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利經濟學思想對我國社會保障改革有何啟示
健全的福利制度,是一個國家真正走向富強的標志,也是人們幸福指數的體現。英國的勞合社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去看看
2. 新福利經濟學影響了哪些國家實踐
比較詳盡地層示於解析目錄中的本書的結構如下:第一編論證了,當然是在眾多的條件限制之下,(1)國民收入的量越大,以及(2)窮人所獲得的收入的絕對份額越大,則規模一定的社會的經濟福利很可能就越大;第二編致力於研究影響國民收入大小的主要因素的基本類型;第三編研究特別與勞工相聯系的影響因素;第四編提出在什麼樣的條件下使窮人所獲得的收入的絕對份額增大的因素,有可能同時使收入的總量減小的問題,並且探討當這種不和諧的情況發生時,對於經濟福利所產生的影響。在第一版中所包含的分別討論國民收入的可變性與公共財政的兩部分,像第二版一樣,在本版中也予以刪除。現在在我們的《產業波動》與(公共財政研究)中更全面地論述了與它們相關的問題。
3. 從福利經濟學角度看,談談價格限制以及征稅對社會總福利的影響
一、如果企業的經濟活動不具有外部性,對企業的生產或銷售征稅會引起消費者剩回余和生產者剩餘的減答少,兩個減少量之和大於政府的征稅額,即引起社會福利的凈損失。二、如果企業的經濟活動具有外部經濟性,為鼓勵企業生產而給予免稅,可以增加消費者剩餘和生產者剩餘,兩個增加量之和大於政府免稅額,即引起社會福利的凈增加。三、如果企業的經濟活動具有外部不經濟性,為限制企業生產而征稅,可以使企業的邊際私人成本等於邊際社會成本,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
4. 福利經濟學對社會保障制度發展會產生什麼影響
一、對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調節作用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社會保障對經濟發展的調節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可以調節社會總需求,平抑經濟波動。當經濟發生危機時,職工的失業率就會上升,個人收入減少,生活水平下降。這時失業保險和社會救濟對失業職工經濟上給予補助,有助於提高社會購買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復甦;當經濟發展高漲時,職工失業率下降,不僅個人收入增加,社會購買力增強,而且社會保障支出相應縮減,基金規模增大,能夠減少社會總需求的膨脹,使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達到平衡。因此,社會保障以支出為手段,調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有效抑制經濟過熱或過冷現象,促進和保持國民經濟良性發展。二是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基金長期積累,在保證基金安全的情況下,實行多渠道投資營運,不僅能使基金保值增值,而且有助於資本市場的繁榮。三是社會保障把每個人的生存權、發展權放在首位,特別是在勞動者喪失勞動能力、沒有收入的情況下,給予資助,在維持其基本生活的同時,還通過生育保險、撫育子女和教育津貼等形式,對勞動力再生產給予資助,以提高勞動者的職業素質,適應市場用人需求。因此,國家通過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實施社會保障措施,不僅可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達到熨平經濟周期的目的,促進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二、為經濟發展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通常情況下,我們稱社會保障制度為社會的「安全網」和「穩定器」,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1.化解市場經濟中的人生風險人的一生會遇到各種風險,如生、老、病、死、失業、傷殘和意外傷害等等,這些風險有的是我們一生不可避免要經歷的或必須面對的,有的是不可預測的。這些風險對個人是一種困難或災難,如果集中到社會上,則會成為諸多的社會問題,長期積累則可能引起社會矛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可以一定程度上化解人們遇到的風險、遭遇的困難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矛盾可以起到化解作用。2.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社會保障是國家通過立法,積極動員社會各方面資源,保證無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種意外災害的公民能夠維持基本生活。