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環境經濟學專業,如何平衡環境和經濟之間的關系
您好,請問您這是簡答題還是作為以此為題進行論文的論述呢?
但無論是那種類型,我覺得,至少要從幾個方面考慮(涉及到的具體理論和論述可以參考專業書籍):
1.環境經濟學的主要是對環境物品和影響環境物品質量的環境政策進行價值評估,一邊對環境策略進行成本效益分析。
2環境和經濟之間的良性平衡。一方面,在理論上確保環境質量,同時盡量不要抑制經濟發展,尋求環境和經濟雙向最大值的最優解法;另一方面,考慮當前的首要目標,如在當前,對環境質量要求日益嚴格,環境惡化形式倒逼人類社會時,我們可能會更側重環境保護和治理,因此會需要重污染企業的搬遷或是改進生產設備和污染物處理手段等,雖然增加了經濟負擔,但勢在必行。
因為不了解你的具體需求,暫且提出如上內容作為給你的參考。如果還有其他相關問題,歡迎與你共同探討
② 環境管理學與環境經濟學的關系。從經濟學與管理學的思維角度論述。
環境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
環境經濟學科的產生與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並引起社會普遍關注是分不開的。自人類進入工業社會以來,在追求經濟增長的驅使下,人類對自然環境展開了大規模的前所未有的開發利用。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於戰後重建家園的強烈願望,一些工業化國家一味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表現出了空前的增長熱潮。雖然在極短的時期內,人類創造出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同時,在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中,大大加劇了對耕地、淡水、森林、礦產的消耗,引發了深重的環境災難,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危害和不利影響。僅20世紀50~60年代的「八大公害」事件就曾使成千上萬的人直接死亡。
可以說,這一時期的環境問題與農業社會時期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不僅直接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健康,而且嚴重削弱了自然環境系統對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支持能力,給人類未來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這種嚴峻的環境形勢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公眾的環保意識空前高漲,環境運動在發達國家開始蓬勃發展,一大批社會有識之士也加入到宣傳環境保護的行列之中,最著名的莫過於1962年女生物學家萊切爾。
卡遜(Rachel.Carson)寫的科普著作《寂靜的春天》引起的轟動。該書描繪了一幅由於農葯污染所帶來的可怕景象,驚呼人們將會永遠失去「明媚的春天」。該書的問世,對公眾的環境意識施加了重大影響,在世界范圍內引發了人類對環境與發展前景的關注。與此同時,學術界也開始對環境問題進行科學意義上的探討。從20世紀50年代起,生物學、化學、地理學等自然科學開始對環境問題進行科學探索,主要是從技術的角度提出了環境污染的嚴重後果並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決方案,取得了比較重大的進展。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經濟學者開始運用現代經濟理論與經濟學分析方法對環境問題進行重新思考,探討環境與經濟的相互關系、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以及解決環境問題的經濟途徑等課題。同時發現傳統經濟理論對環境問題認識的兩大失誤在於,一是低估了環境負外部性對市場經濟運行的廣泛影響。僅僅把外部性當做市場經濟運行中的一種偶然、個別的現象,而忽視了在大規模開發與利用環境資源過程中外部性是一種無處不在的普遍現象這一事實,因而產生了嚴重的環境後果。二是傳統經濟理論片面強調GNP作為衡量社會發展與進步指標的作用,而忽略了GNP增長所付出的環境代價。對環境問題的經濟分析不僅使環境研究有了一個重要的新的分析視角,同時也進一步拓展了經濟學的研究領域。
在嚴峻的環境現實面前,越來越多的經濟學者開始關注環境問題,這意味著環境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經濟學分支學科的客觀條件正在逐步成熟,隨著大量的有關環境經濟研究成果如各種關於環境問題的學術研討會、期刊、教科書等的迅猛增加,環境經濟學終於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形成,並且隨著環境現實的發展變化與人們對環境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化而得以迅速發展。其發展軌跡實際上沿著兩個方向同時抑或交替地向前推進,一是微觀環境經濟分析的不斷深入,二是宏觀環境經濟分析的不斷拓展。
