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礦山經濟學

礦山經濟學

發布時間:2021-02-15 13:35:52

1. 礦業類包括哪些專業 什麼專業好

礦業類專業介紹
一、采礦工程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固體(煤、金屬及非金屬)礦床開採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備采礦工程師的基本能力,能在采礦領域等方面從事礦區開發規劃、礦山(露天、井下)設計、礦山安全技術及工程設計、監察、生產技術管理科學研究的高等工程技術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岩體工程力學、采礦及礦山安全及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術,受到采礦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具有礦區規劃、礦山開采設計、岩層控制技術、礦山安全技術及工程設計方面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采礦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礦區開發、礦井開采、巷道開拓的設計方法;
3.掌握礦山壓力及岩體工程監測、礦井通風與空調、礦山安全以及礦井災害預防等技術;
4.具有先進的生產組織和技術管理基本能力以及新工藝、新技術研究和開發的初步能力;
5.熟悉國家有關采礦工業的基本方針、政策和法規;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主幹學科:力學、礦業工程。
主要課程:岩體力學、工程力學、采礦學、礦井通風與安全、電工與電子技術、采礦機械、礦山企業管理與技術經濟分析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地質與測量實習、采礦認識、生產及畢業實習、計算機應用及上機操作、課程設計(機械零件、采礦、礦井通風與安全等)、畢業設計。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二、石油工程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工程基礎理論和石油工程專業知識,能在石油工程領域從事油氣鑽井工程、採油工程、油藏工程、儲層評價等方面的工程設計、工程施工與管理、應用研究與科技開發等方面工作,獲得石油工程師基本訓練的高級專門技術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數學、物理、化學、力學、地質學、工程科學的基礎理論和與石油工程有關的基本知識,受到石油工程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進行油氣田鑽井、採油及油氣開發工程的設計、施工、管理以及初步的應用研究和科技開發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數學、物理、化學、力學、地質學、計算機科學及與石油工程有關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具有應用數學、地質學方法及系統的力學理論進行油氣田開發設計的基本能力;
3.具有應用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進行油氣鑽采工程設計的基本能力;
4.具有一般鑽采工具和設備部件機械設計的初步能力;
5.具有運用基礎理論分析和解決石油工程實際問題、進行技術革新和科學研究的初步能力;
6.具有應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經濟知識進行石油工程生產、經營與管理的初步能力。
主幹學科:石油與天然氣工程。
主要課程:技術經濟學、油氣田開發地質、工程力學、計算機程序設計、流體力學、滲流力學、鑽井工程、採油工程、油藏工程、油田化學、鑽采新技術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普通地質實習、金工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一般安排30周。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三、海洋油氣工程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備工程流體力學、石油化學、油氣儲運工程等方面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獲得進行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能從事油氣儲運工程的規劃、勘查設計、施工項目管理和研究、石油產品應用、數質量管理和營銷等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工程制圖、工程力學、工程流體力學、工程熱力學、傳熱學、石油化學、計算機應用、計算機繪圖、泵與壓縮機、石油商品學、電工電子學、輸油管道設計與管理、油庫設計與管理、油氣儲運安全技術與管理、燃氣輸配、油氣質量檢驗、儲運工程施工技術與管理、油氣儲運工程自動化、成品油市場營銷等。

2. 礦產資源經濟學的內容簡介

共分10章,包括來:緒論、資源經濟學基本源原理、資源經濟學分析方法、礦產投資決策基礎理論和方法、礦產資源勘查技術經濟評價、礦山建設項目技術經濟評價、礦業權及其評估、礦產資源供應與市場、礦產資源開發環境影響經濟評價、礦業可持續發展與循環經濟等內容。書中還提供了大量案例和思考練習題。《礦產資源經濟學》是教育部地礦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規劃教材,可作為地質、采礦、安全、經貿、管理類專業的教材和教學參考書;也可供從事地質勘探、礦山生產技術管理、礦產資源評估、礦山環境評價、礦山設計研究、金融機構、大專院校專業人員及政府部門公務員的培訓資料及學習參考書。

3. 《礦產資源經濟學》模擬題(開卷)