一般來說,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貧困低保等制度的建立,使廣大老百姓在年老或發生困難時能獲得救助,不僅解決了吃飯問題,而且減少或降低了承擔各種意外、疾病帶來的經濟壓力和養老壓力,消除後顧之憂、危難之憂,民心相對穩定,社會也就比較穩定。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民能有飯吃,生活有保障,不至於因為生計鋌而走險,危害社會,則天下安定。3.推動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手段以濱海縣在本世紀初全面實施企業改制為例。當時,全縣有200多家企業申請破產,導致3萬多名職工下崗失業,2萬多名退休人員拿不到養老金,長期積存的社會矛盾激化,曾有六七百名職工集體上訪,圍堵了縣域境內的204國道,使企業改制舉步維艱。縣委縣政府加大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全面貫徹落實國家一系列社會保障政策法規,並多方籌集資金,將下崗失業職工全部納入失業保險,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實行社會化發放,2005年又將所有困難企業退休人員納入醫療保險,解決了職工的後顧之憂,使企業改制順利進行。可以說,如果沒有社會保障,我縣的企業改制是無法進行的,企業退休人員的生活沒有保障,必然激化社會矛盾。因此,實行社會保障制度,提高社會整體福利,是推進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手段,可以從根本上維護社會穩定。三、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消費需求消費是整個經濟鏈條上最後一個環節。有經濟學家研究表明,投資每增長一個百分點,能拉動經濟增長0.2%,而消費每增長一個百分點,能拉動經濟增長0.8%,是投資的4倍。因此,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有助於提高民眾的收入,增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增加了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提高了社會購買力。因為,低收入人群是公共消費的主體,對低收入人群實施救助,改善他們的收入狀況,可以提高他們的生活消費,擴大公共消費,以致拉動經濟增長。二是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適當提高社會保險支付標准,發揮其拉動消費的作用。正常情況下,社會保障支出規模取決於社會保險的覆蓋面和支付標准。根據大數法則,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增加社會保障基金積累,不僅增強社會保障抗風險能力,而且能適當提高支付標准,使之與當地經濟發展、收入增長、消費水平、財政能力、物價水平等相適應,使保障對象的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提高,可以增強他們的消費信心,提高購買力,促進消費需求。三是政府增加財政投入,提高社會保障制度的可持續性,增強群眾的消費信心。隨著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消費需求也在不斷提高,政府應根據經濟增長速度,增加對社會保障的投入,適當提高社會保險項目的支出標准,增加群眾收入,滿足其消費需求。比如,我國已連續十一年提高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發放標准,縮小了企業退休職工與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收入差距,對提高他們的消費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四、促進再就業失業保險制度不僅保障失業職工的基本生活,而且對再就業的促進作用十分明顯。一是預防失業,有效化解市場經濟條件下引發的階段性風險。近年來,隨著失業保險基金積累較多,一些地方政府不僅對征繳費率進行調整,而且允許困難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緩繳失業保險費,或採取集中減征的法,幫助困難企業穩定就業崗位,還對困難企業實行社會保險補貼和崗位補貼,有效預防職工失業。二是提供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失業者再就業能力。隨著經濟和科技不斷發展,企業用工要求也在不斷上升,以致缺乏專業技能的失業人員再就業十分困難。而失業保險可以提供失業者免費培訓的機會,承擔了再教育成本,避免因失業者能力水平低下造成「就業障礙」,減少勞動力留滯,促進其盡快實現再就業。