微觀環境經濟分析主要是在新古典框架內探討環境問題的經濟根源、治理途徑以及與環境治理相關的費用效益分析方法與環境價值評估技術等內容。按照新古典經濟學的觀點,環境問題的經濟根源在於環境資源配置上的市場失靈以及**干預產生的**失靈。最初對市場失靈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外部性理論上。所謂外部性是指經濟活動中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或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的不一致現象,有負外部性與正外部性之分。前者是指私人成本小於社會成本的情況,而後者則是指私人收益小於社會收益的情況。一般認為,環境問題主要是由於負環境外部性所致。譬如工廠向外排放廢氣對空氣造成的污染雖然損害了周圍地區居民的利益,卻往往並沒有因此而承擔相應的成本,而是將其直接轉嫁給社會。這樣一來,工廠就沒有動機減少廢氣排放,從而造成空氣的過度污染。下圖簡單描述了這一情形。圖中P代表完全競爭市場產品價格, MPC代表廠商生產的邊際私人成本,MSC代表廠商生產的邊際社會成本,由於廠商並沒有考慮污染排放給他人造成的損害,因此邊際私人成本要小於邊際社會成本。廠商按照利潤最大化原則生產時將會生產Q單位的產量,此時邊際私人成本等於邊際私人收益。但如果按照社會利益最大化原則生產,廠商只應該生產Q[*]關水平產量,此時社會邊際成本與社會邊際收益一致。顯然,由於廠商沒有考慮生產的負外部性,生產水平超過了社會最優生產水平,從而產生過度污染。
運用外部性理論來解釋環境惡化的原因實際上來源於庇古的思想。庇古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經濟學》一書中就對此進行了分析,只是當初環境問題尚不突出,因此也就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罷了。不僅如此,庇古還提出了糾正外部性的辦法——對引起外部性的活動征稅或補貼(後者適用於正外部性行為)。庇古稅也因此成為環境經濟學家們為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開出的最早的經濟葯方。看起來,外部性理論已經對環境問題進行了比較完美的分析,但很快人們就有了新的發現,這源於科斯1960年《社會成本》一書的發表。由科斯等人創立的產權理論為人們對環境問題的經濟分析提供了新的工具。按照產權理論,環境問題的根源不是由於市場缺陷而是由於環境資源產權的不明確所致。哈丁(Hardin 1968)關於「公地悲劇」的研究最能說明這一點。其大意是,在中世紀英格蘭的一些農村地區,有供社區成員放牧的公地。
當時做出這項制度安排的可能性原因有二。一是草地的細分存在困難,二是牲畜的食草范圍難以控制。然而,社區成員為了從公地上獲取最大利益,競相增加牲畜頭數,結果導致公地上出現過度放牧現象,進而造成公地退化,甚至毀滅的悲劇。經濟學家們以公地悲劇為例說明如果沒有排他性產權安排,必然會導致環境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因此,產權學派開出的治理環境葯方是明確環境資源的產權,然後讓市場來決定環境資源的配置。按照「科斯定理」,只要交易成本為零,不論產權界定給誰,市場都會實現最優資源配置的效果。產權理論並不是對外部性理論的替代,而是進一步豐富了經濟學家們對環境問題的解釋。在這兩種理論的指導下,經濟學家們提出了以直接管制、征稅、排污權交易等各種途徑來解決環境問題的政策。由於環境治理必然涉及到治理成本與治理收益兩個方面,因此,費用效益分析這一基本的經濟學分析方法也自然被用來進行環境政策分析。環境經濟學家認為,環境治理的目標並不是環境質量越高越好,因為隨著環境質量的逐步改善,進一步改善環境的成本會越來越高,而相應地環境改善所帶來的效益則會越來越小,因此,從經濟效率的角度來分析,最優環境質量目標應是在環境治理的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相等的水平上。
環境經濟學家們進一步發現,不同環境政策手段的效率與成本是不一樣的,如何以最小的成本來實現既定環境目標也是環境經濟學要研究的重要內容。與費用效益分析密切相關的是對環境資源的價值評估問題。因為環境資源本身是非市場交易產品,其價值不可能通過市場自動表現出來,也正因為如此,市場對環境資源配置才會失靈。所以,為了給環境資源「定價」,一系列環境價值評估方法如意願調查法、旅行成本法、享樂價格法、生產函數法等也成了環境經濟學不斷探索的新領域。公共選擇學派的興起為人們探討環境問題提供了又一個新的理論武器。以198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布坎南為代表的公共選擇學派重新審視了**的性質與作用,將「經濟人」概念進一步延伸到那些以投票人或國家代理人身份參與政治或公共選擇的人們的行為中,即承認**追求的也是某種特殊利益而不是全民利益,**也有失靈的情況。公共選擇學派的這一理論同樣被環境經濟學家們應用於對環境問題的分析,指出**失靈也是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之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政策沒有糾正現行環境市場價格與實際價格的偏離,二是一部分經濟政策甚至人為地扭曲了市場價格,如不適當的資源補貼價格政策。當然,指出**失靈也並不是完全否認**在環境管理中的作用,甚至排除**對環境問題的干預。環境經濟學家的觀點是,解決**失靈的關鍵還是在於提高決策當局對環境問題的正確和全面理解,以及制定出可操作性強的政策措施。當然,這也有賴於經濟學家們提出更好的理論解釋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微觀環境經濟分析主要遵循古典傳統,從資源的角度對環境問題進行探討,使經濟學在解釋與解決環境問題上有了突破性的進展。但人們也同時開始意識到環境問題的惡化與經濟規模迅速擴大是分不開的。因此,很有必要從宏觀的角度來探索環境系統與經濟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揭示其相互影響的內在規律,並從宏觀上提出協調環境與發展的戰略措施。這也是宏觀環境經濟分析面臨的主要任務。傳統宏觀經濟理論主要討論國民收入增長與就業問題,宏觀經濟政策目標主要包括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與國際收支平衡。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宏觀經濟學並沒有把環境問題納入其討論范圍。但是隨著與經濟增長相伴隨的環境問題的越來越嚴重,宏觀經濟理論與環境與經濟之間的相互影響開始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無論是宏觀理論模型還是應用模型的研究都試圖表明宏觀經濟發展與環境是怎樣相互影響的以及環境與能源政策是怎樣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等問題。