老頭
盈滿的月亮幽昧地浮現
糖果、乾果、黏巧克力、炸面圈、薄荷糖。
騎你的驢逃吧.
人際泡沫無法綵排
他最懦弱的的存哈哈

4. 礦產經濟學的依據

礦產經濟學》介紹了與礦產經濟有關的基本經濟知識,論述了資源稟賦理論、級差礦租理內論、容礦產資源價值理論;詳細介紹了礦床經濟評價、礦山生產技術指標優化的理論和方法;論述了礦業權的資產屬性和礦業權的價值,區分了礦業權資產與礦產資源資產,介紹了評價礦業權的三條技術途徑。《礦產經濟學》可作為地質、采礦專業的教材,可供礦山研究院所、企事業單位的技術人員培訓學慣用書,也可作為從事礦山評估工作人員的參考用書。

5. 中國礦業類大學排名

請給好評哦 (一)自然科學 中國礦業大學自然科學總分列全國高校第33名,B+/538。在自然科學的個學科門中,理學第96名,C/445;工學第22名,A/469。中國礦業大學沒有農學、醫學本科專業。 1、理學:C/445。6個學科類9個本科專業。 數學類:數學與應用數學:C/249;信息與計算科學:C/249。物理學類:應用物理學:D+/93。化學類:應用化學:B第45名/188。地理科學類: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B+第27名/82;地理信息系統:B+第10名/70。電子信息科學類: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B+第14名/127;光信息科學與技術:D+/44。環境科學類:環境科學:B+第15名/112。 2、工學:A第22名/469。15個學科類23個本科專業。 地礦類:采礦工程:A++第1名/25;礦物加工工程:A++第1名/16;地質工程Y:A++第1名/16。材料類:材料科學與工程:D/58。機械類:工程裝備與控制工程:A+第4名/66;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Y:B+第11名/52。儀器儀表類:測控技術與儀器:C/126。能源動力類:熱能與動力工程:D+/102。電氣信息類: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Y:A第3名/15;自動化:A第15名/206;信息工程Y:C+第9名/28;計算機科學與技術:C+第92名/415。土建類:建築學:C+第42名/96;土木工程:A+第4名/184;環境工程與設備工程:B第34名/92。水利類:水文與水資源工程:C/25。測繪類:測繪工程:A第2名/39。環境與安全類:環境工程:A第8名/187;安全工程:A++第1名/46。化工與制葯類:化學工程與工藝:B第27名/158。交通運輸類:交通運輸:C/67。工程力學類:工程力學:B第17名/51。生物工程類:生物工程:C+第49名/128。公安技術類:消防工程:A++第1名/4。 (二)社會科學 中國礦業大學社會科學居全國高校第87名,B/557。在社會科學的7個學科門中,經濟學第127名,D/380;法學第121名,D+/361;教育學第24名,B/192;文學第141名,D+/487;管理學第36名,B+/491。中國礦業大學沒有哲學、歷史學本科專業。 1、經濟學:D第127名/380。1個學科類2個本科專業。 經濟學類:國際經濟與貿易:B第65名/314;金融學:C/181。 2、法學:D+/361。2個學科類2個本科專業。 法學類:法學:D/277。政治學類:思想政治教育:B第49名/171。 3、教育學:B第24名/192。1個學科類1個本科專業。 體育學類:社會體育:A第7名/49。 4、文學:D+/487。3個學科類3個本科專業。 中國語言文學類:漢語言文學:E+/233。外國語言文學類:英語:B第70名/412。新聞傳播學類:廣播電視新聞學:C+第32名/66。 5、管理學:B+第36名/491。3個學科類8個本科專業。 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工業管理:A第7名/93;工程管理:A第7名/121。工商管理類:工商管理:B+第74名/297;市場營銷:B+第43名/229;會計學:B+第46名/264;人力資源管理:B第35名/120。公共管理類:行政管理:C/119;土地資源管理:B+第8名/49。

6. 礦山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及其經濟學原理

經濟外部性理論是礦山環境經濟手段的理論基礎,它一方面揭示了現代經濟活動中出現的一些資源配置低效率現象的根源,另一方面又為如何解決環境外部不經濟性問題提供了可供選擇的思路和方向。確切地說,對經濟外部性理論進行分析,不但能使我們准確理解市場失靈與環境外部性的關系,而且還對我們在建立市場經濟中,如何更多地採用經濟手段來保護和改善環境提供許多啟示。

一、礦山環境保護經濟手段的界定

關於礦山環境保護經濟手段有各種不同的定義,但概括起來可以表述為:國家根據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運用稅收、交易市場、財政與金融、保證金等經濟杠桿,從影響成本和效益入手(使價格反映全部社會成本),調節社會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引導經濟當事人進行行為選擇,限制破壞礦山環境的活動,實現改善環境質量和使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

