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經濟學必備素養

經濟學必備素養

發布時間:2021-02-16 07:02:47

A. 經濟學家應該具備的素質

經濟學家應該具備的素質
一是觀察能力。
二是分析能力。
三是創造能力。

B. 如何提升個人經濟學素養

首先,提升經濟學素養,和提升數學素養,物理學素養,社會學素養,以及許多其他學科的素養,方法並沒有什麼不同,就是多讀(讀書,讀人,讀事),多思考。

其次,完成具有一定經濟學素養這個目標,具體的路徑可能有很多種,無非是保持持久的興趣,堅持看經典好書,多多思考理論與經濟事實。不要妄想走捷徑,想著看一篇文章就能有什麼「經濟學素養」。

方法就是如此,接下來我就談一談我個人認為的培養經濟學素養的三重境界吧。

相關性:非經濟學專業出身,但是大學期間閱讀過很多經濟學,金融學,財務學教材與經典書籍;工作的時候,也曾經與名校畢業的金融學碩士,傳統意義上的風投,互聯網風投談笑風生。。

第一重境界:構建經濟學的知識體系

這就是純粹學習經濟學知識與理論所應該達到的境界。

在學習的過程中,所建立起來的經濟學知識體系,和其他的學科所建立起來的學科知識體系,沒有什麼區別。它可以是一個典型的樹形結構,金字塔結構,也可以是你自己總結出來的邏輯圖形結構。

另外,假如你讀過曼昆的的《經濟學原理》這本很好的經濟學入門讀物,你還可以構建出一個由它的十大原理支撐起來的知識體系。在該體系中遊走的時候,可以把這「十大原理」當作是思考的線索。

在這里也附上曼昆的十大經濟學原理:

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人們為了獲得一件東西,必須放棄另一件東西。決策需要對目標進行比較。

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決策者必須要考慮其行為的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

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理性的決策者當且僅當行動的邊際收益超過邊際成本時才採取行動。

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當成本或收益變動時,人們的行為也會發生變動。

5.交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交易使每個人專攻於他或她最擅長的領域。通過和他人的交易,人們可以購買更多樣的產品和服務。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在市場中相互影響的家庭和企業實施行動,好像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們來達到資源的最優配置。與此相反的是在政府指導下的計劃經濟。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當一個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政府可以通過公共政策改變結果。例如反壟斷和污染的法規。

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一個國家的工人單位時間內能生產大量的商品和服務,那麼這個國家享受較高的生活水準。類似的,當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提高,那麼它的平均收入也會提高。

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當一個政府發行了大量該國貨幣,貨幣的價值下跌。因此,價格的上漲,使得需要更多貨幣來購買商品和服務。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降低通貨膨脹往往伴隨著失業率的暫時上升。這種此消彼長的現象是理解稅法,政府支出和貨幣政策的變化短期效應的關鍵。

當然,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只適合入門,我這里拿它拿它舉個例子而已。

我另外推薦一種交叉閱讀方法,也是我一直在提的一種方法。那就是,對於一門學科的了解,可以多讀幾本書,交叉來看原理是如何被表達的。

比如讀了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之後,還可以閱讀: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斯蒂格利茲的經濟學;楊小凱的經濟學,以及其它已經被證明是經濟學經典教材的經濟學書籍。(高鴻業的,我覺得就不咋地。)

然後,我覺得你應該讀一下經濟思想史,經濟史方面的書籍。
比如汪丁丁的經濟學思想史講義;蘭德雷斯的經濟學思想史,以及楊小凱的百年中國經濟史筆記等等好書。

(PS:我這里不建議讀斯坦利.L.布魯的《經濟思想史》,這本書雖然也很好,但是我覺得不適合學生讀,因為我覺得他的行文有點隨心所欲,有些東西寫的並不通俗易懂。我推薦另外一本基於這本書,但是讀起來相對好玩兒一點的書:經濟思想史的趣味,當然,這本書不能用來當做了解經濟思想史,或者經濟學思想史的書籍,因為它雖然有趣,但是並不成體系,不太嚴謹。)

