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政府經濟學政府有哪些經濟職能

政府經濟學政府有哪些經濟職能

發布時間:2021-02-17 17:05:49

㈠ 請用微觀經濟學解釋政府經濟職能

問題1
政府只是創造一個公平的環境,應該說,在一種『小政府,大服務』的好環境,企業相對較多,在公平的環境中發展。
市場自由主義者總是抱怨政府的手長得太多、伸得太長,擾亂了市場規律,影響了公平競爭,故以自由的神聖名義,鼓吹「小政府大市場」。
在市場自由主義者看來,「壟斷」公用領域、干預商品價格、監管工資標准等等政府行為,都是對市場自由的侵犯,包括國家征稅也是一種「劫富濟貧」、違背市場公平精神的可憎行為……
看上去,市場自由主義者似乎視政府為大敵,「努力盡可能令市場絕緣於政治」(周保松:《市場、金錢與自由》),在追求一個完全沒有政府介入的「自由市場」——果然如此?
政府超越自身職能、濫用權力,破壞公平原則、對市場事務橫加干涉,固然要不得。這是任何一個崇尚公平公正的社會都不能容忍的。但市場自由主義鼓吹「小政府大市場」,用意不在此處。
市場自由主義者宣揚市場規律的公平性,反對政府介入市場行為。那麼設想一下:當一位信仰「小政府大市場」的地產商面對一群拆遷戶,他會選擇坐下來、與拆遷戶們平等協商,討價還價直至雙方滿意拆遷戶們自願搬遷,運用市場規律來解決問題;還是希望政府「有關」部門出馬,動用暴力機器,強行拔除「釘子」,為自己的開發工程掃清障礙鋪平道路呢?這不是假設,而是每天發生在我們的社會里的事實。事實也對上述設問給出了答案,證實了「小政府大市場」的虛偽性。
市場自由主義者反感政府強勢,妨害了社會應有的自由。不妨再設想一下:當一個窮人走向一輛停在路邊的寶馬轎車,卸下一隻車輪,拿去賣掉養家糊口……信仰「小政府大市場」的寶馬車主該怎麼辦,他是願意堅持理想保障窮人卸輪胎(養家糊口)的自由不受妨害呢,還是希望警察法庭有力地保護自己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這個設想逼近問題的核心:私有財產權。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是市場自由主義的倫理核心。舍此一點,它所聲言的「自由」,意義喪失殆盡,毫無自由可言。
從上述「假設」可以看出,「小政府大市場」理論的核心要義不在於政府的「大」「小」,而在於:一個聽命於誰、為誰服務的政府。當然更不是不要政府。
市場自由主義比誰都需要一個政府,來維護以私有財產權為核心的一整套「自由市場」倫理體系——是為秩序。這一秩序的功能,是將市場「自由」合法化,將社會不公合理化,將社會階層固化。而這一功能,非得政府無以實現。
它所憎恨的「大政府」,是課稅的政府,是興辦社會福利的政府,是「壟斷」了某些社會公用領域的政府,是保障窮人基本權利的政府……
征稅被認為破壞了市場的公平原則,「壟斷」則可能斷了「市場」的財路。在為市場提供服務的方面,市場自由主義從來不嫌多餘不厭其繁——這就是他們一再呼喚「服務型政府」的本意所在。至於「機構臃腫,程序繁瑣」的說辭,這個理由屬於公害,全體社會成員共患之,是一個容易引起共鳴、能夠贏得普遍同情的理由,並不是「小政府大市場」的實質訴求。
由此不難看出,市場自由主義所需要的「小政府」:是一個訓練有素的服務員,例如為「市場」提供基礎設施建設等必需服務;是一個為「自由競爭」鳴鑼開道、排除干擾的護衛隊,例如替「市場」拔除釘子戶、為基於「市場」利益的整個社會秩序提供法律保障;是一個為「私有財產」看家護院的家丁,捍衛「市場」的最終利益安全。——那麼,這里的「市場」主體是誰?當然是資本家。
所以說,「小政府大市場」的背後,仍是一個固有的階級屬性問題。它聲言要捍衛的「自由」之實質,乃是資本家的利益。它所要求的「小政府」,是一個忠實執行資產階級意志、全面維護資本主義秩序的政府。這樣的一個政府,不但要精幹高效,而且必須強大有力。
但政府是社會公器,不是特定階層的家奴。
政府不必完全站在窮人一方,應當為包括有產階級在內的全體社會成員服務、護衛全體社會成員的權利——但首先應當護衛窮人的利益。為什麼?很簡單,因為窮人永遠是弱勢一方。
當一個社會拋棄了這一道德倫理,便是一個野獸的叢林,而不是一個人類的社會。