礦山環境保護經濟手段具有兩種最基本的功能,即行為激勵和資金配置。礦山環境保護經濟手段的行為激勵功能表現為通過經濟手段,藉助於市場機制的作用,使外部不經濟的環境費用內部化,改變生產者和消費者原有的生產生活模式,糾正他們破壞環境的行為;礦山環境保護經濟手段的資金配置功能主要包括:依據法律、行政授權,徵收和聚集用於環境保護的資金,重新分配和使用資金等。在經濟手段的執行過程中,經濟手段的兩種基本功能能否實現和如何實現,取決於政策執行過程中社會、經濟、政治甚至文化等背景條件的約束。

經濟手段主要是發揮市場在解決環境問題上的作用,從市場的角度,環境保護經濟手段分為「調節市場」和「建立市場」兩類。「調節市場」是利用現有的市場來實施環境管理,其主要經濟手段是徵收排污費和各種環境稅、建立保證金制度等;「建立市場」是用市場機制本身來解決環境問題,其主要經濟手段是明晰產權、排污權交易等。

二、經濟的外部性理論

經濟外部性理論是1910年由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提出的,隨後,他的學生,英國經濟學家庇古豐富和發展了經濟外部性理論。從這一理論可以理解到,經濟外部性有兩種:一是外部經濟性,即某項活動或物品會對周圍事物造成良好的影響;二是外部不經濟性,即某項事物或活動對周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由此可以理解由開采礦產資源所造成的環境問題是一種典型的外部不經濟性活動。

表面看來,外部不經濟性是某一物品或活動對周圍事物的不良影響,如果深入分析一下,我們可以發現,對於礦山環境問題而言,其外部不經濟性是由於私人成本社會化。由於利潤動機的驅使,礦山開采者進行生產的目的就是要生產更多的礦產品,獲得更高的利潤。為達到這一目的,礦山開采者一般不會對其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物進行處理。因為對廢棄物進行治理需要花費一定的人力、物力,這些將成為其成本的一部分,即為私人成本。礦山開采者不願對廢物進行治理,而通常選擇直接把廢棄物排入環境之中。由於廢棄物大量排入環境之中,就會造成環境污染。環境被污染後,會對環境之中的人和物造成損害,或者說會對社會造成經濟損失(各類損失均可轉化成經濟損失),我們可把這一損失視為社會成本。這樣,由於礦山開采者「節約」了自身治理污染的私人成本,而使社會付出了社會成本,即私人成本社會化了。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環境問題的外部不經濟性是由於私人成本社會化。私人成本社會化,這顯然不公平,它把自身的盈利建立在他人受損的基礎上。因而要解決環境問題的外部不經濟性,措施只有一條,即私人成本內部化,由生產者本身承擔治理污染的費用。由於社會成本一般遠遠大於私人成本,如果私人成本內部化,就全社會而言,可以較小的投入挽回較大的損失,這在經濟上也是有利可圖的。

三、環境外部不經濟性內部化方法及其原理

從目前環境政策領域已實施的手段來看,環境外部不經濟性內部化方法,大體上可分為直接管制手段和經濟刺激手段兩大類。直接管制手段即為傳統的命令控制型手段,是指政府根據相關的法律、規章和排放標准,直接規定活動者產生外部不經濟性的允許數量及其方式,並對違反或不遵守管制的活動者講行制裁或處罰。從經濟效率分析,由於直接管理手段的制定本身缺乏費用效益分析,其行使比其他手段所需費用更高,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是靠犧牲效率換取所謂的排污公平性。

1.損失賠償法

損失賠償法來源於西方發達國家,目前已被大多數國家廣泛用於解決環境外部不經濟性和污染損失賠償糾紛。簡單地說,損失賠償法必須解決以下問題:①是否發生侵犯財產;②應該由誰對誰賠償;③賠償數量多少。這樣才能使污染外部費用內部化。一般情況下,損害賠償法由法院行使。我國《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以及《民法通則》等都明確規定了污染損害的賠償責任,表明任何單位和個人因環境污染造成人體健康損失和財產使用功能的損失,有權要求污染者進行損害賠償。

