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經濟學常識知識圖

經濟學常識知識圖

發布時間:2021-02-15 14:40:21

經濟學常識是指哪些

⒈商品和商品經濟 本部分是整個經濟學的理論基礎,由商品、貨幣、價值規律三部分內容組成。 商品包括商品和商品經濟的含義、商品的基本屬性,商品的價值量,貨幣包括貨幣的產生和本質、貨幣的職能、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紙幣的產生和發展:價值規律包括價值規律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價值規律的作用。 把握商品概念還要注意物品和商品轉換的兩個條件:一是勞動產品,二是必須用於交換。 商品的基本屬性是使用價值和價值,除了要准確把握它們的定義外,還要明確它們與商品的關系,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是商品的非本質屬性,因此,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一定是商品。使用價值反映的是人與物的關系,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是商品的本質屬性,因此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是商品,價值反映的是商品生產者之間互相交換勞動的關系,反映的是人與人的關系。二者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它們的對立表現在:含義不同;同商品的關系不同,在交換過程中二者必須分離,不能兼得,商品生產者要實現價值,必須讓渡使用價值;消費者要獲得使用價值,必須讓渡價值;它們的統一表現在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這部分內容在高考中主要是考查使用價值、價值、商品三者之間的關系,另外,當前企業要面向市場、重視產品質量,其經濟學依據也在這里。 商品的價值量涉及三對概念之間的關系:社會勞動生產率和個別勞動生產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和個別勞動時間;單位商品價值量和商品價值總量。這三對關系是復習時的重點和難點,因此一定要徹底弄清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並通過不同類型的題目加以鞏固。 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如同商品、價值等概念,都體現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生產關系。對於貨幣的職能,重點把握兩個基本職能,即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價值尺度要把握:為什麼;表現形式,價格和交換價值的區別,交換價值的表現形式。流通手段要把握:商品流通:表現形式,支付手段與流通手段的區別。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需要儲備的學科知識包括現象、原因、影響、對策以及紙幣的發行規律等。 關於價值規律,重點把握價值、供求與價格之間的關系,區分決定和影響作用的不同,還需要把握其與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交易原則之間的內在聯系。此點是高考考查的重點 內容。企業要提高產品質量、實施「走出去戰略」、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經濟結構調整等熱點問題都與價值規律的作用有直接關系。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本部分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兩部分內容組成,具體包括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我國的經濟制度、分配製度、市場經濟 的一般特徵、國家宏觀調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把握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需要區分公有制與所有制、公有與國有、主導與主體三對概念,雖都是一字之差,含義卻大不相同。 根據十六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對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和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和作用有重大創新,需要予以特別關注。其中,我國的分配製度也根據十六大精神有所更新: (1)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 (2)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3)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對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要掌握其各點是什麼、為什麼,這對於我們觀察市場經濟中的現象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因此要能夠記憶、理解和應用,尤其是我國加入「世貿」以後, 對市場經濟基本特徵的認識和把握也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國家宏觀調控要掌握的內容主要是市場調節的弱點和缺陷、國家宏觀調控的任務和手段。教材對國家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進行了修改,復習時學生也要注意。 3.企業和經營者 本部分由企業是巾-場的主體和企業的經營者兩部分組成,具體包括企業及其作用、公司是企業的一種重要形式、國有大中型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國有 企業經營者的地位、企業經營者的素質。 關於企業這一知識點,學生在理解和應用上容易在企業和市場主體的關繫上出現偏差:市場上從事交易活動的組織和個人,都是市場主體,企業是最重要的市場主體,不要誤 解為只有企業才是市場主體;正確理解企業法人和法人代表,不要把法人代表誤認為「法人」。 運用比較的方法分析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的不同點和共同點,股票價格的公式在教材中雖然是以小字出現的,也要認真閱讀,弄清它們之間的經濟聯系。要側重從國企改革的角度去把握國有大中型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包括改革的重要性、方向、方針、改革進程發展的情況等。另外,為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務院機構改革專門設立了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國資委),對它的主要職責要有所了解。 在提高經濟效益的途徑上,可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去把握;宏觀上需要進行兩個根本性轉變:微觀上除了教材所說一靠技術、二靠管理以外,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拓展,如 擴大規模、面向市場、名牌戰略、搞好服務、正當競爭、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和信譽等。 關於企業經營者的素質,基礎知識上要把握企業經營者素質的內容、企業信譽和形象、正當競爭與不正當競爭等內容,還要注意與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國 企改革的聯系。