問題2
公共物品的特徵 1、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費的競爭性,即在給定的生產水平下,向一個額外消費者提供商品或服務的邊際成本為零。
2、消費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為自己的消費而排除他人對該物品的消費。
3、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是向整個社會共同提供的,整個社會的成員共同享用公共物品的效用,而不能將其分割為若幹部分,分別歸屬於某些個人、家庭或企業享用。或者,按照誰付款誰受益的原則,限定為之付款的個人、家庭或企業享用。
4、具有消費的強制性。公共物品是向整個社會供應的,整個社會成員共同享用它的效用。公共物品一經生產出來,提供給社會,社會成員一般沒有選擇餘地,只能被動地接受。換句話說,公共物品不是自由競爭品,它具有高度的壟斷性。公共物品的這一性質,提醒人們必須注意公共物品的質量和數量。公共物品的廢品、次品決不能流入社會,一旦流入社會,其危害性遠遠大於私人產品。公共物品的數量不足,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其危害性也是明顯的。公共物品生產供應過度,對社會也會帶來消極的影響。
公共物品的公共供給 公共物品的非競爭性特點說明,盡管有些公共物品的排他性可以很容易被發現,但這樣做並不一定有效率,依照有效率的條件,廠商的定價原則應該是價格等於邊際成本,如果橋梁由私人部門提供,它們會索要等於邊際成本的費用,既然每輛車花費廠商的邊際成本接近於零,那麼廠商的價格也應該等於零,結果私人不可能供給這些產品。 公共物品的這種性質,使得私人市場缺乏動力,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
政府的運行機制和市場的運行機制是不同的。政府主要是通過無償征稅來提供公共物品。但是,征稅是可以精確計量的,而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以分割的,無法個量化。
此外,由於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徵,它的需要或消費是公共的或集合的,如果由市場提供,每個消費者都不會自願掏錢去購買,而是等著他人去購買而自己順便享用它所帶來的利益,這就是經濟學的「免費搭車」現象。
由以上分析可知,市場只適於提供私人產品和服務,對提供公共物品是失效的,而提供公共物品恰恰是政府活動的領域,是政府的首要職責。政府經濟學關心的問題,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與市場提供私人物品之間的恰當組合,以及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所花費的成本和代價,合理地確定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財政支出的規模。
因此,公共物品的本質特徵決定了政府提供的必要性。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徵是非排他性、非競爭性和外部性。非排他性決定了人們在消費這類產品時,往往都會有不付費的動機,而傾向於成為免費搭乘者,這種情形不會影響他人消費這種產品,也不會受到他人的反對(由公共物品的非競爭性特點所決定)。在一個經濟社會中,只要有公共物品存在,「免費搭車者」就不可避免。這樣,私人企業如果提供公共物品,就無法收回成本。同時,由於公共物品的個人消費「量」是不確定的,價格機制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競爭市場上一般無法提供這類產品,就像經濟學家所說的,競爭性的市場不可能達到公共物品供給的帕累托最優,無法滿足社會對這類產品的需求,因此,需要公共經濟部門介入——用稅收手段來集資,提供這些產品。
公共物品供給效率分析
在市場競爭條件下,為了達到有效的資源配置,消費者必須以出價購買表達自己的個人偏好,促使供給者以最低的成本滿足消費者的偏好,兩者之間的信號傳遞是資源有效配置的必要條件。但是公共物品的消費卻沒有這樣的信號傳遞過程,生產者不知道消費者的有效需求,也無法從公共物品的生產中得到相應的回報,因此,如果由私人部門作為理性的經濟人去生產公共物品,市場機制所確定的均衡實際上不可能實現有效資源配置的均衡。

3。壟斷

反經濟學是研究整個社會致富之道的學問,其任務就是如何合理地配置人、財、物等各種資源,以更好地滿足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需要。要合理地安排並使用各種資源,就必須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以盡可能少的投入獲得盡可能多的產出。效率的含義多種多樣,在這里,我們可以說,效率是指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即使社會有限的資源得以合理有效地安排和使用。可以說,經濟學就是要解決如何配置資源、提高效率、促進發展的問題。配置資源的基本手段或者說最常見的手段有兩種,即計劃和市場,前者是通過國家有意識、自覺地對資源進行配置,對經濟進行調節和控制,而後者是由市場自發地調節資源配置。當然,當今世界各國普遍以市場調節為主,在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的基礎上,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以計劃手段對經濟進行干預。以市場手段來調節資源配置,其實就是利用市場的三大機制即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來引導生產者、經營者調整和安排生產活動,從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市場是實現資源合理配置的一種有效手段,不過這也是有條件的,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的作用必須具備一系列的前提條件,比如說必須具備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比如說市場要及時、靈活、准確地反映價格的漲落、供求的變化,要保證充分的競爭。相反,如果沒有良好的市場秩序,如果市場價格信號的傳遞和供求信息的傳遞不是及時、准確的,而是失真、扭曲的,如果市場不是充分競爭的,那麼市場對資源配置就不能充分地發揮調節作用,導致市場調節的無效率。在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必須為市場作用的發揮創造一系列條件,比如說規范市場秩序,打破壟斷,解決行政權力濫用等諸多問題。就壟斷來看,由於單一的或者少數的壟斷廠商能控制某種或某些商品的供給,影響其價格,它們可以通過提高價格、減低產量的辦法獲取超額利潤,同時,由於壟斷,它們藉助壟斷地位來限制和阻礙競爭對手的進入,其他廠商不能進入市場或者存在較高的進入限制,另外在缺乏競爭的情況下,企業缺乏改善經營管理的積極性,從而缺乏效率。所以說,壟斷會導致資源配置的低效率,必然阻礙市場作用有效性的發揮,不利於市場經濟的發展。其實某些壟斷與行政權力的濫用有關,一些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與企業串通一氣,人為壟斷某些產品的生產與銷售,特別是在地方的經濟發展中,還存在些現象,比如實行地方保護主義,限制外地產品的流入,保護本地產品的生產與銷售,甚至是保護落後的企業。政府應當為市場創造條件,既要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又要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針對壟斷行為,政府要採取多種手段打破壟斷。比如為制止壟斷行為,維護市場競爭秩序,保證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有「經濟憲法」之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從2008年8月1日起施行壟斷案例 (一)美孚石油公司案
翰·勒克菲勒開的這家公司被指控以收買競爭對手,迫使鐵路公司向對手實施歧視性待遇等措施來壟斷石油業。美孚石油公司也控制了大約九成的市。1991年美國最高法院判這家公司罪名成立。
(二)美國煙草公司案
被控因殺價競爭等方式壟斷香煙業,控制美國香煙市場的95%份額,1991年被判有罪。
(三)美國鐵路公司案
被控因規模龐大而形成對鋼鐵貿易的壟斷,控制2/3的市場。
(四)美國鋁公司案
美國政府從1945,將這家公司搞到二戰結束。
(五)國際商用機器公司案
1969年,IBM被控壟斷計算機市場,1982年,司法部撤消了此案。
(六)美國電報電話公司案
1974年,AT&T被控用其在市話服務上的壟斷排斥長話及電話設備的競爭對手。
(七)英特爾公司案
1999年11月5日,美國聯邦上訴法院宣布:Intergraph公司訴Inter壟斷罪名不成立。
(八)微軟公司案
2007年10月22日,歐盟9年來對微軟提出的反壟斷指控以微軟的放棄而結束,微軟認罰4.97億歐元。

