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經濟學的第一章是什麼內容
西方經濟學的第一章是什麼內容,因為我這邊也看不到你的相關的內容,所以這種經濟學方面你還是用手機登錄官方網站查詢,可能了解的更詳細一點。
2. 《微觀經濟學》第一章讀後感
不完全競爭的實質
在分析市場集中率的過程中,經濟學家發現不完全競爭市場存在著三個主要的因素:規模經濟、進入壁壘和策略互動(前兩者在前面的章節中已經分析過,第三大因素是下一節中具體考查的對象)。成本對一個企業來說,當最低平均成本所對應的產量水平占該產業總產量相當大的比例時,只有少數幾個企業可以獲利並生存下來,結果就很可能形成寡頭。進入壁壘當存在規模經濟或政府限制而形成進入壁壘時,一個產業的競爭者的數量就會十分有限。策略互動當在某·市場上僅僅有少數幾個企業時,它們必然會認識到它們之間的相互依賴性。策略互動(strategicinteraction)是寡頭市場的一個新特徵,屬博弈論研究領域。當每個企業的經營戰略取決於它的競爭對手的行為時,就會出現策略互動。
為什麼經濟學家特別關注不完全競爭產業的情況呢?因為這些產業的行為往往是有損公眾利益的。例如,不完全競爭者的價格通常要高於邊際成本。有時,如果沒有競爭的刺激,服務質量就會下降。高價格和低質量都是不受歡迎的結果。
高價格的結果是寡頭產業經常(但不總是)能有超出正常的利潤。在很多情況下,高度集中的煙草業和制葯業的超額利潤總是被當做政治攻擊的目標。但是,進一步的研究表明,集中行業的利潤率比非集中行業並高不了多少。
不完全競爭者通常提出的一個反擊理由是,在現代經濟中,大企業負擔了絕大部分研發(R&D)和創新費用。這種說法不無道理,因為集中程度較高的產業為了在技術水平上超過競爭對手,每單位銷售額中往往含有較高水平的研發費用。不過,個人和小企業也會創造出很多重大的技術突破。我們會在第11章經濟創新中再次論述這一重要問題。
3. 在微觀經濟學里第一章的習題 請教如何解
你說,「就平均的食抄品消耗量而言」,那就是指吃掉250磅食物啦?那麼字A學校,500元吃250磅,B大學也是500元吃250磅,那不是一樣的,無所謂高低嗎?
假如一個人吃的東西多於250磅,那麼B學校消費水平高,如果吃不到250磅那麼A學校消費水平高
4. 微觀經濟學 第一章 15題
因為需求和供給曲線都是正常斜率,因此排除了完全無彈性和無限彈性這兩種可能性專
政府對賣屬家征稅,賣家上移供給曲線,數值幅度為稅額,均衡價格上升,但在正常斜率情況下,稅是由賣家和買家共同負擔的(負擔的比例由需求和供給曲線彈性系數決定)
假設原價10元,征稅5元,買家所付價格事實上小於15元,賣家收入價格小於10元
此題考的是商品出售價,因此上升小於5元
(你選的不確定,在兩條曲線彈性系數不明的情況下,應該是對的)
5. 第一章 導言:什麼是經濟學(1)47
原書配備的教材很好我這里有老師給的提綱,基本上掌握這些考80分以上都沒問題了!第一章導言第一節什麼是經濟學定義(英-羅賓斯):經濟學是研究在市場經濟制度下對稀缺資源的配置與利用的科學一、慾望與稀缺1.慾望:無限性,層次性(美-馬斯洛:生存、安全、愛與歸屬、尊重、自我實現)2.稀缺:相對性,絕對性。(自由取用物品,經濟物品)二、資源配置與資源利用1.資源配置(選擇):(1)生產什麼與生產多少;(2)如何生產;(3)為誰生產2.資源利用:3.生產可能性曲線三、經濟制度1.市場經濟、2.計劃經濟、3.混合經濟第二節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一、微觀經濟學1、什麼是微觀經濟學:定義17(1)研究的對象:單個經經濟單位(消費者;生產者)(2)解決的問題:資源配置(3)中心理論:價格理論2、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市場有效(1)經濟人(2)市場出清(3)完全信息。3.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內容(1)均衡價格(2)消費者行為(3)生產者行為(4)分配(5)一般均衡與福利經濟學(6)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二、宏觀經濟學l、什麼是宏觀經濟學:定義:研究社會總體的經濟行為及其後果。