當然對於這些問題的宏觀分析可以應用很多不同的模型,如一些模型包含了很多描述環境方面的方程,而有些則包含很少這類方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梅多斯等人受民間國際研究機構羅馬俱樂部的委託,就當前的增長趨勢與未來人類困境關系進行研究,經過兩年多的研究,他們於1972年提交了一份名為《增長的極限》的研究報告。該報告建立了一個精心設計的以電子計算機模擬計算為基礎的世界模型。模型包括決定全球經濟增長和人類未來的五個基本因素:人口增長、糧食生產、工業發展、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並得出了「如果世界人口、工業化、污染、糧食生產以及資源消耗按現在的增長趨勢持續不變,這個星球上的經濟增長就會在今後100年內某個時候達到極限,最可能的結果是人口和工業生產能力這兩方面發生頗為突然的、無法控制的衰退或下降的可怕結論。《增長極限》的發表,在全球范圍內引起了關於人類增長前景的大討論,也標志著環境問題開始正式納入宏觀經濟理論模型的分析之中。隨著人們對增長認識的不斷深入,在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思想。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的發展「。這一思想很快被納入宏觀經濟分析模型之中,使宏觀環境經濟分析有了新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也促使人們開始反思傳統反映經濟福利指標GNP的合理性。一些經濟學家提出了如何建立把資源退化、環境破壞等影響因素包括在新的國民收入指標或者稱為綠色國民收入指標的問題。隨後,這一問題也開始逐步成為宏觀環境經濟分析的一部分。戴利在1991年發表的《避免不經濟的增長》一文中提出了經濟學家應該研究最優經濟規模的觀點,從新的角度探討了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此外,對環境問題的宏觀經濟分析也逐步擴展到國際維度,如國際貿易與環境的相互影響、全球氣候變暖的經濟分析以及全球環境問題的共同治理等問題都可以用新的宏觀經濟模型進行分析。
總之,無論在國家范圍內還是國際維度內,宏觀環境經濟分析在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環境問題、對環境政策的宏觀經濟影響進行評估、分析能源戰略及其對環境與經濟的影響以及分析國際環境問題中的合作與斗爭等方面都有著重大意義。最基本的宏觀經濟模型如內生增長模型已經拓展到自然資源開發、污染排放以及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分析,宏觀經濟理論正在並將繼續對環境政策產生重要影響。這些理論模型,對於正確理解經濟與環境的相互關系是很有裨益的。
本文來自: 人大經濟論壇 環境經濟學
③ 環境經濟學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
環境經濟學主要是以微觀經濟學和福利經濟學為基礎發展而來的,主要涉及版經濟學中的外部性權理論、公共物品理論和效率與公平理論,主要是針對環境污染和資源浩劫問題的外部性問題,研究如何利用市場手段將外部性內部化。並形成了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庇古手段和科斯手段,前者利用市場後者建立市場。近期環境經濟學開始向宏觀環境經濟學方向發展,主要是分析宏觀經濟政策的環境影響和環境政策的經濟影響。環境經濟學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協調環境質量和經濟發展,即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環境實現雙贏局面。光搞經濟增長很簡單,我們已經創造了經濟增長奇跡,但是我們的環境已經到了危害身體健康的程度;光搞環境保護也很簡單,將經濟停滯下來就行,但是我們知道落後就要挨打,我們不發展經濟就要挨打。總之,環境經濟學就是要找到經濟發展對環境損害最小的方式,和環境保護對經濟影響和成本最小的方式。
④ 請推薦一本最經典的《環境經濟學》書籍
環境經濟學是研究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關系的科學,是經濟學和環境科學交叉的學科。
環境經濟學的內容主要有四個方面:環境經濟學基本理論、社會生產力的合理組織、環境保護的經濟效果和運用經濟手段進行環境管理。
環境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包括社會制度、經濟發展、科學技術進步同環境保護的關系,以及環境計量的理論和方法等。
環境經濟學是新興的學科,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都有待建立和充實。它將為探索建立一種既能充分利用、保護、提高自然生產力和環境自凈能力,又能綜合利用自然資源的多層次的社會經濟生態系統提供條件,從而保證經濟發展既有利於提高近期經濟效益,又有利於發揮長遠生態效果。
