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經濟學的跨期

經濟學的跨期

發布時間:2021-02-15 23:21:57

『壹』 跨期消費模型是在哪本教材中提出的 內容是什麼啊

基本抄上中級宏觀經濟教材里都有,襲比如曼昆的《宏觀經濟學
具體內容主要是研究人一生可以分為不同的時期,他們面臨的預算約束就是一生的總收入,而消費者偏好(無差異曲線)分析的是消費者跨期選擇的時間偏好,表示的是消費者當前消費和未來消費的組合。這樣有預算約束,有無差異曲線,就可以畫圖分析了。具體的分析過程可以參考下面的PPT

『貳』 跨期效用的定義內涵

如果在決策時考慮時間因素,行為經濟學家發現,新古典經濟學在跨期決策時回所依賴的折現效答用模型也缺乏科學基礎。折現效用模型可通過薩繆爾森1937年發展的效用函數表現出來: 其中 。在折現效用理論中,決策者對消費束 的跨期偏好可以用上述折現效用函數來表達,決策者需要做的就是估計出未來每一期的效用流,然後通過一個統一的折現率 折算成現值,靜態的效用最大化問題就轉化為動態的效用現值最大化問題。盡管後來的主流經濟學家對上述折現效用模型進行了改進,但其共同的問題在於:1、折現效用模型中對新的備擇計劃和現有的計劃的評價標準是相同的;2、折現模型假定了一系列結果的總價值或總效用等於每一期效用的現值總和,因此,效用的跨期分配就毫無意義,即每一期效用是獨立的;3、折現模型中每一期消費也是獨立的;4、折現模型中即時效用 不隨時間變化,任何活動帶來的福利在每一期都相同;5、折現函數 不依賴消費形式,即它是獨立於消費的;6、跨期偏好時間一致,即折現率 在每一期相同;7、邊際效用遞減和時間偏好為正假定。

『叄』 范里安微觀經濟學跨時期選擇 某消費者今年收入100元,明年也收入100元,他可以按10%的利率借到

表示畫圖不給力只能畫成這樣了,有什麼問題歡迎追問從網上找了個範本給你看來彌補畫圖的不專業。(手機客戶端可能看不到圖片如果看不到請使用網頁)

『肆』 請問宏觀經濟學,家庭跨期選擇,紅圈裡的這些值都是怎麼來的呢

跨期選擇是基於CRRA效用函數的,你圈出來的都是CRRA函數的性質
我打字的話寫不出復雜的公式,你可以直接網路去找關於CRRA函數的ppt看一下

『伍』 經濟學 名詞解釋。

2、通貨膨脹的「菜單成本」在網路有http://ke..com/view/512421.htm?fr=ala0_1

至於另外兩個,確實難找。我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陸』 經濟學和經融學有什麼區別

從比較廣泛的意義上來說,金融學屬於經濟學研究領域,金融學是專對金融貨幣流通市場上的經濟活動的研究(如期貨 股票 債券 保險 銀行 風險投資等等)。

大學里所見的一般性經濟學專業主要偏向學術研究,其研究的面很廣,課題很大,所以一般不針對具體實用的經濟學科領域。 但是從經濟學基本理論研究衍生出了很多新的經濟學分支,比如信息經濟學,環境經濟學(non-market methods分析方法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擴展)等等.

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 金融學發端於經濟學,但如今已經從經濟學中相對獨立出來,有了比較系統的研究方法.

同時,現代金融學依然停留在現代經濟學的新古典分析框架內. 其特點是從微觀主體的理性行為入手(行為金融學考也慮了非理性行為,比如錨定效應), 構建考慮時間和不確定因素的市場均衡體系, 考察金融系統在資源跨期配置中的機制和作用.

金融學開創了經濟學中比較獨特的研究方法,比如說金融資產定價中常用的無套利分析, 實際上比經濟學中的供求分析更specific,在市場中更容易實現.

