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急求幾個經濟學概念!在線等待!
1. 什麼是行為經濟學?基本觀點有哪些?
行為經濟學又稱為「心理學的經濟學」或「心理學和經濟學」,就是在心理學的基礎上研究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的經濟學分支學科,其核心觀點如下:對經濟行為的研究必須建立在現實的心理特徵基礎上,而不能建立在抽象的行為假設基礎上;從心理特徵看,當事人是有限理性的,依靠心智賬戶、啟發式代表性程序進行決策,關心相對損益,並常常有框架效應等;當事人在決策時偏好不是外生給定的,而是內生於當事人的決策過程中,不僅可能出現偏好逆轉,而且會出現時間不一致等;當事人的這些決策模式和行為特徵通過經濟變數反映出來,結果市場有效性不再成立,各種經濟政策需要重新考慮。從這些基本觀點看,行為經濟學似乎是對新古典經濟學的反叛。
---------------------------------
2. 試簡要說明行為經濟學的硬核和保護體?
行為經濟學強調當事人認知能力的局限和偏好的內生性,強調決策作為一個學習過程的動態變化,這種對人的基本假定構成了其與新古典經濟學不同的硬核。盡管行為經濟學堅持主觀價值論,堅持理性假定,但通過對理性經濟人本身的挑戰,並通過利用心理學構造自己的行為基礎,導致行為經濟學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派別出現在當代經濟學的叢林。我們可以把行為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硬核進行對比,
類別硬核保護帶研究方法
新古典經濟學理性經濟人假定;偏好和稟賦分布外生;主觀價值論;交易關系為中心等均衡;邊際效用或產量遞減;要素和產品自由流動;要素和產品同質;價格接受者等方法論個體主義;邊際分析方法;靜態和比較靜態分析為主;線性規劃和動態規劃
行為經濟學有限理性當事人假定;可能追求利他行為和非理性行為;偏好和稟賦內生;學習過程;主觀價值論等非均衡;非線性效用函數;要素和產品異質;隨機性;路徑依賴;現實市場和組織;有限套利等方法論個體主義;演化分析;非線性規劃;實驗和微觀計量為主
從表一可以看出,通過假定有限理性和偏好、稟賦內生化,即使在主觀價值論下,行為經濟學仍然表現出和新古典經濟學非常不同的理論硬核:首先,行為經濟學徹底改變了新古典經濟學中靜止的理想化的理性經濟人假定,代之以演化的有限理性的現實當事人假定,通過假定的改變,行為經濟學家眼中的當事人不再僅僅自利,人們會考慮利他,也可能沖動,採取非理性行為等;在行為經濟學中,偏好的內生和演化帶來了異常行為及其相伴隨的學習過程,按照阿克洛夫的說法,這會導致近似理性,或學習中的理性。在這些基本假定的指導下,行為經濟學從選擇及相應的決策行為出發分析問題,這種分析能夠單一針對某種具體行動,比如消費,也可同時分析某幾個行動,比如消費和生產。而新古典經濟學只能從交易出發來分析問題。其次,硬核的差異也會反映到保護帶上,行為經濟學不再需要假定要素產品同質,也不再需要假定市場充分流動或充分套利,有限理性的當事人本就不同,面臨復雜環境不可能實現完美套利,也就不可能獲得一種線性效用函數關系。在行為經濟學家看來,決策過程中可能出現路徑依賴,可能出現隨機選擇,而不像新古典經濟學那樣假定均衡存在。
按照拉卡托斯等人的科學哲學觀,硬核和保護帶構成了科學研究相互區別的綱領。行為經濟學的硬核和保護帶都和新古典經濟學不同,就產生了一種特定的研究綱領,並且這種研究綱領會反映到研究方法上。為了研究貫徹上述研究綱領,行為經濟學家需要尋找恰當的方法及方法論來理解現實的當事人的行為的心理基礎。心理學在20世紀中葉的發展給經濟行為的研究帶來了契機。一些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開始在實驗室中測試實驗對象的動機、環境特徵和行為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此來揭示當事人決策的規律。這些學者對新古典經濟學把心理學和當事人決策行為人為割裂非常不滿,於是從重復檢驗新古典經濟學理性經濟人所需的各項假定入手,逐步反駁其理論硬核。這種早期的實驗研究給經濟學帶來了很大的沖擊,但行為經濟學自身也很脆弱,因為實驗數據能否在統計上顯著反映總體的特徵是存在爭議的,並且實驗數據也很容易被實驗者操縱。藉助於麥克法登等人對微觀計量經濟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各種計算機模擬和計算技術的出現,行為經濟學家開始藉助新的工具來研究行為問題,比如採用市場數據研究金融市場上當事人的行為;採用場分析(fielddata)研究特定類別當事人的經濟行為等。
-------------------------------------------
3. 什麼是決策?決策類型有哪些?