三是扶持鼓勵創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運用失業保險基金對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支持,實行創業帶動就業崗位補貼、創業者社會保險補貼、小額貸款貼息、創業培訓補貼等,以此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同時,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有利於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縮小貧富差距,從而實現收入分配公平。鑒於社會保障制度的這些功能和作用,我們應努力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為促進經濟發展和實現社會公平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撐。
5. 如何看待經濟學和經濟學家對社會保障政策選擇的影響
社會保障的產生始終受到經濟學理論影響和滲透。歷史上很多經濟學大師都對社會保障進行過深刻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啟示。
1.庇古——收入均等化
1920年,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阿瑟·賽西爾·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在其邊際效用價值學說基礎上,出版了最著名代表作《福利經濟學》,第一次建立起福利經濟學理論體系。根據邊際效用遞減的作用,如果一個人的慾望不變,他所持有的某種商品越多,那麼他對增加單位所獲得的效用就越少,因而他對增加的單位願意支付的貨幣量(單位價格)也就越少。給窮人增加一單位貨幣收入和給富人增加一單位貨幣收入相比,前者的滿足程度一般大於後者。國家可以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的調節,給低收入階層進行各種補助和救濟,向窮人提供免費教育、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公共交通、降低房價及房租等社會服務,讓社會上一切人的收入的邊際效用都趨於相當,實現社會成員「收入均等化」,使社會滿足總量增加,社會福利隨之增大。
2.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是英國經濟學家,1936年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認為,就業量決定於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決定於消費傾向和投資引誘。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所存在的資本相對過剩和嚴重的失業問題是由於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單單依靠私營經濟的市場自動調節,不可能保證社會資源的使用達到充分就業的水平,而必須依靠國家干預經濟來提高社會的消費傾向和加強投資引誘,以擴大社會有效需求,注重財政政策的作用,採取「普遍福利」政策,增加國家投資和國家消費,甚至通過赤字財政政策,達到抑制經濟危機和充分就業的目的。
3.艾哈德——《大眾的福利》
路德維希·艾哈德(Ludwig Erhard,1897—1977)在德國實施經濟改革時,提出了適應「社會市場經濟理論」的社會保障觀。在其所著《大眾的福利》一書中,比較完整的闡述了其社會保障思想:社會保障必須以經濟效率、經濟激勵為前提;社會保障必須依靠勞動者自己的力量,只有當個人負責還嫌不足或者必須停止時,國家和社會的義務才能發揮作用;現代社會保障不能涵蓋所有的群眾,必須要有限度,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公民由於地位和職業的因素完全可以自立;福利國家的路走不通,主張全體公民的自主選擇及自擔責任和風險。
4.奧肯——把「餡餅做大些」
亞瑟·奧肯(Arthur Okum,1928—1980)在分析了美國社會存在的貧富懸殊現象後,認為以機會均等促進經濟,在有效率的經濟中增進平等,當經濟「平等」與「效率」雙方發生沖突的情況下,無論哪一方犧牲都必須以公平為前提。主張依靠國家對大企業的支持,提高效率,加速經濟增長,擴大收入;通過累進所得稅、轉移支付等措施,由國家對收入再分配過程加以調節,以緩和貧富之間的對立。在這整個經濟戰略中,提高效率以促進經濟增長,乃是全局關鍵。否則,即使把經濟餡餅切得再均等,社會各階層到時也會為分割這一塊小「餡餅」而激化矛盾。
5.貝弗里奇——《社會保險與相關服務報告》
1942年12月,英國社會保險和聯合事業部際委員會主席、著名經濟學家W·H·貝弗里奇(William Beveridge,1879—1963)勛爵,從英國獲得長久的安全考慮,經過周密的調查研究,向英國政府提交了一份名為《社會保險與相關服務報告》(又稱《貝弗里奇報告》)。報告提出了社會保障有三種主要途徑, 1945年8月,英國工黨執政,貝弗里奇的設計報告得以實施,不僅為英國福利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也對世界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6. 根據新福利經濟學的觀點,以下哪一項是社會福利最大化的滿足條件
