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勞動經濟學
勞動經濟學是研究勞動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勞動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的一內門分支學科,和容政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部門經濟學及其他專業經濟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和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倫理學、政治學等學科也有一定的聯系。
㈡ 在經濟學中資本是什麼意思
在經濟學中,資復本的制意思是用於投資得到利潤的本金和財產。
資本是用於投資得到利潤的本金和財產,是人類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各種社會經濟資源的總稱。資本可以分為制度或社會生產關系資本,它的提升或增值由社會政治思想等變革來實現。資本的本質是獲得利潤,在現實生活中,資本表現為一定的物,如貨幣、機器、原料、商品等。
(2)勞動經濟學的資本指的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資本的特徵有:
1、資本處於主動,勞動力處於被動。資本是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
2、在一個企業中,資本家對應資本;雇傭工人對應勞動力。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生產工具、廠房等,雇傭工人雖有人身自由,卻被剝奪了生產資料。
3、資本可以改變勞動力水平,提高創造財富能力。
4、資本是產生剩餘價值和超額剩餘價值的首要條件。
5、在企業生產過程中,資本不僅處於主動,而且是整個企業生產的首要條件,是一切的一切。
㈢ 資本是什麼意思
資本(資本商品,資本設備):capital(capital goods, capital equipment)指具有經濟價值的物質財富或生產的社會關系。在西方經濟學理論中,資本是投入(生產資料)的一部分,投入包括:勞務、土地、資本。
資本是指:生產出來的生產要素,是耐用品。根據現今主流宏觀經濟學觀點,資本可以劃分為物質資本、人力資本、自然資源、技術知識。
物質資本:(physical capital) 物質資本是指用於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設備和建築物存量。
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人力資本是經濟學家用來指工人通過教育、培訓和經驗而獲得的知識與技能的一個術語。
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資本是一種由剩餘勞動堆疊形成的社會權力,它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是一個特定的政治經濟范疇,它體現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系,因此,資本並不完全是一個存量的概念。
然而今天我們來單獨研究宏觀經濟存量核算時,「資本」泛指一切投入再生產過程的有形資本、無形資本、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從投資活動的角度看,資本與流量核算相聯系,而作為投資活動的沉澱或者累計結果,資本又與存量核算相聯系。
㈣ 在西方經濟學中和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資本和勞動各是什麼含義
馬克思說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西方經濟學只承認勞動和資本土地一樣是普通的生產要素而已
㈤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的資本指什麼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資本」是指資本家佔有、並用作剝削手段的生產資料和貨幣,是一種由剩餘勞動堆疊形成的社會權力,它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是一個特定的政治經濟范疇,它體現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系,因此,資本並不完全是一個存量的概念。
資本總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勞動力形式存在,它們在價值增殖過程中執行著不同的職能。根據它們在剩餘價值生產中的不同作用,區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1、不變資本: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被消耗,使用價值形態發生了變化,加工生產成新產品,而它的價值則隨之轉移到新產品中。這種轉移並未發生價值量的變化,只是生產資料的舊價值在新產品中再現,所以叫不變資本(c)。