什麼是決策
「決策」一詞的英語表述為Decision-making,意思就是作出決定或選擇。時至今日,對決策概念的界定不下上百種,但仍未形成統一的看法,諸多界定歸納起來,基本有以下三種理解: 一是把決策看作是一個包括提出問題、確立目標、設計和選擇方案的過程。這是廣義的理解。二是把決策看作是從幾種備選的行動方案中作出最終抉擇,是決策者的拍板定案。這是狹義的理解。三是認為決策是對不確定條件下發生的偶發事件所做的處理決定。這類事件既無先例,又沒有可遵循的規律,做出選擇要冒一定的風險。也就是說,只有冒一定的風險的選擇才是決策。這是對決策概念最狹義的理解。以上對決策概念的解釋是從不同的角度作出的,要科學地理解決策概念,有必要考察決策專家西蒙在決策理論中對決策內涵的看法。
二)決策類型
由於企業活動非常復雜,因而,管理者的決策也多種多樣。不同的分類方法,具有不同的決策類型。
1.按決策的作用分類
(1)戰略決策。是指有關企業的發展方向的重大全局決策,由高層管理人員作出。
(2)管理決策。為保證企業總體戰略目標的實現而解決局部問題的重要決策,由中層管理人員作出。
(3)業務決策。是指基層管理人員為解決日常工作和作業任務中的問題所作的決策。
2.按決策的性質分類
(1)程序化決策。即有關常規的、反復發生的問題的決策。
(2)非程序化決策。是指偶然發生的或首次出現而又較為重要的非重要復性決策。
3.按決策的問題的條件分類
(1)確定性決策。是指可供選擇的方案中只有一種自然狀態時的決策。即決策的條件是確定的。
(2)風險型決策。是指可供選擇的方案中,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自然狀態,但每種自然狀態所發生概率的大小是可以估計的。
(3)不確定型決策。指在可供選擇的方案中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自然狀態,而且,這些自然狀態所發生的概率是無法估計的。
-------------------------------------
寫不下了,以下從簡
寫不下了,以下從簡
寫不下了,以下從簡
4 什麼是不確定型決策?簡要說明其決策的類型和原理?
http://info.ceo.hc360.com/2005/11/04082418631.shtml
--------------------------------
5. 什麼是風險型決策?簡要說明其決策准則的類型和原理?
http://cache..com/c?word=%B7%E7%CF%D5%3B%D0%CD%3B%BE%F6%B2%DF&url=http%3A//www%2Efjtu%2Ecom%2Ecn/fjnu/courseware/0431/course/%5Fsource/web/lesson/char11/j3%2Ehtm&b=0&a=19&user=
---------------------
6. 什麼是效用?試說明效用理論的類型和原理
效用(英文: Utility),在香港被譯為功用,是經濟學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一般而言,效用是指對於消費者通過消費或者享受閑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慾望等得到的滿足的一個度量。
效用理論
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5971
----------------------------------
7. 什麼是效用曲線?試簡要說明效用曲線的類型和原理?
無差異曲線,可能性曲線等等
http://www..com/s?wd=%D0%A7%D3%C3%C7%FA%CF%DF%C0%E0%D0%CD&cl=3
----------------------
8. 試簡要說明新古典經濟學選擇理論的弱點?
新古典經濟學的選擇理論有兩個致命弱點:一是它假定程序不變,即不同期望的偏好獨立於判斷和評價偏好的方法和程序;二是假定描述不變,即不同期望的偏好純粹是相應期望後果的概率分布的函數,不依賴對這些給定分布的描述。但是,卡尼曼和特維斯基等人經過廣泛的實驗研究發現,決策程序以及決策對象或環境的描述本身的確影響到當事人的偏好,偏好既不滿足完備性假定,也不滿足傳遞性假定,比如當事人決策時出現損失厭惡、框架效應、偏好逆轉、後悔厭惡、過度信心、從眾、攀比、炫耀、成癮等等。
Ⅱ 經濟學名詞,
A部分
-----
英文 中文
----------------------------- ------------
A priori approach 先驗法
Absolute advantage 絕對利益
Absolute equality 絕對不均等線
Absolute price 絕對價格
Acceleration principle 加速理論
Accelerator 加速因子
Accountion costs 會計成本
Accountion profits 會計利潤
Acquisition 取得
Action lag 行動上的落後
Actual inflation rate 實際的通貨膨脹
Adaptive expectation 適應性預期
Administered price 支配價格
Advalorem tax 從價稅
Adverse selection 逆向選擇
Agency shop 代理廠商
Aggregate demand curve 總合需求曲線
Aggregate expenditure 總支出
Aggregate income 總收入
Aggregate spending 總支出
Aggregate supply curve 總合供給曲線
Aggregates 總量
Allocative efficiency 分配效率
Allocation of resource 資源分配
Alternative uses 多種用途
Altruism 利他行為
Annuity 年金
Anticipated inflation 意料中的通貨膨脹
Anticyclical 反景氣循環
Anti-mping ty 反傾銷稅
Anti-inflation policy 反通貨膨脹政策
Anti-recession policy 反衰退政策
Antitrust law 反托拉斯法
APEC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Appreciation 升值
Arbituage 套利
Arc elasticity 弧彈性
Arithmetic 算術級數
Artificial monopoly 人為獨占
AS-AD model 總合供需模型
Asset 資產
Assumption 假設
Asymmetric information 信息不對稱
Automation adjustment mechanism 自動調節機能
Autonomous consumption 自發性消費
Autonomous expenditure 自發性支出
Autonomous investment 自發性投資
Autonomous stabilizer 自動穩定因子
Average cost 平均成本
Average cost pricing 平均成本定價法
Average factor cost 平均要素成本
Average fixed cost 平均固定成本
Average proct 平均產量
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 平均消費傾向
Average propensity to import 平均進口傾向
Average propensity to save 平均儲蓄傾向
