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教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西方古典經濟學的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是指在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30年代初,反映英國資產階級利益和要求的經濟思想。
⑵ 現代西方經濟學是如何發展的
經濟學是與人類社會經濟生活密切相關的一門學科,是制定各國國民經濟發展政策和措施的理論保障。20世紀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領域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一方面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另一方面經濟危機頻繁發生。這為西方經濟學的發展變化提供了機遇和挑戰,促使經濟學家去尋找和探索解決問題的良方,由此引發了各種各樣的經濟學派和經濟理論的產生。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新古典經濟學、凱恩斯主義、新凱恩斯主義、貨幣學派、供給學派及新制度學派等。這些學派根據當時經濟領域內出現的新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新觀點和新理論,為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潮流20世紀是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領域發生巨變的世紀。三十年代以前,資本主義經濟還處於私人壟斷階段,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尚未形成,資本主義經濟的主要特徵是自由經濟,自由競爭和國家不幹預的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思想仍是這一時期資產階級經濟思想的主流。1929年—1933年的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危機,宣告了資產階級經濟思想史上自由放任主義占統治地位的結束和政府幹預主義新思潮的開始。七十年代以後,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出現了停滯和通貨膨脹並發的新情況,它促使了一些新的經濟思想理論的不斷產生。客觀經濟現狀和經濟思想的急劇變化,促使人們去思考,去尋找和探索解決問題的良方,由此加快了西方經濟學界的變革。
20世紀以來,西方經濟學這門學科開始從主要研究如何使整個國家致富的學問轉變為主要研究個別消費者行為。個別廠商行為以及這兩方面行為對價值、價格的決定機制的學問;著重研究如何通過市場機制實現一國生產資源的有效配置;探索和解釋經濟危機和經濟波動的原因以及克服的辦法等。因此,西方國家中產生了諸多新的經濟學派和經濟理論。20世紀上半期影響最大的是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的「新古典經濟學」、凱恩斯的「凱恩斯主義」。二戰後,影響最大的是新凱恩斯主義、貨幣學派、供給學派、新制度學派等。
新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是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三十年代在西方經濟學界影響最大的經濟學派。其代表人物為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1842—1924年)是當時最負盛名的西方經濟學家,長期在英國劍橋大學執教,是劍橋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1890年他發表了《經濟學原理》一書,將當時的供求論、生產費用論、邊際效用論、節欲論等經濟理論整合在一起,建立了一個以「均衡價格論」為核心的帶有折衷色彩的經濟學體系。由於這一體系被認為是英國古典經濟學的進一步延伸和創新,因而他的學派又被人稱作「新古典經濟學派」。馬歇爾也被視為該學派的創始人。
新古典經濟學是微觀經濟學的基礎,其理論建立的前提是深信資本主義社會經濟是充分自由的,他們對資本主義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作用滿懷信心,認為充分的自由競爭是最理想的經濟狀態,這能保證最好地利用社會生產資源,最有效地滿足社會成員的需要。因此,他們相信完全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的自動調節會使供求關系趨於平衡狀態,因而不可能爆發全面的和長期的經濟波動和生產過剩危機。馬歇爾提出的「均衡價格論」,就認為供給會創造自身的需求,不管供給(生產)高達何種水平,都不必擔心需求(銷路)問題,即便生產出現局部的或偶然的失調,通過市場機制的自我調節,也能自然恢復均衡。雖然他們也承認資本主義社會有時會出現失業問題,但認為那是暫時的現象。因此,新古典經濟學認為自由放任、國家不幹預是最好的一種經濟政策。
新古典經濟學適應了當時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經濟還處在自由經濟發展階段,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尚未形成,政府幹預經濟的積極作用還沒有顯示出來。但1929年發生的經濟危機卻動搖了馬歇爾經濟學的地位,讓人們意識到新古典經濟學派存在嚴重缺陷。隨後,主張實行政府幹預主義的凱恩斯主義逐步取代了新古典經濟學在西方經濟學界的正統地位。
凱恩斯主義凱恩斯主義是英國經濟學家約翰·凱恩斯(1883—1946年)建立的以國家干預為中心,以消除經濟危機和失業為目標的完整的經濟學體系。其誕生的標志是1936年凱恩斯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
凱恩斯認為導致失業和生產過剩危機的原因在於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則起因於私人投資與消費不足。對這些問題,市場機制本身沒有解決的能力。他認為在市場機制中根本不存在人們所說的一隻能將私人利益轉化為社會利益的「看不見的手」。僅僅依靠新古典經濟學派所鼓吹的自由市場力量,經濟危機和失業現象是不可能消除的,只有依靠一隻「看得見的手」,即政府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有力的、大規模的直接干預,才有可能擺脫蕭條和失業。政府幹預理論是凱恩斯經濟理論最核心的內容。
依據凱恩斯經濟理論制定的經濟政策,主要包括實行赤字財政以增加國民收入和減少失業;實行通貨膨脹以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資;實行對外經濟擴張,以增加對外的投資和傾銷商品,達到增加國民收入和就業的目的。
