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用經濟學原理分析空氣污染

用經濟學原理分析空氣污染

發布時間:2021-02-17 18:39:16

A. 運用經濟學原理分析:為什麼環境污染通常要政府治理

因為,國家政策中沒有健全的環境保護機制。企業移交管理是企業的沉重負擔。專回業的環保運營公答司的效率也很低。此外,環境污染是社會問題。如果政府不站出來領導,很難做好。從某種意義上說,環境污染治理是政府的職能,因為中國仍在先走污染再治理的道路。

如果在治理過程中是污染,則必須由污染生產者為企業付費,而僅關注眼前利益。無法執政後,他不得不移交給政府進行執政,政府將懲罰企業環境問題的方方面面,而這個問題不能由行業本身解決。環境保護政策是國家的一項基本國策。

(1)用經濟學原理分析空氣污染擴展閱讀:

環保政策強調,在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中,促進環保產業結構的優化,增加環保產品的技術含量;制定措施,促進環保產業社會化,環保產業經營市場化和產品標准化。在環境國際合作政策方面,中國歷來高度重視環境國際合作與交流,強調在認真做好自身環境保護工作的同時,積極參加國際環境事務。

與新的夥伴關系共同促進區域和全球環境合作,加快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的進程;堅持環境國際合作應尊重國家主權,在處理環境問題時應考慮到各國的實際實際利益和世界的長遠利益。

B. 用經濟學原理分析可持續發展對中國能源結構產生的影響

可持續發展對中國能源結構產生的影響

能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五大要素之一,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物資。經濟、能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是實現中國現代化目標的重要前提。由於能源對於國家經濟、文化和安全的重要作用,能源問題,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是各國發展戰略中優先考慮的問題,在國際政治經濟的舞台上,從來都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二十多年經濟持續增長,相應的我國能源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於需求量巨大,供應不足,以及全國的環境不斷惡化,能源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撐,瓶頸問題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能源需求的持續增長與能源供給之間產生了巨大的矛盾。我國是當今世界第二大能源生產國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2004年,我國一次能源生產量增長12.1%,而能源消費量增長15.1%,佔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的13.5%,是當今世界上能源消費增長最快的國家。我國存在巨大能源需求,目前中國人均能源消費水平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甚至只是經合組織(OECD)國家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中國人均能源消費量約為1.3噸標准煤,世界平均值是2.38噸標准煤左右,OECD國家能源消費量為6.8噸標准煤,北美人均能源消費量超過11噸標准煤)。據有關部門分析得出的結果,我國能源消耗總量大致是2020年一次能源的需求在25億~33億噸標准煤之間,2050年的一次能源需求將在50億噸標准煤左右。我國的常規商品能源資源佔世界總量的10.7%,水能資源居世界的第1位,煤炭第3位,石油第12位,天然氣第22位,但是由於我國人口眾多,人均可開采儲量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保持能源供應量將是我國長期面臨的嚴重挑戰。

第二,液體燃料的短缺問題十分嚴重。能源需求日益增長的同時,我國液體燃料消費量必然會逐年增加,目前我國石油進口依靠率已達到40%,根據國際能源機構(IEA)預測,到2010年、2020年我國的年液體燃料消費將分別達到3.55億~3.71億噸、5.06億~5.41億噸,進口依靠率將要超過60%。我國的石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關繫到國家的能源戰略安全,更為嚴重的是,將有可能導致社會的動盪不安,因此,解決大規模石油短缺問題將是我國能源戰略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

第三,能源利用中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能源利用效率仍然相對較低、能源消費的總體結構仍然處在相當不合理的狀態。目前中國單位產值能耗是發達國家的3~4倍,主要工業產品能量單耗比國外平均高40%,在今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煤炭仍然將是我國最主要的一次能源。我國的煤炭利用存在高污染、低效率的問題。在我國SO2排放總量中由於煤炭直接燃燒佔90%,在NOX排放總量中煤炭佔67%,在CO2的排放中煤炭佔85%,隨著煤炭及其他化石燃料消費總量的增加,來自環境負擔和控制費用的壓力將進一步加重。如何大幅度提高煤炭及其他化石燃料的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改善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能源領域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另一個嚴峻的挑戰。