(1)研究的對象:整個國民經濟(2)解決的問題:資源利用(3)中心理論:國民收入決定理論2、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市場失靈經濟學的演變;研究政府行為(理論、政策)3、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內容(1)國民收入決定理論(2)失業與通貨膨脹問題(3)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理論(4)開放經濟埋淪(5)宏觀經濟政策第二章需求理論與供給理論第一節需求理論一需求1、定義:212影響需求的因素:(1)商品本身的價格反方向最主要(2)消費者收入同方向(正常商品);反方向(低檔商品)(3)相關商品價格替代品同方向;互補品反方向(4)消費者偏好(5)消費者的預期(價格預期;經濟預期)(6)其它:政府的消費政策;人口數量與結構二需求定理1定義:212原因: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99:正常商品;低檔商品;吉芬商品104表3例外:(1)吉芬商品;(2)炫耀性商品;(3)投機性商品三需求定理的其它表述形式1需求表:232需求曲線:233需求函數:22,D=f(abc……n);D=f(P);D=a-bP(幾何意義)四需求量的變動與需求的變動291、原因不同;2、表現形式不同五個人需求與市場需求104第二節供給理論一供給1定義:242影響供給的因素:(1)商品本身的價格同方向(2)生產成本反方向(3)技術水平同方向(4)相關商品價格範圍經濟(5)生產者預期價格預期(短期、長期);經濟預期(6)其它:政府的產業政策二供給定理1定義:242.供給定理的其他表述形式:(1)供給表25;供給曲線;供給函數:線性的幾何意義S=-a+bP3供給定理的例外:(1)勞動的供給296;(2)投機品和收藏品;(3)固定供給302三供給量的變動與供給的變動301、自變數不同;2、表現形式不同。第三節均衡價格理論一、均衡價格1、均衡的含義27;2、均衡價格定義27;3、決定28;4、計算34二、均衡價格的變動291需求變動的影響:價格與數量同方向變動2供給變動的影響:價格反方向,數量同方向變動3共同變動的影響案例:石油與天然氣第四節需求價格彈性一、彈性的概念與分類(微觀與宏觀)二、需求價格彈性定義381.自變數與因變數;2.變動率之比;3.絕對值三、分類40四、影響因素:491、替代性;2、依賴性;3、比重;4、廣泛性;5、考察時期。五、弧彈性:1、概念38;2、公式與計算38-39;3、分類41六、點彈性:1、概念38;2、公式與計算39-42;3、分類44;4、幾何求法42;5、非線性需求曲線的點彈性44;6、彈性不等於斜率(計算公式)七、需求彈性與總收益:46公式法、圖示法(兩種)1.富有彈性:反方向(薄利多銷);2.缺乏彈性:同方向(谷賤傷農)。第五節其他彈性一、供給價格彈性1、定義與公式:502、分類與影響因素:難易程度(生產周期;成本變化);長期與短期3、計算:弧彈性51;點彈性51;幾何求法51二、需求收入彈性1、概念與計算55(弧彈性、點彈性)2、分類:正常品(必需品、奢侈品);劣等品3、恩格爾定律56:消費結構(必需品與非必需品;物資與精神;實物與勞務、衣食住行)產業結構(1、2、3次產業演進)三、需求交叉彈性1、定義53;2、公式54;3、商品關系:替代品(正);互補品(負);無關品(0)案例:公交替代私交:公交的需求價格彈性0.17,如免票則增加需求40%;私交對免費公交的需求交叉彈性7%第六節價格政策一支持價格1.定義:592.農產品支持價格:原因:供求特徵、基礎地位;措施:政府購買、價格補貼、限產、出口、綠箱(基建、教育科研等)3.副作用:財政負擔、保護低效益二限制價格1.定義與目的:582.措施:投放儲備、進口、配給制3.副作用:抑制生產,刺激消費黑市交易腐敗第三章效用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第一節效用一、效用:定義70主觀性、區別於使用價值二、效用評價:1、基數效用論71;2、序數效用論71第二節邊際效用分析法一、總效用與邊際效用721、定義;2、關系(喝水)、3、函數二、邊際效用遞減規律74原因:1、心理或生理;2、商品用途的多樣性三、貨幣的邊際效用四、消費者均衡1、概念75、2、三個前提、3、兩個公式(教材舉例77;麵包與汽水;學生考試)五、對一種商品的最佳購買量六、消費者剩餘1、定義80;CS=最高支付意願-實際支付2、圖示與計算;3、注意:不意味著收入的實際增加;有用的分析工具(蔗糖進口)七、邊際效用價值論(補充):效用性、稀缺性(水與鑽石的價值悖論)第三節無差異曲線分析法一、偏好的假定81:完全性、可傳遞性、非飽和性二、無差異曲線1、定義822、四個特徵843、商品的邊際替代率:概念85、公式、斜率、遞減規律854、無差異曲線的特殊形狀:完全替代、完全互補三、預算線1、定義88、方程、作圖、斜率、線上及內外各點的意義2、移動四、消費者均衡1、圖示;2、公式92;3、與邊際分析法相同第四章生產論第一節廠商與生產函數一、廠商:1、定義120;2、組織形式;3、廠商的目標二、生產函數1、生產函數125與生產要素1242、生產函數表達式:短期與長期3、固定投入比例的生產函數1254、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127第二節一種可變生產要素的生產函數一、短期與長期128二、TP、AP、MP:1、定義及數量關系129;2、曲線;三、邊際報酬遞減規律130(化肥、勞動)1、技術不變;2、其他要素不變;3、三個階段四、三條產量曲線之間的關系:1、MP與TP;2、MP與AP;3、AP與TP。