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濟學三大定律
人們在社會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過程中的活動,表現為各種經濟現象。各種經濟現象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就是經濟規律。公認的經濟學十大定律有:蝴蝶效應、青蛙現象、鱷魚法則、鯰魚效應、羊群效應、刺蝟法則、手錶定律、破窗效應、二八定律、木桶效應。
1、蝴蝶效應
▲
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一個名叫洛倫茲的氣象學家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說,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周後就會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
蝴蝶效應是說,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有些小事可以糊塗,有些小事如經系統放大,則對一個組織、一個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塗。
2、青蛙現象
▲
把一隻青蛙直接放進熱水鍋里,由於它對不良環境的反應十分敏感,就會迅速跳出鍋外。如果把一個青蛙放進冷水鍋里,慢慢地加溫,青蛙並不會立即跳出鍋外。水溫逐漸提高的最終結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為等水溫高到青蛙無法忍受時,它已經來不及、或者說是沒有能力跳出鍋外了。
青蛙現象告訴我們,一些突變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們的警覺;而易致人於死地的,卻是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對實際情況的逐漸惡化,沒有清醒的察覺。
3、鱷魚法則
▲
其原意是,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試圖用手去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愈掙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隻腳。
譬如在股市中,鱷魚法則就是:當你發現自己的交易背離了市場的方向,必須立即止損,不得有任何延誤,不得存有任何僥幸。
4、鯰魚效應
▲
以前,沙丁魚在運輸過程中成活率很低。後有人發現,若在沙丁魚中放一條鯰魚,情況卻有所改觀,成活率會大大提高。這是何故呢?
原來鯰魚在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後,就會「性情急躁」,四處亂游,這對於大量好靜的沙丁魚來說,無疑起到了攪拌作用;而沙丁魚發現多了這樣一個「異已分子」,自然也很緊張,加速游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
鯰魚效應,鯰魚在攪動小魚生存環境的同時,也激活了小魚的求生能力 。鯰魚效應是採取一種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業活躍起來投入到市場中積極參與競爭,從而激活市場中的同行業企業。其實質是一種負激勵,是激活員工隊伍之奧秘。
5、羊群效應
▲
頭羊往哪裡走,後面的羊就跟著往哪裡走,也稱「從眾效應」。
羊群效應最早是股票投資中的一個術語,主要是指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有樣學樣」,盲目效仿別人,從而導致他們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的股票。
6、刺蝟法則
▲
兩只睏倦的刺蝟,由於寒冷而擁在一起。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於是它們離開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於是又想湊到一起。幾經折騰,兩只刺蝟終於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暖而又不至於被扎。
刺蝟法則主要是指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7、手錶定律
▲
手錶定律是指一個人有一隻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鍾;而當他同時擁有兩只時卻無法確定。兩只表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准確的時間,反而會使看錶的人失去對准確時間的信心。
手錶定律在企業管理方面給我們一種非常直觀的啟發,就是對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組織不能同時採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時設置兩個不同的目標,甚至每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人來同時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企業或者個人無所適從。
8、破窗效應
▲
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乾凈的地方,人們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就會毫不猶疑地拋,絲毫不覺羞愧。
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在傳遞著一種信息,這種信息會導致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展,同時必須高度警覺那些看起來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過錯」,如果對這種行為不聞不問、熟視無睹、反應遲鈍或糾正不力,就會縱容更多的人「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就極有可能演變成「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的惡果。