凱恩斯主義的問世適應了當時西方國家經濟形勢的需要,是經濟理論上的一次大轉向,給新古典經濟學以毀滅性的打擊。它不僅引起了西方經濟學界的極大關注,而且也為深受經濟危機困擾的西方各國政府所青睞。許多西方國家的政府按照這一理論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政府幹預經濟的政策和措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如美國實行的羅斯福新政,效果就十分明顯,它幫助壟斷資本調整和鞏固了資本主義經濟秩序,避免了美國走上法西斯主義的道路。凱恩斯的重大貢獻正如《現代世界文化詞典》所言:「無法講清這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歸功於凱恩斯,不過從1945年—1975年的30年間,他的理論確實主宰著經濟思想和政府政策,使傳統的自由資本主義獲得了新生。盡管凱恩斯並不是資本主義一勞永逸的救星。」
新凱恩斯主義凱恩斯去世後,他的門生們根據當時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出現的一些新現象,對凱恩斯理論和政策主張進行了補充和發展,使其適應歷史的變化,由此產生了新凱恩斯主義,或稱後凱恩斯經濟學派。該學派分為兩派,一派是以美國的薩纓爾遜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派」,一派是以英國的羅賓遜為代表的「新劍橋學派」。兩派都提出了新的理論來完善凱恩斯主義,他們與凱恩斯在有效需求、國家干預調節等理論方面並無分歧,但在資本理論、收入分配理論、經濟增長理論和一些政策措施等問題上分歧較大。
保羅·安東尼·薩繆爾遜是現代西方經濟學界最出色的經濟字冢之一,1961年他在自己的名著《經濟學》第五版中首先使用「新古典綜合」一詞,該派遂得名於此。
1953年,瓊·羅賓遜發表了《生產函數和資本理論》一文,批判「新古典綜合派」的資本理論,從而引發了二者之間的長期爭論,「新劍橋學派」是在爭論過程中形成的。1956年,羅賓遜的《資本積累》與卡爾多的《可供選擇的收入分配理論》的發表,標志著「新劍橋學派」正式形成。
新古典綜合派將凱恩斯的就業理論同馬歇爾的新古典學派綜合在一起,試圖形成一個集宏觀經濟理論和微觀經濟理論之大成的經濟理論體系。
新古典綜合派繼承了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認為只要通過政府運用財政政策,使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即可實現充分就業平衡,強調通過市場機制,使經濟達到充分就業的均衡增長,尤其重視勞動增長、資本增長和科學技術進步等因素在經濟均衡增長中的決定作用;將凱恩斯的「乘數原理」和西方經濟學中流行的「加速原理」結合起來,建立了動態經濟循環模式,對主要經濟變數相互關系進行動態結構分析,以解釋資本主義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原因和幅度;用微觀經濟理論對凱恩斯關於消費、投資等方面的理論進行補充和發展,以解釋現代資本主義發展中所遇到的「滯脹」危機。
新劍橋學派主張回歸古典經濟學傳統,特別是在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的基點上,提出了自己的價值論和分配論,提倡把經濟增長理論同收人分配理論融為一體,著重研究經濟增長過程中國民收入分配的變化,主張政府實施某種社會經濟政策,改革收入分配製度。
貨幣學派貨幣學派又稱貨幣主義,是20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在美國出現的一個反凱恩斯主義的主要經濟學派。其名稱來自該派代表人物之一布倫納的《貨幣和貨幣政策的作用》一文。該派主要的倡導者和代表人物是美國的米爾頓·弗里德曼。
貨幣學派的基本思想源於西方傳統經濟學說中的貨幣數量學說。弗里德曼反對凱恩斯簡單否定貨幣具有重要作用的觀點,重申了貨幣的重要性,提出了「貨幣規則」即貨幣的增長率應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一致的理論。同時,還主張實行自由貿易和浮動匯率,寧可保持一定的失業率,也不要搞通貨膨脹。該派於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逐漸取代了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地位,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各國政府制定經濟政策的理論依據之一。弗里德曼也因此獲得1976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貨幣學派是現代自由主義經濟流派中影響最大的一支,弗里德曼被視為現代自由主義經濟學說的傑出代表。其代表作有《資本主義與自由》、《實證經濟學論文集》和《1867—1960年美國貨幣史》等。弗里德曼的學說從1975年開始被美、英等主要國家付諸實施。
貨幣學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西方經濟的矛盾之後,漸漸在失業率、高利率、增長緩慢等方面暴露出新的矛盾。例如,美國採用貨幣主義政策,把通貨膨脹率從1980年的13%降至1982年的約4%,其結果卻創下戰後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衰退紀錄。
供給學派供給學派是20世紀七十年代在美國出現的一個與凱恩斯主義相對立的經濟學派,其主要代表人物為費爾德斯坦、拉弗門德爾等。該學派是和凱恩斯的合理需求理論相對立的,強調經濟結構中供給方面的重要性,並從中尋求對策的理論,主張大幅度降低稅率,提高企業投資能力和積極性,取消國家干預,控制貨幣增長以達到預算平衡,削減社會福利等。
供給學派產生後發展很快,二十年代已開始成為發揮政治影響和提供決策理論依據的學派。里根執政時期就吸取了供給學派的一些觀點,構成了他的經濟復興計劃的理論基礎。
新凱恩斯主義、貨幣學派和供給學派三者之間的關系較為復雜。從基本出發點看,前者與後兩者的分歧點是要國家干預還是要市場調節,以及誰為主的問題。在具體政策方面,三者之間存在著明顯分歧。凱恩斯學派著眼於干預需求,貨幣學派著眼於控制需求,供給學派著眼於干預供給。
新制度學派新制度學派產生於20世紀五十年代末,其代表人物是美國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包爾丁,法國的別魯,瑞典的繆爾達爾等。該學派是相對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制度學派而得名的。他們認為經濟活動並不受經濟規律支配,而經濟結構和經濟制度卻發揮重要作用,所以特別重視和強調對制度因素的研究,重視制度制約經濟的各要素。新制度學派基本繼承了制度學派的理論,用以分析現代資本主義,揭露並抨擊它的弊端,對主流經濟學持批評態度,其中不乏合理之處,成為西方最具有批評色彩的經濟學派。
⑶ 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命題是什麼
