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教育經濟學實踐報告

教育經濟學實踐報告

發布時間:2021-02-15 18:05:15

A. 經濟系1500字左右的實習報告或總結~~ 急需 謝謝

寒假生活就要結束了,回首我這個寒假的生活體驗感覺只有一個字「累」。以前並不知道真正的生活真正的工作到底是什麼樣的,這次的生活實踐讓我真正體會到了工作的辛苦,掙錢的不容易。通過這次的工作經歷讓我能更好的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以便更加認真努力的學習今後的課程。為以後真正獨自接觸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

在這段時間的工作中我最大的收獲就是做什麼事情都要有耐心以及韌性,社會不比家裡不管做什麼都有人給你庇護,社會生活中有著很大的學問,說話做事都有不少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由於我家裡的店子很忙又缺人手,所以這個寒假就沒有去外邊找工作就在自己家的店子里幫忙,順便籌集我那昂貴的學費。家裡做的是配件銷售的行業,和我的專業是很不搭調的,但終歸是工作也是可以從中學到些東西的,在正式開始工作的時候我就在店子里跟著工作了兩天,原本以為這行業很簡單嘛,就是問下進門的顧客需要什麼東西。然後找東西,交易,開發票。但真的做起來還是需要很多的技巧的,自己慢慢的也學著和顧客溝通,進行銷售。

繁忙的一天:

剛開始每天的工作除了有顧客來了要招呼一下外就是整理一些堆積的或剛進的新貨,女生都愛干凈,而我現在所做的工作都是些油滋滋的汽車配件。剛開始是有些不願意拿那些東西了。但我媽媽也就是我的「老闆」根本不把我當女孩子似的一會兒讓我取這東西一會兒取那東西的,弄的我雙手都臟兮兮的。

最讓我尷尬的是我根本就。。。。。。。。。。。。。。。。。。。。。。

耐力的考驗:

。。。。。。。。。。。。。。。。。

實踐心得:

。。。。。。。。。。。。。。。。。。。。。。。

B. 經濟學專業認知實踐總結

實踐、學習與管理的重要。
沒有範文。
以下供參考,
主要寫一下主要的工作內容,如何努力工作,取得的成績,最後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或者新的努力方向。。。。。。。
工作總結就是讓上級知道你有什麼貢獻,體現你的工作價值所在。
所以應該寫好幾點:
1、你對崗位和工作上的認識2、具體你做了什麼事
3、你如何用心工作,哪些事情是你動腦子去解決的。就算沒什麼,也要寫一些有難度的問題,你如何通過努力解決了
4、以後工作中你還需提高哪些能力或充實哪些知識
5、上級喜歡主動工作的人。你分內的事情都要有所准備,即事前准備工作以下供你參考:
總結,就是把一個時間段的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評價、總分析,分析成績、不足、經驗等。總結是應用寫作的一種,是對已經做過的工作進行理性的思考。
總結的基本要求
1.總結必須有情況的概述和敘述,有的比較簡單,有的比較詳細。
2.成績和缺點。這是總結的主要內容。總結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績,找出缺點。成績有哪些,有多大,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取得的;缺點有多少,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產生的,都應寫清楚。
3.經驗和教訓。為了便於今後工作,必須對以前的工作經驗和教訓進行分析、研究、概括,並形成理論知識。
總結的注意事項:
1.一定要實事求是,成績基本不誇大,缺點基本不縮小。這是分析、得出教訓的基礎。
2.條理要清楚。語句通順,容易理解。
3.要詳略適宜。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寫作時要突出重點。總結中的問題要有主次、詳略之分。
總結的基本格式:
1、標題
2、正文
開頭:概述情況,總體評價;提綱挈領,總括全文。
主體:分析成績缺憾,總結經驗教訓。
結尾:分析問題,明確方向。
3、落款
署名與日期。

C. 幫忙啊誰有經濟學的社會實踐報告~

來自經濟學系的暑期社會實踐報告

為深入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質,在實踐中落實科學的發展觀,推進青年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開展,促使青年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更好地服務於三個文明的建設,山東經濟學院經濟學系按照院團委「按需設項,據項組團,雙向受益」的總體要求,在系社會實踐小組統籌指導下,成立了經濟學系青年志願者服務隊,在聊城莘縣河店鎮組織開展了為期3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服務隊在院系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服務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社會實踐活動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6月28日下午,服務隊到達莘縣河店鎮。在鎮黨委王副書記的帶領下,服務隊參觀了莘縣部分軸承加工廠。隊員們仔細觀看了軸承加工過程,並運用已有的專業知識,針對工廠的經濟效益狀況向工廠負責人做了詳細的詢問並作了記錄。隨後,服務隊還到蔬菜大棚種植基地參觀了香瓜的種植情況。在大棚里,隊員們向當地農民詢問了香瓜的生長銷售狀況,大棚一年的種植情況以及大棚蔬菜帶給農民的經濟效益和生活變化,農民師傅一一作了詳盡的回答。走出大棚,隊員們又就農業尤其是大棚種植業在河店鎮的具體情況向黨委王副書記進行了詢問,王副書記向隊員們詳細介紹了河店鎮的整體經濟發展狀況,隊員們認真聆聽作好筆記並不時提出疑問,整個過程充滿了濃厚的學術氛圍。

6月29日上午,服務隊來到河店鎮小學。由校相關負責人引領,參觀了校舍環境,老師辦公狀況以及學生的上課情況。課間,隊員們對五、六年級的學生發放了問卷調查,並對部分學生進行了采訪,就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相關問題以及他們眼中的莘縣經濟發展做了調查。在調查過程中,隊員們很快消除了學生們的陌生感和戒備心,令他們暢所欲言,積極配合隊員的詢問,十分順利地完成了調查工作,整個過程氣氛輕松愉快,隊員們身上展現的優良精神風貌給當地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樹立了我校良好的形象。另外,隊員們還對部分老師做了詢問,老師們熱情認真地介紹了當地的教育及經濟情況,從老師的角度向隊員們提供了詳細的資料。