問題4

巿場失靈定義 巿場失靈是指巿場無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勞務的情況。對經濟學家而言,這個詞彙通常用於無效率狀況特別重大時,或非巿場機構較有效率且創造財富的能力較私人選擇為佳時。另一方面,巿場失靈也通常被用於描述巿場力量無法滿足公共利益的狀況。在此著重於經濟學主流的看法。經濟學家使用模型化理論解釋或了解這個狀況,巿場失靈的二個主要原因為:
成本或利潤價格的傳達不適切,進而影響個體經濟巿場決策機制。 次佳的巿場結構。 巿場失靈在某些經濟體的存在通常引起究竟應否由巿場力量引導運作的爭論。而這也產生要用什麼來取代巿場的爭議。最常見對巿場失靈的反應是由政府部門產出部份產品及勞務。然而,政府幹預亦可能造成非巿場的失靈。
市場失靈的表現 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缺陷具體表現在下列方面:
⑴收入與財富分配不公。 這是因為市場機制遵循的是資本與效率的原則。資本與效率的原則又存在著「馬太效應」。從市場機制自身作用看,這是屬於正常的經濟現象,資本擁有越多在競爭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與財富向資本與效率也越集中;另一方面,資本家對其雇員的剝奪,使一些人更趨於貧困,造成了收入與財富分配的進一步拉大。這種拉大又會由於影響到消費水平而使市場相對縮小,進而影響到生產,制約社會經濟資源的充分利用,使社會經濟資源不能實現最大效用。
⑵外部負效應問題 外部負效應是指某一主體在生產和消費活動的過程中,對其它主體造成的損害。外部負效應實際上是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成本外部化,但生產或消費單位為追求更多利潤或利差,會放任外部負效應的產生與漫延。如化工廠,它的內在動因是賺錢,為了賺錢對企業來講最好是讓工廠排出的廢水不加處理而進入下水道、河流、江湖等,這樣就可減少治污成本,增加企業利潤。從而對環境保護、其它企業的生產和居民的生活帶來危害。社會若要治理,就會增加負擔。
⑶競爭失敗和市場壟斷的形成 競爭是市場經濟中的動力機制。競爭是有條件的,一般來說競爭是在同一市場中的同類產品或可替代產品之間展開的。但一方面,由於分工的發展使產品之間的差異不斷拉大,資本規模擴大和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礙了資本的自由轉移和自由競爭。另一方面,由於市場壟斷的出現,減弱了競爭的程度,使競爭的作用下降。造成市場壟斷的主要因素。①技術進步;②市場擴大;③企業為獲得規模效應而進行的兼並。一當企業獲利依賴於壟斷地位,競爭與技術進步就會受到抑制。
⑷失業問題 失業是市場機製作用的主要後果,一方面從微觀看,當資本為追求規模經營,提高生產效率時,勞動力被機器排斥。另一方面從宏觀看,市場經濟運行的周期變化,對勞動力需求的不穩定性,也需要有產業後備軍的存在,以滿足生產高漲時對新增勞動力的需要。勞動者的失業從宏觀與微觀兩個方面滿足了市場機制運行的需要,但失業的存在不僅對社會與經濟的穩定不利,而且也不符合資本追求日益擴張的市場與消費的需要。
⑸區域經濟不協調問題 市場機制的作用只會擴大地區之間的不平衡現象,一些經濟條件優越,發展起點較高的地區,發展也越有利。隨著這些地區經濟的發展,勞動力素質,管理水平等也會相對較高,可以支付給被利用的資源要素的價格也高,也就越能吸引優質的各種資源,以發展當地經濟。那些落後地區也會因經濟發展所必須的優質要素資源的流失而越發落後,區域經濟差距會拉大。再是因為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利益,在不同地區使用自然資源過程中也會出相互損害的問題,可以稱之為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負外部效應:江河上游地區林木的過量開采,可能影響的是下游地區居民的安全和經濟的發展。這種現象造成了區域間經濟發展的不協調與危害。
⑹公共產品供給不足 公共產品是指消費過程中具有非排它性和非競爭性的產品。所謂非排它性也就是一當這類產品被生產出來,生產者不能排除別人不支付價格的消費。因為這種排它,一方面在技術上做不到,另一方面卻使技術上能做到,但排它成本高於排它收益。所謂非競爭性是因為對生產者來說,多一個消費者,少一個消費者不會影響生產成本,即邊際消費成本為零。而對正在消費的消費者來說,只要不產生擁擠也就不會影響自己的消費水平。這類產品如國防、公安、航標燈、路燈、電視信號接收等。所以這類產品又叫非盈利產品。從本質上講,生產公共產品與市場機制的作用是矛盾的,生產者是不會主動生產公共產品的。而公共產品是全社會成員所必須消費的產品,它的滿足狀況也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福利水平。這樣一來公共產品生產的滯後與社會成員與經濟發展需要之間的矛盾就十分尖銳。
⑺公共資源的過渡使用 有些生產主要依賴於公共資源,如漁民捕魚、牧民放牧。他們使用的就是以江湖河流這些公共資源為主要對象,這類資源既在技術上難以劃分歸屬,又在使用中不宜明晰歸屬。正因為這樣,由於生產者受市場機制追求最大化利潤的驅使,往往會對這些公共資源出現掠奪式使用,而不能給資源以休養生息。有時僅管使用者明白長遠利益的保障需要公共資源的合理使用,但因市場機制自身不能提供製度規范,又擔心其他使用者的過度使用,出現使用上的盲目競爭。
市場失靈的表現還有許多,它要求人們科學地認識市場機制的作用。

政府失效的定義 政府失效也稱政府失靈,指政府為彌補市場失靈而對經濟、社會生活進行干預的過程中,由於政府行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觀因素的制約而產生的新的缺陷,進而無法使社會資源配置效率達到最佳的情景。
關於政府失效,薩繆爾森將其定義為:「當政府政策或集體行動所採取的手段不能改善經濟效率或道德上可接受的收入分配時,政府失效便產生了。」查爾斯·沃爾夫從非市場缺陷的角度分析了政府失效,他認為由政府組織的內在缺陷及政府供給與需要的特點所決定的政府活動的高成本、低效率和分配不公平,就是政府失效。