Average revenue 平均收益
Average total cost 平均總成本
Average variable cost 平均變動成本
Averages 平均量
Axiom 公理
B部分
-----
英文 中文
----------------------------------- ------------------
Backward bending labor supply curve 後彎的勞動曲線
Backward integration 向後整合
Backward shifting 向後轉嫁
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 劣幣驅逐良幣
Balance of payments adjustment 國際收支平衡的調整
Balance of trade 貿易平衡
Balanced budget 預算平衡
Balanced budget multiplier 平衡預算乘數
Balance-of-payments accounts 國際收支平衡表
Bank credit 銀行信用
Bank draft 銀行匯票
Bank reserve 銀行准備
Bank run 銀行擠兌
Banking multiplier 銀行乘數
Bankruptcy 破產
Bargaining power 議價力
Barrier to entry 進入障礙
Barrier to exit 退出障礙
Barter(trade) economy 以物易物的經濟
Base year 基期
Basket of currencies 一籃通貨
Behavioral assumption 行為假設
Beneficial externality 外部性利益
Benefit 收益
Best lending rate 最優惠的利率
Bilateral monopoly 雙邊獨占
Bilateral trade 雙邊貿易
Bill of exchange 匯票
Black market 黑市
Bond 債卷
Bond market 債卷市場
Break-even point 損益平衡點
Budget deficit 預算赤字
Budget line 預算線
Budget surplus 預算盈餘
Built-in stabilizer 自動安定機能
Business cycle 景氣循環
C部分
-----
英文 中文
----------------------------------- ------------------
Cambridge cash balance equation 劍橋現金余額方程式
Capacity 產能
Capital 資本
Capital account 資本帳
Capital accumulation 資本累積
Capital/output ratio 資本/產出量
Capital consumption 資本消耗
Capital depreciation 資本折舊
Capital expenditure 資本開支
Capital export 資本輸出
Capital gain 資本利得
Capital goods 資本財
Capital inflow 資本流入
Capital intensive instry 資本密集產業
Capital investment 資本投資
Capital labor ratio 資本勞動比
Capital market 資本市場
Capital movement 資本移動
Capital outflow 資本外流
Capital stock 資本存量
Capitalist economy 資本主義經濟
Carrying cost 存置成本
Cartel 卡特爾組織
Cash drain 現金流失
Cash flow 現金流動
Cash reserve 現金准備
Central bank 中央銀行
Centrally planned economy 中央計劃經濟
Ceteris paribus 其他條件不變
Chamberlin. Edward 秦柏林
Change in quantity demanded 需求量的變動
Change in quantity supplied 供給量的變動
Changes in demand 需求的變動
Changes in supply 供給的變動
Checkable deposits 支票存款
Cheque 支票
Choice theory 選擇理論
Circular flow of income 所得循環周流
Claim to resial rights 剩餘的所有權
Classical economics 古典學派經濟學
Classical range 古典區域
Classical school 古典學派
Clean float 純粹浮動
Closed economy 封閉經濟
Closed market 封閉的市場
Closed shop 封閉廠
Coase theorem 寇斯定理
Coase. Ronald H. 寇斯
Cobweb theory 蛛網理論
Collective bargaining 集體協商
Collusion 勾結
Commercial bank 商業銀行
Commercial paper 商業本票
Commission 傭金
Commodity money 商品貨幣
Common-property resources 共同財富
Company 公司
Comparative advantage 比較利益
Comparative cost 比較成本
Comparative economics 比較經濟
Comparative statics 比較靜態
Compensating wage differentials 補償性工資差異
Compensation principle 補償原則
Competitive behavior 競爭行為
Competitive demand 競爭需求
Competitive equilibrium 競爭性均衡
Competitive firm 競爭性廠商
Competitive market 競爭市場
Competitive market structure 競爭的市場結構
Complements 互補品
Concentration ratio 市場集中度
Conspicuous goods 炫耀財
Constant cost instry 固定成本的產業
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規模報酬固定
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限的最適化
Consumer behavior 消費者行為
Consumer choice 消費者選擇
Consumer Preference 消費者偏好
Consumer price index 消費者物價指數
Consumer sovereignty 消費者主權
Consumer surplus 消費者剩餘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消費支出
Consumption function 消費函數
Consumption goods 消費財
Consumption possibility line 消費可能曲線
Contestable market 可競爭市場
Contestable markets theory 可競爭市場理論
Contractionary effecy 緊縮效果
Contractionary policy 緊縮政策
Convertible currencies 可兌換通貨
Corner solution 角解
Corporation 公司
Cost 成本
