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微觀經濟學教授提問,求大神回答,關於兩個人荒島求生的問題
他要求用微觀經濟學的思想回答該問題呢,還是界於現實生活實用性作答?
Ⅱ 用西方經濟學分析在市場條件下,競爭與壟斷哪個更有利
競爭更有力,壟斷更有利。
經濟的進步是靠人力,科技和資本集聚,三者缺一不可。人力是經濟發展的一個基礎石頭,沒有人就沒有人勞動,就沒有人消費,就沒有人投資,就沒有了增長,就沒有了經濟。日本的老齡化和北歐國家的人口負增長都是這些國家長期的經濟發展的瓶頸。 科學技術是使資源給有效能的手段,比如你在一個荒島上要打魚充飢,你如果有知識知道哪裡有更多的魚,你如果有技術知道怎樣可以在短的時間內打到更多的魚,你的效能就比別人高,你的經濟就發展了。資本集聚,資本是一個有意思的東西,沒有錢辦不成事情說的就是這個理,但現代金融業就是讓這個資本能夠合理合法的流動,能夠讓資本流到能將其用到人類社會發展的地方,而不是讓人們永遠放在保險箱,因為放在保險箱的財富永遠也長不大,因為這些財富沒有為經濟增長做貢獻,沒有回報的。
回答你的問題,就可以從這三個方面下手,競爭有利於人力的解放,人們不用在體制下束縛,而可以用智慧創造性的想問題,想如何有效的勞動,想如何消費,如何投資理財,這些過程中也給周圍的人創造了就業的機會,推動經濟的發展,反過來,壟斷束縛了人的思想和行為,經濟活不起來。當人們開始思考,創造性的思考後,新的勞動方法和科學技術就會出現,可以用這些新的東西生產出更好的產品同別的國家交換,這就是貿易,這個國家自身的經濟就得到了發展,比如發達的美國。美國知道如何生產晶元,這樣就可以賣給全世界的國家,台灣生產一塊晶元需要交給美國人版權稅。現在的中國還不屬於科技創新的社會,還屬於人的體力而非人的腦力的社會。競爭同時能夠讓資本產生選擇,因為只有能將資本運用得最好的人,才可以得到資本,資本才能被放在產生最大效能的用途上,比如是用3億美金新建一條高速公路還是用這3億美金進行晶元的研究和發展。資本會在人的理性指導下做出理性的選擇,這個選擇是動態的,不是說一定的和永遠的選擇一個而不選擇另一個。壟斷卻做不到讓資本自由的選擇,壟斷只能然資本在一個領域里打轉。總之,競爭更有利。
中國的現狀是,中國一直是計劃經濟,在向市場經濟過度中,國家的調控是一個無奈的選擇。國家既想完全依靠市場(或者按凱恩斯的說法,不再萬不得已不動用干預的力量)但又不敢完全依靠,比如房地產市場,比如能源市場。房地產本應該合理的滿足人們居住的需要,成為消費的一部分,但由於1998年左右的房地產改革,讓這個市場變成了投資的一部分,不能控制的是,這個投資變成了負面影響消費的主要原因。國家能源的短缺,大的能源公司不能夠提供足夠的滿足市場需求的能源。國家養一兩個孩子,卻把他們給溺愛了。巴西的能源市場就像國際資本開放,引入競爭。壟斷在現階段的中國又可能是好的,因為中國人的思想在20世紀的短短10年裡從一個極端到了另一個極端,需要對從商的人進行道德的引導。簡單的說,如果食用鹽市場開放,一定會有生產假鹽的情況出現,這會影響老百姓的生活。
說了些,也不知道說了什麼,將就看吧。
Ⅲ 醫生,農民,救生員等五個不同職業的人怎樣在荒島求生請用經濟學觀點解釋。
(1)你這個問題的目的就是想讓人上島就能生存
(2)醫生能夠醫病 不一定是必須的-那要看是哪種類型的---古代的還是現代的
(3)農民能夠種植 不一定是必須的-那要看荒島是否合適種植
(4)救生員能救生 不一定是必須的-那要看荒島環境
(5)其它職業更不用說
求生之道要看天時 地利 人和
這個問題只能轉著彎兒回答你
Ⅳ 孤島經濟模型計算題
MRPL是?
