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經濟學家吳敬璉
吳敬璉的母親鄧季惺。吳敬璉的母親鄧季惺是著名的女報人,吳的生父吳竹似、繼父陳銘德都是《新民報》(《新民晚報》前身)的創辦人。被譽為"中國經濟學界良心"。
⑵ 經濟過熱的吳敬璉的觀點
吳敬璉的觀點是:中國處在1992年後又一個經濟周期的「門口」,擴大的需求主要是投內資,管理容部門應當「逆周期而行」,採取適度從緊的總量政策,避免釀成難以收拾的「大起大落硬著陸」局面。
財政一壓縮,馬上『熱』就下來了。但經濟如果冷了,要想啟動,就難了。」
⑶ 吳敬璉是怎麼開始研究經濟學的
吳敬璉,1930年1月24日生於中國南京。
1948年,考取金陵大學文學院,因病於1950年正式入學,入學後轉入經濟系學習;
1952年,高等院校調整,金陵大學經濟系並入上海復旦大學經濟系;
1953年,大學畢業;1954年,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1955-1956年,從教於後來在柯西金時期成為著名改革派經濟學家的前蘇聯專家阿?畢爾曼,研究企業財務和國家財政問題;
1956-1957年,參加全國范圍的體制調查和體制改革研究;參加了孫冶方主編的《社會主義經濟論》和於光遠主編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寫作。在這一期間,他的理論文章(如與林子力合寫的《全民所有制經濟論》等,特別是為於光遠主編的《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寫的《社會主義的〈經濟表〉》)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1960年發表在《經濟研究》上的《社會主義的過渡性》一文,被國外某些學者認為是一篇某種原則上區別於前蘇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新體系的代表作。
1976年以後,他進入了工作最緊張、成果最豐富的時期。
1977年他較早對大寨「左」的口號和做法提出了公開的批評。他還參加了「按勞分配討論會」的籌劃和組織工作,在經濟理論方面對極「左」思想發起了系統批判。
從1979年開始,他把研究的重點逐步轉向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經濟發展的歷史和現實的比較研究方面來。在這種研究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對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和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的想法。他和其他經濟學家一起,為在中國開辟比較經濟體制研究這個新的學術領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1982年和別人合寫的《關於社會主義經濟的計劃經濟屬性和商品經濟屬性》和《試論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調節方式》等文章,鮮明地提出社會主義經濟具有商品經濟的屬性。
1983年赴美國耶魯大學做訪問研究員,1984年7月訪美歸來。他在調查研究中發現某些簡政放權的措施,使得地方封鎖割據現象加重,而企業並未獲得應有的自主權,於是在中國經濟學文獻史第一次提出了「行政性分權」和「經濟性分權」是兩種性質根本不同的分權的概念,指出必須避免走行政性分權的道路。
1985年2月發表了《經濟改革初戰階段的發展方針和宏觀控制問題》。指出,為了保證經濟改革能夠平穩進行,首先需要創造一個宏觀經濟關系比較協調,市場不太緊張,國家財政、物資後備比較寬裕的良好經濟環境。此後,他針對現實經濟中的問題,進一步論述了以上觀點,並提出對改革目標和實施步驟做出總體規劃的時機已經成熟。
1985年11月,他領導一個課題組對「六五」時期的經濟發展經驗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在以《正確處理經濟建設、體制改革和提高人民生活三者的關系》為題的報告中提出,中國正處在二元經濟迅速向現代經濟轉化的階段。在這個經濟發展階段,必須始終十分注意經濟效益的持續提高,十分注意社會資金的積累,恰當地把握農業人口向非農業轉移的速度和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
1986年初,他參加了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方案研討小組的工作。他有機會將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加以系統整理。這一時期,他寫的《關於改革戰略選擇的若干思考》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發展和改革的經驗總結》等文章,在國內外引起了極大關注和高度評價。
⑷ 為什麼稱吳敬璉為「中國經濟學家的良心」
是誰稱的? 別人說了你就信了?
吳敬璉代表的是所謂的新自由資本主義派的回,無疑是個為剝削答工農而長生的學術幌子,給他們披上學術公平的外衣,正好附和了官僚和資本階級的媒體勢力,所以這個稱號絲毫不出所料,要有自己的判斷力.