===================
武漢大學設立這個專業
環境工程與管理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能在政府部門、規劃部門、經濟管理部門、環保部門、設計單位、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學校從事科學研究、教學、技術開發、工程設計和規劃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環境工程學科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專業課程:工程制圖、環境工程學、環境工程微生物學、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學、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雜訊污染控制工程、環境規劃、環境管理、環境經濟學、環境法學、環境科學概論、地理信息系統、環境質量評價、環境信息系統等。
⑤ 環境經濟學的目錄
第一篇 導論篇
第一章 環境與經濟 2
第一節 環境經濟學原理 4
第二節 環境經濟學的研究方式 19
一、實證型的環境經濟學研究 20
二、規范型的環境經濟學研究 23
第三節 貿易存在的原因 24
一、進行交易的簡單例子 24
二、比較優勢原理 27
第二章 市場與環境 31
第一節 市場中的供給與需求 32
一、需求 33
二、供給 37
三、供給與需求的結合 41
第二節 彈性及其應用 46
一、需求彈性 46
二、供給彈性 52
三、供給、需求和彈性的三種應用 54
四、稅收政策與供求彈性 58
第三節 市場和福利 61
一、消費者剩餘 62
二、生產者剩餘 65
三、總剩餘及市場效率 68
四、福利經濟學的應用 71
第三章 外部性與物品分類 81
第一節 外部性 81
一、外部性與效率偏差 81
二、外部性的內在化方法 85
第二節 物品分類與環境資源 100
一、物品分類 100
二、共有態環境資源的結局 102
三、共有態環境資源的可持續運營 104
第二篇 市場篇
第四章 基本消費理論與綠色消費 112
第一節 消費的基本概念 112
一、經濟學中的消費 112
二、消費的多樣性 112
第二節 消費行為理論 115
一、預算約束 115
二、效用 117
三、無差異曲線 120
四、消費行為的決定 122
第三節 消費的外部性 126
一、消費的正外部性 126
二、消費的負外部性 127
第四節 綠色消費 132
一、綠色消費概念的興起 132
二、綠色消費的含義 132
三、綠色消費的發展 135
第五章 生產成本與環境成本 136
第一節 機會成本和企業會計 136
一、成本的基本概念 136
二、會計的損益報告書 137
三、機會成本的含義 137
四、經濟利潤和會計利潤 139
第二節 生產函數 139
第三節 成本的衡量 141
一、固定成本(FC)與可變成本(VC) 142
二、總成本(TC) 143
三、平均成本(AC)與邊際成本(MC) 143
四、平均總成本與邊際成本 145
第四節 替代原理 147
第五節 短期與長期成本 148
一、短期成本曲線 148
二、長期成本曲線 149
第六節 環境成本 151
一、環境成本的含義 151
二、環境成本的內容 152
三、顯性(內部)環境成本 155
四、隱性(外部)環境成本 160
五、造紙業的例子 163
第六章 完全競爭市場與競爭均衡 166
第一節 完全競爭市場的含義 166
第二節 利潤最大化與完全競爭企業的供給曲線 168
一、完全競爭企業的利潤最大化 168
二、完全競爭企業的利潤 171
三、沉沒成本 172
四、完全競爭企業的短期供給 172
五、完全競爭企業的長期供給 174
第三節 完全競爭市場的供給 175
一、有固定數量企業的市場供給 175
二、有進入和退出的市場供給 176
三、短期和長期均衡 178
第四節 競爭均衡 180
一、局部均衡分析與一般均衡分析 180
二、基本競爭模型 180
三、帕累托效率 182
第五節 一些具體環境手段的經濟分析 186
一、最優污染水平 186
二、管制-排放標准 187
三、排污費 188
四、標准與費的比較 188
五、可轉讓排污許可證 191
六、稅收和補貼 193
七、押金-退款制度 195
第七章 不完全競爭市場與外部性 199
第一節 不完全競爭市場的含義 199
第二節 壟斷的來源 200
一、壟斷資源 200
二、政府政策 201
三、不完全信息 201
四、自然壟斷 202
五、市場策略 203
第三節 壟斷者的生產與定價決策 204
一、壟斷者的收益 204
二、壟斷者的利潤最大化 206
三、壟斷利潤 207
第四節 壟斷的福利代價 208
一、壟斷的無效率分析 208
二、壟斷的其他福利代價 211
第五節 壟斷競爭市場 211
一、壟斷競爭的含義 211
二、短期中的壟斷競爭 212
三、長期中的壟斷競爭 213
第六節 壟斷競爭市場與外部性 214
一、過剩生產能力與價格加成 214
二、壟斷競爭與社會福利 214
三、反污染還是反壟斷 215
第七節 寡頭和博弈論 219
一、卡特爾 219
二、那什均衡 219
三、博奕論--囚犯的兩難處境 221
第八節 清潔生產 224
一、清潔生產的由來 224
二、清潔生產的含義 226
三、清潔生產過程 230
四、清潔產品 231
五、產品的整體環保問題 233
第三篇 調控篇
第八章 經濟發展與環境生產力 238
第一節 經濟發展的傳統衡量--GDP 238
一、GDP 238
二、GDP的衡量與構成 240
三、名義GDP與實際GDP 241
四、GDP與經濟福利 244
五、GDP的缺陷 244
第二節 經濟增長及其決定因素 245
一、經濟增長 245
二、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 247
三、環境生產力 249
第三節 經濟增長與環境 253
一、經濟增長與環境的關系的宏觀思考 253
二、經濟增長與環境的定量思考 257
