,人們可以把科學進一步分為: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其中,社會科學由於研究的是內在於人之認知的社會現象而被視為帶有人文性的學科,而自然科學則由於研究的是相對外在於人類活動的自然規律而被視為具有客觀性的學科。顯然,由於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涵蓋了人與自然以及人與社會這兩個關系層面,因而經濟學本身也擁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雙重特性,這也是經濟學的學科性質定位以及經濟學理論所具有的科學性和客觀性程度往往會引起爭論的原因。一方面,不同的學者關注的主要領域和觀察視角往往是不同的,因而經濟學的性質在不同個體的認知上往往存在差異:例如,有的學者關於物質資源配置等私人領域的問題,因而他傾向於把經濟學視為自然科學;而另一些學者則關於社會制度等公共領域的問題,因而他也必然更傾向於把它看作社會科學。另一方面,在不同歷史時期所面臨的主要現實問題往往是不同的,因而不同時期的經濟學所出現出來的特性也往往存在很大差異:例如,古典時期所面臨的主要是社會制度等公共領域的建設,因而古典經濟學呈現出濃厚的社會科學特性;而新古典時期面臨的是如何有效利用既定資本的問題,因而辛古典經濟學呈現出強烈的自然科學特性。當然,不管在對經濟學性質的認知上存在如何的不同,經濟學都不能直接歸入自然科學,這可以從三個方面加以說明:(1)經濟學研究對象畢竟是人的行為及其產生的社會現象,這與自然科學的對象存在著根本性的區別,而與其他社會科學相似;例如,米塞斯就認為科學認識有兩個不同領域:自然科學和人類行動的(社會)科學。(2)主流經濟學極力鼓吹把自然科學所走的道路視為經濟學的未來之路,這也從反面說明了經濟學本質上不是自然科學,否則就用不著模仿了;實際上,長期以來,學術界都存在有關能否將社會科學在某種意義上看成介於科學與文學之間的第三種學科的爭論。(3)一些主流經濟學家又經常把經濟學稱為介於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之間的學科,這里也是強調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獨特性,以及基於經濟學科學化發展的需要;根本原因在於,盡管經濟學的研究內容涉及到人與物以及人與人這兩個方面,但基於新古典範式的主流經濟學主要關注人與物的內容方面。事實上,正因為經濟學屬於研究人類行動的學科,研究的是人類行為產生的經濟現象,而經濟現象本身就是與認知主體分不開的,不僅主體的行為構成了經濟現象的一部分,而且主體的認知也會構成了經濟現象的一部分;因而對經濟學的定位還是要從社會科學來考慮。而且,由於作為社會科學,經濟學的理論研究往往都有改造社會的目的,因而經濟學的理論研究也存在兩個明顯的階段:一是有關理想目標和假設前提的預設,這體現了不同認知主體對社會事物的本質認知、社會理念和觀察視角,因而呈現濃郁的主觀性;二是在既定預設前提下的分析結論和政策建議,這體現了認知主體的邏輯推理、檢驗論證和材料收集,因而具有很強的規范性。正是由於不同個體在認知視角和研究思維上存在差異,對經濟現象背後的規律的探索途徑也存在差異,特別是,不同個體著重研究的問題也存在差異:有的人關注目的和預設的合理性,有的人則熱衷於邏輯推理的嚴密性;結果,在不同認知主體眼裡,經濟學這門學科也就產生了兩個基本相差極大的特性:人文(科學)性和(社會)科學性。一般來說,「人文科學」強調的是人文性,就經濟學而言,它側重於對對理想目標和假設前提的合理性進行廣泛而深入的探討;顯然,它把人作為思維的主體,存在終極的價值判斷,因而帶有某種感觀性和情感的色彩,注重的是思辯和溯源。