社會保障制度的目標是追求社會效益的最大化,不是社會福利最大化!新福利經濟學認為,社會福利的核心是經濟效率而不是公平,也就是說研究如何達到社會的最優狀態。而且帕累托還以序數效用和無差異曲線分析為基礎發展了他所提出的社會最大滿足原則,即「帕累托最優狀態」,其主要內容是:在收入分配既定的條件下,生產資源在各部門之間的分配和使用已經達到了這樣一種狀態,以至於生產資源的任何重新配置,都不能使任何人的福利增加而不以其他人的福利減少為代價。具體來說,帕累托最優包括交換的最優狀態、生產的最優狀態以及交換和生產的同時最優狀態三個方面的內容。帕累托在其後期的著作(如《政治經濟學教程》等,1906)里,將最優狀態區分為單一的「全社會效用最大化」狀態和無限的達到個人效用最大化的「社會許多效用最大化」狀態,更加豐富了其關於福利經濟理論的內涵和外延。他對於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理論分析,成了以後三四十年中福利經濟研究的中心問題,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各種社會福利函數和相關原則,如補償原則、次優原則等等。
7. 社會保障的福利經濟學內涵是什麼
社會保障是指國家通過立法,積極動員社會各方面資源,保證無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種意外災害的公民能夠維持生存,保障勞動者在年老、失業、患病、工傷、生育時的基本生活不受影響,同時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逐步增進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國民生活質量。
社會保障作為一種國民收入再分配形式是通過一定的制度實現的。我們將由法律規定的、按照某種確定規則經常實施的社會保障政策和措施體系稱之為社會保障制度。由於各國的國情和歷史條件不同,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歷史時期,社會保障制度的具體內容不盡一致。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為滿足社會成員的多層次需要,相應安排多層次的保障項目。
8. 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的關系
誰大誰小?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關系辨析及其政策涵義
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概念界定的國際慣例
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概念內涵外延豐富多彩,二者存在諸多相同之處。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在概念、制度與服務實踐層面存在千絲萬縷的廣泛聯系和相似之處,二者相互交織和相互作用范圍廣泛,相互依賴程度較高,這是難以區分二者的客觀因素。概括而言,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存有如下一些相同之處:(1)它們均具有多種多樣的豐富內涵,二者都是社會政策與社會福利理論的核心概念;(2)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既是一種政府行為,一種價值觀念,一個核心概念和一個學術領域,又是一種制度安排,一種社會政策和社會服務(Midgley,2000);(3)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概念和制度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二者的互動關系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而且在不同社會文化處境下有所不同;(4)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都是滿足人類需要的制度性安排(Doyal&Gough,1991);(5)從廣義角度看,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制度都是為了改善人類生活質量,提高社會成員的福利水平。雖然社會福利、社會保障概念與制度之間存在諸多相同之處,但是二者幾乎在所有層面中均存在重大和根本性差異之處,而且這些差異之處已獲得國際學術界的廣泛認同,成為舉世公認的學術傳統。
