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的所作貢獻
主要為經濟學貢獻
一、貨幣信用原理與經濟周期
米塞斯覺察到在奧地利學派的理論中的主要空白在貨幣分析領域。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確實已經對消費品及各種生產要素的相對價格的形成做出了深刻的分析。然而,從古典經濟學時代起,貨幣就被擱置到一邊,沒有人用分析其他經濟問題的同樣方法來分析貨幣。在老一代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和歐美新古典經濟學家那裡,這種斷裂格局依然繼續著,對貨幣和「價格水平」的分析也與對市場經濟其他領域的分析截然分割。我們當前依然在吞食這種令人痛心的分割狀態的苦果,即「微觀」與「宏觀」經濟學的斷裂。「微觀經濟學」乃是對個體消費者和生產者的行為的分析;而一旦經濟學家涉及到貨幣問題,立刻就陷入到某種虛幻的總量概念構成的想像世界中:貨幣總量、價格總水平、國民生產、政府開支,等等。由於脫離了個體行為的堅實基礎,「宏觀經濟學」就從一個謬誤走向另一個謬誤。
在20世紀頭十年,這種誤導性的分割就已經在美國人費雪的著作中急劇發展,他精心闡述了「價格水平」和「周轉率」理論,而根本不理睬個體行動,也沒有努力把這些理論整合進比較可靠的新古典「微觀」分析體系中。米塞斯則著手改變這種分割局面,將貨幣及其購買力(常被人錯誤地稱為「價格水平」)經濟學構建在奧地利學派對個體行動和市場經濟的分析基礎之上,成為基於個體行動的完整的分析體系;貨幣與相對價格之間、微觀與宏觀之間不再存在分割局面了。機械的貨幣與價格水平關系、「貨幣周轉率」和「交換方程」等等機械論的費雪理論,被米塞斯明確地清除了,代之以應用邊際效用理論分析貨幣自身的供需。
米塞斯的特殊貢獻在於他揭示了,由於任何商品的價格都是由其可以供應的數量和消費者對該商品的需求之緊迫程度(根據它對消費者的邊際效用)所決定的,因而,貨幣單位的「價格」也即其購買力,也是同樣由這些市場因素決定的。
米塞斯也證明了,「貨幣增量」並不是一古腦撒進經濟中,增發的貨幣總是注入經濟體系中的某一具體的點,只有當新鈔票在經濟體中像波紋一樣擴散開來,才會導致各種商品價格上漲。「通貨膨脹」(貨幣數量的增加)的巨大吸引力恰恰在於,並不是每個人同時立刻得到了同等數量增發的貨幣;相反,政府本身及幸運地享受政府采購和政府補貼的那些人首先得到了增發貨幣,在很多商品價格上漲之前,他們的收入先提高了;而在這一貨幣傳導鏈條最末端的不幸的社會成員,卻必將蒙受損失,因為他們所購買的商品的價格在他們拿到增發貨幣之前就已經漲起來了。
簡而言之,通貨膨脹的吸引力就在於,政府及受政府照顧的集團 可以悄悄而又非常有效地獲取好處,其代價則是犧牲無權無勢的民眾的利益。通貨膨脹——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是一種征稅和財富再分配的過程。
米瑟斯洞悉到,市場經濟本身是不會導致繁榮與衰退的不斷循環的,因而,經濟周期的根源就在市場之外,在於某些外部干預。他那偉大的商業周期理論建立在三個從前互不關聯的因素上。一是李嘉圖對政府和銀行系統常見的擴張貨幣和信用、從而推升價格(繁榮)導致黃金外流,隨後出現貨幣和價格收縮(衰退)這樣一個過程的論述。米瑟斯認識到,這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初步解釋,但它卻沒有解釋,生產體系是如何深受繁榮影響的,或者說為什麼隨之而來的必然是蕭條?另一個是龐巴維克對資本和生產結構的分析。第三個理論的來源是瑞典「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維克塞爾對生產體系的重要性和「自然」利率(不受銀行信用擴張影響的利率)與受銀行貸款影響的實際利率間存在差距的論述。
根據這三個重要而又分散的理論,米瑟斯構建了一個傑出的商業周期理論。由政府及其中央銀行所鼓勵、推動的銀行信用和銀行貨幣的擴張,將更多貨幣注入到運行平穩而和諧的市場經濟中。隨著銀行擴張其貨幣供應(現金或儲備),把增發的貨幣借貸給企業,這些貨幣推動利率低於自然利率或時間偏好水平(即反映公眾自發的消費、投資比例的自由市場利率)。由於利率被人為壓低,企業獲得了新貨幣,拓展其生產結構,增加資本投資,尤其是將更多資金投資於比較「遙遠」的生產:投資過多的項目、機器設備和工業原材料等等。這些增發貨幣總是會抬高工資和其他成本,將資源轉移到這些更早或者說「更高級」的投資中。然後,當工人或其他生產者得到增發貨幣時,他們的時間偏好仍然保持不變,他們仍然按原來的比例花這些錢。這就意味著,公眾不會儲蓄足以購買新的高級投資的資金,於是,這些企業和投資陷人崩潰就是必然的了。
因此,衰退或者蕭條就可以被看成生產體系的某種不可避免的調整,通過這一過程,市場清除那些膨脹性繁榮時期形成的不健全的「過度投資」,恢復到消費者所能接受的消費投資比例。於是,米瑟斯頭一個把對商業周期的解釋與微觀經濟學的一般分析融為一體。政府控制的銀行系統造成的膨脹性貨幣擴張,導致資本品行業出現過度投資,消費品行業卻投資不足;而「衰退」或「蕭條」就是市場清除繁榮期的比例失調、回歸滿足消費者需求的自由市場生產體系的必要過程。當這一調整過程完成後,就會出現復甦。
二、社會主義經濟核算的不可行性
