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分冊(第6版)
每個研究領域都有自己的語言和思考方式。數學家談論公理、積分和向量空間。心理學家談論自我、本我和認知的不一致性。律師談論案發現場、侵權行為和允許翻供。經濟學家也沒有什麼不同。供給、需求、彈性、比較優勢、消費者剩餘和無謂損失等此類術語都是經濟學家語言的一部分。在以後各章中,你將遇到許多新術語,還會碰上一些經濟學家以特定方式使用的熟悉的詞彙。乍一看,這種新語言似乎有一種不必要的神秘。但是,正如你將了解到的,它的價值在於能夠為你提供一種關於你所生活的世界的新的、有用的思考方式。本書的目的就是幫助你學會經濟學家的思考方式。正如你不可能在一夜之間成為一個數學家、心理學家或律師一樣,學會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也需要一些時間。但本書通過把理論、案例研究和新聞中的經濟學事例結合起來,將為你提供充分的發展和實踐這種技能的機會。在深入了解經濟學的本質和細節之前,綜述一下經濟學家如何研究這個世界是很有用的。因此,本章將討論經濟學方法論。經濟學家在處理所遇到的問題時有何獨特之處?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是什麼意思?
『貳』 微觀經濟學第六版重點
需求:
一種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費者在一定時期內在各種可能的價格下,願意而且能夠購買的該商品的數量。根據定義,如果消費者對某種商品只有購買的慾望而沒有購買的能力,就不能算作需求。需求必須是既有購買慾望又有購買能力的有效需求。
供給:
生產者一定時期內在各種可能的價格下願意而且能夠提供出售的該種商品的數量。根據定義,如果生產者對某種商品只有提供出售的願望,而沒有提供出售的能力,則不能形成有效供給,也不能算作供給。
效用:
指消費者在消費商品時所感受到的滿足程度。人們之所以要消費商品和服務,是因為從消費中他們的一些需要和愛好能得到滿足,例如消費食品能充飢,多穿衣服能禦寒,看電影能得到精神享受,等等。我們把這種從商品和服務的消費中能得到的滿足感稱為效用。效用可以用基數效用和序數效用來度量。
生產函數:
表示在一定時期內,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情況下,生產中所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數量與所能生產的最大產量之間的關系。假定X1、X2……Xn順次表示某產品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n種生產要素的投入數量,Q表示所能生產的最大產量,則生產函數可以寫成以下的形式:
Q= f(X1,X2…Xn)
該生產函數表示在既定的生產技術水平下生產要素組合(X1,X2…Xn)在每一時期所能生產的最大產量為Q。在經濟學分析中,通常只使用勞動(L)和資本(K)這兩種生產要素,所以生產函數可以寫成:Q = f(L,K)。
規模報酬(規模經濟):
在生產理論中,通常是以全部的生產要素都以相同的比例發生變化來定義企業的生產規模的變化。所謂規模報酬,是指伴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而出現的單位產品成本下降,收益上升的現象。規模報酬中的規模是指生產設備(生產能力)變化時生產批量的變化。規模經濟分為工廠規模經濟和企業規模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