再然後,你就可以讀一些大師的經典著作,比如哈耶克文選,弗里德曼的自由選擇(PS:這本書不難,可以當做入門讀物。),乃至馬克思的資本論等等。

再再然後,你就可以閱讀一些研究具體經濟發展狀況,或者某個支脈的經濟學著作了。

比如說:楊小凱談經濟;中國經濟:轉型與增長;讀懂中國改革;
以及:貨幣金融學;證券分析;演化經濟學

第二重境界:理解作為復雜系統的經濟系統

首先,境界之間的區分並不是機械的,你不用把上面的書都讀完,就能夠隱隱感覺到自己的思想水平在提升,對經濟學與經濟現象的理解也有了自己的體系化的看法。
把標題展開來講,所謂理解作為復雜系統的經濟系統是個什麼意思?
其實,對於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研究,有一個歷史性的轉向,那就是研究以復雜系統為導向來重新定義對於這些學科的研究。而經濟學作為一門「定量研究社會」的學科,應該是跟隨這個導向,使自己的研究得以深化的。
就算是對於我們這些非研究者而言,從復雜系統的高度來重新審視經濟學,也是很有必要的。
那麼,從復雜系統的高度來審視經濟學,具體是怎樣的呢?
這個話題太大,我個人的一些想法還不太成熟,我覺得重要的幾個認識的點包括:

1.復雜系統的概念與範式
復雜系統意味著,靜態上來說,在一個系統內部,構建系統的元素是多元的,元素間的聯系、互動也是十分復雜十分麻煩的,元素間往往形成了復雜的耦合關系;動態來講,在一個復雜系統內部的決策,也會產生非常復雜的漣漪效應與系統效應,系統本身也具有自己的生命特徵(奧地利學派,演化經濟學等等)。
這里講的很初步,建議閱讀相關著作,多加感悟。比如兩本《復雜》:復雜;復雜。以及其它的關於復雜系統的著作,將其思維方式帶入到經濟學的思考過程中。
(補:復雜系統的支撐學科包括老三論(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與新三論(耗散結構論、協同論、突變論)等)

2.重新審視經濟學概念,方法與學科

從復雜系統的角度來審視經濟學,舉一些例子來說:
概 念
外部性:在一個復雜系統內部做出的決策,會產生漣漪效應,連鎖效應,或者系統效應,這個效應不只是正負兩個維度這么簡單;
稅收歸宿:稅收往往並不會最終降臨到收稅的群體上,而是由消費者與生產者共同承擔,具體分配結果取決於各自的彈性。這在系統內,可視作系統對於外部反映的一種自我內部整合;乘數效應與擠出效應的對抗性:政府投資不一定使得經濟按照預期增長,而是呈現出一種正反的對抗性,對於這種對抗性,僅僅說是「凡事有利又有弊」是膚淺的,而應該從系統的角度來看待,即一種決策或者行為,在一個復雜系統內,其結果有時候會收斂成一個事件環,決策最終產生的效應取決於外部的時間與其它的環境約束;

方 法

方法,主要指的是線性的研究方法轉向非線性,簡單的動力學分析轉向復雜多元分析,分立的研究視角轉向系統的研究視角。
比如局部均衡分析向一般均衡分析轉型;

比如演化證券分析方法。

學 科

比如博弈論,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系統研究方法,研究多個變數交互作用如何達到(或達不到)均衡狀態,研究信息如何在系統內流轉。(如果從資訊理論的角度來理解博弈過程,會不會有新的感悟?)
比如演化經濟學,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待經濟系統。

之前看到@張英鋒先生的一個答案,寫的非常不錯,從系統的角度來分析經濟危機:為什麼每隔幾年就會產生經濟危機?-張英鋒的回答

第三重境界:超越經濟學

先講一個例子,關於亞當.斯密的「社會分工」。
斯密是西方經濟學的鼻祖,他在巨著《國富論》裡面提到了一條事實,即社會分工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一大動力,越來越精細的分工有助於培養熟練工人,節省成本,提高效率,甚至有助於產生機器化大生產。
但是,現代社會對斯密的「社會分工」卻是持批評態度的(可見彼得.德魯克的相關著作),認為斯密的社會分工根本不是真正的社會分工,而是簡單、片面地用「技術分工」來代替了社會分工,即認為工人的勞動模式可以被機械化地劃分,同時也沒有考慮市場存在的動態需求。(這也是為什麼馬克思後來要談他的「勞動的異化作用」。)
斯密的這一思想,還催生了近代的管理學,即泰勒的科學管理。另外,福特的流水線生產,也是來自於斯密的分工的思想的啟發。
這時候,我們就要想一想,為什麼要說斯密的社會分工,在現代社會里要接受批判呢?
簡單來說,答案是:這種分工模式,是反人性的——人不是機器,人有情感,日復一日地做一些重復的工作,是對人的一種摧殘,長此以往,生產效率反而會降低。(從市場存在動態需求的角度,也能講,我就不細講了。)
這時候,我們可以再深入地思考:現代社會尊重人與人性是怎樣的一個過程?
如果你了解西方哲學的發展,你就會意識到:近代西方哲學的發展,或者思想史,一條隱含的脈絡,就是逐漸建構真正的個人,逐漸加強對每一個體的情感與人格的尊重。(比如,始於克爾凱郭爾的「存在主義」)。

