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宏觀經濟學是在什麼條件下產生的宏觀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問題是什麼
宏觀經濟學來源於法國魁奈的《經濟表》和英國馬爾薩斯的「馬爾薩斯人口論」。1933年,挪威經濟學家弗瑞希提出《宏觀經濟學》的概念。現代宏觀經濟學在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出版後迅速發展起來。凱恩斯把國民收入和就業人數聯系作為中心進行了綜合分析。
「宏觀經濟學」一詞,最早是挪威經濟學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來的。經濟學中對宏觀經濟現象的研究與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學派。法國重農學派創始人魁奈的《經濟表》,就是經濟學文獻對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的初次分析。
然而,在古典經濟學家和後來的許多庸俗經濟學家的著作中,對宏觀經濟現象和微觀經濟現象的分析都並存在一起,並未分清。特別是自所謂「邊際主義革命」以來,經濟學家大多抹煞經濟危機的可能性,無視國民經濟總過程中的矛盾與沖突,只注重於微觀經濟分析,以致宏觀經濟問題的分析在一般經濟學著作中幾乎被淹沒了。
但隨著傳統庸俗經濟學在二十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的襲擊下破產,隨著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出版,宏觀經濟分析才在凱恩斯的收入和就業理論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為當代經濟學中的一個獨立的理論體系。
宏觀經濟學,是以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主要考察就業總水平、國民總收入等經濟總量,因此,宏觀經濟學也被稱做就業理論或收入理論。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經濟資源的利用問題,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就業理論、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財政與貨幣政策。
(1)宏觀經濟學是一門研究擴展閱讀
經濟學是一門建立在各種假設之上的學科。最開始經濟學家們假設市場是競爭的,無摩擦的;馬歇爾經典的經濟學理論認為微觀經濟學研究對象是同質的。
薩繆爾森在1947年出版的《經濟分析的基礎》一書寫道:均衡體系建立在理性人的基礎上,同質性,完全競爭,信息完全和確定性是經濟學研究的假設。
20世紀30年代,張伯倫提出「壟斷競爭」,羅賓遜提出「不完全競爭」,逐漸放開了經濟學的假設,讓經濟學的研究更加貼近現實生活。
馮·諾依曼和O·摩根斯坦在1944年發表《博弈論與經濟行為》一書,後來阿羅和德布魯提出經濟學的不確定性,打破了經典的微觀個體面臨著確定性的環境假設,讓經濟學假設更進一步貼近現實。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信息革命,打破了經典經濟學「信息完全」的假設,從阿爾洛夫的舊車市場,斯賓塞的勞動力市場信號,到霍姆斯特羅姆,哈特的契約合同經濟學。經濟學假設逐漸的貼近現實。
❷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解決方法、中心理論和研究方法分別是什麼
微觀經濟學
以單個經濟單位(單個生產者、單個消費者、單個市場經濟活動)作為研究對象;解決方法:研究的基本問題是資源配置的決定;中心理論:通過供求來決定相對價格的理論。研究方法:個量分析。
宏觀經濟學
研究對象則是整個經濟;解決方法:把資源配置作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會范圍內的資源利用問題,以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研究方法則是總量分析;中心理論則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2)宏觀經濟學是一門研究擴展閱讀
1、宏觀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來源於法國魁奈的《經濟表》和英國馬爾薩斯的「馬爾薩斯人口論」。1933年,挪威經濟學家弗瑞希提出《宏觀經濟學》的概念。宏觀經濟學在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年出版後迅速發展起來。凱恩斯把國民收入和就業人數聯系作為中心進行了綜合分析。
宏觀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宏觀經濟學階段,或稱古典宏觀經濟學階段。第二階段: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30年代,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奠基階段。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建立階段。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以後,是宏觀經濟學進一步發展和演變的階段。
2、微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20世紀30年代以後,英國的羅賓遜和美國的張伯倫在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廠商均衡理論。
標志著微觀經濟學體系的最終確立它的體系主要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廠商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等。
微觀經濟學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微觀經濟學階段,或者說是微觀經濟學的萌芽階段。第二階段: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葉,是新古典經濟學階段,也是微觀經濟學的奠定階段。
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觀經濟學的完成階段。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微觀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擴充和演變階段。
❸ 1.為什麼說宏觀經濟學是一門關於收入的學科
因為,宏觀經濟學是以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就業總水平、國民總收入等經濟總量,所以,宏觀經濟學也稱為就業理論或收入理論。供參考。
❹ 宏觀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英文名稱Macroeconomics,是使用國民收入、經濟整體的投資和消費等總體性的統計概念來分析經濟運行規律的一個經濟學領域。