在上世紀的20年代至30年代,經濟學界爆發了一場關於社會主義公有制下的計劃經濟是否可行的辯論,當時知名的經濟學家都捲入了這場辯論。米塞斯教授1920年春發表了一篇題為《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經濟計算》的文章,他否認社會主義有實行經濟計算和合理配置資源的可能性。盡管該文篇幅不長,卻言簡意賅闡述了社會主義經濟的核心問題,成為當時的石破天驚之作,引起了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的大論戰。無論是他的同道還是他的對手都對他評價甚高。哈耶克指出,「首先使一種問題永遠不可能再從討論中消失的形式闡述社會主義經濟學中心問題的榮譽,屬於奧地利經濟學家路德維希·馮·米塞斯」。 蘭格認為,使社會主義者系統地研究這個問題的功勞完全屬於米塞斯教授,「米塞斯教授的像應當在社會化部或在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央計劃局的大廳里佔一個光榮的位置」。
米塞斯在這篇著名的論文中指出,在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經濟體制中,合理的經濟計算的可能性在於用貨幣表現的價格提供了使這種計算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而社會主義經濟中不存在這種以貨幣表現的價格制度,因此無法確定某一種產品是否需要,也不能確定生產它的過程中勞動和原材料是否有浪費。他認為,社會主義還不一定能夠不要貨幣,允許利用貨幣來交換消費品是可以設想的。但是,由於各種生產要素的價格不能用貨幣表現,因此在經濟計算中貨幣就起不了什麼作用。在一個靜態的社會中可以放棄經濟計算,而靜態的經濟體系是從來沒有的。所有經濟變化都牽涉到各種活動,其價值既不能事先預知,也不能事後確定。一切都將在黑暗中摸索。社會主義就是合理經濟的拋棄。針對一些社會主義者關於社會主義可以通過建立生產資料的人為市場來解決經濟計算問題的看法,米塞斯強調這些人沒有看到要把市場和它的價格形成的功能同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分離開來是不可能的。市場是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核心,是資本主義的本質,而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市場是不可能人為仿製的。社會主義國家只能由國家或從事國家事務的人支配資本。這就表明要消滅市場,因為用市場指導經濟活動意味著:根據社會各個成員所支配的購買力來組織生產和分配產品,而這種購買力只能在市場上才會被發現。消滅市場是社會主義的目標。經濟計算的實質並不在於應該生產什麼和生產多少,而是如何最有效地利用現有生產資料來生產這些產品的問題即資源的合理配置的問題。只有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的生產資料市場上形成的貨幣價格工具,才能進行經濟計算,這意味著必須有土地、原料、半成品的貨幣價格,必須有貨幣工資和利息率。文章最後指出,問題仍然是二者必居其一,要麼是社會主義,要麼是市場經濟。米塞斯的結論是社會主義經濟不可能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 。
米塞斯的這一深刻洞識,構成了20世紀30年代米塞斯、哈耶克(F. A. Hayek)與蘭格(Oskar R. Lange)、勒納(Abba P. Lerner)和泰勒(Fredrick Taylor)關於社會主義大論戰的爭論焦點和核心問題。具體說來,在1922年的《社會主義》一書中,米塞斯提出,沒有自由市場,就沒有價格制度,就不能進行經濟計算。經濟計算問題註定了中央計劃者永遠無法正確的計算復雜萬分的經濟體系的運作。由於失去了價格機制,政府根本無從得知市場需求的情報和信息,而隨之而來的必然是中央計劃體制的失靈以及經濟的低效率乃至瓦解。米塞斯的這一洞識,曾使當時許多對中央計劃經濟抱有一些天真幻象的經濟學家們(包括還是一個年輕社會主義者哈耶克)從迷夢中蘇醒過來。正如哈耶克在為米塞斯1978 年再版的這本書所寫的序言中所言:「《社會主義》一書在當時震驚了我們整整一代人,而且我們只是漸漸地和痛苦地才相信了這部論著的核心命題。」
20世紀20-40年代社會主義經濟大論戰的最大遺產在於,這場爭論表明中央計劃經濟不能解決資源的合理配置問題。雖然爭論已過了半個世紀,我們仍被爭論雙方邏輯上的嚴謹和思想上的睿智所深深折服了。中央計劃經濟不能有效運作的論斷不幸言中了,中央計劃經濟半個多世紀試驗的糟糕記錄及其失敗便是明證。這使我想起了凱恩斯的話,思想的作用確實不是立即可以看到的,而是要經過一段時間。 中央計劃經濟的試驗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正是出於提高經濟效率的考慮一些中央計劃經濟國家才走上了經濟改革之路。
三、經濟學方法論:人類行為學
米瑟斯看到,經濟理論本身,包括奧地利學派經濟學,都沒有十分系統的方法論,或者說根本就沒有提出其方法論基礎。他也認識到,經濟學越來越明顯地被兩種不健全的方法論魅惑住了:一種是「制度學派」,它從根本上否定了經濟學,另一種是「實證主義」,它越來越明顯地誤入歧途,想把經濟學理論構建在與物理學類似的基礎上。
古典經濟學家和老一代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的經濟學理論是建立在正確的方法論之上的,但他們對方法論的個別的洞見通常比較雜亂,不成體系,他們沒有建立起一種比較明確、自覺的方法論,因而不足以抵禦新興的實證主義或制度學派的沖擊。米瑟斯決心為經濟學打造某種哲學根基和方法論,以使奧地利學派的方法最終完滿、系統化。他在Gmndprobleme der Nationaldkonomie(1933)(遲至1960年才翻譯為《經濟學的認識論問題》出版)中首先發展了這一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制度學派漸趨衰落,而實證主義如日中天控制了整個經濟學界之時,米瑟斯在《理論與歷史》(Theory and History, 1957)及《經濟學的最後基礎》(The Ultimate Foundation of Economic Sci-ence, 1962)中進一步發展了他的方法論,駁斥了實證主義,米瑟斯尤其側重於駁斥實證主義方法,它用物理學的方法觀察人,把人當作石頭或原子。在實證主義者看來,經濟學理論的作用就是觀察人類行為中可計量、可統計的規律性,構造出一些規律,然後,可以據其進行預測,並用更進一步的統計證據進行驗證。