三、產業與環境 261
第四節 經濟發展的真實衡量 268
一、資本觀、發展觀、財富觀的變革 269
二、環境與經濟的綜合衡量 269
第九章 貿易與環境 277
第一節 貿易與環境問題的產生 278
一、貿易與環境問題的提出 278
二、貿易與環境問題的成因 278
第二節 貿易對環境的影響 281
一、貿易的環境效應 281
二、貿易政策對環境的影響 282
三、貿易對產品的環境要求 283
第三節 環境對貿易的影響 285
一、環境成本內在化對貿易的影響 285
二、環境標准與產品競爭力 286
三、環境政策對貿易的影響 287
四、含有貿易條款的多邊環境協議 289
五、MEAS對貿易的影響 290
六、環境壁壘與國際貿易 293
七、案例分析:環境標准對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 298
第四節 加入WTO後我國面臨的貿易與環境問題 300
一、經濟全球化與環境全球化 300
二、WTO有關貿易與環境問題的內容 301
三、加入WTO後我國面臨的貿易與環境問題 302
四、貿易與環境協調發展戰略探析 304
第十章 環境經濟調控 306
第一節 環境經濟調控的原則 306
一、環境經濟調控的定義 306
二、環境經濟調控的原則 307
第二節 外部性與產權 311
一、外部性與市場效率 311
二、產權與外部性 314
三、科斯定理 317
四、交易費用 319
第三節 再論物品分類 323
一、傳統的物品分類 323
二、本書的物品分類 327
三、外部性與共有態物品 329
四、公共態物品的分析 331
第四節 三類環境物品的環境經濟調控設想 336
一、自然資源 336
二、環境質量 350
三、廣義環境物品 351
參考文獻 353
⑥ 環境經濟學主要學哪些課程
環境經濟學是研究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關系的科學,是經濟學和環境科學交叉的學科。
環境經濟學的內容主要有四個方面:環境經濟學基本理論、社會生產力的合理組織、環境保護的經濟效果和運用經濟手段進行環境管理。
環境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包括社會制度、經濟發展、科學技術進步同環境保護的關系,以及環境計量的理論和方法等。
環境經濟學是新興的學科,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都有待建立和充實。它將為探索建立一種既能充分利用、保護、提高自然生產力和環境自凈能力,又能綜合利用自然資源的多層次的社會經濟生態系統提供條件,從而保證經濟發展既有利於提高近期經濟效益,又有利於發揮長遠生態效果。
===================
武漢大學設立這個專業
環境工程與管理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能在政府部門、規劃部門、經濟管理部門、環保部門、設計單位、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學校從事科學研究、教學、技術開發、工程設計和規劃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環境工程學科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專業課程:工程制圖、環境工程學、環境工程微生物學、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學、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雜訊污染控制工程、環境規劃、環境管理、環境經濟學、環境法學、環境科學概論、地理信息系統、環境質量評價、環境信息系統等。
⑦ 環境經濟學的研究內容
包括社會制度、經濟發展、科學技術進步同環境保護的關系,以及環境計量的理論和方法等。
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既帶來了環境問題,又不斷地增強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能力。要協調它們之間的關系,首先是改變傳統的發展方式,要把保護和改善環境作為社會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和目標。
當人類活動排放的廢棄物超過環境容量時,為保證環境質量必須投入大量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這部分勞動已愈來愈成為社會生產中的必要勞動。同時,為了保障環境資源的永續利用,也必須改變對環境資源無償使用的狀況,對環境資源進行計量,實行有償使用,使社會不經濟性內在化,使經濟活動的環境效應能以經濟信息的形式反饋到國民經濟計劃和核算的體系中,保證經濟決策既考慮直接的近期效果,又考慮間接的長遠效果。 很明顯,環境經濟學使用很多的分析方法來描述、預測、分析某一問題的經濟——環境特性。這些模型通常具有不同的技術結構(線性與非線性、靜態或動態),模型的普遍性、精確性、現實性也各有側重。由於環境問題之間往往是相互影響、相互關聯的,譬如,在道路交通環境問題中,交通阻塞、事故、廢氣排放與雜訊等就是相互系在一起的。因此,在對環境問題進行全面綜合考慮,以運用各種政策工具達到最優環境效果等方面,—般均衡分析方法將會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⑧ 環境經濟學的內容簡介
