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能介紹一個建國初期的經濟學家
薛暮橋(1904-2005),原名薛雨林,中國經濟學家。1904年生於江蘇省無錫縣。1926—1927年參內加了杭州鐵路工人運動容,1931年參加陳翰笙領導的中央研究院農村經濟調查,1933—1934年參與創辦「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並擔任會刊《中國農村》主編。 1938年任新四軍教導總隊訓練處處長,1941年任抗大華北總分校訓練部長,1943—1947年任山東省民主政府工商管理局局長,建國後歷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國家計委副主任,國家經委副主任,國家物價委員會主任,全國人大第六屆常務委員會委員,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等職。其著作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 主要著作有《中國農村經濟常識》(1937)並被譯成日文在東京出版、《政治經濟學》、《中國國民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研究》(1979)。
㈡ 求薛暮橋,胡風的生平
薛暮橋(1904~ )
中國經濟學家。江蘇無錫人。1934~1938年主編《中國農村》月刊。1948年任中共中央財經部秘書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歷任國務院財經委員會秘書長,國家統計局局長,國家計委副主任,國家物價委員會主任,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總幹事,國務院經濟技術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名譽總幹事。長期從事經濟理論研究和經濟實踐。著有《中國農村經濟常識》、《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山東解放區的經濟工作》、《中國國民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研究》、《當前我國經濟若干問題》、《我國國民經濟的調整和改革》 、《按照客觀經濟規律管理經濟》、《我國物價和貨幣問題研究》等。
胡風(19O2~1985),現代文藝理論家、詩人、文學翻譯家。原名張光人,筆名谷非、高荒、張果等。湖北蘄春人。1920年起就讀於武昌和南京的中學,其間開始接觸「五四」新文學作品。1925年進北京大學預料,一年後改入清華大學英文系。不久輟學,回鄉參加革命活動,後一度任職於國民黨的宣傳、文化部門。
1929年到日本東京,進慶應大學英文科,曾參加日本普羅科學研究所藝術研究會,從事普羅文學活動。1933年因在留日學生中組織抗日文化團體被驅逐出境。回到上海,任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宣傳部長、行政書記,與魯迅常有來往。1935年編輯秘密叢刊《木屑文叢》。翌年與人合編《海燕》文學雜志,寫了《人民大眾向文學要求什麼?》,提出了「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的口號,革命文藝隊伍內部由此開始了一場關於「兩個口號」的論爭。這一時期發表大量文藝理論批評文章,結集出版了《文藝筆談》和《密雲期風習小記》,還出版了詩集《野花與箭》與一些譯作。抗日戰爭爆發後,胡風主編《七月》雜志,編輯出版了《七月詩叢》和《七月文叢》,並悉心扶植文學新人,對現代文學史上重要創作流派「七月」派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曾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常委、研究股主任,輾轉於漢口、重慶、香港、桂林等地從事抗戰文藝活動。1945年初主編文學雜志《希望》。這一時期著有詩集《為祖國而歌》,雜文集《棘原草》,文藝批評論文集《劍·文藝·人民》、《論民族形式問題》、《在混亂裡面》、《逆流的日子》、《為了明天》、《論現實主義的路》,散文集《人環二記》,譯文集《人與文學》等。
1949年起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其間寫有抒情長詩《時間開始了》,特寫集《和新人物在一起》,雜文短記《從源頭到洪流》等。