實證主義方法當然只能切合那種認為經濟可以由社會工程師支配並進行計劃的理念,在這些社會工程師眼裡,人彷彿就是沒有生命的物體。米瑟斯在《經濟學的認識論問題》前言中寫道,這種「科學」方法是:
……用牛頓物理學研究質量和運動的方法來研究人類的行為。根據這種研究人類問題的所謂「實證」方法,他們計劃發展出「社會工程學」,這是一種新興技術,可以使未來的有計劃社會中的「經濟沙皇」以工程師處理沒有生命的物質的技術來處理人。
米瑟斯提出了與之對立的方法論,他稱之為「人的行動科學」,即關於人的行動的一般理論,其理論來源有二:(1)古典經濟學家和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的演繹的、邏輯的、個人主義的分析;(2)20世紀之交以李凱爾特(Rickert)、狄爾泰(Dilthey),文德爾班(Windelband)及米瑟斯的朋友馬克斯·韋伯為代表的「德國西南學派」(Southwest German School)。
從本質上看,米瑟斯的人的行動科學的基石是行動著的人:他是個體的人,而不是可以精確地用數量表示的、遵循物理學規律「運動」的石頭或原子,相反,人有其努力實現的內在意圖、目標或目的,人也會形成如何實現這些目標的想法。
簡而言之,與實證主義者相反,米瑟斯首先肯定了人是有意識的這一最基本的事實;人具備心智,正是這種心智讓他決定目標,並採取行動爭取實現這些目標。這種行動之存在,除了通過觀察行動著的人之外,也可以通過內省(introspection)的方法發現。由於人是運用其自由意志在這個世界上行動的,因此其所採取的行為決不可能總結成量化的歷史規律。因而,經濟學家企圖為人的活動搞出可據以進行預測的統計規律和相關性,就是徒勞的,是誤入歧途的。人類歷史上的每一事件、每個行動,都是各不相同、獨一無二的,都是自由行動且互相影響著的個人行動之結果;因而,不可能搞什麼統計性預測,經濟理論也不可能進行驗證。如果人的行動科學證明了,不可能把人的行動歸類總結出量化的規律,那麼,又如何會存在一門科學的經濟學?米瑟斯回答說,經濟科學,作為一門研究人的行動的科學,必然並且確實完全不同於實證主義的物理方法。
㈡ 馮諾依曼理論思想和透明思想是什麼
約翰·馮·諾依曼
20世紀即將過去,21世紀就要到來.我們站在世紀之交的大門檻,回顧20世紀科學技術的輝煌發展時,不能不提及20世紀最傑出的數學家之一的馮·諾依曼.眾所周知,1946年發明的電子計算機,大大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大大促進了社會生活的進步.鑒於馮·諾依曼在發明電子計算機中所起到關鍵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譽為"計算機之父".而在經濟學方面,他也有突破性成就,被譽為「博弈論之父」。在物理領域,馮·諾依曼在30年代撰寫的《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已經被證明對原子物理學的發展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在化學方面也有相當的造詣,曾獲蘇黎世高等技術學院化學系大學學位。與同為猶太人的哈耶克一樣,他無愧是上世紀最偉大的全才之一。
約翰·馮·諾依曼 ( John Von Nouma,1903-1957),美藉匈牙利人,1903年12月28日生於匈牙利的布達佩斯,父親是一個銀行家,家境富裕,十分注意對孩子的教育.馮·諾依曼從小聰穎過人,興趣廣泛,讀書過目不忘.據說他6歲時就能用古希臘語同父親閑談,一生掌握了七種語言.最擅德語,可在他用德語思考種種設想時,又能以閱讀的速度譯成英語.他對讀過的書籍和論文.能很快一句不差地將內容復述出來,而且若干年之後,仍可如此.1911年一1921年,馮·諾依曼在布達佩斯的盧瑟倫中學讀書期間,就嶄露頭角而深受老師的器重.在費克特老師的個別指導下並合作發表了第一篇數學論文,此時馮·諾依曼還不到18歲.1921年一1923年在蘇黎世大學學習.很快又在1926年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博士學位,此時馮·諾依曼年僅22歲.1927年一1929年馮·諾依曼相繼在柏林大學和漢堡大學擔任數學講師。1930年接受了普林斯頓大學客座教授的職位,西渡美國.1931年他成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第一批終身教授,那時,他還不到30歲。1933年轉到該校的高級研究所,成為最初六位教授之一,並在那裡工作了一生. 馮·諾依曼是普林斯頓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哈佛大學、伊斯坦堡大學、馬里蘭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慕尼黑高等技術學院等校的榮譽博士.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秘魯國立自然科學院和義大利國立林且學院等院的院土. 1954年他任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委員;1951年至1953年任美國數學會主席.
1954年夏,馮·諾依曼被使現患有癌症,1957年2月8日,在華盛頓去世,終年54歲.