29日下午,服務隊來到了河店鎮中學。首先,帶隊領導和河店鎮黨政領導舉行了「山東經濟學院經濟學系大學生社會實踐服務基地」揭牌儀式,該鎮黨政領導在講話中對社會實踐基地的建立表示了感謝並對基地發揮的作用充滿了信心和期望。服務隊大學生代表做了講話,表達了大學生為社會服務,在實踐中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決心。服務隊員還對該校學生做了一場關於科學的學習方法的講座,使該校學生受益匪淺。儀式結束後,隊員們又對該校學生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同學們反映熱烈,並紛紛表示自己會加強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隊員們還對部分同學進行了問卷調查及單獨采訪,詳細了解了當地中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狀況及他們所面對的社會現狀。

6月30日上午,經濟學系孫會良副教授為當地部分領導幹部作了「魯西北欠發達地區如何加強招商引資問題」的專題報告,針對當地的現狀作出分析並對魯西北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建設性意見。莘縣電視台對本場報告進行了報道。

6月30日下午,服務隊深入河店鎮家庭,與當地的農民進行了交流。通過交流,隊員們深入了解了當地的經濟狀況及生活方式,以及家庭氛圍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影響。同時,隊員們還進行了公益宣傳,提高家長對學生子女進行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家長們對服務隊的活動表示熱烈的歡迎。服務隊於6月30日下午返校。

社會實踐結束後,服務隊對實踐進行了深刻總結,總和了實踐過程中的所看到的和所想到的,整理本次社會實踐所收集到的信息資料,運用專業知識對魯西北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狀況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進行了分析並研究出相應的對策,為本次社會實踐活動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在這次實踐活動中,服務隊員們始終展現出了當代大學生應有的素質和風貌,發揚了求真務實,吃苦耐勞的品質。在炎熱的六月莘縣,隊員們本著立足社會,研究社會,服務社會的目的,克服艱苦的條件對當地的狀況進行了深入的考察,三十五六度的天氣高不過隊員們的熱情,盡管汗流浹背,但他們仍然以極大的耐心面對當地的未成年學生渴望的目光,不厭其煩地對他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雖勞累,卻充實;雖辛苦,卻寶貴。隊員們熱情洋溢,認真細致的作風給當地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現了我校學生的優秀品質。

經濟學系服務隊在這次社會實踐活動中深入農村,服務人民群眾,切實踐行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領會了胡錦濤總書記關於堅持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論述,用專業服務社會,用汗水譜寫青春,全面提高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隊員們堅信,只要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一切從實際出發,以後一定會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地建設者,為祖國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http://..com/question/30116181.html

「社會實踐報告」應該有以下幾部分:
標題:可以是公文式標題,即《關於……的實踐報告》;也可以是觀點式標題,例如《社會是大
課堂,實踐長真知識》。
前言:寫出社會實踐的參加者、實踐的主題、時間、地點。然後用「現將此次實踐活動的有關
情況報告於下從而過渡到正文。
正文:寫實踐者根據學校要求應該和自己想要報告的內容,例如:活動內容,經驗體會,理性
思考,問題和建議。作為學生應該著重寫自己的認識,特別要寫出自己的體會,思考後的理性認
識,對組織社會實踐活動評價。
結語:可以寫出作者對此次活動的意見、批評或者建議。
落款:署名和報告時間。寫上參加實踐者的個人或群體(如班、組),報告完成的時間。
應該注意的是,寫作時可以按以上幾部分構思,但行文時不要寫上「前言」、「正文」、「結語」、「落
款」等字,而要寫標題,如「基本情況」、「主要體會」、「幾點思考」、「問題和建議」等。

D. 學習《教育經濟學》的心得體會

學習了教育經濟學,了解了教育的發生發展也是受市場規律控制和影響的,教育產品的生產與消費也是遵循市場規律的,教育的人員培訓,課題設置都是相互影響並具體蝴蝶效應的。

E. 急需要一份有關經濟方面的社會實踐報告

來自經濟學系的暑期社會實踐報告

為深入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質,在實踐中落實科學的發展觀,推進青年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開展,促使青年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更好地服務於三個文明的建設,山東經濟學院經濟學系按照院團委「按需設項,據項組團,雙向受益」的總體要求,在系社會實踐小組統籌指導下,成立了經濟學系青年志願者服務隊,在聊城莘縣河店鎮組織開展了為期3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服務隊在院系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服務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社會實踐活動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6月28日下午,服務隊到達莘縣河店鎮。在鎮黨委王副書記的帶領下,服務隊參觀了莘縣部分軸承加工廠。隊員們仔細觀看了軸承加工過程,並運用已有的專業知識,針對工廠的經濟效益狀況向工廠負責人做了詳細的詢問並作了記錄。隨後,服務隊還到蔬菜大棚種植基地參觀了香瓜的種植情況。在大棚里,隊員們向當地農民詢問了香瓜的生長銷售狀況,大棚一年的種植情況以及大棚蔬菜帶給農民的經濟效益和生活變化,農民師傅一一作了詳盡的回答。走出大棚,隊員們又就農業尤其是大棚種植業在河店鎮的具體情況向黨委王副書記進行了詢問,王副書記向隊員們詳細介紹了河店鎮的整體經濟發展狀況,隊員們認真聆聽作好筆記並不時提出疑問,整個過程充滿了濃厚的學術氛圍。

6月29日上午,服務隊來到河店鎮小學。由校相關負責人引領,參觀了校舍環境,老師辦公狀況以及學生的上課情況。課間,隊員們對五、六年級的學生發放了問卷調查,並對部分學生進行了采訪,就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相關問題以及他們眼中的莘縣經濟發展做了調查。在調查過程中,隊員們很快消除了學生們的陌生感和戒備心,令他們暢所欲言,積極配合隊員的詢問,十分順利地完成了調查工作,整個過程氣氛輕松愉快,隊員們身上展現的優良精神風貌給當地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樹立了我校良好的形象。另外,隊員們還對部分老師做了詢問,老師們熱情認真地介紹了當地的教育及經濟情況,從老師的角度向隊員們提供了詳細的資料。