再再深入地思考:為什麼斯密的分工在他的年代是正確的,這說明了他的年代是有著怎樣的一個歷史心態?這種差別與變化,在歷史上是怎樣一個過程,從社會學角度來講,現代人的概念是如何建構的?什麼是經濟人?什麼是政治人?
再再再深入地思考:從經濟人與政治人的差別上來思考,什麼是經濟學?它如何從哲學中發展出來的?什麼是經濟學的思考方式?

你看,你的思想就在不知不覺間超越經濟學了。
你看,你需要學習的,不只是經濟學,還有哲學,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當然,還包括心理學,傳播學等等學科。

最終,經濟學對你來說,就不是經濟學了,而是一種思考慣性,你甚至用的是其它學科的術語,甚至不用任何術語,思考與解釋一件事情之時,卻是經濟學的。

C. 經濟學家有哪些素質

曼昆的宏觀經濟學開篇就有描述,大體意思是經濟學家同時是個科學家、哲學家、數學家、藝術家等等。我認為思維嚴謹、淡薄有耐心是搞研究必備的素質 ,研究經濟學要有寬廣的知識面。

D. 學好經濟學需要那些素質呢

要看你學習的是什麼經濟系的什麼專業了,學好經濟和學好經濟學是非常不一樣的:前者務實,而後者務虛!因為經濟學歸根結底一門哲學,本質上人們對周圍經濟現象形成規律的探討和總結,你真正學起來會接觸到一些比學量子力學和宇宙論中可能認識到的更加玄乎的概念,因為它們看不到也摸不著,比如均衡,效率,邊際,效用等等,他們遍布了幾乎每一個經濟學的分支,使得整個經濟學殿堂猶如雲間城堡,真正掌握它們且能熟練使用需要很高的功力,我一會兒來談。

如果只是學的應用經濟學科,如金融學,國際貿易國際金融,世界經濟等等,那就只用學好所謂的經濟就可以了:首先是要不斷地積累對經濟運作規則的認識,這些規則大多都是人們為了維持經濟系統的運轉而規定的,所以要實際容易理解得多,其次是要掌握在既定市場運作規則下的數理規律,因為只有用數學公式描述出的表達才最沒有歧義,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學習應用經濟學科的學生有一定的數學功底;三是要熟練掌握這套規則下的各種術語,每個學科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概念堆積的產物,經濟學科更是如此,這就要求學生對現實經濟中的各種名詞熟練掌握,做到信口攆來,否則怎麼體現你專業?當然中文英文都要行。

如果你學習的是所謂的理論經濟學而並非面向市場服務的應用經濟學,那可能就要有點難度了,不僅需要天份還需要耐心和鍥而不舍的精神,我大致說說學習中要注意的問題
第一,相信自己。要堅持只有自己能說服自己。自己想通了的,可以信;自己想不通的或者還沒有想通的,盡可以存疑,經濟學學習中直覺是最重要的。第二,要學會問問題。問題要達、要淺、要重要,要有不同答案的可能性。第三,要與高人過招;沒有條件,也要看高人過招。第四,要依對象而選擇學習方法。對象不同,學習的方法是不應該一樣的。語言、文學、藝術的學習是不同於科學的學習的。學科學需要理解。學數學、學物理、學化學,那是需要理解的。不理解這一步,就不能理解下一步。不理解,生生地背下來是沒有用的,也是不可能生生地背下來的。經濟學是科學,所以也必須一點一滴把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學好,因為只有這樣,學習經濟學才是輕松愉快的

