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經濟學中搭便車問題是如何產生的
搭便車問題是一種發生在公共財產上的問題。是指經濟中某個體消費的資源超出他的公允份額,或承擔的生產成本少於他應承擔的公允份額。指一些人需要某種公共財,但事先宣稱自己並無需要,在別人付出代價去取得後,他們就可不勞而獲的享受成果。是常指宏觀經濟學中的公共品的消費問題。
搭便車行為妨礙市場的自動調節過程。因此,一個成功的意識形態必須能夠克服「搭便車」行為,這是各種意識形態的一個中心問題。在諾思看來,意識形態是一種行為方式,它通過提供給人們一種「世界觀」而使行為決策更為經濟。
⑵ 搭便車問題的經濟學含義
公共物品消費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使得公共物品的消費和生產具有自己的特點,同時給市場機制帶來一個嚴重的問題——搭便車問題。搭便車問題往往導致市場失靈,使市場無法達到效率。
例如,一個擁擠的十字路口,由於沒有紅綠燈的控制,每輛車都急於通過路口,從而導致路口變得更加擁擠,每輛車都無法通過。設置一個紅綠燈的成本為50,000元,一年該路口通過100,000輛汽車,每輛汽車由於能夠順利的通過路口而節約的成本為10元。由於節約的成本1,000,000元大於50,000元,設置紅綠燈是有效率的。
但是,市場會提供這個有效率的結果嗎?可能性比較小。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使得通過市場交換獲得公共產品的利益這種機制失靈。對於紅綠燈提供者而言,如果他不能夠把那些不付錢而享受紅綠燈的人排除在消費之外,否則他將無法彌補生產成本。而對於一個消費者而言,由於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公共產品一旦生產出來,每一個消費者都可以不支付就獲得消費的權力,每一個消費者都可以搭便車。消費者這種行為意味著生產公共產品的廠商很有可能得不到彌補生產成本的收益,長期來看,廠商不會繼續提供這種物品,這會使得公共物品很難由市場提供。
⑶ 如何理解經濟學搭便車理論
都是在網上網路的玩意兒,太復雜了,太書面了。
簡而言之就是,如果專一個人花多少屬錢對他能消費的物品沒有影響,那麼這個人就不會去花錢買這個東西。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不用花錢就可以消費某種物品,那他就不會花錢。
⑷ 經濟學怎樣處理「搭便車」問題
李致平,袁國良搭便車(FreeRider)是集體決策活動中經常可見的現象,也是公共選擇經濟學和新制度經濟學所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以運用制度理論分析經濟史著稱的道格拉斯·諾斯認為,搭便車問題的存在使得新古典的基本分析方法成本一收益比較法,不再能合理地解釋那些當一項活動的收益小於成本時,人們依然行動的現象。而這些現象在社會生活中卻隨處可見,如自願的匿名獻血、義務勞動等。因此為了更好地解釋現實,經濟學需要一個意識形態理論,以彌補新古典理論中個人主義理性計算的偏差。經濟學是否確實需要一個意識形成理論,來補充解釋傳統的個人效用函數決策方法?造成搭便車行為的原因是什麼,它能否被有效地克服?本文試對此作一探討。一、集體決策中的搭便車新古典理論的經濟人假設,意味著個人是理性的,信息免費。市場通過相對價格配置資源的過程能在瞬間完成,並且配置過程不需要花費任何費用(交易成本)。
⑸ 經濟學中的搭便車現象,舉出生活中的例子
經濟學中的搭便車現象,舉出生活中的例子如下:
例如許多輪船公司不肯興建專燈塔,他屬們可以獲得同樣的服務,此種搭便車問題會影響公共政策的順利制定及有效執行。歐洲國家的高福利政策也是搭便車問題的例子,高收入者支付的高額稅收對同樣享用高福利的低稅收貢獻者來說是被後者「搭了順風車」。
(5)搭便車經濟學擴展閱讀
克服搭便車問題的制度:
首先,由於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導致市場在公共物品供給上是無效率的,因此,公共物品的供給主要是由政府來提供的,但也有私人提供的。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並不等於政府生產全部公共產品,單純由政府生產和經營公共產品,
由於多種原因往往缺乏效率。因此,政府的職能應該是提供公共產品,而不是生產公共產品。特別是對准公共產品,政府常常通過預算或政策安排給企業甚至私人企業進行生產。還有政府也可能通過對生產公共產品的企業進行補貼的方式來鼓勵公共產品的生產。