29日下午,服務隊來到了河店鎮中學。首先,帶隊領導和河店鎮黨政領導舉行了「山東經濟學院經濟學系大學生社會實踐服務基地」揭牌儀式,該鎮黨政領導在講話中對社會實踐基地的建立表示了感謝並對基地發揮的作用充滿了信心和期望。服務隊大學生代表做了講話,表達了大學生為社會服務,在實踐中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決心。服務隊員還對該校學生做了一場關於科學的學習方法的講座,使該校學生受益匪淺。儀式結束後,隊員們又對該校學生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同學們反映熱烈,並紛紛表示自己會加強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隊員們還對部分同學進行了問卷調查及單獨采訪,詳細了解了當地中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狀況及他們所面對的社會現狀。

6月30日上午,經濟學系孫會良副教授為當地部分領導幹部作了「魯西北欠發達地區如何加強招商引資問題」的專題報告,針對當地的現狀作出分析並對魯西北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建設性意見。莘縣電視台對本場報告進行了報道。

6月30日下午,服務隊深入河店鎮家庭,與當地的農民進行了交流。通過交流,隊員們深入了解了當地的經濟狀況及生活方式,以及家庭氛圍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影響。同時,隊員們還進行了公益宣傳,提高家長對學生子女進行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家長們對服務隊的活動表示熱烈的歡迎。服務隊於6月30日下午返校。

社會實踐結束後,服務隊對實踐進行了深刻總結,總和了實踐過程中的所看到的和所想到的,整理本次社會實踐所收集到的信息資料,運用專業知識對魯西北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狀況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進行了分析並研究出相應的對策,為本次社會實踐活動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在這次實踐活動中,服務隊員們始終展現出了當代大學生應有的素質和風貌,發揚了求真務實,吃苦耐勞的品質。在炎熱的六月莘縣,隊員們本著立足社會,研究社會,服務社會的目的,克服艱苦的條件對當地的狀況進行了深入的考察,三十五六度的天氣高不過隊員們的熱情,盡管汗流浹背,但他們仍然以極大的耐心面對當地的未成年學生渴望的目光,不厭其煩地對他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雖勞累,卻充實;雖辛苦,卻寶貴。隊員們熱情洋溢,認真細致的作風給當地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現了我校學生的優秀品質。

經濟學系服務隊在這次社會實踐活動中深入農村,服務人民群眾,切實踐行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領會了胡錦濤總書記關於堅持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論述,用專業服務社會,用汗水譜寫青春,全面提高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隊員們堅信,只要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一切從實際出發,以後一定會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地建設者,為祖國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F. 以生活中的經濟學為主題,寫一篇社會實踐報告,題目自擬,應該怎麼寫