歐美國家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概念理論界定和社會理解已形成某種形式「國際慣例」。從詞源和語意學角度看,保障(security)意思是指安全、平安的狀態。保障的詞根是secure,意味穩固牢靠、免受攻擊侵害和無憂無慮的狀態。社會保障字面意思就是社會安全、社會安定狀況或政策措施,這正是台灣學者通常將社會保障譯為社會安全的理由(周建卿,1980)。福利起源古代詞彙farewell,其意思是走或好。英國權威的牛津詞典將福利涵義等同好運、幸福、福祉和繁榮。現代welfare概念是well和fare兩詞意思的綜合。Well的意思是好,fare的意思是生活,兩者綜合起來就是幸福人生、美好生活或追求幸福生活(一番瀨康子,1998)。這意味福利的基本內涵和本質特徵是指一種美好生活狀態,或是一種福祉、幸福快樂和滿意的狀態。廣義社會福利泛指一切對人們「有益處」的事物(商品、服務和金錢)、機會、狀況以及各種努力。狹義社會福利因應不同時期與不同國家社會狀況有所不同(Midgley,1997)。顯而易見,安全只是美好生活狀況的基本層面之一,社會福利是個內涵外延遠比社會保障更為豐富多彩的概念;社會保障內涵外延爭議不大,相對清楚。社會福利在不同國家與不同時期具有不同涵義,是個動態發展和與文化相關的概念。
從產生時代和發展階段看,社會保障制度是工業化、都市化和現代社會的必然產物。綜觀世界各國社會保障歷史發展,無論是作為概念,還是作為一種社會制度,社會保障歷史都不算長,是現代社會特有現象與制度性安排。社會保障是個「歷史性問題」,是社會現代化的產物(國際勞工組織,1989)。更為重要的是,社會保障「歷史性問題」的性質意味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達到一定階段時,社會保障問題重要性將大為下降。英國社會政策大師馬歇爾認為,英國1970年代時以消除貧困為主要目標和主要服務最低社會經濟層次人群的社會保障已退居次要地位,而關注所有人、而不單單是窮人和低下階層福利狀況的社會福利則處於主導地位(Marshall,1975)。與此對應,社會福利不是「歷史性問題」,而是人類社會永遠追求的美好理想,是貫穿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永恆主題。更為重要的是,與社會保障發展趨勢截然相反,社會福利將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提高而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角色。這意味社會福利是個蒸蒸日上和「朝陽」性質社會事業。顯而易見,社會保障同工業化和都市化發展密切相關的,是人類社會改善生活狀況和提高福利水平歷史長河中的早期和短暫階段,這是具有普及性意義的歷史發展規律。社會福利則是與人類社會發展休戚與共的永恆主題,是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核心組成部分,是測量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主要指標。
從興辦動機與發展動力源泉角度看,世界各國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直接動機是對經濟問題及其衍生社會問題的被動回應,間接動因是為人口社會再生產,維護社會秩序和確保必要的社會整合(國際勞工組織,1989)。從美國的狀況看,(1)對就業機會和掙工資者的保護;(2)提供退休津貼;(3)社會服務項目的擴展;(4)聯邦政府對依賴人群支持四個方面的關注或動機導致美國1935年的社會保障立法(Beoek,1966)。與此相反,人類從事社會福利動機與目的多種多樣,涉及政治、經濟、社會、宗教和意識形態諸多因素影響,興辦動機與推動力量遠比社會保障復雜多樣。概括來說,人類從事社會福利動機主要有(1)互助;(2)宗教感召和宗教福利活動;(3)為政治上優勢和獲得權力;(4)經濟動機和社會問題的社會成本考慮。社會福利是不可或缺和積極的社會投資;(5)意識形態動機與因素影響。效率與公平,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平等和公平是對社會福利發展影響較大的價值觀念(Macarov,1995)。簡言之,各國建立社會保障主要動機和動力是對就業及其相關經濟保障問題的關注,政府從事社會保障動機遠比社會福利簡單、直接和明了。人們興辦社會福利動機遠比社會保障復雜多樣,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等多種因素影響。社會福利發展動因和推動力量多元化導致社會福利政治色彩濃厚,充滿爭議與價值判斷。