Cost benefit analysis 成本效益分析
Cost effectiveness 成本效能
Cost minimization 成本最小化
Cost of exchange 交易成本
Cost of living 生活費
Cost of proction 生產成本
Cost-plus pricing 成本加成定價法
Cost-push inflation 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
Credit card 信用卡
Credit control 信用貸控制
Credit creation 信用創造
Creditor 債權人
Cross elasticity 交叉彈性
Crowding-in effect 擠入效果
Crowding-out effect 排擠效果
Currency 通貨
Currency account 經常帳
Currency deposit ratio 現金存款比率
Currency issue 通貨發行
Customs ty 關稅
Cyclical unemployment 循環性失業
Cyclical voting 循環票決
D部分
-----
英文 中文
----------------------------------- ------------------
Dead-weight loss 無謂損失
Debase 降低
Decision lag 決策落差
Decision makers 決策者
Decreasing cost instry 成本遞減的產業
De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成本遞增的產業
Deferred payment 遞延支付
Deficit budget 赤字預算
Deflated GNP 平衡物價下的GNP
Deflation 緊縮
Deflationary fiscal policy 緊縮性財政政策
Deflationary gap 緊縮缺口
Deflator 平均減數
Degree of risk 風險程度
Demand curve 需求曲線
Demand deposits 存款貨幣
Demand for factors of proction 要素需求線
Demand function 需求函數
Demand management 需求管理
Demand price 需求價格
Demand schele 需求表
Demand-deficient 需求不足
Demand-pull inflation 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
Deposit 存款
Deposit creation 存款創造
Deposit money 存款貨幣
Depreciaiton 折舊/貶值
Depreciation allowance 折舊提列
Depression 蕭條
Deregulation 松綁
Derived demand 引申性需求
Devaluation 貶值
Developed country 已開發國家
Developing country 開發中國家
Diamond-water paradox 鑽石與水的矛盾
Differential rent 差別地租
Differentiated proct 異質性產品
Diminishing marginal rate of 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
technical substitute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 邊際報酬遞減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邊際效用遞減
Direct tax 直接稅
Dirty floating 污濁的浮動
Discount 貼現
Discount rate 貼現率
Discounted value 折現率
Discouraged worker 受挫失望的工作者
Discretionary fiscal policy 權衡性的財政政策
Discrimination 歧視
Diseconomies of scale 規模不經濟
Disequilibrium model 失衡模型
Disguised unemployment 隱藏性失業
Dismatch 不能配合
Disposable income 可支配所得
Disposable income per capita 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
Disprocts 負產品
Dissaving 負儲蓄
Distribution of goods 財貨分配
Distribution of income 所得分配
Distributive justice 分配的公平
Disutility 負效用
Diversification 多樣化
Divided 股息
Division of labor 分工
Domestic trade 國內貿易
Double coincidence of wants 互為需要
Double counting 重復計算
Down payment 頭期款
Dualism 雙重性格
Dumping 傾銷
Durable goods 耐用品
Dynamic efficiency 動態效率
還有很多 不過這些是比較常見常用的
總共700多個 貼不下了 可以郵件發給你完整的
Ⅲ 厭惡損失的來源
「行為經濟學預期理論」的核心理念揭示了人們是「厭惡損失」的。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專得者美國屬普林斯頓大學的以色列籍教授卡尼曼(Daniel.Kahneman)把「心理學研究」和「經濟學研究」有效地結合起來,從而解釋了人在不確定條件下要如何做出一種對「自利」有利的決策。
卡尼曼把心理學運用到現代經濟學最成功的方面是「預期理論」。卡尼曼認為,在可以計算的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對「所損失的東西的價值」估計要高出「得到相同東西的價值」的兩倍。人們的視角不同,其決策與判斷是存在「偏差」的。
卡尼曼與其合作者特韋爾斯基的研究表明,人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好像不是取決於結果本身而是「結果與設想之間的差距」。也就是說,人們在決策時,總是會以自己的視角或參考標准來衡量,以此來決定決策的取捨。
Ⅳ 急求 從經濟學的「選擇」概念
1. 什麼是行為經濟學?基本觀點有哪些?
行為經濟學又稱為「心理學的經濟學」或「心理學和經濟學」,就是在心理學的基礎上研究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的經濟學分支學科,其核心觀點如下:對經濟行為的研究必須建立在現實的心理特徵基礎上,而不能建立在抽象的行為假設基礎上;從心理特徵看,當事人是有限理性的,依靠心智賬戶、啟發式代表性程序進行決策,關心相對損益,並常常有框架效應等;當事人在決策時偏好不是外生給定的,而是內生於當事人的決策過程中,不僅可能出現偏好逆轉,而且會出現時間不一致等;當事人的這些決策模式和行為特徵通過經濟變數反映出來,結果市場有效性不再成立,各種經濟政策需要重新考慮。從這些基本觀點看,行為經濟學似乎是對新古典經濟學的反叛。
---------------------------------
2. 試簡要說明行為經濟學的硬核和保護體?