(6)經濟學的跨期擴展閱讀:

金融、金融學均為現代經濟產物。古代主要是農耕、農業經濟,主要是易貨和簡單的貨幣流通,根本不存在金融和金融學。如在中國,一些金融理論觀點散見在論述「財貨」問題的各種典籍中。它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最早形成於西方,叫「貨幣銀行學」。近代中國的金融學,是從西方介紹來的,有從古典經濟學直到現代經濟學的各派貨幣銀行學說。

金融學研究的內容極其豐富。它不僅限於金融理論方面的研究,還包括金融史、金融學說史、當代東西方各派金融學說,以及對各國金融體制、金融政策的分別研究和比較研究,證券、信託、保險等理論也在金融學的研究范圍內。

在金融理論方面主要研究課題有:貨幣的本質、職能及其在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信用的形式、銀行的職能以及它們在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利息的性質和作用;在現代銀行信用基礎上組織起來的貨幣流通的特點和規律;通過貨幣對經濟生活進行宏觀控制的理論等等。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在對稱經濟學看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展開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後面的經濟規律與經濟本質,而不是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的,是政治經濟學而不是科學的經濟學。

要研究經濟發展的規律就必須從整體上統一研究經濟現象,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統一的經濟體中對稱的兩個方面,所以在科學的對稱經濟學範式框架中,有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分,沒有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別;而政治經濟學總是把經濟學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

1.經濟就是生產或生活上的節約、節儉,前者包括節約資金、物質資料和勞動等,歸根結底是勞動時間的節約,即用盡可能少的勞動消耗生產出盡可能多的社會所需要的成果。後者指個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費上精打細算,用消耗較少的消費品來滿足最大的需要。

總之,經濟就是用較少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空間獲取較大的成果或收益;

2.經濟就是國家或企業、個人的收支狀況,如國民生產總值、社會總產值、企業的產量與效益、個人的收入與支出等;

3.經濟就是經邦濟世、經國濟世或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如「識局經濟」(《晉書紀瞻》)、「皆有經濟之道而位不逢」(隋王通《文中子中說》卷六)。它的含義包括國家如何理財,如何管理各種經濟活動,如何處理政治、法律、軍事、教育等方面的問題,即治理國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4. 經濟就是家庭管理(見[古希臘]色諾芬著:《經濟論》);

5.經濟就是一種謀生術,是取得生活所必要的並且對家庭和國家有用的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政治學》)。

『柒』 西方經濟學跨期消費問題

這道題第一問是不是說他還能以0.1的利率借入20000,這樣在第二期的收入22000剛好償還本息,這樣第一期一共40000。第二期最大消費同樓上

『捌』 求助:微觀經濟學跨時期選擇問題

也就是選擇是不僅要考慮現在的 ,還考慮現在的選擇對將來的影響
這是一個經過權衡專後選擇。

以消費的屬跨兩時期選擇為例。C1 C2是你選擇的第一時期第二時期的消費組合Y1 Y2是你對應兩時期的收入。r是貼現率 或者利率
你總收入的現值你應該知道怎麼求。
假如是Y。現在你要決定你如何花這筆錢是自己效益最大(這取決於你對現在消費和未來消費的偏好)。但是無論你如何選擇,都必須滿足C1+C2/(1+r)=Y,這個方程就是預算線。下面就和消者選擇理論類似了 (無差異曲線也是凸向原點的)。找切點問題。

『玖』 從經濟學角度看,個人的儲蓄是一個跨期的行為對不對

我們每個人從呱呱墜地,直到垂垂老矣,這一生當中,始終都在面對一個基本問題——我們應該怎樣更好地生活?不得不承認,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已經徹底被「經濟」所「挾持」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與所作所為,全都與經濟活動有關,不得不承認,在學習微觀經濟學之前,對現實中的一些涉及經濟現象的問題不甚了解。
從利潤最大化原理淺析身邊的現象