在生活中所打小算盤,計劃錢財的花分

G. 教育經濟學的啟示

學科的建立和發展需要漫長的過程
教育經濟學從古代教育經濟思想的萌芽到20世紀 50年代教育經濟學的形成再到當今教育經濟學的發展,經歷了大約兩個多世紀的時間,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實任何一個學科的建立和發展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知識的建構和社會的認可,這必然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教育經濟學與教育學和經濟學相互制約
教育經濟學是一門邊緣性交叉學科,它既有經濟學的部分又有教育學的部分,它的發展與這兩門學科的發展密不可分。縱觀教育經濟學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教育經濟學的每一個時期的發展都是在經濟學或教育學發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受經濟學和教育學的制約,反過來又促進經濟學和教育學的發展。
教育經濟學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相聯系
一門學科的成立需要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背景為依託,什麼樣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就會產生什麼樣的思想和理論。古代生產力水平和科技水平低下,制約著教育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教育經濟關系的認識也是粗淺的、不成熟的,只能停留在萌芽階段;二是20世紀50~ 60年代由於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人們開始重視科技在生產當中的應用,所以產生了對教育的需要,這樣的社會背景促進了教育經濟學的創立;70年代至今社會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時代,也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教育經濟學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完善不斷發展。
由教育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歷程可以看出,任何一門學科的形成和發展都需要經過漫長的歷程,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認識程度的不斷提高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他們在理論上不斷補充,在實踐上應用於社會並解決問題,一門學科的發展過程就是它自身不斷完善的過程。教育經濟學從創立發展至今,也在不斷的修正。社會在發展,還會出現很多新的問題,教育經濟學也會隨之不斷的發展和豐富下去。
教育經濟學研究在中國的發展
教育經濟學研究在20世紀20、30年代的中國曾出現過萌芽,但由於後來連年的戰爭,教育經濟學並沒 有在當時的基礎上發展成一門獨立的學科。普遍的觀點認為教育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對其系統的介紹和專門的研究在中國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 80年代初。
隨著中國教育經濟學研究的發展,其研究分支也開始出現。經濟學家厲以寧認為,按照考察的層面和角度,教育經濟學可分為宏觀的、微觀的、結構的、制度的四個研究方面。宏觀的教育經濟學著重分析教育與宏觀經濟運行的關系、教育與國民生產總值的關系、教育投資與財政收支的關系。微觀的教育經濟學研究著重運用教育投資的投入產出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收益分析研究教育經費的合理使用、受過教育的勞動者報酬確定的依據、教育單位的規模經濟、家庭教育支出的變動趨勢等問題。結構的教育經濟學是對教育的區域結構和各級各類學校之間的合理比例關系問題的研究。這兩類結構又同經濟增長過程中出現的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就業結構和地區經濟結構的調整有關。制度的教育經濟學研究著重分析教育經濟方面的制度環 境、制度條件,以及在制度結構上所引起的後果。
筆者認為,按照研究對象,教育經濟學可分為高等教育經濟學、基礎教育經濟學、職業和成人教育經濟學等。按照研究的領域,教育經濟學包含教育財政學和教育規劃的經濟學研究。教育財政學既屬於教育經濟學的分支學科,也屬於財政學的分支學科,主要研究教育活動中的財政問題。教育規劃的經濟學研究以經濟學、社會學和規劃學的研究為理論基礎,從勞動力需求、社會和個人需求以及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對教育發展的規模、結構、經費需求等,以及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等實際問題進行研究。高等教育經濟學研究在中國的蓬勃發展 中國教育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不僅吸納和借鑒了西方教育經濟學的成果,而且結合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所處階段的實際情況,建立和發展了明顯有我國特色的教育經濟學研究,肯定了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巨大作用。其中針對高等教育領域的研究,在不同時期涌現出了很多高質量的高等教育經濟學的研究成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關於高等教育經費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例
教育投資是生產性投資的觀點在系統的理論探討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得到了鞏固和完善。對教育經費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例的研究發現,我國教育經費的投資水平以及高等教育經費的投資水平均低於國際平均水平和同等發達程度國家的平均水平,因此要使教育投資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三級教育規模以及高等教育規模的發展相適應,應加大各級教育投資 的力度,盡快與國際平均水平接軌。
這些研究為我國政府應達到的教育投資水平提供了有力的參考依據,積極地推動了增加教育投資的國家宏觀決策。以此為依據,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 的《中國改革與發展綱要》指出了到20世紀末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應達到4%的政策目標,並規定了教育經費「三個增長」的原則。
關於高等教育的發展形式和內部效率
1978—1989年我國的高等學校校數的增長率略低於高校在校生數的增長率,而高等學校的校均在校生規模的年增長率大大低於校數和在校生數的年增長率。這種高等教育的「外延式」發展使得有限的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率低下。1988年,我國高等學校的校均規模約為1922名在校生,平均生師比為5.25∶1。在當時的條件下,如果把生師比提高到10∶1,在平均學生規模不變的情況下,生均經常性經費支出可以下降24%。如果平均學生規模提高到4000名在校生,生師比提高到10∶1,每個學生平均每年的經常性開支可以縮減418元。進一步的研究還發現,4000名在校生的校均規模比較接近當時條件下的高等學校的適度規模。據此,研究提出了高等教育應採取內涵式發展的道路,依據規模效益的理論進行高等學校結構調整的辦學體制改革等政策建議。這些研究和結論都有力地影響了高等教育總體規模以內涵式發展為主、小規模院校合並、辦學結構調整等政策的制定。
關於高等教育經費的撥款體制模式
在對教育投資的內部效率進行廣泛討論和研究的基礎上,80年代末90年代初研究者們認識到,我國高等教育不僅存在投入低、資源短缺的問題,而且存在資源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較低的現象,於是提高教育資源使用效率成為解決資源不足的又一方法和途徑。在這一階段,教育經濟學者們對教育經費在三級教育中的分配、在學校之間的分配、在學校內部的分配,以及高等教育投資體制等問題進行了規范研究和實證研 究。
以成本行為為基礎的多政策參數的高等教育撥款模式以透明、公正、有效為基本原則,以高等教育事業費中的政府撥款為對象,吸取了國際高等教育撥款的有益經驗,重新建構了高等教育的成本結構,提供了一 種在高等學校之間進行資源配置的科學模式。
