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經濟學概論的內容簡介
本書是現代信息科技與主動學習完美結合的倡導者:它藉助互聯網等現代技術,倡導和推動讀者自主學習、探究和檢測……經濟學學習空間和經濟視野得到了無限擴展。
學習經濟學決不只是簡單地記憶一些概念和原理,更關鍵的是要形成經濟學理念,掌握經濟學思考的方法和邏輯。本書對於啟發讀者,尤其是經濟學初學者和對經濟問題有濃厚興趣的經濟工作者,理解和運用經濟學思維方式,嘗試進行獨立的經濟學思考,理性的分析現實生活和事業發展中的經濟問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作者歐文·塔克博士執教經濟學課程20餘年,是美國全國經濟學教育委員會終身成員。由於他擅長將經濟學教學與現實經濟問題和公共政策完美結合,獲得了Meritorious Leavy私有企業教育傑出成就獎、美國獨立商業聯合會頒發的「企業家與經濟學教育」當年人物獎、美國自由基金會頒發的喬治·華盛頓經濟學教育傑出獎章。
㈡ 簡述實證經濟學與規范經濟學概念,並舉出實際經濟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說明它們之間的區別。
(一)實證經濟學(positive economics) 2、對事實的命題具有客觀性,即可以用經濟事實來檢驗 (二)規范經濟學(normative economics) 規范分析則從一定的價值判斷出發,提出經濟行為的標准並研究怎樣才能符合這些標准。它力求回答應該是什麼(what ought to be)的問題。即為什麼要做出這樣的選擇,而不作另外的選擇?它涉及到是非善惡、應該與否、合理與否的問題。由於人們的立場觀念、倫理道德標准不同,對於同一事物,就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所以規范經濟學不具有客觀性。有些經濟學家比較重視規范研究,例如加爾布雷思《經濟學與公共目標》等著作中,就把一定的價值判斷作為經濟分析的標准。認為經濟分析和經濟政策的標準是為了人或人的幸福,而經濟政策往往忽視了這個標准,結果造成「富裕中的貧困」等不合理的現象。
㈢ 法律經濟學的發展簡介
在古典經濟學的發展過程中,由於經濟研究仍大量涉及社會制度問題,因此對於法律問題的研究並未中斷過。 從早期的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到李嘉圖,從德國歷史學派的羅雪爾到美國制度學派的康芒斯,毫無例外地都在經濟研究中涉及到社會法律制度問題。此後,隨著20世紀20~30年代新古典經濟學主導地位的確立,社會制度問題被視為資源配置問題的既定前提擱置在一旁,作為社會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法律制度問題,在經濟學研究中逐漸被冷落。可是,由於在19世紀下半葉大量壟斷組織的產生和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出現,導致了相關國家反壟斷法律的陸續頒布和政府在公共事業領域的干預及管制的擴張,因此,與反壟斷法律和公共事業管制有關的法律方面的經濟研究,仍然在進行。20世紀50年代後期至整個60年代,是法律經濟學的初創時期。芝加哥大學教授、芝加哥經濟學派重要人物亞倫·戴雷科特(Aaron Director)教授在1958年創辦了影響深遠的《法律與經濟學期刊》(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印發),並和芝加哥大學教授、芝加哥經濟學派代表人物之一羅納德·科斯教授一起擔任主編 。科斯於1961年發表了《社會成本問題》一文,標志著法律經濟學的問世 。由於上述有關人和事都發生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所以,可以認為,芝加哥大學是法律經濟學運動的直接源頭。
在法律經濟學的整個初創時期,法律經濟學還不是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法律經濟學運動融合在整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運動和「經濟學帝國主義」擴張運動中。從非主流的角度來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發展在當時呈現出一種「一體兩翼」的發展格局。所謂「一體」是指以科斯為代表的產權經濟學理論及以交易費用理論為基礎的新制度主義經濟學;所謂「兩翼」是指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詹姆斯·布坎南為代表的公共選擇理論和芝加哥大學教授加里·貝克爾為代表的非市場行為經濟學研究。後兩者並不直接以法律經濟學研究為目標。