⑸ 吳敬璉的主要學術成就是什麼啊有人指點一下嗎
主要學術著作有:《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1983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經濟改革問題探索》,1987年,中國展望出版社;《中國經濟的動態分析與對策研究》,1988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國經濟改革的整體設計》,1988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市場恐懼症將使我國的現代化事業陷入困境》,1989年,《新世紀》雜志;《吳敬璉選集》,1989年,山西人民出版社;《論競爭性市場體制》,1991年,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通向市場經濟之路》,1992年8月,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1993年1月,中國經濟出版社;《大中型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1993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市場經濟的培育和運作》,1993年,中國發展出版社;《現代公司與企業改革》,1994年,天津人民出版社;《何處尋求大智慧》,1997年,三聯書店;《國有經濟的戰略性改組》(合著),1998年1月,中國發展出版社;《當代中國經濟改革》,1999年1月,上海遠東出版社;《改革:我們正在闖大關》北京三聯書店;《十年紛紜話股市》上海遠東出版社。
主要學術成就有:1.對世界上各類經濟體制進行了深入的比較分析,為我國經濟改革的方向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 2.從理論上論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樹立這一改革目標作出了貢獻。3.對腐敗現象的體制根源、金融市場的發展途徑等作出了科學分析,為處理這些重大社會經濟問題提出了方案。4.發展了宏觀經濟分析的方法,在幾個關鍵時刻提出了事後證明為正確的政策建議。
最突出的貢獻是:與經濟發展問題相結合,研究中國經濟改革的理論和政策,是我國經濟理論界「市場經濟論」和「整體改革論」的主要代表人,他所提出的經濟改革和發展戰略基本思路以及不少政策主張(為1984—1988年間的反通貨膨脹主張,1989—1991年期間的「市場整合解決法」等等)現已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2004年,吳敬璉又提出「重化工業模式不利就業,加劇貧富分化」的觀點。吳敬璉認為,目前經濟發展主要存在的問題是:在政績考核辦法、財政體制和扭曲的要素價格上,與舊發展模式相適應的體制和政策仍在起作用。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不少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資源進行城市建設的「形象工程」和重化工業的"政績工程",由此走上了靠投資、拼資源、損環境的粗放增長方式。目前的「重化工業」的發展模式帶來了許多問題。首先,相對貧瘠的自然資源無法支撐高資源浪費的重化工業發展。2003年,中國GDP佔世界的4%,然而,這一GDP的實現所消耗的石油佔世界的7.4%,原煤則為31%。其次,十分緊缺的資本資源無法支持高資本投入的粗放增長。此外,重化工業的發展模式抑制了服務業的發展,並且加重了解決就業問題的困難,並加劇了貧富分化。
⑹ 我國殿堂級的經濟學家都有誰主要經濟觀點是什麼
殿堂級是指那些在某領域具有巨大貢獻以及深遠影響力的人物或作品。其產生的作用和貢獻可以被視作是該領域發展過程中一個時代的里程碑,在其領域或其時代具有不可取代的崇高地位。在經濟學領域,公認的殿堂級人物有亞當斯密、馬歇爾、凱恩斯、薩繆爾森、弗里德曼。