宏觀經濟學是相對於微觀經濟學而言的。宏觀經濟學是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發表以來快速發展起來的一個經濟學分支。
歸類
宏觀經濟學屬於西方經濟學範式,由於把宏觀經濟領域與微觀經濟領域割裂開來研究,與科學的一般經濟學的關系既不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也不是一般和特殊的關系,所以無法研究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與宏觀經濟領域的特殊規律,只能對宏觀層面的經濟現象進行現象學意義上的描述。從科學學的角度而言,由於不能研究一般經濟規律與宏觀經濟領域的特殊經濟規律,宏觀經濟學不能成為一門真正意義上的學科。
研究方向
宏觀經濟學,是以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主要考察就業總水平、國民總收入等經濟總量。因此,宏觀經濟學也被稱做就業理論或收入理論。[1]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經濟資源的利用問題,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就業理論、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財政與貨幣政策。
主要內容
宏觀經濟學包括宏觀經濟理論、宏觀經濟政策和宏觀經濟計量模型。
宏觀經濟理論
宏觀經濟學
宏觀經濟理論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消費函數理論、投資理論、貨幣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
宏觀經濟政策
宏觀經濟政策包括:經濟政策目標、經濟政策工具、經濟政策機制(即經濟政策工具如何達到既定的目標)、經濟政策效應與運用。
宏觀經濟計量模型
宏觀經濟計量模型包括根據各派理論所建立的不同模型。這些模型可用於理論驗證、經濟預測、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應檢驗。
宏觀經濟理論、宏觀經濟政策和宏觀經濟計量模型共同構成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現代宏觀經濟學是為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服務的。戰後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政策在西方各國得到廣泛的運用,相當大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是,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也引起了各種問題。
其具體內容主要包括經濟增長、經濟周期波動、失業、通貨膨脹、國家財政、國際貿易等方面,涉及國民收入及全社會消費、儲蓄、投資及國民收入的比率,貨幣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物價水平,利息率,人口數量及增長率,就業人數和失業率,國家預算和赤字,出入口貿易和國際收入差額等。
❺ 宏觀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產生的標志是什麼
宏觀經濟學來源於法國魁奈的《經濟表》和英國馬爾薩斯的「馬爾薩斯人口論」。1933年,挪威經濟學家弗瑞希提出《宏觀經濟學》的概念。現代宏觀經濟學在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出版後迅速發展起來。凱恩斯把國民收入和就業人數聯系作為中心進行了綜合分析。
宏觀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迄今為止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宏觀經濟學階段,或稱古典宏觀經濟學階段。第二階桐冊念段: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30年代,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奠基階段。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建立階段。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以後,是宏觀經濟學進一步發展和演變的階段。
「宏觀經濟學」一詞,最早是挪威經濟學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來的。經濟學中對宏觀經濟現象的研究與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學派。法國重農學派創始人魁奈的《經濟表》,就是經濟學文獻對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的初次分析。
然而,在古典經濟學家和後來的許多庸俗經濟學家的著作中,對宏觀經濟現象和微觀經濟現象的分析都並存在一起,並未分清。特別是自所謂「邊際主義革命」以來,經濟學家大多抹煞經濟危機的可能性,無視國民經濟總過程中的矛盾與沖突,只注重於微觀經濟分析,以致宏觀經濟問題的分析在一般經濟學著作中幾乎被淹沒了。
但隨著傳統庸俗經濟學在二十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的襲擊下破產局困,隨著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出版,宏觀經濟分析才在凱恩斯的收入和就業理論姿攜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為當代經濟學中的一個獨立的理論體系。
❻ 宏觀經濟學主要研究什麼研究的方法是什麼
宏觀經濟學是一門以一國的宏觀經濟運行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科學,主要研內究宏觀經濟的容增長和波動,並揭示一國宏觀經濟運行規律.
以一定假設為前提 以總量分析 此外 還有短期和長期,靜態 比較靜態 動態的分析,還有均衡分析和邊際分析
❼ 是屬於微觀經濟學還是宏觀經濟學的研究范疇
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微觀」是希臘文「 μικρο 」的意譯,原意是「小")又稱個體經濟學,小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主要以單個經濟單位(單個生產者、單個消費者、單個市場經濟活動)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的一門學科。 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亦稱市場經濟學或價格理論。
❽ 宏觀經濟學研究什麼
