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宏觀經濟學中multiplier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在宏觀經濟學中multiplier即是乘數的意思。
乘數是宏觀經濟學的一個術語,指每單位外生變數(如政府支出或銀行儲備)的變化所帶來的引致變數的變動情況(如GDP或貨幣供應)。
國民收入變動量與引起這種變動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用公式表示為k=y/J ,其中Y 表示國民收入的變化,J 表示支出的變化。例如,k=2,那麼,每年的支出流量比如說投資持續增加,將導致每年國民收入的流量增量為投資增量的一倍。支出乘數包括投資乘數、政府購買乘數等。
乘數作用可通過初始支出後的一系列事件來說明。以投資為例,投資的增加引起收入增加,增加的收入中將有一部分花費在其他商品和勞務上,這意味著生產這些商品和勞務的人的收入增加,隨後他們也將花費一部分增加的收入。如此繼續下去,每一輪的收入總量越來越小。顯然,最終引起的收入增量的大小取決於每一階段有多少收入用於消費,即取決於這一系列事件中有關人員的邊際消費傾向。投資乘數之值等於1 /(1-邊際消費傾向);或者,由於邊際消費傾向與邊際儲蓄傾向之和等於1,所以乘數之值等於l / 邊際儲蓄傾向。所以邊際儲蓄傾向越大,乘數之值越小。乘數是簡單的收入—支出模型中的一個基本特徵。
Ⅱ 宏觀經濟學的問題!
1、均衡收入Y=C+I=200+0.6Y+100
Y=750
消費C=200+0.6*750=650
儲蓄=-200+(1-0.6)*Y=-200+0.4*750=100(或者不用算,由於均衡時一定有投資等於儲蓄,所以儲蓄一定是100)
2、當產出為1600時,總需求=200+0.6*1600+100=1260
所以,企業非自願存貨為1600-1260=340
3、
法一:
投資增至200,設國民收入為Y1,有
Y1=200+0.6Y1+200
Y1=1000
Y1-Y=1000-750=250
法二:用投資乘數
投資乘數=1/(1-邊際消費傾向)=1/(1-0.6)=2.5
投資比原來增加了100,則國民收入增加:100*2.5=250
4、(1)均衡國民收入Y=200+0.8Y+100
Y=1500
消費為C=200+0.8*1500=1400
(2) 投資乘數=1/(1-邊際消費傾向)=1/(1-0.8)=4
投資比原來增加了100,則國民收入增加:100*4=400
5、消費函數變動後,投資乘數變大了,由2.5變為4.
Ⅲ 宏觀經濟學的問題!
1.設消費函數為C=a+bY
代入上述數據得:a=50 b=1/3
則消費函數為C=50+1/3Y
當投資為70億元時,由Y=C+I,則:
Y=70+50+1/3Y
解得均衡收入為:Y=180億元.
同理由Y=C+I,有
540=50+1/3*540+I
解得此時的投資為I=310億元
應增加的投資額為310-70=240億元
2.三部門經濟中均衡條件為:
Y=C+I+G
C=100+0.9(1-t)Y
I=300
G=160
t=0.2
解得均衡收入為:Y=2000億元.
投資乘數KI=1/[1-b(1-t)]=25/7
政府支出乘數KG=1/[1-b(1-t)]=25/7
轉移支付乘數KT=b/[1-b(1-t)]=45/14
當G增加到300億元時
Y=C+I+G
C=100+0.9(1-t)Y
I=300
G=300
t=0.2
解得均衡收入為:Y=2500億元.
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是使用國民收入、經濟整體的投資和消費等總體性的統計概念來分析經濟運行規律的一個經濟學領域。宏觀經濟學是相對於古典的微觀經濟學而言的。宏觀經濟學是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發表以來快速發展起來的一個經濟學分支。
宏觀經濟學包括宏觀經濟理論、宏觀經濟政策和宏觀經濟計量模型。
1)宏觀經濟理論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消費函數理論、投資理論、貨幣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
2)宏觀經濟政策包括:經濟政策目標、經濟政策工具、經濟政策機制(即經濟政策工具如何達到既定的目標)、經濟政策效應與運用。
3)宏觀經濟計量模型包括根據各派理論所建立的不同模型。這些模型可用於理論驗證、經濟預測、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應檢驗。
以上三個部分共同構成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現代宏觀經濟學是為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服務的。戰後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政策在西方各國得到廣泛的運用,相當大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是,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也引起了各種問題。
其具體內容主要包括經濟增長、經濟周期波動、失業、通貨膨脹、國家財政、國際貿易等方面.涉及國民收入及全社會消費、儲蓄、投資及國民收入的比率,貨幣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物價水平,利息率,人口數量及增長率,就業人數和失業率,國家預算和赤字,出入口貿易和國際收入差額等。
Ⅳ 宏觀經濟學問題!