其理論的要義是透過某些因素的變動,不管是分租、定租或地主自耕等,其土地利用的效率都是一樣。如果產權弱化,或是政府過度干預資源配置時,將導致資源配置的無效率。如果能夠定土地產權,明晰產權制度,允許土地自由轉讓,這是使生產要素與土地發揮最大效率的不二法門。
所以,個人認為,在我國經濟學家中,大概只有這兩位可以稱得上是殿堂級的經濟學家了吧。
⑺ 魯迅先生和吳敬璉先生對於當今時代有哪些剖析和認識
吳敬璉是出色的義務魯迅宣傳員
當代中國誰對弘揚魯迅精神貢獻最大?不是別人,就是吳敬璉、樊剛、易綱之類 「主流經濟學家」。 我崇拜魯迅,也經常引用魯迅的話。但在讓更多的人相信魯迅這一點上,我的說 千道萬絕對不如「主流經濟學家」們的現身說法當反面教員。 顧雛軍的罪犯身份被戳穿之後,當初拿了他的錢便封他為「改革方向」的「主流 經濟學家」們蟄伏了一陣子,現在又好象趕上了「驚蟄」,而且抽足了大煙吃夠 了「偉哥」,勁頭十足地冒了出來向中國人指手畫腳了。他們在2006年6月25日的 「中國經濟50人論壇」的「長安論壇」上又一次大出風頭。 吳敬璉宣布:「貧富分化背後的因素,一是腐敗二是壟斷」。「因此,要縮小收 入差距,最重要的就是把腐敗治住、使壟斷行業實現市場化。」 樊剛聲稱:「中國也許剛剛進入收入分配擴大地比較明顯的階段」,「腐敗問題 導致的收入差距拉大,這是典型的制度問題」,腐敗的原因是「舊體制沒有改革 到位」,只有「深化改革」才能解決問題。怎麼深化呢?那就是「公權民營化」 。「市場經濟改革就是要把大量的公權取消,變成私權。」 易綱宣布:不存在什麼貧富分化的問題,因為「改革開放還有市場化的過程是收 入分配不平均暴露的問題,是一個暴露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說擴大得非常快」 。「不明白為什麼中國的經濟學家要喚起民眾對貧富不平等的抱怨,這是非常難 以理解的。」「經濟學家、媒體爆炒,美國人都不知道。」 你看,同一天,同一個論壇,同一個「貧富分化」的主題,三個「主流經濟學家 」三種說法。一個說,貧富分化是腐敗和壟斷造成的,解決的辦法是徹底市場化 。一個說,不對,「中國也許剛剛進入收入分配擴大地比較明顯的階段」,也就 是說,中國貧富分化才起步,「我們這些從事研究的人現在就不能忽視這個問題 」。瞧,「主流經濟學家」們多高瞻遠矚,貧富分化問題剛一露頭就抓住了,功 勞大大的。第三個說,你們說的全不對,中國根本不存在什麼貧富分化,貧富差 距以前就有,只是大家不知道而已,現在才剛剛暴露出來。中國的貧富差距「是 一個暴露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說擴大得非常快」。而「貧富分化」之所以被人 關注,是因為「經濟學家、媒體爆炒」。換句話說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 網友「數學」在「吳敬鏈在提出自己觀點的時候應當關注一下香港」一文中指出 :「吳敬鏈在最近的觀點,中國社會貧富懸殊的主要原因是腐敗和壟斷,解決的 唯一辦法是市場化。我認為這個觀點在學術上是站不住腳的。」 「在所謂『壟斷』和『腐敗』方面,香港社會都是基本上沒有這個問題的。可以 認為,香港社會是世界上少有的反腐成功的社會,……另一方面,香港社會也是 世界上少有的純市場經濟社會,如果說香港都不能夠叫純市場經濟社會,那世界 上就沒有純市場經濟社會了。」 「香港的貧富懸殊的世界排名,應當不是第一就是第三,總之就是在頭幾名上徘 徊的。」 「因此,我們在檢驗吳先生的理論時,有了香港的這么一個樣本,即解決了腐敗 問題,又是完全市場化的社會,結果貧富懸殊仍然在全球之冠,這本身說明,反 腐敗和市場化並不能夠解決貧富懸殊問題。」 吳敬璉的邏輯敵不過「數學」的邏輯。樊剛呢?他就比吳敬璉高明。吳敬璉至少 還承認如今比過去腐敗,樊剛卻有本事「證明」過去現在都是一樣的腐敗,現在 根本不存在腐敗加劇的問題。他說:「什麼叫腐敗呢?腐敗的基本定義是利用公 權謀私利。我們傳統體制的特點是什麼呢?一切都變成了公權。以前連個售貨員 賣豬肉都是公權,給誰肥肉、瘦肉都有腐敗。市場經濟改革就是要把大量的公權 取消,變成私權。」 你看樊剛多會賴:因為「腐敗的基本定義是利用公權謀私利」,所以「售貨員賣 豬肉都是公權,給誰肥肉、瘦肉都有腐敗」。如此一來,賣肉的挑肥揀瘦跟從國 庫盜竊個幾千億就成了同樣性質的問題,要算犯罪就都算犯罪,要不算犯罪就都 不算犯罪。換句話說,過去並不清廉,因為有賣豬肉式的腐敗;如今並不特別腐 敗,因為利用職權盜竊國庫本質上跟利用職權賣豬肉挑肥揀瘦是一碼事。