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極其成就
2014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讓·梯若爾。
讓·梯若爾是世界著名的回經濟學大師(1990-2000年世界經濟學家排答名第二。現擔任法國圖盧茲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科研所長,同時在巴黎大學, 麻省理工學院擔任兼職教授,並先後在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擔任客座教授。1984年至今擔任計量經濟學雜志副主編。 同時還是普納思經濟管理研究院學術委員。
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被頒發給法國經濟學家讓`梯若爾,以表彰其「對市場力量和監管的分析」。
❷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預測名單
根據諾貝爾獎官網發布的消息,2014年諾貝爾獎將從10月6日起陸續揭曉。四位華裔科學家張首晟、楊培東、鄧青雲、錢澤南成奪獎熱門人選。
根據湯森路透的預測,2014預測名單包含來自9個不同國家、27個不同學術和研究組織的27位研究人員,並首次同時出現四位華裔科學家。因已成功預測了35位諾貝爾獎得主,湯森路透的「引文桂冠獎」頗受關注。上年更是成功預測了11位諾獎得主中的8位。
與此前獲諾獎的華裔科學家不同,張首晟、楊培東是改革開放後在中國內地接受教育的新一代,兩人成為今年諾獎熱門人選更令國人期待。楊培東和鄧青雲此前曾分別在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講學。
1963年生於上海,1978年考入復旦大學,現為斯坦福大學教授
「他早就應該得諾貝爾獎了」,昨日,長期研究諾貝爾獎的華中科技大學物理系退休教授楊建鄴表示,對張首晟成今年諾獎物理獎獲獎熱門人物並不奇怪。
1978年,15歲的張首晟高考被復旦大學錄取,後出國深造。他2006年提出「拓撲絕緣體」理論,次年實驗得到證實,並因此獲得「歐洲物理獎」等三大頂級獎項。「拓撲絕緣體」意義在於,可提高計算機的計算極限,「約可以提高一倍」。
張首晟用「集市」和「高速公路」為例講述該成果應用和意義:電子在晶元中移動就像跑車開進集市中,再怎麼高檔也跑不快;但若在高速公路上就可暢行無阻。這可能是未來計算機持續進步的關鍵。
❸ 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誰
讓·梯若爾獲得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讓·梯若爾(Jean Tirole):法國國籍,法國圖盧茲經濟學院教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兼職教授,法國經濟學家。獲獎理由是對市場力量和管制的研究分析。
讓·梯若爾是世界著名的經濟學大師(1953-年),世界經濟學家排名第二。現擔任法國圖盧茲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科研所長,同時在巴黎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擔任兼職教授,並先後在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擔任客座教授。
1984年至今擔任計量經濟學(Econometrica)雜志副主編。 同時還是普納思經濟管理研究院學術委員。
梯若爾主要研究和教學領域: 公司財務、國際金融、企業理論、規制與激勵、博弈論、宏觀經濟學。
❹ 2014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jean tirole 對於經濟學的發展做出哪些貢獻
推廣了產品組織理論。
產業組織理論是近年來經濟學最活躍、成果最豐富的領域之一。產專業組織理論屬以市場與企業為研究對象,從市場角度研究企業行為或從企業角度研究市場結構。
作為一種完整而系統的理論體系,產業組織理論的出現是與新古典的微觀經濟理論在解釋壟斷或不完全競爭問題上的失敗分不開的,或者從實踐看,產業組織是伴 隨本世紀以來大型製造業公司的迅猛涌現以後才出現的。