請參考下列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一、新古典經濟學的困境直接構成新興古典經濟學產生與發展的邏輯起點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系統性發展源自亞當·斯密,中經大衛·李嘉圖、西斯蒙第、穆勒、薩伊等,逐漸形成了一個經典的經濟學理論體系,這就是古典經濟學(Classical Economics)。在20世紀以後,現代西方經濟學歷經了「張伯倫革命」、「凱恩斯革命」和「預期革命」等所謂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這個框架被稱為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先前的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過去100年間的研究成果和發展特徵,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證偽主義的普遍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分析工具的數理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交叉的邊緣化。
「張伯倫革命」擯棄了古典經濟學把競爭作為普遍現象,把壟斷看作個別例外的傳統假定,認為完全競爭與完全壟斷是兩種極端情況,更多的是處在兩種極端之間的「壟斷競爭」或「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模式。他們運用邊際分析法,分析了「壟斷競爭」的成因、均衡條件、福利效應等,從而完成了微觀經濟的革命。「凱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經濟學在分析方法上實現了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的分野,從而在理論體繫上劃分為微觀經濟斗遲學和宏觀經濟學,而凱恩斯則成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開山鼻祖。凱恩斯完成理論創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經濟學關於充分就業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論基礎「薩伊定律」,認為在通常情況下,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導致非自願失業和小於充分就業均衡的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於「消費傾向、靈活偏空姿李好和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這三個基本心理因素」。據此凱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議強調,政府須採取財政政策增加投資,刺激經濟,彌補私人市場的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實現充分就業,消除產生失業與危機的基礎。「預期革命」的演繹邏輯是,貨幣對產量等經濟變數具有重要影響:一方面貨幣供給的變化可以導致貨幣存量的隨機變動,並由此引起經濟波動;另一方面由於經濟的這種波動是通過總需求曲線完成的,所以,貨幣供給的變化將導致總需求的變化,而總需求的變化又將導致經濟波動。所以他們認為,從貨幣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幹預經濟的宏觀經濟政策是無效的,因而不僅存在「市場失靈」,也存在「政府失靈」。
此外,西方主流經濟學在20世紀末,以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1993年出版新的《經濟學》教冊好科書為代表和標志,又開始了第四次「整合」。斯蒂格利茨完成的理論創新在於:一是將宏觀經濟學的表述直接奠定於扎實的微觀經濟學基礎之上,從而實現對薩繆爾森《經濟學》的超越;二是加強對信息問題、激勵問題、道德問題、逆向選擇問題等新課題的研究並取得新成果和新發展;三是進一步注重政府幹預經濟的積極作用,認為依靠政府的依法調控,就能實現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
上述西方主流經濟學的「革命」或「整合」的實質,是後者對前者的批判、修正、補充和發展。盡管如此,歷經多次「革命」和「整合」的新古典經濟學,仍然無法擺脫其固有的理論思想和理論體繫上的致命缺陷。這些缺陷主要表現在:
(一)對分工和專業化問題的漠視或做外生假設。新古典經濟學只是假定分工與專業化的問題已經解決,並把給定的消費者與廠商作為最基本的既定前提,把二者的對立交換關系作為最基礎的分析模型,在此基礎上僅作產品之間的邊際選擇分析。
(二)經濟增長模型存在嚴重缺陷。新古典經濟學的經濟增長理論及其模型,始終不能解釋經濟的長期增長與發展,不能從理論上闡明窮國越窮、富國越富的原因,未能找到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從而無法建立起經濟增長的微觀模型。
(三)對經濟規模的錯誤定義。新古典經濟學對經濟規模無止境的定義,無法解釋許多國家(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廠商平均規模並不存在越來越大的趨勢。經驗數據表明,有的越來越大而有的越來越小,總體呈倒U型變化趨勢。
(四)對企業成因的迴避。在新古典經濟學的模型中,企業和企業制度都被預先假定為外生給定,他們不能解釋或迴避了對企業和企業制度的解釋,更無法解釋諸如生產外包、特許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現代商業社會中種種新現象。
總之,新古典經濟學在理論框架、分析範式和分析工具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既限制了經濟學的發展,同時又成為催生新的理論的恰當條件。正是在這樣的理論基礎前提和思想淵源背景下,自20世紀80年代以後,以澳大利亞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用非線性規劃和其他非古典數學規劃方法,將被新古典經濟學遺棄的古典經濟學中關於分工和專業化的精彩經濟思想,變成決策和均衡模型,掀起一股用現代分析工具復活古典經濟學的思潮。比如,他們以個人專業化水平的決策以及均衡分工水平的演進為基礎,重新闡述斯密的分工理論及其對國際貿易原因的論述。他們的研究旨在重新科學的尋找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建立起宏觀經濟增長的微觀模型;他們將新古典經濟學關於「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在多種經濟用途之間進行合理配置的學問」的定義,改變為「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中的各種兩難沖突的學問」,其主要任務是對技術與經濟組織的互動關系及其演進過程的研究。楊小凱等人提出的新學說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可,並逐漸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學流派,這個流派被稱為「新興古典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
二、新興古典經濟學實現理論創新和研究方法的超越
(一)糾正新古典經濟學在研究對象和研究方向上偏離,重新定義了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建立起「消費—生產者」的基本概念,奠定分析框架的新基礎。