9、二八定律
▲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義大利的經濟學家巴萊多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盡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社會約80%的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裡,而80%的人只擁有20%的社會財富。這種統計的不平衡性在社會、經濟及生活中無處不在,這就是二八法則。
二八法則告訴我們,不要平均地分析、處理和看待問題,企業經營和管理中要抓住關鍵的少數;要找出那些能給企業帶來80%利潤、總量卻僅佔20%的關鍵客戶,加強服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業領導人要對工作認真分類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決主要問題、抓主要項目上。
10、木桶效應
▲
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 。一隻木桶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塊木板下面有破洞,這只桶就無法盛滿水。
一隻木桶能盛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也可稱為短板效應。任何一個組織,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 。 因此,整個社會與我們每個人都應思考一下自己的「短板」,並盡早補足它。
2. 比較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不同觀點
馬克思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不同觀點
一、具體研究對象不同。
不管是馬經還是西經都是研究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但是具體的研究對象不同,或者說切入點不同。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對馬克思的這一論述存有不同解釋,但是一般認為,馬經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聯系生產力來研究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
而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和政策問題。相對來說,馬經更側重對經濟現象背後的本質性的社會關系的分析,其建立的各種經濟范疇都反映一定的社會關系。而西經更側重對表層的經濟現象的解釋和預測,按薩繆爾森的規定,西經首要任務是對生產、失業、價格和類似的現象加以描述、分析、解釋。當然,隨著理論的發展和現實的需要,這種具體研究對象的區別也不是絕對的,而是有交叉的,西經也會涉及到制度層面的深層分析,馬經也會分析經濟運行。
二、研究框架不同。
貫徹馬經的主線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馬經正是聯系生產力來研究該矛盾中的生產關系變遷規律。馬經從商品入手,以嚴格的邏輯得出其理論大廈的基石——勞動價值論,並依商品-貨幣-資本的邏輯分析了資本的產生;隨後,把目光從生產轉向流通,剖析了資本的周轉、循環和流通過程中本質和規律;最後,老馬從整個資本主義生產的高度轉向分配領域,提出了剩餘價值理論和資本剝削的本質,並說「資本自從來到世界,從頭到腳都流著血和骯臟的東西」。在馬經那裡,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為主線,由價值、使用價值、剩餘價值、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論等構成了其基本分析框架。
在西經體系中,以供求的現實矛盾為出發點和主線,供求理論為核心,「經濟人」假設為前提,來展開分析。依次提出彈性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企業行為理論、市場理論、分配理論等等,構成了微觀經濟學體系。大危機和國家壟斷資本的現實要求,脆生了從總體上分析宏觀經濟運行的必要,這就是宏觀經濟學體系,也是以總供求理論為核心展開的,盧卡斯革命以後,基於微觀基礎的宏觀經濟學分析成為了主流。國際經濟活動的實踐要求,使得微觀和宏觀分析體系延伸到國際經濟領域,構成了國際經濟學。可見,在以供求理論為核心的西經那裡,看不到馬經分析框架中的價值、使用價值,更看不到剩餘價值,看到的是由供給、需求、效用、成本、收益、邊際、均衡等概念構成的不同的分析框架。
三、方法論上的不同。
從19世紀20年代左右的李嘉圖悲劇以後到70年代左右的邊際革命和《資本論》的問世這段時期里,經濟思想領域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沒有一個亞當•斯密或者後來的凱恩斯式的核心人物,即使出了個約翰•穆勒,也不過是個折衷主義罷了。著名經濟學家樊剛稱這段時期為經濟學的「真空」。可以認為,李嘉圖悲劇後經濟學的這種分化路徑中,一個主要的不同在於研究方法上,或者說,經濟學說分別走上了馬經和西經的道路,這種分化是以科學研究方法的進步及其在經濟學中的應用為前提。這種研究方法的進步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方法和邊際分析的數學方法。
從此,依哲學和數學不同的方法論,經濟學踏上了兩條不同的路,並且越走越遠,形成了兩個不同體系。當然,時至今日,這種方法論上的區別也開始走上融合,具體方法上,都遵從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現代人也在為馬經的數學化不懈努力,西經細想領域中也涌現出像哈耶克這樣的哲學大師。