需求函數:AD=C+I=100+0.8y+150-6r=250+0.8y-6r
P=1,MP=M=150。先求 IS 曲線:Y=AD
y=250+0.8y-6r
0.2y=250-6r
解得【y=1250-30r】
再求LM曲線: MP=L
150=0.2y-4r
0.2y=4r+150
解得【y=20r+750】
然後聯立 LM=IS
20r+750=1250-30r
【解之得:r=10.y=950】
MP=L
150P=0.2y-4r——1
且由商品市場均衡IS:30r=1250-y——2
將2式代入1式中得:150P=0.2y-4r
(150P)*(304)=(15y)*(304)-30r
1125P=1.5y-1250+y
【1125P=2.5y-1250-------------需求函數AD】
AS=800+150P
AS=AD
800+150P=450P+500
化簡得:P^2+2P-3=0
【均衡價格Pe=1,均衡收入Ye=950】
Ⅳ 宏觀經濟學中、各個字母代表的意思齊全的。
名義GDP: (網路文庫找的)
實際GDP:
GDP:國內生產總值.
GNP:國民生產總值
NDP:國內生產凈值 (NDP=GDP-折舊)
NNP:國民生產凈值 (NNP=GNP-折舊)
NI:國民收入(亦可用Y表示)
PI:個人收入
DPI:個人可支配收入
C:(消費)居民消費支出
I:(投資)企業投資
G:(政府購買)政府購買支出
T:(稅收)政府稅收
TR:政府轉移支付
NX:凈出口(X-M;X:出口,M:進口)
GDP=C+I+G+(X-M)=C+I+G+NX(支出法)
N:就業量
U:失業量
L:勞動力總量 (L=N+U)
u:失業率 (u=U/L)
n:就業率 (n=N/L)
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PPI:生產者價格指數
GDP縮減指數
c:消費
i:投資
s:儲蓄
t:稅收
g:政府購買
x:出口
m:進口
y:可支配收入
APC:平均消費傾向
MPC:邊際消費傾向
APS:平均儲蓄傾向
MPS:邊際儲蓄傾向
Ki:投資乘數(+)
Kg:政府購買乘數(+)
Kt:稅收乘數(-)
KB:平衡預算乘數(KB=Kg+Kt=1)
Ktr:政府轉移支付乘數(+)
Kx:出口乘數(+)
Km:進口乘數(-)
(第65頁)
K:資本存量 (ΔK=i )
R0:現值或本金
Rn:第n年的未來收入或終值本利和
r:年利率
Rn=R0(1+r)n
(第66頁)
Pk:資本品的供給價格
MEC:資本邊際效率:是一種貼現率,這種貼現率正好使一項資本物品的使用期內各預期收益的現值之和等於這項資本品的供給價格或者重置資本。
R1,R2,R3,...,Rn:某項投資從第1期到第n期各期的收益
d:投資需求對利率變動的反應程度 ()
e: 自發性投資
α:邊際儲蓄傾向
β:邊際消費傾向
I:投資
S:儲蓄
L:貨幣需求
L1:貨幣的交易需求和預防需求
L2:貨幣的投機需求
L1(y):交易貨幣需求量
L2(y):投機貨幣需求量
M:貨幣供給(名義)
m:貨幣供給(實際)
k:交易貨幣需求量對收入變動的反應程度
h:投機貨幣需求量對利率變動的反應程度
A:技術水平
W:實際工資額
P:實際工時
Ⅵ 宏觀經濟學的主要變數是什麼
宏觀經濟學的主要變數是(1.國民產出;2.就業與失業;3.價格水平。)
供參考。
Ⅶ 宏觀經濟學問題!!!