他們認為,新古典經濟學在研究對象和研究方向上偏離了古典經濟學,使經濟學的研究從專業化和分工問題轉向了給定組織下的資源分配問題,使專業化經濟被規模經濟所取代,使資源配置的Pareto最優總是與外生給定的最高總產量可能性邊界相聯系。他們認為,這種偏離是導致新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致命缺陷的根本原因。所以,必須糾正這種偏離,把經濟學的研究重新拉回到正軌上來。因此,新興古典經濟學重新定義了研究對象和研究方向,重新強調了「分工」和「專業化」的概念,改變了新古典經濟學關於消費者與生產者對立的基本假定,建立起「消費-生產者」的概念,將分析框架建立在以個人自利決策交互作用的基礎之上,同時在模型中引入交易費用,又內生出企業制度、經濟增長、遞增報酬、廠商規模等現象。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增長模型將企業制度在分工中內生,在企業理論中直接注入了經濟增長的含義,從而克服了新古典增長理論中的缺陷。
(二)在研究方法上實現了揚棄和超越。新古典經濟學慣用的分析方法是邊際分析方法,而新興古典經濟學不僅運用邊際分析方法,而且運用超邊際分析方法(Inframarginal Analysis),實現了研究方法上的創新。
在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基礎模型中,通常假定社會由2個人組成,每個人必需消費食物和衣服2種產品,同時每個人在每種產品上有3個變數可選擇:一是自給自足量,二是購買量,三是銷售量。這樣,2種產品就有6個變數。每個變數的取值既可為正也可為零,由此,全社會成員(2個人)對所有產品(2種產品)的最優決策,共計有23*2=64個可能的角點解和內點解。所謂角點解是指當一個決策變數的最優值取其最大值或最小值(為0)時的點解,而內點解則是指當決策變數最優值的取值均在其最大值和最小值(不為0)之間時的點解。在上例64個解中,有1個內點解和63個角點解。如果產品數量增加,其可能的角點解將變成一個天文數字。然而,楊小凱運用庫恩—塔克定理排除了一些非優化的角點解和內點解,使可能的最優解范圍大大縮小,而後文玫(Wen,1996)將這一方法推廣到一般准凹效用函數和非常一般的生產條件,形成的方法被稱為「文氏定理」(Wen Theory)。根據文氏定理,可能成為最優決策解的數目要比所有可能的角點解和內點解之和少得多。在上例中,實際上只有基於3種選擇組合的3個角點解為最優解:第一種組合是食物和衣物都自給自足,沒有專業分工,也沒有交易和交易成本;第二種組合是專業生產食物,用出賣食物的錢購買衣物;第三種組合是專業生產衣物,用出賣衣物的錢購買食物。除此以外,其他的組合都不是最優解。
以文氏定理為基礎,超邊際分析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利用文氏定理排除那些不可能成為最優的角點解;第二步,對剩下的每一個組合(角點解)用「邊際分析」方法求解,求出每一個局部最優值;第三步,比較各組合之間的局部最大目標函數值,整體最優解就是一般均衡最優解。由此可見,超邊際分析方法既脫胎於邊際分析,包含了邊際分析,更超越於它。由於新興古典經濟學假定人們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所以根據超邊際分析,他們不但在消費各種產品之間作邊際選擇,更要在專業生產何種產品上作超邊際選擇。實際上,他們的選擇還要涉及出售多少產品、是否雇傭工人等等,這些就是多項超邊際選擇了。
(三)重新定義重要基本范疇,為建立新的理論框架和分析範式鑄成了所必需的理論基石。這些基本范疇包括:分工,專業化,兩難沖突,交易費用,交易效率(與交易費用成反比),內生和外生等。新興古典經濟學運用這些基本概念對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提出新的解釋,並由此發展出新的理論學派。
例如關於交易費用的研究。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應將交易費用區分為外生的交易費用和內生的交易費用,並由此建立其新的產權理論。他們認為,新古典經濟學只是研究了外生的交易費用,而未涉及內生的交易費用。外生交易費用是交易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發生的、非由於決策者利益沖突導致的交易費用,包括運輸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用於生產、通訊、運輸及交易過程中的交易設施等。新興古典經濟學著重研究和定義了內生交易費用的新概念,提出內生交易費用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內生交易費用是指只有在所有參與者都已做出決策之後才能確定的交易費用;狹義內生交易費用則是指市場均衡與Pareto最優之間的差別,即人們在交易中爭奪分工好處的機會主義行為引起的交易費用,包括外部性、壟斷權以及扭曲等,它與個體的決策、制度及合約的安排有關。他們認為,研究內生交易費用的意義在於:可根據兩難沖突將壟斷和外部性程度內生化,有助於研究道德風險和信息不對稱引起的交易費用,可用博弈模型直接研究策略行為之間的交互作用等。
再例如關於貿易(包括國際貿易)的解釋。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專業化生產與多樣化消費造成貿易的兩難沖突。因為,專業化生產意味著高效率,多樣化消費則意味著高效用,而消費的效用越高實現消費的交易費用也越高。因此,由專業化生產帶來的比較優勢效益就與交易費用形成了沖突。如果交易費用很大,超過了專業化生產帶來的效益,則均衡結果就只能取消分工,選擇自給自足方式;這時效用最大,生產水平處於可能性邊界之內,水平較低。反之,如果專業化生產帶來的效益超過了交易費用,則必然出現分工,而且隨著交易費用的逐漸降低,分工呈現跳躍式發展趨勢,從局部的分工到全面的分工;這時生產水平得以提高,處於可能性邊界上。這一均衡結構是由交易雙方的相對人數、相對偏好和相對生產率所決定的。交易效率的提高帶來了勞動分工的演進,進而伴隨著諸如經濟發展、貿易增長、市場結構變化等拓撲性質的變化。
(四)構建起新的理論體系。
新興古典經濟學沿著如下主線實現理論創新,發展並建立起新的理論框架體系:產權界定、合約執行——(內生、外生)交易費用——專業化和分工——市場化、競爭程度與協調失靈的風險。他們認為,為了減少交易中的不確定性,避免高分工的協調失靈風險,可以採用三種辦法:一是構築保險市場;二是明確界定產權。他們認為,合理的產權制度選擇,在相當程度上是一個自發的內生過程,國家政府對於公共資產的產權設置,基本上決定於最終的內生和外生交易效率的替代選擇。當然,明確產權可能產生較高的外生交易費用,同時還帶來競爭程度與分工水平及協調可靠性之間難以兼顧的兩難沖突;三是加強同行競爭,包括縱向和橫向的競爭。他們認為,競爭會大大推動分工和市場的發育,增強消費者對生產者的控制能力,催生和促進私有產權制度。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理論構架和分析範式,可以將很多經濟發展和貿易現象解釋為分工演進的不同側面,可以解釋企業的出現和企業內部組織的均衡意義,可以解釋交易費用和制度對分工和生產力演進的意義,可以解釋貨幣出現、景氣循環等宏觀現象,因此,它突破了新古典經濟學的局限和缺陷。
(五)突破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在新的基礎上探索出「宏」、「微」有機聯系的全面均衡分析框架。