20世紀30年代以後,以哈佛大學為基地的正統產業組織理論基本形成,理論界稱為哈佛學派。哈佛學派認為,結構、行為、績效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SCP範式),即市場結構決定企業行為,企業行為決定市場運行的經濟績效。所以,為了獲得理想的市場績效,最重要的是通過公共政策來調整不合理的市場結構。
產業組織理論引起了越來越多的世界一流理論經濟學家們的注意和興趣。他們不斷地加入研究的行列。上世紀80年代前後,以梯若爾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將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的基本方法和分析框架引入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領域,對產業組織理論產生了革命性影響。
❺ 誰為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大熱門
新經濟思維研究所()主席約翰遜(Robert Johnson)認為,今年最應該獲獎的是美國紐約大學教授鮑莫爾(William Baumol),「他是一位很深刻的經濟學者」,今年已93歲,諾獎只頒發給在世的經濟學者是慣例,因此類似學術成就下,會偏向先授予年紀較大的候選人。
鮑莫爾亦在2014年度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獲獎名單中,當時預測的頒獎理由為「對企業家精神的突破性研究。「引文桂冠獎」基於對學術論文及其引文的深入分析,迄今已成功預測了35位諾貝爾獎得主,包括在2012年預測、翌年(2013年)獲獎的耶魯大學教授席勒(Robert Shiller)。
約翰遜去年曾對財新記者表示,最應該獲獎的是牛津大學高級研究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不平等研究之父」阿特金森(Anthony Barnes Atkinson)。目前,阿特金森健康狀況已極為不樂觀。
今年的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 預測的獲獎名單包括:倫敦大學學院(UCL)政治經濟學教授布朗戴爾(Richard Blundell)(嘉獎理由:在關於勞動力市場和消費者行為的微觀計量經濟學方面做出的重要貢獻)、芝加哥大學經濟系主任、經濟學教授李斯特(John List)(對於現場實驗(field experiments)經濟學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美國西北大學經濟學教授曼斯基(Charles Manski)。
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魏尚進則對財新記者表示,預測哪些經濟學家在特定年份獲得諾獎並不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游戲,不過,一些領域在未來幾年內值得諾獎嘉獎,包括健康經濟學、開放經濟體宏觀經濟學,以及國際貿易中的異質企業理論等領域。
他認為,哈佛大學教授菲爾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作為衛生經濟學的開創人,建立了現代衛生經濟學,而衛生經濟學現在已經是經濟學比較大的一個分支,也是相對成熟的學科,對政策的影響很大。
❻ 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讓-梯諾爾的奇聞軼事 - 百度
讓•梯若爾(Jean Tirole)1953年8月9日出生在法國特魯瓦,是世界著名的經濟學大師(1990-2000年世界經濟學家排名第二),現擔任法國圖盧茲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科研所長以及圖盧茲經濟學院(Toulouse School of Economics)院長,同時在巴黎大學, 麻省理工學院擔任兼職教授,並先後在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擔任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和教學領域: 公司財務、國際金融、企業理論、規制與激勵、博弈論、宏觀經濟學。