2、可變資本: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資本,其價值在生產過程中不會轉移到新產品中去,因為資本家支付的勞動力價值,被工人用於購買生活資料消費掉了。這部分價值是在生產過程中由工人再生產出來的。勞動力的使用,不僅再生產出勞動力的價值,而且生產出剩餘價值,使原來的資本價值量發生了變化,實現了增殖,所以叫做可變資本(v)。
在資本的周轉過程中,固定資本對於資本的周轉速度影響相對較小,而流動資本對於資本的周轉速度影響相對較大。以此將資本劃分為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
1、固定資本:是指以廠房、機器、設備、工具等勞動資料形式存在的生產資本。
2、流動資本:是指投在原料、燃料、輔助材料和購買勞動力上的那部分生產資本。
㈥ 什麼是資本經濟
資本經濟是指研究資本投入的經濟效益,以及與此有關的社會經濟問題。其核心是如何以最少的資本投入費用,獲得最大效用,它是一種要素經濟,與此相關的還有勞動經濟,地租經濟等。
㈦ 勞動經濟學什麼是人力資本
勞動經濟學是研究勞動力市場中勞動力供給和勞動力需求各自影響因素以及相互作用關系的經濟學分支。
勞動經濟學的研究領域包括勞動力供給、勞動力需求、就業、工資、人力資本投資、失業、收入分配等。
中國勞動經濟學興起相對較晚,研究水平與國際同行存在著較大差距,國內專門從事這個學科研究的單位很少,不能適應於經濟建設的需求。
隨著社會經濟轉型,中國正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就業、失業、勞動力市場發育等問題成為經濟生活中越來越重要的課題。
中文名
勞動經濟學
外文名
Labor economics
快速
導航
學術定義
培養方案
勞動經濟學在職研究生課程設置
國內發展
就業前景
就業方向
內容簡介
簡介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中國的勞動經濟學的研究內容主要是:
①勞動力再生產。包括勞動力的簡單再生產與擴大再生產。
②勞動力的供給與需求。包括勞動力資源的人口基礎,勞動力的結構,勞動力供求的短期平衡和長期平衡。
③勞動就業。包括就業的宏觀經濟目標和宏觀社會目標,就業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就業與工資的關系,待業及其類型,就業前培訓和就業後培訓。
④勞動力的宏觀管理。包括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勞務市場及其管理,勞動力管理體制。
⑤勞動力的微觀管理。包括勞動的分工與協作,勞動組織與人員配備,勞動定額與勞動計量,勞動環境與人體保護。
⑥工資。包括影響工資的因素,工資職能,工資形式,工資水平,貨幣工資與實際工資,最低工資與最高工資,工資差別。
⑦勞動保險中的經濟問題。包括疾病、工傷、老年退休等社會保險中的經濟問題。
⑧勞動效率。包括影響勞動效率的因素,提高勞動效率的途徑,微觀勞動效率與宏觀勞動效率及其相互關系。
但是,也有的學者認為:由於勞動經濟學是在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上產生的一門具體經濟科學,它應研究生產關系中直接與勞動有關的部分,即研究生產關系中的勞動關系。這種勞動關系包括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勞動的分工與協作形式、對勞動者分配個人消費品的形式等主要內容。
成果
第一項研究成果源於貝克爾(Becker)、蘭卡斯特(Lancaster)、馬斯(Muth)等人在20世紀60年代所發表的一系列論文。特別是貝克爾(Becker)的「時間資源配置理論」一文,明確地認識到家庭是勞動力供給行為決策中的基本單位。他把相關的決策問題分解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勞動參與率和工作時間長短的決策,另一方面是家庭產出和消費的決策。貝克爾將生產、消費和勞動力供給這三項決策歸結到一個家庭模式中,清楚地說明了在效用最大化行為的支配下,一個家庭如何確定其成員從事市場性活動和非市場性活動的時間安排比例,自產物品和外購商品的組合,以及不同家庭成員從事各項工作的勞動分工。貝克爾模型在勞動力供給研究方面很有影響力,為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很多勞動力供給理論探索和實證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貝克爾所構建的理論框架,使經濟分析手希能卓有成效地適用於家庭行為研究等方面,如成婚、離異適度的家庭成員規模等等。A.西加諾(Alessandro Cigno)從多方位討論、拓展了貝克爾模式的理論框架,並探究了這一理論模型對很多問題的啟迪與含義,如多人口家庭的時間分配、勞動力的性別分工等等。