2.基於污染權的市場交易方法

美國經濟學家科斯認為,環境之所以受到損害是因為環境的產權不明晰,而環境的財產權或使用權不明晰正是政策失靈與市場失靈的原因。市場交易的核心就是要對環境資源建立可以實施的財產權,並且在受外部性影響的各方之間,確定一個契約性的協議。具備了這些先決條件,只要各方感到互有所獲,則利潤刺激機制也會促使各方努力通過創建新市場來維持環境資源的高效率配置,從而達到將所有的外部費用和效益內部化。

3.非市場性的經濟手段

所謂「非市場性」就是不通過買賣交易來實現目的的一種手段,這種手段主要是藉助政府的力量,通過價格、稅收、信貸和收費等手段,向使用環境資源的企業或消費者徵收一筆費用,以維護政府擁有環境資源所有權的主體權利,迫使生產者和消費者把它們產生的外部效果納入其經濟決策之中。一般來說,非市場性的環境經濟手段,可分為收費(稅)、押金制度和強制刺激手段等類型。

7. 礦業類專業包括哪些專業 哪個專業好

礦業類專業包抄括采礦工程、石油工程、 礦物加工工程、油氣儲運工程、 礦物資源工程、 海洋油氣工程。相關的專業還有地質工程、地質勘探工程、冶金工程、材料加工工程等。
上述專業中,石油工程是相對更受考生歡迎的專業。

8. 礦山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學根源

一、礦山環境問題的產生

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造就了人類社會的工業文明。然而,隨著人類物質水平的提高,由礦產資源開采帶來的生態問題亦越顯突出。在「征服」自然的同時,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自然的「反彈力」,嚴重製約了人類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從工業文明進入構建和諧社會的生態文明,要求資源的利用必須站在生態的高度去進行。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過程,既是一個獲取經濟收益和社會效益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危害礦區環境的過程。環境資源雖然可以再生,但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其凈化、吸納污染物的能力,即環境容量卻不是無限的。隨著礦業生產活動的進行,污染廢棄物不斷增多,環境質量逐漸惡化,環境承載能力遭到削弱,生產發展與環境承載力之間產生了矛盾。

礦產資源開發活動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和破壞,是指在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洗選加工和閉坑等過程中所誘發的綜合環境效應。這些效應可劃分為:佔用與破壞土地資源、水資源損毀、礦山次生地質災害、自然景觀與生態破壞四大類。佔用與破壞土地資源包括土地資源數量損失和土地資源質量損毀,前者主要為礦業開發活動佔用土地,後者可分為機械破壞和化學污染破壞兩方面;水資源損毀包括水資源量損失和水資源質量損毀;礦山次生地質災害包括突發型地質災害和緩變型地質災害;自然景觀與生態破壞包括山體景觀和生態破壞、山岩裸露、崩塌和邊坡失穩等問題。由於我國小礦眾多,這種不良影響與破壞更加嚴重,礦山環境問題不僅威脅到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而且嚴重地制約了國民經濟的發展。

二、礦山環境問題的經濟學分析

1.生產外部性分析

礦山企業在進行采礦活動時,造成了環境破壞和污染,當企業並不為此支付足夠抵償這種危害的成本時,此時的私人成本小於社會成本,形成了傳統經濟學所說的生產外部不經濟性,從而造成了市場失靈。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礦山環境問題不能通過市場得到有效解決,只能通過政府的微觀經濟政策加以干預,微觀經濟學理論提出的建議是:採用稅收和津貼、企業合並、規定財產權的辦法。

企業合並在操作上存在較大的難度,規定財產權的辦法將在後面進行分析,這里重點探討採用稅收和津貼的辦法。稅收和津貼的辦法是對礦山企業進行收稅(主要指公害物品稅),然後對受害者進行補貼。這種辦法明顯存在收稅收多少、補貼補多少的問題。稅收多了,礦山企業可能減少產量甚至放棄采礦;稅收少了,又不足以彌補采礦活動造成的危害。因此,稅收的量應該是治理礦山環境的成本,這種治理不是完全的根治,只是治理到生態系統能夠自然消化的程度。這是因為減少環境破壞也需要成本,當治理成本超過由於治理而帶來的收益時,整個活動是不經濟的。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確定準確的稅收,至少應該明確生態系統的承受能力、治理環境破壞的成本和收益,但遺憾的是,無論是生態系統的承受能力還是環境的成本和收益,都很難定量評估。結果是,市場和微觀經濟政策都很難有效地解決地質環境公害物品問題。