重要人物及著作
羅納德·科斯教授是法律經濟學初創時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法律經濟學的學科創始人,其經典之作《社會成本問題》是法律經濟學學科創立的里程碑。科斯在《社會成本問題》一文中,通過對外部性問題獨辟蹊徑的分析,得出結論:當交易費用為零時,不同的產權界定將不會影響資源配置的結果;反之,當交易費用不為零時,不同的產權界定會導致出現不同的資源配置結果。這就是著名的「科斯定理」 。
此外,在法律經濟學的初創時期,還有兩位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一位是阿門·A·阿爾欽,另一位是戈多·卡拉布雷西。阿爾欽在1961年發表了《關於產權經濟學》一文,運用效用理論和最大化方法研究了產權制度問題;卡拉布雷西則在同一年發表了《關於風險分配和侵權法的思考》一文,從經濟學的視角比較系統地研究了侵權的法律問題。 法律經濟學在70-80年代經歷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中涌現出許多優秀的代表人物與研究成果,例如:理查德·A·波斯納與《法律的經濟分析》(1973年),沃納·Z·赫希與《法和經濟學》(1979年),A·米契爾·波林斯基與《法和經濟學導論》(1983年),羅伯特· 考特和托馬斯·尤倫與《法和經濟學》(1988年)。同一時期,有關法律經濟學的研究機構和學術刊物也紛紛問世,例如:美國愛默里大學的「法和經濟學研究中心」和《法律經濟學》雜志、邁阿密大學的「法和經濟學研究中心」和《法與政治經濟學雜志》、華盛頓大學的《法和經濟學研究》雜志以及在紐約出版的《法和經濟學國際評論》;在英國也成立了「工業法研究會」等機構,僅牛津大學就出版了《工業法雜志》和《法學、經濟學與組織研究雜志》。此外,一些著名的大學,例如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牛津大學、約克大學、多倫多大學等,紛紛在法學院、經濟學院(系)開設法律經濟學課程。一些著名大學的老牌法學雜志,例如《哈佛法學評論》、《耶魯法學評論》、《哥倫比亞法學評論》、《多倫多大學法律雜志》等,也開始紛紛重視法律經濟學的研究,刊登有關法律經濟學的研究成果。這一時期,法律經濟學由於自身的不斷成長,已經開始逐漸從新制度經濟學中獨立出來,成為一門具有比較完善的理論體系的相對獨立的新興學科。
重要人物及著作
在法律經濟學的蓬勃發展時期,芝加哥大學法學院的理查德·A·波斯納教授是最為傑出的一位代表人物,他的著作《法律的經濟分析》是一部類似於法律經濟學「網路全書」的經典作品,這部著作在1973年的出版,標志著法律經濟學完整的理論體系的建立。同一時期,隨著法律經濟學理論研究的不斷擴展和深入,法律經濟學對立法和司法實踐的影響也在不斷擴大。例如,美國總統里根在1981年任命了波斯納、博克和溫特3位在法律經濟學方面頗有造詣的法學家為美國聯邦上訴法院法官;同年,還通過並頒布了12291號總統令,要求所有新制定政府規章都要符合成本——收益分析的標准。 進入90年代以後,法律經濟學的研究似乎進入了一個比較平和的發展時期,沒有出現新一代的 「領軍人物」,也沒有出現具有明顯「突破性」的新論著,研究領域中具有權威性的文獻基本上仍是70-80年代出版,並在90年代經過完善、補充、修訂的新版著作。在一些重要的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許多論文所做的工作大多是對已有論題的深入挖掘。例如,在2000年春季號的《法律經濟學雜志》上,用極大的篇幅刊登了科斯、弗利蘭德、卡萊因等人的一組文章(共5篇),反思12年前由阿爾欽等人提出的有關費希爾兄弟車輛製造公司與通用汽車公司在1926年的兼並故事,以及相關的資產專用性、長期合同與「套牢」(Hold-up)的關系問題。但是,進一步的觀察仍然可以發現,90年代以來,法律經濟學的研究還是呈現出一些值得注意的變化,這些變化可能預示著法律經濟學運動在新世紀中的發展趨勢。
