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GNP,GDP,NDP,NNP,NI,PI,DPI之間呈怎樣的關系
指標之間的關系是:
GDP+本國居民來自國外的要素收入-本國支付給外國居民的要素收入=GNP-固定資本消耗=NNP-統計誤差=NI-包含存貨價值和資本消耗調整的公司利潤-凈稅收-凈利息-社會保險稅-政府所經營之企業的當前盈餘-政府當前轉移支付+個人資產收入+個人接收的轉移支付=PI-個人所得稅和非稅支付=DPI-個人各項支出=個人儲蓄。
各個指標具體含義如下:
1、GDP是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國的總收入及其用於產品和服務產出的總支出,GDP衡量在國內生產的總收入。
2、GNP是國民生產總值,是衡量國民(一國居民)所賺取的總收入。
3、NNP是國民生產凈值,它是指從GNP中減去資本折舊——在一年期間經濟中工廠、設備和住房存量磨損的數額得到的。
4、NI指國民收入,是從NNP中減去企業間接稅(如銷售稅等)得到的,是家庭和非公司企業所得到的收入額。
5、PI是個人收入。
6、DPI是個人可支配收入,是在個人收入中減去個人對政府的稅收支付和某些非稅收支付(比如停車罰款)。
(1)宏觀經濟學中NDP與DPI代表擴展閱讀
gdp(國內生產總值)一般指國內生產總值。
GDP(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總和,常被認為是衡量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的指標。
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總體經濟狀況重要指標,但不適合衡量一個地區或城市的經濟狀況,因為每個城市的生產總值上繳上級或國家的量都不同,所以在每個城市留下的財富就不一樣。
『貳』 宏觀經濟學中的dpi指的是什麼
dpi指的是個人可支配收入(簡稱 DPI/PDI)
個人可支配收入,即可用於個人開支或儲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計算公式:DPI = 所有收入PI - 所得稅 +(轉入收入)= 個人消費C + 個人儲蓄S
個人可支配收入是從「個人收入」派生出來的一項指標,體現個人的實際購買力。
DPI被認為是消費開支的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因而,「人均可支配收入」常被用來衡量一國生活水平的變化情況。
『叄』 經濟學dpi是什麼
dpi指的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簡稱 DPI/PDI),即可用於個人開支或儲蓄的那一部分收入。個人可支配收入是從「個人收入」派生出來的一項指標,體現個人的實際購買力。
計算公式:
DPI = 所有收入PI - 所得稅 +(轉入收入)= 個人消費C + 個人儲蓄S
DPI被認為是消費開支的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因而,「人均可支配收入」常被用來衡量一國生活水平的變化情況。
(3)宏觀經濟學中NDP與DPI代表擴展閱讀:
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純收入的區別
1、意義不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值。人均純收入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人民純收入的平均值。純收入是指一年勞動所得的所有收入減去產生這些所得的所有支出。
2、作用不同:人均可支配收入常說的是收入的平均值。人均純收入是收入減支出
3、統計范圍不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在國家或地區內計算。純收入是家庭內計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人均可支配收入
『肆』 宏觀經濟學中、各個字母代表的意思齊全的。
名義GDP: (網路文庫找的)
實際GDP:
GDP:國內生產總值.