2.科斯定理分析

科斯定理是這樣描述的:只要財產權是明確的,並且其交易成本為零或者很小,則無論在開始時將財產權賦予誰,市場均衡的最終結果都是有效率的。實際上,外部影響微觀經濟政策的規定財產權的辦法是科斯定理的一種特例。根據科斯定理,在交易成本很小時,只要明確空氣、水、土壤等的財產權,地質環境公害物品問題完全可以由市場加以調節,礦山環境的破壞在市場中能得到「恰到好處」的治理。

但是,資產的產權並不是總是能加以明確規定,土壤的產權也許可以明確規定,但空氣、水是人們均可使用的公共財產,很難將其財產權具體分派給誰。另一方面,即使空氣、水、土壤等都能明確其產權,但這些產權是否能轉讓卻存在疑問,因為這涉及信息充分不充分、買賣雙方能不能達成一致意見,如果存在談判的人數太多、交易成本過高等因素,都會阻礙財產權的轉讓。所以,科斯定理也不能有效地解決地質環境公害物品問題。

3.生產理論分析

在傳統的生產理論中,礦山企業的「投入」僅是指經濟活動過程中各種傳統生產要素的消耗,包括生產活動中所消耗的勞動和各種物質產品(如輔助材料、燃料及動力等),以及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固定資產(如設備、廠房、構築物等的折舊);而「產出」是指經濟活動過程中所得到的市場可銷售產品。如果將環境的投入考慮在內,生產函數將變成:

Q=f(L,K,E) (5-2-1)

式中:Q為產出/萬元;L為勞動投入量/萬元;K為資本投入量/萬元;E為環境投入量/萬元。

若以此為礦業企業的生產理論,通過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Analysis),就能夠找到一條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之路。假設總效益B和總成本C是環境投入E的連續函數,且令N(E)表示凈效益,那麼礦山企業的最優選擇就是使(5-2-2)式最大化。

N(E)=B(E)-C(E) (5-2-2)

N(E)的一階導數為0,凈效益達到最大。從數學分析的角度來說,好像已經有效解決了地質環境公害物品問題。然而,在(5-2-2)式中,B(E)與C(E)的函數形式卻很難准確得出,原因就是環境的價值E很難准確定量化,即貨幣化。

環境資源的價值通過環境容量的價值使用成本來體現,目前對環境容量的價值直接貨幣化還相當困難,因此通常採用間接的度量辦法來估計環境資源的價值。如通過估計由於污染導致環境質量下降而引起的對人體健康危害和對經濟活動所造成的損失、估計由於環境質量下降所引起的其他行業收益的減少、計算消除污染所需要的費用等方式來估算環境資源的價值。顯而易見,由於存在人的價值觀念的不同,加上環境質量下降對人體造成的危害和對經濟活動造成的損失本身就很難度量,因此環境價值難以准確貨幣化。

既然環境投入量很難量化,那麼(5-2-1)式的生產函數只能在理論上成立,在實踐中卻難以操作。因此,生產理論也不能很好地解決地質環境公害物品問題。

4.博弈論根源

博弈論是分析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相互關系的有效方法,在地質環境公害物品問題上,相互對立的兩個利益主體是礦山企業和政府。礦山企業總是希望盡可能少地治理或者不治理環境破壞和污染,政府代表公眾行使監督權力,促使礦山企業進行環境治理,以維護公共權益。礦山企業和政府在環境問題上是完全對立的,它們都會通過各種方法和手段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政府的措施是制定各種法律制度來約束礦山企業的行為,並且經常性地檢查礦山企業是否履行了自己的義務。礦山企業則分析不治理或部分治理礦山環境的後果與治理礦山環境的後果的差異及其風險性,如果在概率上不治理的收益大於治理的收益,礦山企業當然要選擇不進行礦山環境的治理,否則選擇治理。這就是所謂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如果政府的制度完善和監督有力,礦山環境應該能得到有效的恢復治理,但事實卻並非如此簡單。首先,在制度的形成上,本身就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博弈各方當事人,代表著不同的利益主體,他們有各自不同的目標函數或利益目標。在這種情況下,博弈結果所形成的制度,對礦山環境的恢復治理並非最有利。其次,由於信息的不對稱,政府的監督很可能顯得無力,因為對礦山環境的治理投入和技術,礦山企業比政府要清楚得多,政府在監督時有可能受到欺騙,況且企業還存在著尋租的可能。

總之,在博弈理論下,由於信息的不對稱,地質環境公害物品問題也存在著難以有效解決的可能。

閱讀全文

與礦山經濟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