胡風的理論批評文字涉及多種文體及中外作家作品、「五四」新文學運動中出現的理論問題等,但中心是圍繞著現實主義的原則、實踐及其發展而展開的。對胡風的一些理論主張,長時期內一直存在著不同意見,展開過批評,發生過論爭,胡風堅持自己的觀點,進行了反批評。1954年向中共中央寫了《關於幾年來文藝實踐情況的報告》(即「三十萬言書」),被定為「胡風反革命集團」之首,被捕入獄,並開展全國范圍的批判、斗爭。1979年獲釋。1980年平反。後出任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和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院顧問等職。他的文學理論著述輯為3卷本《胡風評論集》出版。
㈢ 薛暮橋原名叫什麼
薛暮橋(1904—2005),原名薛與齡,江蘇無錫人,著名經濟學家。
1933年初,一位衣著簡朴、囊中羞澀的年輕人,從上海來到桂林雁山園,向廣西省立師專學校校長楊東蒓遞上一份北京大學畢業的履歷表,應聘教師崗位。校長楊東蒓帶著疑惑的眼神,上下打量這位年輕人,許久不語。他讓人找來了教務長朱克靖,一番耳語後,朱克靖也帶著猜疑的眼光,上下打量這位年輕人。
朱克靖詢問年輕人:「你是北大畢業的?」
年輕人答道:「是的。」
朱克靖指著楊東蒓問:「你認識他嗎?」
年輕人心裡一陣緊張,許久才答道:「他是楊校長。」
朱克靖更為疑惑問道:「按照你的文憑和履歷,你和楊校長是北大的同班同學,你們怎會不認識?」
一時不知所措的年輕人支支吾吾道:「是嗎?印象不深。」
年輕人隨後迅速離開,趕到郵局給自己的老師發了一份加急電報,並焦急等待老師的回電。這位年輕人就是剛出獄不久的薛暮橋。
因家庭變故,薛暮橋初中未畢業便當了一名鐵路職員,1927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同年被捕入獄。近四年的牢獄生活,被晚年的薛暮橋稱為「牢獄大學」。在獄中薛暮橋開始了自學生活,讀了大量的政治經濟學、哲學、歷史以及自然科學著作,自學英語和世界語。1931年,薛暮橋獲釋,他與孫治方、錢俊瑞等人在共產國際黨員、歷史學教授陳翰笙的指導下,從事農村經濟調查研究工作。據薛暮橋夫人羅瓊女士的回憶,薛暮橋剛出獄不久,處境艱難,陳翰笙便推薦他到廣西省立師專任職講授經濟學。薛暮橋對老師陳翰笙說:「我連中學都沒畢業,怎能到大學去教書?」陳翰笙說:「沒關系,我幫你假造一份假文憑和履歷」,並對薛暮橋說:「末路窮途,有橋可渡。」於是薛與齡改名薛暮橋,帶上陳翰笙為他假造的北大文憑和履歷來到了廣西桂林雁山園。當他向校長楊東蒓遞上陳翰笙幫他造的假文憑履歷時,出現了前文敘述的尷尬局面。
據《薛暮橋回憶錄》中的自述,他發給老師陳翰笙的電文是:「不好,如果按照履歷上的介紹,我和這里的校長就是同班同學了,要穿幫。」陳翰笙回電:「沒關系,你和校長說是我推薦的就行了。」就這樣「牢獄大學」畢業的薛暮橋開始在正規大學任教並當上了廣西省立師范專科學校的第一任經管科主任,走上了系統研究中國經濟特別是農村經濟之路。
薛暮橋在師專任教,主講「農村經濟」課程,他指導師專的學生到雁山周邊的六塘村、良豐農場等地從事大量的農村經濟調查研究工作,積累了豐富的農村經濟調查研究經驗,其經濟學思想日趨成熟。不久,薛暮橋擔任《中國農村》月刊主編,在《中國農村》發表了大量論文,證明中國還是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必須進行反帝反封建的土地革命,在社會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薛暮橋編寫的《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和《政治經濟學》兩本教科書後來經過補錄重編,成了新四軍抗大學員的教材,在革命隊伍中廣為流傳。李克穆曾說:「如今很多老同志都說自己是薛老的學生,因為他們讀的第一本經濟學著作出自薛老之手。」
在師專任教時,針對學校流傳的「教育救國」「讀書救國」的論調,薛暮橋在一次對同學講話中說,單純靠教育是救不了國的。江浙一帶的教育比廣西發達很多,但是外有帝國主義的侵略,內受封建勢力的壓迫,農村經濟破產,城鄉人民失業。單純靠教育,既不能救國,也不能發展生產。這些話在當時對同學們有很大啟發。
薛暮橋
㈣ 中國經濟學的最高獎(孫燕芳)獎是什麼
你說的應該是
孫冶方經濟科學獎
獎項名稱: 孫冶方經濟科學獎
創辦時間: 1985
主辦單專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屬
獎項介紹