行為經濟學強調當事人認知能力的局限和偏好的內生性,強調決策作為一個學習過程的動態變化,這種對人的基本假定構成了其與新古典經濟學不同的硬核。盡管行為經濟學堅持主觀價值論,堅持理性假定,但通過對理性經濟人本身的挑戰,並通過利用心理學構造自己的行為基礎,導致行為經濟學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派別出現在當代經濟學的叢林。我們可以把行為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硬核進行對比,
類別硬核保護帶研究方法
新古典經濟學理性經濟人假定;偏好和稟賦分布外生;主觀價值論;交易關系為中心等均衡;邊際效用或產量遞減;要素和產品自由流動;要素和產品同質;價格接受者等方法論個體主義;邊際分析方法;靜態和比較靜態分析為主;線性規劃和動態規劃
行為經濟學有限理性當事人假定;可能追求利他行為和非理性行為;偏好和稟賦內生;學習過程;主觀價值論等非均衡;非線性效用函數;要素和產品異質;隨機性;路徑依賴;現實市場和組織;有限套利等方法論個體主義;演化分析;非線性規劃;實驗和微觀計量為主
從表一可以看出,通過假定有限理性和偏好、稟賦內生化,即使在主觀價值論下,行為經濟學仍然表現出和新古典經濟學非常不同的理論硬核:首先,行為經濟學徹底改變了新古典經濟學中靜止的理想化的理性經濟人假定,代之以演化的有限理性的現實當事人假定,通過假定的改變,行為經濟學家眼中的當事人不再僅僅自利,人們會考慮利他,也可能沖動,採取非理性行為等;在行為經濟學中,偏好的內生和演化帶來了異常行為及其相伴隨的學習過程,按照阿克洛夫的說法,這會導致近似理性,或學習中的理性。在這些基本假定的指導下,行為經濟學從選擇及相應的決策行為出發分析問題,這種分析能夠單一針對某種具體行動,比如消費,也可同時分析某幾個行動,比如消費和生產。而新古典經濟學只能從交易出發來分析問題。其次,硬核的差異也會反映到保護帶上,行為經濟學不再需要假定要素產品同質,也不再需要假定市場充分流動或充分套利,有限理性的當事人本就不同,面臨復雜環境不可能實現完美套利,也就不可能獲得一種線性效用函數關系。在行為經濟學家看來,決策過程中可能出現路徑依賴,可能出現隨機選擇,而不像新古典經濟學那樣假定均衡存在。
按照拉卡托斯等人的科學哲學觀,硬核和保護帶構成了科學研究相互區別的綱領。行為經濟學的硬核和保護帶都和新古典經濟學不同,就產生了一種特定的研究綱領,並且這種研究綱領會反映到研究方法上。為了研究貫徹上述研究綱領,行為經濟學家需要尋找恰當的方法及方法論來理解現實的當事人的行為的心理基礎。心理學在20世紀中葉的發展給經濟行為的研究帶來了契機。一些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開始在實驗室中測試實驗對象的動機、環境特徵和行為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此來揭示當事人決策的規律。這些學者對新古典經濟學把心理學和當事人決策行為人為割裂非常不滿,於是從重復檢驗新古典經濟學理性經濟人所需的各項假定入手,逐步反駁其理論硬核。這種早期的實驗研究給經濟學帶來了很大的沖擊,但行為經濟學自身也很脆弱,因為實驗數據能否在統計上顯著反映總體的特徵是存在爭議的,並且實驗數據也很容易被實驗者操縱。藉助於麥克法登等人對微觀計量經濟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各種計算機模擬和計算技術的出現,行為經濟學家開始藉助新的工具來研究行為問題,比如採用市場數據研究金融市場上當事人的行為;採用場分析(fielddata)研究特定類別當事人的經濟行為等。
-------------------------------------------
3. 什麼是決策?決策類型有哪些?
什麼是決策
「決策」一詞的英語表述為Decision-making,意思就是作出決定或選擇。時至今日,對決策概念的界定不下上百種,但仍未形成統一的看法,諸多界定歸納起來,基本有以下三種理解: 一是把決策看作是一個包括提出問題、確立目標、設計和選擇方案的過程。這是廣義的理解。二是把決策看作是從幾種備選的行動方案中作出最終抉擇,是決策者的拍板定案。這是狹義的理解。三是認為決策是對不確定條件下發生的偶發事件所做的處理決定。這類事件既無先例,又沒有可遵循的規律,做出選擇要冒一定的風險。也就是說,只有冒一定的風險的選擇才是決策。這是對決策概念最狹義的理解。以上對決策概念的解釋是從不同的角度作出的,要科學地理解決策概念,有必要考察決策專家西蒙在決策理論中對決策內涵的看法。
二)決策類型
由於企業活動非常復雜,因而,管理者的決策也多種多樣。不同的分類方法,具有不同的決策類型。
1.按決策的作用分類
(1)戰略決策。是指有關企業的發展方向的重大全局決策,由高層管理人員作出。
(2)管理決策。為保證企業總體戰略目標的實現而解決局部問題的重要決策,由中層管理人員作出。
(3)業務決策。是指基層管理人員為解決日常工作和作業任務中的問題所作的決策。
2.按決策的性質分類
(1)程序化決策。即有關常規的、反復發生的問題的決策。
(2)非程序化決策。是指偶然發生的或首次出現而又較為重要的非重要復性決策。
3.按決策的問題的條件分類
(1)確定性決策。是指可供選擇的方案中只有一種自然狀態時的決策。即決策的條件是確定的。
(2)風險型決策。是指可供選擇的方案中,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自然狀態,但每種自然狀態所發生概率的大小是可以估計的。
(3)不確定型決策。指在可供選擇的方案中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自然狀態,而且,這些自然狀態所發生的概率是無法估計的。
-------------------------------------
寫不下了,以下從簡
寫不下了,以下從簡
寫不下了,以下從簡
4 什麼是不確定型決策?簡要說明其決策的類型和原理?
http://info.ceo.hc360.com/2005/11/04082418631.shtml
--------------------------------
5. 什麼是風險型決策?簡要說明其決策准則的類型和原理?
http://cache..com/c?word=%B7%E7%CF%D5%3B%D0%CD%3B%BE%F6%B2%DF&url=http%3A//www%2Efjtu%2Ecom%2Ecn/fjnu/courseware/0431/course/%5Fsource/web/lesson/char11/j3%2Ehtm&b=0&a=19&user=
---------------------
6. 什麼是效用?試說明效用理論的類型和原理
效用(英文: Utility),在香港被譯為功用,是經濟學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一般而言,效用是指對於消費者通過消費或者享受閑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慾望等得到的滿足的一個度量。
效用理論
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5971
----------------------------------
7. 什麼是效用曲線?試簡要說明效用曲線的類型和原理?
無差異曲線,可能性曲線等等
http://www..com/s?wd=%D0%A7%D3%C3%C7%FA%CF%DF%C0%E0%D0%CD&cl=3
----------------------
8. 試簡要說明新古典經濟學選擇理論的弱點?
