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和尚挑水經濟學

和尚挑水經濟學

發布時間:2021-02-16 17:59:37

1. 用經濟學原理解釋現象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當市場巨大(水缸里的水足夠1人喝),沒有競爭對手的時候(沒有其他和尚),有足夠的利潤,不過運營起來也較為辛苦(自己挑水自己喝)。

當市場充分(水缸里的水足夠2人喝),競爭對手不足以損傷己方利益的時候(只有2個和尚),市場利潤就被均分,且相互間形成合力,良性合作成為主流,運營成本下降市場供求處於平衡狀態(一起挑水喝)。

當市場縮小(水缸里的水不夠3人喝),競爭對手過多(3個和尚),且沒有規范制度和明確分配製度的時候(沒有排輪,沒有硬性規定誰去挑水),競爭對手間處於惡性競爭狀態(都不挑水,節省體力搶奪對方市場)。

最終的結果將由市場自動調節以達到供需平衡(包括但不限於,一個和尚渴死後,兩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退出寺廟,一個和尚抬水吃,或三個和尚一起渴死,或三個和尚達成協議,實現微利經營即輪流抬水吃等等。)

(1)和尚挑水經濟學擴展閱讀:

按照傳統的觀點,儲蓄是決定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消費和儲蓄,從而和生產又是一對矛盾,要想經濟高速增長,就不得不壓低現期消費,增加儲蓄。許多人在講到儲蓄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時,往往以日本為例來論證這一觀點。

日本的儲蓄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許多人認為:日本的高增長是因為它的高儲蓄帶來的,因此,「一個落後國家要想實現經濟高速增長,就要像日本那樣實行高儲蓄的政策」,成為一時的熱門話題。曼昆在《經濟學原理》中,對儲蓄和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論述。

原理一:人們面臨交替關系。也就是說人們為了或得一樣自己喜歡的東西,必須放棄另一件東西;那麼所謂的決策,就是在這兩件東西中進行選擇最後有所取捨。

原理二:一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因為人們之間都面臨著交替關系,所以,在作決策時人們就要對可供選擇的方案的成本和收益進行比較,問題是一項行動的成本往往並不是很容易就可計算出來的。

原理三:理性考慮邊際量。作者認為生活中有很多決策都與對現有行動計劃進行小的增量調整有關,這些調整就是所謂的「邊際變動」。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人們作出決策是在對成本與收益的比較之後進行的,當成本和收益變化時,人們的決策及行為也就會發生變動。所以,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的。這種激勵既可以是認為的,也可能是自然變化的結果。

第二個大問題是人們如何相互交易,這個問題可用以下三個原理加以解釋。

原理五:交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在貿易中往往存在著競爭,貿易和體育競賽不同,不一定是一方勝利而另一方必然失敗,它可以達到「雙贏」的效果。競爭的結果是使貿易雙方都得到好處。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在如何分析資源這一問題上,一向有兩種方法,一是中央計劃,二是市場機制,前者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後者實行的是市場經濟。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作者指出,市場經濟雖有很多優點,但也存在明顯的不足,主要有市場失靈等,所謂市場失靈,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外部性。外部性有好有壞,污染就是一個不良的表現。

第三個大問題就是整體經濟如何運行,這個問題可用以下三個原理加以解釋。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動的能力。世界各國貧富不均,生活水平差距較大,原因在於生產率的差別。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好多貨幣時,物價上升。這是一個貨幣理論,指的是通貨膨脹這一現象,所謂通貨膨脹是指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在於貨幣量的增加,在大多數嚴重或者持續的通貨膨脹情況下都是由於這個原因。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通貨膨脹雖然有害於經濟的發展,但政府卻很難徹底地去消滅它,原因在於降低它時會引起失業人口的增加,這就是一個二難問題,這一問題可以在菲利普斯曲線上反映出來。

2. 用微觀經濟學原理說明為什麼3個和尚沒水喝

三個和尚沒水喝——就是搭便車原理

經濟學中的搭便車是公共物品購買時出現的 由於公共物品具非排它性-某人對公共物品的消費不能排斥其他人對其同樣的消費 所以有人就會有獲得利益而逃避付費的行為 解決的辦法是靠政府統一征稅來購買公共物品