第四,農村及邊遠地區用能問題。我國目前農村人口多,居住面積廣,收入水平低,目前仍有60%的農村依靠柴草、秸稈做飯取暖,不僅效率低下(僅10%~15%),而且造成較大的煙氣和微顆粒污染,低效率的利用還造成了對燃料的過度需求,是造成毀林、草場破壞、水土流失、沙化面積逐年擴大等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新農村政策的提出,解決農村能源的使用問題也日益提上議事日程。

第五,溫室氣體和氣候變化問題。中國是《京都協議書》的成員國之一,雖然目前我國還沒有承諾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減排任務,但是由於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僅次於美國,到2030年前,中國有可能超過美國居世界第1位。溫室氣體的減排壓力將會越來越大,如果等到不得不減排的時候再著手處理這一問題,將會使我國付出巨大的代價。因此,從現在開始,就應該從各個方面做好減排的准備。
直面挑戰 謀劃發展

C. 用經濟學原理分析問題

光從來理論上說是因為社會撫養的需求源方(需要扶養的人)和社會撫養的供給方(提供社會扶養費的人)在自身的成本收益規劃上實現的均衡不是社會合意均衡。比如,一個老人,沒什麼錢,所以顧不起人來照顧自己;而照顧老人是一件很麻煩的事,能得到的報酬又不多,所以很多人不情願從事這份工作。因此在沒有政府幫助的情況下,就出現了外部不均衡的情況,很多老人無所依靠,整個社會因此也就產生了問題。總體說就是每個人的內部經濟造成了外部不經濟。所以出台社會撫養費來給予補償,使雙方成本收益發生變化,內部均衡達到社會合意水平。
燃油稅也一樣,燃油消費水平造成的污染水平不是社會合意水平。雖然開車的人爽了,可沒開車的人卻要接受污染這種外部效應。

如果你要寫論文就要系統得要看看制度經濟學方面書

D. 用經濟學原理分析在我們身邊所發生的事(舉一個例子)

生活中的宏觀經濟學

——食堂就餐率套用失業經濟學解釋的分析

作為大學的一分子,學生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到食堂就餐。可是每天總有些學生是不到食堂就餐的。這是為什麼呢?

不到食堂就餐現象從表面上看是學生對食堂提供的服務不滿所造成的。為了更好地理解不到食堂就餐問題,我們使用失業的經濟學解釋來加以分析。見圖(參考資料)。

圖中,橫軸為學生期望指數(對食堂的要求),縱軸為食堂指數(包括飯菜質量、價格和服務質量,並假設現時的食堂指數為1)。曲線D為學生到食堂就餐人數曲線,曲線S為食堂希望的就餐人數曲線。

從圖中可見,學生到食堂就餐人數的均衡點在E點,均衡時,食堂指數為1.2,學生期望指數為3,可見現時學校食堂就餐人數還有一點的上升空間,但只是一點點而已。a區域所標示的是學生期望指數低於3時的情況。此時食堂指數很低,但是學生的期望指數也很低平均就餐人數多於食堂所期望的人數。通常這一類學生是零花錢較少或者對飲食要求較低,安於接受現狀的人。b區域中,隨著食堂指數的升高,就餐人數卻進一步下降,這是因為學生的期望指數遠大於食堂指數。通常這類學生比較有錢,或者說品位高,不喜歡食堂的環境,或者比較叛逆。

另外,某些其他因素也會影響到食堂的就餐率。如:

天氣因素:天氣冷或者下雨時,叫外賣人數大幅上升,影響食堂就餐率

性格因素:某些學生比較懶,或者不喜歡出現在多人的地方,所以叫外賣

運動因素:運動之後吃不下飯,叫外賣回宿舍吃

社交因素:偶爾請女朋友吃飯的話最好還是不要去食堂吧

以上其他因素中,天氣因素作為不可避免因素,佔了主要份額,其餘因素所佔比例相對較少。

E. 運用經濟學原理分析:為什麼環境污染通常要政府治理

個人或企業來在生產源或消費過程中給其他個體或社會帶來危害或利益,但是並未因此支付相應的成本或得到相應報酬。這個在經濟學上稱外部性。外部性導致市場失靈。就污染來說解決外部性有四種辦法:
征稅
排污權交易
產權界定
環境管制(強制手段)