90年代以來,法律經濟學的研究領域顯示出進一步擴大的趨勢,「經濟哲學」的色彩有所突出,一些學者試圖將經濟學、法學、哲學三者結合起來研究,使法律經濟學的研究領域擴展到更具根本意義的法律制度框架方面,從而推進了法律經濟學研究中的「經濟法理學」 (Economic Jurisprudence)運動。從目前的文獻來看,在法律經濟學研究領域擴展的過程中,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學術傾向。
㈣ 誰曾經專門寫過一本解釋經濟學與公共目標的書
有夏季大為羊工鏷「產業經濟學」蘇聯和東歐較高的水「產業經濟學」
曼昆「經濟學原理」在這內一點上容的財政版本更基本的入門教材,我是一個專業藝術我相信你能讀能理解的原始提案證據,因為老外都寫一本書喜歡這個功能把一些高深的普及讓普通百姓能夠理解,有一個
經濟學家雜志網路中有你你可以看看還不錯報道國際政治的一個廣泛的知識不只是經濟,什麼都參與
想學經濟學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基本上是一個必須看到的相信我很容易理解,並能看在他的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
我給你推薦這本雜志是英文,但英文的建議也是中國轉換監視好,你知道的名字只是有點不尋常的名字,如這是不是很難相信,但也提升英語,有很大的幫助的開放視野
㈤ 如何理解公共經濟學與福利經濟學的關系
至尊心,你好:公共經濟學的體系概要一個對象——政府經濟行為兩根理論支柱——公共產品理論和公共選擇理論三大專業內容——公共收入,公共支出,收入分配四大理論特徵——宏觀性、實用性、多樣性、可探討性公共選擇理論的前提——經濟人假設。政治領域的人和經濟領域的人一樣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是其具體利益不同,分別表現為獲得選票(政治家)、投票收益(選民)或預算最大化(官員)等。多數決策與投票悖論如果只有兩個被選方案,多數投票是有效的;如果有多個被選方案,就會出現「投票的悖論」。投票的悖論——對多個被選方案進行投票,會出現循環投票、無勝出者的現象。案例單峰偏好理論擬通過修正阿羅五原則解決投票悖論。其內容是限定每個選民的偏好只能有一個峰值。阿羅不可能定理與中位選民定理阿羅不可能定理——滿足一切民主要求又能排除循環投票困境的決策機制並不存在。阿羅不可能定理所揭示的重要意義和在現實中的表現。中位選民——將處於所有投票者最優偏好結果中間狀態的投票者。中位選民定理——中位選民最偏好的公共產品的提供量,往往是多數規則下的政治均衡。博特「用腳投票」理論「用腳投票」理論:居民在一國之內遷徙的本質是尋找公共產品提供水平與個人稅負之間的均衡。這一理論因其忽視了投票的悖論、地方公共產品的外部性等因素而受到批評。奧茨的分權定理特里西的偏好誤識論公共支出擴張論(瓦格納法則)社會經濟越發展,公共支出越擴張。用於維護法制和秩序的支出增加及政府活動規模擴大是公共支出擴張的兩個重要原因。增長引致論此理論認為公共支出擴張是由公共收入增加引起的。公共收入增加則有內外兩個原因,內在為經濟發展,外在為戰爭與災難。發展階段論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公共支出的重點不同。勞動生產率論此理論從私人部門和公共部門(政府)勞動生產率提高的不同出發,分析認為公共支出增加是必然的。******有關預算的主要理論觀點******預算均衡論。認為以市場競爭為前提設立的各項財政制度本身就是經濟內部的自動穩定器,無需任何形式的政府幹預。稅收作為自動穩定器發揮作用。預算均衡論在實踐上體現為年度均衡預算和周期均衡預算。功能預算論。以凱恩斯主義為理論基礎,著眼於預算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影響,追求沒有通脹的充分就業。其核心是相機抉擇。高度就業預算論。政府的財政支出應該由充分就業條件下的凈稅收入來確定,預算要保持一定的財政盈餘,用於公債的還本付息。強調預算不只要燙平經濟周期,而且要致力於在經濟循環中取得動態平衡。收入再分配的主要理論觀點功利主義。功利即效用,效用遞減規律是其基礎。(1)政府應取得最大多數人利益的最大化;(2)政府不應搞平均主義。正義論。主張政府應選擇公正的分配政策,應使社會狀況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機會平等論。