「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情況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來調動和尚們挑水的積極性。每個和尚都等著別人去挑水,自己好坐享其成,於是和尚們都沒水喝了。事實上,每個和尚都有挑水的能力(經濟學上將此視為「資源」),由於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尚們的挑水能力(資源)就被閑置浪費了,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地利用,實現其價值(有水喝)。

經濟學中把「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情況歸結為缺乏有效的公共選擇。在只有一個和尚時,自己付出了多少挑水的成本(力氣),就會得到多少挑水的收益(可喝的水),成本與收益完全均衡,因此不需要任何人強制,和尚渴了就會去挑水喝。在只有兩個和尚的情況下,大家還可以協商,協商的成本也比較小,如果一起去抬水喝,兩人付出的成本(力氣)和得到的收益(可喝的水)也能夠基本均衡,於是一起抬水喝的合作情形不僅能夠產生,還能夠得到堅持與延續。在三個和尚的情況下,大家協商的成本可就比較大了,倘若碰上一個就是想蹭水喝的,喝水的事情就難辦了。如果人同此心,都想蹭水喝的話,那最終就是誰也沒水喝了。因此,經濟學認為,在和尚多了的情況下, 就必須通過公共選擇來保證大家都有水喝。

所謂公共選擇,用一句俗話來說,就是眾人的事情眾人辦。當「眾人」的數量不多,只是一個小團體時,大家可以一起互相協商出一個解決辦法,之後大家遵照執行即可。若有人不遵守,也方便懲罰,使其回到正路。但當「眾人」的數量太多太龐大不可能使大家湊在一起商量時,或使大家湊在一起商量的成本太巨大根本沒有可行性時,就得採取委託代理人的方式予以解決。眾人選舉出代理人,並賦予代理人一定的權力,代理人則按照眾人收益或福利最大化的原則制訂規則,而後運用眾人賦予的權力,強制眾人共同遵守。

具體到和尚們喝水的問題上,如果和尚們協商好今天你挑水,明天我挑水,後天他挑水;或者規定每天都是我挑水,你做飯,他砍柴;或者乾脆決定大家掏錢雇別人來挑水。其實採取任何一種公共選擇,都可以有效地避免沒水喝的情況發生。

3. 三個和尚沒水喝的經濟學道理

。「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情況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來調動和尚們挑水的積極性。每個和尚都等著別人去挑水,自己好坐享其成,於是和尚們都沒水喝了。事實上,每個和尚都有挑水的能力(經濟學上將此視為「資源」),由於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尚們的挑水能力(資源)就被閑置浪費了,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地利用,實現其價值(有水喝)。

經濟學中把「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情況歸結為缺乏有效的公共選擇。在只有一個和尚時,自己付出了多少挑水的成本(力氣),就會得到多少挑水的收益(可喝的水),成本與收益完全均衡,因此不需要任何人強制,和尚渴了就會去挑水喝。在只有兩個和尚的情況下,大家還可以協商,協商的成本也比較小,如果一起去抬水喝,兩人付出的成本(力氣)和得到的收益(可喝的水)也能夠基本均衡,於是一起抬水喝的合作情形不僅能夠產生,還能夠得到堅持與延續。在三個和尚的情況下,大家協商的成本可就比較大了,倘若碰上一個就是想蹭水喝的,喝水的事情就難辦了。如果人同此心,都想蹭水喝的話,那最終就是誰也沒水喝了。因此,經濟學認為,在和尚多了的情況下, 就必須通過公共選擇來保證大家都有水喝。

所謂公共選擇,用一句俗話來說,就是眾人的事情眾人辦。當「眾人」的數量不多,只是一個小團體時,大家可以一起互相協商出一個解決辦法,之後大家遵照執行即可。若有人不遵守,也方便懲罰,使其回到正路。但當「眾人」的數量太多太龐大不可能使大家湊在一起商量時,或使大家湊在一起商量的成本太巨大根本沒有可行性時,就得採取委託代理人的方式予以解決。眾人選舉出代理人,並賦予代理人一定的權力,代理人則按照眾人收益或福利最大化的原則制訂規則,而後運用眾人賦予的權力,強制眾人共同遵守。