❷ 有哪些你不得不知的經濟學常識

比如說你在菜市場買菜,他這個參加為什麼會定這么高?你在菜市場有好多的攤
販,你可以平均下攤販,在菜的價格,看大家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會這樣,你就
會發現經濟學,就在你我身邊,然後你就會愛上經濟學

❸ 總結一下,選修2《經濟學常識》的知識點!

1.經濟學目的及財富的含義
斯密的經濟學目的一是給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二是給國家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務得以進行。
財富的含義包括一國生產的所有商品,它只能來自生產領域。
2.斯密的勞動價值理論
斯密是第一個明確提出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概念的人。斯密科學地認識到了商品的交換價值不是由使用價值決定的,但未能認識到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可能有交換價值。
斯密的勞動價值論是二元的:他有時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該商品所消耗的勞動量決定的。有時又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商品在交換中所能購買到的勞動量決定的,顛倒了價值與交換價值的關系。
3.斯密的階級結構與收入分配理論
斯密的階級結構理論,斯密是第一個根據生產資料的佔有狀況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將資本主義社會成員劃分為地主階級、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人。
斯密的收入分配理論:收入的來源的理論是二元的。他認為「資本主義工資、利潤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價值的一部分」科學地揭示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地主階級之間的經濟關系。他的「工人得到了自己的勞動的全部成果、利潤是對資本家支出的一種補償、地租是自然力的產物」的觀點掩蓋了三大階級之間特別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經濟關系。
4.自由放任與「看不見的手」原理
斯密的增加財富理論,斯密認為經濟學要研究如何增加國民財富。財富增加取決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分工有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斯密認為市場規模越大、市場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就越有利於分工的發展和國民財富的增長。因此他主張取消一切限制市場和交換的措施,自由放任。但他認識到市場規模對分工的制約,但顛倒了分工與交換的關系。分工決定交換,而不是交換決定分工。
斯密認為,提高資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國民財富的又一重要途徑。最好的辦法就是取消政府對經濟活動的所有干預,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讓每個人自由地參與市場活動。
斯密認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個人利益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唯一動力。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發揮作用,這就是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的機制,是自由競爭。受「看不見的手」的引導,商品生產者為了盈利的目的,會把掌握的資源投到商品供不應求、價格高的部門中去。對個人利益的追求使人們把資本投於最有利於社會的用途,能夠增進社會利益。
他認識到了市場在社會資源優化配置中的積極作用。但沒有認識到市場存在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市場調節也會帶來資源浪費、經濟波動、分配不公等問題。
5.自由貿易與絕對成本學說
斯密提出了自由貿易理論,為了論證對外貿易自由化的必要性,斯密提出了絕對成本學說。他認為生產相同的產品,不同國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國由各國的優勢。各國將本國全部資源用於生產自己在成本上具有絕對優勢的商品,通過對外貿易,換取本國需要的其他國家生產的東西,在投入不變的情況下,貿易參與國均可從中獲得好處。
這一學說揭示了國際分工、自由貿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學性。事實上,並不是所有國家都有自己的絕對優勢,各國的絕對優勢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且某一種社會資源不可能被用來生產任意一種商品。
6.李嘉圖的勞動價值理論
李嘉圖的一元勞動價值理論,李嘉圖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勞動價值論,認為商品的價值只能由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勞動來決定。
李嘉圖對勞動價值理論的發展:李嘉圖意識到在商品生產過程中新價值的創造與舊價值的轉移問題;在商品價值決定問題上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之間的區別,因而極大地豐富了勞動價值論的內容,從而把勞動價值理論推到了古典經濟學的最高峰。
7.李嘉圖的收入分配理論
收入分配是李嘉圖經濟學說的中心。
在經濟學史上,李嘉圖第一個提出相對工資這一概念。他認為,相對工資是指在工人創造的新價值中,工人所的工資與資本家所得利潤、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較的工資。李嘉圖的相對工資理論,從量的方面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三大階級之間的對立。
李嘉圖把資本主義工資區分為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並敢於承認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趨勢,這是他的一大貢獻。把工人實際工資下降歸因於人口的增長,未能對此問題作出科學的回答。
8.經濟自由與政府職能
李嘉圖認為,利己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動力,通過市場可以使社會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反對國家干預,主張經濟自由。
他認為政府的作用應主要體現在保障私有財產、革除政治弊端和振興教育上。
9.自由貿易與比較成本學說
李嘉圖認為,通過對外貿易,從國外進口廉價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資,提高利潤率,為資本積累提供條件,這有利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因此,國家不應限制對外貿易的發展,應廢除「穀物法」。
比較成本學說的內容:李嘉圖認為,生產相同的產品,不同國家的成本是不一樣的;
各國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輕」的原則,生產那些成本相對低的商品;通過對外貿易,用自己生產的東西換取本國需要而由他國生產的東西,就可以從中獲得好處。
對比較成本學說的評價: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比較正確地反映了不同國家間經濟發展的一種內在聯系和客觀要求,對指導不同國家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增進各自利益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這一學說也有局限性。一國參與國際分工,到底能否給自己帶來好處,取決於許多方面的因素,處理不好會給本國發展帶來嚴重危機。實際上,它同斯密的「絕對成本學說」一樣,反映了當時英國資產階級向外擴張、建立世界霸權的願望。對現在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在參與國際分工的過程中,必須從本國實際出發,獨立自主,注意維護本國的經濟安全。
10.商品、貨幣理論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商品的二因素,任何商品都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物能滿足人們需要的屬性,稱為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是商品的本質屬性;兩種商品相交換的量的比例,即交換價值,是由商品的價值決定的,在貨幣產生以後,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形式,即價格。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決定的。具體勞動創造出各種各樣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價值。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在同樣時間里,復雜勞動所創造的價值比簡單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大。
貨幣是商品生產、商品交換發展的必然結果。其本質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的形式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
評價:勞動二重性學說是由馬克思首先發現的,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❹ 了解經濟學的入門基礎知識