例如,韋伯就指出,「任何一門關於人類文化生活的科學,其最根本的任務之一就是使人們對這些部分現實地、部分自以為是地追求著的『觀念』達到精神上的理解」,這就要求「通過揭示並在邏輯上相互關聯地闡明構成或者能夠構成具體目的之基礎的『觀念』,能夠使他根據聯系和意義認識到他所希求並在此之間作出選擇的各種目的」。而「社會科學」更凸顯的是科學性,就經濟學而言,它關注的是在既定預設前提下如何合理地得出更為廣泛的結論;顯然,它把人僅僅視為一個經驗客體,是自然的一部分,終極價值判斷是給定的,因而具有強烈的先驗理性和經驗實證的色彩,基本路徑就是向自然(科學)靠近。例如,韋伯也指出,在目的設定以後的價值判斷和批判也具有科學的性質,因為「這種批判只能具有辯爭的特性,即它只能是對在歷史給定的價值判斷和觀念中出現的材料作出的一種形式邏輯上的判斷,是根據所希求者的內在無矛盾性的公設對理想所作出的一種檢驗。由於它為自己設定了這一目的,它能夠幫助希求者對作為其希求之內容的基礎的那些終極公理、對他不自覺地由以出發或者必須由以出發的終極價值標准作出自我思索。當然,使人意識到這些彰顯在具體的價值判斷之中的終極價值標准,是它不用涉足思辯的領域就能夠提供的最後的東西。至於判斷主體是否應當遵循這些終極標准,是他個人的事情,涉及到他的希求和良知,而與經驗知識無關」。[1]進一步地,對經濟學兩個階段的研究以及對經濟學特性的理解不同,不同學者所採用的研究方法也存在很大的差異。一般地,根據人文(科學)的特徵,思想和理論主要來源於個人的整合、判斷,往往萌發於書房、圖書館等讀書的地方,因而注重對前人文獻的梳理;同時,它認為,對經濟學理論的理解是因人而異的,每個人根據自身的理解而行為,經濟學學習和研究的目的是提高個人的認知,因而強調經濟學的主觀性和規范性。而根據(社會)科學的特徵,思想和理論主要來源於數據的處理和客觀的實驗,往往萌發於實驗室、實踐調查等能夠收集和處理數據的地方,因而它更注重數據的收集和處理方式;同時,它把經濟學理論視為具有普遍意義,可以指導一切人的行為,從而經濟學的學習獲得一種一般性的技能,因而強調經濟學的客觀性和實證性。正因如此,相應於這兩個基本的分析視角,我們可以歸納出經濟學理論研究的兩種方法:厚積薄發和成規定製。其中,就基於人文的視角而言,由於它注重知識的繼承和積累,並試圖通過旁徵博引而從更全面視角來分析問題和解釋現象,因而強調厚積薄發的研究態度;而且,由於這種思路試圖通過人的理性來剖析社會現象的本來面目以及現狀產生的內在機理,而對本質的認知本身就體現了觀察主體的主觀目的性,因而其基本思路就是把經濟學視為規范性的學科。而基於科學的視角而言,它試圖從某些定理或模型出發,通過對所收集的數據的處理和分析來發現規律,這往往被稱為成規定製式研究的方法;而且,這種分析方法往往要遵循一定的研究套路和規范,並相對集中於某些特定對象的研究,因而其基本思路就是把經濟學視為應用數學的分支或者實證性質的科學。其實,對經濟學的這兩個認知視角或認知階段及其認知差異也可以從經濟學說史中窺見一斑。古典主義時期,由於社會制度和市場機制還很不健全,人類的最大化行為主要與社會制度有關;因此,以斯密、穆勒和馬克思等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主要探究公共領域的問題,關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從而把經濟學當作一門具有強烈人文性的社會科學。同時,古典經濟學著力探究事物表象背後所隱藏的本質以及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機理,並以此為參照系來考察現狀以及剖析現象對本質的背離及其原因;顯然,由於本質本身體現了觀察主體自己的認知和觀察視角,本質也提供了已經被異化的事物回歸的基點,因而古典經濟學特別是仍然流傳至今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上是把經濟學視為一門規范性的科學。相反,隨著西方社會制度和市場機制