當生活中的一些商品漲價或者是降價,只是模糊地知道是因為需求與供給大小關系的問題。現在就可以用經濟學的角度來理解了。
在我的家鄉煙台,依賴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水果種植業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幾年前在我的家鄉還是會看到大片大片蘋果樹林,但是讓我感到驚奇的是,幾年後在它們長得還很茂盛的時候有的卻被砍掉了,最初只是知道因為蘋果價格下降,果農賠錢,不得不另謀出路,這種見解是比較淺顯的,現嘗試用微觀經濟學原理加以解釋之,即利潤最大化原理以及市場機制原理。 像是蘋果這一類的農產品的供給市場屬於競爭性市場,果農們是在MC=MR=P的時候在短期達到利潤最大化的,剛開始的蘋果價格為P1,超過了平均成本,(P1—AC1)*Q>0,果農得到了經濟利潤,於是被利潤驅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種蘋果,而且種的數量也是逐步增多的,市場上蘋果的供給越來越多,使得由市場需求和供給決定的蘋果價格趨於下降,價格降到了P2,位於平均成本和平均可變成
本之間(P2—AC2)*Q2<0,但這時果農們還是會繼續種植,因為總收益大於總可變
成本,只有這樣才能收回部分固定成本,使之不會成為沉澱成本,這樣的決策對於果農們來說才是理性的,供給量繼續增加,價格繼續下降,當降到P3時,果農們就會放棄種植了,因為(P3—AC3)*Q3<(P3—AVC)*Q3<0,果農們已無利可尋,如果還不停止種植,則全部收益連可變成本都無法收回,更談不上對不變成本的彌補了。而事實上,只要果農停止種植,就會將可變成本將為0,顯然,此時不種植要比種植強,便會出現果樹被砍,數量減少。

至此,對蘋果樹數量減少現象已分析完畢,可能影響因素還有多個,我的分析可能會不全面。
從機會成本角度淺析生活中的小事
對於身邊的一個小事,也是很普遍的一件生活瑣事,現嘗試從經濟學的角度對此進行剖析。

我家住在三樓,一樓有一對老夫妻,生活過得很滋潤,也很讓人羨慕,白天會出去散散步,去菜市場轉轉,晚上也很充實,在廣場跳交誼舞。五樓的王叔叔則是位上班族,只有在早晨他出去上班和傍晚回來時才會碰見他,只能說年輕時是需要奮斗的。有時傍晚我會跟媽媽去附近的菜市場買菜,就會遇見一樓的奶奶和五樓的叔叔,但他們買菜的方式卻有著天壤之別。老奶奶買菜一般是先把菜市場逛個遍,察看不同攤位的蔬菜質量價格 ,最後擇優而買,有時甚至不惜走一段路到其他市場去買。王叔叔則要簡單得多,就近碰到合適的則買,很少花時間去逛菜攤和進行比較,那麼,老奶奶的這種做法是否比王叔叔的實惠呢?在學習微觀經濟學之前,我會覺得老奶奶更節儉,更聰明,因為畢竟是在比較了多家攤位之後,會得出,去哪家買會更便宜,得到的消費者剩餘越多。但是我的這種觀點現在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來,並不正確,他們的行為方式都是理性的。
就像企業家在進行經濟決策時,在選擇生產一種產品的時候,他所放棄的使用同樣的生產要素生產其他產品所帶來的利潤。同樣王叔叔如果也在逛完菜市場之後,再進行購買,是要付出代價的。老奶奶逛完菜市場之後,會得到有關商品價格的信息,然而獲得信息是有代價的,是要付出金錢和時間的,這是尋找信息的成本。信息也會帶來收益,有更充分的信息可以做出更正確的決策,這種決策會使經濟活動的收益更大。老奶奶逛菜攤就是一種尋找信息的活動,所用的金錢(如磨損鞋子所需的支出)和時間就是成本。由於對各個攤位蔬菜質量與價格信息了解而買到更好更便宜的菜就是收益。 但是人不可能得到完全信息,因為得到完全信息的成本高到不可能實現。所以,人無法做出完全理性的決策。如果做出決策是不去尋找信息,作為隨機決策,決策失誤的概率很大,這是一種非理性行為。但如果用過多的金錢與時間去尋找信息,搜索信息成本大於收益,其行為也是非理性的。如果我們把多尋找一點信息所增加的成本稱為邊際成本,把多獲得這點信息所增加的收益稱為邊際收益,那麼,正像工業企業一樣,尋找信息應達到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這時就實現了經濟學家所說的最大化。
不同的人買菜方式不同正在於他們的搜尋成本不同。如前所述,搜尋信息的成本包括實際支出(鞋子磨損或坐車費)和時間。假設實際指出可以忽略不計,搜尋成本可以用尋找信息的機會成本代表,機會成本是為尋找信息而消耗的時間的其他用處,或這種用處帶來的收入。因為一樓的老奶奶已退休,頤養天年,無事可做,她的機會成本為零,即為尋找信息而花的時間並沒有其他用處。當然,如果花的時間太多,影響了做家務、其他活動,或引起疲勞,則成本就不為零了。所以,在一定合理的范圍內,老奶奶逛菜攤買到物美價廉的菜是一種理性行為。也許,逛菜攤、討價還價還會給老奶奶帶來無限樂趣呢!(這是有可能的,因為老奶奶的孩子不在身邊,這樣出去逛逛可以和更多的人打交道,聊聊天)
上班族則不一樣了,假設王叔叔上班每小時可得收入20元。如果他逛菜攤買到的菜比不逛菜攤買到的才便宜20元,那麼,多逛一小時菜攤,邊際搜尋成本為20元,邊際收益20元,那麼,他用一小時逛菜攤尋找信息就是合理的。但是,現實中,逛一小時菜攤的收益沒有這么多,那他逛菜攤就是非理性的。所以,他總是就近菜攤隨便買一點。所省下來的時間能帶來的收益大於逛菜攤的收益,當然也是理性的。
通過機會成本便可以理解老奶奶和王叔叔的行為。