馮·諾依曼在數學的諸多領域都進行了開創性工作,並作出了重大貢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他主要從事運算元理論、集合論等方面的研究.1923年關於集合論中超限序數的論文,顯示了馮·諾依曼處理集合論問題所特有的方式和風格.他把集會論加以公理化,他的公理化體系奠定了公理集合論的基礎.他從公理出發,用代數方法導出了集合論中許多重要概念、基本運算、重要定理等.特別在1925年的一篇論文中,馮·諾依曼就指出了任何一種公理化系統中都存在著無法判定的命題.
1933年,馮·諾依曼解決了希爾伯特第5問題,即證明了局部歐幾里得緊群是李群.1934年他又把緊群理論與波爾的殆周期函數理論統一起來.他還對一般拓撲群的結構有深刻的認識,弄清了它的代數結構和拓撲結構與實數是一致的. 他對運算元代數進行了開創性工作,並奠定了它的理論基礎,從而建立了運算元代數這門新的數學分支.這個分支在當代的有關數學文獻中均稱為馮·諾依曼代數.這是有限維空間中矩陣代數的自然推廣. 馮·諾依曼還創立了博奕論這一現代數學的又一重要分支. 1944年發表了奠基性的重要論文《博奕論與經濟行為》.論文中包含博奕論的純粹數學形式的闡述以及對於實際博奕應用的詳細說明.文中還包含了諸如統計理論等教學思想.馮·諾依曼在格論、連續幾何、理論物理、動力學、連續介質力學、氣象計算、原子能和經濟學等領域都作過重要的工作.
馮·諾依曼對人類的最大貢獻是對計算機科學、計算機技術和數值分析的開拓性工作.
現在一般認為ENIAC機是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它是由美國科學家研製的,於1946年2月14日在費城開始運行.其實由湯米、費勞爾斯等英國科學家研製的"科洛薩斯"計算機比ENIAC機問世早兩年多,於1944年1月10日在布萊奇利園區開始運行.ENIAC機證明電子真空技術可以大大地提高計算技術,不過,ENIAC機本身存在兩大缺點:(1)沒有存儲器;(2)它用布線接板進行控制,甚至要搭接幾天,計算速度也就被這一工作抵消了.ENIAC機研製組的莫克利和埃克特顯然是感到了這一點,他們也想盡快著手研製另一台計算機,以便改進.
1944年,諾伊曼參加原子彈的研製工作,該工作涉及到極為困難的計算。在對原子核反應過程的研究中,要對一個反應的傳播做出「是」或「否」的回答。解決這一問題通常需要通過幾十億次的數學運算和邏輯指令,盡管最終的數據並不要求十分精確,但所有的中間運算過程均不可缺少,且要盡可能保持准確。他所在的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為此聘用了一百多名女計算員,利用台式計算機從早到晚計算,還是遠遠不能滿足需要。無窮無盡的數字和邏輯指令如同沙漠一樣把人的智慧和精力吸盡。
被計算機所困擾的諾伊曼在一次極為偶然的機會中知道了ENIAC計算機的研製計劃,從此他投身到計算機研製這一宏偉的事業中,建立了一生中最大的豐功偉績。
1944年夏的一天,正在火車站候車的諾伊曼巧遇戈爾斯坦,並同他進行了短暫的交談。當時,戈爾斯坦是美國彈道實驗室的軍方負責人,他正參與ENIAC計算機的研製工作。在交談在,戈爾斯坦告訴了諾伊曼有關ENIAC的研製情況。具有遠見卓識的諾伊曼為這一研製計劃所吸引,他意識到了這項工作的深遠意義。
馮·諾依曼由ENIAC機研製組的戈爾德斯廷中尉介紹參加ENIAC機研製小組後,便帶領這批富有創新精神的年輕科技人員,向著更高的目標進軍.1945年,他們在共同討論的基礎上,發表了一個全新的"存儲程序通用電子計算機方案"--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CompUter的縮寫).在這過程中,馮·諾依曼顯示出他雄厚的數理基礎知識,充分發揮了他的顧問作用及探索問題和綜合分析的能力。諾伊曼以「關於EDVAC的報告草案」為題,起草了長達101頁的總結報告。報告廣泛而具體地介紹了製造電子計算機和程序設計的新思想。這份報告是計算機發展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文獻,它向世界宣告:電子計算機的時代開始了。
EDVAC方案明確奠定了新機器由五個部分組成,包括:運算器、邏輯控制裝置、存儲器、輸入和輸出設備,並描述了這五部分的職能和相互關系.報告中,諾伊曼對EDVAC中的兩大設計思想作了進一步的論證,為計算機的設計樹立了一座里程碑。
設計思想之一是二進制,他根據電子元件雙穩工作的特點,建議在電子計算機中採用二進制。報告提到了二進制的優點,並預言,二進制的採用將大簡化機器的邏輯線路。
實踐證明了諾伊曼預言的正確性。如今,邏輯代數的應用已成為設計電子計算機的重要手段,在EDVAC中採用的主要邏輯線路也一直沿用著,只是對實現邏輯線路的工程方法和邏輯電路的分析方法作了改進。
程序內存是諾伊曼的另一傑作。通過對ENIAC的考察,諾伊曼敏銳地抓住了它的最大弱點--沒有真正的存儲器。ENIAC只在20個暫存器,它的程序是外插型的,指令存儲在計算機的其他電路中。這樣,解題之前,必需先相好所需的全部指令,通過手工把相應的電路聯通。這種准備工作要花幾小時甚至幾天時間,而計算本身只需幾分鍾。計算的高速與程序的手工存在著很大的矛盾。
針對這個問題,諾伊曼提出了程序內存的思想:把運算程序存在機器的存儲器中,程序設計員只需要在存儲器中尋找運算指令,機器就會自行計算,這樣,就不必每個問題都重新編程,從而大大加快了運算進程。這一思想標志著自動運算的實現,標志著電子計算機的成熟,已成為電子計算機設計的基本原則。
1946年7,8月間,馮·諾依曼和戈爾德斯廷、勃克斯在EDVAC方案的基礎上,為普林斯頓大學高級研究所研製IAS計算機時,又提出了一個更加完善的設計報告《電子計算機邏輯設計初探》.以上兩份既有理論又有具體設計的文件,首次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計算機熱",它們的綜合設計思想,便是著名的"馮·諾依曼機",其中心就是有存儲程序原則--指令和數據一起存儲.這個概念被譽為'計算機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標志著電子計算機時代的真正開始,指導著以後的計算機設計.自然一切事物總是在發展著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今天人們又認識到"馮·諾依曼機"的不足,它妨礙著計算機速度的進一步提高,而提出了"非馮·諾依曼機"的設想.
