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在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的形成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系統研究政治經濟學的第一個成果,雖然這部著作尚內有未成熟的地方,然容而在馬克思的思想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在《手稿》中,馬克思對唯物史觀的某些命題作了非常重要的論述,如通過對人的勞動分析進而說明人們的社會關系。
2.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具有何種美學價值
宗教的
3. 如何評價《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中的地位
1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學習心得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由三個未完成的手稿組成,反映了當時馬克思在經濟學和哲學方面的研究成果.他第一次從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立場出發,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資產階級經濟學進行批判性考察,對自己的新的哲學、經濟學觀點和共產主義思想作綜合性闡述.所以《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形成階段的一部重要著作.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勞動異化問題.以往的國民經濟學主要考察產品的流通、消費等宏觀方面的問題,卻往往忽視工人同產品的直接關系,從而就掩蓋了勞動本質的異化.馬克思指出了一系列的悖論:「按照國民經濟學的規律,工人在他的對象中的異化表現在:工人生產得越多,他能夠消費的越少;他創造價值越多,他自己越沒有價值、越低賤;工人的產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創造的對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蠻;勞動越有力量,工人越無力,勞動越機巧,工人越愚鈍,越成為自然界的奴隸」[1].於是勞動對於工人來說就成為了外在的東西,而不是屬於他的本質的東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因此,工人只有在勞動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勞動中則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勞動時覺得舒暢,而在勞動時就不覺得舒暢」[2].總之,歸納起來就是,工人在勞動中不是進行的是自願勞動,而是在被迫的強制勞動,「它不是滿足勞動需要,而只是滿足勞動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種手段」[3].
既然人和勞動,也就是和自己的本質力量相背離,在勞動中品嘗痛苦的話,在什麼時候人們會感到快樂呢?「結果,人(工人)只有在運用自己的動物機能——吃、喝、性行為,至多還有居住、修飾等等的時候,才覺得自己是自由活動,而在運用人的機能時,卻覺得自己不過是動物」[4].於是,「動物的東西成為人的東西,而人的東西成為動物的東西」[5].
德國哲學向來以體系嚴密、邏輯嚴謹著稱;而馬克思的思想更是博大精深.這樣來羅列難免有枯燥之感.下面讓我們來看一個事例.
在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時候,牛奶滯銷.農場主把大桶大桶的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裡,還有的在牛奶上灑上農葯;相反卻有大批的失業工人領不到麵包,掙扎在飢餓與死亡的邊緣上.現實生活中另一個悖論是,煤礦工人整天挖煤,妻子兒女卻在家中受凍受冷.這兩個事例充分說明,勞動已經不是一個人類本質力量的確證過程,而是變成否定人類本質力量的過程.人們在勞動過程中感到的不是創造性活動的愉悅,相反是一種痛苦的夢魘.「只要肉體的強制或其他強制已停止,人們就會像逃避鼠疫那樣逃避勞動」「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勞動,是一種自我犧牲、自我折磨得勞動」「這種勞動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別人的;勞動不屬於他;他在勞動中也不屬於他自己,而是屬於別人」[6].
在很長一段時間,學界對社會主義是否也存在人的勞動異化這點爭論紛紛,意見不一.社會主義的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而共產主義是一個人實現全面解放的制度;社會主義按勞分配,人與勞動是合一的,就不應該出現勞動異化問題.但是,從現在看,至少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上,勞動異化不僅存在著,而且還相當嚴重地威脅人類本身.人們並不是把勞動當作自己本質的內在要求,而是當作一種主要的生存手段.換句話說,勞動作為人的本質力量的對立物的現象,依然存在.
比如,當代女作家鐵凝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說《誰能讓我害羞》.作品裡最直接層面上的對立是物與人的沖突.送水少年面臨的一個最明顯困境是,送水而喝不到水.這正是在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的背景下,社會里一部分階層可以憑借自己的優勢地位佔有或享受更多的勞動產品或服務,而真正創造社會財富的人卻常常被漠視,甚至是被歧視的真實寫照.因此,少年打扮自己,執意要喝口礦泉水的舉動,正是他想要突破勞動異化的怪圈的表現,即由人的本質力量創造出來的反過來卻成為否定人的本質力量的力量.誠然,水本身沒有價值,可是在特定的語境中,水成為上層生活方式的象徵,成為人本質力量的對立物,其價值就超過了人的尊嚴,這就是物對人的異化.這樣,少年和水不再是勞動的主客體關系,而變得勢同水火;少年為對抗物的壓迫所做的努力就顯得幼稚、狂熱和滑稽.