要靠監 督公權「反腐敗」,就得一視同仁,怎麼監督盜竊國庫上千億就得怎麼監督賣豬 肉。既然「監督是有成本的」,這么多的監督無論如何也賠不起,那「反腐敗」 的可行之道就是公權「民營化」、市場化。賣肉的公權能「民營化」,政府的公 權,如軍隊警察法院國庫管制土地管理等等也能「民營化」。一句話,賣肉的「 公權」跟政府的「公權」是一回事,能怎麼賣肉就能怎麼賣國。 最高明的還得算易綱。吳敬璉承認中國已經存在貧富分化,樊剛說中國貧富分化 才剛剛開始,而易綱則宣布中國根本不存在貧富分化問題,只存在「貧富差別暴 露」的問題。人們之所以關注貧富分化,全怪「經濟學家、媒體爆炒」,一群笨 蛋攪臭了一鍋湯,「不明白為什麼中國的經濟學家要喚起民眾對貧富不平等的抱 怨,這是非常難以理解的。」換句話說,要解決中國人對貧富分化的不滿,封鎖 消息讓大家都不知道就行了。這才是最省事的解決辦法,一個子也不用掏,什麼 事也不用做,堵住老百姓的眼睛嘴巴耳朵鼻子便可治國平天下,世界上還有比這 更「經濟」的「經濟學家」嗎? 「主流經濟學家」的話明明自相矛盾,漏洞百出,但人家照樣厚著臉皮,臉不變 色心不跳地當眾撒謊。因為他們並不是想真正解決問題,而只是在向中國老百姓 作些解釋,糊弄老百姓。不管說得通,說不通;不管你信不信,他們照樣干他們 的。這又令人想起魯迅的一段話: 「上司的行動不必徵求下屬的同意,這是天經地義。但是,有時候上司會對下屬 解釋。」 「當上司對於下屬解釋的時候,你做下屬的切不可誤解這是在徵求你的同意,因 為即使你絕對的不同意,他還是干他的。他自有他的夢想,只要金銀財寶和飛機 大炮的力量還在他手裡,他的夢想就會實現;而你的夢想卻終於只是夢想」。 有人會問:這三個「主流經濟學家」怎麼會成了上司呢? 別忘了,他們是在哪裡說這一番話的?「中國經濟50人論壇」。多大口氣,堂堂 中國經濟,卻只有50個人有資格議論。光聽這口氣就狂得沒邊了。中國多少人口 ?十三億。十三億人口國家的經濟決策,居然由50個人來支配左右,平均一個人 支配了多少人的命運?兩千六百萬。這難道不比平常概念中的「上司」厲害百倍 嗎?光這個名稱「中國經濟50人論壇」就足以充分暴露「精英」們狂妄自大、目 空一切、極端藐視人民群眾的心理。如果不是老百姓民憤太大,他們怎麼肯屈尊 出面向人民做「解釋」?至於他們的「解釋」如何前言不搭後語,如何不能自圓 其說,他們豈會放在心上?所以他們開口的實際效果是用自己的精彩表演向老百 姓驗證了魯迅揭示的客觀規律,當了出色的義務「魯迅宣傳員」。 白骨精會三變。豬八戒會三十六變。孫猴子會七十二變。「主流精英」會多少變 ?不知道。只知道孫猴子再變也瞞不過閻王爺的照妖鏡,再翻跟頭也跳不出如來 佛的手掌心。那麼「主流精英」們呢?再變也逃不掉魯迅毛澤東早已揭示出的客 觀規律。不信?「且將冷眼觀螃蟹,看爾橫行到幾時」?
⑻ 為什麼吳敬璉說靠投資拉動經濟是寅吃卯糧其中有著什麼樣的經濟學道理
寅虎,卯兔。一個吃草一個吃肉。意思是不合適,吃也遲早把虎餓死。
投資帶動經專濟勢必發生通貨膨脹。因為現在屬通過商業銀行投資是一大支柱,而商業銀行借貸可能會有「創造貨幣」
另外,投資帶動的經濟增長會越來越慢(追趕效應逐漸消失)不合適現在逐漸走向發達國家的中國
最後,靠投資的很多都是粗放型增長,污染環境,北京風景毒好就是個例子,也不符號持續發展的觀念
⑼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認為:經濟理論可以讓改革「少交學費」
就是減少改革中的不必要的彎路和損失!
⑽ 厲以寧和吳敬璉的經濟學是什麼問題
厲以寧來首先對經濟增速自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中國應該告別超高速增長的時代,過去這幾年中國實際上是沒有按照經濟規律來增長的,很少國家能夠做到多年維持在10%以上的增長,甚至8%、9%也很難長期地維持下去,這不符合經濟規律。
吳敬璉對此也很認同,他在演講中表示,用高投資支撐的超高速度的增長已經不能維持了。中國應進入一個G氦定份剮莓溉逢稅撫粳DP增速的換擋期。他進一步解釋,所謂狂飆突進,即開在四檔上,一踩油門就往前沖了,但是當前因後繼無力已經不行了,現在應換到低檔去,因為需要爬坡。這是不爭的事實,或者用另外一句話,叫做我們進入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