鑒於公平、公正、有效、透明的撥款方式必須以相應的撥款體制為依託,一些研究考察了國際高等教育撥款體制的經驗,提出了建立我國高等教育基金制的設想。研究認為,高等教育基金制的建立,可以逐步改變高等學校的附屬地位,使其真正成為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法人實體;可以促進政府轉變職能,由對高等教育條塊分割式的直接管理逐步改變為政策引導、宏觀調控;可以促使政府撥款充分體現公平、透明和有效的原則;可以確立中央和地方分級管理、分級負責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來源:南豐公益書院)
一些研究建議實行教育經費預算單列。教育經費預算單列的目的在於:實現教育事權與財權的統一,確保政府對教育的投入,使教育發展的經費需求與政府的投入更為協調,更好地提高教育資源配置的效率。實 行教育經費預算單列,也有利於高等教育基金制的建立和實行。這一建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七章第五十五條的規定中得到體現,其法律條文闡述如下:「各級人民政府的教育經費支出,按照事權和財權相統一的原則,在財政預算中單獨列項。」
關於高等教育的外部效率
在一定時期內,我國收入分配方面存在著不合理現象,表現之一就是受教育程度與勞動收入不成比例,出現「腦體倒掛」現象。造成「腦體倒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來自製度層面的,也就是說,在80年代我國的經濟條件下,勞動者的工資收入主要由人事工資政策確定,並不反映其勞動生產率。
20世紀90年代後期,對高等教育收益率的研究表明,收入分配「腦體倒掛」的不合理現象從總體上已經得到了扭轉,高等教育是一項能夠給個人帶來收益的投資。教育收益率呈連年上升趨勢,大學本科畢業生的年明瑟收益率1996年為8.23%,1997年為9.68%,1998年為11.35%。這表明1998年我國大學本科的明瑟收益率已經超過了物質資本投資通常的10%的收 益率。
在研究教育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時,我國教育經濟學者將工作努力程度理論結合進了傳統的人力資本模型,把工作滿意度作為中介變數引入教育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的回歸模型中,對組織行為因素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這不僅極大地豐富了人力資本理論,而且對組織管理理論在社會生產中的應用也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重 要的意義。
這些研究為我國制定更為合理的勞動工資政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同時也為勞動力配置從以政府直接管理為主到以市場調節為主的市場經濟形式提供了有益的理論基礎。
關於高等教育經費的多渠道籌措和成本分擔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人們對高等教育需求的持續增長以及各國政府投資高等教育的熱情下降,高等教育經費出現了全球性的財政緊縮。與各國三級教育注冊生數不斷增長的情況不相適應的是,公共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在1985—1994年間穩定在5%左右。而中國的情況更是不容樂觀,在整個90年代,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基本上就是百分之二點幾,遠低於國際平均水平。與此同時,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政府財政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例相對減少,家庭和企業所佔的份額相對增大。教育經費來源的渠道由單一渠道轉向多種渠道,包括政府撥款、教育費附加、學雜費、校辦產業和社會服務用於教育的費用、個人或社會組織的捐 贈、教育基金、科研經費等。
其中,受益者個人或其家庭分擔部分高等教育成本成為非財政性渠道中的重要途徑。對人口年齡結構構成變化、居民家庭收入變化、高等教育私人收益率以 及高等教育成本補償的公平性效果等的深入研究,清晰地表明了在高等教育這一非義務教育階段實行成本分擔和成本補償政策的理論和實證依據。
關於高等教育的個人需求
隨著我國居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明程度的增強,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適齡人口在持續增長並在今後一段時間內仍將繼續增長。這些方面均促進了居民個人及其家庭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在實行高等教育成本補償之後,受教育者個人及其家庭雖然為接受高等教育負擔了一部分成本,但對提供教育的機構而言,學費無疑成為了一項重要的私人投資高等教育的資金來源,繼而增大了機構提供教育供給的能力。而與此同時,對受教育者個人及其家庭而言,學費和學生資助作為一類重要的財政因素與家庭社會經濟地位、未來預期收益一起成 為了影響個人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經濟特徵。
研究表明,伴隨著高等教育收取學費水平的逐年提高,學費已逐漸成為人們進行高等教育選擇時的重要影響因素,而且不同收入階層受教育者對學費的反應隨著學費水平的提高表現出差異。這些研究結論為向弱勢群體提供教育資助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為維持教育機會的公平,使得每一位有資格的求學者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教育資助亦成為必然。
關於擴大高教規模對經濟增長和就業的影響
1999年,在刺激消費拉動內需和居民對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的雙重壓力下,擴大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政策出台。高等教育被看作是促進經濟增長、增加消費需求、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一個生產部門。那麼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刺激人們投資高等教育、拉動疲軟的消費需求呢?研究者採用投入產出乘數估算了高等教育部門對國民經濟總產出的拉動作用。結果表明,高等教育部門的產出乘數低於各個部門產出乘數的平均水平。與可以吸引居民私人投資的部門,諸如保險、私車消費、房地產、日用電器、電子計算機等部門比較,高等教育部門的產出乘數和影響力系數略高於房地產業,但仍不及保險業、汽車製造業、建築業、日用電器業和電子計算機業等對國民經濟總產 出的拉動力大。
在對就業的影響方面,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擴大一方面延緩了各級畢業生的就業,起到了蓄水池的作用,另一方面高等教育需求的擴大還會直接或間接地創造新的就業崗位。
關於高等教育的運行機制
高等教育的運行機制指高等教育系統的各個構成要素之間,以及與高等教育系統運行密切相關的其他社會經濟因素之間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計劃經濟條件下的高等教育運行機 制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高等教育運行機制正在逐漸形成。這兩種制度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系統的運行有著本質區別。計劃經濟條件下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配置的主體是政府,由政府制定計劃,政府直接管理,高等學校、學生個人、用人單位在使用資源時都必須根據政府計劃並與政府發生聯系,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是脫節的。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的主體是市場,政府起到的作用是間接管理和宏觀調控,並維持社會公平。同時由於高等教育的准公共產品特性,高等教育部門與私人產品部門不同,其資源配置不可完全依賴市場運作,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幹預。政府與大學的關系既不是計劃經濟 條件下的直接管理的關系,也不是完全市場化的關系。
對高等教育運行機制的研究不僅是規范性研究的范疇,而且也是實證研究的領域。研究不僅從理論上論述了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運行機制的本質區別,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系統內部環節及其與外部要素間的關系,以及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系統運行規律對高等教育發展的速度、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產生的影響,而且實證地研究了高等教育的規模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高等教育的內部資源配置、高等教育的外部效率、外部資源配置以及經濟因素對高等教育需求的影響。