孫冶方經濟科學獎是為紀念我國卓越的經濟學家孫冶方同志對經濟科學的重大貢獻,表彰和獎勵對經濟科學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推動中國經濟科學的繁榮和發展而設立的。孫冶方經濟科學獎於1985年開始設立和評選,每兩年評選、頒發一次,是迄今為止中國經濟學界的最高獎。
為紀念孫冶方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重大貢獻,經濟學家薛暮橋、於光遠、許滌新……發起於1983年6月19日成立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勵基金委員會",1985年孫冶方經濟科學獎開始設立並評選。
孫冶方,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顧問、經濟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政協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顧問,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議組成員,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職。
㈤ 有沒有關於價值規律的政治小論文
專題:當代經濟學的王冠——諾貝爾經濟學獎
10月25日,是老一輩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薛暮橋誕辰101周年。他的一生波瀾壯闊。他走入歷史,也必將被歷史銘記
7月22日晚21點40分,我接到薛暮橋的女兒薛小和的手機簡訊:薛老17:12去世。
接著,北京下了今夏最長的雨,一天一夜,好像為這位可親可敬的老人送行,也送走了所剩寥寥的又一位老派共產黨員。
兩個月前,2005年5月27日,我曾去北京醫院看望薛老,那是一次期待很久令我長念在心的拜訪,也是我惟一一次見到他。
我是從中國經濟史和中國經濟改革思想史中認識薛暮橋的。我讀過《薛暮橋回憶錄》和他的一部分文章,經常聽到吳敬璉評述薛暮橋在中國經濟改革中的獨特貢獻。在吳敬璉所著《當代中國經濟改革》中,薛暮橋及其經濟思想和主張被寫了進去。至於薛老的形象,我只見過照片,從年輕到年老,從高官到布衣,從與國家領導人在一起到含飴弄孫,都是同一副面容和身姿,親切、和藹、謙虛、樸素、恬淡、從容、瘦削。
我想像著,一位在病床上躺了6年的薛老,一位101歲的薛老。小和曾說他爸爸像彌勒佛,但是這一向身體情況不如前,已不復原先的模樣。我和小和都穿著布鞋,輕輕地走進病房,而我心裡,有一種別樣的崇敬。一位已經走入歷史的智者,此時,活生生地出現在我面前。他躺在那裡,躺得很舒服,呼吸均勻,心律60,血氧飽和度100,血壓125/46。此時此刻,他閉著眼睛,但是醒著。護理人員幫薛老睜開眼睛,說,「你看,誰來了?」我走近他,仔細端詳,面容安祥,臉頰飽滿,嘴唇泛紅,閉著的嘴,時兒動一動,沒有皺紋,那雙手特別光滑細嫩,像嬰兒的皮膚。小和在一旁說:他的手握了一輩子筆,什麼也沒干。就這樣靜靜地看著,用心向眼前這位擁有非凡人生的薛老致敬……
薛暮橋生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他的青少年時期是在有「七分資本、三分封建」的無錫老家度過的,目睹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活躍和薛家地主集團的衰落,成為薛暮橋最初觀察和思考社會經濟問題的起點。此後的三十年代,他在上海生活了幾年,滬、錫兩地的市場經濟,盡管不夠發達,但是,它的運行規律、活力和效率深為薛暮橋所熟悉和認同。正是帶著這種認同,使他得以在日後穿越計劃經濟時代,穿越「左」的思想桎梏,以耄耋之年堅定地走上主張市場取向改革的道路,成為新時代的先鋒,從而,奏響他生命的華彩樂章。
㈥ 薛暮橋經濟學家的經濟人生 他的求真務實表現在哪些方面
薛暮橋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探索跨越了國民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建國初期、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等重要歷史時期。由於他始終身處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一線,可以說,他的思想體系是在實踐中逐漸完善的。薛暮橋又是一個十分超脫的人,盡管始終從事具體的經濟工作,但他的理論研究卻從不被身邊的環境所羈絆。曾是薛暮橋秘書、現任中國保監會副主席的李克穆在接受本刊專訪時評價說:「薛老是一個求真務實的經濟學家,他從不會為站不住腳的結論而自圓其說,他始終從實際出發進行調查研究,得出結論。」