馮·諾依曼還積極參與了推廣應用計算機的工作,對如何編製程序及搞數值計算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馮·諾依曼於1937年獲美國數學會的波策獎;1947年獲美國總統的功勛獎章、美國海軍優秀公民服務獎;1956年獲美國總統的自由獎章和愛因斯坦紀念獎以及費米獎.
馮·諾依曼逝世後,未完成的手稿於1958年以《計算機與人腦》為名出版.他的主要著作收集在六卷《馮·諾依曼全集》中,1961年出版.
另外,馮·諾依曼40年代出版的著作《博弈論和經濟行為》,使他在經濟學和決策科學領域豎起了一塊豐碑。他被經濟學家公認為博弈論之父。當時年輕的約翰·納什在普林斯頓求學期間開始研究發展這一領域,並在1994年憑借對博弈論的突出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㈢ 三馮是哪三馮 導彈之父馮。布勞恩 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 還有一個馮是誰來的
西奧多·馮·卡門。
三馮是馮·布勞恩、馮·諾依曼、馮·卡門。
馮·布勞恩,二十世紀航天事業的先驅之一。曾是著名的V2火箭的總設計師。戰敗後,美國將他和他的設計小組帶到美國。移居美國後任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空間研究開發項目的主設計師,主持設計了阿波羅4號的運載火箭土星5號。
馮·諾依曼,是20世紀最重要的數學家之一。馮·諾依曼是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博士,在現代計算機、博弈論、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領域內的科學全才之一,被後人稱為「現代計算機之父」、「博弈論之父」。
馮·卡門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博士是他的學生,並尊稱馮·卡門是「全世界聞名的工程力學和航空技術權威」。
(3)法經濟學馮擴展閱讀
馮·諾伊曼的工作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時期:1940年以前,主要是純粹數學的研究:在數理邏輯方面提出簡單而明確的序數理論,並對集合論進行新的公理化,其中明確區別集合與類;其後,他研究希爾伯特空間上線性自伴運算元譜理論,從而為量子力學打下數學基礎;
1930年起,他證明平均遍歷定理開拓了遍歷理論的新領域;1933年,他運用緊致群解決了希爾伯特第五問題;此外,他還在測度論、格論和連續幾何學方面也有開創性的貢獻;從1936~1943年,他和默里合作,創造了運算元環理論,即所謂的馮·諾伊曼代數。
1940年以後,馮·諾伊曼轉向應用數學。如果說他的純粹數學成就屬於數學界,那麼他在力學、經濟學、數值分析和電子計算機方面的工作則屬於全人類。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馮·諾伊曼因戰事的需要研究可壓縮氣體運動,建立沖擊波理論和湍流理論,發展了流體力學;從1942年起,他同莫根施特恩合作,寫作《博弈論和經濟行為》一書,這是博弈論(又稱對策論)中的經典著作,使他成為數理經濟學的奠基人之一。
㈣ 北京工商大學馮中越教授
馮中越
馮中越,男,1954年出生,北京工商大學教授。1983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政治經濟學專業,1983-1999年、1999-今在 北京商學院、北京工商大學任教。1994年任經濟學副教授,1995年起任碩士研究生導師,1999年任產業經濟學教授。現任 北京工商大學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總支書記,北京市跨世紀優秀人才,北京市經濟學總會理事,全國高等財經院校政治經濟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評審專家, 教育部考試中心西方經濟學課程命題組成員。學術研究方向為產業組織理論(產業經濟學)、政府管制經濟學;學術研究特長為中國經濟發展與體制改革,產業組織理論與政府管制。
主要講授課程有:發展經濟學、中國經濟專題(本科生);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產業組織理論(碩士研究生)。
代表性成果有《走出困境——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思路和對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專著);《中國商品期貨價格形成理論與實證分析》,第三作者,1998年榮獲教育部「 普通高等學校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三等獎」,(研究咨詢報告),2000年 榮獲「薛幕橋價格研究獎」(著作類);「城市公用事業的管制與競爭研究——以北京市燃氣行業為例」,《北京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第一作者,(論文);「北京市自然壟斷產業政府放鬆管制與競爭問題研究」,項目主持人,2005年6月通過驗收,(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03BJBJG098)。2000年9月出席在日本東京舉行的「日中中小企業經營診斷研討會」,在會上宣讀「產業結構優化與中小企業發展」論文,並收入會議論文集(日文)。在研項目:「特許經營權拍賣中的激勵性合約研究」,項目主持人,2006-2008,(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05JA790004)
㈤ 馮·諾依曼思想是指什麼
在刀耕火種的計算時代早期,如馮·諾伊曼這樣的先驅性人物並不少見,比如早在20世紀30年代末期就提出了有關計算機的理論和"圖靈機"(Turing Machine)概念的阿蘭·圖靈(Alan Turing),盡管才華橫溢的他還被技術界尊稱為"人工智慧之父"、"破譯之父"等等多種名號,但其對於現代計算機的誕生和發展所做的貢獻,並不遜色於馮·諾伊曼,以他名字命名的"圖靈獎"也早已是計算機界公認的諾貝爾獎。