首先我要告訴你經濟學是一個很復雜的一個學科,並不能通過一兩本書就能掌握的,需要很強的邏輯思維以及數字方面的天賦,對很多方面都要掌握的很透徹,但是要是剛剛入門你可以看一下西方宏微觀經濟學,學習一下基礎知識! 那我給你推薦兩本入門書籍吧《牛奶可樂經濟學》和 曼昆 的《經濟學原理》。尤其是後者,絕對是經濟學書籍中的網路全書。全書的知識和語言並不深奧,很易懂,但卻涵蓋了經濟學領域幾乎全部的知識。而前者則能提高你學習經濟學的興趣。 一、入門教材:人大版《經濟科學譯叢系列》 1、曼昆《經濟學原理》 曼昆為哈佛高才生,天才橫溢,屬新古典凱恩斯主義學派,研究范圍偏重宏觀經濟分析。 該書為大學一年級學生而寫,主要特點是行文簡單、說理淺顯、語言有趣。界面相當友好,引用大量的案例和報刊文摘,與生活極其貼近,諸如美聯儲為何存在,如何運作,Greenspan 如何降息以應付經濟低迷等措施背後的經濟學道理。該書幾乎沒有用到數學,而且自創歸納出「經濟學10大原理」,為初學者解說,極其便利完全沒有接觸過經濟學的人閱讀。學此書,可了解經濟學的基本思維,常用的基本原理,用於看待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可知經濟學之功用及有趣,遠超一般想像之外。推薦入門首選閱讀。目前國內已經有某些教授依據此書編著《西方經濟學》教材,在書中出現「經濟學10大原理」一詞,一眼便可看出是抄襲而來。 2、 薩繆爾森《經濟學》(Economics) 薩繆爾森,新古典綜合學派的代表人物,1970年成為第一個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人。研究范圍橫跨經濟學、統計學和數學多個領域,對政治經濟學、部門經濟學和技術經濟學有獨到的見解。目前經濟學各種教科書,所使用的分析框架及分析方法,多採用由他1947年的《微觀經濟分析》發展糅合凱恩斯主義和傳統微觀經濟學而成的「新古典綜合學派」理論框架。他一直熱衷於把數學工具運用於靜態均衡和動態過程的分析,以物理學和數學論證推理方式研究經濟。目前經濟學理論數學化大行其道,此翁實始作俑者。 《經濟學》由美國麥格勞——希爾圖公司1948年初版。現已出第16版,通行全世界。國內50年代由高鴻業教授根據英文第10版翻譯,商務印書館於1981年出版。市面之16版,是和諾德豪斯合寫,由蕭深教授翻譯,並拆為《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兩個單行本出版。 全書結構宏偉,篇幅巨大。可謂博大精深。滲透老薩數十年經濟學見解。字里行間,三言兩語,每有深意。其中諸如「熱情的心,冷靜的頭腦」、「相關未必因果」等言語,可謂經濟學之《老子》。