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經濟學的三大基本原理是什麼要詳細點!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人們面臨交替關系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為了得到一件東西,通常不得不放棄另一件東西。作出決策要求我們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有所取捨。
學生面臨如何分配學習時間的交替,父母在購物,旅遊和儲蓄間面臨交替,社會面臨效率與平等的交替。
--
效率:社會能從其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多東西的特性。
平等:經濟成果在社會成員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很多情況下,某種行動的成本並不像乍看時那麼明顯。
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
考慮上大學的決策,成本不是住房和伙食,因為即使不上大學,也要租房和吃飯。最大的成本是時間,如果把上大學的時間用於工作,能賺到的工資就是上大學最大的單項成本。
因此,很多正值上大學年齡的職業運動員如果放棄運動而上大學,可能每年少賺幾百萬美元,因此他們上大學的成本比普通人高得多。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職業運動員一定要退役後才去上大學的原因。
--
機會成本: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所必須放棄的東西。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許多決策涉及到對現有行動計劃進行微小的增量調整,經濟學家把這些調整稱為邊際變動。
假設一架200個座位的飛機飛一次的成本是10萬美元,每個座位的成本是500美元,有人會說:票價決不應低於500美元。但是當飛機即將起飛時仍有10個空座,在登機口等退票的乘客願意支付300美元買一張票,應該賣給他嗎?當然應該。如果飛機有空座,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微乎其微。雖然一位乘客飛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是邊際成本僅僅是這位額外的乘客將消費的一包花生米和一杯飲料而已。
只有一種行動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這項行動。
--
邊際變動:對行動計劃小的增量調整。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四: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貿易使每個人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通過與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價格買到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其他所有家庭競爭,但是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過得更好,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家庭就必須自己種糧食,做衣服,蓋房子。
國家和家庭一樣也能從相互交易中獲益。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貿易使每個人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通過與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價格買到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其他所有家庭競爭,但是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過得更好,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家庭就必須自己種糧食,做衣服,蓋房子。
國家和家庭一樣也能從相互交易中獲益。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辦法
在一個市場經濟中,中央計劃者的決策被千百萬企業和家庭的決策所取代。這些企業和家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價格和個人利益引導著他們的決策,他們彷彿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所指引,引起了合意的市場結果。
價格指引這些個別決策者在大多數情況下實現了整個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結果。
市場經濟:當許多企業和家庭在物品與勞務市場上相互交易時通過他們的分散決策配置資源的經濟。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政府幹預經濟的原因有兩類:促進效率和促進平等。
經濟學家用市場失靈這個詞來指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
市場失靈的一個可能原因是外部性。污染的例子:如果一家化工廠不承擔排放煙塵的全部成本,它就會大量排放。
另一個可能原因是市場勢力。假設鎮里只有一口井,這口井的所有者對水的銷售就有市場勢力。
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並不意味著它總能這樣。
市場失靈: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
外部性:一個人的行動對旁觀者福利的影響。
市場勢力:一個經濟活動者對市場價格有顯著影響的能力。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用什麼來解釋各國和不同時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別呢?答案之簡單出人意料之外。幾乎所有生活水平的變動都可以歸因於各國生產率的差別:一個工人一小時所生產的物品與勞務量的差別。同樣,一國的生產率增長率決定了平均收入增長率。
生產率:一個工人一小時所生產的物品與勞務量。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通貨膨脹是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
什麼引起了通貨膨脹?在大多數嚴重或持續的通貨膨脹情況下,罪魁禍首結果總是相同的:貨幣量的增長。當一個政府創造了大量本國貨幣時,貨幣的價值下降了。
通貨膨脹: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人們通常認為降低通貨膨脹會引起失業暫時增加。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這種交替關系被稱為菲利普斯曲線。
當政府減少貨幣量時,它就減少了人們支出的數量。較低的支出與居高不下的價格結合在一起就減少了企業銷售的物品與勞務量。銷售量減少又引起企業解僱工人,就暫時增加了失業。
菲利普斯曲線: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❷ 【政府經濟學】基本原理和相關知識,以及案例分析方法!!!