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不外乎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人們做決策前的經濟環境。經濟學家通常用一些數學函數來描述這一基礎層次,比如,用效用函數描述人的嗜好和欲求,用生產函數描述生產條件,用預算約束描述制度環境,用博奕論中的游戲規則描述經濟制度等。第二層次是用數學中的最優決策理論分析個體的自利行為,用自然及制度環境來解釋人的自利行為。這一層次的分析一般被稱為決策的比較靜態分析,即環境變化時最優決策會如何作出反應。第三個層次是用均衡概念分析不同個體的自利行為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結局,用自然及制度環境解釋不同人自利行為交互作用的後果。這一層次的分析一般被稱為均衡的比較靜態分析,即當環境變化時,對自利行為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結局會如何變化的分析。如果在第二、三層次的分析中,加入時間因素,就可實現對動態決策和動態均衡的比較動態分析。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第一、二、三層次的分析都是實證分析。在實證分析中,經濟學家一般運用思想實驗的方法,探究在什麼條件下什麼事會發生這類實證性問題。第四個層次則是與價值判斷有關的所謂福利分析或規范分析。在這個層次上,經濟學家會提出什麼是對全社會最好的經濟狀況這類涉及價值判斷的問題。通過對自利行為交互作用所產生的後果進行福利分析,他們會得出這種後果對全社會是否有利的價值判斷。
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新古典經濟學主要是在第一、二、三層面上進行分析,局限在全面均衡框架內的靜態或動態競爭均衡,並且由於存在規模收益遞減,難以達到Pareto最優,因此其理論對現實的解釋力被大大削弱了。新興古典經濟學則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基於多個兩難沖突的均衡分析,突破了原有框架,使全面均衡得以建立;並且,這種全面均衡是建立在微觀的角點均衡和資源的Pareto最優配置的基礎上的,這種整體Pareto最優既涵蓋了最優資源配置又涵蓋了最優分工結構,所以它可以更好地解釋宏觀經濟增長。這樣,新興古典經濟學就將微觀基礎與宏觀增長有機聯系起來,從而為回歸經濟學「大一統」的框架做出了具有重要意義的探索。
(六)找到了解釋企業產生的原因和條件的依據,對企業成因做出了全新的解釋。
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新古典經濟學無法解釋企業產生的原因,只好把它作為建立基本經濟模型的既定前提,由此分析推演出的理論學說,對現實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解釋力遭到很大削弱。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創新在於,用勞動的交易效率來解釋企業的產生。他們認為,勞動的交易效率與中間產品交易效率的比較是關鍵。若勞動的交易效率大於中間產品的交易效率,則分工會通過勞動市場和廠商來組織,從而促使企業產生,以體現分工的要求和效率。若生產中間產品的勞動交易效率小於生產最終產品的勞動交易效率,則中間產品專家會成為企業的老闆;反之則由最終產品專家充當企業老闆。他們認為,作為一種巧妙的間接定價方式,企業家享有的剩餘權促進了分工,催生了企業,因而是經濟增長的原動力。此外,新興古典經濟學還提出了對城市化、工業化和層級結構等現象進行解釋的思路。
(七)建立起新的經濟增長動態模型。
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對專業化和分工的忽視迴避,是導致新古典經濟學經濟增長模型缺乏微觀基礎、缺乏解釋力的根源;又由於其經濟增長模型是在全面均衡分析的框架內發展的,模型中只有動態競爭均衡而不存在Pareto最優,是新古典經濟學增長模型的重大缺陷。正是這種理論缺憾,促成了新興古典經濟學構建新增長模型的創新空間。新興古典經濟學重點研究了經濟增長的微觀動態模型,並取得了理論創新的突破。他們認為,作為經濟增長內在原動力的專業化和分工水平,應當是內生的而不是外生的,也就是說,即使外界技術、環境、制度等因素均保持恆定,在社會生產的條件下,分工水平也會自發的提高,從而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由此,新興古典經濟學構建起分工的內生演進模型,其內生增長理論研究的動態決策包括兩個沖突:一是專業化生產加速學習過程的動態效果與交易費用的沖突,二是當前消費與未來消費之間難以兼顧的沖突。但他們強調,演進的過程是一個良性循環:
——起點是自給自足的生產,由於很低的生產率,負擔不起交易費用;
——隨著生產經驗的積累,生產率的稍微提高,能夠負擔起一定的交易費用,這時可以選擇稍高的專業化水平;
——進一步地通過市場的自由擇業和自由價格機制,使得整個社會的分工水平得以提高;
——隨著生產經驗積累和生產技術改進的進一步加速,生產率也加速提高,使得承擔交易費用的能力增強,從而推動更高水平專業化的實現。這個循環累進過程的持續,最終必然會導致一國經濟的起飛。
新興古典經濟學的這一增長模型有兩個重要突破:一是研究了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摒棄了新古典經濟學將生產與消費絕對分開的做法;二是體現了競爭均衡和Pareto最優的一致性。
綜上所述,新興古典經濟學針對新古典經濟學的缺陷與困境,運用現代分析工具,對經濟學的研究發展進行了古典回歸,建立起新的學派,創制出新的分析框架和研究範式,對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提出新的解釋。這個學派正受到廣泛的關注和越來越多的認可。當然,作為一個新學派,新興古典經濟學尚有一個發展完善的過程,尚存在一些缺陷與不足,一些有待商榷的偏頗和失當。比如,他們忽視預測、計劃、制度和政府的作用,否認規模經濟的存在,熱衷於運用學說作廣泛的解釋,力圖創制出一種可以解釋一切現象和過程的全能學說。對這些缺陷或不足,與其看成是其本身所固有的,不如看成是這個新興學派的發展空間。無論如何,在研究起點、研究方法、分析範式、分析工具、理論創新、經濟解釋和政策建議等方面的重大突破與跨越,對新興古典經濟學來說,是尤為重要和關鍵的。
三、新興古典經濟學的時代特徵與創新機制
新興古典經濟學的興起不是偶然的。20世紀80年代,西方經濟發展加速,信息及網路技術沖擊原有的經濟格局和發展路徑,經濟結構不斷更新,經濟制度創新活躍,新經濟成分和因素不斷涌現。而隨著新經濟時代的到來,新古典經濟學卻日漸失去其鼎盛光芒,對經濟發展現狀及其過程不斷涌現的新情況、不斷呈現出的新特徵日漸解釋乏力,甚至不知所措。這是新興古典經濟學產生的歷史背景。現代西方經濟學歷經200年延續、分化和發展,成長為一門蔚為壯觀的學科門類,在它的龐大體系中,實證分析與規范研究相得益彰,思辯推演與案例解說交相輝映,邏輯的演繹和歷史的歸納相行不悖,正是自古典經濟學到新古典經濟學源源流長的思想源泉、豐厚肥沃的理論土壤和一代又一代經濟學家勤奮探索取得的輝煌研究成果,為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產生的興起奠定了基礎。這個新學派產生的時間不長,人們對它的理論框架、研究範式和分析方法,以及它呈現出的理論特色,它對經濟學發展的貢獻等,也還有個認識過程。但可以肯定的是,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產生,特別是它所反映出的對現實經濟現象及其特徵的不凡解釋力,對於經濟學的發展是一大幸事,對經濟學研究者是一大鞭策和鼓舞。我們有必要關注這一新流派的產生和發展。