新古典經濟學的選擇理論有兩個致命弱點:一是它假定程序不變,即不同期望的偏好獨立於判斷和評價偏好的方法和程序;二是假定描述不變,即不同期望的偏好純粹是相應期望後果的概率分布的函數,不依賴對這些給定分布的描述。但是,卡尼曼和特維斯基等人經過廣泛的實驗研究發現,決策程序以及決策對象或環境的描述本身的確影響到當事人的偏好,偏好既不滿足完備性假定,也不滿足傳遞性假定,比如當事人決策時出現損失厭惡、框架效應、偏好逆轉、後悔厭惡、過度信心、從眾、攀比、炫耀、成癮等等。
Ⅳ 行為經濟學里的損失厭惡就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嗎
行為經濟學是作為實用的經濟學,它將行為分析理論與經濟運行規律、心理學與經濟科學有機結合起來,以發現現今經濟學模型中的錯誤或遺漏,進而修正主流經濟學關於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設的不足。 狹義而言,行為經濟學是心理學與經濟分析相結合的產物。廣義而言,行為經濟學把五類要素引入經濟分析框架:(1)「認知不協調-C-D gap」;(2)「身份-社會地位」;(3)「人格-情緒定勢」;(4)「個性-偏好演化」;(5)情境理性與局部知識。 傳統的西方經濟學建立在「理性人」假設的基礎上。「經紀人既會計算、有創造性並能追求最大利益的人是進行一切經濟分析的基礎」(卡爾·布魯內),傳統西方經濟學由此展開其對於微觀經濟主體的理性規律的研究,可見理性人假設是傳統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基石。 而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由於傳統經濟學說在一些理論推演過程中始終陷入「瓶頸」以及在解釋及指導現實經濟生活時表現得欲振乏力,以理查德·泰勒為首的一批經濟學家開始對作為傳統理論對理論的立論根本的「理性人」假設提出置疑。他們嘗試將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引入到經濟學研究中來,提出了將非理性的經濟主體作為微觀研究的對象,從而開創了對微觀經濟主體非理性規律進行研究的先河,行為經濟學由此誕生。隨後大批學者對這一嶄新的領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與信心並積極投身於其研究中。一般認為行為經濟學正式創立於1994年,已故著名心理學家阿莫斯·特維爾斯基(Amos Tversky) ,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里查德·薩勒(Richard H. Thaler) ,馬修·拉賓(Matthew Rabin) ,美籍華人奚愷元教授等是這一學科的開創性代表。以行為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和維農·史密斯(V. Smith)因在行為經濟理論和實驗經濟學方面的傑出研究而獲得2002 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為標志,行為經濟學有力地展現了其存在價值、學術地位以及廣闊的研究前景。綜上,行為經濟學作為經濟學領域一門嶄新的學科,通過對傳統經濟理論的立論假設的根本性革新,開拓出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與方向,真正實現了經濟學對於「人」的研究。其研究領域與經濟社會的運行和各微觀經濟主體的真實選擇密切相關,注重從實證中搜集研究信息而不再一位拘泥於理論的推導;同時採取嶄新的研究手段,將其它社會科學學科的研究成果引如到經濟研究中來,實現了多視角對經濟主體決策因素的度量。行為經濟學理論的發展使得運用經濟理論成功指導實踐的目標變得真實與可行。雖然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行為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尚不完善,也缺乏完整的結構。很多時下的行為經濟學理論模型都只是在傳統經典模型的基礎上加上一些有關人們行為決策的假設——這雖然可以「令模型的結果在一些強調充滿活力和規劃的互動的場合中較之那些強調理性的傳統模型更加精確」,卻也往往令模型更難於被人們理解與接受。(Colin F. Camerer,George Loewenstein 《Behavioral Economics: Past, Present, Future》) 但其所帶來的廣闊的研究前景和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思路絕對值得我們投入與期待-------【書籍】1.行為經濟學的開山之作:不確定狀況下的決策:啟發性和偏差,卡尼曼著(行為經濟學領域諾貝爾經濟學家獲得者)
Ⅵ 理查德·泰勒因為什麼獲得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北京時間10月9日17:45,2017年諾貝獎經濟學獎正式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因對「行為經濟學」的貢獻,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教授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泰勒研究了很多現實經濟世界中的反常現象,不過他自己也承認,其研究目的不是顛覆傳統經濟理論,而是希望學者們對反常事物有一個認知並以此推動傳統經濟理論的不斷完善。泰勒對反常現象的思考也引發了人們對經濟理論的思考,即當現有經濟學理論不能很好地指導決策的時候,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人的行為,不斷質疑、不斷思考,彌補現有經濟學理論的缺陷。
Ⅶ 什麼是行為經濟學新進展