可以說,那是個概念盛行的年代,人類對於計算技術的爆炸式挖掘還剛剛開始。提及概念,就不能不說起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Douglas Engelbart),這位早在半個世紀之前就構想出了視窗操作系統、文字處理系統、超媒體、電子郵件、信息群組、互聯網、滑鼠等等一系列創新概念的計算機科學家和發明家。雖然恩格爾巴特"滑鼠之父"的名頭在世人眼中最為響亮,但實際上,他在當時的許多天馬行空似的念頭、想法和概念,都在今天變成了幾十億美元的產業,"計算機界愛迪生"的美譽因此得名。
除了對計算理論、模式和諸多概念進行的廣泛的奠基性思考外,在微觀領域出現的重大革新,也為計算時代的興盛期做了極其重要又意義非凡的鋪墊。1948年,當時在貝爾實驗室效力的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和他的兩位同事發明了晶體管。肖克利因此被譽為"晶體管之父",並因此成就獲得了1956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在晶體管問世十年之後,德州儀器公司的實驗室里,工程師傑克·基爾比(Jack Kilby)成功地實現了把電子器件集成在一塊半導體材料上的構想,集成電路由此誕生,並催生了半導體晶元業蓬勃發展期的到來。這一天,也許應該被看作是整個計算機技術歷史翻開新篇章的紀念日。
㈥ 馮·諾依曼的簡歷
馮·諾依曼的簡歷
約翰·馮·諾依曼
20世紀即將過去,21世紀就要到來.我們站在世紀之交的大門檻,回顧20世紀科學技術的輝煌發展時,不能不提及20世紀最傑出的數學家之一的馮·諾依曼.眾所周知,1946年發明的電子計算機,大大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大大促進了社會生活的進步.鑒於馮·諾依曼在發明電子計算機中所起到關鍵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譽為"計算機之父".而在經濟學方面,他也有突破性成就,被譽為「博弈論之父」。在物理領域,馮·諾依曼在30年代撰寫的《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已經被證明對原子物理學的發展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在化學方面也有相當的造詣,曾獲蘇黎世高等技術學院化學系大學學位。與同為猶太人的哈耶克一樣,他無愧是上世紀最偉大的全才之一。
約翰·馮·諾依曼 ( John Von Nouma,1903-1957),美藉匈牙利人,1903年12月28日生於匈牙利的布達佩斯,父親是一個銀行家,家境富裕,十分注意對孩子的教育.馮·諾依曼從小聰穎過人,興趣廣泛,讀書過目不忘.據說他6歲時就能用古希臘語同父親閑談,一生掌握了七種語言.最擅德語,可在他用德語思考種種設想時,又能以閱讀的速度譯成英語.他對讀過的書籍和論文.能很快一句不差地將內容復述出來,而且若干年之後,仍可如此.1911年一1921年,馮·諾依曼在布達佩斯的盧瑟倫中學讀書期間,就嶄露頭角而深受老師的器重.在費克特老師的個別指導下並合作發表了第一篇數學論文,此時馮·諾依曼還不到18歲.1921年一1923年在蘇黎世大學學習.很快又在1926年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博士學位,此時馮·諾依曼年僅22歲.1927年一1929年馮·諾依曼相繼在柏林大學和漢堡大學擔任數學講師。1930年接受了普林斯頓大學客座教授的職位,西渡美國.1931年他成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第一批終身教授,那時,他還不到30歲。1933年轉到該校的高級研究所,成為最初六位教授之一,並在那裡工作了一生. 馮·諾依曼是普林斯頓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哈佛大學、伊斯坦堡大學、馬里蘭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慕尼黑高等技術學院等校的榮譽博士.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秘魯國立自然科學院和義大利國立林且學院等院的院土. 1954年他任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委員;1951年至1953年任美國數學會主席.
1954年夏,馮·諾依曼被使現患有癌症,1957年2月8日,在華盛頓去世,終年54歲.
馮·諾依曼在數學的諸多領域都進行了開創性工作,並作出了重大貢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他主要從事運算元理論、集合論等方面的研究.1923年關於集合論中超限序數的論文,顯示了馮·諾依曼處理集合論問題所特有的方式和風格.他把集會論加以公理化,他的公理化體系奠定了公理集合論的基礎.他從公理出發,用代數方法導出了集合論中許多重要概念、基本運算、重要定理等.特別在1925年的一篇論文中,馮·諾依曼就指出了任何一種公理化系統中都存在著無法判定的命題.
1933年,馮·諾依曼解決了希爾伯特第5問題,即證明了局部歐幾里得緊群是李群.1934年他又把緊群理論與波爾的殆周期函數理論統一起來.他還對一般拓撲群的結構有深刻的認識,弄清了它的代數結構和拓撲結構與實數是一致的. 他對運算元代數進行了開創性工作,並奠定了它的理論基礎,從而建立了運算元代數這門新的數學分支.這個分支在當代的有關數學文獻中均稱為馮·諾依曼代數.這是有限維空間中矩陣代數的自然推廣. 馮·諾依曼還創立了博奕論這一現代數學的又一重要分支. 1944年發表了奠基性的重要論文《博奕論與經濟行為》.論文中包含博奕論的純粹數學形式的闡述以及對於實際博奕應用的詳細說明.文中還包含了諸如統計理論等教學思想.馮·諾依曼在格論、連續幾何、理論物理、動力學、連續介質力學、氣象計算、原子能和經濟學等領域都作過重要的工作.