4. 計量經濟學是偽科學,還是被濫用了

:計量經濟學課程的重要性已逐漸為人們所認識,並已經被國家教育部確認為經濟回學門類各專業的核心課答程,其必將對我國經濟學人才培養質量產生重要影響。但反思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教學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改進。因此,從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理念改革的角度進行了若干思考

5. 請大家討論:經濟學是一門偽科學嗎

現代主流經濟學極力強調它的科學性和客觀性,並以物理學等自然科學的特徵為塑型經濟學之杲矢,但經濟學是否屬於科學本身卻一直飽受爭議;例如,早在1898年,凡勃倫就提出了「經濟學為什麼不是一門進化的科學」的問題。一般地,目前理解的「科學」一詞基本上來自於西方的主流社會,而西方主流社會所理解的科學是建立在實證論和還原論兩大基礎之上:其中,實證論是指理論必須可以經受得起經驗事實的實證檢驗,而還原論則意味著理論所依賴的條件可以復原。正是基於這兩個基礎,數學往往被視為科學理論的基本邏輯分析工具,數據資料則成為科學理論的基本支撐,這在自然科學領域是根本性的;也正因如此,主流經濟學為了強調經濟學的科學性,數學化程度也就成了一個重要指標,以致經濟學不斷地朝數量化道路邁進。一方面,基於實證論的要求,經濟學強化了實證主義,並逐漸走上了計量化道路,這種傾向移植到國內後就發生了進一步的蛻變:沒有數據的就不是研究,當然也就談不上「科學」性;另一方面,基於還原論的要求,經濟學強化了抽象主義思想,並逐漸走上了數理化道路,這種傾向引入到國內後也發生了蛻變:沒有數學模型就不會是經濟學的專業文章,當然也就談不上經濟學理論的發展。
問題是,經濟學「科學化」所基於的實證論和還原論果真與自然科學相一致嗎?一方面,自然科學強調被抽象的條件在實踐或試驗中是可以還原的,正因如此,自然科學中的理論和結論才可以得到檢驗;但是,經濟學被抽象的條件在實踐或試驗中根本上是無法還原的,從而經濟學的理論和結論無法得到有效檢驗。另一方面,影響經濟現象的因素是如此之多,如此不可分離地糾合在一起,但經濟學真實的還原取向卻是:把具體的社會人還原為孤立的原子人,把人的社會行為還原為動物的本能沖動,從而可以在幾個簡單假設的基礎上進行數學建模;但顯然,經濟學中對還原的這種理解和運用實際上是對現實世界進行的扭曲,這與自然科學中的還原方法很不一致。事實上,自然世界中的各種影響因素是可以分離的,如我們可以將萬有引力和空氣浮力分離開來單獨地考察它們的影響;但是,生活世界的各種因素卻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如我們根本不能將人性中的本能和社會性分隔開來單獨進行分析。因此,從實證論和還原論兩個基本條件來看,經濟學並不符合西方主流社會所理解的那種「科學」含義;而且,由於與自然科學的科學特性也存在根本的不同,它「無法滿足一個或多個流行的實證主義或波普爾主義的評價『某一理論是否是科學』的標准」。例如,考德威爾就寫道,「經濟學家們提供的用以檢驗他們自己的理論的數據還不足以產生令人信服的檢驗結果。經濟學家們通過嚴格界定他們學科的范圍來對此做出反應。比起被局限在這個范圍內的內容來說,真實世界要豐富得多。因此,經濟學又是『不精確』的科學」。