Ⅳ 塔羅和生魚的故事體現了哪些經濟學知識點
塔羅和生魚的故事——為普通人寫的經濟學(之二)
話說魯賓遜被風浪拋到夏威夷的一個荒島上,四面汪洋,遠處幾條巨型抹香鯨把海水直噴到15米高處,看著水花隨風飄散,好不逍遙。魯賓遜飢腸轆轆,不得不
「嘗百草」,試圖發現能吃且無毒的任何植物。
一個月過去了。魯賓遜早適應了荒島上的「單身」生活,在茅草屋後面開墾
出一大片「塔羅」庄園——塔羅,就是夏威夷土產的芋頭,這東西渾然就是一個澱粉疙瘩。每天中午烈日當頭的光景,魯賓遜開始「燒飯」:先在地上刨出闊兩米深
一米的坑,再從屋內火堆下面取出燒了一夜的鵝卵石若干,置於坑底,其間夾以「塔羅」兩只。蓋上土坑等候兩小時,見有煙從土下徐徐析出時,取出「塔羅」,去
皮食用。不知又過了多少天,魯賓遜已經記不清太陽和月亮交替了多少次。一個清晨,天知道是不是「星期五」,夏威夷商品交換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就這樣平淡地發
生了:從海邊的濃霧里,那個後來被魯賓遜叫做「星期五」的人,一邊抹著嘴唇上苦澀的海水,一邊興奮地抖動著手裡兩條鮮紅的「馬虎」魚,和剛剛起床站在草屋
門口的魯賓遜撞了個對面兒。說起來,叫「馬虎」的那種魚,味道極鮮美,稱得上全世界各種美食中的佼佼者。魯賓遜自己也抓到過「馬虎」,但數量很少,以致在
他的食譜里大概每十隻「塔羅」之後,才有一條「馬虎」。顯然,「星期五」很熟悉「馬虎」的習性,他似乎總能找到魚群,而且身手不凡,每次撲下去,必定要一
手抓一條才上岸。其實,星期五不怎麼看得上魯賓遜,首先,那白人的皮膚永遠曬不黑,天生不配在夏威夷島上生活!其次,瞧他下水的那副樣子,真奇怪他怎麼可
能每吃十個塔羅就居然能吃到一條馬虎?最後,白種人雖然個頭不矮,但比起夏威夷純正土著星期五來,就要矮一頭,這說明他比星期五更工於心計。[1]
([1]詳細論證見汪丁丁長篇報告文學「庫克船長之死」,《唯美》2001年總第2期。)
不錯,魯賓遜更功於心計,在他眼裡,星期五無疑是最合適的「貿易夥伴」,在地球上,兩個人就可以構成「市暢,叫做「雙頭壟斷」市場,那也比沒有市場好得
多呀。魯賓遜隨手在沙灘上畫了張二人交易解析圖(見圖一),他完全沒有顧及到會被星期五看透了心思,估計,他連「直角坐標系」都不認識呢,更何況,星期五
說的是夏威夷語,魯賓遜使用的,可是正宗英語。
圖一顯示的貿易過程,在左下角,是魯賓遜的立場,在右上角的,是星期五的立暢兩人都
以兩種物品維持生命:塔羅和生魚(馬虎最好的吃法就是生吃)。兩人面前都有一組被經濟學家叫做「無差異曲線」的等效用曲線,沿這組曲線向箭頭方向移動就代
表效用的增加。雖然魯賓遜深諳「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類東方智慧,但為了眼下的貿易好處,最好還是假定星期五面前的那組等效用曲線與自己面前的,有相同
形狀(經濟學家稱為相同的「偏好」)。
現在,魯賓遜必須估計他和星期五各自每星期可以生產多少塔羅和馬虎,他把這些估計數目表示在這張被後代經濟學家視為「聖經」的交易圖解里了(參見圖二)。
按照魯賓遜的估計,星期五每星期可以抓到40條馬虎魚並且採集到20隻塔羅。他自己呢?可
以抓到10條馬虎並且從屋後的「庄園」里採集到80隻塔羅。也就是說,兩個人每星期一共生產50條馬虎和100隻塔羅。圖二的點A表示出他們在「二人社
會」總產品中各自佔有的部分。
接下來,魯賓遜在圖上找到了星期五的那組無差異曲線當中惟一穿過點A的一條,即圖二中聯結點A和點B的等效用曲線。為什麼這條等效用曲線對魯賓遜格外重
要?因為,星期五完全可以不同他交換任何東西就享有這條曲線所代表的「效用」(注意,這條等效用曲線穿過點A,即40條馬虎魚及20隻塔羅可以帶給星
期五的效用)。魯賓遜明白,在體力上自己無法和星期五較量,所以,「強取豪奪」,至少目前還不是「可供選擇的行為」之一。那麼,剩下的可選擇行為就只有說
服星期五進行對雙方都有好處的那類交換了。顯然,這類交換必須同時提高雙方的效用,也就是說,星期五應當能夠通過與魯賓遜的交換,從穿過點A的那條等效用
曲線,向著圖一星期五立場上的那個箭頭所指的方向,增加自己的效用。同時,魯賓遜也應當能夠通過與星期五的交換,從他自己的那條穿過點A的等效用曲線(即
圖二的曲線IC),向著圖一魯賓遜立場上的那個箭頭所指的方向,增加效用,例如,最高可能達到的效用,對魯賓遜來說,當然就是穿過點B的那條等效用曲線
(即圖二的IC′)啦,只不過,考慮到上面說的那些理由,魯賓遜無法指望星期五一點兒好處都不分享就進行交易,所以,最後的成交必定要使雙方的等效用曲線
都位於星期五的穿過點A的那條等效用曲線和魯賓遜的穿過點A的那條等效用曲線圍成的好像馬虎魚的大眼睛似的「魚眼」面積裡面。例如,圖三所示的點C,在那