馮·諾依曼對人類的最大貢獻是對計算機科學、計算機技術和數值分析的開拓性工作.
現在一般認為ENIAC機是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它是由美國科學家研製的,於1946年2月14日在費城開始運行.其實由湯米、費勞爾斯等英國科學家研製的"科洛薩斯"計算機比ENIAC機問世早兩年多,於1944年1月10日在布萊奇利園區開始運行.ENIAC機證明電子真空技術可以大大地提高計算技術,不過,ENIAC機本身存在兩大缺點:(1)沒有存儲器;(2)它用布線接板進行控制,甚至要搭接幾天,計算速度也就被這一工作抵消了.ENIAC機研製組的莫克利和埃克特顯然是感到了這一點,他們也想盡快著手研製另一台計算機,以便改進.
1944年,諾伊曼參加原子彈的研製工作,該工作涉及到極為困難的計算。在對原子核反應過程的研究中,要對一個反應的傳播做出「是」或「否」的回答。解決這一問題通常需要通過幾十億次的數學運算和邏輯指令,盡管最終的數據並不要求十分精確,但所有的中間運算過程均不可缺少,且要盡可能保持准確。他所在的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為此聘用了一百多名女計算員,利用台式計算機從早到晚計算,還是遠遠不能滿足需要。無窮無盡的數字和邏輯指令如同沙漠一樣把人的智慧和精力吸盡。
被計算機所困擾的諾伊曼在一次極為偶然的機會中知道了ENIAC計算機的研製計劃,從此他投身到計算機研製這一宏偉的事業中,建立了一生中最大的豐功偉績。
1944年夏的一天,正在火車站候車的諾伊曼巧遇戈爾斯坦,並同他進行了短暫的交談。當時,戈爾斯坦是美國彈道實驗室的軍方負責人,他正參與ENIAC計算機的研製工作。在交談在,戈爾斯坦告訴了諾伊曼有關ENIAC的研製情況。具有遠見卓識的諾伊曼為這一研製計劃所吸引,他意識到了這項工作的深遠意義。
馮·諾依曼由ENIAC機研製組的戈爾德斯廷中尉介紹參加ENIAC機研製小組後,便帶領這批富有創新精神的年輕科技人員,向著更高的目標進軍.1945年,他們在共同討論的基礎上,發表了一個全新的"存儲程序通用電子計算機方案"--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CompUter的縮寫).在這過程中,馮·諾依曼顯示出他雄厚的數理基礎知識,充分發揮了他的顧問作用及探索問題和綜合分析的能力。諾伊曼以「關於EDVAC的報告草案」為題,起草了長達101頁的總結報告。報告廣泛而具體地介紹了製造電子計算機和程序設計的新思想。這份報告是計算機發展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文獻,它向世界宣告:電子計算機的時代開始了。
EDVAC方案明確奠定了新機器由五個部分組成,包括:運算器、邏輯控制裝置、存儲器、輸入和輸出設備,並描述了這五部分的職能和相互關系.報告中,諾伊曼對EDVAC中的兩大設計思想作了進一步的論證,為計算機的設計樹立了一座里程碑。
設計思想之一是二進制,他根據電子元件雙穩工作的特點,建議在電子計算機中採用二進制。報告提到了二進制的優點,並預言,二進制的採用將大簡化機器的邏輯線路。
實踐證明了諾伊曼預言的正確性。如今,邏輯代數的應用已成為設計電子計算機的重要手段,在EDVAC中採用的主要邏輯線路也一直沿用著,只是對實現邏輯線路的工程方法和邏輯電路的分析方法作了改進。
程序內存是諾伊曼的另一傑作。通過對ENIAC的考察,諾伊曼敏銳地抓住了它的最大弱點--沒有真正的存儲器。ENIAC只在20個暫存器,它的程序是外插型的,指令存儲在計算機的其他電路中。這樣,解題之前,必需先相好所需的全部指令,通過手工把相應的電路聯通。這種准備工作要花幾小時甚至幾天時間,而計算本身只需幾分鍾。計算的高速與程序的手工存在著很大的矛盾。
針對這個問題,諾伊曼提出了程序內存的思想:把運算程序存在機器的存儲器中,程序設計員只需要在存儲器中尋找運算指令,機器就會自行計算,這樣,就不必每個問題都重新編程,從而大大加快了運算進程。這一思想標志著自動運算的實現,標志著電子計算機的成熟,已成為電子計算機設計的基本原則。
1946年7,8月間,馮·諾依曼和戈爾德斯廷、勃克斯在EDVAC方案的基礎上,為普林斯頓大學高級研究所研製IAS計算機時,又提出了一個更加完善的設計報告《電子計算機邏輯設計初探》.以上兩份既有理論又有具體設計的文件,首次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計算機熱",它們的綜合設計思想,便是著名的"馮·諾依曼機",其中心就是有存儲程序原則--指令和數據一起存儲.這個概念被譽為'計算機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標志著電子計算機時代的真正開始,指導著以後的計算機設計.自然一切事物總是在發展著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今天人們又認識到"馮·諾依曼機"的不足,它妨礙著計算機速度的進一步提高,而提出了"非馮·諾依曼機"的設想.