1、政府經濟學:是專門研究以政府為主體的資源配置及其宏觀管理規律的學科。 2、競爭失靈:市場處於不完全競爭狀態,也稱之競爭失靈。在現實經濟運行中,市場往往達不到完全競爭狀態,而是存在壟斷,即不完全競爭。至於壟斷的具體情況,還可進一步劃分,主要包括完全壟斷、寡頭壟斷和壟斷競爭。 3、俱樂部物品:可能發生擁擠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稱之為"俱樂部物品"。當消費人數低於擁擠點時,該物品是非競爭的,而當消費人數超過擁擠點時,這種物品的消費就變成競爭的。 4、信息的不對稱:通常是指進行商品和勞務交易的雙方,由於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開展公平競爭,從而對資源配置產生扭曲。 5、自然壟斷:有時也稱之為天然壟斷,是與某些商品和勞務自身的特點有關,即這類商品和勞務在由一家企業提供時其成本比由多家企業提供時低,有利於節約社會資源。供電、供水、供氣等公用事業服務的生產和提供,具有明顯的自然壟斷特徵。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經濟職能。 (1)政府收入分配職能;政府收入分配職能,是指政府通過各種政策工具,參與一定時期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與再分配,實現收入在全社會各部門、各地區、各單位,以及各社會成員之間進行合理分割,縮小收入差距,體現社會公平。在調節收入分配,實現社會公平的過程中,政府需要運用一系列的政策工具和措施,主要包括:稅收制度,稅收是政府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各項稅收特別是所得稅,實行累進稅率,收入調節功能很強,是各國政府實施分配政策的主要工具;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為社會成員在喪失勞動能力、失業、疾病、工傷、生育等情況下,提供基本生活資料,保障其生存需要。社會保障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優撫等內容。而這種制度保障應為所有社會成員提供,與其所繳納稅的多少不完全對等;工資制度,政府公務人員和政府直接舉辦的公共事業機構工作人員的工資、津貼、獎金等工資性支出,由政府財政支出安排,其支出總額和支出標准,直接關繫到這部分社員成員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進而影響全社會的收入分配格局。因而工資制度構成政府調節收入分配,實現其政策目標的重要工具;財政補貼,財政補貼是政府單方面的價值讓渡,屬轉移性支出,其目的是為了執行政府政策的需要,對企業、個人的某些特定行為給予資金支持,以影響相關產品和勞務價格結構,調節市場供求關系。而政府財政補貼數額、補貼對象,則直接影響有關企業、個人在收入分配中所佔比例和份額。 (2)政府經濟穩定與發展職能,政府經濟穩定與發展職能,是指通過干預、調節國民經濟運行,達到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等目標,實現經濟發展的目的。政府穩定經濟職能,還意味著實現經濟增長與發展的目的。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屬不同的概念,經濟增長通常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定時期內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的增加,可用經濟增長率或增長額來表示。而經濟發展是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經濟運行和人民生活質量得到改善,包括產業結構優化、貧富差距縮小,生產生活環境改善、人們醫療教育文化生活質量得到提高等。即經濟的增長,最終要有利於人民福利水平的改善,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重要職能。為實現經濟穩定與發展職能,政府需要運用相應的政策工具和手段,主要有:運用財政、貨幣政策工具,保證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基本平衡;運用財政制度的自動調節功能,實現經濟穩定與增長 (3)政府資源配置職能 政府資源配置職能,是指通過政府經濟活動,引導人力、物力、財力等社會資源流動,形成一定的產業結構、區域經濟結構等經濟結構,優化資源配置結構,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❸ 經濟學十大原理
經濟學十大原理:
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回它而放棄的東西。
3、理答性人考慮邊際量。
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3)經濟學基本原理擴展閱讀:
經濟學基本原理:
經濟學基本原理是作為經濟學科學體系的出發點的公理、由科學的經濟學公理推導出來的經濟學定理。不同的經濟學範式有不同的經濟學基礎理論,但只有科學的經濟學才有經濟學基本原理。
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是一般均衡論,對稱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是對稱平衡論。對稱平衡論是經濟學的最基本原理。
經濟學核心規律:
經濟學核心規律是由經濟活動中最深層次的本質展開來的經濟活動的內在必然聯系,決定支配經濟活動中其他層次的規律。經濟發展是價值的發展不是金錢的增長。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價值規律而非價格規律是經濟學的核心規律。
❹ 經濟學的基本觀點是什麼
基本思想
其基本思想是:(1)生產關系是一切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2)在繼承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科學成分的基礎上,創立了勞動價值論,提出了商品二重性、勞動二重性理論。(3)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創立了剩餘價值理論,認為該理論揭露了資產階級剝削的本質和資本主義社會階級對立的根源,並認為該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理論依據。(4)創立了社會再生產理論。(5)創立了利潤理論、利息理論和地租理論。(6)對未來社會做出了構想。