E. 什麼是經濟素養

所謂的經濟學知識。如果不是經濟類的懂點常識就行了。現在普天之下都在說經濟,知道點不益處。

F. 經濟學要求的能力有什麼

學習主要是了解各學派的經濟理論及模型(一定的高等數學知識也是必要的),並通過課堂實例討論加深對各種經濟現象如失業率、商品庫存等及經濟手段如利率、稅收等的理解和認識,最終達到能夠預測分析經濟發展趨勢,採取相應措施促進其穩定發展的目的。主要課程有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數量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等。

培養的能力有:

一是觀察能力
很自然地,這是指經濟學家要有能力在現實中觀察出重大
問題,以及規律性與決定性的問題。這既包括現在正在發生的問題,也包括歷
史問題。人們是否能夠發現和解釋歷史的問題,直接關繫到是否有能力解釋現
在。如果沒能力解釋歷史,往往也沒能力解釋現在。現實問題總是非常復雜的。
從學術上來說,如何找出現實或歷史中最重要的問題,提出一個解釋,這是很
大的挑戰。面對這樣的挑戰,學者與非學者是如何區分的?什麼是經濟學者心
里特別重要的東西?我想,區別他們的一個標准,就是看他們心裡有沒有一個
理論的基準(benchmark)。好的經濟學家要能在觀察現實的時候發現問題,提
出疑問。也就是說有洞察力。好的社會科學家一定要有能力找到問題。提出一
個好的問題相當於解決了問題的一半。所謂的問題,即是疑問。他所產生的疑
問、看到的現象,有沒有什麼規律,能不能解釋。如果沒有什麼規律,那就談
不上是經濟學問題;如果這個規律能夠被已有的理論所解釋,也談不上是問題。
觀察到現象,且能發現裡面有什麼問題,這非常取決於學者心裡存在的理論基
准。一個學者能抓到什麼樣的問題,就基本上決定這個人是個什麼樣的經濟學
家。重要的經濟學家抓到的是重要的問題。有理論素養的經濟學家和非經濟學
家的差別,就在於有沒有理論基準。
經濟學教育中大量的內容是機械的,問題在於,怎麼培養人的觀察能力。
這是教育中的重要問題。觀察能力中,有一部分是可以培養的,有一部分是不
能培養的。從經濟學教育的角度,我們現在只討論可以培養的部分。要培養出
觀察能力,其核心就是要透徹理解經濟學理論基準。當一個好的學者對經濟學
理論中提供的基準吃透了,這個基準就能幫助他判斷什麼地方是有疑問的,什
么地方並不是疑問。為了講得更通俗,可以比喻為結晶。基準就相當於一種結
晶的基本結構。它是反映現實的一種理想的、簡化的結構。有這樣一個結晶在
腦子里,在觀察現實的時候,就能依據它來判斷什麼問題是原有的基準解釋得
了的,什麼是解釋不了的。解釋不了的問題,就可能成為好的問題。這就是好
的經濟學家所要做的事情。
歷史上一個重要的例子是人們很熟悉的科斯定理,這是科斯暑期在美國打
工時發現的。他觀察到一個重要現象,認為已有的經濟學理論不能解釋。他在
倫敦經濟學院念本科的時候,學到經濟學的一些基本知識,形成了他頭腦中的
基準。經濟學告訴他,市場在理想競爭狀態下是最有效率的。在理想競爭狀態
下,企業應該是無限小的,經濟行為是由市場價格來協調的。可是,科斯觀察
到,在通用汽車公司,大量的交易不在市場上完成的,不靠市場價格機制來協
調和運轉,而是在企業內部協調的,是上下級調動的關系。什麼是企業的邊
界?是什麼決定了什麼應當在市場上交易,什麼不能在市場上交易?當時學到
的經濟學不可能給他好的結論。科斯雖然只是本科生,但他腦子里有這樣一個
經濟學理論的結晶,這就是相當於阿羅-德布魯的「一般均衡理論」里的廠商理
論的基準。沒有這個基準,就沒有後來的發展。頭腦里沒有好的基準,就很難
發現問題,可以說有好的基準對觀察能力很重要。
一個好的基準一定是抽象的、簡單的。所以,當我們討論經濟學的限制和
經濟學的指導能力時,絕不應該只由於某個理論有「不符合實際」的什麼假設,
就斷言它是不真實的,不適用的。實際上,往往正因為好的理論做了好的重要
的假設,才給了我們重要的分析力量。