薛暮橋平靜地離開了這個喧囂的世界,但他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長期執著的探索精神,以及淡泊名利、堅持真理的大師風范永遠為我們銘記。在改革步入到攻堅階段,每一項決策的做出都需經過各種利益集團博弈,一系列市場取向的觀點都面臨巨大壓力的大環境下,老一輩經濟學家薛暮橋的精神和風范顯得彌足珍貴。
身陷牢籠志更堅 一代大師初長成
薛暮橋(原名薛與齡)的一生都獻給了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獻給了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探索和研究,而他的這種理想和信念早在青少年時期就已經紮根於心中。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還未滿15歲的薛暮橋就跟隨高年級學生上街遊行演講。暑假期間,又與幾個同學創辦了一張油印小報,每期發表幾篇批評列強、軍閥,宣傳愛國救國的文章,提倡抵制日貨等。每份報紙售價一個銅元,銷路很好。有了收入,再買紙出下一期,就這樣堅持辦了一個暑假。「五四」運動中,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薛暮橋開始閱讀宣傳共產主義的小冊子,革命思想的火花閃耀在他還略顯稚嫩的心靈中。1927年初,薛暮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有時,人生的命運往往被一個關鍵的人、一件關鍵的事所改變。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爆發後,當時任中共杭州區委工人部長的薛暮橋與其他幾位工會領導人一起被捕入獄。在獄中,他遇見了時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的張秋人,張秋人自知必死,但每天仍要讀書五六個小時。在臨刑前對薛暮橋說:「共產黨員活一天就要做一天革命工作。在牢中不能做革命工作,就要天天讀書。讀書就是為著革命。」這幾句話對薛暮橋來說是終生難忘的教誨,他的一生從此有了明確的方向和堅定的信念。
薛暮橋開始了獄中的學習生活,他在艱苦的環境中閱讀了大量政治經濟學、哲學、歷史以及一些自然科學著作,同時還刻苦地學習了英文和世界語。三年半的獄中生活,使他獲得了經濟學的基礎知識,這為他以後從事經濟研究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79年,薛老訪美時,一位美國教授問他畢業於哪所高等學府,薛老詼諧地回答:「我畢業於舊中國的牢獄大學。」李克穆告訴記者:「薛老的學習動力完全源於強烈的求知慾望,在獄中這三年的苦讀對他的成長相當重要。」
薛暮橋在獄中的學習積累很快派上了用場,出獄後不久,他與孫冶方、錢俊瑞等人一起在共產國際黨員、歷史學教授陳翰笙指導下,從事農村經濟調查研究工作。1933年,陳翰笙推薦薛暮橋去廣西師范專科學校任「農村經濟」教員。薛暮橋說我連中學都沒有畢業,怎能到大學去教書?陳翰笙說不要緊,我為你假造一個履歷,為此薛老將名字從「與齡」改為「暮橋」。薛暮橋到廣西後不久立刻發電報回來說:不好,如果按照履歷上的介紹,我和這里的校長就是同班同學了,要穿幫。陳翰笙說沒關系,你和校長說是我推薦的就行了,「牢獄大學」畢業的薛暮橋開始在正規大學任教。而關於「暮橋」二字的由來,還有一個小故事。在1958年春節期間,毛主席有一次和薛老閑談,問他「暮橋」二字出自何處,薛老回答說,「暮橋」的名字是陳翰笙因革命工作需要為他起的。主席聽後隨口吟出了陸游的兩句詩:「朝發雲根寺,暮宿煙際橋。」然後說:「陳翰笙喜歡陸游的詩,大概是用的這個典。」關於「薛暮橋」名字的由來,薛老夫人羅瓊曾經講到:30年代初,陳翰笙推薦剛出獄不久、處境困難的薛老到廣西的一所大學去講授經濟學,他自己政治處境也很困難,不久便出國了。當時陳翰笙說過:「末路窮途,有橋可渡。」暮橋二字應源於此。