馮·諾依曼還積極參與了推廣應用計算機的工作,對如何編製程序及搞數值計算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馮·諾依曼於1937年獲美國數學會的波策獎;1947年獲美國總統的功勛獎章、美國海軍優秀公民服務獎;1956年獲美國總統的自由獎章和愛因斯坦紀念獎以及費米獎.
馮·諾依曼逝世後,未完成的手稿於1958年以《計算機與人腦》為名出版.他的主要著作收集在六卷《馮·諾依曼全集》中,1961年出版.
另外,馮·諾依曼40年代出版的著作《博弈論和經濟行為》,使他在經濟學和決策科學領域豎起了一塊豐碑。他被經濟學家公認為博弈論之父。當時年輕的約翰·納什在普林斯頓求學期間開始研究發展這一領域,並在1994年憑借對博弈論的突出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㈦ 約翰·馮·諾依曼
約翰·馮·諾依曼 ( John Von Nouma,1903-1957),美藉匈牙利人,1903年12月28日生於匈牙利的布達佩斯,父親是一個銀行家,家境富裕,十分注意對孩子的教育.馮·諾依曼從小聰穎過人,興趣廣泛,讀書過目不忘.據說他6歲時就能用希臘語同父親閑談,一生掌握了七種語言.最擅德語,可在他用德語思考種種設想時,又能以閱讀的速度譯成英語.他對讀過的書籍和論文.能很快一句不差地將內容復述出來,而且若干年之後,仍可如此.1911年一1921年,馮·諾依曼在布達佩斯的盧瑟倫中學讀書期間,就嶄露頭角而深受老師的器重.在費克特老師的個別指導下並合作發表了第一篇數學論文,此時馮·諾依曼還不到18歲.1921年一1923年在蘇黎世大學學習.很快又在1926年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博士學位,此時馮·諾依曼年僅22歲.1927年一1929年馮·諾依曼相繼在柏林大學和漢堡大學擔任數學講師。1930年接受了普林斯頓大學客座教授的職位,西渡美國.1931年成為該校終身教授.1933年轉到該校的高級研究所,成為最初六位教授之一,並在那裡工作了一生.馮·諾依曼是普林斯頓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哈佛大學、伊斯坦堡大學、馬里蘭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慕尼黑高等技術學院等校的榮譽博士.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秘魯國立自然科學院和義大利國立林且學院等院的院土.
1954年他任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委員;1951年至1953年任美國數學會主席。
1954年夏,馮·諾依曼被使現患有癌症,1957年2月8日,在華盛頓去世,終年54歲。
馮·諾依曼在數學的諸多領域都進行了開創性工作,並作出了重大貢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他主要從事運算元理論、鼻子理論、集合論等方面的研究.1923年關於集合論中超限序數的論文,顯示了馮·諾依曼處理集合論問題所特有的方式和風格.他把集會論加以公理化,他的公理化體系奠定了公理集合論的基礎.他從公理出發,用代數方法導出了集合論中許多重要概念、基本運算、重要定理等.特別1925年的一篇論文中,馮·諾依曼就指出了任何一種公理化系統中都存在著無法判定的命題。
1933年,馮·諾依曼解決了希爾伯特第5問題,即證明了局部歐幾里得緊群是李群.1934年他又把緊群理論與波爾的殆周期函數理論統一起來.他還對一般拓撲群的結構有深刻的認識,弄清了它的代數結構和拓撲結構與實數是一致的.他對其子代數進行了開創性工作,並莫定了它的理論基礎,從而建立了運算元代數這門新的數學分支.這個分支在當代的有關數學文獻中均稱為馮·諾依曼代數.這是有限維空間中矩陣代數的自然推廣.馮·諾依曼還創立了博奕論這一現代數學的又一重要分支.
1944年發表了奠基性的重要論文《博奕論與經濟行為》.論文中包含博奕論的純粹數學形式的闡述以及對於實際博奕應用的詳細說明.文中還包含了諸如統計理論等教學思想.馮·諾依曼在格論、連續幾何、理論物理、動力學、連續介質力學、氣象計算、原子能和經濟學等領域都作過重要的工作。
㈧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的家庭背景及履歷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生於奧匈帝國的萊姆堡市,也就是現在烏克蘭境內的利沃夫。他的父親在那裡擔任建築工程師。後來成為物理學家的理查德·馮·米塞斯(Richard von Mises)也是路德維希的弟弟。另一名弟弟則死於嬰兒時期。當路德維希和理查德還小的時候,全家搬回了他們原先的祖居地維也納。
米塞斯1900年入維也納大學,在那裡他受到了卡爾·門格爾(Carl Menger)的大量影響。米塞斯的父親死於1903年,1906年獲法律和經濟學博士學位。1909~1934年,他是維也納商會的經濟學家。其間,一戰後,他任職於奧地利工業委員會;1921年還擔任了一個政府機關的法律顧問之職,負責起草終戰條約的條款——以解決交戰國間戰前的私人債務問題。
1927年元旦,他創建的經濟(商業周期)研究所正式成立,哈耶克出任第一任所長。
1934~1940年他移居日內瓦,任日內瓦國際問題研究院的教授。
他在1940年移居美國的紐約市。此時美國學術界的「凱恩斯主義」盛行,米塞斯的自由主義顯然不合主流,不為任何學術組織所聘用,1945年通過Lawrence. Fertig & William Volker基金會的推薦進入紐約大學擔任訪問教授,所謂「訪問教授」,就是對他的學術成就不認可,但由於礙於情面而給的虛職。當時的紐約大學甚至拒絕給他薪水,他的薪水一直是由這家基金會提供的。1949年,米塞斯出版了《人類行為》,即便如此,他仍然只能當他的訪問教授(至1969年退休為止)。1973年10月10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