第二項研究成果是人力資本理論,其關注的基點是勞動力素質等問題。誠然,人力資本理論在經濟史的長河中可以追溯得很遠很遠(Smith,1776)。不過,是米恩瑟(Mincer,1958)和貝克爾(Becker,1964)的研究才使得人力資本理論豐滿起來並具備了可操作性,他二人的研究成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此類文獻中獨領風騷。人力資本理論把教育和培訓看成個人投資方式,對解決勞動經濟學領域與酬金結構有關的許多問題很有指導意義。[1]
方法
勞動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兩種,即實證研究方法和規范研究方法。
1、實證研究方法是:認識客觀現象,向人們提供實在、有用、確定、精確的知識的方法,其重點是研究現象本身「是什麼」的問題。
2、規范研究方法是:以某種價值判斷為基礎,說明經濟現象及其運行應該是什麼的問題。
規范研究方法由於經濟運行過程中存在著種種障礙,使互惠交換不能實現。主要障礙有:信息障礙、體制障礙、市場缺陷。[1]
學術定義
定義簡介
是研究勞動這一生產要素投入的經濟效益以及與此有關的社會經濟問題的經濟學科。其核心是如何以最少的活勞動投入費用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包括微觀經濟效益和宏觀經濟效益。[1]
形成發展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勞資僱傭關系擴展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與此相聯系,勞工問題(包括工資、失業、勞動時間、勞動條件、工傷事故與職業病婦女與童工勞動、勞資談判、罷工等)日益突出,勞工運動不斷發展。這是勞動經濟學賴以產生的社會背景。
19世紀中葉,勞工政策一詞開始在經濟學著作中出現。此後,許多資本主義國家都把勞工政策作為社會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力圖通過一定的勞工政策來緩和勞資矛盾,以保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穩定。勞工政策通常包括:工資標准及最低工資的制度,勞動時間的規定,社會保險和社會救濟,社會就業的指導,職業技術教育,勞動條件的監督,勞資糾紛的調解,工廠法、工會法、罷工法、勞資關系法,等等。
19世紀的一些空想社會主義者,對於資本主義的剝削制度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對建立合理的社會制度提出各種設想,並進行改善勞工處境的實驗。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在《資本論》、《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等著作中,對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勞工問題作了深刻的剖析,並對社會主義社會的勞動關系作出科學的預言。
20世紀初,一些專門研究勞動和勞工問題的經濟學著作相繼問世。美國管理學家F.W.泰羅(1856~1915)在工廠組織中進行勞動定額和以勞動定額為基礎的有差別計件工資制的實驗,並發表了《科學管理原理》(1911)等著作,對微觀勞動管理具有重大意義。1925年出版的美國S.布盧姆的《勞動經濟學》,包括就業、工資、勞資關系、勞工運動、勞動立法等主要內容。1929~1933年世界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致使勞工問題極端尖銳化。此後,西方勞動經濟學有了較大發展。英國經濟學家J.M.凱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論和「非自願失業」概念的提出,對西方勞動經濟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此外,西方現代管理方法的研究,例如行為科學、工效學等學科的發展,也不斷豐富著勞動經濟管理的內容。
㈧ 政治經濟學中資本的定義是什麼
資本是撥出來運用於再生產的財富 ,除了勞動和自然力這兩種基本的和普遍的生產要素外,還有另一種生產要素,若沒有它,工業便只能處於最初的原始而簡陋的狀態,而不可能進行任何其他生產活動。這就是以前勞動產物的積累。這種勞動產物的積累稱為資本。徹底弄清資本在生產中的作用是極其重要的,因為有關資本的很多錯誤觀念都來源於對這一點的不全面的、混亂的理解。
在完全不熟悉這一問題的人看來,資本就是貨幣。要揭穿這一誤解,就得重復一下緒論中說過的話。貨幣不是財富,同樣也不是資本。貨幣本身並不能執行資本的任何職能,因為它不能向生產提供任何幫助。為了向生產提供幫助,必須把貨幣換成別的東西;而任何能與其他東西交換的東西,都能在相同程度上對生產作出貢獻。資本為生產所做的事情,是提供工作所需要的場所、保護、工具和原料,以及在生產過程中供養勞動者。這些是當前的勞動向過去的勞動,向過去勞動的產物要求提供的服務。無論什麼東西,只要用在這方面,即用來滿足生產性勞動所必需的以上各種先決條件,就是資本。