高職高專教材建設工作是整個高職高專教學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有關學校和出版社的共同努力下,各地先後出版了一些高職高專教育教材。但從整體上看,具有高職高專教育特色的教材極其匱乏,不少院校尚在借用本科或中專教材,教材建設落後於高職高專教育的發展需要。為此,1999年教育部組織制定了《高職高專教育專門課課程基本要求》(以下簡稱《基本要求》)和《高職高專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規格》(以下簡稱《培養規格》),通過推薦、招標及遴選,組織了一批學術水平高、教學經驗豐富、實踐能力強的教師,成立了教育部高職高專規劃教材編寫隊伍,並在有關出版社的積極配合下,推出一批教育部高職高專規劃教材。
教育部高職高專規劃教材計劃出版500種,用5年左右時間完成。這500種教材中,專門課(專業基礎課、專業理論與專業能力課)教材將占很高的比例。專門課教材建設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高職高專教學質量。專門課教材是按照《培養規格》的要求,在對有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內容體系改革進行充分調查研究和論證的基礎上,充分汲取高職、高專和成人高等學校在探索培養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方面取得的成功經驗和教學成果編寫而成的。這套教材充分體現了高等職業教育的應用特色和能力本位,調整了新世紀人才必須具備的文化基礎和技術基礎,突出了人才的創新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有關課程開發委員會組織下,專門課教材建設得到了舉辦高職高專教育的廣大院校的積極支持。我們計劃先用2~3年的時間,在繼承原有高職高專和成人高等學校教材建設成果的基礎上,充分汲取近幾年來各類學校在探索培養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方面取得的成功經驗,解決新形勢下高職高專教育教材的有無問題;然後再用2~3年的時間,在《新世紀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內容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計劃》立項研究的基礎上,通過研究、改革和建設,推出一大批教育部高職高專規劃教材,從而形成優化配套的高職高專教育教材體系。
本套教材適用於各級各類舉辦高職高專教育的院校使用。希望各用書學校積極選用這批經過系統論證、嚴格審查、正式出版的規劃教材,並組織該校教師以對事業的責任感對教材教學開展研究工作,不斷推動規劃教材建設工作的發展與提高。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01年4月3日
⑨ 什麼是環境經濟學
環境經濟學是一門環境科學和經濟學之間交叉的邊緣學科,主要討論環境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並以基本的環境經濟學原理為環境保護政策和環境管理提供理論支持。
環境經濟學(Environmental Economics) 主要討論環境資源的經濟價值,強調利用環境經濟規律來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例如,如何利用經濟杠桿來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研究對象和任務
社會經濟的再生產過程,包括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它不是在自我封閉的體系中進行的,而是同自然環境有著緊密的聯系。自然界提供給勞動以資源,而勞動則把資源變為人們需要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勞動和自然界一起才成為一切財富的源泉。社會經濟再生產的過程,就是不斷地從自然界獲取資源,同時又不斷地把各種廢棄物排入環境的過程。人類經濟活動和環境之間的物質變換,說明社會經濟的再生產過程只有既遵循客觀經濟規律又遵循自然規律才能順利地進行。環境經濟學就是研究合理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使社會經濟活動符合自然生態平衡和物質循環規律,不僅能取得近期的直接效果,又能取得遠期的間接效果。
環境經濟學主要是一門經濟科學,以經濟學為理論基礎。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和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為正確地調節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提供了充分的可能。但是,要把可能性變為現實,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
基本理論
包括社會制度、經濟發展、科學技術進步同環境保護的關系,以及環境計量的理論和方法等。
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既帶來了環境問題,又不斷地增強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能力。要協調它們之間的關系,首先是改變傳統的發展方式,要把保護和改善環境作為社會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和目標。
當人類活動排放的廢棄物超過環境容量時,為保證環境質量必須投入大量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這部分勞動已愈來愈成為社會生產中的必要勞動。同時,為了保障環境資源的永續利用,也必須改變對環境資源無償使用的狀況,對環境資源進行計量,實行有償使用,使社會不經濟性內在化,使經濟活動的環境效應能以經濟信息的形式反饋到國民經濟計劃和核算的體系中,保證經濟決策既考慮直接的近期效果,又考慮間接的長遠效果。
⑩ 跪求有關《環境經濟學》的論文!