基本原理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人們面臨交替關系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為了得到一件東西,通常不得不放棄另一件東西。作出決策要求我們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有所取捨。
學生面臨如何分配學習時間的交替,父母在購物,旅遊和儲蓄間面臨交替,社會面臨效率與平等的交替。
-- 效率:社會能從其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多東西的特性。
平等:經濟成果在社會成員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很多情況下,某種行動的成本並不像乍看時那麼明顯。 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許多決策涉及到對現有行動計劃進行微小的增量調整,經濟學家把這些調整稱為邊際變動。
邊際變動:對行動計劃小的增量調整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四: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貿易使每個人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通過與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價格買到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其他所有家庭競爭,但是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過得更好,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家庭就必須自己種糧食,做衣服,蓋房子。國家和家庭一樣也能從相互交易中獲益。
1、重商主義
主要觀點是重視金銀貨幣的積累,把金銀看作是財富的形式,認為對外貿易是財富的真正源泉,只有通過出口才能獲取更多的金銀財富。因此,主張在國家的支持下發展對外貿易。但是重商主義的研究只限於流通過程,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經濟理論體系。
2、古典經濟
主要觀點是流通過程不創造財富,只有農業和畜牧業才是財富的源泉。提出自然秩序的概念,用農業來概括經濟,用租地農場主的生產經營活動來分析資本的流通和再生產。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經濟學家稱重農學派為「現代經濟學的真正鼻祖」。
3、自由主義
主要觀點是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和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但經濟全球化並不排除政治和文化的多元化,更不等於全球經濟、政治、文化一體化。新自由主義鼓吹經濟全球化,而是著力強調要推行全球經濟、政治、文化一體化,即全球化。
(4)經濟學基本原理擴展閱讀:
經濟學學派中自由主義的發展概況:
NewLiberalism:19世紀70年代,英國經濟危機嚴重,為適應資產階級新的政治要求,T.H.格林首先提出了既堅持英國自由主義傳統,又實施國家干預,充分發揮國家作用的新理論。
90年代以後,英國自由黨內外很多自稱集體主義者的激進知識分子,主張建立平等、合作的新社會,要求國家在減少日益嚴重的失業和貧困現象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他們從格林的著作中尋找行動的理論依據。「新自由主義」成為他們所推崇的理論的代名詞。
此時的新自由主義事實上是NewLiberalism,因為新自由主義對「自由」解釋與古典自由主義相比有了顯著的不同,提出自由應該是制度框架內的自由,而不是放任自流。
❺ 經濟學原理主要有哪些內容
《經濟學原理》內容精要:《經濟學原理》全書共分為六篇。第一篇為「導言」,主要闡述經濟學的定義、研究對象、范圍和研究方法等基本思想。馬歇爾認為經濟學是研究人類一般生活事務的學問,是研究個人在社會活動中與獲取和使用物質福利必需品最密切有關的那一部分。經濟學在研究社會財富和經濟現象的同時,也對人本身進行研究。馬歇爾還強調從人的心理因素和動機兩個方面來研究經濟,認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經濟活動的動力和阻力這兩個方面。馬歇爾認為經濟規律就是對經濟傾向的敘述,它較自然科學來說是不精確的。他還指出研究經濟學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獲取經濟知識,二是解決實際問題。
第二篇「若干基本概念」,主要是對一系列的經濟學概念進行定義和解釋。在這一篇中,馬歇爾介紹的基本概念和范疇主要有財富、市場、消費、生產、勞動、收入、資本、利息和利潤等。他將人們想要得到的東西稱為財貨,但並不是所有的財貨都是財富,所謂財富是指一切直接有助於人們獲得產業效率的精力、才能和習慣。他還認為並非所有的勞動都具有生產的性質。
第三篇「論慾望及其滿足」,主要研究消費及需求理論,具體理論有用貨幣間接衡量貨物的邊際效應、需求規律、需求彈性、消費者的選擇原則和消費者剩餘等。馬歇爾的需求理論是以人的慾望為出發點的,他的需求規律是:需求量隨價格的下跌而增大,或隨價格的上漲而減少。馬歇爾認為.消費者購買某物所得的滿足通常會超過他為此付出的代價及所放棄的滿足,從而在購買中得到多餘的滿足。如果對它進行經濟衡量,則是消費者為購買此物而願付出的價格減去購買此物實際支付的價格之剩餘額,這個剩餘部分就稱為消費剩餘。
第四篇「生產要素」,著重闡述了生產與供給學說。馬歇爾認為生產要素分為土地、勞動、資本和組織四大類,其中組織指企業經營和工業組織。
第五篇「需求、供給與價值的一般關系」,主要論述了均衡價格理論。馬歇爾用需求、供給和價格三者之間的函數關系來論證他的均衡價格論,這種理論是經濟學中價值決定問題上供求論的另一種表述。馬歇爾將均衡價格按時間長短分為三類:極短時間內暫時的市場價格,短時期內正常市場價格,長時期的正常價格。除此之外,馬歇爾還討論了壟斷與均衡價格之間的關系,並對壟斷條件下的資本主義發展充滿信心。
第六篇「國民所得分配」,共分為13章,主要研究分配問題。這部分介紹了工資、利息、利潤和地租四種分配形式。在工資理論中,馬歇爾認為工資決定於勞動供求均衡,其大小由勞動要素的需求與供給來決定。利息是資本的價格,分為純利息和毛利息兩種,資本的價格指的是純利息。利潤是資本家經營管理企業的組織生產以及承擔風險的報酬,它包括三個方面:資本供給、經營能力供給、組織管理能力供給。
❻ 經濟學的十大基本原理是什麼