為了熟悉這一概念,讓我們看一下投入一國各生產性行業的資本究竟用在了哪些方面。例如,某一製造商的資本,一部分以建築物的形式存在,為從事生產活動提供場所。另一部分以機器的形式存在。第三部分取決於他製造的產品,如果他是紡紗業者,便以原棉、亞麻或羊毛的形式存在,如果他是織布業者,便以麻紗、毛線、絲或棉紗的形式存在,如此等等。按現代的習慣,工人所需的食品衣著,不由他直接提供;除了食品或衣著的生產者外,很少有資本家使其資本中任何值得一提的部分以食品或衣著的形式出現。每個資本家持有的不是食品或衣著,而是貨幣,他把錢付給工人作為報酬,讓工人自己去購買食品衣著。此外,倉庫中還有製成的貨物,把這些貨物賣掉後,他可獲得更多的錢,用這些錢支付工人的報酬,以及用來補充原料,修理房屋和機器,更換報廢的房屋和機器。不過,他擁有的貨幣和製成品並不全都是資本,因為他不是把它們全部用在這些方面。他用一部分貨幣和出售製成品所得的貨款來滿足他個人和他家庭的消費,僱用馬夫和聽差,供養獵人和獵犬,教育子女,交納稅款或捐給慈善機構。那麼,他的資本是什麼呢?精確地說,乃是他用於進行再生產的那部分所有物,不論這些所有物以什麼形式存在。其中一部分甚或全部,是否能直接用來滿足工人的需要,這無關緊要。
例如,假定資本家是一個五金製造商,假定他的資本,除機器外,目前全都是鐵製品。鐵製品是不能用來養活勞動者的。然而,只要改變一下鐵製品的用途,他就能供養勞動者。假設他原來打算用一部分收入養一群獵狗,或雇一些僕人,而現在改變了主意,把這部分收入用於從事生產活動,用於向增加的工人支付工資。這些工人由此而能購買和消費原來會被獵狗或僕人消費掉的食物。由此可見,僱主無需看一眼或碰一下食物,便能使該國較多的食物用來供養生產性勞動者,而使較少的食物用在非生產性消費上。現在改變這個假設,設想不是用養僕人或獵狗的錢來改發工資,而用購買餐具和珠寶的款項改發工資。為了使結果更加明顯,我們假定這一改變的規模相當大,購買餐具和珠寶的一大筆錢轉移來僱用生產性勞動者,假定這些勞動者象愛爾蘭農民那樣,以前處於半失業狀態。這些勞動者得到增發給他們的工資後,不會用來購買餐具和珠寶,而是用來購買食物。然而該國沒有多餘的食物,而且也不象在前面的例子中那樣,可把一些非生產性勞動者或動物的食物轉用於生產目的。因此如果可能,將進口食物;如果不可能,勞動者暫時仍將處於半飢半飽的狀態。但是,資本家的花費從非生產性支出轉變為生產性支出,會使商品需求發生變化,其結果乃是下一年生產的食物將增多,而餐具和珠寶將減少。這再次表明,無需直接對勞動者的食物做任何事情,只要有人將其一部分財產(不論是哪類財產)從非生產性用途轉變為生產性用途,就會使生產性勞動者消費的食物增加。由此可見,「資本」與「非資本」之間的區別並不在於商品的種類,而是取決於資本家的意向,看他將其用於何種目的;任何一種財產,不論多麼不適合於勞動者使用,但只要這種財產或得自這種財產的價值用於生產性再投資,它就是資本的一部分。由各個所有者指定用於生產性再投資的全部價值總和構成了國家的資本。這些價值是否都具有可直接用於生產的形式,這無關緊要。不論它們以什麼形式出現,都是暫時的和偶然的;一旦被指定用於生產,它們就會以某種方式轉變成能夠應用於生產的東西。
㈨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資本」是什麼意思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資本」是指資本家佔有、並用作剝削手段的生產資料和貨幣。是一種由剩餘勞動堆疊形成的社會權力,它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是一個特定的政治經濟范疇,它體現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系,因此,資本並不完全是一個存量的概念。
然而今天我們來單獨研究宏觀經濟存量核算時,「資本」泛指一切投入再生產過程的有形資本、無形資本、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從投資活動的角度看,資本與流量核算相聯系,而作為投資活動的沉澱或者累計結果,資本又與存量核算相聯系。
資產=資本+其他積累+負債
即:資本+其他積累=資產-負債=資本權益
價值規律告訴人們,資本總是流向高利潤行業。
(9)勞動經濟學的資本指的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資本的主要特徵:
1、資本是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
2.、資本是一種運動
3、資本是一個歷史范疇,它體現資本家剝削雇傭工人的關系,它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范疇。
資本是一種支配權,對物的支配權。在資本主義逐漸是生產資料與生產者分離後,也就是在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中,造成了大量無產者之後,這種對物的支配權就是資本獲得了對勞動力的支配。
要獲得這種支配權,首先要求資本是一種居於統治地位的社會力量。資本是一種在古希臘奴隸制條件下就已經高度發達的經濟范疇,單只是在近代的生產力基礎上,才允許其獲得這種統治地位。
㈩ 經濟學中「勞動與資本」是什麼意思
經濟學中的勞動(labor)和資本(capital)是生產某種產出的兩種生產要素,分別投入一定量的勞動和資本可以得到一定的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