這里舉出的例子只是一個很小的事情,但是在生活里隨處可見.另一個較典型的例子是農民工進城.他們在為城市現代化貢獻力量的同時,自身的價值卻沒有得到城裡人的相應尊重.經常是貢獻著最大的力量,卻拿著最少的工資,吃著最大的苦,自身卻又沒有任何保障.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勞動異化問題應當值得我們充分重視起來.因為勞動異化總是否定著人類的本質力量.只有讓勞動成為人的本質需求,才能充分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才能最終實現人的全面解放,實現共產主義.[完]
4.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揭示了共產主義的哪些特徵
馬克思只是回答了一個抽象的形象,而沒有具體形容:
1)物產自然的極大豐富,版足以滿足人們的自給自足狀權態;
2)人們的勞動成為了幸福的源泉,而不再是資本主義狀態下的勞動異化;
3)人與人之間沒有了階級,也就沒有了階級斗爭,進而代表統治階級意志的「國家」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4)人們不再需要藉助宗教進行慰藉和充盈心胸中虛無的力量,宗教自然消亡;
5.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的感覺是怎麼生成發展的
80年代初受西方思潮抄的襲影響,國內紛紛對馬克思主義是否是人道主義討論。手稿主要是從自然主義角度進行論述的,因此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一種自然主義而非人道主義。因此,我們就要從自然主義與人道主義的觀點進行論證。自然主義與人道主義的統一,在哲學上指人的本質的佔有是以自然為前提,以人的解放為終極目的,二者是一致的。①完成自然人道。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真正解決:馬克思認為,自然界通過人的生產活動,通過自然科學和工業變成完全屬人的自然界,即符合人本性的自然界,這樣的自然界才是現實的自然界。但是私有制和異化勞動卻使人和自然界分離,使人對自然界的佔有變成對自然界的喪失。共產主義揚棄私有財產,重新實現人對自然界的佔有,使自然界成為人的自然界。它是完成了的自然主義,而完成了的自然主義就是人道主義。②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於人道主義。人與人關系的真正解決,在共產主義基礎上,不僅要揚棄人和自然界的異化,更重要的是揚棄人與人的異化,使人和自然,人和人能夠實現高度統一。人只有作為社會的人才能真正佔有自然,因為只有在社會中,把個人力量組織成社會力量的集體中,自然界才是人與人聯系的紐帶,它才顯現出是人存在的基礎。
6.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介紹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19世紀40年代出版的刊物,是馬克思在年輕時代總結自己的思想和內弄清思考的問容題而寫的一個未完成的手稿,由三個部分。是一部研究政治經濟學和哲學的著作。但是,在「異化勞動」和「共產主義」兩個部分里卻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經濟學思想,因此,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盡管《手稿》在一些問題的表述中還留有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痕跡,但是《手稿》第一次從生產勞動實踐的觀點來闡述經濟和經濟學的起源,為經濟學的研究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在這個意義上說,《手稿》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光輝起點。
7. 如何讀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第一次試圖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進行批判性考察,並初步闡述自己的新的經濟學、哲學觀點和共產主義思想的一部早期文稿。它主要是由三個筆記本組成:
筆記本I
是馬克思在研讀了讓·巴·薩伊的《論政治經濟學》和亞·斯密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兩部著作並寫了摘要之後,用比較短的時間寫出的。斯密把資產階級社會中工人階級、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的收入形式即工資、資本的利潤和地租視為他的價值理論的核心因素,稱它們是收入、交換價值的原因和自然價格的組成部分。馬克思把斯密學說工資、資本的利潤和地租這三個經濟范疇加以比較分析,揭示了斯密學說的矛盾。他把筆記本I分作三欄,各欄分別加上標題《工資》、《資本的利潤》和《地租》。馬克思在闡述和分析時按標題分三欄或兩欄書寫,後來甚至不分標題分欄書寫。
8.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這句話中的類生活指的是勞動,個人生活指的是人運用動物本能(吃、喝、性)的生活。
類(species)的意思就是物種,當然馬克思用這個詞不是光從生物學的意義上講的,在他看來,人作為人這個類的特徵不是他的DNA,而是勞動,人正是通過勞動改造自然界才證明了自己是一個獨特的類存在物。所以,馬克思認為,勞動既然是人的本質,那就應該是目的而不應是手段,人應該是在勞動的時候感到自由,感到自己真正成為人。馬克思指出,異化勞動恰恰造成了一種目的與手段的顛倒:當人們在勞動的時候不覺得自由,反而感到受苦、受壓迫,只有在勞動結束後,開始個人生活的時候,才感到自由——類生活變成了手段,個人生活變成了目的。 造成這種顛倒狀況的原因是,異化勞動把個人生活和類生活都給抽象化了。
在馬克思這里,抽象的意思是說把本來內在的、本質的東西抽出來變成外在的東西,把本來密切關聯在一起的東西割裂開來。人本來是通過勞動跟整個自然界密切關聯在一起的:人的勞動是在自然界的基礎上實現的,勞動活動是在自然界之中展開的,運用自然界的規律從自然界的東西造出勞動產品。而異化勞動割斷了這種聯系,人被抽象成一具輸出勞力的肉體,他的勞動越來越跟自然界沒有直接關系,勞動產品對他越來越沒有直接的意義,僅僅是用勞動產品去換取維持這具肉體的必需品,因此勞動就被抽象、外化成了一種被迫的工作,不再是人的本質與目的,而是變成了生存的手段。一旦勞動被抽象掉,剩下的吃、喝、性等原本屬於人類的生命活動,由於喪失了與勞動的關聯,也就變成了抽象的動物行為。 這就是馬克思的異化勞動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