政府失效的表現 政府失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府決策失效
政府主要是通過政府決策(即制定和實施公共政策)的方式去彌補市場的缺陷,因此,政府失效通常表現為政府決策的失效。它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政府決策沒有達到預期的社會公共目標;第二,政府決策雖然達到了預期的社會公共目標,但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機會成本)大於受益;第三,政府決策雖然達到了預期的社會公共目標,而且收益也大於成本,但帶來了嚴重的負面效應。
(二)政府機構和公共預算的擴張
公共選擇學者尼斯卡寧認為官僚主義導致政府擴張,他把薪水、公務津貼、權力、聲譽、機構的收益以及管理的便利性看作官僚效用函數中幾個重要變數來理解,從而得出政府機構有自身增長的結論。布坎南也指出,由於政府官員也是個人利益最大化者,他們總是希望不斷擴大機構規模,增加其層次,以相應地提高其機構的級別和個人待遇,結果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社會福利減少。
政府在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過程中, 由於特殊利益集團以及「財政幻覺」的存在,使官僚機構、立法機構和特殊利益集團形成「鐵三角」(Iron triangle)的關系,公共物品評估困難,尤其是正處於新舊體制的改革和過渡時期的中國。針對不同的利益結構和經濟行為,必然會呈現公共行動費用的分散性、利益分配的集中性以及政府機構的擴張性。英國學者帕金森在《帕金森定律—或對進步的追求》中早就指出,由於官僚主義者有喜歡無事忙和擴大下屬機構,從而抬高自己身份的毛病,致使行政機構總是按照一定的速度向上增長。這樣就會造成預算約束的軟化,使公共預算呈現增長的趨勢,而忽視社會公共價值的存在。
(三)公共物品供給的低效率
由於缺乏競爭和追求利潤的動機,利潤的作用變得非常虛幻,以至於在公共機構就會產生X—低效率(表示浪費掉資源的機會成本和以過度報償給要素投入形式的租金轉移的結合)。壟斷使得公眾的群體效應失去作用,即使公共機構在低效率操作下運轉也能生存下去,因為政府壟斷公共物品的供應,消費者就不可能通過選擇另外供應者以表示其不滿,只能預期一種新制度的安排與供給。
(四)政府的尋租活動
公共選擇理論認為,一切由於行政權力干預市場經濟活動造成不平等競爭環境而產生的收入都稱為「租金」,而對這部分利益的尋求與竊取行為則稱為尋租活動。如果政府行為主要限於保護個人權利、人身與財產安全以及確保自願簽訂的私人合同的實施,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將能保證市場中所出現的任何租金隨著各類企業的競爭性加入而消失。我國由於處於特殊的歷史時期,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中傳統和現代的因素交替運行,致使官場經濟中權力的貨幣化、市場化以及廣泛尋租機會的存在,以權尋租的官場經濟帶著重商主義時代的色彩才應運而生。因為「奉公守法的回報率越低,代理人為尋租者提供的權力服務供給量就越大」。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