國際盛譽:他榮獲1993年歐洲經濟學會的Yajo Jahnsson 獎。1998年被推選為世界經濟計量學會主席,2001年當選為歐洲經濟學會主席,並成為美國科學院外籍榮譽院士(1993)和美國經濟學會外籍榮譽會員(1993)。1996年慕黎黑經濟研究中心,1999年產業組織協會傑出成員獎;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和倫敦商學院榮譽博士等獎勵。他是經濟學界一致公認的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
著作:讓·梯若爾寫了超過180篇經濟學和金融領域的論文,以及8本專著,包括《產業組織理論》、《博弈論》(與德魯·弗登伯格合著)、《政府采購與規制中的激勵理論》(與讓-雅克·拉豐合著)、《銀行審慎監管》(與馬賽厄斯·德瓦特里彭特合著)、《電信競爭》(與讓-雅克·拉豐合著)、《金融危機、流動性與國際貨幣體制》和《公司金融理論》。
憑天賦三年成權威
梯若爾繼承了法國學者重視人文學科的傳統,再加上深厚的數學功底,很快就顯示出研究經濟學的卓越天賦。他當時主要研究宏觀經濟學和金融學,並於1982年 和1985年在最權威的Econometrica(經濟計量學雜志)發表了兩篇經典論文:《理性預期下投機行為的可能性》和《資產泡沫和世代交疊模型》, 這兩篇論文奠定了他在該領域的權威地位。
建模型解串謀難題:
1992年,在國際經濟計量學會第六屆世界大會上,梯若爾提交論文《經濟組織中的串謀問題》。串謀與勾結是所有的組織或機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早已為政治學家和社會學家所關注。串謀與勾結會給社會福利帶來損失,因而如何在制度設計中解決串謀問題,一直成為政治家和學者們不懈努力的目標之一,並在人類的制度 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這個重要現象長期以來卻一直未能受到主流經濟學家的重視。作為社會科學理論的皇冠明珠,主流經濟學的理論與實踐取得過令人矚目的成就, 但它在制度分析方面尤其是對於串謀現象的漠不關心和無所作為,無法令人滿意。究其根源,仍然是主流經濟學家對於新古典主義的完備市場假設這個教條的堅定信 念。
在產業組織理論和規制經濟學等諸多領域,串謀現象造成了產業政策和政府規制政策的嚴重扭曲,這一點即使在司法體系十分完備的歐美國家都普遍存在(如美國的安然公司和世界電信與安達信公司合謀做假賬等案件),更不用說許多處於制度轉型時期的發展中國家。
梯若爾這篇綜述性論文建立在他於1986年發表在《法、經濟學與組織雜志》上的基本框架———多代理人模型上,它指出了研究串謀問題的重要性並提供了基本方法論。在該論文中,梯若爾提出了著名的「防範串謀原理」:為了避免串謀帶來組織效率的損失,對於一般性組織,委託人總可以設計一組新的機制或契約,通過轉移支付等手段,使得代理人的收益超過他參與串謀的收益,從而抵消了代理人參與串謀的積極性。
研究串謀問題的另一個理論上的困難,來自於代理人串謀時所達成的支契約的可執行性。在法律上,一般地,這種支契約是非法的,因而很難將其納入到契約理論的框架中。
梯若爾則在非合作博弈的框架下,運用他所擅長的聲譽模型和重復博弈模型很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題。他指出,串謀往往發生在具有長期合作關系的組織中,這種長期關系使得代理人在串謀時更重視合作的聲譽以及未來的收益,因而保證了串謀契約是自持的。
梯若爾這篇論文建立了串謀理論的基本框架,在這個框架基礎上,圖盧茲學派,尤其是拉豐和馬赫蒂摩(Laffontand Martimort)所作的突出貢獻使其成為完整的理論體系。
不完全契約之爭:梯若爾成為爭論終結者:
1999年,梯若爾在Econometrica發表了《不完全契約理論:我們究竟該站在什麼立場上》。這篇論文被認為是對當時轟動整個學術界的不完全契約理論之爭的「終結者之聲」,同時也是關於該理論最經典的綜述。
契約是一組承諾的集合,這些承諾是簽約方在簽約時作出的,並且預期在未來(契約到期日)能夠被兌現。完全契約是指,這些承諾的集合完全包括了雙方在未來預 期的事件發生時所有的權利和義務。但在現實中,絕大部分契約都是不完全的,這是因為簽約方在事前對未來所作的預期僅僅是基於雙方的主觀評估,未來所面臨的 不確定性在本質上是不可預期的。不完全契約面臨的核心問題是,由於簽約方的機會主義行為造成的資源配置的帕累托無效。