從價格需求彈性淺析身邊的小事
購物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是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一些現象有時會讓我們摸不著頭腦,現嘗試用所學知識進行淺析。
在平時收到的宣傳單或報紙上,有著花花綠綠的廣告版面,從新店開業到學校招生、快餐店的打折券,再到某商場跳樓大甩賣,各種各樣的促銷信息堆積如山。最常見的當屬大型百貨商店的促銷廣告了,關於季節性新品上市和清倉促銷信息,誘惑著消費者的眼球。 常見的現象是,名牌服裝和傢具等以高收入的白領階層為目標消費者的商品佔了大半部分。相反,像一些過日子必須用得著的日用消費品則很難在大型百貨公司的促銷單上覓到蹤影,即便是偶爾找到個別生活必需品在促銷,但大部分都在後面加了一個「限量發售」的小尾巴。從我的購買經歷來看,在我被日常消費品的促銷吸引去了之後,也會順便看看其他稍高檔的商品,在我看來,他們只是為自己的高檔商品吸引顧客群而已。
那麼,為什麼大型百貨公司商店不對生活必需品進行打折呢?答案很簡單,雖然貴點,但消費者不得不買的商品就沒有降價的必要。像食品這類的生活必需品,反倒是居家附近的超市裡打折的頻率遠遠超過大型商店。實際上,在我看來,超市跟大型百貨商店走的是同一路線,超市也是通過對蔬菜、水果肉類的降價促銷來吸引消費者眼球,把消費者吸引到店裡來,再通過銷售其他昂貴的商品以確保超市有充分的賺頭。這實際上體現的經濟學原理是對不同商品的價格需求彈性的把握。
商場在做促銷計劃時,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價格變動對銷售的影響。根據價格需求彈性=(P/Q)*(△Q/△P),如果將價格降低10%,需求會提升10%,亦即Ep絕對值會大於1,那麼總的銷售額是會增加的,能夠達到薄利多銷的目的;反之,即使降價10%,而需求增長不到10%的話,亦即Ep絕對值會小於1,那麼打折反而會導致銷售收入萎縮。它反映了商品需求量對其價格變動反應的靈敏程度。將服裝的價格降低10%,而需求能夠提升10%以上的話,則此衣服的需求對價格變動的反應敏感度較高;相反,價格降10%,需求沒有明顯變化,就表明此衣服的需求對價格的變動無彈性。若Ep大於1,需求富有彈性,對商場來說總收入還是增加的,若Ep絕對值小於1,需求缺乏彈性,則商場總收入減少。
食用油類和食品類等生活必需品無論價格如何上漲,其需求都不會有大幅度變化,因為對生活必需品等商品來說,其價格需求缺乏彈性,需求量對價格的反應不敏感。相反,奢侈品的價格如果很高的話,其需求就會大幅下降,但是因為奢侈品的需求彈性大,商場便可以採取先吸引消費者的眼球,而後再打折,會讓消費者充分享受打折帶來的利益與滿足感,讓消費者獲得更大的效用,因為這類商品的需求彈性大,對該商品需求量的變化率大於價格的變化率,這樣也會使得商場收入增加,因此這類商品常常都會光榮地登上打折排行榜。
電影院也一樣,對於那些比較清閑的人來說,她們會選擇找打折電影票,她們為此付出的機會成本低,因為他們即使花時間看電影也不會減少他們的收入,而對於那些好不容易才抽空看場電影的人來說,即使晚上電影票價較貴,也不得不選擇在晚上去,早晨的時間屬於彈性時間,所以票價要賣得便宜些,買電影票的人便會增多,這樣才會使電影院收入提升,晚上的時間屬於非彈性時間,所以票