就這樣,薛暮橋開始走上了系統研究中國經濟特別是農村經濟之路。當時,薛暮橋是《中國農村》月刊主編,《中國農村》月刊是中國共產黨人早期從事有系統的中國經濟發展研究活動的重要陣地。薛暮橋在《中國農村》上發表了大量論文,證明中國還是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必須進行反帝反封建的土地革命,在社會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薛暮橋的經濟學思想日趨成熟。新四軍建軍之初,薛暮橋受新四軍副軍長項英之邀,參加籌建新四軍教導總隊,並主持政治教育工作。他利用行軍的間歇期間,在膝蓋上寫出了《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和《政治經濟學》兩本教科書。這兩本書成了新四軍抗大學員的教材,在革命人士中廣為流傳。李克穆說:「如今很多老同志都說他們是薛老的學生,因為他們讀的第一本經濟學著作出自薛老之手。」
敵後抗日施巧計 小小貨幣立大功
1943年,薛暮橋在奉命去延安的途中,被山東軍區司令員羅榮桓留在了山東解放區,協助進行對敵貨幣斗爭。抗日戰爭期間,在沒有硝煙的經濟戰場上也進行著艱苦卓絕的斗爭。在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之際,回顧這段歷史,更能感受到當時對敵斗爭的艱辛、體驗到薛暮橋這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經濟學家的堅韌與智慧。
早在1938年,膠東抗日根據地就自己發行貨幣,稱作「抗幣」,作為「國民政府」規定銀行發行的鈔票——「法幣」的輔幣。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其佔領區排擠法幣,造成法幣幣值大跌,物價猛升。那時,山東分局和省政府不了解貨幣和物價規律,仍允許法幣在市場上流通,用行政手段強壓法幣與抗幣的比價。但由於法幣能在全國流通,抗幣只能在根據地流通,人民樂於收藏法幣,黑市上法幣的幣值反而高於抗幣。日本扶植的偽政府所發行的偽幣,可以禁止流通。但在敵占區的黑市上,偽幣幣值又高於法幣。在游擊區,三種貨幣同時流通,偽幣幣值最高,法幣次之,抗幣最低。
怎麼才能改變這種劣勢?薛暮橋大膽地提出,要穩定根據地的幣值、物價,惟一的辦法只有驅逐法幣,使抗幣能夠獨占市場。山東分局和省政府於1943年6月初在報紙上宣布,自7月1日起停止使用法幣,動員人民把法幣兌換成抗幣,或到敵占區換回物資。消息一公布,市場上法幣立即下跌。排擠法幣使根據地換回大量物資,能夠用於支持抗幣,在物價上漲時拋出物資,回籠貨幣,提高抗幣的幣值,物價就自然回落。
驅逐法幣後,由於抗幣的流通數量滿足不了市場流通的需要,物價從穩定趨向下落。薛暮橋指出物價上升是壞事,物價大幅下跌也是壞事,報告分局應當增加抗幣,大量收購農產品,制止物價下落。就這樣,根據地發行的貨幣沒有用黃金、白銀、外匯作儲備,而是用物資來作儲備。隨著物價的漲落,工商局隨時吞吐物資,調節貨幣流通數量,以保持幣值和物價的穩定。
根據地內可以停用法幣,但對敵占區的貿易仍然要用法幣、偽幣,因此,必須明確它們同抗幣適當的兌換比率。起初,根據地與敵占區接壤的銀行往往強壓法幣、偽幣的比率,引起貿易入超,法幣、偽幣供不應求,比率回升。薛暮橋建議要按根據地和敵占區物價的變化和各種貨幣的供求情況,來靈活規定兌換比率。抗幣與法偽幣的比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貿易的入超與出超。1942年前為保護物資,根據地盲目禁止土產品出口,引起入超。後來改為鼓勵有多餘的土產出口,主要協助商人經營進出口貿易,以減少日軍掃盪時的損失。
當時山東豐富的出口資源主要是海鹽和花生油,這是上海人民的必需品。薛暮橋建議食鹽由工商局專賣,這樣對外貿易出超,法幣、偽幣供過於求,它們對抗幣的比率可以完全由邊緣地區的銀行和工商局操縱,更有利於保持根據地的物價穩定。花生油也由工商局收購,以私商身份運到上海銷售,換回軍需民用的重要工業品。上海日軍也知道這些花生油來自山東抗日根據地,但因市場必需,暗中保護。根據地印鈔票用的紙張、器材和部分軍用物資,都是用出口花生油的收入從上海采購來的。
薛暮橋在後來總結這段經濟工作的寶貴經驗是:提出貨幣斗爭、貿易管理、生產建設三大任務,從貨幣斗爭入手,並用貿易管理支持貨幣斗爭。只有首先爭取貨幣斗爭勝利,完成停法(幣)禁偽(幣)的工作,保護物資,穩定物價,克服經濟危機,才能進而談到發展經濟,保障供給。可以說,如果不是貨幣斗爭的勝利,根據地的經濟將受到很大的損失。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美國有個經濟學家來山東訪問,問薛暮橋山東的貨幣既無金銀作儲備,又無外匯作儲備,為何能夠保持幣值和物價的穩定。薛暮橋回答說我們有物資作儲備,如果物價上升,我們出售這些物資來回籠貨幣,平抑物價。薛暮橋還告訴他,在實行紙幣制度以後,貨幣所代表的價值取決於它的流通數量。我們的物價相對穩定,原因是我們適當控制貨幣流通數量。這個道理現在已經是經濟學常識,但當時歐美各國還保持金本位制,這個貨幣理論似乎還是創見。這位經濟學家問薛暮橋美國能不能實行這樣的貨幣制度,薛暮橋說美國現在掌握著世界三分之二的黃金,還可以實行金本位制。而薛暮橋萬萬料想不到,這次談話的30年後美國也被迫放棄金本位制,也要用控制貨幣發行數量來穩定物價,並因此產生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學說。