緊隨社會經濟發展的腳步研究時代提出的現實和理論問題,經由各種學說充分而自由的爭辯交鋒,是西方經濟學200多年來保持活力與生機,不斷取得進步發展的動力和特色。在學術研究上,成長起來的是「大家」而不是權威,更少有迷信和盲崇。在理論發展上,後者對先人既有繼承和發展,更有修正和批判,從而營造出經濟學發展的勃勃生機,開創出突破性發展的嶄新空間。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產生和興起,是西方經濟學說發展史上的新進展,是上述理論創新機制的新體現,是對新古典經濟學的批判,對古典經濟學的傳承。從這批判與傳承中,我們看到了新興古典經濟學閃爍著創新的智慧之光。
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學是研究財富增長的學說,他在《國富論》中強調分工和專業化是經濟增長的源泉與途徑,而分工和專業化則是一個經濟組織問題。因此,古典經濟學主要研究的問題就是任何改變經濟組織,使分工得以擴大,專業化得以加深,從而可以生產更多的產品,或以更低的成本生產產品。以對分工和專業化的深刻研究為基點,在分工理論的基礎上斯密提出了一系列經濟學說:分工效率與交易費用的比較差別,決定了工農業生產率的差別;分工水平由市場大小決定;市場可以自發協調分工,因而不需要政府幹預;分工使產量大增,從而使每一個勞動者都有大量的產品可以充分地出售,而自己所需要的產品其他人也可以充分地供給,這種由分工導致的產品逐漸充裕的過程,也就是整個社會逐步富裕的過程。李嘉圖把斯密的分工理論運用到國際貿易,提出了比較成本學說。
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被認為是新古典經濟學形成的代表作,但它仍然繼承了古典經濟學的衣缽。因為《經濟學原理》在關注資源配置問題的同時,仍然關注分工與專業化問題,並提出了新的見解。只是囿於當時數學工具的缺乏,馬歇爾未能將他的新見解加以數學化。這一缺失,無論對馬歇爾還是對其後的經濟學的演化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其後的經濟學家在運用數學工具對資源配置問題進行邊際分析感到的得心應手,牽引著他們逐漸遺棄對分工和專業化問題的研究,專注於資源配置問題和理論研究範式的數理化、模型化,從而走向了新古典經濟學。凱恩斯的《通論》將經濟學的基本模型從兩部門模型擴大至三部門模型,把政府作為與消費者和企業並行的經濟行為主體,提出了政府幹
⑷ 西方經濟學經典理論
西方經濟學 指產生並流行於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學範式,狹義指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範式,廣義包括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範式。西方經濟學與東方經濟學是不同的經濟學範式。西方經濟學主要是範式概念,而不僅僅是地域概念。改革開放以來流行中國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也屬於西方經濟學。
經典理論有:
西方經濟學即被運用於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學,即目前所稱的「主流經濟學」,因特別注重對市場機制的研究,而又有市場經濟學之稱。以1776年亞當·斯密《國富論》的出版為標志,西方經濟學歷經200多年的風雨滄桑。在這個不長不短的歷史進程中,從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薩伊、穆勒、馬爾薩斯、馬歇爾到凱恩斯、米爾頓·弗里德曼、薩謬爾森、盧卡斯、斯蒂格利茨,西方經濟學大師輩出;從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西方經濟學流派林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帶來西方經濟學的不斷創新和發展,以致於西方經濟學文獻上有「經濟學帝國」之稱。
西方經濟學是運用西方線性非對稱思維方式建立起來的經濟學範式,屬於片面反映經濟發展規律的政治經濟學。以一般均衡理論、配置經濟學、價格經濟學為基礎理論、以理性人都是自私的「經濟人」假設為理論出發點、以私有制為經濟基礎、以價格機制為市場的核心機制、以競爭為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以博弈為經濟主體的行為方式、以利潤最大化為微觀經濟的最終目標、以GDP經濟規模最大化為宏觀經濟的最終目標、以線性非對稱思維方式和還原論思維方法為方法論特徵、擅長數量分析、在「實證化」的名義下把經濟學的實證性與規范性對立起來,是西方經濟學的基本模式、基本結構與基本功能。線性、抽象性、片面性,是西方經濟學範式的基本特徵。
⑸ 西方古典經濟學到現代經濟學的發展歷程、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1.古典經濟學。從17世紀中期開始到19世紀70年代為止,包括英國經濟學家斯密、李嘉圖專、西尼爾、穆勒、馬爾屬薩斯,法國經濟學家薩伊。以斯密為代表,其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被稱為經濟學上的第一次革命,建立了以自由放任為中心的經濟學體系,他標志著經濟學的誕生。代表性的教科書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及其在社會哲學上的應用》流行了20年。
2.新古典經濟學。從 19 世紀的「邊際革命」開始到20世紀30年代為止。包括英國經濟學家傑文史、馬歇爾,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斯—邊際效用價值論的提出被說成是經濟學上的第二次革命,他標志著新古典經濟學的開始,馬歇爾在1890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是其代表性的教科書。
3.現代經濟學 。開始於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主義的產生。包括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瓊·羅賓遜、斯拉伐,以及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弗里德曼和盧卡斯。其中凱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標志著當代經濟學的產生,該書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馬克思的《資本論》被人們稱著改變世界歷史的四大著作。
⑹ 西方經濟學的發展分為哪幾個主要階段
1.古典經濟學
從17世紀中期開始到19世紀70年代為止,包括英國經濟學家斯密、李嘉圖、西尼爾、穆勒、馬爾薩斯,法國經濟學家薩伊。以斯密為代表,其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被稱為經濟學上的第一次革命,建立了以自由放任為中心的經濟學體系,他標志著經濟學的誕生。代表性的教科書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及其在社會哲學上的應用》流行了20年。