價要賣得高些,即使票價很高,也會有一部分人仍然來看電影。價格需求彈性會決定我們消費者的總支出變化和商場的總收入變化。
像我們這些20出頭的大多數年輕人,是迷迷糊糊、莽莽撞撞就過了20幾歲,留下了許多經驗教訓,也留下了許多依然不解的疑問。 幸好,這個世界上還有一門叫「經濟學」的學問。 隨著經濟學的日漸成熟和發展,這門學問中的理性也滲透到我們的生活和人生當中,讓我們有了一個全新的看待問題的視角。無論多深奧的理論,如果透徹地理解了它,必定可以還原為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從上例便可看出。個人理解,經濟學就是一門有關個人選擇的科學,學習經濟學有助於人們做出更好的決策。

『拾』 范里安中級微觀經濟學的幾道題目:跨時期選擇的練習

基本假設:橫坐標表示現在的收入(消費),縱坐標表示未來的收入(消費)
基本方法:
(1)如果存貸利率相同,則跨期預算約束是經過收入稟賦點(無借貸),斜率為-(1+利率)的直線
(2)如果存貸利率不同,則跨期預算約束是經過收入稟賦點(無借貸),左側斜率為-(1+存款利率),右側斜率為-(1+貸款利率)的折線
(3)繪制消費無差異曲線,最優的消費選擇是預算線與無差異曲線的切點
(4)根據最優消費和收入稟賦,計算儲蓄或貸款的量
根據上述方法
第一題:我的方法中的存款相當與這里的貸款(放貸),我的貸款相當於這里的借款。畫個示意圖答案就很明顯了
第二題:預算線的方程是(63-y)/(189-x)=-(1+10%),根據效用函數的形式,兩期的消費相等(x=y)時效用最大,所以最優的消費是每期消費129元:存款60
第二題:預算線的方程第一種情況下是(625-y)/(300-x)=-1.25,求此約束條件下u的最大值,根據一階條件可計算最優的x和y;第二種情況下的預算方程為(1250-y)/(300-x)=-1.25,求此約束條件下u的最大值,根據一階條件可計算最優的x2和y2.比較x和x2可得答案。

不能籠統的說利率影響偏好與否,在跨期決策中效用函數或偏好中隱含著主觀利率(也叫折現率,或現在與未來的邊際替代率),我們平常說的利率是市場利率代表客觀市場環境。這兩者的變化都會影響消費者的選擇。
微觀經濟學其實就是幾何學,要多畫圖才能更清楚。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的跨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