在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勝利的前夕,中央把薛老調到西柏坡,協助周恩來處理全國解放後的經濟建設工作。周恩來習慣於晚間辦公,規定處理財經、後勤工作的時間是晚上10點至次晨2點。於是,薛暮橋每天晚上都要到周恩來的辦公室,在他的直接領導下處理日常工作。當時國民黨報紙上有一句話:周恩來手下有兩個人,一個負責發炮彈,一個負責發貨幣。「負責發炮彈」指的是軍委總後勤部長楊立三,而「負責發貨幣」指的就是薛暮橋。
求真務實屢建功 超脫淡泊看人生
在建國後的四十年中,薛暮橋先後擔任了中央財經委員會秘書長兼私營企業局局長,國家計委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全國物價委員會主任,國家計委、國家體改委顧問,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總幹事等重要領導職務。
雖然薛暮橋一直身擔要職,但李克穆告訴記者:「薛老是一個相當淡泊超脫的人。」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央開始給幹部定職定位,給那些對革命做出重大貢獻的幹部委以重任。當時擔任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秘書長的薛暮橋,卻做出與眾不同的舉動。由於長期工作勞累,薛老在1951年患上了神經衰弱症。為此,他向中央提出自己身體不好,要求辭去中財委秘書長等職務,以便集中精力進行經濟理論研究。薛老曾賦詩一首:幽谷飛瀑滌塵俗,林泉深處養勞神。文山會海無已時,不如偷閑理經綸。詩句貼切的表達了薛老超凡脫俗的心境。
像薛暮橋這樣難得的經濟人才,中央難以同意他專做研究,不擔任領導工作。此後,政務院任命薛暮橋為國家計劃委員會委員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就是在這個崗位上,薛老開創了新中國的統計事業。李克穆說:「薛老在對待名利上非常超脫,但在工作中卻十分務實,他從事經濟理論研究都是為了解決實際的問題。」上個世紀50年代薛暮橋創立了新中國的統計體系;60年代他主持建立了我國物價管理制度,並在「大躍進」後為成功地調整物價,實現穩定物價的目標做出了重要貢獻;70年代末他提出准許待業青年自找就業門路,支持鄉鎮企業,鼓勵長途販運,推進了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的發展;80年代初他深刻論述了我國必須實行商品經濟,並系統地提出了財稅、金融、價格、外貿以及國有企業等體制改革方案。
「薛老在長期的經濟工作中,特別在改革開放中提出的若干建議,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意義。薛老對於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得出的結論,從不隨風而變,這在某些特定的歷史時期是很難做到的。最值得欽佩的是,當時代或實踐證明他的一些觀點有問題時,他會毫不猶豫地去修正。堅持真理,修正錯誤,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更新自己的觀念,使薛老的理論觀點始終站在我國經濟理論界的前列。」李克穆評價說。
李克穆至今還記得薛老和錢學森的一次討論。有一次中央開會,錢學森找到薛老,說:改革開放了,經濟研究應該運用數學模型。薛老說:「很好,但一定不要搞成『數字游戲』。如果輸入計算機的數據不準確,得出的結論就有問題,因為計算機缺乏『測謊功能』」。對此,錢學森也十分贊成。當時,李克穆隨手在一份《人民日報》的空白處,把這段對話記錄下來。後來,《半月談》雜志把這兩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巨匠之間的對話刊登出去。盡管這番對話的原始記錄已經難覓蹤影,但類似的討論如今仍在持續。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老一輩學者對國家高度的責任心和嚴謹的治學態度。