人們面臨權衡取捨。(表明經濟學是研究資源稀缺條件下的選擇問題。)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機會成本)
理性人考慮邊際量。(邊際分析法)
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激勵因素)
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市場經濟)
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市場機制調節)
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政府幹預)
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國家整體經濟)
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貨幣政策)
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通貨膨脹)
經濟學是研究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規律的理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自然科學、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同一的客觀規律。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研究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用科學方法自覺從整體上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新常態經濟學就是科學經濟學。
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在新常態經濟學看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展開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後面的經濟規律與經濟本質,而不是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的,是政治經濟學而不是科學的經濟學。
要研究經濟發展的規律就必須從整體上統一研究經濟現象,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統一的經濟體中對稱的兩個方面,所以在新常態經濟學範式框架中,有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分,沒有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別;而政治經濟學總是把經濟學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
❼ 經濟學基本原理
百萬美元一本書——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中,歸納出經濟學十大原理。這十大原理是: 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這表明經濟學是研究資源稀缺條件下的選擇問題。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經濟學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機會成本。 3、理性的人考慮邊際量。經濟學中最重要的分析方法——邊際分析法。 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經濟學分析的背景——制度決定人們的行為,要用制度來引導與約束人們的行為。 這四條是關於個人如何做出決策的四個原理。市場經濟的組成單位是個人,個人有決策(做出選擇)的自由。個人組成整體。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是個人行為。這四條原理說明了如何研究個人行為。 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人與人的關系本質上是交易關系,這種關系之所以產生是因為貿易是雙贏的,無論對個人還是國家都如此。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是「看不見的手」調節每個人的經濟活動,「看不見的手」就是價格。市場機制調節是經濟學的基本內容。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市場經濟需要法治,同時市場也有失靈。政府的作用是補充市場機制之不足。 這三個原理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也是微觀經濟學所要論述的問題。 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決定一國整體狀況的是其生產能力,這是分析整體經濟的中心。 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現代經濟是貨幣經濟,貨幣與物價的關系是經濟學家一直關注的。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這是短期中整體經濟的中心問題,也是政府調節的難點。
❽ 技術經濟學基本原理
技術經濟學是一門應用理論經濟學基本原理,研究技術領域經濟問題和經濟規律,研究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是研究技術領域內資源的最佳配置,尋找技術與經濟的最佳結合以求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投資項目評價的經濟指標一般可以分作三大類:第一類是以時間單位計量的時間型指標,如投資回收期;第二類是以貨幣單位計量的價值型指標,如凈現值、凈年值、費用現值、費用年值等;第三類是反映資金利用效率的效率型指標,如投資收益率、內部收益率、凈現值指數等。 這三類指標從不同角度考察項目的經濟性,在對項目方案進行經濟效益評價時,應當盡量同時選用這三類指標以利於較全面地反映項目的經濟性。
第一節 靜態評價方法
在經濟評價中,不考慮資金時間因素的評價方法,稱為靜態評價方法。主要有:投資回收期法、投資收益率法、差額投資回收期法等。
一、靜態投資回收期法
1.概念
投資回收期法,又叫投資返本期法或投資償還期法。所謂投資回收期是指以項目的凈收益 (包括利潤和折舊)抵償全部投資(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和流動資金投資) 所需的時間。