四、利益立場不同。
作為社會科學的經濟學,無疑具有一定的利益立場。馬經和西經是代表不同階級利益立場的學說體系。
馬經是工人階級利益的代表,企圖證明商品價值進而社會財富是工人階級的勞動創造的,被資產階級佔有和享用的財富理應歸工人階級所有。西經繼承古典主義的階級立場,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企圖證明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關系是合理的,有利於提高效率,有利於全民福利,有利於把財富這塊蛋糕做大。即使出現了大蕭條和壟斷甚至國家壟斷,自由主義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出了個凱恩斯,呼籲國家干預,這還是在證明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合理性,沒什麼大不了,只要政府採取干預措施,就能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像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更是自由主義的衛道士和資本主義私有制關系的堅決捍衛者。
五、理論形成路徑不同。
馬經基本上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兩個人合作的結果,《資本論》的真正創作時間,大概從1844年前後馬克思研究重點從哲學轉入政治經濟學開始,到1865年底,結束第三部分草稿寫作,1867年第1卷的出版,也就是20年左右的時間,加上60到70年代對第2和第3卷的寫作和修訂,大概40年左右的時間。實際上,馬克思對《資本論》核心思想的創作時間集中在1850年代到1880年代這30年的時間里。
而西經是西方國家相當多的經濟學家共同努力的成果。從1870年邊際革命興起,馬歇爾的集成,到1930年代張伯倫等人對微觀部分的最終完成,從凱恩斯對宏觀體系的開創,希克斯等人的完善,到薩繆爾森的綜合,再到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對自由主義的回歸,盧卡斯供給曲線對宏觀經濟學的革命,前後用了一個世紀的時間。正因為這種創作史的路徑的不同,西經比馬經經歷了更大的時空跨度,呈現流派繽紛的特點,並且西經的體系在內在邏輯上不如馬經。
六、結論不同。
以上談了幾點馬經與西經的區別。不管是具體研究對象的確定和研究框架的確立,還是研究方法的選擇,很大程度上是由立場和目標來確定的。那麼,以上種種的不同,最終匯聚到一點,就是馬經和西經關於資本主義私有制市場經濟的結論上的不同。
馬經的結論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市場經濟關系與生產力的發展不相適應,要進行革命,推翻重建。至於重建一個什麼樣的經濟關系來適應新的生產力發展,老馬似乎也不太清楚,沒有具體安排,只是提了提「科學社會主義」。總之,馬經通過對資本主義私有制市場經濟關系的辯證唯物主義分析的結論是,要推翻現有資本主義經濟關系,重建一個沒有剝削的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經濟關系。
而西經的結論相反是非革命論的,具體又有兩種表現。一種是保守派的自由主義,即自由放任主義,政府不用干預,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引導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能自動實現帕累托效率均衡。另一種是改良派的干預主義,即反對自由放任,更反對推翻重建,倡導政府幹預的改良措施,認為,只要發揮政府這只「看的見的手」的調節作用,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實行逆經濟風向的干預措施,就能實現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均衡。自由主義西經和干預主義西經在對待資本主義私有制市場經濟的結論上存在分歧,正是這種分歧,促進了西經思想在20世紀的不斷進步。但是,不管是自由主義的西經,還是干預主義的西經,立場上和結論上都是和馬經唱對台戲的,都是代表資產階級利益,證明資本主義制度合理性,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西經
3. 馬克思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有沖突嗎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有一個共同的起源,那就是亞回當斯密的《國富論》,也答可以說是集大成的歐洲古典政治經濟學。從這層意義上說,兩者有其同一性。但在很大程度上,兩者有極大的分歧。因為法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發展了《國富論》中比較科學的一部分經濟理論,而西方經濟學則是建立在《國富論》中不慎科學的部分之上,因此,西方經濟學也被稱作「庸俗經濟學」。這里的「庸俗」並不是指道德格調的高低,而是指西方經濟學試圖將經濟活動純粹化,而脫離了社會實際(經濟活動本身就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不可能純粹化),不具備了科學性,完全成為了資產階級的實用工具,因此稱為「庸俗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將經濟活動純粹化以後,得出一個結論「商品經濟是永恆真理,是不滅的」,這實際上就掩蓋了資本家對剩餘價值的剝削。這就是最大分歧所在。在馬克思看來,商品經濟只是人類歷史的一個階段,隨著生產理發展是必然走向滅亡的,因此在商品經濟時代的剝削也會滅亡,而非永恆的。
這些東西其實可以做一篇論文了,很難講清楚,我能力有限,抱歉。
4.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區別
一、具體研究對象不同。
不管是馬經還是西經都是研究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專