五、合理投入區域第三節兩種可變生產要素的生產函數一、等產量線:1、定義135與特徵2、邊際技術替代率137:概念、公式、幾何意義、遞減規律1383、脊線及生產的經濟區域(要素的有效替代)補充二、等成本線1、定義139、作圖140、成本方程、斜率、經濟意義2、移動四、生產要素的最適組合1、成本既定下的產量最大;2、產量既定下的成本最小3、公式表達五、邊際分析法:兩個公式、與上述方法相同六、擴展線147第四節規模報酬一、規模報酬變化的含義1471、相同比例的變動2、三種情況、三個階段、數學表達二、內在經濟與不經濟1、內在經濟:使用先進設備、專業化分工、原材料綜合利用、降低管理成本、降低要素購買價格、提高產品銷售價格2、內在不經濟:降低管理效率、要素價格提高、產品價格下降及銷售費用增加、三、外在經濟與不經濟(行業規模擴大)補充1、外在經濟:社會化協作2、外在不經濟:競爭加劇四、適度規模:(補充)技術特徵、產品標准化程度、市場容量、生產力水平第五章成本論第一節成本概念1、成本與利潤155(經濟利潤156、正常利潤157)2、顯成本與隱成本1563、機會成本1564、沉沒成本(補充)5、短期成本與長期成本157第二節短期成本分析一、短期成本曲線的分類:1601、STC=FC+VC、曲線2、SAC=STC/Q=AFC+AVC、曲線3、SMC=曲線二、邊際報酬遞減規律與短期成本曲線164三、短期成本曲線之間的關系:1、SMC與STC、TVC2、SMC與SAC(盈虧平衡點)、AVC(停止營業點)4、SAC與STC,第三節長期成本分析一、長期總成本:定義1711、推導;2、特徵:從原點出發、斜率先遞減、後遞增(規模報酬變化)二、長期平均成本:定義1721、推導;2、特徵:先降後升(規模報酬變化、內在經濟與不經濟)、L型的LAC曲線3、位置移動(外在經濟與不經濟)三、長期邊際成本:定義176、1、推導;2、特徵;3、與LAC的關系第六章完全競爭市場第一節基本概念一、市場類型184一、完全競爭的條件185:1、大量的經濟主體、2、產品同質、3、資源自由流動、4、完全信息三、價格線、需求曲線、收益曲線1、價格線(區分市場的與廠商的)1862、需求曲線(區分市場的與廠商的)186、與價格函數的關系3、收益曲線188:TR、AR、MR四、利潤最大化的均衡條件191:MR=MC1、數學證明1922、總收益與總成本曲線1913、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曲線190強調兩點:並非一定有利潤;適用於各種市場的短期與長期。第二節完全競爭條件下的短期均衡一、短期均衡的五種情況193舉例:FC=20、VC=80、Q=10時,當價格分別是:11、10、9、8、7時的產量?二、完全競爭條件下的短期供給曲線1、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1952、生產者剩餘196:圖示、PS=TR-TVC3、行業197的短期供給曲線第三節完全競爭條件下的長期均衡一、長期均衡的實現1、廠商的長期均衡(自身規模調整)199MR=SMC=LMC2、行業的長期均衡(行業規模調整)200MR=SMC=LMC=LAC=SAC(MR=AR=P)結果:盈虧平衡二、完全競爭行業的長期供給曲線:1、成本不變行業:行業產量增加完全來自新廠商2012、成本遞增行業2033、成本遞減行業204三、評價206:1、優點:資源配置最優——成本最低、市場出清、價格最低2、缺點:產品缺乏選擇性、不利於技術創新政府幹預對社會福利的影響(補充)一、限制價格(支持價格)的無謂損失,二、關稅與配額的影響:1、政府關稅;無謂損失S+V2、配額的影響:損失更大S+V+W(國內關稅變為國外利潤)三、稅收的影響1、稅收對價格和產量的影響—稅收轉嫁2、不同需求彈性的影響不同:需求彈性越小(大),價格提高越多(小),轉嫁越多(少)。第七章不完全競爭市場第一節壟斷一、定義213、條件214:政府與政府特許壟斷、自然壟斷、資源和技術壟斷、二、價格、需求與收益曲線2151、價格線:2、需求曲線3、收益曲線:AR=P=d;TR=PQ;MR=a-2bQ4、MR、P、Ed:MR=P(1-1/Ed)。說明不同彈性下價格變動與總收益的關系。三、短期均衡217:MR=SMC1、類似於完全競爭的5種情況;2、不存在供給曲線219四、長期均衡:只能調整廠商規模;3種結果219;利潤長期保持五、價格歧視:1、概念2212、3個條件;壟斷、市場分割、需求彈性不同3、一、二、三級。