㈡ 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在經濟學第十六版中認為政府的經濟職能主要有什麼

薩繆爾森認為政府執行的經濟職能主要有:決定宏觀經濟穩定政策,影響資源配置以提高經濟效率,建立影響分配收入的方案等。

㈢ 公共行政學,政府的經濟職能主要有哪些

市場經濟下,提起政府幹預經濟的理由,反映到人們腦海中的往往是壟斷、公共產品、外部經濟效果等市場失靈現象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問題。雖然人們都知道分配不公是市場經濟的一大弊端,然而卻很少有人意識到它並不是一種「效率」或「經濟」方面的缺陷,而是一種與人類道德理想不相符合的道德缺陷。本文從道德的角度,論述了市場經濟下效率與人類道德理想之間的背離與親合,從而由市場經濟的道德缺陷引申出政府幹預經濟的另一理由———道德理由。人類進步需要效率,但人類升華卻也不能放棄道德。一、問題的提出「我們不想生活在一個『公正的』社會中,在這個社會里什麼也買不到;我們也不想生活在一個『有效率的富裕的』社會里,這個社會把它的金錢用於道德上受到指責的目的。」這段話引自當代德國社會倫理學家犘·科斯洛夫斯基的著作———《資本主義的倫理學》。雖然這段話的語言淺顯、朴實,但它卻揭示出市場經濟下一個尖銳而且不容人們迴避的矛盾沖突,即:市場經濟下,市場自身會使道德(亦成公正)與效率兩者兼而俱得嗎?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干預,全都是基於政治或經濟或技術方面的考慮,有基於道德方面的理由或依據嗎?二、市場經濟與道德的背離與親合市場經濟是一種競爭性經濟,也是一種資源配置的方式。在市場經濟下,供求機制、價格機制以及競爭機制三大機制通過優勝劣汰這種選擇性刺激手段激勵微觀主體提高效率,不斷創新,進而引導資源實現其最優配置。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人們說市場經濟是一種效率經濟。然而這種效率經濟發生作用的機理,這種選擇性刺激手段正常運作的基礎卻是建立在經濟生活中人都是「經濟人」這個假設前提之下的。在這個前提下,人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生產廠家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消費者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兩者的互動便造就了人類社會市場經濟這種資源配置方式中效率優勢的盡致發揮。正因為如此,我們說利益動機是市場經濟效率的前提,同時亦是市場經濟效率的保證。假設抽掉這一動機,人們能夠想像,市場經濟的效率優勢將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一樣失去生機。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之所以長期低效,缺乏「利益」這種激勵機制是其一大原因,這也是社會主義國家紛紛改行市場經濟體制的緣由之一。理論的研究與歷史的實證都給出了這樣一種結論:市場經濟是一種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實踐的具有較高效率的經濟運行形式。但是這種高效的市場經濟符合人類的道德理想嗎?對此,經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給予的答案是否定的。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負面性給予了建立在嚴密理論分析基礎之上的深刻批判。馬克思嚴正指出,「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在論述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時,馬克思寫道「這一規律制約著同資本積累相適應的貧困積累。因此,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在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在闡述資本對勞動者的剝削和壓迫時,馬克思又寫道「資本主義生產———……———通過延長工作日,不僅使人的勞動力由於被奪去了道德上和身體上的正常發展和活動的條件而處於萎縮狀態,而且使勞動力本身未老先衰和死亡」。這幾段論述將早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負面性批判地淋漓盡致。時過境遷,進入20世紀中後期,隨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物質生產力的提高,象早期馬克思所敘述與批判的赤裸裸的壓榨與剝削已不常見,然而,市場經濟的道德負面性就此就消失了嗎?讓我們看看西方經濟學界幾位大師,包括自由主義經濟學派及保守主義經濟學派的大師是如何論述的。美國凱恩斯主義學派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指出,「有效率的市場制度可能產生極大的不平等」,而「這樣一種結果可能在政治上或道德上是不能接受的」。德國社會倫理學家科斯洛夫斯基強調,資本主義的社會哲學「必須謹防做出如下經濟主義的錯誤結論,即相信,一種在經濟上高效率的系統就已經是一個好的或有道德的社會了」。而公共選擇學派創始人布坎南也指出「如果人們要求市場產生出在道德上得到滿足的偏好,就是在給市場分配一項完全不適當的任務」。所有這一切所揭示的都是一個道理,即市場經濟,不必提早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就是今天擁有高度物質文明的現代市場經濟依舊是與人類的道德理想擁有一段無法彌合的距離。既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創始人及西方一些經濟學大家都認為市場經濟與人類道德理想不相符合,那麼我們如何解釋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人們所普遍具有的一定層次的道德意識呢?解釋這個問題需要綜合考慮幾個因素。因為人類社會是一個多層次多側面的復合體,它既擁有時間上的延續性,又擁有層面上的多樣性。人類今天的生活絕非脫離過去的一個橫截面,而經濟生活亦絕非人類生活的全部。具體來說,筆者認為解釋該問題的理由有三第一,在市場經濟運行的幾百年間,西方國家基督教倡導的道德律令與源自蘇格拉底直到康德等哲學家所闡揚的「道義」道德觀一直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歷史積淀的作用。第二,經濟生活雖然是人類生活的一個最主要方面,但它決非人類生活的全部。來自精神、社會、政治等方方面面的影響對經濟生活中的「逐利」動機與行為起著牽制與制衡的作用。第三,隨著市場經濟制度的完善與成熟,逐利的個人在競爭性價格體系與市場自由選擇的特定機制下其行為被進行了有效匡正,欺詐攻訐、坑蒙拐騙等行為只能得利於一時,而不能受益於長遠。此亦即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原理所闡述的現象,亦是完善的市場制度下只有「利他」才能「利己」的道德所產生的制度基礎。