http://www.lunwentianxia.com/class_sf/X196/ 摘要 環境污染和保護是一個世界性的話題,本文從經濟學角度結合實例對環境污染的原因進行分析,並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 環境污染 經濟學分析 治理建議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經濟系統運行的基礎,生態環境問題是由於人類長期的生產和生活等社會經濟行為所引起的生態環境破壞而反作用於人類社會經濟生活的不良影響,其實質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調。目前,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社會性的問題。如何解決好這一問題,關繫到人類社會的生存。因此,採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對促進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環境污染的經濟學分析
自然環境是人類的共同財富.環境效益具有公共性。例如,一戶人家在房前屋後種了許多花草.把屋子周圍布置得像個花園。居住環境變得十分幽雅。但實際的得益者並不只限於這戶人家.因為鄰居的居住環境也得到了改進.此類行為都產生一些沒有辦法完全收歸私有的利益。反過來說,環境被破壞帶來的影響也是公共性的。例如,各工廠排放的廢水、廢氣,建築工程形成的噪音與塵土飛揚等都污染或破壞了環境,這些行為對社會所造成的傷害,都沒有由污染者或環境破壞者本身負擔.這就是環境效益的外部不經濟或負的外部性,外部性影響導致市場失靈是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
1.1 外部不經濟(或負的外部性)
在健全的產權體系中.市場制度通過價格機制使資源達到最優的配置。但是在產權不明晰情況下,經濟活動必然產生經濟的外部性.從而導致經濟活動中的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或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的不一致。產生「市場失靈」。由於環境本身所固有的公共特性.其外部性表現得相當明顯。環境損害行為具有很強的負外部性,譬如,對大氣、河流的污染,其成本通常都是由全社會共同承擔.而相應的收益卻為造成破壞的市場主體所獨享。由於私人成本對社會成本的偏離.私人的最優經濟活動水平也必然偏離社會的最優狀態.其現實表現就是污染產品生產過多導致污染超標,超過環境自凈能力。假定某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排放有毒氣體。對周圍的群眾造成危害。即具有負的外部性,那就意味著私人成本(即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各種成本)低於社會成本(即社會為企業生產所付出的代價)。
1.2 外部經濟(或正的外部性)
環境保護行為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即市場主體對環境改善所帶來的利益並不能獨享卻要獨自承擔環境改善的全部成本。譬如,上游居民植樹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使下游居民受益.卻往往不能得到下游居民的補償。所以。如果沒有相應的激勵機制,在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會產生廣泛的「搭便車」的行為.即市場主體從自身利益出發都不願為環保行動付費而會樂意坐享其成。這必然導致環境保護行為供給的嚴重不足。
如果某居民植樹造林改善環境,他獲得的私人收益是低的。但社會所得到的社會收益是大的.即具有正的外部性。那麼社會收益大於私人收益。但在市場機制的調節下,若有外部經濟存在的話,則行為者因得不到全部好處,自然不願意生產使社會福利達到最大的產量。結果使資源配置效率低下。所以,由於外部性影響。市場機制並不能使環境質量在經濟擴張過程中得到充分的保障.從而出現「市場失靈」。這是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
2 治理環境污染的對策和建議
2.1 實行征稅或補貼的政策
對造成外部不經濟的企業,政府應征稅,其數額應等於該企業給社會其它成員造成的損失.使該企業的私人成本恰好等於社會成本. 使其因此而承擔污染成本從而消除外部影響。對造成外部經濟的居民(或企業)。政府則可以採取補貼的辦法,使居民(或企業)的私人收益與社會利益相等。無論是何種情況.只要政府採取措施使得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與相應的社會成本和社會收益相等。則資源配置便可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2.2 界定環境資源產權關系環境資源是一種公共產品.其產權關系界定不清晰,這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外部性問題。所以,將產權途徑引入環境治理.可以有效地強化市場機制的
運行並補充政府的干預,促進環境管理優化。作為政府,主要通過設計制度、保護產權,使環境保護與私人經濟主體的利潤緊密相連。使環境保護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行為.達到生產消費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
2.2 界定環境資源產權關系