二是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大體上分為兩大類:一是理論的—其中包括數
學類型的分析能力和使用自然語言的分析能力。二是實證的—其中包括案例
(收集材料)分析和數學統計分析。經濟學大部分使用數學統計類型分析工具,
雖然用非數學工具分析並非不可。為什麼現代經濟學發展的總趨勢是使用數學
工具呢?其原因是,當人們不用數學工具時,推理、分析的能力會受到很大的
限制。只有當問題相對簡單,或者人有用自然語言進行分析的天才時,才有可
能不用數學進行分析。當然並不一定數學的分析永遠是最高超的。科斯數學上
一竅不通,高中數學考不過。但他有超凡的能力使用自然語言進行分析。為什
么今天的經濟學主要使用數學分析能力,那是因為語言的能力非常難以具備,
使得只有少數天才方能達到深入。科斯是天才,馬克思亦然。這樣的人,不使
用數學工具,用哲學性方法思索還能把問題想透。但是,只有天才而且碰到的
問題相對簡單,才有可能不用數學工具。如果要求學生都有科斯這樣的分析能
力,可能一千個學生最多隻能出一個經濟學家。
在討論到經濟學家的培養的問題時,運用數學工具的分析能力是可以培養
的。如果是實證工作,除收集數據、案例之外,往往不可避免地要進行數據處
理,所以要有數學能力。這些因素加在一起,經濟學需要有數學的幫助,需要
進行微觀、宏觀、數理、計量等一系列基本訓練,才能幫助學生掌握分析的手
段。這些是當今成為經濟學家的基本條件。但是,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要兩者
並重,必須同時強調觀察能力,而不能只強調數學,兩者是互補的。

三是創造能力。

將創造能力從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中獨立分離開並沒有很
好的道理,我這樣表述只是為了更強調創造力。前兩者都要創造力,之所以要
分開,是想強調創造力的重要性,是因為只有具有創造能力,才能成為好的經
濟學家。創造力指有創造性的觀察能力和創造性的分析能力。創造性的觀察力
是提出疑問,找到現有經濟學中不能解釋的主要規律。首先,有沒有創造能力
去進行觀察,能否在觀察中發現問題,發現基本的挑戰。其次,是有沒有能力
創造性地進行分析,要有能力處理現有的分析工具沒能處理的問題。德布魯和
納什其實是數學家,對經濟問題並不十分熟悉,但對經濟學有非常重要的貢獻。
經濟學畢竟是一個巨大的學科,有眾多的分工。他們二人最重要的貢獻是在分
析上,幫助經濟學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分析工具,有創造能力的經濟學家可以
運用他們的分析工具,從而幫助他們進一步推動經濟學的發展。
總的來說,創造能力是最難培養的,因為這往往是不能訓練的。可以訓練
的一般是規則的、機械的。這也是為什麼經濟學中大量的訓練是數學性的,以
及應用數學解決問題。數學可以訓練,但創造力是沒有系統的方法可教授的。
一般來說,創造力不能訓練,只能培養。而培養大部分靠著環境的熏陶,沒有
機械的辦法。

G. 作為一個學經濟學的學生,應該具備哪些專業素養

首先,數學基礎一定要好。經濟學在本科階段更多的是人文社會科學,數學的應用不算多,更重要的是在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經濟學和數學一樣,本身是一種抽象的思維方式,邏輯非常清楚。比如對付通貨膨脹,政府要提高利率,但是提高利率以後別的東西都會發生變化,我們不可能像做物理化學實驗一樣把其它東西分離出去,只能假設別的東西都不變,單獨看利率對物價的影響,這就需要抽象思維,由此可見數學邏輯和抽象思維方式的重要。而到了高年級就需要用到很多計量的知識,這其中包括了很高深的數學知識;特別是如果你將來要讀博士,那數學基礎一定要打好。經濟學雖然文理兼收,但相比之下讀博士的時候理科生要比文科生占優勢。
第二,英語永遠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對於那些想去美國讀博士深造的同學。首先它能幫助你直接接觸前沿知識而無需翻譯。很多很優秀的學生希望做一個學者,甚至有拿諾貝爾獎的理想。這就需要他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先搞清了主流經濟學再去發展,這時候英語就是一塊最重要的敲門磚。同時,英語方便了國際交流,而交流在對一個人思想的促進上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個需要的是歷史政治文化知識。經濟學不光是數學,數學出身的經濟學家和文科出身的經濟學家在分析社會問題的時候往往有所差別。比如有一個現在在美國讀經濟學博士的同學本科是學物理的,如果他在人文社科歷史文化方面不注重修養,他回來面對具體的經濟問題時,分析就會不夠深入:他僅僅會分析一些經濟數字的關系,而不會考慮到歷史的原因。舉個例子,比如現在國外回來的博士,在對比中國現在和八十年代日本的房價股市時,發覺從數據上兩者非常相似,於是認定現在的中國和當時的日本一樣處於泡沫經濟之下。但我們應該注意到,雖然數據非常相似,但中國的歷史發展階段和日本歷史當時的發展階段是不一樣的,所以要把歷史發展的不同背景,不同階段考慮進去才會發現其中的差別是什麼。經濟學家絕對不是光數學好就行了,必須要有深厚的歷史政治人文功底,既要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軌跡,也要了解各個社會的特徵。