從政策目標和制度目的角度看,社會保障制度核心目標是,通過收入保障方式滿足弱勢社群和劣勢群體的基本需要,恢復他們的社會功能,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社會競爭力來維持現存社會秩序,保證社會正常化運轉(莫泰基,1993)。與此對應,社會福利制度目標體系復雜多樣,總體目標與具體目標互為一體。社會福利政策總目標是通過各種方法(包括收入保障、實物救濟和服務提供)提高所有社會成員的福祉。社會福利制度具體目標多種多樣,而且隨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有所不同。美國學者認為,社會福利制度目標由社會穩定、充分就業、經濟發展和消除貧困四部分組成(Mencher,1974)。英國社會政策大師馬歇爾認為,社會福利政策目標是消除貧困,福利最大化和追求平等,而且三個目標之間相互融合(Marshall,1975)。簡言之,社會保障制度目標是通過收入保障服務滿足弱勢社群的基本需要,進而達致維持現存社會秩序目的。社會福利制度目標體系與層次結構遠比社會保障豐富復雜,覆蓋人類生活方方面面。消除貧困,福利最大化和追求平等是社會福利的主要目標。
從服務范圍和服務內容看,社會保障主要是收入保障與實物救助,經濟保障色彩濃厚。依據國際勞工組織界定,社會保障服務內容主要由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由國家財政收入資助的津貼、家庭津貼、儲蓄基金,還有僱主規定的補充條款和環繞社會保障發展的各種補充方案七部分組成(國際勞工組織,1989)。這些服務的共同特徵是側重就業者及其家庭成員的收入保障和實物救助。與此對應,社會福利不僅范圍廣泛,覆蓋個人生活需要所有領域,而且世界各國福利范圍與內容普遍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提高而不斷擴大(Gilbert,Specht&Terrell,1993)。英國學者認為,社會福利范圍由社會保障、個人社會服務、健康服務、教育、就業服務和住房六部分組成(Hill,1980)。社會保障只是社會福利制度的基礎性組成部分。更為重要的是,社會福利內容與范圍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提高和福利觀念變化而不斷擴大,這種狀況典型反映在英國社會福利歷史發展狀況中。二次世界大戰前,英國社會福利主要局限於滿足工人階級的需要,而且這也被認為是社會福利的適當范圍。二次世界大戰後,社會福利擴大到所有社會成員,這主要體現在全民健康服務,全民保險計劃和初中教育上,以致有些人認為現在社會福利主要受益者是中產階級,而非低下社會階層(Robson,1976)。這種狀況並非英國特有的現象,而是歐美發達國家的普遍性現象。簡言之,世界各國社會保障范圍比較清楚固定和有限,社會保障服務內容集中在經濟保障。但是社會福利范圍與內容則隨社會經濟發展日益增多,不斷擴大和動態發展,范圍與內容包括經濟保障、社會投資和社會環境。
從服務對象角度看,社會保障服務對象主要是由弱勢社群和社會勞動者兩部分人組成。弱勢群體主要是「值得幫助」的無勞動能力者,社會勞動者主要是社會保險對象,他們主要是勞動市場就業者及其家庭成員,以及處於需要狀況的家庭(ISSA,1993)。總體來說,社會保障對象一般包括全體勞動人口或是與勞動人口有關的依賴人口(美國社會保障署,1989)。與此同時,社會福利對象理論上是全體社會成員。這意味社會福利對象不僅包括弱勢社群和依賴人群,而且包括普通社會成員和所有處於需要中的人與人群(Robson,1976)。在現實社會處境下,社會福利對象不僅有公民權資格限制,而且還受到社會福利資源多寡和優先次序的影響(Marshall,1992)。簡言之,社會保障對象主要由弱勢群體和社會勞動人口組成。社會福利對象則比社會保障對象廣泛的多。社會福利理論上包括所有社會成員。
從服務方式和服務形式角度看,社會保障主要是以現金保障和實物救濟為主,服務保障居於次要地位。一般來說,社會保障服務方式與形式主要是收入保障為主,服務形式的社會保護為輔(美國社會保障總署,1989)。與此同時,歐美國家福利服務方式和形式分為三大類型:一是提供經濟保障,二是提供實物救助,三是提供社會服務(Macarov,1995)。社會福利方法主要以社會服務為主,經濟保障和實物補助為輔。在歐美國家中,伴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提高和人民生活質量改善,「軟性的」社會服務在需要滿足和社會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角色。社會、心理和文化性因素在需要滿足中發揮越來越大作用,「硬性的」現金收入保障作用在基本生活需要滿足以後反而有所下降(Kahn,1979)。簡言之,社會保障服務方式是以「物質的」收入保障和實物補助為主,「軟性的」服務居於次要地位。在社會福利之中,社會服務和精神心理健康服務等非物質因素與方法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經濟保障和物質救助只扮演基礎性角色,社會服務與非物質福利的服務方式越來越重要。
從資金來源與資源構成看,社會保障資金來源是國家財政提供為主,僱主和雇員供款為輔,資源來源相對比較明確和固定。一般來說,社會救助資金來源主要是國家財政收入。社會保險資金來源主要是僱主、工人和國家三方負擔的(國際勞工組織,1989)。與此同時,社會福利資金來源以國家財政提供為主導,個人、家庭、社區、僱主和就業場所、志願機構、宗教團體,以及市場(私人商業機構)多方面提供,呈現多元化特色(Spicker,1995)。更為重要的是,因為社會福利內涵外延豐富多彩,既涉及政治經濟因素,又包括社會文化傳統,既牽涉物質福祉,又關繫心理福祉,既涵蓋社會環境,又包括機會、選擇、權利和社會平等狀況,所以社會福利資源遠遠超出資金的范圍,擴大到各式各樣的非貨幣資源與收入,例如關愛的態度與價值觀念,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相互支持的社會網路關系和溫馨美滿的家庭生活(Flemmming,1978)。簡言之,社會保障服務資金籌措渠道相對固定和明確,社會保障資源構成是相對單一和專門化。社會福利不僅資金來源和籌措渠道異常多元化,而且社會福利資源來源與構成極為多樣化,遠遠超越單純貨幣資源的范圍。國家、市場、家庭和社區在需要滿足中共同發揮作用。