《行為經濟學新進展》內容簡介:行為經濟學又稱為「心理學的經濟學」,就是在心理學的基礎上研究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的經濟學分支學科。經濟學的祖師爺亞當·斯密早就對此有深入的討論,但直到20世紀70年代,心理學家卡尼曼和特維斯基才開始通過吸收認知心理學等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方法,通過改造新古典經濟學中的效用函數,建立起全新的個體選擇模型,並激發後來的經濟學家把相關研究領域拓展到經濟學的各主要分支,從而形成了比較系統的「行為經濟學」。《行為經濟學新進展》就是行為經濟學家在這方面得出的最具代表性的成果。《行為經濟學新進展》是一本論文集,書中作者均是行為經濟學領域的最傑出者。全書總共26章,每一章都是獨立的學術論文,並都在重要的學術期刊上正式發表過。這些論文分為兩大類:一類討論經濟學的基本問題——偏好和選擇;一類則討論一些具體的經濟現象,屬於行為經濟學思想和理論模型的應用部分。《行為經濟學新進展》第一部分(第1章)全面地綜述了行為經濟學的來龍去脈、主要思想、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第二部分(第2至13章)討論了經濟活動中參與人的偏好和選擇問題,主要涉及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稟賦效應和心智賬戶;二是不確定下的決策和前景理論;三是跨期決策和時間偏好;四是公平和社會偏好。《行為經濟學新進展》的第三部分(第14至24章)展示了行為經濟學家對三個主要經濟領域的看法:一是宏觀經濟領域,主要涉及心智賬戶和自我控制對儲蓄的影響;雙曲線貼現和貨幣幻覺等對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以及社會偏好對就業的影響。二是勞動經濟學方面,主要涉及公平和互惠等社會偏好對勞動供給以及經濟參與人激勵的影響。三是金融領域,也就是現在流行的行為金融學。該領域的三篇代表性論文分別展示了短視損失厭惡等心理因素對於股權溢價之謎、投資者行為以及房地產市場價格波動的作用。該書的最後一部分(第25章和第26章)則專門收入兩篇論文,探討個體決策的本質和過程,以期構建行為經濟學的未來基石。
Ⅷ 請問經濟學: (1)效用÷慾望=幸福 (2)效用÷幸福=慾望 (3)慾望×幸福=效用 這些內
行為經濟學是作為實用的經濟學,它將行為分析理論與經濟運行規律、心理學與經濟科學有機結合起來,以發現現今經濟學模型中的錯誤或遺漏,進而修正主流經濟學關於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設的不足。狹義而言,行為經濟學是心理學與經濟分析相結合的產物。廣義而言,行為經濟學把五類要素引入經濟分析框架:(1)「認知不協調-C-Dgap」;(2)「身份-社會地位」;(3)「人格-情緒定勢」;(4)「個性-偏好演化」;(5)情境理性與局部知識。傳統的西方經濟學建立在「理性人」假設的基礎上。「經紀人既會計算、有創造性並能追求最大利益的人是進行一切經濟分析的基礎」(卡爾·布魯內),傳統西方經濟學由此其對於微觀經濟主體的理性規律的研究,可見理性人假設是傳統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基石。而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由於傳統經濟學說在一些理論推演過程中始終陷入「瓶頸」以及在解釋及指導現實經濟生活時表現得欲振乏力,以理查德·泰勒為首的一批經濟學家開始對作為傳統理論對理論的立論根本的「理性人」假設提出置疑。他們嘗試將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引入到經濟學研究中來,提出了將非理性的經濟主體作為微觀研究的對象,從而開創了對微觀經濟主體非理性規律進行研究的先河,行為經濟學由此誕生。隨後大批學者對這一嶄新的領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與信心並積極投身於其研究中。一般認為行為經濟學正式創立於1994年,已故著名心理學家阿莫斯·特維爾斯基(AmosTversky),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Kahneman),里查德·薩勒(RichardH.Thaler),馬修·拉賓(MatthewRabin),美籍華人奚愷元教授等是這一學科的開創性代表。以行為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Kahneman)和維農·史密斯(V.Smith)因在行為經濟理論和實驗經濟學方面的傑出研究而獲得2002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為標志,行為經濟學有力地展現了其存在價值、學術地位以及廣闊的研究前景。綜上,行為經濟學作為經濟學領域一門嶄新的學科,通過對傳統經濟理論的立論假設的根本性革新,開拓出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與方向,真正實現了經濟學對於「人」的研究。其研究領域與經濟社會的運行和各微觀經濟主體的真實選擇密切相關,注重從實證中搜集研究信息而不再一位拘泥於理論的推導;同時採取嶄新的研究手段,將其它社會科學學科的研究成果引如到經濟研究中來,實現了多視角對經濟主體決策因素的度量。行為經濟學理論的發展使得運用經濟理論成功指導實踐的目標變得真實與可行。雖然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行為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尚不完善,也缺乏完整的結構。很多時下的行為經濟學理論模型都只是在傳統經典模型的基礎上加上一些有關人們行為決策的假設——這雖然可以「令模型的結果在一些強調充滿活力和規劃的互動的場合中較之那些強調理性的傳統模型更加精確」,卻也往往令模型更難於被人們理解與接受。(ColinF.Camerer,GeorgeLoewenstein《BehavioralEconomics:Past,Present,Future》)但其所帶來的廣闊的研究前景和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思路絕對值得我們投入與期待-------【書籍】1.行為經濟學的開山之作:不確定狀況下的決策:啟發性和偏差,卡尼曼著(行為經濟學領域諾貝爾經濟學家獲得者)2行為經濟學新進展3.賭客信條入門篇:1.羅伯特.弗蘭克的《牛奶可樂經濟學》,該書目前已經出到第三部。