6. 宏觀經濟學真的是偽科學嗎

宏觀經濟學,並不完全說是偽科學,但實在說有偽科學的成分。
其一,宏觀經濟學來源於法國魁奈的《經濟表》和英國馬爾薩斯的「馬爾薩斯人口論」。且不說《經濟表》,「馬爾薩斯人口論」認為生活資料按算術級數增加,而人口是按幾何級數增長的,因此生活資料的增加趕不上人口的增長是自然的、永恆的規律,只有通過飢餓、繁重的勞動、限制結婚以及戰爭等手段來消滅社會「下層」,才能削弱這個規律的作用。該理論存在的問題很多,特別是作為精確的人口增長與食物增長的比例關系缺乏充足的事實根據,也沒有認識到社會與科技進步給人們的生育觀及食物供應水平所帶來的巨大影響。而且,其主張積極抑制或利用提高人口死亡率的辦法來使人口和生活資料之間保持平衡,並主張道德抑制,讓人們通過各種主觀努力在道德上限制生殖的本能,降低出生率,提出讓人們禁慾、不婚、不育,是極其荒唐的。
其二,宏觀經濟學研究基於基本假設,即個體利益最大化、理性預期、市場出清、自然率假說等。實際上,很多假設在現實中根本行不通。西方經濟學精緻的理論大廈卻是建立在這樣一些脆弱的假設基礎之上,它的科學性自然就會遭到嚴重的損害.
其三,宏觀經濟學以經濟模型可以用於分析許多領域的決策。很多經濟模型的數據來源,面臨的質疑,一是政府統計數據是否存在虛報;二是統計抽樣調查允許調查誤差,導致其引用數據客觀存在誤差。以不準確的數據分析的結果,可能會十分准確嗎?
其四,宏觀經濟學屬於西方經濟學範式,由於把宏觀經濟領域與微觀經濟領域割裂開來研究,與科學的一般經濟學的關系既不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也不是一般和特殊的關系,所以無法研究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與宏觀經濟領域的特殊規律,只能對宏觀層面的經濟現象進行現象學意義上的描述。從科學學的角度而言,由於不能研究一般經濟規律與宏觀經濟領域的特殊經濟規律,宏觀經濟學不能成為一門真正意義上的學科。
不過,經濟學發展也處於一個不斷修復完善的過程,何況一些宏觀理論規律大體上對經濟運行還是在起著正面指導作用。尤其宏觀經濟學的很多研究方法,是值得肯定和借鑒的。此外,完全否定宏觀經濟學,那麼很多經濟學家豈不是要失業?國家又何以指導宏觀經濟?

7.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偽科學嗎

首先,要回答,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不是偽科學,因為他具有一切科學的內涵。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主要問題

物質資料生產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而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是在人類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和存在的。
離開了人類的物質資料生產,也就不存在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相互關系,更不會產生反映生產關系發展變化的客觀經濟規律,因此物質資料生產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人們要滿足物質生活需要,維持自己的生存,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質生活資料,這些只有通過物質資料的生產才能獲得。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從事其他各種社會活動的先決條件。因此物質資料生產又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生產要素
生產要素是進行物質資料生產所必須具備的各種條件和因素,人們為了實現物質資料的生產而進行的勞動過程,必須具備三個簡單的生產要素:勞動者的勞動、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生產過程中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總和,就是生產資料,它是任何社會中人們進行物質資料生產必備的物質條件。生產要素的內容是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的。

生產力
生產力的構成,概括地說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產經驗、勞動技能和科學知識,並實現著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者。勞動者是生產力的主體,在生產力中是起主導作用的因素,是社會生產力中最根本的力量。物的因素是生產資料,即人們在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總和。在生產過程中,作為勞動資料重要構成部分的生產工具對於生產力的發展有著特殊的作用。勞動對象作為生產力中勞動加工的對象,它的數量和質量是決定生產力的重要因素。人們常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因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先進生產力不斷取代落後生產力的歷史進程,而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是科學技術的應用。科學技術越是廣泛的應用於生產,就越能提高生產力的水平。科學技術推動著生產力的發展變化。