為什麼要在北大學經濟學

首先,北大經濟學歷史悠久。北京大學是中國最早的大學,是1898年革新的一個產物。戊戌變法沒有成功,大部分變法的條例都被廢除了,但是北京大學留下來了,當時叫京師大學堂。京師大學堂開的六個學科裡面就包括商科,即經濟學最早的一門學科,它的第一個專業是銀行。1912年北大成立了經濟系,1985年改組為經濟學院。當時的管理學,現在的光華管理學院,原來是經濟學院下的一個系。
第二,北大經濟學大師雲集。比如經濟學家馬寅初,曾是北大校長。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他敢對毛主席提出不同意見,提出控制人口,雖然後來被批判,但他始終堅持這個理念。再比如陳岱孫先生是中國最早從國外回來的經濟學博士。他1926年拿了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博士回國,後在北大經濟系擔任過30年系主任。他們都不在了,但他們的精神對北大的老師們有很長遠的影響。從這兩個人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北大經濟學教授的兩個特點,第一是堅持真理,別人經常會發表一些不同的意見,但只要是真理就要堅持;第二,始終把學生當成自己的服務對象,這是北大教師的一種精神——教師和學生始終處於一種平等的地位。
第三,北大的學術自由環境。學術自由是北大的傳統。北大經常是媒體最喜歡炒作的地方,因為北大的影響力大。北大教授們對於很多問題都會存不同的意見,比如物權法的爭議,制定物權法的是北大的教授,反對物權法的也是北大的教授。這就是北大,北大剛開始的時候就是這樣的,一方面聘了洋人做院長,另一方面又有留著辮子的教授;清朝已經滅亡了,保皇派還留著辮子,而北大照樣聘來當教授。作為人文社會科學,經濟學的發展,必須要一個很充分的學術環境,北大做到了,而在別的學校則很難找到這樣自由的學術環境。
第四,北大的學科很綜合。不同院系的學生可以互相選課,別的學科的同學可以學經濟學,經濟學的同學也可以學別的課程。經濟學是一門綜合課程,不光需要經濟學本身的學問,還需要歷史政治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識。北大是最綜合的一所大學,不僅有最好的文史哲,政經法,同時理科也是最強的,經濟學院和經濟學雙學位的數學課都是直接由數學學院的老師來教。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是身邊的同學優秀。跟什麼樣的同學一起學習,決定了你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香港的那些大學,雖然學校的師資也很強,學術也很自由,工作環境也不錯,但是它絕不可能有北大里這樣一批如此優秀的學子,因此也不可能像北大一樣培養出如此多的人才。同學是非常重要的,同學之間不僅僅是一種競爭關系,更是一種相互促進共同進步的關系,從長遠來看同學對自身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北大現在有三個地方可以學經濟學,第一是經濟學院,下面有六個本科專業,包括經濟學(主要研究理論),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財政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環境資源與發展經濟學六個本科專業。經濟學是北大歷史上最悠久的學科之一,從1898年開始就有,經濟學院是北大招收的本科生最重要的學習經濟學的學院。
光華管理學院,算經濟管理類,它有應用經濟學。光華的教師隊伍里基本是博士,而且從海外歸來的比例非常高,佔一半以上,包括厲以寧,張維迎等,還有很多非常優秀但是在社會上不很有名的,他們研究的都是很專的學術。光華管理學院有九個系,應用經濟學系、金融系、組織管理系、市場營銷系、戰略管理系、會計系、管理科學與信息系統系、商務統計與經濟計量系、衛生經濟與管理系。本科現在主要設三個專業,金融學、會計學和市場營銷。