這點是市場經濟與人類道德相親合的一面。正由於這三個因素的綜合作用,目前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人們才普遍得以具有一定層次的道德意識。三、市場經濟的道德缺陷市場經濟存在著道德缺陷,這點是無庸置疑的。早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種種殘忍、粗暴、掠奪、壓榨、貧困肆無忌憚,用馬克思的話來說,「這種剝奪的歷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載入人類編年史的」。進入20世紀中後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創造的物質財富日益豐裕,其制度建設日益完善,人們所受的教育程度日益提高,這一切使人們的自我權利意識空前高漲。在此情況下,赤裸裸的貧困與壓迫已沒有市場,但市場經濟的逐利行為動機並沒有改變,也不可能改變,否則市場經濟的效率優勢將不復存在。那麼,市場經濟下市場的道德缺陷具體有哪些呢?筆者認為缺陷有以下三個方面:1?背德行為。市場經濟下最大的動力機制是利益機制。在利益杠桿的驅動下,某些人傾向於自私自利,甚至會採取反社會的態度。坑蒙拐騙、損人利己、欺詐攻訐、假冒偽劣等等,是這種行為的典型概括。1998年年初,我國發生的山西省杏花村假酒致人死命案件,堪稱現代市場經濟中背德行為之最。2?分配不公。市場經濟是一種競爭經濟,而競爭經濟的效率是以優勝劣汰這種選擇性刺激手段的充分運用為前提的。由是,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馬太效應累積作用,以致造成人們在道德上所不能接受的市場結果。正如犘?科斯洛夫斯基所言「完全接受來自市場的資本主義當中的原始分配就像專斷粗暴的重新分配一樣,是不可能有什麼『道德』的」。老人、殘疾者等脆弱集團在市場經濟中的劣勢,必須由政府予以扶持與幫助。3?「金錢暴君」。競爭的市場經濟不可避免地會造就財富的積聚,而「不受限制的私人財富的積聚從某種市場統治起達到了質的飛躍,達到了一種權力的問題」。比如壟斷造成了對消費者主權的侵蝕,造成了對消費者的控制,而且金錢暴君一旦有機會,可能會掃盡其他一切價值,可能會用來購買權利和權力,從而可能使某些人由於貧困而出賣自身的權利與尊嚴,而這是不符合道德的,也是不能被允許的。另外,還有一些人在市場上的需求「有時並不像甚至是最容忍和最利己主義的道德觀察家所解釋那樣反映了每個人的真正福利」。比如,吸毒者對海洛因的渴求。象這種有支付意願的需求雖不違背市場原則,但也決不能稱之為道德。故而,為了「保護公民免受他們自己的危害」,政府亦有必要介入市場經濟。四、市場經濟下政府經濟職能存在的道德依據市場經濟是一種經濟上高效率的經濟,然而,即使是成熟、完善的市場經濟,如果任由它自發運行,也會產生一些人們在道德上或政治上無法接受的市場結果。可是亞當·斯密後,尤其是自穆勒開始,一直到當代很多主流經濟學家如凱恩斯、弗里德曼等,基本都致力於研究經濟學的純效率與純技術問題而置「倫理道德」於經濟學研究的范疇以外。可「事實上經濟不是『脫離道德的』,經濟不僅僅受經濟規律的控制,而且也是由人來決定的」。每當我們遇到相互競爭的目標沖突時,「我們就必須放棄『科學的』經濟學等級而運用價值優先准則」。而這種價值優先准則的判別依靠的是道德或政治而決非市場或單純的「效率」。既然事實是這樣,那麼人類如何使自身孜孜以求的「效率」與無法放棄的「道德」保持協調,不致背離呢?對此,聰明的人類引入了政府。1?前人在論述政府經濟職能時有關道德問題的闡述。18世紀中後期,主張自由放任的古典經濟學大師亞當·斯密認為,市場經濟中,政府應盡到三種職能:一是保護社會,使不受其他獨立社會的侵犯;二是盡可能保護社會上各個人,使不受社會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壓迫;三是建設並維持某些公共事業及某些公共設施。在這三種職能中,第二種無疑是出於維護公正及道德目的的。由此可見,即使是認為政府應當充當「守夜人」的亞當·斯密,也認為市場經濟的道德缺陷應由政府來修正。19世紀初,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西斯蒙第在其1819年出版的《政府經濟學新原理》中察覺到自由市場制度似乎存在二個方面的障礙:第一,分配不均衡;第二,孕育著生產過剩的危險。二個障礙中,第一個涉及的是人類的道德准則,西斯蒙第認為這應當由政府來承擔。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劍橋經濟學者犃?犆?庇古強調了反對自由放任的理由並贊成政府行動。他指出,在緩和不平等、抵消壟斷扭曲以及糾正外部經濟效果方面,政府是必要的。毫無疑問,庇古將緩和不平等這一道德缺陷的彌補任務給予了政府。20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在其著名的教科書《經濟學》(第12版)中指出,市場經濟理論有兩種限制:一是市場失靈,包括不完全競爭及外部性;二是無法接受的收入分配。為此,他將混合經濟中政府所應執行的四項經濟職能中的第四項:建立影響收入分配的方案這一職能賦予了政府。此外,制度主義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亦認為,國家政權有責任明確一套能降低交易費用的道德與倫理行為規范。可見,制度經濟學派亦是將建立道德倫理規范的職責給予了政府。甚至連自由主義經濟學大師哈耶克也認為,政府有責任承擔基於道德准則之上的公共行動,他說:「凡是能夠減輕個人既無法防範、又不能對其後果預作準備的災禍的公共行動,都無疑是應當採取的。」綜上所述,在西方經濟學家中,無論是古典經濟學家還是現代經濟學家,無論是主張政府幹預的經濟學家還是主張自由放任的經濟學家,都認為政府有責任與義務承擔出於彌補市場經濟道德缺陷而執行的經濟職能。2?政府彌補市場經濟道德缺陷所應採取的政策措施。前文已經論述,市場經濟的道德缺陷主要有三類:背德行為、分配不公以及「金錢暴君」。對於背德行為,政府應當大力完善與健全市場規則,明確界定產權,使背德行為的成本內在化,從而有效抑制人們背德的行為動機,這點對於我國市場經濟制度尚不完善的目前階段尤其重要。對於分配不公,政府可以採取累進所得稅,轉移支付以及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憑此可以既保證脆弱集團的基本生存,又保留市場經濟足夠的激勵機制。對於「金錢暴君」,政府應當一是建立詳盡的法律制度,嚴格限定金錢的活動領域,比如絕不允許用金錢購買法律賦予每個公民都擁有的基本人權;二是加強教育宣傳工作,大力提倡文明高尚的消費觀。五、結論市場經濟是一種相對來說高效率的經濟,但市場經濟本身並不完善。且不論由市場失靈導致的資源配置效率損失,單就市場經濟所存在的道德缺陷本身,也使經濟學家們認為政府有足夠的理由介入市場。市場經濟下,政府確實必須干預市場,確實必須承擔經濟職能。而政府之所以必須干預經濟,我們除了可以從政治、技術、經濟方面進行詮釋外,道德因素無疑亦是其依據之一。經濟學家薩繆爾森的一句話說得好:「理性將永遠不會理解心靈所把握的理由。然而,介於藝術和科學之間的經濟學可以把依據於證據的理性和來自於心靈的目的最好地結合起來。」人類進步需要效率,但人類升華卻也不能放棄道德。