H. 教育經濟學的發展

進入20世紀70年代,教育經濟學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國際學術界也有了一定的地位,許多發展中國家紛紛學習和借鑒西方的教育經濟學,世界各國涌現出一批研究教育經濟學的學者,有關教育經濟學的著作及論文層出不窮。
但是,就在教育經濟學傳播到世界各國的同時,西方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危機,許多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受此影響,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把資金投入到教育,希望通過教育帶動經濟的復甦,但是並沒有取得成功。不景氣的經濟狀況與教育的不斷擴張發生矛盾,出現了種種人力資本理論不能揭示和解決的問題,人們逐漸認識到人力資本理論的局限性並試圖擺脫它的束縛,採取新的方法分析教育與經濟的關系,這刺激了人力資本理論的新發展。
由此,一些有關教育經濟的新學說應運而生,影響較大的主要有三種:篩選假設理論、勞動力市場劃分理論和社會化理論,它們並稱為第二代人力資本理論。

I. 教育經濟學小論文

探索麵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哲學與教育經濟學
一。 引論:主導未來中國教育的基本力量文字的歷史似乎表明,人類文明自(孔子、釋伽、蘇格拉底提出『啟蒙』問題的)『軸心時代』以來,每個時代每個社會無不按照自己的方式及自己的世界觀開啟蒙昧和施行教育。農業時代行農業的教育,工業時代行工業的教育;保守的社會張揚傳統價值,變革的社會鼓吹觀念創新;先進擴張的社會敢為『堅船利炮』提供社會達爾文主義道德觀,落後挨打的社會嘗以『科技至上』試圖救民族於危亡。真如德里達所感嘆:「一個普遍的共識是,教育的命運與社會的命運總是緊密糾纏在一起」(Egea-Kuehne,1996)。於是,教育不能不體現特定社會對自己特定生存狀況的理解和把握,此即教育的『殊相』。另一方面,道樞所指,人文所及,一切時代一切社會的教育都貫穿了『人』之為『類』所分享著的同一種精神,即對自然的尊敬和對自由的追求。前者是『天命』,是『必然』,是『神意』;後者是『問天』,是『欲求』,是『人性』。於是,出於『類』的性質,教育便非要同時在兩個方面開啟人性:(1)格物以知天命,(2)正心以安身性。前者是康德所論的『Verstand』(可譯做『認知』或『認知理性』,cognitive rationality,又可譯做『理解』或『工具理性』,參見汪丁丁,2000a),後者是康德所論的『Vernunft』(可譯做『價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又對應於『知性』,或可依王國維譯做『理由』或『智性』)。此即教育的『共相』。今天,中國的教育及其改革是面向著二十一世紀中國人生存狀況的教育和改革,如上面已經指出過的,這是中國當下教育的『特殊性』,或者說,是它的『時代特徵』。二十一世紀是什麼樣的時代?我願意用兩個特徵來概括:(1)技術的迅速變化,以及由此而導致的社會關系的迅速變化;(2)全球的西方化(海德格爾所謂「地球的歐洲化」),或曰「全球資本主義」(參見汪丁丁,1999)。這兩個特徵表明,一百多年以來的『西力東漸』運動仍在繼續,並且要將二十一世紀納入它的余緒。福柯在評論法蘭克福學派的貢獻時指出:「…〔這一學派〕所提出的問題仍然存在,那就是始於16世紀的,與歷史性地和地理性地被界定為『西方的』那種理性聯系在一起的權力的諸種後果。而西方人若不假以此種強權的理性,則永遠無法獲得今天這樣的經濟與文化成就」(Foucault,1978)。事實上,當鮑德里亞和福山宣告『歷史終結』的時候,他們所指的是源自希臘的『邏各斯』精神最終實現了全球化擴張,無處可去亦無以自拔(汪丁丁,2000b; Fukuyama,1989,1993;Baudrillard,1992)。面對這樣的時代,中國人的生存狀況是怎樣的呢?如我曾反復論述過的(汪丁丁,1995,1996),中國社會有如下三方面的特徵:(1)中國社會是『發展經濟(developing economy)』的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問題』是如何在兩到三代人的時間內將『過剩勞動力』轉變為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從而得以維持和改善未來『穩態人口(steady-state population)』社會的生活水平。因此,社會經濟發展的這一『根本問題』其實起源於社會的『人口生育率變遷(demographic transition)』,而後者則是漫長的農業社會知識積累過程的效果之一。由於發展問題在時間上的緊迫性,發展便成了『硬道理』,在政治、經濟、法律、文化諸領域中佔了優先位置;(2)中國社會是『制度轉型』的社會(transitional society),從高度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導向的經濟體制轉型。在這一轉型期內,既有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法律和行為規范、社會組織以及生產關系的其它方面,都以較以往時代快得多的速率發生變化。由於未來的高度不確定性,轉型期社會人們的政治、經濟、法律等諸種行為都表現出『短期化』傾向,或者『末世情結』;(3)中國社會是正在經歷『文化危機』的社會。從表面上看,這一危機緣起於百年以來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的沖撞。就內因而言,這一古老文明漸漸地,連續地,從它的鼎盛期(『子學時代』),經過『中興』(大致可謂『經學時代』),進入『停滯期』,以致黑格爾意識到「中國似乎永遠停留在歷史以外」(《歷史哲學》)。但是『停滯』絕非靜止,文化傳統的『多元性』(the plurality of tradition)在例如伽達墨爾看來是文化傳統的絕對特徵(Gadamer,1975)。只要傳統保持著多元的特徵,傳統的生命就不會完結,「周雖舊邦,其命唯新。」一方面是「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又可譯做「知識就是權力」),是尼采和福柯揭示出來的『求知意志(will to knowledge)』 掩蓋下的『權力意志(will to power)』,將『自然』的達爾文主義轉變為『自由意志』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浩浩盪盪,順者昌,逆者亡;另一方面是文化認同的危機,是自由了的意志對『無根』的自由狀況的反省,是原本藝術的多元文化的人生對『單相度』的技術人生與一元文化的世界觀念的奮起反抗。『知識』與『價值』,由這兩方面的沖突所構成的『張力』,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將從根本上主導中國教育及其改革。 二。 作為『過程』的教育及其內在困境教育是一個『過程』。在考察了各主要學派的教育哲學與教育理論之後,我覺得作為過程的『教育』概念是與各種理論相容的一個出發點。從這一出發點可以導出如下兩點理解:(1) 作為過程,教育的『目的』、『方法』、『內容』,這三者構成『同一』的不同側面。換句話說,『目的』,不再是亞里士多德闡釋的那個為運動(過程)所趨向的靜止不變的『善(Good)』,不再具有柏拉圖體系中『理念(Idea)』所佔據的那種至高無上的位置。作為過程的教育不應當按照先定的『目的』來鋪設其『內容』,再根據『內容』尋找『方法』。