機會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強調分配過程的正當。反對以他人或集體的利益犧牲自己的權利。倒U型理論。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經濟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現象,收入分配將「先惡化,後改善」。早期惡化和後期改善都受一定因素影響。新福利經濟學。帕雷托認為公平會影響效率,提出了帕雷托最優和帕雷托改進的概念,強調提高效率對社會福利的積極作用。卡多爾和希克斯以「假想補償原則」進行了發展,表明以效率為目標的分配,能夠不斷地提高整個社會福利。樓主,好好努力啊。
㈥ 公共經濟學有哪些主要的內容
公共經濟學的定義
西方經濟學把所有經濟主體分為兩大類:公共部門、私人部門,前者是指政府及其附屬物,後者是指企業和家庭。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和家庭,都以各自的方式參與國民經濟的運行,影響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但它們的行為方式和目的卻不一樣。企業和居民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為目標,有強烈的利益動機,行為方式也自然是以有利於自己的方式進行。政府卻與此不同,它主要是為了社會目標而存在。當然政府的經濟活動不能完全忽視收益和成本,但它更多的是考慮社會公正和公平。市場由於信息不對稱、公共產品、壟斷、外部性等原因,會出現失靈的現象。如何彌補市場失靈的重擔自然就落到了政府的身上,政府可以彌補市場的失靈與不足。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提供公共服務、維護市場秩序、影響收入分配、優化資源配置、穩定宏觀經濟等。
政府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規律與企業和居民一起參與和影響國民經濟的。公共經濟學就是專門研究政府經濟行為的規律的科學,它是經濟學的分支學科,是論述各級政府部門和公共組織的存在意義和行為,回答政府需要做什麼以及應該怎麼做的學科。
公共經濟學的特徵
1、公共經濟學是主要研究政府及其行為的學科。
政府與市場也同樣存在著失靈的現象,因此就需要對政府的行為進行科學的研究。公共經濟學就要解決此類問題,即政府為什麼要干預經濟生活?什麼時候干預?怎樣干預?政府從事經濟活動的范圍、方式、途徑和效果是什麼?
2、公共經濟學是以經濟學的方法來研究政府經濟行為。
人們研究政府可以從許多角度來進行,比如從社會學的角度,從政治學的角度等。但是,經濟學認為人們是通過理性的利己主義行為、利用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在商品貨幣關系中完成自己的交易行為,政府所起的作用是服務性的,政府是服務性的政府。
3、公共經濟學更加註重對實際問題的研究。
公共經濟學研究提供公共物品、政府價格管制、外部性與政府行為、政府政策與經濟自由度、尋租等問題時,採用了大量的方法。這些方法對解決實際問題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比如運用委託—代理理論、博弈理論、信息理論、公共選擇理論、制度經濟學理論等。作為經濟活動主體的政府在實際工作中也迫切需要這樣一些理論來指導自己的實踐,既完成社會的目標,又能夠提高經濟效益。
公共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西方國家的混合經濟大致顯示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在混合經濟體制下,社會的經濟活動不僅要滿足個人的經濟目標,而且還必須滿足某些公共目標;
2、在混合經濟體制下,社會的經濟活動不僅取決於個人的經濟決策,而且也取決於以政府為代表的公共經濟決策;
3、在混合經濟體制下,社會處理經濟問題的方法,是介於自由放任(自由市場)與政府管制(集中計劃)這兩種極端方法之間的「中間方法」;