而讓李克穆感觸最深的還是薛老在研究經濟問題時所做的細致入微的調查工作。印數達1000萬冊的《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研究》一書,就是薛老去山東、安徽、江蘇等地區作了深入調研寫成的。李克穆開玩笑對記者說:「我和薛老一起出去調研很有壓力,他在研究問題時太專注,有時眼睛一直盯著某個事物,腳還在移動,我得隨時保護。」
薛老有一個十分和睦的家庭,他與夫人羅瓊相識在上世紀30年代進行農村經濟調查時期,1935年結為伴侶。羅瓊長期從事婦女工作,曾任全國婦聯副主席、第一書記等職。他們有三個女兒,其中最小的女兒薛小和與父親相處的時間最長,並繼承了父親研究經濟問題和善於寫作的才能。
薛老在晚年仍然筆耕不輟,曾有記者問薛老如此高齡,為何還每天堅持長時間寫作時。薛老的回答很簡潔:「如果我不寫作,不思考經濟發展問題,那麼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呢?」
㈦ 1980年著名經濟學家薛暮橋指出過去一年的體制改革試點是從哪兩個方面進行的
過去一年的體制改革試點,我們是從兩個方面進行的:一個是從分配回方面,兼顧中央答、地方、企業、個人的物質利益,以調動大家發展生產、增加盈利的積極性;另一個是從流通方面,在統購包銷,計劃分配上打開一個缺口,逐步發揮市場調節作用,開始改變生產與需要互相脫節的情況。在這兩個方面,都已經開始收到相當大的效果。但是,國民經濟是一個整體,各種改革必然互相交錯,有可能這一種改革妨礙那一種改革。
㈧ 中國2006年度經濟情況
2006中國經濟年報 作者:曹子堅
【圖書目錄】 - 2006中國經濟年報
導論:中國改革依然任重道遠 ●中國發展進入高成本期 ●改革:解決我國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治本之策 ●關注中國改革的下一步 ●讓國民共享經濟增長的成果 中國經濟學和中國經濟學家陳雲: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陳雲同志的經濟情 ●陳雲同志與中國經濟體制改革 中國經濟學獎:中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他們匈中國播撒市場經濟火種 ●改革年代裡的兄弟經濟學家:近看孫冶方與薛暮橋 ●吳敬璉與顧準的一段交往 跨學科研究的戰略大家:馬洪 ●為改革創造相對寬松的環境:劉國光 經濟學家:利益集團代言人? ●經濟學家「代言」餘波難平 ●經學家為誰代言 ●經濟學家為什麼不如農民 ●中國合格經濟學家不超過5個 窮人經濟學——你懂了嗎? ●「窮人經濟學」振聾發聵 ●中國需要「窮人的經濟學」 ●懂點「窮人的經濟學」 中國經濟: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經濟走勢:是否符合宏觀調控預期? ●我國經濟增長的內外部環境 ●宏觀經濟是冷走熱,經濟學家爭論升溫 ●經濟增長不會出現「急剎車」 ●中國進入政策精益化時代 十一五:民生的盛宴 ●「十一五」欲破九大命題 ●「十一五」將給百姓帶來哪些一實惠 ●「十一五」最值得關注的四大因素 ●1953-2003年中國的10個「五年計劃」 中國經濟現代化:歷史、現狀和前景 ●描繪中國現代化路徑圖 ●中國與世界先進國家人均GNP絕對差距仍在擴大 ●高增長不等於強競爭力 ●李稻葵:中國經濟已現「日本病」 ●中國要謹防「拉美化」 經濟增長:不能吃一碗,倒兩碗循環經濟:減量化,丙利用,再循環 ●謹防經濟奇跡為生態危機 ●我國能源利用率與發達國家相差20年 ●循環經濟理念的最新規范及其對我國企業的現實意義 ●如阿構建節約型社會 ●節約,關鍵在於制約公權浪費 ●借環經濟:西方國家的經驗做法及對中國的啟示 增長方式:關乎經濟發展成敗的關鍵 ●新一輪重工業化的特點與趨勢 ●我國重新重工業化的緣由和路徑選擇 ●增長模式和工業化道路:吳數璉回應七大質疑 ●經濟增長方式正在步入歧途 中國創造:提升中國製造 ●解哥「中國製造」的枷鎖 ●「中國製造」變「中國創造」 ●「中國創造」缺失什麼? ●「中國製造」通往高端之路 產業聚集:競爭力是關鍵 航天經濟:「神六」的沖擊 ●航天,將怎樣拉動經濟 ●航天科技與百姓生活 房地產業:塑造理性 ●居民購房的承受力 ●六問中國房地產泡沫 ●中國房地產業進入中期調整 ●經濟適用房應定位於社會保障住房 汽車業:讓歷史來證明 ●何謂「龍何之爭」 ●龍永圖為何要自廢武功 ●龍永圖回應:國內汽車企業要克服浮躁心態 ●中國汽車業亟侍提高競爭力 鋼鐵業:有沒有話語權? ●中國鋼鐵業:在調整中走強 ●鐵礦石階格「驚悚」中國鋼企業 ●中日鋼鐵業差距有多大 中國石油:日子紅火得讓人羨慕? ●中國石油:利為誰所謀 ●看透中國石油:缺乏管制的行政性壟斷 中國民:我們該如何報答? 