2.新古典經濟學
從 19 世紀的「邊際革命」開始到20世紀30年代為止。包括英國經濟學家傑文史、馬歇爾,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斯 — 邊際效用價值論的提出被說成是經濟學上的第二次革命,他標志著新古典經濟學的開始,馬歇爾在1890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是其代表性的教科書。
3.現代經濟學
開始於20世紀30年代凱恩史主義的產生。包括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瓊·羅賓遜、斯拉伐,以及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弗里德曼和盧卡斯。其中凱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標志著當代經濟學的產生,該書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馬克思的《資本論》被人們稱著改變世界歷史的四大著作;而薩繆爾森的1948年開始發行的《經濟學》至今已出第十六版,是第三本好教科書。
⑺ 西方經濟學經典理論是什麼
西方經濟學、管理科學及行為科學的理論基礎之一就是關於人的理性的假設:每個人都以其效用最大化為目標,而效用通常指個人利益,或者是從個人出發的自我實現。
人們的行為和思維活動只表現為個人需要的單迴路結構。古典經濟學中「經濟人」的假設,也稱為X理論,認為被管理對象是由無組織的個人組成,他們在行動和思想上力求符合個人利益,追求最大限度的個人收入。行為學派中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的馬斯洛。
他主張人的需要有五個層次:基本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受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有人把馬斯洛描寫的追求自我實現的人叫做「成就人」。馬斯洛後來又補充了求知的需要和審美的需要。現代管理理論中有兩個著名的理論:經濟人與社會人。
經濟人的假設認為人源耐的本性是懶惰的,盡可能逃避工作,不願承擔責任等;而社會人的假設則認為人都是勤奮的。人們可以自我激勵、自我控制,在人群中存在著高度的想像力和創造性。經濟人的假設,必然導致「胡蘿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
而這正是一些小企業的管理方式——時刻監督,處處防範,懲罰嚴厲,常常喜歡「殺一儆百」。然而,按社會人假設,管理者應採取的是截然相反的管理方式——創造適宜的工作環境;滿足職工的尊嚴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讓職工擔負更多的責任,使他們發揮潛力,自我控制,以達到個人與組織目標的一體化。雖然社會人假設僅是一種理想狀態,但是真正尊重人就會把人性好的一面發揚光大,同時使企業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是把員工當作「經濟人」,員工的自尊心得不到滿足,久而久之,員工就會真的變成「經濟人」,對工作不滿,能少干就少干,並時刻醞釀離開這個「大棒」常現的地方。
當代管理學派中對人性的假設也猶如叢林,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西蒙在他的決策理論中闡述的決策人假設。他認為管理就是決策,並且在組織中,不同層次的員工都在做決策,所以都是決策人。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管理學對人性的假設必將超越經濟人、社會人、決策人假設,升華為復雜人假設。
亞當?斯密把市場形容為一隻「看不見的手」,指的是市場可以把個人的自利行為化為共同的社會福利的奇妙結果。經濟學有一個「看不見的手」原理,講的是市場像一隻看不見的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亞當提出了「勞動分工」,哈耶克則提出了「知識分工」,亞當?斯密提出了「看不見的手」,哈耶克則提出了「自生秩序」。薩謬爾森在經濟理論上的卓越貢獻是對數理經濟學的發展。他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論文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1947年)提出,所有經濟行為的研究都可以用數學分析的方法解決最大化問題。
為此,1970年,他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但是,給薩謬爾森帶來國際聲譽的卻是一本普及性的經濟學教科書——《經濟學》。《經濟學》出版於1948年。最初寫作這本教科書的目的是為了將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和馬歇爾的微觀經濟學進行綜合,從而推動經濟學的普及。實際上,《經濟學雹畢春》出版後不僅成為美國最暢銷的數物經濟學教科書,而且暢銷世界各國。
⑻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古典經濟學的區別
必然的聯系。
自然規律-隨自然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而變化需要很長的時間:
①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②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③成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物質資料生產過程是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又反作用於生產。
3。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產關系的目的:
①直接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
②分配、交換;
c。並根據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只有建立在此方法論基礎之上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才能真正地揭示出社會發展變化的本質特徵及其客觀規律。相反,有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但最基本,適時地對生產關系進行調整和改革、最重要的社會條件是生產關系。其中:
①生產對分配。
b,而獨立存在和發生作用。
c.經濟規律-帶有階級背景,即與一定的階級,社會集團的利益相聯系,以更好地符合和推動拉力的發展。
5、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的要求(新增)
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發展作用的發揮有兩個層次、消滅和改造規律、交換、消費起決定作用;
②分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