⑹ 用微觀經濟學對 搭便車現象進行論述
在微觀經濟學中,公共資源是存在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
而公共物品是屬於專公共資源的一屬種利用形式,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會使人產生搭便車的現象。
舉個例子,一張在公園的椅子是誰都可以坐的,並不會產生任何排他性;人們都想坐椅子並且可以坐椅子,卻都不想為此付錢,因為大家都是想著自己做好了別人也可以坐,那麼修椅子這件事情就不如讓別人去做,自己等別人修好了椅子自己去坐椅子也不會有任何人來阻攔自己坐椅子。而這里存在一個合成謬誤假設,每個人都這么想確實對自己來說是沒錯的,但是每個人都這么想的話大家的想法加成到一起對大局來說就是不好的了,結果就是沒有人去修椅子。舉個例子,地震來臨時,每個人都想快一點逃生,對你自己來說這件事是對的,但是大家都這么想那麼結果就是誰也不讓誰結果就是大家一起死掉。
另一個特性是非競爭性,你修好了椅子誰都可以坐,並且人們並不會因為你修了椅子而放棄去別的椅子坐,每個椅子之間並不會存在任何不同,就算存在不同人們也不會對這些東西產生偏好性並且不會產生任何經濟價值。
所以公共設施大都是政府來修建或者政府出錢來修建。沒有誰有義務去替你做這些事情。
也沒有誰會平白無故讓你佔便宜。
⑺ 簡述經濟學中:公共產品與搭便車的關系
public goods vs. free rider? 搭便車嚴重了就造成公共產品的供應不足或者停止供應
因為搭便車就是占公共產品的便宜,比方說一個雇員從不交他所在企業的勞工會的會費,卻會因為勞工會與僱主的洽談(比方說改善工人工作環境、提高工資等等)而跟著獲利。 如果這種搭便車的多了,人人都想沾公共產品的光卻不願意做貢獻,長此以往就導致了公共產品的供應不足或者停止供應(勞工會沒有資金,開不下去了)
⑻ 運用經濟學的思想解釋「搭便車」
搭便車理論首先由美國經濟學家曼柯·奧爾遜於1965年發表的《集體行動的邏輯:公共利益和團體理論》(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一書中提出的。其基本含義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搭便車問題的經濟學含義
公共物品消費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使得公共物品的消費和生產具有自己的特點,同時給市場機制帶來一個嚴重的問題——搭便車問題。搭便車問題往往導致市場失靈,使市場無法達到效率。 一個擁擠的十字路口,由於沒有紅綠燈的控制,每輛車都急於通過路口,從而導致路口變得更加擁擠,每輛車都無法通過。設置一個紅綠燈的成本為50,000元,一年該路口通過100,000輛汽車,每輛汽車由於能夠順利的通過路口而節約的成本為10元。由於節約的成本1,000,000元大於50,000元,設置紅綠燈是有效率的。 市場會提供這個有效率的結果嗎,可能性比較小。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使得通過市場交換獲得公共產品的利益這種機制失靈。對於紅綠燈提供者而言,他必須能夠把那些不付錢而享受紅綠燈的人排除在消費之外,否則他將無法彌補生產成本。而對於一個消費者而言,由於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公共產品一旦生產出來,每一個消費者都可以不支付就獲得消費的權力,每一個消費者都可以搭便車。消費者這種行為意味者生產公共產品的廠商很有可能得不到彌補生產成本的收益,在長期中,廠商不會提供這種物品,這使得公共物品很難由市場提供。
⑼ 經濟學中如何解決免費搭車者問題
免費搭車者,又稱搭便車者,在財政學上,指不承擔任何成本而消費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為,有這種行為的人或具有讓別人付錢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動機的人成為免費搭車者。
解決方法:
由於免費搭車者問題的存在,自願捐獻和成本分攤的合作性融資方式不能保證公共物品或服務的有效供給。只有依靠政府部門使用非市場的方式---公共財政,來解決公共物品或服務的供給問題了。在現實生活中,政府部門正是一方面以征稅方式取得收入,另一方面又將征稅收入轉用於公共物品或服務的供給的。
在解決社會小群體搭便車問題時,強制性的融資方式是一種有效的途徑