4、在混合經濟體制下,政府與私人企業、國家與市場通過職能分工而建立起經濟的合作關系;根據混合經濟體制以上這些特點,我們可以給它下一個這樣的定義:混合經濟是當代國家以社會目標補足私人目標,以政府經濟政策補足個人經濟決策,以政府調節補足市場調節的一種經濟體制。在這種體制下,國家與市場、政府與企業和個人通過職能分工與合作以實現國家經濟的穩定增長和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作為公共經濟學研究對象的政府與非政府部門主要有以下兩個基本的區別。首先是向准負責?是向選民負責,還是向投資者負責?一般說來,在民主政治體制下,政府的干涉行為主要是向選民負責,而非政府部門(企業)的行為則主要是向投資者負責。其次是有關強制權的問題。政府部門的行為對於其行為接受者來說通常具有強制性,而非政府部門的行為對於其行為接受者來說則不具有強制性。
在區分了政府部門與非政府部門之後,我們還有必要進—步對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加以區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區別首先是行政等級上的。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區別還表現在它們所承擔的不同職能。從以上兩個方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雖然都是國家行政機關的組成部分,且有著許多一致的目標和行為,但兩者間的區分還是十分明顯的,即它們在國家行政系統中處於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的許可權和管轄范圍,並執行不同的職能。
與私人部門一樣,政府部門(公共部門)的存在也會產生一系列相似的經濟問題,它們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生產什麼?這個問題首先涉及到公共產品生產與私人產品生產的均衡問題,其次也涉及到各種不同類型的公共產品的均衡問題。
2、如何生產?公共產品是由政府來組織生產還是由私人企業去生產。許多人認為由政府來組織生產公共產品,可以減少大公司對消費者的剝削。
3、為誰生產?這其實是一個有關公共產出的利益分配問題。政府關於稅收與福利計劃的決策將直接影響人們的收入分配。同樣,政府決定生產什麼樣的公共產品也就同時決定了哪些個人與利益集團可以從中獲益。
公共經濟學表明該學科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學科體系,與傳統的財政學相比較,公共經濟學增加了兩大領域的內容。一是該學科增加了政府決策的內容,二是增加了公共部門支出的經濟分析。在學科體繫上,傳統財政學無法把市場機制和非市場機制的資源配置統一到帕累托狀態,而在公共經濟學中則建立了兩者一致的理論模型。
㈦ 76經濟學與公共目標的作者是
加爾布雷斯
㈧ 經濟學基礎的內容簡介
本書以實驗為先導,引出經濟學理論,以理論為載體,分析現實中的經濟現象,努力做到理論從實踐中來,再回到實踐中去。力求讓人們認識到經濟學是一門生動的、可親近的學問,讓學生參與到經濟學的教學中,變以教師為主的灌輸知識為以學生為主的發現規律,使經濟學的課堂不再沉悶、乏味。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領略經濟學的理論真諦;讓學生掌握經濟學的思維方法,用經濟學去進行分析、思考,去解釋真實世界的經濟案例。著力構建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多方互動、寓教於樂的教學氛圍,更好地完成應用層次經濟學教學的目標。
本書共分為10章。內容包括:概述、居民的經濟行為、廠商的經濟行為、市場結構及其運行、要素市場和收入分配、市場失靈、宏觀經濟水平的度量及其決定、物價和就業、宏觀經濟政策、開放經濟。為了增強在教學中的可用性,本書的每一章都由本章主要目的、引導性實驗、正文、本章小結、本章案例、本章習題六個部分組成。清晰的脈絡、嚴謹的結構、流暢的語言、詳盡的敘述,使本書有望成為一本非常實用的經濟學教材,能夠為廣大師生體驗經濟理論、發現經濟規律提供有力的保障。
本書適合於作為應用性本科院校、高等職業院校、成人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通用基礎課教材,也可以作為高等院校非經濟管理類專業選修經濟學的主要教材,還可供相關人士閱讀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