㈣ 10.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有哪些經濟職能

一是現行體 制結構仍不能完全適應經濟市場化 的要求,機構重疊,職能交叉,管理 層次過多,政出多門的現象仍然存 在,機構運行缺乏應有的效率。二 是政府職能沒有根本轉變,不少政 府部門還習慣於干預企業的經濟活 動,行政管制過多,審批制還在經濟 生活中起重要作用。在社會主義市 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宏觀管理是 必要的,但在現實經濟運作過程中, 存在的是政府對市場的過度替代, 一些應該由市場起作用的仍由政府 包辦,而一些應該由政府管理的卻 沒有真正管起來。三是政府行為不 規范,一方面表現為一些政府行政 方式仍然沒有擺脫靠「紅頭文件」、 靠內部運轉這樣的運作模式;另一 方面是行政壟斷色彩仍然存在,主 要是通過制定具有強制力的行政規 章、行業規章、地方性規章、決定等 來維護壟斷利益,使公平競爭難以 實現。顯然,這些都是不符合市場 規則要求的,很難適應經濟全球化 和發展市場經濟的需要。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經濟 職能的定位
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和「十五」 計劃綱要強調指出,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 求,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方 式。如何轉變 關鍵是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要定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管理經濟的重要職能是監管市場運行,維護市場程序,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在宏觀經濟發展中掌好舵,而不是去劃槳,鼓勵和調動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劃槳的積極性,掌好舵,不劃槳的政府才是明智的政府。
1.加強宏觀經濟的調控和管理。市場經濟中無 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其經濟貿易發展的事 實證明,政府從未放棄過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和管理, 並且,當今世界也根本不存在沒有國家調控的「自由」的市場經濟。中國作為有自己特殊國情的國家, 更需要有強有力的宏觀調控。這是因為:其一,中國 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所追求的政治、經濟目標與市 場客觀上存在不一致性。在以西方 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的背景 下的市場經濟,中國政府加強對本 國經濟的管理,是維護國家經濟主 權,確保國家經濟安全,保護繁榮的 重要措施。其二,我國是世界上最大 的發展中國家,WTO對發展中國家 實施的包括可以對某些產業、部門 實施適當保護措施等優惠安排,需 要政府在引導、協調本國經濟發展 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其三,我國社會 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決定了我國 的經濟發展不可能走完全靠市場自 發作用於國民經濟發展方向和結構 的老路,特別是在我國外部環境被 發達國家資本壟斷,內部市場發育 和競爭尚不充分的情況下,如果單 純依靠市場機制來調節國民經濟, 必然受制於國際資本壟斷下的國際 分配格局,延緩國內經濟結構調整 進程。其四,還必須看到,在經濟全 球化進程中可能出現的經濟滲透、 貿易戰、關稅戰、附有條件的經濟援 助等,都會對國家的經濟安全帶來 沖擊。因此,必須通過政府引導國民 經濟的發展方向,選擇有效的經濟 發展戰略,才能達到充分利用世界 資源,減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盲目 性,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目的。當然,市場經濟所要求的政府宏觀調 控決非是過去那種大包大攬、事無 巨細、無所不管的計劃控制,而是依 靠合乎市場規律的更高層次、更有 力的調控體系來實現。
2.制定市場規則,糾正市場失靈。市場經濟主 張公平貿易和競爭,要求市場交易和市場管理規則 必須一致、公平、透明、穩定。我國要實現這一目標, 除了依靠政府的強制力外,沒有任何組織任何辦法 可以替代。正如弗里德曼所言,「政府的必要性在於: 它是競爭規則的制定者,又是解釋和強制執行這些 已被決定的規則的裁判者。」在市場經濟框架下,社 會賈源的配置,將主要通過市場價格機制的導向作 用采實現。但由於壟斷現象的不可避免等多種外部 效應的存在,市場價格機制又可能出現不能正確反 應成本和收益,市場信號不準或失真,市場調節也可 能出現失靈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可能因市 場失靈產生的錯誤導向導致經營、投資失誤:市場供 給者或需求者也可能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破壞契約關 系和市場規則,引起市場失靈。對這些市場失靈,必 須而且只有依靠政府幹預和管理才得到糾正。因此,政府必須通過自己行政權威的發揮和經濟職能 的履行,制定各種法規和市場規則,規制一切市場主 體與市場行為,維護市場契約關系和市場秩序,努力 創造良好的競爭環境。
3.組織生產公共產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隨 著經濟的發展,企業和人民群眾會對公共產品,如, 道路、機場、水電等基礎設施及其它公共事業、公益 事業、保障體系提出更高的需求。但是,由於公共產 品投資成本大,建設時間長,收益回報周期長,有些 甚至沒有直接收益,普通企業及社會投資者一般不 願參與,依靠市場調節很難達到供給與箝求的平衡, 需要政府通過財政、金融、產業政府等政府行為和公 共政府手段支持或補貼公共項目建設,尤其是對以 全社會公共利益為目的的項目,政府應責無旁貸全 面參與或直接經營;對以盈利為目的的公共項目,政 府應在定價、市場准人等方面適當予以干預和監督, 保證其為社會提供更好的服務。
4.營造統一開放的市場環境,保護公平競爭。 市場經濟要求在統一的市場基礎上實施對外經貿政 策,倡導進人市場的企業一視同仁,公平交易,公平 競爭。要創造統一、開放、有序、公平的市場環境,政 府擔負著十分重要的責任。美國學者奧肯說過,「市 場的運行事實上,日常生活亦是—依賴於政治制度 的各種強制性權力。國家運用這些權力,建立並保 障市場上的權力,直接提供某些基礎的服務,並間接 地創造出信任、理解和有安全保障的環境,這對企業 日常生活是生命攸關的。」(阿瑟·奧肯:《平等與效 率—重大的選擇),華夏出版社,第29頁)政府要通 過加強市場的建設和制度管理,把對內開放和對外 開放結合起來,打破社會生產和經濟生活狹小、分割 和封閉的障礙,使市場主體獲得法律上和經濟負擔 上的平等地位,都能機會均等地在市場上取得生產 要素,並努力推動一切經濟活動都進入全國乃至全 世界的大市場中去,促使國內市場在統一的基礎上 與國際市場融為一體。
三、轉變政府經濟職能的途徑
盡管從理論上分析市場經濟對政府經濟職能轉 變提出了具有強制性的明確要求,但並不僅僅停留 在組織內部簡單的職能分解和權力收放上,更重要 的是要具體整合、調整政府的行政權力,依據社會發 展的需要,探討職能的轉移和輸出,收縮或增加,從 整體上建立能夠滿足當前和未來需要的職能體系。
1、強化政府宏觀經濟管理職能。
對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不要政府的干預和 宏觀調控,歷來存在兩種對立的觀點:第一種是以亞 當·斯密的自由放任論為基礎,後經米塞斯·哈耶 克加以發展,再由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加以充實的 市場自由主義論;第二種是凱恩斯主義的政府幹預 論。兩種觀點都是針對當時的經濟困境,並都在一定 歷史條件下發揮過積極的作用。對於我國的實際情 況,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樣,作為一個正處於市場化 進程初期的體制轉型國家,要經受住市場經濟和融 人國際經濟的考驗,離不開一個強有力的政府的幫 助。鄧小平曾指出:「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比較,它的 優越性就在於能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保證重 點。」(《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16頁)因此,中國政府應該是強勢政府,必須具有 較強的宏觀管理能力。具體講要發揮好如下三種職 能:一是戰略引導職能,即政府圍繞國民經濟總量平 衡和國民經濟整體素質的提高,制定和實施以中長 期發展戰略為主的指導性計劃體系,引導國民經濟 的發展方向,依靠產業政策引導和調控產業發展方 向和調整產業目標,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推動經濟 社會協調、健康發展。二是平衡協調職能,即一方面 通過適時調整宏觀財政和貨幣政策,保障社會總需 求和總供給的平衡,防止經濟大起大落,克服高通貨 膨脹和高失業率;另一方面,針對我國地域遼闊、人 口眾多、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的實際,採取諸如轉移支 付等政策,支持幫助落後地區經濟發展,逐步縮小區 域差距,依靠收入分配和稅收政策調節國民收入分 配,在保證效率的前提下兼顧公平。三是保護職能, 即通過合理政策引導,幫助企業規避市場風險,努力 實現本國利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最大化;按 國際慣例加大對生產者、消費者的保護,對農業產業 給予扶持,保護知識產權,查處假冒偽劣,維護市場 秩序,保護公平競爭等。
2、弱化政府微觀經濟職能。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政府既是管理者,又是經營 者、所有者,政府的多重角色,決定了政府是無所不 包、無所不幹的全能型政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的確立,改變了政府權力支配社會的格局,使市場成 為資源配置的主體,要求政府微觀管理從經濟生活 中退出。但由於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和局部利益的驅 動,目前這種退出並未完全到位。對此,若不加緊解 決,將可能成為提高經濟市場化程度的巨大阻礙,因此,進一步弱化政府微觀經濟管理職能已是當務之 急。一方面弱化政府對資源的控制職能,從根本上 改變由政府統一計劃、配置人財物的權力模式,將這 種職能切實交還給市場。對於政府在微觀經濟中的 中的一些審批權、管理權、制約權也應取消,使政府經濟 權力從無限變為有限。另一方面,弱化政府對微觀 的經濟的干預職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有在市 薴的失靈的領域,政府幹預才是合理的。轉變政府 直接參與微觀經濟活動的做法,還企業以自主經營 權,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使企業成為獨立的 市場主體,自主依據市場信息進行自我調整。
3、分化部分政府經濟職能。要以充分調動和 發揮中央、地方兩個積極性為指導思想,在維護中央 權威和尊重地方政府利益的前提下努力尋找兼顧中 央和地方利益的平衡點,進一步明確中央政府與地 方政府各自的職責許可權,推進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 關系規范化、法制化,使地方政府分權與中央政府集 權達到動態統一和平衡。
4、轉化政府經濟管理職能為社會管理職能。
國家和社會的分化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顯著趨 勢,從社會學角度觀察,中國與發達國家最大的差異 是,中國政府與社會個體(個人、家庭、社會組織和企 業)之間缺少一個寬厚的中間層,或者說缺少一個社 會自我管理層。在一些發達國家,不但構築了這個中 間層,而且越來越完善。其個體如果在社會活動中遇到困難,首先想到的是找社會自我解決,而不是直接 找政府部門。這樣一種成熟完善的社會自治組織系 統是實現「小政府」的客觀社會基礎。中國目前的現 實狀況是,政府對社會事務什麼都管,社會個體的什 么事情都來找政府辦,政府成為唯一的治理者。但事 實上,由於現代社會的復雜性、多元性和動態性,無 論政府的主觀願望多麼好,都會受到自由治理能力 的限制,不可能把社會所有的事都管好。鄧小平同志 曾深刻指出:「我們的各級領導機關,都管了很多不 該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這些事只要有一定的規 章,放在下面,放在企業、事業、社會單位,讓他們真正按民主集中制自行處理,本來可以很好辦,但是統 統拿到黨政領導機關、拿到中央部門來,就很難辦。