F. 用經濟學原理分析生態探討分析生態環境問題,請大神們詳細描述一下,真的很需要,謝謝!

經濟學十大原理: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版棄的東西、3.理性人權考慮邊際量、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1. 當人們組成社會時,他們面臨各種不同的權衡取捨。典型的是在「大炮與黃油」之間的選擇,當一個社會的支出更多的運用在保衛海岸線上免受外國入侵的時候(大炮),用於提高國內生活水平的消費品(黃油)就少了。在現代社會里,同樣重要的是清潔的環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間的權衡取捨。認識到人們面臨權衡取捨本身並沒有告訴我們,人們將會或應該做出什麼決策。然而,認識到生活中的權衡取捨是重要的,因為人們只有了解了他們面臨的選擇,才能做出良好的決策。


G. 如何用經濟學原理解釋霧霾的成因

霧霾,是霧和霾的組合詞。霧霾常見於城市。中國不少地區將霧並入霾一起作為災害性天氣現象進行預警預報,統稱為「霧霾天氣」。
霧霾是特定氣候條件與人類活動相互作用的結果。高密度人口的經濟及社會活動必然會排放大量細顆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過大氣循環能力和承載度,細顆粒物濃度將持續積聚,此時如果受靜穩天氣等影響,極易出現大范圍的霧霾。
2013年,「霧霾」成為年度關鍵詞。這一年的1月,4次霧霾過程籠罩30個省(區、市),在北京,僅有5天不是霧霾天。有報告顯示,中國最大的500個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空氣質量標准,與此同時,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有7個在中國。
2014年1月4日,國家減災辦、民政部首次將危害健康的霧霾天氣納入2013年自然災情進行通報。
霧霾的源頭多種多樣,比如汽車尾氣、工業排放、建築揚塵、垃圾焚燒,甚至火山噴發等等,霧霾天氣通常是多種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但各地區的霧霾天氣中,不同污染源的作用程度各有差異。
霧霾天氣自古有之,刀耕火種和火山噴發等人類活動或自然現象都可能導致霧霾天氣。不過在人類進入化石燃料時代後,霧霾天氣才真正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和身體健康。急劇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導致能源迅猛消耗、人口高度聚集、生態環境破壞,都為霧霾天氣的形成埋下伏筆。
霧霾的形成既有「源頭」,也有「幫凶」,這就是不利於污染物擴散的氣象條件,一旦污染物在長期處於靜態的氣象條件下積聚,就容易形成霧霾天氣。霧霾形成有三個要素:
一是生成顆粒性揚塵的物理基源。我國有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地區,其土壤質地最易生成顆粒性揚塵微粒。
二是運動差造成揚塵。例如,道路中間花圃和街道馬路牙子的泥土下雨或潑水後若有泥漿流到路上,一小時乾涸後,被車輪一旋就會造成大量揚塵,即使這些顆粒性物質落回地面,也會因汽車不斷駛過,被再次甩到城市上空。
三是揚塵基源和運動差過程集聚在一定空間范圍內,顆粒最終與水分子結核集聚成霾。目前來看,在我國黃土平高原地區350多座城市中,霧霾構造三要素存量相當豐裕。

H. 運用經濟學原理分析:為什麼環境污染通常要政府治理

治理環境污染是屬於公共福利,有所謂的外部經濟效應,即A公司負責處內理污染,本身並不產生容效益,但排放污染的BCDEF公司獲得更好的生產經營環境。
只要處理污染這個環節本身不產生效益,就不會有公司會主動去做,除非有政府補貼。近年空吃補貼的事件一直曝光,那政府只能自己承攬。

I. 運用經濟學原理分析環境污染現象以及對策

企業如果產生污染則使得外部性增加 實際的社會成本高於私人成本 則供需平衡點上升 政府通過征稅來實現這一平衡 使得私人曲線的平衡點達到社會成本曲線的平衡點

閱讀全文

與用經濟學原理分析空氣污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