讀完該書,可了解經濟學所探討問題在經濟學體系中之位置及分析框架,對經濟學有一個完備之認識框架。知識龐雜,有一體系框架,則適宜以後更進一步學習。學之愈深,愈知此框架之重要。盡管該框架在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方面仍有斷層,但不失為一個好框架。此書國內有機工版發行之英文版。建議直接閱讀英文版。 3、斯蒂格利姿《經濟學》及系列輔助教材。斯蒂格利姿在信息經濟學成就甚高,此書可作為前二者的補充,前二者所涉及經濟學內容主要是以價格理論及邊際分析為基礎,不包括不對稱信息經濟學、不確定性分析部分。斯蒂格利姿之《經濟學》可填充前二者之空白。 <盡管三位作者政策傾向不同,但教材體現凱恩斯主義的特徵稍多一點,總體上講,教材相當客觀和公允。很適宜做入門教材。> 4、《經濟學、原理、問題與政策》及《經濟學原理與問題》、〈經濟學案例〉、〈經濟學小品〉、《經濟學悖論》、〈社會問題經濟學〉等。此類書之特點是先提問題,再論原理,主要是針對社會習見問題,逐步解釋原理,水平、內容大多較好,唯缺乏體系與框架,適宜略懂經濟學者補充學習。 5、國內老師自行編寫之《西方經濟學》教材:目前國內各大學自己編寫的直接冠以《西方經濟學》或〈經濟學原理〉均屬入門教材。如高鴻業、歷以寧、宋承先、梁小民、朱錫慶、尹伯成、司春林等等。其中由教育部高教司組編的高鴻業一書屬最具權威.尤其適合參加國內各類經濟學考試參考書目.推薦閱讀! 說明: 1、越基礎性之教材越需深入淺出,將復雜抽象的道理聯繫到生活實際上,才講的透徹,又能調起初學者之興趣。國外教材,形成一競爭市場,多極高明之著作,教材之撰寫也充分考慮學生學習之便利,如曼昆之教材,以完全不帶數學式而著稱,又或更新換版本極快,以及時吸收新知識,如斯蒂格利姿《經濟學》之增加不對稱信息部分。低手所寫教材自然被市場淘汰。故市面之基礎教材,多為高手所寫就。 2、國內教材,建國以來,除商務系列叢書初期之100年前古典學派部分,政府同意翻譯以作為馬克思批判之反面教材得以出版外,80年代以前,近50年間國外經濟學研究學問之成就,國人皆不得見。80年代末期,鄒至庄先生力倡西方經濟學,國內始漸有〈西方經濟學〉之類教材出現。 3、按經濟學有入門低、中級、高級之分。高級乃指其運用之數學工具及闡述觀點之紛爭更多而言,並非此學問高人一等。一如高等數學未必高初等數學一等之意。越是高級,則越多分歧,也越追求數理邏輯之嚴謹,反不如低級來的實用。初級的入門教材一般是針對初學者,所以大多舉案例和現象,加以文字解釋,偶爾插加二維圖案,高級教材注重數理邏輯,而二維圖案及文字已難以表達、解決所說明之問題,故多用數學證明或代數方程,夾雜現代數學工具。中級教材則介乎其中,界定甚為模糊。教材難度不同,跨度也相差很大。