經濟規律與自然規律一樣具有客觀性:
a.以客觀經濟條件為基礎、完善,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所以,在於對生產關系的研究,揭示生產關系發展的客觀規律,從而建立符合社會生產為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必須緊密聯系生產力來考察生產關系
生產關系: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
包括.對人們的經濟活動的支配和制約往往帶有強制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根本任務是揭示經濟規律
經濟規律: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在與此方法論相對立的唯心史觀和唯心主義辯證法方法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經濟學理論,如在西方社會盛行的所謂正統的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等,則絕無這個可能。這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乃至全部經濟學理論)之所以成為科學的理論以及與西方經濟學理論相區別的最本質的特徵。
2、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物質資料生產是。
經濟規律與自然規律相比又有自身特點。但不是孤立地研究生產關系,而是緊密地聯系生產力來考察生產關系。這是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決定的。
4、生產關系是生產力發展的社會條件(新增)
生產力的發展,一方面要遵循自身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離不開一定的社會條件。
生產的社會條件包括多方面內容;
自然規律-可以不依賴於人的社會經濟活動。
6:
①生產關系的性質;②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經濟體制。
我們在先進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已經建立的條件下.經濟規律-在一定社會歷史階段發生作用,隨客觀社會經濟條件變化而變化,必須對其具體形式(經濟體制),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進行調整、改革1、唯物史觀和唯物主義辯證法、本質的.經濟規律-發生作用不能離開人的社會經濟活動,隨客觀經濟條件變化而變化;
b.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人不能任意創造:
a、交換、消費四個環節的統一體、消費等環節上人與人的關系。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
生產力-生產物質內容
m
生產關系-生產的社會形式
g
社會的生產方式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重視經濟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重要內容和途徑
⑼ 主要的西方經濟學家有哪些
主要的西方經濟學家有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凱恩斯等。
具體介紹如下:
簡介:西方經濟學,就是被運用於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學,有市場經濟學之稱。以1776年亞當·斯密《國富論》的出版為標志,西方經濟學歷經200多年的風雨滄桑。在這個不長不短的歷史進程中,從斯密、李嘉圖、薩伊、穆勒、馬爾薩斯、馬歇爾到凱恩斯、弗里德曼、薩謬爾森、盧卡斯、斯蒂格利茨,經濟學大師輩出;從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經濟學流派林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帶來西方經濟學的不斷創新和發展,以致於文獻上有「經濟學帝國」之稱。
研究內容:
西方經濟學它主要介紹流行於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現代經濟理論與經濟政策。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現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業經營,還大膽解說政府日益加碼的經濟調控。它既贊美價格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的效率優勢,也無情的剖析市場機制在不少領域資源配置上的諸多缺陷。西方經濟學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數理經濟學、動態經濟學、福利經濟學、經濟思想史等等。其主要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現代經濟學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他創立的宏觀經濟學與弗洛伊德所創的精神分析法和愛因斯坦發現的相對論一起並稱為二十世紀人類知識界的三大革命。凱恩斯也為地名,位於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海港城市。位於大陸東北部太平洋沿岸,瀕特里尼蒂灣。在布里斯班西北1380公里。
大衛李嘉圖: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完成者。李嘉圖早期是交易所的證券經紀人,後受亞當斯密《國富論》一書的影響,激發了他對經濟學研究的興趣,其研究的領域主要包括貨幣和價格,對稅收問題也有一定的研究。李嘉圖的主要經濟學代表作是1817年完成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書中闡述了他的稅收理論。1819年他曾被選為上院議員,極力主張議會改革,支持自由貿易。李嘉圖繼承並發展了斯密的自由主義經濟理論。他認為限制政府的活動范圍、減輕稅收負擔是增長經濟的最好辦法。
亞當·斯密(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出生在蘇格蘭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亞當·斯密的父親也叫亞當·斯密,是律師、也是蘇格蘭的軍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關監督,在亞當斯密出生前幾個月去世;母親瑪格麗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約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兒。亞當·斯密一生與母親相依為命,終身未娶。
⑽ 李嘉圖在西方古典經濟學中的歷史地位
非常非常非常重要,和亞當斯密一個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