里雙方的效用曲線恰好相切——即兩條曲線僅僅交於一點。從點C,魯賓遜知道他無法再進一步增加自己的效用,因為那會減少星期五的效用,也就是星期五通過交
換已經占據了的穿過點C的那條等效用曲線所表達的效用。同樣,魯賓遜知道,星期五也不會從點C要求更進一步增加效用到例如圖三的點D,因為那將減小魯賓遜
在交換中獲得的效用(即魯賓遜的穿過點C的等效用曲線)。在這樣的狀態里(點C),顯然,雙方都不再提出進一步的交換(或不交換)要求。這在經濟學上稱為
「均衡」狀態。
魯賓遜和星期五成了朋友——「貿易夥伴」,盡管他們依然「不喜歡」或「看不起」對方。魯賓遜從蘇格蘭老前輩那裡聽說過:「市暢是可以把人們教育成有教
養、有道德、有名譽感的「紳士」的。多麼奇妙的「市暢啊,既為我們雙方帶來更高的效用,又讓我們不再相互殘殺。魯賓遜如此感嘆著,便又沉入了夏威夷的夢
鄉……
Ⅵ 宏觀經濟學:什麼是要素的邊際收益遞減內生增長理論為什麼一定程度上主張放棄這個假設
產出即收益,產出是要素的函數。要素的邊際收益遞減意味著每增加一單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產出遞減,比如第一單位要素投入增加導致產出增加10單位,第二單位要素投入增加則只增加了9單位產出,依次類推,但一般要素投入的增加產出都會增加。數學上就是生產函數一階導數大於零,二階導數小於零。要素邊際收益遞減的原因有很多,不同要素的具體原因可能不同,比如對於廠房設備這類固定資本來說可能因為折舊是投入量的增函數等。
索羅模型靠勞動和資本投入邊際收益遞減的生產函數解釋了整體的經濟的持續增長,但是無法解釋人均產出的持續增長,為此它假設存在技術進步,但技術進步來自哪裡,它無法解釋。插入一個曼昆宏觀經濟學上很有意思的笑話:
一個化學家,物理學家和經濟學家同時被困在一個荒島上,他們試圖找出一個打開食物罐頭的辦法
化學家說:「讓我們把罐頭放在火上烤等它爆裂」
「不不,」物理學家說,「讓我們從一顆高樹頂上把罐頭扔到岩石上去。」
「我有一個主意」經濟學家說,「首先,我們假設有一把開罐器。。」
這個笑話告訴我們經濟學家有時用假設使問題簡單化--有時過分簡單化。
而內生增長理論則試圖解釋技術的進步原因來解釋人均產出的持續增長,這時技術就不是一個給定的外生變數,而是引起產出變化的內生變數,當技術引入成為內生變數後,勞動和資本等要素的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就可能不存在了。例如一個同樣的成年人,在古代他可能一天只能耕一畝地,在現代開上拖拉機他能耕一百畝地。
Ⅶ 宏觀經濟學中為什麼利率跌到一定程度不再下跌
因為儲戶是貪圖把錢存到銀行是有利息才把錢存進去的。若利息為0或負利率,那就無版利可圖了,就會沒有人權把錢存銀行,銀行沒錢了,利率自然就難以繼續下跌了。或者說「錢」就像商品一樣,多了、過剩了,利率就會下跌,若銀行差不多沒錢了,「錢」變得緊缺了、供不應求了,利率自然就會上升的。
Ⅷ 經濟學問題 跪求!馬上就要考試了
只要兩人花生數之和等於200就是,解釋直接用帕累托最優定義
Ⅸ 什麼是孤島經濟謝謝!
「孤島經濟」結構又稱「飛地式」經濟結構,是外國經濟學家柯拉基奧(Coraggio)在70年代研究「推進型」的「地方化」課題時提出的,指的是某一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由於較多地依靠外在投資的支撐而形成的與本地區資源稟賦相對割裂的經濟結構狀態。
(9)經濟學荒島擴展閱讀:
原理:
在電容器串聯的電路里,只有與外電路相連接的兩個極板(注意:不是同一電容器的極板)有電流流動(電荷交換),其他極板的電荷總量是不變的,所以稱為孤島。 孤島是一種電氣現象,發生在一部分的電網和主電網斷開,而這部分電網完全由光伏系統來供電。
在國際光伏並網標准化的課題上這仍是一個爭論點,因為孤島會損害公眾和電力公司維修人員的安全和供電的質量,在自動或手動重新閉合供電開關向孤島電網重新供電時有可能損壞設備。所以,逆變器通常會帶有防止孤島效應裝置。
被動技術(探測電網的電壓和頻率的變化)對於平衡負載很好條件下通電和重新通電兩種情況下的孤島防止還不夠充分,所以必須結合主動技術,主動技術是基於樣本頻率的移位、流過電流的阻抗監測、相位跳躍和諧波的監控、正反饋方法、或對不穩定電流和相位的控制器基礎上的。
現在已有許多防止的辦法,在世界上已有16個專利,有些已獲得有些仍在申請過程當中。其中的有些方法,如監測電網流過的電流脈沖被證明是不方便的,特別是當多台的逆變器並行工作時,會降低電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