221-223六、評價224:規模經濟、資源浪費、社會福利損失、技術進步、第二節壟斷競爭市場一、條件226:產品差別(壟斷)與替代(競爭);廠商數量二、均衡的簡化分析:1、短期(類似於完全壟斷):MR=SMC2、長期(類似於完全競爭):MR=SMC=LMC;AR=SAC=LAC三、評價:缺點—多餘的生產能力232;優點—產品特色、技術創新;非價格競爭233第三節寡頭壟斷市場一、條件234:規模經濟、資源控制、政府扶持二、特徵:相互依存三、價格決定方式1、價格領先制:支配型、效率型、晴雨表型2、卡特爾:3、成本加成四、古諾模型:236五、斯威齊模型:239六、評價:優點(規模經濟、技術進步);缺點(提高價格)第四節博弈論初步一、定義與要素1、定義240:2、基本要素:參與者;策略;支付矩陣241二、基本的博弈均衡1、占優策略均衡2412、納什均衡242三、寡頭廠商的共謀及其特徵1、囚犯困境2442、合作的不穩定性2453、重復博弈—以牙還牙246無限次博弈247——有限次博弈248四、威脅和承諾的可信性1、不可信威脅2492、可信威脅250第八章生產要素價格決定的需求方面第一節基本概念一、要素與價格——四位一體二、要素價格的決定——需求與供給三、要素需求特徵——引致需求與共同需求四、完全競爭廠商與不完全競爭廠商第二節完全競爭廠商對生產要素的需求一、完全競爭廠商使用生產要素原則:要素的「邊際收益」=要素的「邊際成本」1、要素的「邊際收益」:邊際產品價值VMP(L)=MP(L)•P2632、要素的「邊際成本」:要素價格W2653、完全競爭廠商使用生產要素原則:WMP=W269二、完全競爭廠商的要素需求曲線:WMP三、完全競爭行業的要素需求曲線1、行業調整曲線2712、水平加總出行業要素需求曲線272第九章生產要素價格決定的供給方面第一節生產要素的供給原則效用最大化原則:2891、要素供給的邊際效用2、保留自用的邊際效用3、要素供給原則第二節工資理論一、完全競爭市場上的工資決定1、對勞動的需求;2、對勞動的供給(向後彎曲的勞動供給曲線,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閑暇的價格——工資;替代效應:工資提高—閑暇昂貴—減少閑暇—增加勞動;收入效應:工資提高—收入增加—增加閑暇—減少勞動。低工資階段:替代效應大於收入效應,提高工資會增加勞動;高工資階段: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提高工資會減少勞動。3、均衡工資二、不完全競爭市場上的工資決定(工會對工資決定的影響)1、增加對勞動的需求:增加對產品的需求—增加對勞動的需求鼓勵出口、限制進口、貿易保護、2、減少對勞動的供給;限制非會員受雇、強制提前退休、限制移民、限制童工、縮減工作時間。3、最低工資法——出現失業。第三節地租理論一、地租與地價固定供給的土地服務的價格3041、土地的供給曲線—自然供給與市場供給2、地租的決定—完全取決於需求;地租的產生二、租金、准租金、經濟租金1、租金305:供給固定的要素價格(某些人的天賦才能)。2、准租金305:供給量暫時固定的要素價格。准租金=總收入-總變動成本=固定成本+利潤3、經濟租金307:從總收入中減去這一部分並不會影響要素供給。經濟租金=總收入–機會成本第四節利潤理論1、正常利潤;2、超額利潤:創新;承擔風險;壟斷。第五節社會收入分配與分配政策一、倫斯曲線與基尼系數316二、平等與效率:355(一)對公平的不同理解1、平均主義的觀點:社會所有成員平均分配。2、市場主導的觀點:市場結果是最公平的(等同於效率)。三、效率與公平的矛盾3511、公平促進效率—對低收入者的教育與培訓。2、公平的直接效率損失—稅收與轉移支付的交易成本。3、公平的間接效率損失—對要素投入的反刺激效應。四、效率優先與兼顧公平1、效率優先2、兼顧公平減少不合理收入;促進機會均等;限制壟斷性收入;社會保障與消滅貧困五、收入再分配政策稅收政策;轉移支付;價格管制;重新分配產權第十章一般均衡論與福利經濟學一、局部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321二、帕累托最優狀態330第十一章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第一節壟斷一、壟斷的損失1、效率損失2、壟斷與尋租375二、政府的管制1、MC定價與AC定價:2、反壟斷法,包括:限制貿易的協議或共謀;壟斷或企圖壟斷市場;通過兼並而形成壟斷;排他性的規定;價格歧視;不正當競爭;欺詐行為等。三、存在的合理性:政府壟斷;規模經濟;技術進步(利弊)。第二節外部性一、定義:經濟主體對社會和他人造成的非市場化的影響1、生產的外部經濟與不經濟2、消費的外部經濟與不經濟二、外部性與資源配置1、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環境污染、木材採伐。2、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基礎研究、森林培育。三、外部性解決——政府幹預:1、稅收、補貼(徵收排放費、森林生態補償)2、法律、法規污染的有效控制:直接控制排污量;徵收排放費;可轉讓的排放許可證(碳匯交易)3、企業合並4、科斯定理:383第三節公共物品與公共資源一、什麼是公共物品:1、由政府免費提供給社會的產品與勞務。