生產關系
在社會生產中,人們結合起來進行生產,就形成了社會生產關系。社會生產關系就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也叫經濟關系。生產關系的內容,包括人們在一定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上所形成的,在社會生產過程中發生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關系。
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辨證關系。在這個辨證關系中,生產居於首要地位,起著主導的決定的作用,一定的生產決定著一定的分配、交換和消費;而分配交換和消費並不是單純消極地由生產所決定,它們又積極影響和反作用於生產,促進或制約著生產的發展。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
在社會生產中,生產力是生產的物質內容,而生產關系則是生產的社會形式。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發展和變化,決定著生產關系的發展和變化。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狀況,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它決定著人類社會由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的發展,一種舊的生產關系向另一種新的生產關系的過渡。關於這點分工和協作便是一種有形體現。一般來說,分工和協作是勞動過程的兩個側面,有分工就有協作,分工越是發展,生產專業化程度越高,協作也就越加發展和密切。分工協作的產生和發展,可以使生產資料得到更好的利用和節約,促進生產力諸因素得到更有效的結合;意味著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加強,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從而是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

經濟規律的特點和類型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經濟制度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逐漸發展演變。人類社會已經經歷了五種基本社會經濟制度,即五種社會生產關系,包括原始社會經濟制度、奴隸制經濟制度、封建主義經濟制度、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低級階段)。在五種經濟制度的更迭中,人們總結出一些特點及規律。

經濟規律的特點:
(1)經濟規律是人們的生產關系運動的規律,和人們的經濟活動相聯系。
(2)經濟規律是在一定的經濟條件的基礎上產生和發生作用的,當這種經濟條件消失時,這些經濟規律也就隨之消失。
(3)經濟規律作為生產關系運動的規律,在階級社會里。不同階級對發現和利用經濟規律的程度和態度是不相同的。

經濟規律的類型:
(1)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所共有的規律。
(2)幾個社會形態共有的經濟規律。
(3)某個社會形態所特有的經濟規律。
在一定社會形態中存在和發生作用的各種經濟規律,組成該社會的經濟規律體系。基本經濟規律在一個社會形態的經濟規律體系中,是起主導作用的經濟規律,它對該社會生產總過程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都起著決定的作用。

8. 為什麼說數理金融學是偽科學

經濟學不是偽科學。人應該有一個主見,不能因為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要有辨認能力,不被表面忽悠,人多說錯不一定錯,因為謠言是傳播最快的。

9. 什麼是偽科學

偽科學是已經被實踐(包括科學實驗)證偽、但仍然當做科學予以宣傳推廣的理論假說或假設。在人類科學發展過程中,理論假說或假設往往是科學發現的拐杖。實踐證明,科學史上的假說或假設95%是錯的,但不能由此否定假說或假設(包括被證偽的假說或假設)在人類科學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也不能因此得出結論理論假說或假設本身就是偽科學。只有理論假說或假設已經被證明是錯的情況下,仍然將錯就錯當做科學予以推廣的,才可以認定為偽科學。在理論假說或假設已經被證明是錯的情況下,提出者沒有將錯就錯繼續把該假說或假設當做科學予以推廣,社會上仍然把該假說或假設當做偽科學甚至科學騙局窮追猛打,將挫傷科學家或科學愛好者科學探討的積極性。如果把偽科學和某種特定身份如民間科學家劃等號,則是別有用心的人進行學術話語權不當競爭的手段;在把不是偽科學當做偽科學進行攻擊的同時,為真正的偽科學開綠燈。如果說,在科學的對稱經濟學產生以前,西方經濟學可以作為假說而存在,那麼在科學的對稱經濟學產生以後,再宣傳推廣西方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就成為偽科學。在中國以反偽科學反民科為由反對稱經濟學的人,都是西方經濟學範式的既得利益者,反對稱經濟學的目的是維護西方經濟學的話語權與自己的利益。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偽科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