經濟學家在討論宏觀經濟學問題,總是分為長期問題和短期問題。
1、長期問題即經濟增長問題,如何保證經濟持續健康增長是宏觀經濟學在研究長期問題的核心任務。經濟增長決定了一國能為本國居民提供物品和勞務的能力和潛力,因而決定了一國的國民收入,所以在長期宏觀經濟學的核心是如何保持經濟增長,如何保證國民收入的持續增加,如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描述經濟增長問題的理論主要是經濟增長理論,包括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也稱索洛模型或者外生經濟增長理論)和新經濟增長理論(也稱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等;此外經濟增長也可以用丹尼森的經濟增長因素分析核算方法。
2、短期問題即經濟波動,短期宏觀經濟學的目標是如何保證經濟穩定增長,具體有四大目標: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這四大目標都與國民收入有密切關系,比如物價上漲會導致通脹,減少人民的實際收入;失業會使失業者的收入急劇下降;凈出口減少會使本國的收入下降,出口型企業破產。所以說在短期經濟波動也是直接影響國民收入的。描述短期經濟問題的理論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凱恩斯主義(IS-LM模型或者AD-AS模型也可以),因此凱恩斯主義又被稱為是短期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由於國民收入決定是宏觀經濟學的核心,因此人們常稱宏觀經濟學為收入理論。
PS:有不明白的,歡迎追問。
Ⅷ 宏觀經濟學 引致投資乘數,怎麼算,我知道共識,但是不知道用哪個值
用以前的t,t=(T-T。)/Y,這里的T。是定量稅,是外生變數,tY是比例稅,是會改變和影響y的。
Ⅸ 宏觀經濟學問題
11.選A 因為通貨膨脹提高了相當於提高了債務人的收入減少了債權人的收入,所以錯,進一步可以推出通貨膨脹即不會全面提高收入同樣也不會全面減低收入。
12選A 政府採取擴張的財政政策需要舉債因此會增加政府的債務,政府的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可能會引起通貨膨脹,但不能完全確定,同時政府的擴張性財政政策有利於緩解經濟危機的影響,因此A正確。
13選D ABC都是屬於生產的中間環節,不參與最終生產的產品收入。不能計入GDP的范疇,而D是銀行的利息收入,屬於企業利潤可以計入GDP收入范疇。
14 選C國內生產總值就是GDP,GDP主要是國內的收入,而C不屬於國內的收入,因此不能計入。
15選A 需求管理就是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經濟衰退自然需要實行擴張的財政政策。
16 錯 GDP固然重要,同時也應該兼顧環境等其他因素。
17錯 轎車生產出來以計入了當年的GDP因此應計入1992年的GDP
18錯 GDP是計入最終的國民產值中間環節的收入應該減除才行。
19 GNP折算指數是指名義國民生產總值與實際國民生產總值之比,上面說反了
20錯 政府支出增加 收入增加,市場此時貨幣供應充足,因此利率會下降。
以上答案僅供參考,不能保證100%正確。
Ⅹ 宏觀經濟學問題
總供給與總需求是用來分析GDP與價格變動關系的兩個重要的宏觀概念,是宏觀經濟學的重要分析工具,依據總供給和總需求的變動可以對宏觀經濟作出基本判斷。(關於GDP在筆記十二中討論過)
總供給(AggregateSupply)記為AS,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企業所願意生產和出售的物品和勞務的總量;它取決於價格水平、經濟的生產能力和成本水平。各種相關因素,既影響長期(潛在)總供給又影響短期總供給。但有些因素,尤其是資源、技術對長期(潛在)總供給的影響更大一些;有些因素,如氣候、實際國民生產總值的構成對短期總供給影響更大一些。僅僅影響短期總供給的是投入品價格(工資率、原料價格等)。討論長短期的問題。又回到了潛在GDP這個概念,我們只需理解對生產投入要素以及科學技術是否發生了實質變化來區分長短期,涉及一個生產能力和實際產出的問題。
總需求(AggregateDemand)記為AD,指的是一定時期內一個經濟中各部門所願意支出的總量,是消費者、企業和政府支出的總和,它既取決於價格水平,也取決於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和其他因素。根據總需求和總供給可以得到供求的均衡,產出和價格水平在這一點達到平衡,相應地決定就業水平。簡單形象的分析的工具就是總供給曲線和總需求曲線;類似於微觀經濟學中的市場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分析,來幫助理解政策工具和技術進步是如何影響總供給和總需求,從而決定總產出和總價格的的均衡水平。
橫軸Q表示總產出(GDP),縱軸P代表價格總水平(CPI),總需求曲線AD表示假定在其他影響總需求的因素保持不變的條件下,消費者、企業、政府和外國人在不同的價格水平上將要購買的數量;它是向下傾斜的曲線;總供給曲線AS所表示的是在每一個價格水平上企業所願意生產與出售的物品和勞務的數量(假定其他影響總供給的因素保持不變)。總供給曲線顯示了總價格水平和總供給量之間的關系。在長期中,總供給量並不取決於物價總水平,而是取決於經濟體的資本、勞動以及用來把投入變為產出的生產技術,因此總供給曲線為垂直線。在短期中,當物價水平背離了人們的預期時,由於錯覺、粘性工資或粘性價格的作用,供給量就背離了由各類生產要素所決定的自然水平。當物價高於預期水平時,供給量就高於其自然率,當物價水平低於預期水平時,供給量就低於其自然率,因此,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