作為過程,教育的『目的』是在教育過程的參與者群體的『社會交往行為(communicative action)』當中逐漸明確和演變的。(2) 教育過程是教育的參與者之間就每個參與者,不僅是『受教育者』的,而且是教育者的認知發展(cognitive development)與道德發展(moral development),所展開的對話和不斷闡釋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育的內容---以基本概念的集合為主體,教育的方法---以人的不同特徵為根據,教育的目的---對特定教育過程所應當實現的認知發展與道德發展的『度』的界定,教育的參與者對教育的這三個方面的理解以及產生了這些不同理解的不同認知傳統與道德傳統的不同『視界』之間的融合(the fusion of horizons),所有這些方面的演變都以社會交往為實踐基礎。在這樣的理解框架中,教育的內容,例如,幾何學的『點』概念,就不應當由「不包含任何局部」(《幾何原本》卷一)來定義,而應當由與『點』的體驗有關的一系列對話與闡釋來『定義』。於是與其它概念一樣,『點』這一概念有了自己的『歷史』---認識主體對概念的理解過程,而歷史中的『概念』是有獨立生命的概念,不再是一成不變的,靜止的,和停留在歷史之外的概念。借用康格海姆的科學史思想:處於『歷史』過程中的科學概念與『科學』中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前者預設了概念在未來的可變性,從而預設了創新和批判性思考的語境(Canguilhem,1988)。如果數學概念的演變還不足以說明這一點的話,那麼經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闡述的物理學概念的演變史充分說明了批判性思考(critcal thinking)所要求的『歷史』語境的重要性(Lecourt,1975)。事實上,至少一項權威的語言學研究指出:人類『概念體系』中絕大多數概念是通過與其它概念相『類比(metaphor)』獲得局部理解的,從而絕大多數概念只是經過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才被充分理解(Lakoff and Johnson,1980,第12章)。同樣清楚的是,在上述理解框架中,教育的方法,例如社會核心價值觀念的建立,便難以像本質主義教育學派(essentialism)所設計的那樣,首先確立教師的權威,然後向學生灌輸『正確的』經典理念。類似地,斯科納(B。F。 Skinner)倡導的行為主義學派(behaviorism)和杜威倡導的漸進主義學派(progressivism)的教育方法的有效性也部分地變得可疑,因為對人生具有重大意義的價值觀念,典型如康德所定義的『道德』或者詹姆士研究過的『宗教觀念』,其建立過程往往不依賴於『激勵-反應』行為鏈條,也不依賴於『興趣』誘導過程。最後,教育的『目的』,同樣是演變的,而不是靜止的,是教育過程的參與者對他們之間相互適應相互影響的博弈達到均衡時的結果的預期。就理想境界而言,教育的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開啟每個人的潛在能力(cognitive development)和潛在價值(moral development)。而這一終極目的意味著具體教育過程的目的設定必須以教育參與者的『個性』差異為前提,所謂「有教無類」,所謂「個性化教學(indivialized ecation)」,所謂「多智能開發」(multiple-intelligence development,Gardner,2000),所謂「自然教學法」(natural learning,Abbott,1999a)或者「去正規教育」(de-formal ecation,The Ecation 2000 Trust,1997)。但是,另一方面,以個性差異為前提所設定的教育的終極目的,在教育過程由以發生的那個具體生存狀況中,總是受到教育成本的限制(見下節的討論「教育的經濟學問題」)。正規教育以及教育的其它形式的『標准化』節約了教育成本,從而可以部分地實現教育的終極目的,從而教育的目的才變得現實可行。美國的漸進主義實驗學校的失敗在於使標准服從個性的漸進從而為懶惰和失職提供借口(Gardner,1991,頁195-199)。如果教育過程可以被劃分為階段,例如『正規教育』與『業余教育』,或者『學校教育』與『在職教育』,那麼,作為『社會交往過程』的教育也可以按照交往的側重面不同而劃分為不同階段。例如對『學校教育』來說,比物質生產實踐更加主要的教育部分是『符號交往(symbolic interaction)』的實踐,雖然符號交往也是生產過程的觀念創新的主要形式(參見汪丁丁,2000c)。與物質生產的交往實踐相比,教室里的符號交往實踐的特徵在於它基本上是圍繞『文本(text)』展開的社會交往行為,而符號交往的語境便是上面論述過的文本的觀念史。在這一過程中,參與者們從自身生存狀況出發對符號的意義加以闡述並從其他人的闡述中獲得進一步的理解(視界融合)。就這一點而言,存在主義的教育理論(existentialism)比其它諸種理論更加貼近符號交往的現實語境,更加有可能激發教育參與者的熱情,所謂「投入的理解(committed understanding)」或者「同情的理解(sympathetic understanding)」。存在主義教育哲學強調處於生存困境中的個人的自由選擇權利(命定的自由選擇,「doomed to be free」),因為它不相信任何『他者』替『我』作出的選擇(由於『理解的艱難』或者由於社會『權力結構』的不公平)。就這一點而言,存在主義教育哲學固執著與古典主義教育哲學(包括『perennialism』)相對立的另一極端。後者固執著人類作為『類』而分享的核心價值(生命、自由、財產權利)和核心能力(感覺、語言、理解力)的開啟所『必須經歷』的那些教育過程。於是,表現在教案設計(curriculum design)理論中,前者強調教案的靈活性,後者強調教案的經典性。上述存在主義教育哲學與古典主義教育哲學的矛盾恰恰表明了我所理解的作為過程的教育的內在困境---autonomy v。s。 authority ,自主性與權威性之間的沖突。應當指出,自主性與權威性之間的沖突在其它教育理論中沒有在「作為過程的教育」理論中來得尖銳,因為,例如對古典主義的教育理論來說,其經典著作和經典著作闡釋者的權威性是教育的不容質疑的前提。又例如對存在主義教育理論來說,生存的個人的自主性是教育的不容質疑的前提。只有當教育參與者的自主性與教育者的權威性同時被教育過程本身決定時,才會發生上述的基本的內在困境。受教育者的『自我(self)』意識,不論從發生心理學角度還是從進化認識論角度看,只要是不斷演進的,就意味著『自主性』的確立也是一個演進的過程。存在主義的教育方式,例如『契約教育制度』,經常遇到的問題是:在與老師訂立教學契約之前,學生應當獨立選擇學什麼和怎樣學,可是學生的選擇往往受到老師和家長意見的影響。德里達對此有深刻的認識:「一方面,文化認同不應當被〔多元化運動〕肢解。另一方面,文化〔生命〕又不能被局限於任何權威所定義的核心裏面」(Egea-Kuehne,1996)。德里達所描述的困境也是教育的權威性所面臨的困境。在這里,教育者和文化的權威闡釋者,一方面,為了維護文化傳統,必須堅持培養學生對既有文化的認同感,另一方面,為了開啟文化的生命力,又必須鼓勵學生對既有文化做批判性的思考、重新闡釋、和觀念創新。 因此,在作為過程的教育中,自主性與權威性這兩個演進過程之間存在著交互影響,這使得學生和老師在『符號交往』中的關系變為藝術的,而非機械的和可以預先確定的。也因此,上述的教育的內在緊張又同時是推動教育過程演變的內在動力。