❺ 有哪些普通人應該知道的經濟學常識

說起經濟學,不免讓人覺得是經濟學專家才需要掌握和研究的東西。但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其實都體現了經濟學原理和經濟學常識,對於普通人也應該知道這些經濟學常識,才不會鬧出笑話。


1、互補品和替代品

從字面就可以理解這兩個名詞的含義。互補品就是可以互相補充的產品,就像牙膏和牙刷一樣;而替代品就是功能相似,可以互為替代的兩個產品,比如洗衣粉和洗衣液。超市一般把互補品放在一起,一來節約消費者尋找商品的時間,二來促進互補品的銷售。對於替代品來說,A的需求上升後,必然導致B的需求下降,因為A和B都能滿足消費者的同一需求。

生活處處皆學問,我們不光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還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我們不是經濟學家,不需要對經濟學的知識有很深的見解,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是需要了解一些必要的經濟學常識。

❻ 有趣的經濟學小知識

關於經濟學這方面,很多人會覺得高深莫測,但是你看了下面9個有趣的經濟學故事後,相信你對經濟學就會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甚至你還會覺得,其實經濟就是那麼點事兒!

一、機會成本

找點空閑,找點時間,背著炸彈,到銀行看看。警察為你准備了一副手銬,獄長為你張羅一床毛毯,生活的煩惱向記者說說,搶劫的細節跟警察談談。

你要得到一些東西,就得放棄另一些東西。在經濟學里,這叫機會成本。

二、 第二杯經濟學

對於肯德基而言,一杯飲料的成本包括了店租、水電、人工和原材料,你在買第一杯的時候已經把所有這些費用都分擔了,後面半價的第二杯只需要原材料的成本,即為邊際成本,而這個很低。所以也許第二杯肯德基從你身上賺的錢更多。同樣,也可以解釋麥當勞的這一現象!

三、銷售定位

男生對女生說:我是最棒的,我保證讓你幸福,跟我好吧。——這是推銷。男生對女生說:我老爹有3處房子,跟我好,以後都是你的。——這是促銷。男生根本不對女生表白,但女生被男生的氣質和風度所迷倒。——這是營銷。女生不認識男生,但她的所有朋友都對那個男生誇贊不已。——這是品牌。

四、長線投資

一女孩拿著三角錢來到瓜園買瓜,瓜農見她錢太少,便想糊弄小姑娘離開,指著一個未長大的小瓜說:「三角錢只能買到那個小瓜」,女孩答應了,興高采烈的把錢遞給瓜農,瓜農很驚訝:「這個瓜還沒熟,你要它怎麼吃呢?」女孩:「交上錢這瓜就屬於我了,等瓜長大熟了我再來取吧。」

五、市場營銷

學生:老師,這份報告需要寫多長才行?老師:文章就象是姑娘的裙子,短得蓋不住主題,或是太長就失去吸引力,都是不可取的。——點到為止,剩下的部分自己想像吧。營銷之道亦是如此,過於露骨,會影響品牌價值;過於保守,起不到營銷效果。

❼ 經濟學常識的知識總結

就是央行印多點鈔票,讓市場上多點錢。例如,一個國家生產力是可以生產1000個汽回車,每個汽車=1塊,這個答國家就有了1000塊。這時,如果再印多1000塊(量化寬松),這個國家就有了2000塊,但是,生產力還是1000個汽車,那麼現在每輛汽車就等於2塊了。

就是說以前你工資是3000塊,花一塊就可以買到1量車,現在工資不變,還是3k,卻要花2塊買一輛車。那你的生活不就越來越辛苦了嗎。

你懂這個就可以了:
其實都是從這邊」經濟能量守恆「來的:MV=PQ ,
M指貨幣供應量,V指貨幣周轉率,P指商品價格(也叫物價總水平),Q指商品總量。
當市場化發展到一個穩定階段後,V可以看作是常量,不必考慮。那麼如果M的增長率超過Q的增長率,P就會增長,也就是通脹。通脹的定義就是:貨幣超發(即M/Q增長),或者物價總水平P上漲,二者是一回事。

❽ 關於最基本的經濟學常識

個人推薦北大出版社出版過的一套叢書,其中一本是《經濟學是什麼》,編者是梁小民,寫得深入淺出,比較適合感興趣了解經濟學又不想花很多時間的人。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常識知識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