但是具體的研究對象屬不同,或者說切入點不同。
二、研究框架不同。
貫徹馬經的主線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馬經正是聯系生產力來研究該矛盾中的生產關系變遷規律。
三、方法論上的不同。
從19世紀20年代左右的李嘉圖悲劇以後到70年代左右的邊際革命和《資本論》的問世這段時期里,經濟思想領域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沒有一個亞當·斯密或者後來的凱恩斯式的核心人物,即使出了個約翰·穆勒,也不過是個折衷主義罷了。
四、利益立場不同。
作為社會科學的經濟學,無疑具有一定的利益立場。馬經和西經是代表不同階級利益立場的學說體系。
五、理論形成路徑不同。
六、結論不同。
以上談了幾點馬經與西經的區別。不管是具體研究對象的確定和研究框架的確立,還是研究方法的選擇,很大程度上是由立場和目標來確定的。那麼,以上種種的不同,最終匯聚到一點,就是馬經和西經關於資本主義私有制市場經濟的結論上的不同。
5. 馬克思經濟學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有什麼區別
前者是個人理論為主,後者是以馬克思的理論作為基石和指導,後面不斷有人傳承、補充和發揚光大。
用武俠來比喻,前者可能是獨孤求敗(個人),後者應該可以算是少林武當(名門大派)。
6. 經濟學與馬克思主義,兩者之間有什麼關系
馬克思主義中也有經濟學的理論,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從生產力和版生產關系的角度出發,使用階級權分析和歷史性辯證來做分析。而我們通常所說的經濟學,主要是指西方經濟學,也就是從供給和需求出發,以價格理論和市場理論為核心進行分析。
7. 馬克思經濟學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有什麼區別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馬克思經濟學就是馬克思提出來的經濟學理論。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同意馬克思經濟學觀點並在其上繼續發展馬克思經濟學的一些經濟學家的經濟學。是一個流派的。
8. 馬克思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異同
相同的地方:(1)馬克思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都產生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2)目前,西方還有很多經濟學家在研究馬克思經濟學。(3)都注重研究價值。(4)馬克思經濟學注重研究制度,而西方經濟學也有一門制度經濟學。
不同的地方:(1)馬克思經濟學用到的定量分析和數學模型很少;而西方經濟學大量用到數學模型。(2)馬克思經濟學認為剩餘價值是工人創造的,而西方經濟學認為超額利潤是企業家創造的。
9. 西方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區別
馬克思認為商品之間按相同勞動時間的比例進行交換,就得出價值(交換價值)是一種人與人權力關繫上的勞動。價值是一種與總量相關的理論,表現了人與人的社會關系。而價格只是具體的成交價,即價值(生產價格)決定價值,價格因供求關系在價格上下波動。(這種均衡關系,是建立在非單一產品模型的以平均利潤率為重心的社會支配秩序均衡上的)
作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定理是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所表示的剩餘價值或利潤的來源,即剩餘價值來源於工人的勞動,用馬克思的公式來表示,假設資本家用於僱用工人的工資或勞動力價值是4小時的勞動時間,然後資本家讓工人工作8個小時,剩餘價值是4小時,即8-4=4。這樣的推論看似簡單,但卻具有重要的意義,即馬克思所表述的,價值與技術是完全無關的(不包含任何使用價值的原子),而只是表示人們之間支配被支配的的社會(權力)關系,因而馬克思的邏輯中根本找不到西方經濟學中具體蛋糕生產中的邊際生產力,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價值轉化為剩餘價值,以勞動為基礎的交換轉化為以剩餘勞動或獲取利潤為基礎的交換關系。
這一剩餘價值理論正是馬克思使用抽象方法分析價值理論所要得到的結論,或者說是馬克思所建立的勞動價值論的目的所在,即馬克思抽象掉所有的其它因素(如使用價值和勞動生產率),從而把價值歸為勞動,價值量歸之為勞動時間,由此來表明人們之間的社會(權力)關系或資本主義經濟關系。
而西方經濟學認價格代表的是優化資源配置的變數,價值是不必要的概念,被實物取代,研究加入了某種生產要素後,產出與個人偏好(效用)的相對關系。
即價格理論的邏輯,是建立在單一產品模型上的邏輯。(如市場均衡,供求均衡,而不是馬克思的以平均利潤率為重心的社會支配關系均衡,競爭形式也不同,西經的競爭形式是一種技術為主的競爭,而在馬克思的邏輯中,競爭是追求更高利潤率的積累式競爭。)
10. 如何看待西方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理論
1、馬克思主義理論主要研究的是生產力、生產關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特點;
2、西方內經濟學是從微觀和容宏觀兩個方面對於經濟問題進行了闡述,著重於對於經濟規律的概括,找到一種使企業和社會利潤最大化的方式;
3、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質即實踐的唯物主義,這是馬克思在超越並揚棄了舊唯物主義的基礎上提出的新的唯物主義哲學形態;
4、馬克思主義理論觸及了整個資本主義經濟模式的本質;
5、馬克思主義的全部理論建立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而西方經濟學則是一種實用經濟學,西方經濟學最基本的理論是主觀價值論,即:事物的價值存在及其大小是由價值主體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