在起初的一部當中,通過對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進行深入淺出的解釋,通俗易懂,適合初學者閱讀。2.奚愷元的《別做正常的傻瓜》,在上文中我已經介紹過,奚教授通過一些淺顯的事例生動地刻畫出了行為經濟學的相關概念,如認知偏差、交易效用偏見、損失厭惡等等。3.丹.艾瑞里的《怪誕行為學》,這本書的中譯本剛剛出版不久。此書作者由於年少時的不幸遭遇,對於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和常人有所不同,喜歡探索這個世界中存在的一些非理性的現象,並從中尋找原因,並提出一些避免出現不良後果的建議。這本書非常精彩,建議反復閱讀。4.《贏者的詛咒》,此書的副標題為經濟學中的反常現象,顧名思義,本書就是描述社會中存在的一些違反「常理」的現象,通過行為經濟學的視角,用相關理論來進行解釋,如互惠、最後通牒、心理帳戶等等。提高篇:行為宏觀經濟學:阿克洛夫、希勒《動物精神》:阿克洛夫是01年諾貝爾獎(因為在信息經濟學方面的貢獻獲獎)得主,曾經在多校教授過多次行為宏觀經濟學課程。希勒則是在研究非理性金融方面的成就而為許多人所熟悉。他們很早就想編著一部行為宏觀經濟學的教材,現在終於得以實現。凱恩斯在《通論》當中就曾經高度重視過心理學的作用,第12章「長期預期狀態」也被譽為行為經濟學的經典。從某種層面上而言,也算是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為宏觀經濟學奠定微觀基礎。阿克洛夫的《行為宏觀經濟學講義》,這份講義在網上可以下載的到。阿克洛夫的思想可以集中地在這些講義當中得以體現。行為博弈論:柯林.卡梅洛的《行為博弈》:柯林.卡梅洛可謂是天才的人物,年紀輕輕地就獲得博士學位。不過起初在頂級期刊上發表文章並不頻繁,在90年代後卻加速遞增。由他的軌跡可以大致發現行為經濟學的發展歷程。行為制度經濟學:阿蘭.斯密德的《制度與行為經濟學》,本書個人覺得邏輯不是很嚴謹,似乎與此人是半路出家有關,原本似乎是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不過作為了解也不錯。幸福經濟學:奚愷元的《撬動幸福》:不用多介紹,了解奚愷元的應該都知道奚愷元是幸福經濟學的先驅者之一,在此方面頗有建樹。是行為經濟學領域中的兩個華人領軍人物之一。另一個是行為金融領域的黃明。桑塔菲學派:其實桑塔菲學派的研究本身可以歸入到行為演化經濟學的領域,只不過這個學派的研究有點特殊,故單獨列出來。1.鮑爾斯的《微觀經濟學:行為、制度與演化》:這本書的英文版是05年完成的。鮑爾斯從微觀的各個視角,綜合地運用了行為經濟學的各種理論來進行分析,當然其中不可缺少的就是「行為演化」的思路。2.《走向統一的社會科學》和《人類的趨社會性及其研究》:這兩本都是浙大跨學科研究中心本世紀初翻譯的一些桑塔菲學派的論文合集,其中可以發現Bowles和Gintis的關於互惠和合作的相關經典文獻.如果想更深入地了解,建議閱讀英文原版。3.《》:這本書是三位經濟學家(Bowles,Gintis,Fehr)和一位演化生物學家(Boyd)的合著,在本書中,通過經濟學和生物學的手段,四位大師生動地描繪了人類合作的基礎。本書目前沒有中文版,只有英文版。實驗經濟學:1.弗農.史密斯的《經濟學中的理性》:史密斯是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主要成就集中在實驗經濟學方面。他認為經濟學要考慮生態理性,同時也要考慮建構理性。他也信仰蘇格蘭哲學,感覺上他繼承了哈耶克的傳統,既考慮了市場的擴展秩序—由看不見的手引導的匿名交易,也考慮了人格化交易—即由「社會規范」引導的,諸如中世紀馬格裡布的交易形式。2.Daniel.Friedman的《經濟學實驗室》,這本書也是一本不錯的書,可以讓人眼前一亮,推薦閱讀。此外,如果還想繼續有所深入學習行為經濟學的,建議閱讀《》和《》這兩卷手冊。
Ⅸ 階級已經固化了,窮人只會越來越窮!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如何看待1%的富人獲取了2017年全球新創造財富中的82%?」根據國際樂施會發布報告,全球最富有的42人所擁有的財富,相當於最貧苦的37億人的資產總和,堪稱「富可敵球」。這一結果簡直就是二八定律(社會上20%的人占據著社會上80%財富)的超級進化。
是什麼阻止你成為一個富人?
學者認為在人們眾多的經濟決策中,投資理財決策所獲得的收益,才是造成高收入群體的資產與中低收入人群拉開幾何級數差異,即個體收入水平的關鍵因素。也就是說,決定了你的財富數量的往往不是你的工資多少,而是你如何去投資理財。
因此,我們在分析貧富的影響因素時,也主要關注影響人們投資理財決策的相關因素。而上世紀80年代研究者發現,心理因素會會影響著我們的經濟決策。
1. 不開心可能會讓你厭惡風險
在生活中,總有人偏愛那些低風險的理財,即便它們的收益更低。在行為經濟學中,可以用「風險厭惡」來解釋。
風險厭惡指的是人們在面對不確定的情況下,相比接受較高的不確定收益,更願意選擇更保險(但可能更低)的收益。簡單來說,一個人在面對一個賭局(50%的可能獲得100美金,50%的可能一無所獲)與一個確定的收益(100%獲得20美金)之間,選擇後者的就可以被看做是「風險厭惡」的。
什麼樣的人會更厭惡風險呢?情緒、認知和壓力因素都會影響我們的風險厭惡程度。
a. 負面情緒令我們偏好低風險
研究者們發現,個體在作出經濟決策時的情緒狀態影響著人們在面對不確定性時的風險行為。
也就是說,當人們感受到負面情緒時,更有可能在決策中表現出風險厭惡,也更可能偏好「確定的較少收益」的投資。而當人們在決策過程中,想像到這個決策可能帶來的負面結果時,他的負面情緒會被喚起,他就更為風險厭惡。例如,一個人在購買股票時,當他想到某隻股票未來可能會大跌,就可能會立即感受到恐懼,放棄購買股票。
b. 處於長期壓力的人更偏好低風險
我們所感受到的壓力也會影響經濟決策,研究者們通過實驗了解到,那些長期處於壓力之中的個體,比起偶爾感到壓力或不處於壓力之中的個體更容易在經濟決策時表現出對風險的厭惡,也更有可能選擇一個「確定的較低收益」的投資方式。
由此可見,往往只有那些有安全感、負面情緒較少、本身壓力水平較低的人,反而有能力、也有意願承擔風險、迎接挑戰。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生活中常常看到,往往是那些人生贏家不斷走向新的高峰,而生活困苦的人總是掙扎在生存邊緣的其中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