GNP:國民生產總值
NDP:國內生產凈值 (NDP=GDP-折舊)
NNP:國民生產凈值 (NNP=GNP-折舊)
NI:國民收入(亦可用Y表示)
PI:個人收入
DPI:個人可支配收入
C:(消費)居民消費支出
I:(投資)企業投資
G:(政府購買)政府購買支出
T:(稅收)政府稅收
TR:政府轉移支付
NX:凈出口(X-M;X:出口,M:進口)
GDP=C+I+G+(X-M)=C+I+G+NX(支出法)
N:就業量
U:失業量
L:勞動力總量 (L=N+U)
u:失業率 (u=U/L)
n:就業率 (n=N/L)
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PPI:生產者價格指數
GDP縮減指數
c:消費
i:投資
s:儲蓄
t:稅收
g:政府購買
x:出口
m:進口
y:可支配收入
APC:平均消費傾向
MPC:邊際消費傾向
APS:平均儲蓄傾向
MPS:邊際儲蓄傾向
Ki:投資乘數(+)
Kg:政府購買乘數(+)
Kt:稅收乘數(-)
KB:平衡預算乘數(KB=Kg+Kt=1)
Ktr:政府轉移支付乘數(+)
Kx:出口乘數(+)
Km:進口乘數(-)
(第65頁)
K:資本存量 (ΔK=i )
R0:現值或本金
Rn:第n年的未來收入或終值本利和
r:年利率
Rn=R0(1+r)n
(第66頁)
Pk:資本品的供給價格
MEC:資本邊際效率:是一種貼現率,這種貼現率正好使一項資本物品的使用期內各預期收益的現值之和等於這項資本品的供給價格或者重置資本。
R1,R2,R3,...,Rn:某項投資從第1期到第n期各期的收益
d:投資需求對利率變動的反應程度 ()
e: 自發性投資
α:邊際儲蓄傾向
β:邊際消費傾向
I:投資
S:儲蓄
L:貨幣需求
L1:貨幣的交易需求和預防需求
L2:貨幣的投機需求
L1(y):交易貨幣需求量
L2(y):投機貨幣需求量
M:貨幣供給(名義)
m:貨幣供給(實際)
k:交易貨幣需求量對收入變動的反應程度
h:投機貨幣需求量對利率變動的反應程度
A:技術水平
W:實際工資額
P:實際工時
『伍』 在經濟學中NDP是什麼意思
個人認為,計算個人可支配收入的時候,收入值就不再是GDP的那個6000,而回是答扣除掉折舊,也就是NDP的5400.(畢竟折舊不能算到個人支配范疇內吧)至於Y,你看上邊第(2)那個答案里邊,Y=GDP吧,所以說,教材中都告訴你,Y代表國民收入,沒有指定代表GDP還是GNP還是其他什麼,所以呢,就當成是數學裡面設未知數的X吧,僅僅是個代號。至於實際計算中,Y具體代表什麼,就看實際需要它代表什麼了。這么說不知道你明白不明白
『陸』 GDP、NDP、NI、PI和DPI之間有什麼關系
GDP是國內生產總值,告訴我們一國的總收入及其用於產品和服務產出的總支出.GNP是國民生產總值,我們加上從其他國家得到的要素收入(工資、利潤和租金),並減去對世界其他國家的要素收入的支付: GNP=GDP+來自國外的要素收入-對國外的要素支付 GDP衡量在國內生產的總收入,GNP衡量國民所賺取的總收入。
『柒』 Gdp,ndp,ni,dpi是什麼,西方經濟學
GDP:國內生產總值,是指按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常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
ndp:國內生產凈值,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運用生產要素凈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包括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
ni:國民收入(national income),是指物質生產部門勞動者在一定時期所創造的價值,是一國生產要素(包括土地、勞動、資本、企業家才能等)所有者在一定時期內提供生產要素所得的報酬,即工資、利息、租金和利潤等的總和。
dpi:個人可支配收入,是個人收入減去個人納稅支出後的余額。它是可以由消費者個人或家庭自由支配的貨幣額。
(7)宏觀經濟學中NDP與DPI代表擴展閱讀:
GDP的核算方法:
GDP核算有三種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國民經濟生產活動成果,理論上三種方法的核算結果相同。
生產法是從生產的角度衡量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新創造價值的一種方法,即從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在核算期內生產的總產品價值中,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得到增加值。核算公式為: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
收入法是從生產過程創造收入的角度,根據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應得的收入份額反映最終成果的一種核算方法。按照這種核算方法,增加值由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四部分相加得到。
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內產品和服務的最終去向,包括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和貨物與服務凈出口三個部分。
『捌』 宏觀經濟學中的dpi指的是什麼
dpi指的是個人可支配收入(簡稱 DPI/PDI)
個人可支配收入,即可用於個人開支或儲蓄的那一回部分收入。答
計算公式:DPI = 所有收入PI - 所得稅 +(轉入收入)= 個人消費C + 個人儲蓄S
個人可支配收入是從「個人收入」派生出來的一項指標,體現個人的實際購買力。
DPI被認為是消費開支的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因而,「人均可支配收入」常被用來衡量一國生活
水平的變化情況。
『玖』 簡述GDP、NDP、NI、PI和DPI之間的關系
GDP是國內生產總值,告訴我們一國的總收入及其用於產品和服務產出的總支出.GNP是國回民生產總值答,我們加上從其他國家得到的要素收入(工資、利潤和租金),並減去對世界其他國家的要素收入的支付: GNP=GDP+來自國外的要素收入-對國外的要素支付 GDP衡量在國內生產的總收入,GNP衡量國民所賺取的總收入。
『拾』 大學 宏觀經濟學,求GDP、NDP、NI、PI、DPI.
NI=NDP–間接稅=15500–2000=13500
PI=NI+TR=13500+500=14000
DPI=PI–個人所得稅=14000–1000=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