(廣義公共物品)2、非排他性、非競爭性(狹義公共物品)各級公共物品:中央、地方、社區二、公共物品的最優供給1、市場需求曲線與個人需求曲線2、公共物品的成本-收益分析(1)收益度量的困難(非市場收益);成本度量的困難(無形的機會成本)。(2)在成本既定下選擇——收益/成本比值較高的工程。(3)在成本可變下選擇——收益/成本比值大於1的所有工程。3、投票選擇。4、公共供應不等於公共生產三、公共資源—公地的悲劇非排他性,但具有競用性非排他性——過度需求;競用性——供給不足第四節非對稱信息信息不完全與信息不對稱一、「次品」與「逆向選擇」問題:1、舊車市場中的完全信息-—不完全信息。2、市場失靈---市場中充滿了次品。3、信用卡市場---充滿了次品(賴帳的人)4、「逆向選擇」問題:優汰劣勝;價格與需求量同方向變化(低價—低成本—低質量—低需求量;反之亦反)二、市場信號傳遞:1、受教育程度;2、公司信譽;3、簽發保單三、「道德風險」問題:1、火災險、車險、醫療保險2、解決:共同保險、免賠額四、「委託代理」問題:1、所有者與經營者;僱主與工人:目標不同、信息不對稱2、解決:獎金、入股、利潤分享、期權激勵等。第五節政府失靈:1、壓力集團的存在;2、公務員的行為目標不一定代表人民的利益。
6. 微觀經濟學 什麼是經濟學 第一章 第一法則的筆記總結
經濟學是研究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規律的理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自然科學、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同一的客觀規律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研究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用科學方法自覺從整體上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新常態經濟學就是科學經濟學。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在新常態經濟學看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展開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後面的經濟規律與經濟本質,而不是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的,是政治經濟學而不是科學的經濟學。要研究經濟發展的規律就必須從整體上統一研究經濟現象,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統一的經濟體中對稱的兩個方面,所以在新常態經濟學範式框架中,有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分,沒有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別;而政治經濟學總是把經濟學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
7. 第一章 什麼是經濟學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自覺從整體上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對稱經濟學就是科學經濟學。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在對稱經濟學看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展開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後面的經濟規律與經濟本質,而不是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的,是政治經濟學而不是科學的經濟學。要研究經濟發展的規律就必須從整體上統一研究經濟現象,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統一的經濟體中對稱的兩個方面,所以在科學的對稱經濟學範式框架中,有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分,沒有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別;而政治經濟學總是把經濟學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