從服務功能與服務性質角度看,社會保障特別是社會救濟制度主要發揮社會治療、強化工作倫理和社會控制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社會救助的社會治療和社會控制導致接受救濟之人具有濃厚的恥辱感(Pinker)。社會保險制度既有社會互助功能,又有預防社會風險的功能。從服務性質角度看,社會保障特別是社會救濟主要是消極治療和事後補救性質(Robson,1976)。與此對應,社會福利基本功能是確保人們有效發揮功能,降低社會不平等,提高社會成員生活質量,營造機會平等的社會環境,促進人的最大化發展和發掘人的潛能,促進經濟發展和提高社會質量(Smith,1965)。簡言之,社會保障服務主要功能是社會控制和強化工作倫理,性質是消極治療和事後補救。社會福利功能不是消極的社會開支,而是社會投資與預防社會風險的制度性機制。這意味社會福利不是經濟增長負擔,而是經濟增長的社會前提和社會基礎設施。
簡要討論與基本結論
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內涵外延存在諸多差異之處,二者關系錯綜復雜和需要重新理解。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的社會理解意義重大,是理解社會現實和分析福利政策的基礎。總體來說,無論是作為概念,還是作為社會制度,社會福利內涵外延遠比社會保障更為豐富多彩和博大精深。無論從何種角度看,社會保障都是個小概念,社會福利則是個大概念。依據前述國際慣例,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關系既是部分福利(社會保障)與整體福利(社會福利)的關系,基礎福利(社會保障)與主體福利(社會福利)的關系,又是物質福祉(社會保障)與社會心理福祉(社會福利)的關系,還是簡單低級福利(社會保障)與復雜高級福利(社會福利)的關系,現實福利(社會保障)與未來福利(社會福利)狀態的關系。這意味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基本關系是,社會保障只是社會福利的基礎部分,社會保障包括在社會福利之中,國家層面整體性制度安排和制度設計應該是「社會福利制度」,而不是「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概念的中國版理解事關重大,不僅直接反映中國社會福利現實,而且影響中國社會福利制度創新與中國社會發展質量。目前中國社會福利制度安排的制度性特徵和福利政策模式,反映政治精英、社會精英和普通民眾追求「社會保障」而非「社會福利」的主流價值觀念,也反映中國社會目前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生活總體上處於由溫飽向小康過渡的狀況。如果從中國是個發展中國家,目前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國家滿足人民需要的能力尚有待提高,因而將社會福利制度建設重點和優先領域放在社會保障領域,因而特別強調社會保障,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也完全符合現階段中國社會的國情民意。但是,長遠來看,如果按照社會保障包含社會福利的理解來進行制度設計與發展規劃的話,這非常不利於中國社會福利制度建設的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容易使人產生本末倒置和關系不順的感覺,而且極為容易使人們誤入歧途,無法正確地選擇未來的發展方向。更為重要的是,這不僅不利我們准確科學地觀察社會福利現實和理解社會福利議題,妨礙中國社會福利制度創新,而且妨礙我們與國際學術界的平等對話,妨礙我們與世界社會工作者的交流合作。在中國已經進入WTO背景下,特別是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努力改善人民生活狀況和提高生活質量的處境下,中國社會政策優先領域與工作重點應盡快由社會保障向社會福利位移,並且在社會福利政策領域中同國際慣例盡快接軌,已成為擺在中國政府當前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
9. 如何看待社會經濟學對社會保障理論形成的影響
經濟學對社會保障理論形成的影響,社會保障有利於穩定社會,社會保障。班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也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