環境資源是一種公共產品.其產權關系界定不清晰,這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外部性問題。所以,將產權途徑引入環境治理.可以有效地強化市場機制的運行並補充政府的干預,促進環境管理優化。作為政府,主要通過設計制度、保護產權,使環境保護與私人經濟主體的利潤緊密相連。使環境保護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行為.達到生產消費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
2.3 加大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
環保投入的實質是對環境的一種補償.是實現環境質量改善的重要保證 發達國家環境治理的經驗表明,要控制環境惡化的趨勢。環保投入須達到GDP的1.5% ,要使環境改善須達到GDP的2.5%。而我國環保投入一直以來都低於GDP的1.5% .這從另一個側面表明我國的環境「透支」已相當嚴重。因此,要使環境質量得到改善,就必須加大環保資金的投入,以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2.4 加大審計部門對環保資金使用的跟蹤檢查
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政府部門對環境保護投入資金也呈逐年增加趨勢。政府投入大量資金用於環保建設.同時又對環境污染單位執行排污收費制度.環保資金的一收一支構成環境審計的主要內容。審計部門要加強對環保資金使用情況的跟蹤檢查.建立環境治理項目資金使用情況反饋報告制度.對資金使用的合法合規性做出審計。通過審計,既能監督此類資金是否得到合理合法的使用.又能充分發揮環保資金的效益。
2.5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
充分利用宣傳、教育陣地、運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學校、文藝、廣告牌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大力宣傳環境與資源保護的方針、政策和法規。通過宣傳,強化全民生態和環保意識。同時,還要利用植樹節、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人口日、世界動物日等紀念日對青少年開展環保教育.加深鞏固下一代的環境意識。通過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環保意識.使保護生態環境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2.6 建立公眾社會參與環境保護監督制度
環境資源公共物品與行為外部性兩個特點。市場價格只能反映局部性私人成本.不能充分反映全部整體性成本,這樣,導致經濟行為失去制約,產生市場失靈。因此。需要充分發揮公民社會能動性的參與特點。加強對環境污染單位個人和群體的監督,利用公民社會的自主力量.建立公眾社會參與環境保護的監督制度.彌補政府管制與市場機制的不足。通過政府、市場與社會的共同努力,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實現持續發展的目標。
作為京城一名身在環保社團中的大學生,最後我想就我參加一些青年環保活動中獲得的知識和信息,結合以上理論分析來談談一些想法。
北京市的西部、北部所毗鄰的燕山,是北京的後花園,它是北京市民帶來周末休閑的好地方。北京的東南接入華北平原,是一片開闊地一直到海,水汽充足,這也就是為什麼北京的東南部常常會起霧的原因。但說到北京城裡遠眺時的霧呢,實際上天氣預報從某個時候已經改變了說法——叫「霾」,霾和霧直觀的區別就是顏色,自然的霧氣都是乳白色的,而北京的霧氣卻是灰色的,因為北京尤其是市區的大氣污染,已經從以二氧化硫等化工廢氣為主轉變成以可吸入顆粒物為主了,這也就意味著為北京的空氣污染「貢獻」最大的不是那些高聳的煙囪,而是我們身邊川流不息的車流了。這也是北京最大的環境問題——至少對一個普通市民來說是這樣。這也正如同前面的分析,北京越來越多的市民擁有私家車,他們享受便利的同時,整體上給環境造成了污染,但這種破壞又不能明確讓他們來負責和修復,所以北京市現在採取尾號限行的手段,既緩解了交通壓力,又控制了污染,使得北京近段時間經常可以看到藍天——當然我個人以為這種限制市民行車的強制性措施並不是根本方法,但目前來說大概是比較有效的。如同造紙等關系民生的污染工業一樣,我們也不可能將其一棒子打死,只能盡可能降低其污染程度。
至於北京春天的沙塵,那的確是外來因素,內蒙渾善達克沙地在北京上游,蒙古極低的植被覆蓋率也為西伯利亞寒流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沙源。所以,要想根治北京春天的沙塵暴,還要從三北防護林說起。根據一些資料,某些地方所謂的防護林,實際上僅有的幾棵小樹都細如鐵絲,這樣的林子怎麼能用來固沙呢。三北防護林,雖然一些地方初見成效,譬如多倫等等,但是任務還是很艱巨的,商都、化德、正鑲白旗一線的草原沙化不是一般的嚴重,那裡不是白色的世界就是黃色的世界。就是在水草豐美的呼倫貝爾,也有點點沙地。所以,北京的空氣問題,還不是一天兩天可以解決的,這不僅需要北京自己的努力,而且需要上游省市的配合。畢竟北京作為北方遠海的城市,可以說什麼也沒有。這也同之前的分析一樣,因為不用負責,如果上游地區的政府只顧自己轄區的經濟發展而不顧對下游城市的危害,那環境問題無法解決。
另外還有一個個人建議是之前沒有明確提出來的,針對北京來說,就是發揮北京高校環保社團和周邊環保民間組織的作用。從西方經濟學理論上看,一個理性的個體確實都在追求獲得的收益最大化,但青年人在此之外又確實對環保擁有不計收益的熱情,雖然他們能做的事情也許並不專業,但其對社會的影響力,只要官方加以鼓勵和支持,是會有不小成效的。而他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空有熱情投入,換來的卻多是鼓勵而少有實際意義上的支持,這也如同經濟學一樣,個體的收益或虧空都不足以影響整個社會群體。所以我覺得國家在採取宏觀手段的同時,也應盡可能對這些志願者們加以引導,讓環保從一個「大人物們的任務」轉變為「每一個公民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