三。 教育經濟學及其基本問題教育的經濟學問題導源於上一節指出的在教育的終極目的與教育所受到的生存狀況的制約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可以表述為如下的教育經濟學基本問題:「就特定的教育參與者群體而言,以最小成本實現每個參與者的個性的最大程度的認知發展與道德發展。」在這一『教育經濟學基本問題』中,「個性的最大程度的認知發展與道德發展」,是教育的終極目的,這一目的同時也界定了教育的內容和教育的方法。作為教育的內容而包含在『認知發展』中的若乾重要范疇是:(1)知識,盡管當代各國教育改革的實踐都強調了教育不是單純的知識傳遞過程,強調了當代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而不是儲存已有知識的能力(《中國教育報》2000年10月13日;Ritchhart,2000;鄭金洲,2000a,2000b,2000c;Abbott,1999b)。但『知識』仍是教育的基本內容,學生通過知識基本概念的形成和演變過程而獲得獨立思考的能力(Paul,2000),並且,如第一節所論,時代特徵和發展的緊迫感往往使得當代科學技術知識成為學習的首要內容;(2)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的培養。教育的這一職能已經成為英美教育改革的共識(Paul,1992),也正在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之一(李建平,2000)。不論是規范化地還是個性化地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都要求建立一些外在的可觀測標准,例如思考的邏輯性,清晰程度,精確性,深刻程度,以及思路的開闊程度等等,當然,這些准則只具有相對穩定性,它們本身必須是可以改變的,演進的(Elder and Paul,2000);(3)使用各種人際交往手段的能力。如我在其它論文里論述過的,人際交往是觀念創新的社會場所,沒有這一場所,沒有社會舞台為個人提供的表演和反思的機會,個體的思考便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Habermas,1992;汪丁丁,2000e,2000f)。因此,閱讀和寫作能力、聽和表達的能力、繪畫和表演能力、表情以及身體語言的開發、計算機語言和互聯網交往手段的利用,所有這些能力的培養都與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的開發密切相關。在教育的目的中,作為教育的內容而包含在『道德發展』中的若乾重要范疇是:(1)社會實踐能力,即康德所論的『實踐理性』。「不知禮,無以立也。」從『小學』知『灑掃進退』,至『大學』知『明明德』。家庭、社區、學校,三者結合起來,提供了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的基本環境;(2)品味修養。此即康德所論的『判斷力』及『美感』,又與叔本華之『意志』的磨煉有密切關系。例如,幽默感的培養有助於增強學生承受苦難的能力,而壯美的感召常常激發出與命運抗爭的勇氣,所謂「詩言志」,所謂「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品味修養使教育不僅成為人力資本積累的『生產性投入』,而且成為人生幸福或『效用函數』的『參數』,當參數改變的時候,即便投入沒有變化,效用(幸福程度)也會極大地增加;(3)終極關懷,或可謂『神召』、『天道』、『浩然之氣』。沒有這種宗教情懷,便難有「究天人之際」的學問。古往今來,「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王國維視為成就大學問家的第一層境界。以上便是從教育的終極目的引申出來的教育的基本內容。這些內容不僅構成一個極為龐大的基本概念的集合,而且其中的每個概念又必須被放在觀念史的討論和闡釋中去理解。這些『文本』知識再加上述的諸種道德實踐的內容,要求學生在二十年左右的時間里全部掌握。由此便導出教育的目的如何實現,這樣一個教育經濟學問題。人力資本理論家們根據大量的反復的實證研究得出結論:教育投資的回報率在多數社會中都大大高於物質資本的投資回報率。這意味著教育投資長期低於資源配置的一般均衡水平。於是人力資本投資的經濟學問題轉化為?quot;是什麼因素使得教育投資長期低於均衡水平?「經濟學家對上面的問題給出了不少回答,可能的原因包括:」父母對子女的利他主義精神不足「,」教育貸款市場不完備「,」勞動力市場關於能力的信息不對稱「。這些研究為各國政府的教育與勞動政策提供了政策基礎。教育投資環境的改善和教育投資的增長所能夠改變的,是教育作為『人力資本』生產過程的『投入』狀況。這一生產過程內部的轉換效率則是教育經濟學必須研究的課題。 教育作為『生產過程』,包含了這樣一個獨特的經濟學問題:如何配置學生的有限的注意力使得教育的目的所涵蓋的各種教學內容能夠最大限度地被理解?首先是對認知主體的注意力資源的增長(或消耗)和注意力配置方式的經濟學描述,包括靜態和動態的圖景(見汪丁丁,2000d)。其次,需要描述教學過程中老師與學生之間的符號交往關系,例如老師的權威性與學生的自主性之間的交互作用。最後是對教學的技術條件和社會環境的描述。只有基於對所有這些復雜關系的理解,教育經濟學研究才有可能為教案設計理論和教學標准設置提供經濟分析的基礎。在理想情況下(完備信息假設),從學生注意力的心理學和經濟學描述出發,由社會博弈的均衡給出學生願意配置在特定的人力資本生產過程中的注意力總量(參見汪丁丁,2000d)。以此為根據,教案設計和標准設置的任務是:按照學生注意力沿時間的配置方案,在給定的教育投資(技術、師資、設施、等等條件的)制約下,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和考核標准使得學生的認知能力與道德發展最大限度地得到實現。一般而言,給定了學生的注意力配置方案,教學的內容越密集,所需的其它投入的密度也越大,教育的成本就越高。同樣,以個性化教育與規模經濟效益之間的權衡為基礎,標準的設置越嚴格,教育的成本就越高。在完備信息假設下,總可以找到均衡的內容與標准使得教育的內容和標准達到成本限制下的『最優』。必須假定存在著關於這一動態優化問題的最優解,所謂『標准』的有效性或『效率損失』才是可以定義的。因為,由最優解決定了一套最優的標准,從而任何現實標准對最優標準的偏離都導致一定的效率損失。但是,在現實中,已如前述,除了社會博弈的均衡格局完全無法預先確定外,學生注意力沿時間的配置方案也無法預先確定。因此,教案設計與標准設置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是演變的復雜的『自適應過程』。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教育是一種藝術,而把握這一藝術的人便是『老師』。 轉

J. 經濟學有關社會暑假實踐報告

啊啊啊啊 - -

閱讀全文

與教育經濟學實踐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