什麼是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研究理性經濟人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而進行的微觀決策,宏觀經濟學研究也為決策提供依據,只不過這個決策主體變成了政府,而不是理性經濟人個人。從亞當斯密到凱恩斯之前的古典經濟學家都反對政府幹預經濟,都認為依靠「看不見的手」自發調節個人行為就可以客觀地達到良好的宏觀經濟目標,而且強調「人們在公平地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也客觀地為社會做了貢獻」。然而,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給自由主義經濟觀敲響了警鍾,經濟似乎無法實現自我均衡。供過於求和失業困擾著政府和人民,凱恩斯率先解釋引致大危機的經濟機制,這標志著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建立。二戰後,美國政府擔負穩定經濟的責任,1946年制定《就業法》明確了政府在促進生產、就業和維持價格穩定方面的作用。此後數十年,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一直占據經濟學的主流地位,直到最新一輪技術革命開始後,主張減少政府直接干預經濟的新古典經濟學地位開始上升。宏觀經濟學是除微觀經濟學外經濟學的另一個重要分支,微觀經濟學研究的主要是單個經濟主體(如單個消費者、廠商)的經濟行為,涉及的內容上是單個市場和一般市場的均衡價格和產量的決定;而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則是整個國民經濟的經濟行為,涉及的內容是整個社會的價格水平、總產量、就業水平和其他經濟總量的決定。也可以本質的概括為:微觀經濟學就是價格決定理論,而宏觀經濟學則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核心是國民收入是如何決定的,它的理論發展總是跟國家經濟實際發展狀況緊密結合。從一國經濟的角度出發,我們在實際生活中可以把「國民收入是如何決定的」這個核心問題分解成以下問題:一國經濟的長期增長是由什麼決定的?是什麼引起一國經濟的短期波動?是什麼導致了失業?為什麼會產生通貨膨脹?全球經濟體系對國民經濟的運行有何影響?宏觀經濟政策能夠改善一國的經濟運行情況嗎?簡單地說,宏觀經濟學就是回答這些問題的學問。在學習宏觀經濟學的時候,始終要保持一種整體和總量的思維,以區別微觀經濟學的個體和個量思想。宏觀經濟學從總量視角研究經濟增長與波動,從而研究如何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續提高;微觀經濟學從個量視角研究利益最大化問題。具體來說,宏觀經濟學把整個市場分為三塊:金融市場、產品和服務市場以及要素市場,金融市場是所有的金融資產、政府債券及其他有價證券和資產交易的場所,我們著重分析貨幣市場;產品和服務市場簡稱產品市場,它是所有有形的產品和無形的服務交易的場所;要素市場則是企業和家庭之間進行生產要素交易的場所,我們著重分析勞動力市場。 宏觀經濟學的研究范圍並不大,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它是很小的、很「窄」的。只是經濟學宏大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不能說明許多問題,而只能說明經濟生活中特定的一類或一組問題;更嚴格地說,它只是對復雜的、立體的經濟問題和經濟現象,從一個特定的側面,特定的角度進行研究和解析。不要把一些圍觀經濟學的問題「宏觀化」。例如企業效率問題、產業結構問題等本來都屬於微觀領域的問題,但在我國,由於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的事、結構的事都由中央政府管,因此似乎是「宏觀」的事。但從理論分工的角度看,並非如此。現代宏觀經濟學雖然也從家庭、企業等微觀主體的行為入手分析宏觀現象,但它實際上研究的是個體所面對的一類特定問題,如消費和儲蓄行為、投資行為、就業行為等動態效率問題,而不是「成本量最小化」的企業自身問題,或「結構瓶頸」之類的產業結構問題。宏觀經濟學是一種「短期理論」,它研究的是「短期波動」問題,而不是「長期增長」問題。不要把一些制度經濟學的問題與宏觀經濟學混淆了。我們知道,經濟制度或經濟體制在整個經濟運行過程中具有最基礎的地位,它決定著人們的經濟行為,決定著經濟變數之間的關系,決定著經濟的長期發展和穩定。但是長期以來,經濟學包括宏觀經濟學在內的研究,一般都把「制度」假定為既定的。制度經濟學則不同,它是把「制度」因素本身作為研究對象而發展起來的現代經濟學分支學科,他專門研究經濟制度對人們經濟行為的決定性作用(如科斯的產權理論)以及制度本身發展變遷的規律。當前研究的「經濟改革」問題,很顯然屬於制度經濟學的范圍,但常常被當作宏觀經濟學問題來談論。把體制轉軌、制度變遷之類的「長期的、動態的」問題當作只能解決「短期的波動」問題的宏觀經濟學問題,顯然超出了宏觀經濟學之所能。總之,宏觀經濟學是在給定的經濟制度條件下,在經濟長期增長的背景下,研究某一較短時期內的由各經濟主體的行為所決定的經濟總量之間的關系,研究如何縮小經濟波動、實現經濟穩定增長的經濟學分支學科。宏觀經濟學的研究范圍是很窄的,不過是研究如何解釋經濟波動和如何通過宏觀政策來熨平經濟波動的「窄」問題。
❾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研究的區別大嗎 先學習哪一門比較好
區別很大
(1)研究對象不同。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單個經濟單位,如家庭、廠商等。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則是整個經濟,研究整個經濟的運行方式與規律,從總量上分析經濟問題。
(2)解決的問題不同。微觀經濟學要解決的是資源配置問題,即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問題,以實現個體效益的最大化。宏觀經濟學則把資源配置作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會范圍內的資源利用問題,以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個量分析,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則是總量分析,
(4)基本假設不同。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市場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認為「看不見的手」能自由調節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宏觀經濟學則假定市場機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調節經濟,通過「看得見的手」糾正市場機制的缺陷。
(5)中心理論和基本內容當然也不同。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還包括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市場理論、產權理論、福利經濟學、管理理論等。宏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則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還包括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等。 先學微觀較好,,,我們的課程安排就是先微觀後 宏觀
❿ 宏觀經濟學到底是一門怎麼樣的學科
我是會計的 我們是考查課 比微觀要難。這個要融入自己的理解。不過課後自己看看書 做做習題 應該成績會不錯。跟生活比較貼近。比如通貨膨脹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