不完全契約理論之爭由來已久,1985年,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在其經典名著《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中指出,由於契約的不完備性所帶來的交易成本,是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格羅斯曼(S.Grossmanan)和哈特( O.Hart)(986)在其經典論文中指出,產權,尤其是剩餘索取權的合理配置,可以消除不完全契約所帶來的交易成本,並且這也是用企業內部交易代替市場交易的根本原因。但隨著人們對不完全契約本質的 深入揭示以及機制設計理論的迅速發展,許多學者研究得出,通過設計一些激勵相容的機制,可以消除不完全契約的交易成本,從而可以在契約理論的框架內解決這一經典難題。
1999年,著名的《經濟研究評論》雜志在其66卷第一期以專輯形式掀起了不完全契約理論之爭的高潮。以哈特和摩爾(Hart&Moore1999)為代表的產權理論學派認為,當不確定性下的自然狀態足夠復雜時,從本質上不存在一個可行的機制來實現帕累托有效的資源配置,因而只有通過合理地配置產權等制度 安排來恢復資源配置的效率。這就是哈特-摩爾-西格爾(Hart-Moore-Segal)(1999)所證明的「不可能定理」。
而以梯若爾和馬斯金為代表的機制設計學派卻對上述結論不以為然,他們在《不可預見的偶然性與不完全契約》論文中,運用機制設計理論的最新成果證明,不可預 見的偶然性所造成的契約的不完全性,並不構成資源配置無效率的本質障礙,在當事人的效用函數不是非常限制性的情形下(即當事人沒有很怪的偏好),我們可以 設計出一個激勵相容的機制,實現帕累托有效的配置。
這就是馬斯金-梯若爾Maskin-Tirole提出的「可能定理」。
某些學者指責「Maskin-Tirole機制過於復雜因而無法在現實中應用」,梯若爾則針鋒相對地指出,所謂機制的復雜與否必須放到具體的應用范圍中去討論,如果機制的設計與實施的成本低於它所帶來的收益,這種機制就是可行的。
事實上,在現實運用中,涉及到大規模項目的招標與拍賣機制往往設計得非常復雜,以至於只有少數專家才能掌握。另一方面,產權配置,作為一種強制性的制度安 排,它所帶來的交易成本往往非常高昂,並且容易被低估甚至忽略,而制度安排的鎖定效應會導致長期交易的無效率。與此相比,機制,作為一種自持的契約安排, 其交易成本顯然要低得多。
出新著創金融新論:
2002年,梯若爾出版著作《金融危機、流動性與國際貨幣體制》,在國際金融學界引起巨大反響。以往針對金融危機的政策建議大都通過「adhoc」(缺乏 微觀基礎)的模型推導而來,梯若爾認為這些建議只看到了問題的症狀,而沒有看到深層原因,資本自由化並不能醫治百病。在該書中,梯若爾從最基本的假設出 發,考慮了國際金融體系下貸款人和借款人的關系對流動性和風險的影響,強調了市場失靈對於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影響。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羅果夫(Kenneth Rogoff)教授說:「這是第一本為國際金融問題提供了全面的嚴格的理論基礎的著作,分析簡潔,文字優雅,富有洞察力,它讓我們重新審視國際金融機構的作用和缺點。」
公司財務領域的研究在過去二十年有了長足的進展,但傳統公司財務理論的缺陷一目瞭然:一方面,局 限於對稱信息框架下研究公司的財務結構對公司價值的影響,其代表性成果為莫迪里亞尼-米勒定理(簡稱MM定理),但MM定理所要求的條件過於理想化,使得 該理論在現實應用中受到很大限制,也無法解決公司財務領域出現的一些實際難題;另一方面,眾多令人眼花繚亂的模型互相獨立,不成體系,令人困惑。
2002年底,梯若爾出版了《公司財務理論》,在公司金融理論領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第一部一統江湖之作。梯若爾令人耳目一新、駕輕就熟地給一個 原本支離破碎和復雜得令人沮喪的領域帶來了無可置疑的統一和簡約之美。他以公司金融和契約理論的聯系統一全書,在不對稱信息框架下重新改寫了公司財務理論,運用對策論、激勵理論、產業組織理論的方法,重點討論了公司治理結構、控制權分配、流動性管理、監管與收購等問題,給公司財務理論界定了更廣闊的研究 范圍和新的研究重點與方向。
在上述每一個領域,梯若爾或以綜述性論文的方式,或以專著的方式完成該領域的理論框架的建構,並指出進一步研究的方向,然後悄然轉向另一個領域。最近,他把目光又投向了經濟學更深層次的基礎性問題——經濟心理學的研究,目前已完成了5篇高水平的學術論文。普林斯頓大學迪克希特(Avinash Dixit)教授說:「梯若爾的經濟學直覺是經濟學理論價值的最完美的體現,他把智慧光芒的熱量撒向他所觸及的每一個領域。」誰會知道,梯若爾的下一個方 向會在哪裡?