還有一個是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是成立於1994年,它是一個改革的特殊產物, 1994年國內體制還不是很適合推行經濟學教育,所以單獨成立了一個經濟研究中心,包括最近被聘為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的林毅夫,現在是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的易綱,海聞,張維迎等幾個人一起組織經濟研究中心的工作。

H. 怎麼提高自己的經濟學素養

看經典的經濟學教材,看不錯的經濟學家的文章,看好財經媒體,再多多思考,經濟學素養自然會慢慢上去了!另外,一個青年經濟學家郭凱寫的《王二的經濟學故事》,《一沙一世界》很不錯!或許你會喜歡。

I. 一個經理人應該具備哪些必備的素質和知識

在許多發達國家,真正意義上的「老闆」已經很少了,許多世界500強的CEO都可以說是偉大的企業家,他們給企業確定一個宏偉的願景,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運行環境,從嚴格的定義來說,這些企業家都是職業經理人。
職業經理人的基本素養

職業經理人的責任是幫助企業完成它的使命,所以一個稱職的職業經理人一定要了解企業的使命,知道自己需要做什麼來幫助企業完成這個使命,將自己的團隊帶好,幫助自己的老闆成功。如果做到了這些,你離成功就不會很遠。

職業經理人有一些基本的職業道德,其中一項就是「可靠」,什麼事情交到你手上,老闆就可以不用擔心,如果你自己解決不了,你也會動用其他資源來解決問題。我特別欣賞會「follow
up」的人,就是老闆將事情交代出去後,不用擔心對方會不會跟進下去。我認為合格的跟進能力是職業經理人必備的基本素質。

職業經理人另一個重要的工作態度就是:不要等老闆來給你分派任務,應該自己主動去了解你可以做什麼來幫助公司達到目標。沒有人比你更清楚你應該做什麼才能發揮好你的所長,主動能讓你有機會做你喜歡的事,如果你事事主動,你永遠有機會增值而不是變成公司的負擔。

像經濟大環境一樣,企業也會經歷不同的階段,有順利的時候也有困難的時候。一個稱職的職業經理人在企業發展順利的時候要盡量發揮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企業陷入困境的時候也能夠保持積極的心態與企業共渡難關。我認為「對企業忠誠」是職業經理人一個基本守則,一天你在企業工作,你就要盡你的努力來幫助企業成功,這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如果做不到那你就得離開。

能力=心態×溝通×知識

一位快畢業的大學生問我:「我希望成為一名職業經理人,除了書本的知識外,我還需要學習其他什麼技能呢?」

做了30多年跨國企業的職業經理人,我發覺職業經理人的能力是由「心態」「溝通」與「知識」組成的一種混合力量,三個元素之間是相乘的關系,如果其中一個是零,那總數就是零。我就曾經見過不少學歷很高、經歷也不錯的人,但溝通能力很差,心態也不健康,結果職業生涯沒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相反,有些人學歷不高,但憑著積極的心態和良好的溝通能力,職業生涯發展得很順利,遠遠超過學歷可以達到的水平。

心態第一

有的人學歷很高,甚至經歷也不錯,但是來到公司之後心態沒有擺正,整天覺得新公司不如舊公司,整天都在找新公司的缺點,不斷提舊公司的好處,最後連他老闆都受不了,就請他回去。在這種情況下,傳說中他在舊公司的能力在新公司就完全沒有機會發揮出來,原因就是他自己的心態不正。

溝通第二

有的人具備很不錯的心態,知識面也非常廣,但溝通就不是他的強項,結果是他與同事合作的成本特別高,除非是非他不可,否則很多同事都不太願意與他合作,直接影響到他的工作表現。

充足的知識

一個人的知識永遠沒有「夠了」這一說,所以一定要有終身學習的態度,「有識之士」其實也是正確心態的結果。有一些稍有成就的職業經理人,覺得自己已經學夠了,只愛聽奉承的話,動不動就批評別人的不足,覺得任何反對他的話都是廢話。這樣的人總有一天會體會到「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相反,一些學歷不怎麼樣的人,憑著良好的心態和終身學習的精神,以周圍的人為自己的老師,最終成為「有識之士」。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必備素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