具體到和尚們喝水的問題上,如果和尚們協商好今天你挑水,明天我挑水,後天他挑水;或者規定每天都是我挑水,你做飯,他砍柴;或者乾脆決定大家掏錢雇別人來挑水。其實採取任何一種公共選擇,都可以有效地避免沒水喝的情況發生。

4. 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原因,從微觀經濟學分析原因。如何加強領導

三個和尚沒水喝——就是搭便車原理

經濟學中的搭便車是公共物品購買時出現的 由於公共物品具非排它性-某人對公共物品的消費不能排斥其他人對其同樣的消費 所以有人就會有獲得利益而逃避付費的行為 解決的辦法是靠政府統一征稅來購買公共物品

「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情況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來調動和尚們挑水的積極性。每個和尚都等著別人去挑水,自己好坐享其成,於是和尚們都沒水喝了。事實上,每個和尚都有挑水的能力(經濟學上將此視為「資源」),由於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尚們的挑水能力(資源)就被閑置浪費了,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地利用,實現其價值(有水喝)。

經濟學中把「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情況歸結為缺乏有效的公共選擇。在只有一個和尚時,自己付出了多少挑水的成本(力氣),就會得到多少挑水的收益(可喝的水),成本與收益完全均衡,因此不需要任何人強制,和尚渴了就會去挑水喝。在只有兩個和尚的情況下,大家還可以協商,協商的成本也比較小,如果一起去抬水喝,兩人付出的成本(力氣)和得到的收益(可喝的水)也能夠基本均衡,於是一起抬水喝的合作情形不僅能夠產生,還能夠得到堅持與延續。在三個和尚的情況下,大家協商的成本可就比較大了,倘若碰上一個就是想蹭水喝的,喝水的事情就難辦了。如果人同此心,都想蹭水喝的話,那最終就是誰也沒水喝了。因此,經濟學認為,在和尚多了的情況下, 就必須通過公共選擇來保證大家都有水喝。

所謂公共選擇,用一句俗話來說,就是眾人的事情眾人辦。當「眾人」的數量不多,只是一個小團體時,大家可以一起互相協商出一個解決辦法,之後大家遵照執行即可。若有人不遵守,也方便懲罰,使其回到正路。但當「眾人」的數量太多太龐大不可能使大家湊在一起商量時,或使大家湊在一起商量的成本太巨大根本沒有可行性時,就得採取委託代理人的方式予以解決。眾人選舉出代理人,並賦予代理人一定的權力,代理人則按照眾人收益或福利最大化的原則制訂規則,而後運用眾人賦予的權力,強制眾人共同遵守。

具體到和尚們喝水的問題上,如果和尚們協商好今天你挑水,明天我挑水,後天他挑水;或者規定每天都是我挑水,你做飯,他砍柴;或者乾脆決定大家掏錢雇別人來挑水。其實採取任何一種公共選擇,都可以有效地避免沒水喝的情況發生。

5. (3)和尚挑水蘊含的經濟規律是什麼

我們在公司領的薪水再多,那都是挑水。而把握下班後的時間挖一口屬於自己的井,培養自己另一方面的實力,未來當我們年紀大了,體力拚不過年輕人了,依然還是有水喝,而且還能喝得很悠閑。

6. 用經濟學知識解釋三個和尚的故事!