❼ 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一個心理學家叫什麼他有哪些著作
丹尼爾·卡尼曼 。
主要學術著作有《預測的心理學》(與特維斯基合著,1973年)、《注意回與意志》(答1973年)、《前景理論:風險條件下的決策分析》(與特維斯基合著,1979年)、《不確定條件下的判斷:啟發式和偏見》等。
截止到2002年他有5篇文章被引用超過1000次。另外,卡尼曼與戴爾·米勒(DaleMiller)在逆向思維理論(athe-oryofcounterfactualthinking)研究中的合作、與安妮·特利斯曼在可視注意和客體知覺(visualatten-tionandobjectperception)方面的合作也都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
❽ 2014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Jean Tirole 對於經濟學的發展做出哪些貢獻
讓·梯若爾(Jean Tirole)教授,繼承了法國學者重視人文學科的傳統,再加上深厚的數學功底,很快就顯示出研究經濟學的卓越天賦。他當時主要研究宏觀經濟學和金融學,並於1982年 和1985年在最權威的Econometrica(經濟計量學雜志)發表了兩篇經典論文:《理性預期下投機行為的可能性》和《資產泡沫和世代交疊模型》, 這兩篇論文奠定了他在該領域的權威地位。
由此可見,無論是諾獎得主讓·梯若爾教授,還是朱·弗登博格博士而言,他們對於的成就都不僅僅在於經濟領域方面,但在經濟領域當中他們的成就也不能夠用簡單的幾百字形容的清楚,於是乎我只用了「對市場力量和監管的分析」這幾個字做一個簡單的概括。
在最後,特別強烈的推薦一下有緣看到這篇文章的大家去看看我上面提到的這幾本書,相信你會很清楚的直到我上面說到的更多成就。
❾ 【高分】誰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成功的預測了東南亞經濟危機,叫什麼主要理論是什麼
2008年的抄保羅*克魯格曼。
這廝最的預襲測方法被廣泛運用,大家試圖使用他對發展中國家如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周期的分析來預測目前的金磚四國的經濟走勢。但是到了中國這么大體量的經濟實體他的預測就不太靈了。
主要理論到處可查,但是最受關注的是他那個預測方法❿ 2018諾貝爾經濟學獎,你最看好誰
諾貝爾獎並不公布候選人。諾貝爾獎基金會規定,提名者和被提名者的所有相關信息都必須保密50年,2018年是經濟學獎開始頒發的第50年,因此至今未有此前的經濟學獎候選人公布。
並且,諾獎對於獲獎者的理論提出時間或貢獻做出時間並沒有限制,因此,諾貝爾獎一直很難預測。去年的經濟學獎獲得者理查德·塞勒就曾出乎公眾意料。
然而,市面上還是有一些預測諾獎得主的機構。
「科睿維安引文桂冠獎」(Clarivate Analytics Citation Laureates),原名「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Thomson Reuters Citation Laureates),即被稱之為 「諾貝爾獎風向標」。
與諾貝爾獎相對應,引文桂冠獎也分別設立了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經濟學獎四大獎項,每年科睿唯安會根據對Web of Science平台的科研引文數據定量分析,確定各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人。
從2002年到2017年,引文桂冠獎得主中共有46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其中15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另外,在剛剛揭曉的2018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中,兩位免疫學家James P. Allison與Tasuku Honjo均為2016年引文桂冠獎獲得者。因此,引文桂冠獎的入選者往往被視作諾貝爾獎的「熱門人選」。
2018年引文桂冠獎於9月20日公布,其中經濟學領域共有5人獲獎,包括:曼努埃爾·阿雷拉諾(Manuel Arellano,西班牙馬德里貨幣金融研究中心)以及斯蒂芬·邦德(Stephen R. Bond,英國牛津大學),韋斯利·科恩(Wesley M. Cohen,美國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杜克大學)以及丹尼爾·利文索爾(Daniel A. Levinthal,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戴維·克雷普斯(David M. Kreps,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斯坦福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仁貴表示,隨著入選的引文桂冠者逐年增加,覆蓋的學科和領域越來越廣,未來諾貝爾獎得主出自往屆引文桂冠者的概率將越來越大。
截至2018年,引文桂冠經濟學獎已有共計76位經濟學家入選,除15人已獲獎、6人已去世外,目前未獲諾獎並健在的引文桂冠獎經濟學獎獲得者共計55位。李仁貴認為,這其中大約30位引文桂冠者競爭性相對較強,其餘25位引文桂冠者競爭性相對較弱。
今年的5位經濟學領域引文桂冠者中,戴維·克雷普斯被李仁貴視作競爭性較強30位之一,其餘四位均在競爭性較弱的25位之列。
克雷普斯入選引文桂冠獎的理由是:「對動態經濟現象的貢獻,包括選擇理論、金融學、博弈論和組織理論。」他是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教授,世界博弈理論研究的領軍人物,著作有《博弈論與經濟模型》。1989年他獲得有「小諾貝爾獎」之稱的約翰·貝茨·克拉克獎;今年,又被美國國家科學院授予科學進步獎。
另外,還有一些常年呼聲都很高的經濟學家,包括: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代表人物之一羅伯特·巴羅(Robert J. Barro),在宏觀經濟學、經濟增長、貨幣理論與政策等領域都做出了貢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保羅·羅默(Paul M. Romer),提出了著名的「內生增長理論」;凱文·墨菲(Kevin M. Murphy),曾因對收入不平等的研究獲得克拉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