㈤ 在市場經濟中 政府的主要經濟職能是什麼

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㈥ 我國政府的經濟職能有哪些

我國政府經濟職能,主要包括:國有資產管理、市場監管、宏觀調控和公共產品提供。
所謂國有資產管理是指對所有權屬於國家的各類資產的經營和使用,進行組織、指揮、協調、監督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具體地說,就是對國有資產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置進行管理。國有資產管理的任務是優化國有資產結構,保障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維護國有資產使用單位的合法權益,鞏固和發展全民所有制經濟的主導地位,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生產力的不斷發展。
市場監管,就是政府規范市場行為,維護市場秩序,使資源配置符合國家政策法律制度的要求,保護和鞏固經濟關系,達到鞏固國家政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它經濟組織的合法權益。
宏觀調控:是國家運用計劃、法規、政策、道德等手段,對經濟運行狀態和經濟關系進行干預和調整,把微觀經濟活動納入國民經濟宏觀發展軌道,及時糾正經濟運行中的偏離宏觀目標的傾向,以保證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宏觀調控是對整個市場經濟的調控,調控的領域自然是整個市場經濟。著重關注三個方面的領域:一是有關國家整體經濟布局及國計民生的重大領域、二是容易產生"市場失靈"的經濟領域。三是私人的力量不願意進入的領域。
公共產品:指能為絕大多數人共同消費或享用的產品或服務。如國防、公安司法等方面所具有的財物和勞務,以及義務教育、公共福利事業等。特點是一些人對這一產品的消費不會影響另一些人對它的消費,具有非競爭性;某些人對這一產品的利用,不會排斥另一些人對它的利用,具有非排他性。一般由政府或社會團體提供。由政府提供的重要的公共產品有:國防、秩序、環保、科技、教育、文化等。

㈦ 西方經濟學中政府的四大經濟職能是什麼

1、政府收入分抄配職能。指政府通過各種政策工具,參與一定時期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與再分配,實現收入在全社會各部門、各地區、各單位,以及各社會成員之間進行合理分割,縮小收入差距,體現社會公平。

2、政府經濟穩定與發展職能。指通過干預、調節國民經濟運行,達到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等目標,實現經濟發展的目的。

3、政府資源配置職能。指通過政府經濟活動,引導人力、物力、財力等社會資源流動,形成一定的產業結構、區域經濟結構等經濟結構,優化資源配置結構,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4、市場管制職能。指通過用法律明確界定和規范市場主體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從而為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提供必要的保障。

(7)政府經濟學政府有哪些經濟職能擴展閱讀

我國政府的社會職能主要有:

1、調節社會分配和組織社會保障的職能;

2、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職能;

3、促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的職能;

4、提高人口質量,實行計劃生育的職能。

㈧ 薩繆爾森認為政府的經濟職能主要有哪些

著名經濟學家薩抄繆爾森襲在《經濟學》(第十六版)中,認為政府的經濟職能主要有四項:

(1)提高經濟效率;

(2)改善收入分配;

(3)通過宏觀經濟政策穩定經濟;

(4)執行國際經濟政策。



(8)政府經濟學政府有哪些經濟職能擴展閱讀

薩繆爾森的理論

薩繆爾森的研究范圍橫跨經濟學、統計學和數學多個領域。他還一直熱衷把數學工具運用於靜態均衡和動態過程的分析,以物理學和數學論證推理方式研究經濟,為數理經濟學的現代化作出了貢獻。

薩繆爾森定理

生產要素報酬就是生產要素的收益,要素報酬等於要素的邊際產品價值。要素的邊際產品也就是要素的邊際生產率。

在短期內,雖然產品價格會因為國際貿易而發生變化,但生產要素還來不及在部門間流動。因此,國際貿易在短期內隻影響產品價格。

㈨ 政府的經濟職能主要有哪些

政府經濟職能,是指政府從社會經濟生活宏觀的角度,履行對國民經濟進行全局性地專規劃、協調、服務、屬監督的職能和功能。它是為了達到一定目的而採取的組織和干預社會經濟活動的方法、方式、手段的總稱。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
應答時間:2020-12-14,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閱讀全文

與政府經濟學政府有哪些經濟職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