三個和尚沒水喝,是經濟學的一個困局,涉及搭便車的原理。
經濟學中的搭便車是公共物品購買時出現的 由於公共物品具非排它性---某人對公共物品的消費不能排斥其他人對其同樣的消費,所以有人就會有獲得利益而逃避付費的行為。
在三個和尚的情里,由於工具的特點——扁擔和木桶——所決定的,或一個人挑水或兩人抬水,在每一次「生產活動」中必然至少會出現一位搭便車者。再考慮到他們三人同時又都是趨利避害的經濟人,外部性問題是不可避免的。
當市場巨大(水缸里的水足夠1人喝),沒有競爭對手的時候(沒有其他和尚),有足夠的利潤,不過運營起來也較為辛苦(自己挑水自己喝)。當市場充分(水缸里的水足夠2人喝),競爭對手不足以損傷己方利益的時候(只有2個和尚),市場利潤就被均分,且相互間形成合力,良性合作成為主流,運營成本下降市場供求處於平衡狀態(一起挑水喝)。當市場縮小(水缸里的水不夠3人喝),競爭對手過多(3個和尚),且沒有規范制度和明確分配製度的時候(沒有排輪,沒有硬性規定誰去挑水),競爭對手間處於惡性競爭狀態(都不挑水,節省體力搶奪對方市場),最終的結果將由市場自動調節以達到供需平衡(包括但不限於,一個和尚渴死後,兩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退出寺廟,一個和尚抬水吃,或三個和尚一起渴死,或三個和尚達成協議,實現微利經營即輪流抬水吃等等)。
「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情況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來調動和尚們挑水的積極性。每個和尚都等著別人去挑水,自己好坐享其成,於是和尚們都沒水喝了。事實上,每個和尚都有挑水的能力(經濟學上將此視為「資源」),由於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尚們的挑水能力(資源)就被閑置浪費了,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地利用,實現其價值(有水喝)。
解決的辦法是靠有效的制度安排或政府統一征稅來購買公共物品 。

7. 一個和尚有水喝,兩個和尚挑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的經濟學原理

致遠 (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迎夢、元柏

8. 用經濟學的角度評價三個和尚的故事

俗語說:"一個和尚有水吃,兩個和尚挑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而用經濟學的理論講三個和尚故事的舊瓶裝上了新酒.
離水源很遠的三個寺廟,每個廟里都有三個小和尚.如果每天都由一個和尚去取睡,只能跑一趟,因此全寺的和尚只能喝一擔的水.通過寺院改革後,第一個寺廟里的小和尚決定實行"分工協作",即每個人各擔三分之一的路程,這樣大家都不很累.第二廟里有個老和尚,他想到要發揮徒弟們的主動性,於是創建了新的競爭機制——按勞分配,也就是誰挑的水多誰的飯菜就更多,於是,三個小和尚都爭先恐後,唯恐自己挑的水少.第三個廟里有個聰明的小和尚,他想出了更好的辦法,他們砍下山裡的竹子接起來,用來做引流管,這樣一個小和尚負責打水,一個負責傳水,另一個負責接水,他們既不累又有充足的水喝,這叫"技術創新". 但是不管應用哪種方法,信用都是第一位的,因為只有信用才能導致協作,由此才能實現創新.
信用的本質是"道德調節"
三個和尚挑水吃——互信才會創新
過去我們只聽過"市場調節,政府調節",而今天,作為經濟學家的厲教授突出的確實 "第三種調節——道德調節".道德調節正是實現市場與政府調節的基礎,在未來社會,道德調節也就是信用將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也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潛在優勢,現實優勢,優勢互補,戰略選擇,分工合作,體制創新,技術創新,這些復雜深奧的經濟學名次在厲老師的口中變得如此通俗易懂,不能不讓人驚嘆;而如此重大的"信用"問題,在厲老師的娓娓道來下如此生動鮮活,更讓人折服.
厲以寧教授的報告在廣大師生中引起了強烈反響,標志著第三屆信用中國論壇高潮階段的到來.

9. 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的經濟學道理

哲理:這個世界本都是路,走的人多了就沒有路了。
博弈論:三個人都不去挑水符合納什均衡。
微觀經濟學:邊際成本大於邊際利潤。
行為經濟學:不存在對於成員為團體做出貢獻的激勵機制。
政治經濟學:生產資料脫離勞動力是不能產生價值的。
宏觀經濟學:需求的增加不一定會提高供給量,有的時候供給量反而下降了。

10. 討論: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的經濟學原理

可以用公共物品來解釋嗎?三個和尚中總有一個想「免費乘車」,從而出現了沒水喝的現象。對於公共物品,應該由政府主導,才能實現三個和尚有水喝

閱讀全文

與和尚挑水經濟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