2.計算公式
[公式]
式中:CI為現金流入量;CO為現金流出; [公式] 為第t年的凈現金流量; [公式] 為靜態投資回收期(年)。
靜態投資回收期亦可根據全部投資的財務現金流量表中累計凈現金流量計算求得,其詳細計算公式為
[公式]
用投資回收期評價投資項目時,需要與根據同類項目的歷史數據和投資者意願確定的基準投資回收期相比較。設基準投資回收期為 [公式] ,判別准則如下:
若 [公式] ,則項目可以考慮接受;若 [公式] ,則項目應予以拒絕。
二、投資收益率法
1.概念
投資收益率, 是指項目達到設計生產能力後的一個正常年份的年息稅前利潤與項目總投資的比率。 對生產期內各年的年息稅前利潤變化幅度較大的項目, 則應計算生產期內年平均年息稅前利潤與項目總投資的比率。 它適用於項目處在初期勘察階段或者項目投資不大、生產比較穩定的財務盈利性分析。
2.計算
[公式]
式中:TI為投資總額, 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和流動資金等;EBIT為項目達產後正常年份的 年息稅前利潤或平均年息稅前利潤, 包括企業利潤總額和支出利息。
投資收益率指標未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 而且沒有考慮項目建設期、 壽命期等眾多經濟數據, 故一般僅用於項目初步可行性研究階段。
用投資收益率指標評價投資方案的經濟效果, 需要與根據同類項目的歷史數據及投資者意願等確定的基準投資收益率作比較。 設基準投資收益率為 [公式] ,判別准則如下:
若 [公式] ,則項目可以考慮接受;
❾ 微觀經濟學的五大基本原理
微觀經濟學包括的內容相當廣泛,其中主要有: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包括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和市場均衡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與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中個體的經濟行為,亦即單個家庭、單個廠商和單個市場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
它從資源稀缺這個基本概念出發,認為所有個體的行為准則在此設法利用有限資源取得最大收獲,並由此來考察個體取得最大收獲的條件。在商品與勞務市場上,作為消費者的家庭根據各種商品的不同價格進行選擇,設法用有限的收入從所購買的各種商品量中獲得最大的效用或滿足。家庭選擇商品的行動必然會影響商品的價格,市場價格的變動又是廠商確定生產何種商品的信號。廠商是各種商品及勞務的供給者,廠商的目的則在於如何用最小的生產成本,生產出最大的產品量,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廠商的抉擇又將影響到生產要素市場上的各項價格,從而影響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廠商的抉擇均通過市場上的 供求關系表現出來,通過價格變動進行協調。
因此,微觀經濟學的任務就是研究市場機制及其作用,均衡價格的決定,考察市場機制如何 通過調節個體行為取得資源最優配置的條件與途徑。微觀經濟學也就是關於市場機制的經濟學,它以價格為分析的中心,因此也稱作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還考察了市場機制失靈時,政府如何採取干預行為與措施的理論基礎。微觀經濟學是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基礎上,吸收美國經濟學家張伯侖和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的壟斷競爭理論以及其他理論後逐步建立起來的。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學盛行之後,這種著重研究個體經濟行為的傳統理論,就被稱為微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只是研究 對象有所分工,兩者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並無根本分歧。兩者均使用均衡分析與邊際分析,在理論體繫上,它們相互補充和相互依存,共同構成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
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市場出清,即資源流動沒有任何障礙;完全理性,即消費者與廠商都是以利己為目的的經濟人,他們自覺的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則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為目標,又知道如何實現最大化;完全信息,是指消費者和廠商可以免費而迅速的獲得各種市場信息。
產生發展
微觀經濟學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20世紀30年代以後,英國的羅賓遜和美國的張伯倫在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廠商均衡理論。標志著微觀經濟學體系的最終確立它的體系主要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廠商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等。
微觀經濟學的發展,迄今為止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微觀經濟學階段,或者說是微觀經濟學的萌芽階段。
第二階段: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葉,是新古典經濟學階段,也是微觀經濟學的奠定階段。
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觀經濟學的完成階段。
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微觀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擴充和演變階段。
通觀微觀經濟學的發展過程與全部理論,始終圍繞著價格這一核心問題進行分析,所以微觀經濟學在很多場合又被稱為「價格理論及其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