土地制度改革:繼續「半拉子」工程 ●建國以來農村三種土地制度的比較 ●土地制度:「三農」新政核心之變 ●農村土地政策改革的核心問題 工業反哺農業: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 ●農業「反哺時代」已經來臨 ●我國離大規模反哺農業期還有差距 ●我們應該報答中國農民了 ●進一步完善支農政策體系 統籌城鄉發展:在體制上破題 ●城鄉落差折射投入走偏 ●統籌城鄉發展的六個主要問題 ●限制外來人口i限制城市發展 ●四大「瓶頸」制約農民進城就業 ●城鄉協調發展是城市化的最高境界 中國企業:落後是時取的動力國有企業:進入精細操作的時期 ●國有企業改制調查報告 ●國企:走向規范性改革 ●國企直真正勾全民所有 ●對國企產權改革要有信心 民營企業: 終於可以甩開膀子幹了 ●中國民企的現實生存圖景 ●民營經濟期待真正意義上的暖春 ●尹明善眼裡的「非公經濟36條」 ●轉型期民營經濟出現十大變化 品牌:民族意志力不容忽視 ●誰是外國人心目中的中國世界級品牌 ●探索中國第一代「世界名牌」 成功之路 ●中國品牌離世界品牌還有多遠? ●自主品牌之爭拷問民族經濟戰略 中國企業家:是老闆還是領袖? ●企業家制度建設面臨九大問題 ●彌補中國領導力缺陷的五條路徑 ●中國式管理 ●李嘉誠:管理的藝術 金融改革:能載舟,亦能覆舟金融改革:一項脫胎換骨的系統工程 ●金融改堇.不能停在修修補補階段 ●銀行改革絕不是換換招牌的問題 ●中國銀行業改革:魔鬼隱藏於細節之中 ●美國花旗銀行董事長看中國銀行改革 股權分置:開弓沒有回頭箭 ●股權激勵:一項看得到風景的變革 ●股權分置改革中的公司高管眾生相 ●股改之後警惕再融資狂潮 ●股權分置改革的「諾思悖論」 審計風暴:關鍵在於聞過則改 ●2005年審計報告:六大問題觸目驚心 ●審計四大問題屢審屢犯 ●不良資產:用不良手段處置何時休? 銀行監管:丑聞與容忍度 ●銀行業金融機構違規金額達5840億 ●分類監管是有效監管的必然選擇 ●盯住銀行家是監管第一要務 對外經濟:沒有硝煙的戰煬匯率改革,走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周小川詳解匯率改革 ●人民幣升值帶來了什麼, ●人民幣斗值將會產生21個不利因素 ●哪些是人民幣匯率參考的籃子貨幣 利用外資:要警惕「洋壟斷」 ●外資末威脅中國經濟安全 ●警惕外資操控中國經濟 ●跨國公司在華發展的三大隱患 ●吸收外資重量更要重質 海外並購:整合能力是軟肋 ●EDI來源地排名中國名列第四 ●中國企業海外並購加速 ●中國海外並購是時候嗎 ●大規模海外並購不能操之過急 貿易摩擦:沒有硝煙的戰爭 ●中國經濟進入全球碰撞軌道 ●我國國際經貿面臨的「誘導與遏制」 ●中美貿易不平衡的政治經濟學 ●發展中國家對華反傾銷當引走重視紡織企業:較量剛剛開始 ●一場全球矚目的貿易戰 ●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的背帚 ●「中國依賴」是貿易戰中最好的武器 ●談判桌上握手之後——中國紡織業還需四大反思 華商:共存共生於世界舞台 ●新華商面臨五大挑戰 ●2004年度國際華商排名 ●如何利用海外華人資源 區域經濟:共謀一體化發展環渤海經濟圈:區域經濟發展引擎開始啟動 ●環渤海區域經濟的強力引擎 ●首份區域規劃方案:京津冀都市圈三難題待解西部大開發:戰略不動搖,力度不減弱,步伐不放慢 ●西郡:認清自己機會多多 ●用補償機制預防西部產業走偏 ●西部需要推動本地市場化 ●青藏鐵路將給西藏帶來什麼?中部崛走:關鍵要靠自己 ●從「中部塌陷」現象到「中部崛起」的提出 ●中部6省的發展潛力 ●中部崛起各省談 ●歸根到底還是走自己的路 區域經濟:戰略發展重點轉移 ●中國經濟格局正從省份經濟走向區域經濟 ●區域經濟互補發展需過幾道坎 ●經濟發展驚現「胡椒面戰略」 ●西方國家如何解決區域經濟發展失衡問題 共同富裕: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共同富裕:我們的目標 ●貧富差距指數已超合理限度 ●對貧富差距也要區別對待 ●社套公正問題的觀念反思 ●歷史全面地看侍公平與效率 富人:改變中國的財富印象 ●福布斯VS胡潤 ●百富榜:讓中國富豪不怕「露富」 ●關注富豪排行榜 ●富人危機:有錢並痛苦著 ●學會怎樣做富人 扶貧:讓更多的人享受發展帶來的歡樂 ●制度性貧困誰之咎 ●中國式扶貧將世界減貧提逮 ●和諧社會下的扶貧戰略調整 ●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